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们世代都在这些山川旁边生活,靠着山就要去砍柴、打猎,靠着水就会去捕鱼,没想到突然之间就被收了人头税。古人没有像现代社会一样这么发达的交通工具,那么如果古人要去首都开会的话,又会怎么去呢?而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下这个问题。所以,去华山顶上的绝对是去论剑的武林高手。

古代人是如何去首都开会的?

古代人是如何去首都开会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便利,从最开始的只能选择离家近的地方步行去上班,到了有自行车可以通过骑行去上班,再到后来的开车上班甚至于现在很多人会选择的乘坐高铁跨市上班,交通工具的发展给上班的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现在很多人的家距离工作的地方都比较远,更不要说有不少的公司会经常派人去外地出差了。

但是好在现在的交通系统已经很完善了,已经很少存在像古代一样在路上就耽误个十天半个月的情况。古人没有像现代社会一样这么发达的交通工具,那么如果古人要去首都开会的话,又会怎么去呢?而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下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这个问题讨论其实的并不是普通的古人,而是专门指古代的官员。毕竟古代的普通人不会说随随便便就上京城开会,即使是某一些产业遍布全国的商人,他们最多的也是去各地视察,就算是真的让手下的人汇报,也很少真的会有选择首都作为开会的地点的现象,但政治会议就不一样了,这一般都是要在政治中心——也就是在当时的国家首都才能够开的会议。

对于古代的官员来说,进京开会并不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因为古代中国版图依旧很大了,大多数的官员都是被外派到其他地方而非是留在京城里的,他们不可能经常性的就去首都开个会,毕竟这样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因而我们现在所以为的官员每日的上朝,基本上也就是在京城留任的官员才需要完成的任务,而且根据官员品级的不同,开会的规定也不一样。

比如说唐朝就是以五品为一个界限,五品以上的官员每天都需要上朝,而五品以下的官员只需要初一十五去上朝就好,而且古代的官员是有“休沐日”的,这其实就相当于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放假,所以即使是五品以上的官员都不是一年到头每天都要上朝的。尤其是有一些朝代并不要求官员天天上朝,甚至于还有皇帝自己都很久都没有上朝的事情发生,因此古代官员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惨。

而说到这些官员怎么去都城开会,那就要分成两个情况来进行分析了,第一就是在京城里做官的官员,而第二中就是在外地做官的官员。首先来说第一种情况,那就是在京城里做官的官员如何应付“开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虽然说在京城做官的官员确实是比外地的官员要方便很多,但是京城毕竟也是一座城,还是很大的,而古代的京城住宅分布也是很讲究的,官做得越大,距离宫廷的位置也就越近,官越小,距离宫廷越远,如果说你官做得不是那么大,为了能够准时到达“开会地点”,你就要比比你官职大的人早起不少时间。

尤其是古代上朝的时间一般都很早,天都没亮就要爬起来收拾好自己赶去上朝,睡懒觉什么的简直就像是在做白日梦。当这些还打着瞌睡的官员们到了宫廷大门口之后,除了被皇帝特别批准的人以外,坐轿子的要下轿子,骑马的要下马,然后步行进入宫廷。不过宫廷也不是随便就能进的,这是有时间讲究的,不到那个时间点门是不会开的,就只能够在门外候着。

这要是夏天还好,冬天和初春就站在那里都能够被冻得直哆嗦。上面说到了古代上朝的时间都很早,因而在这些官员到达宫廷并且被成功放进来时天可能还暗着,一般的官员就只能够摸黑进宫,而获得特批的大臣却能够提灯,这些能提灯的大臣就成了“香饽饽”,在他们的身边一般都会围绕着很多的官员,就是为了蹭一下这点光亮,免得自己因为看不清眼前的道路而发生意外。

说完第一种情况,那就要来说第二种情况了:在外地的官员应该怎么进京呢?这其实不是简单两句话就能够说得清的,而是要是分成很多种不同的情况来说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说。首先要说的就是步行,虽然放在第一个说,但是这并不是在说步行就是古代官员进京的首选,相反,古代的官员很少通过步行的方式进京。除了单独靠着步行很慢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丢面子。

