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相信这个世界还有桃花源?心中的桃花源是怎样

你是否相信这个世界还有桃花源心中的桃花源是怎样

《桃花源记》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伟大的诗人、辞赋家陶渊明所作散文。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将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著有《陶渊明集》。

《桃花源记》写的是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打鱼的人,一天顺着溪水行船,不觉忘记了行程多远。忽然就遇到一片桃花林,这些林木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树木都非常清秀美丽,并且落花散满地上。打鱼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很是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桃林的尽头。发现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在此出现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一些光亮。

打鱼的人下了船,从洞口就进去了。起初洞口狭窄,仅可以容一个人通过。他又走了几十步,突然眼前变得开阔明亮起来。只见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远处大片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塘、桑树和一片片竹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不时传来鸡鸣狗叫声。一些人正在田野里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安详自得,孩子们活泼快乐。村里人看到这个打鱼的陌生人,都很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打鱼的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子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并且杀鸡摆酒款待他。村里其他人听说来了一个陌生人,就都来打听消息。谈话中,村里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就带着亲人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这里的人问打鱼的现在什么朝代,这些人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打鱼的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这些人听完后无不唏嘘感叹。村子里其他人也都把打鱼的人请到家中,拿出酒食款待他。就这样,打鱼的人在这里停留几天,就向村里人告辞离开。临走时村里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打鱼的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原来走的水路回去,并且处处留下标记。

等他出来后,就到郡城把这件事禀报了太守。太守立即派人跟着打鱼的人,寻着回来时做的标记走,可是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有个南阳人叫刘子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就高兴地打算去那里。但没等到实现,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这篇散文,像一个传奇故事,又像一个神话传说,实际上是作者所向往的清静优美、而又丰衣足食的地方。

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独特之处:在桃花源生活的是一群普通人,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而不是神仙,这些人仅仅比世人多保留了一些天性的纯真而已。陶渊明对现实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着及其清醒的认识,他之所以选择归隐,是为了保持个人的清誉、德行和操守,避免在官场的淤泥中,染黑自己。但是在写这篇《桃花源记》时,他所想的就不是个人问题,而是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

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生活,使他能够想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问题,实属难能可贵。虽然这只是一个空想,但能提出这样的想法也是非常可贵的。综合以上关于陶渊明及“桃花源记”的分析,可以说这个世上根本就没有“桃花源”这样的地方,它只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个理想化的世界。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着这样的地方,可是这样的地方离我们有多么遥远,简直是遥不可及。


文章TAG:石河子哪里看桃花源  桃花节走桃花运  石河子  哪里  桃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