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留在大同?

作为一个在大同工作生活一年的河北人,我挺喜欢这个城市的,我是2016年在大同待了一年,去之前对大同没啥印象就知道产煤,然后觉得空气肯定和我们河北差不多,但是去了之后发现这天不是一般的蓝,而且是一年四季蓝,城市不是很大但是我觉的还挺干净的,接触起来人也都不错,物价也便宜,有云冈石窟但是我反而更喜欢华严寺,里面的格局和绿绿的草坪印象都很深刻。

吃的当然是刀削面,我记得有东方刀削面还有一家老柴挺有名的,那时候周末没事就去大同大学转悠,打打篮球吃吃食堂找找大学时候的感觉,而且那时候好像房价挺便宜的不知道现在怎么样,对大同印象好应该还有很大原因是那时候生活状态吧,那时候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在一起,公司天天变着花样管饭(因为是工程类的工作),我们在市里住在市里工作,不忙的时候一群人去看电影,那时候基本每周末都会去一次,趁那段空闲的时间看了不少经典电影,有点扯远了,反正现在想起来那一年过得非常好,所以对大同也感觉特别好,后来也没时间再回去,后来想想如果我就是大同人在这里生活应该会很不错。

大辽国国都都在哪里

契丹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唐末到五代时,逐渐强大,并不断对外扩张,916年耶律阿保机在今天的内蒙古的西拉木河流域建立了契丹国,是为辽太祖,国号为契丹,建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辽太祖时期,注意吸收汉文化,又制定了自己的文字,即契丹大字,后进一步改造为契丹小字。社会经济也进一步发展,但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一。

辽太祖向西北、东北扩张,甚至灭掉了渤海国。926年,耶律阿保机病死,耶律德光即位,为辽太宗。辽太宗入开封,灭后晋,建国号为大辽国。到辽圣宗即位前,宋太宗灭了北汉,准备发动对辽的雍熙北伐,但被辽打败。北宋对辽游攻势转为纯粹防御。但辽一直没有放弃对宋的攻势,也希望解决辽宋之间长期对抗,辽圣宗和承天太后带领辽军南下,连破城池,直抵澶州。

但因为宋真宗的亲临,辽大大帅萧挞览的战死,辽军提出和约,双方签订了盟约,即澶渊之盟。该盟约确定了宋辽的边界,宋辽维持了一段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局面。随后,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可见,辽代的都城设置基本是为了扩张的需要,更好地控制所得土地。辽朝实施五京制度,除了上述上京临潢府和中京大定府,还有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南)、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

辽朝把所统治的疆域,划分为五道,每道设置一个政治中心。五京中,上京临潢府是正式首都,其余四京是陪都。每一京的设置都有不同的特点。上京是最早时辽的皇都;中京是辽圣宗时期的新都城,更适宜对全境的掌控;东京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渤海国的遗民,南京是为了控制华北地区,也是汉人聚集地;西京是为了更好地部署边防事宜。但辽的国都并不意外着辽的政治中心,辽实施“四时捺钵”制度。

捺钵是契丹语,意为“行在所”“行宫”,皇帝在四时有不同的行宫,在行宫中办理国家事务,也就是说辽的政治中心是流动的。而这一制度是辽保存下来的游牧民族的习俗,一年之中要进行不同的渔猎活动。辽的五京制和四时捺钵制度,是跟辽朝特殊的国情有密切关联的。首先,辽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次,辽朝的疆域辽阔,辽的统治者在管理疆域的问题上,既吸收了汉文化的处理方法,也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宋仁宗时的西京在哪里?

热播剧《清平乐》中的怀吉被放逐西京,从东京到西京好像很远,其实不然,东京汴梁(开封)距西京洛阳就三四百里。北宋四京:东京汴梁,南京应天府,西京洛阳,北京大名府。除了北京大名府在河北,其他三京都在河南。说说北宋这四京的来历。东京:北宋建立初,沿五代旧制定都开封,为东京。东京为什么又叫汴梁呢?战国时期魏都大梁,隋唐改置汴州,简称汴,金元时期一直称汴梁。

南京:北宋时的南京可不是现在的南京哦!乃河南商丘。赵匡胤曾任殿前都点检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后陈桥兵变,赵匡胤发迹于宋州,国号为“宋”,宋州古为商丘,火正阏伯居商丘,所以宋朝也叫火宋、炎宋。宋真宗时议帝业肇基之地升宋州为应天府,赐为南京。北宋时应天府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镇。设有全国最高学府:南京国子监(应天府书院)。

北魏为什么要定都平城大同?