古代讲究士农工商,而做官就是士人的最高追求,古代的读书人大多清高自负。步行时间很长,中途很耗费精力,而且一路上历经风尘,人自然会显得有些憔悴。大多数的人都不希望别人看到自己颓废的一面,有身份的读书人更是如此。并且做了官那就不是一般人了,那是要讲究点排面的,步行那多丢面子?因而古代的官员很少有步行进京的。

接下来要说的方式就要比步行高级一点了,那就是骑马!马的速度快,而且只需要喂食草料就可以了,是真的物美价廉。但是骑马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拿最简单的来说,长时间骑马很容易会把大腿磨伤,因而除了武将以外,也就只有有重要的事情需要上京汇报的官员会选择骑马,一般很少有官员会选择骑马进京。说完了比步行高级的骑马后,接下来要说的就是更加高端的马车了!在很多影视剧之中都能够看到马车,而马车也确实是古代富贵人家常用的代步工具,马车的车厢能够遮风挡雨,而且还能供使用者在车内睡觉,偶尔挑起车帘就能够看到窗外的风景,一路上简直就像是在旅游!接着要说的那就是比马车还要高级的多的轿子!轿子在古代的交通工具里的地位就像是现在的劳斯莱斯、法拉利,而且轿子可不是随便就能坐的,它也是有讲究的,《清史稿》之中就很明确的记载了当时对不同等级的官员所能使用的不同种类的轿子的规定,如果说违反了规定的话,是要被判刑的!古代的路可不像现在的柏油马路,古代的路很少有平整的,马车的速度又比较快,颠簸是常有的事情,乘坐马车有时候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但是轿子就不一样了,本身人就能够尽可能的避开一些坎坷的地段,而且就算是走不平整的地段,只要不是轿夫故意要折腾轿子上的人,基本上也很难让轿子上的人觉得颠簸。

上面所说的都是陆地上的交通,这最后要说的就是水上的交通工具——船了,在红楼的开篇就提到了林黛玉通过水路从姑苏到了金陵。古代的官员们要上京的话除了选择陆路之外,有时候也会选择水路,尤其是在路过一些大江大河的时候,船是他们必须使用的交通工具。不管是在京城内还是京城外的官员,为了“开个会”,他们都很不容易!不过就像现在的年轻人辛苦上班一样,这都是为了生活。

为什么有些古代帝王要封禅泰山?

为什么有些古代帝王要封禅泰山

提到泰山,不得不提泰安这个城市。古语道:上有西安,下有泰安。中国有好几个“鬼城”,而泰安则号称“鬼都”。最早第一位选择泰山的是秦始皇,他在统一六国之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于秦二十八年登泰山封禅,祭告天地,显示他的成功;第二位是汉武帝刘彻,他在大展宏图之后,又获宝鼎,政局空前稳固,于汉元封元年登泰山封禅,祭告成功。

也就是说秦皇汉武给后世皇帝们做了个标榜。关于秦始皇选择封禅的原因,因为秦国的祖先不同于其他诸侯国,直到孝公时代,秦国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会盟,孝公认为“诸侯卑秦, 丑莫大焉”,遂下决心变法图强。秦始皇得天下后,一方面企图毁灭所有的鄙视自己的痕迹,发泄多年来沉积在胸中的被诸侯鄙视的窝囊之气。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经常巡游四方,是为检阅自己的成就也是向天下昭示威严,而泰山这个地方正好是地处齐鲁大地的中心,于平原上突起的这座高山被历史选中了。

齐国是谁的封地?自然是姜子牙,周朝统治的奠基者。鲁国呢?正统周王室宗族的封地,,相比楚国这种当时的蛮夷之地,齐鲁大地意义非凡。秦始皇登山的路线并不是现在的中部路线和西部路线,而是山脉东部的一条小道,即现在的东御道,而且他是被抬着上去的。再聊聊“鬼都”的事儿,一般道家认为,泰山是天——人——鬼分界的地带,泰山之上即南天门之上为天界,泰山之下为地狱,后世不断演变而成的也是最难攀登的十八盘则与十八层地狱相呼应。

试想一下,人间的帝王号称天子,而能够与天接触相互感应最好的地方就应该是最接近天界的地方——泰山之巅。一般认为,泰山神是黄飞虎,也是阎罗王,而此地正是由姜子牙所封。在此不排除帝王内心其实也知道自己早晚一天是要死的,而死后是否能够在阴间也能证实自己的身份呢,要为自己正名,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搞一次盛大的仪式。

传国玉玺是怎么出现的,后来到了哪里?

