唐朝的中心是在西安还是洛阳?

大唐289年,算上武周皇上在洛阳待过64年,算上武则天一共二十一帝,十九个,含武则天葬在长安,一个在菏泽,一个在偃师,没有一个在洛阳。现如今也没谁把自家故人葬到别家地盘上吧!周礼规定天子五门,西安明德门遗址五个门道,大明宫丹凤门五个门道,吹上天的应天门三个门道。明德门东南有天坛遗址,洛阳有天坛地坛社稷坛宗庙吗?唐宗庙遗址在现西安碑林北边。

有人说其实隋唐洛阳城没有东市,为什么

感谢邀请,小编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洛阳人,天天都在隋唐洛阳城遗址中生活,工作,给你一个确切的答复。隋唐洛阳城没有东市!只有北市、南市、西市。在隋唐洛阳城遗址图中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看出,北市、南市、西市的地理位置。北市、南市隔河相望,在城市的东部,而西市则在城市的西南角。从我们的遗址图中可以很明确的看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因为市场的名字一般与其方位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洛阳城之内没有东市。

城内里坊区有南市、东市、西市三个市场,其中南市规模最大,隋称丰都市。以经营日常商品为主,最繁荣时,南市有商户四千多家。南市最红火的时候是在隋代和盛唐,中晚唐以后变为居民区,金、元以后基本被废弃,其遗址大致位于今洛龙区。本人对于西市、北市个人不太了解为什么南市能够成为当时最大的贸易基地?主要还得益于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后开凿大运河,建里坊和市场,使洛阳逐渐成为全国的工商业和漕运中心,使天下财富聚之洛阳,呈现出“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的繁荣景象,南市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占天时地利人和。

大同、洛阳、西安古城为什么都是里坊制?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我们应该把它“翻译”一下,或者更为准确地描述成北魏平城(大同)、北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因为这三个时代是里坊制度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而且这样讲要比单纯的大同、洛阳、西安更加确切。先来说说何谓里坊里坊这个概念,很容易跟里、闾里混淆起来。比如很多人会认为先秦两汉时期的闾里就是里坊,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严格的里坊制度,是把城里的居民区整齐划分成一个个方块,每个方块称为一里或者一坊,而且一定在它的周围建有封闭的围墙,也就是坊墙。△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复原先秦两汉时期的城市考古,能够找到的主要是当时的城墙、宫殿、作坊等遗迹,却很少发现明确的居民区。而历史文献当中也没有详细的记载,这就给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市民居住区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当时老百姓本来就很少住在城里。比方说汉长安城遗址,我们可以看看它的平面图,里面的宫殿就占了一大半,剩下的还有市场、武库等重要机构,那么老百姓的闾里在哪里呢?最有可能的还是分布在城外,那就自然很难进行比较严格的管理。虽然有些文献,比如《管子》里面提到“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里域不可以横通”,似乎跟里的封闭性有关,但是具体形态如何,仍然不得而知。

△汉长安城遗址平面图另外,根据现在的考古成果,在汉长安城的城墙外分布着密集的汉代墓葬,假如这里曾经有过严格规划的居民区,显然就不会有墓葬群的存在。所以说,目前还缺乏先秦两汉时期里坊制度的可靠证据。从平城到长安——里坊制度的成熟里坊制度真正形成和发展成熟,是从北朝到隋唐,三个最具有代表性的都城便是北魏平城、北魏洛阳城和隋唐长安城。

北魏平城位于今天的山西大同。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年)定都于此,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用了90多年,期间有过扩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泰常七年(422年)明元帝下令筑造平成的外郭城,范围很大,周围32里。在平城的宫城里,主要就是皇宫和官僚机构,外郭城则为百姓所居住,通过里坊来划分区域,即:其郭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

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每闭坊搜检,以备奸巧。这段记载强调了平城里坊的封闭性,而且明确指出,这种设置是为了“备奸巧”,也就是加强对居民的管理控制。△东汉洛阳城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汉魏时期的洛阳城进行了改造,把原来的洛阳城墙作为宫城城墙,在其外又加了一圈郭城,大大扩张了洛阳的范围。而且在郭城内也修建了里坊,史书记载:发畿内夫五万人,筑京师三百二十三坊,四旬而罢。

△北魏洛阳城,外侧虚线部分即郭城,里面的方格为里坊到了北魏洛阳城,可以说里坊制度真正成熟了。北魏的这种里坊制度,规划整齐,便于管理,被后来的东魏北齐所继承。隋朝建立之后,依然定都长安,但是放弃了原来的汉长安城故城,重新在其东南营建了一座大兴城,后来被大唐所沿用,这就是唐长安城。如同诗人白居易所说,长安城里“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道路横平竖直,非常整齐。


文章TAG:洛阳大唐东市在哪里  西安大唐东市在哪里  洛阳  大唐  东市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