首先,感谢悟空的邀请。咱们大概聊聊北魏和平城,从桑干河开始吧。桑干河的源头北接大同古城,在桑干河的滋养下,便有了曾为北魏京师——平城(大同)这里有云冈石窟、北岳恒山;南连忻州,有五台山、芦芽山等风景区;附近有广武城、广武汉墓群、应县木塔、杀虎口等遗迹与景点。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败北。

曾经强盛一时,统治大半个中国的前秦帝国轰然倒塌。公元386年春,鲜卑拓跋部领袖拓跋珪重建代国,并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到了公元398年正月,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已经拥有了华北大部分地区,同年7月,拓跋珪力排众议宣布“迁都平城”,并且营建宫殿,设立宗庙和社稷坛等礼制机构,自此大同开启了作为北魏国都长达96年的历史,历经六帝七世。

昔日的平城,今日的大同,曾一度是我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当时,在北魏的统治范围内不乏名都大邑,最著名的莫过于河北名城邺城,那里不仅曾是三国时期曹操经营数年的“根据地”,也曾是南北朝后赵、前燕等诸多政权的都城。邺城所在的漳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早在战国时期,魏国的地方官西门豹就开凿渠道,建造了发达的灌溉系统,令邺城成为了当时著名的粮食产区。

而且,邺城在华北平原中部,是太行山东麓大路的枢纽,也是曹操建立起来的漕运体系的中心。此外,经过曹操、石虎、慕容儁等人的经营,邺城的城池和宫殿都非常完整,很多人都觉得邺城时北魏定都的不二之选。在公元398年正月,拓跋珪曾在邺城巡游宫殿,颇有几分定都之意。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仅几天之后,他就突然离开邺城回到代北,并在数月之后确定平城(今大同)为国都。

拓跋珪为何选择了三面环山,桑干河的支流御河纵贯南北的平城?这与当时的现实状况密不可分。北魏当时的核心力量是以拓跋部为首,联合诸多部族而形成的政治集团,他们虽然团结勇悍,战斗力强,但相对于中原人口众多的地区来说,就显得人数稀少、势单力薄。当地的汉人等各族豪强对北魏政府也心存疑虑,如果定都于邺城,无疑会让北魏人口少的劣势无限放大。

同时,作为拓跋鲜卑统治的政权,部落联盟的色彩浓重,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比中原要差很多。尤其是在经济形态上,畜牧和狩猎是拓跋鲜卑的主要生产方式。北魏初年,国家的财政还在用牲畜的数量来计算。拓跋鲜卑原本就是一个狩猎民族,《魏书·序纪》追溯其祖先事迹时记载:“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狩猎是游牧经济的一种重要补充。

而且,狩猎活动兼具军事演习的色彩,也有很大的娱乐功能,所以北魏定都平城以后,狩猎经济与活动依然活跃。桑干河以北地域开阔,水草丰茂,北魏还建设了大量的苑囿和牧场,以满足畜牧与狩猎人口的需要,形成了畜牧与狩猎经济区。居住在这一区域的人大多为拓拔部人,他们聚居在平城周围,对确保国人的战斗力,保卫皇室安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桑干河以南的土地上,还有一定程度的农耕基础,来自中原地区的农耕人口在此安居乐业,为都城提供了可靠的粮食来源。不难看出,当初拓跋珪审时度势,将北魏的国都最终定在背靠大漠,地处游牧与农业过渡地带,俯瞰中原的桑干河流域的平城,是其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与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的确属于当时的最佳选择。


文章TAG:大同春和园在哪里  春和园】大同平城区春和园在哪里  大同  同春  和园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