传国玉玺是怎么出现的,后来到了哪里

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我们都听过,讲的战国时期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直到60多年后,秦王赢政攻破邯郸,终于得到了几代秦王梦寐以求的和氏璧,赢政称始皇帝时,为彰显自己先无古人的伟大,制作了一系列的国之大器,其中就有这块和氏璧。图为秦始皇传国玉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字样。当年使用和氏璧为原材料,请咸阳顶级玉工孙寿刻制,丞相李斯书写玺文,制作了一块象征无上权威的玉玺,也是秦始皇发号施令的凭证,15年后秦灭亡,秦王子婴将玉玺献给刘邦,无上权威的象征被刘邦继承下来,并成为了“天命在朕躬”的正宗皇帝,从此这块玉玺成为了天命的象征。

宋徽宗玉玺曾于2004年在广州展出过,现收藏于台湾民间。得到了这块玉玺就继承了天命,有了改朝换代的权利,于是玉玺逐渐被神化,被人称为“传国玉玺”,在封建社会想称帝必须要获得这块“传国玉玺”,如果没有得到这块宝贝,就算称帝也是个冒牌货,被称为“白板天子”,有关传国玉玺的脉络从秦汉到唐末五代都很清晰,最后在五代十国烽火遍野的兵荒马乱中,传国玉玺消失了。

1738年在江苏宝应县挖出一方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印石,恐为传国玉玺,献给乾隆皇帝,经鉴定此印石材质并非玉石,仅为一方普通的古玩,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大概的流传是,秦王子婴将玉玺献给刘邦,西汉末年由刘盆子传给刘秀,光复汉室,东汉末年玉玺被孙坚由洛阳带出,被袁术所抢,为什么袁术赶自立为皇帝,其中原因就是他得到了传国玉玺,袁术死后,玉玺被败军献给曹操,重归汉室,魏晋时,玉玺一直躺在洛阳皇宫,衣冠南渡时带着玉玺到建康,隋统一全国时玉玺收入皇宫,后归于李唐。

图为乾隆的“八征耄念之宝”青玉玺。五代十国时期,玉玺先后传于后梁、后唐,公元936年石敬瑭仗着契丹撑腰,起兵造反,直捣后唐都城洛阳,末帝李从珂带着族人和玉玺登上洛阳城的玄武楼,自焚而死,后唐灭亡,传国玉玺从此遗失不知所踪,在基础上建立的后晋、后周均是没有传国玉玺的白板天子,为免尴尬,于是私刻玉玺,从此改朝换代私刻玉玺成了标配,但传国玉玺的传说却没有消失,有时出现在深山密林中,有时出现在庙堂之上,有时出现在大漠草原,有时出现在街边地摊,其实都是人云亦云。

为什么泰山这么牛?帝王都到泰山去封禅?

泰山,鼎立天下,雄峙东方,威镇中华,独尊中原。泰山,拔地通天,仙乡圣居,泰安华夏,风光殊胜。泰山,东方龙族之炎黄子孙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千古一帝秦始皇先祖秦人之聚居发源地。秦人先祖亦谓东夷人。泰山,与天地同在,与日月争辉。列位看官,泰山就是这么牛!它完全有资格就是这么牛!它是中华国山,亦谓中央山,岱山,岱宗,岱岳,岳山,泰岳,誉满神州,五岳独尊。

这就是泰山牛气冲天的原因。锦绣河山,星罗棋布,神州大地,各领风骚。放眼华夏,名山大川比比皆是,为什么帝王封禅都选择去泰山呢?因为泰山雄奇壮丽,因为泰山“直通帝座”,因为泰山是仙乡圣境,是神山。帝王是天子,当山河一统,国泰民安,盛世太平时,天子奉天承运,典礼封禅,昭告天地。泰山,是不二之选。泰山封禅,礼规于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统一天下,始创帝制。为报答天恩,于是沐浴斋戒,亲携文武百官诚赴东泰岳山,于玉皇顶祭天祀地,首开封禅大典。“泰山安,四海皆安。”秦始皇藉此封禅,图千秋万世帝业也。秦始皇先祖秦人当时就是在泰山脚下聚居生息的,故于公于私,“五岳独尊”是其封禅的至佳之选。自秦始皇开先河,后世如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太宗及宋真宗等德高望重之大帝,亦君命神受,封禅泰山。

古代皇帝为什么不拜更近的华山,而去登泰山祭拜?

