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和高压电力、高压燃气、通讯等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共廊建设,构建市域宣城-郎溪-广德、宣城-泾县-旌德-绩溪、宣城-宁国、广德-宁国-绩溪、泾县-宁国等重大基础设施综合廊道。(二) 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对接周边区域板块,利用外部发展机遇;依托地域比较优势,体现城市职能定位;尊重自然山水环境,形成独特空间格局;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注重乡镇特色发展。

城市规划区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形成“中心城区-镇(乡、街道)-中心村-自然村”的四级体系。镇(乡、街道)一级有7 个发展单元,其中含3 个街道(天湖、金坝、向阳)、2 个镇(孙埠、古泉)和2 个乡(养贤、五星)。规划设置22 个中心村(不含天湖街道);自然村应控制分散的基层村建设。城市规划区城镇发展指引:城市规划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将周边乡镇/街道强化与中心城区的协调,划分南北两个片区分别进行建设引导。

(三) 中心城区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形成“双城双片、双源双廊”的城市空间结构。双城双片:综合功能的中部主城和西部新城,产业功能主导的东部片区和北部片区,形成内核外圈的形态格局。中部主城承担城市和区域层面的各项主要职能,以公共服务、居住、商业、商务为主,工业为辅;西部新城形成以公共服务、居住、商业、商务、工业等多元功能复合的综合新城;北部片区形成以工业为主,居住为辅的发展片区;东部片区形成以商贸物流为主,工业、居住为辅的发展片区。

双源双廊:以敬亭山和夏渡森林公园作为生态绿源,以水阳江和西侧开放空间作为生态绿廊,形成山水相嵌的生态格局。中心城区发展协调区:1)宣郎宁泾协调区:以宣城中心城区为核心,加强宣州区-郎溪县-宁国市-泾县在生态、文化、产业、交通、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领域的协同共治,共同打造宣城市融入长三角和芜马宣一体化先行区、文化旅游与休闲度假目的地,构建绿色发展指引下“网络化、多中心”的城镇密集区。

2)市辖区(宣州区):依托敬亭山、南漪湖和水阳江等核心生态要素,形成“一城(宣城市中心城区)一区(南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一廊(水阳江历史文化生态廊道)”的空间格局,促进山水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互融发展。六、 综合交通规划重点构建“四港汇聚、多式联运”的市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形成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各级各类交通相互衔接的综合运输体系,提升综合交通体系的服务水平,突出城乡公交一体化战略。

打造“中心城区一小时通达沪宁杭合” 、“市县一小时”、“县乡半小时”交通圈。统筹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统筹合宣杭廊道,沪宣铜廊道,京(宣)福廊道、宁宣黄廊道,镇宣黄廊道等市域五大交通廊道。构建高效快捷的中心城区交通体系,规划建设“两纵一横”快速公交系统,形成“四环十二射、横纵四联”主干路网格局。

“四环”:内环(宛陵路-梅溪路-宛溪路),缓解老城交通压力;中环(水阳江大道),疏解中部主城交通,近中期推动水阳江大道部分路段和主要节点快速化改造;外环(青弋江大道-南漪湖大道-陵阳路),串连外围片区和疏解过境交通;高速环(沪渝高速-宣南铜高速-宁宣高速)。“十二射”:连接中部主城和外围片区的12 条放射状城市主干路,即昭亭路、铁山路、日新路、宝城路、创业路、薰化路、响山路、向阳大道、鳌峰路、阳德路、宛陵路、水阳江大道。

“四联”:是指外围片区之间联系的4条城市主干路,分别为乐义岗路-乐义岗路南延,奉公路-昭亭路-薰化路,宝城路-宛陵路,宣酒大道-梅溪路-响山路。七、 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根据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建立城市级、片区级、社区级的公共设施分级体系,以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合理配置与布局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建设宜居生活圈。

城市级:形成“三核四心三带”公共中心体系,具体包括环彩金湖[专题进入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宣城  将建  高楼  第一  将是宣城第一楼  宣城将建哪些高楼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