谢谢邀请。华山那么陡峭,那时可没有什么路可以直通山顶。所以,去华山顶上的绝对是去论剑的武林高手。而皇帝只想去拜拜神,看看能不能被神仙接走,所以当然要去相对平坦一点的泰山了。开个玩笑,言归正传。1. 泰山的传说相传盘古为人类开天辟地,被尊为人类的祖先。他去世倒地的一刹那,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汗水变成了江河。

所以,东岳泰山就被称为“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2. 黄帝曾到泰山祭祀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据《史记》,黄帝最热衷于祭祀鬼神山川,曾往东登上泰山,在那里祭祀。据《列仙传》所载,黄帝在首山上采铜,在荆山下铸鼎,鼎铸成了,有条龙就从天而降,垂着胡须来迎接黄帝,黄帝便乘龙升天。3. 秦皇汉武的神仙梦现代人当然不相信黄帝升天的传说,可是后来的秦皇汉武却深信不疑。

当他们从方士那里得知黄帝喜爱祭祀鬼神山川,他俩也没闲着,一辈子忙着到处祭祀参拜、寻神问仙。特别是汉武帝,他得到一个鼎,汉朝方士公孙卿解释说:“申功是齐人,和安期生有往来,亲受黄帝面教,鼎上面记载:‘汉朝兴起,又相当于黄帝得鼎之际。汉代圣君应在高祖的孙子或曾孙。宝鼎出土时就能和神人交往,要举行封禅。以前封禅的有七十二王,只有黄帝能上泰山封禅。

’申功说,汉皇帝也应上泰山封禅,上去封禅就能成仙升天。”于是汉武帝深信不疑,经常去泰山封禅,期待着神仙早一点来接他升天。据《史记·货殖传》:泰山,其阳则鲁,其阴则齐。山之东北址,旧有明堂,为成周时朝会诸侯之处。秦汉以下言封禅者,必于泰山。结语:秦皇汉武的典范作用,使得泰山成为皇帝封禅的地方。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

公元前841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一年在历史上这么的重要?

公元前841年,又被称之为共和元年。跟你想象的差不多,也就是国王一个人说了不算了,要大家一起来拿主意割韭菜。这个事情意味就很深长了,过去大臣们都是打工仔,国家收上来的韭菜,只有国王一个人可以享用,最多从牙缝里抠一点出来,赏赐给做事有干劲的大臣。可是共和元年这一年,大臣们表示,不干了!他喵的,每天都吃国王牙缝里的韭菜,这回他们要平均分了这些韭菜。

01周厉王是个狠人,各种跟贵族不对付。经济上:俗语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是西周时期的贵族集团,早就把山林水池全都给承包了,也就是说百姓想要在这些地方找吃喝,就必须要向贵族交税。百姓们世代都在这些山川旁边生活,靠着山就要去砍柴、打猎,靠着水就会去捕鱼,没想到突然之间就被收了人头税。能够拥有山川水池的普通人,微乎其微。

周厉王觉得,这可不行,光贵族收税,自己不收税,那哪成呢?于是乎周厉王颁布法令,霸占这些山川的贵族们,都需要向国家交税。这下子这帮贵族可就炸了毛了,本来可以全都入自己的腰包,没想到现在还要跟周厉王分摊,这引起了贵族们的强烈反对。政治上:此外,周厉王在政治上,不愿意沿用过去周朝的老办法。过去周公、召公的后人世世代代都是卿相级别的大人物,这一职务几乎被这两家人给霸占了。

周厉王觉得这可不行,所以周厉王开始重用懂经济的荣夷公和懂军事的虢公长父。这件事遭到了贵族们的一致反对。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谏厉王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史记》周公和召公的后人,自古都是国家的执政者,他们代表着周王朝开国贵族的集体利益。

现在突然穿插一个其他人进来,谁知道他们会有什么幺蛾子呢?所以说周厉王是因为得罪了这帮贵族,才会被赶下台的。整件事跟百姓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共和与否,百姓都还是要向朝廷交税的。言论上:当然,周厉王本身也有问题,百姓过去是可以议论周王执政好不好的,就算大庭广众之下说也没关系。可是周厉王觉得很难受,所以他找人到民间监视百姓,只要敢说他坏话,立刻抓回来宰掉。

其实百姓才不会议论,真正懂得议论的,还不是那些读书识字的贵族么。百姓忙着种田打鱼交税呢,哪有这个闲工夫扯犊子呢?02共和元年,不代表就真正共和了。公元前841年,因为周厉王得罪了一帮不该得罪的人,所以他们以百姓的名义发动了一场暴动,最终将周厉王给赶跑了。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

太子静长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辅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十二年,鲁武公来朝。---《史记》这个时候周厉王并没有死,只是跑出了镐京而已。所以这帮贵族们也没有再立一个周天子,而是换了一种执政方式,也就是共和执政。所谓共和执政,也就是召穆公和周定公一起把持朝政,别想了,跟你小老百姓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的。

其实本质是没有变的,只是这一段时间没有天子执政,而是由贵族臣子来执政。其实周厉王之前的数百年里,西周王朝,基本上也都是这两家贵族在相互执政,周天子实实在在只是一个无足轻重之人。周公旦、召公奭辅成王的确高尚,可是谁也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家的后人,能够世世代代把持朝政,这可就不简单了。过去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后人们,在卿士的位置上,把控着国家的命脉,周天子只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而真正该怎么实行,其实周天子真的管理有限。

共和元年,周定公和召穆公索性就把周天子给抛弃了,其实不要天子国家一样可以转起来。共和这个年号一共用了14年,14年后,周厉王在彘去世,他的儿子太子静便接替了周厉王的位置,也就是周宣王,这才宣告了共和这个年号的结束。03此共和非彼共和,共和的概念,只在贵族脑海中初具规模。不得不说,人心深似海。早在公元前841年的时候,古人就已经揣摩出共和制度。

也就是废除君主,由臣子们来共同执政。这种模式有点类似后来的共和制度。可是这里的共和只是一个年号,而形式也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史记》我们现在所谈到的共和,那是所有民众都参与进来一起执政的制度。而当时那个共和,只是一个年号,为什么用共和这个年号呢?其实有两种说法,第一种便是因为是周定公和邵穆公共同执政,所以称之为共和。还有一种说法是共伯和代行天子的事务,所以称这一时期为共和。不管是哪种原因,我们会发现,由臣子共同执政的概念,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

公元前509年,西方便出现了著名的罗马共和国。同样是驱逐了君主,可是当时的罗马平民拒绝向贵族妥协。在平民的压力之下,这才出现了共和政体,也就是由平民和贵族共同执政。这种思想在西周时期,我们也出现过。但是只出现在了贵族的思想层面上,他们是永远不可能将这些思想,传达到民间的。西周的贵族,掌握的不仅仅是财富和权势,还有一项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知识。

他们拥有读书认字的条件,可是平民不具备。因此那个时代即使出现了共和的雏形,平民也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去参与到整个国家的建设当中来。而这种对贵族来说可怕的思想,很快就被贵族们扼杀在了摇篮里。总结:公元前841年,重不重要?很重要。这一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不是因为这一年是共和元年,而是因为西周的共和思想被扼杀在摇篮里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状况,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就算先进的思想摆在你面前,你也会视而不见。

项羽公元前202年12月战败,刘邦公元前202年2月称帝,难道说刘邦称帝在前?

这个有个时间概念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你就明白了,按照现在的日历,无论阴历还是阳历,岁首都是一月,岁末都是十二月,所以十二月三十为除夕,正月初一为新年。但是汉初的历法不同,他们用的秦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受邹衍五行的影响,定十月为岁首,为正月。直至公元前104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才下令改定历法。

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夏历(即农历)所以,如果这样看,是没有问题的,十月、十一月、一月、二月,到了九月完,第二年就又是十月起了。再比如,汉元年是哪一年的问题,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九月,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去秦帝号,立子婴为秦王。


文章TAG:捷登  排行  武将  权威  实力  公元前捷登都会怎么去  中国古代20大武将战斗实力最权威排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