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出土在甘肃省武威市。虽然1700多年的风雨岁月,在马踏飞燕身上留下了沧桑印痕。“马踏飞燕”一面世就惊艳国人。“马踏飞燕”也叫“马超龙雀”。武威留下了东汉的青铜器“马踏飞燕”。1983年10月,马踏飞燕成为中国旅游标志,2002年1月,马踏飞燕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六十四件文物之一。

马踏飞燕出土于哪个城市?

马踏飞燕出土于哪个城市

马踏飞燕出土在甘肃省武威市。今天,我来说说这事。古人择水而居、顺水迁徙,他们把脚步停留在了武威,我猜想这里定是一个水草丰沛、气候宜人的好地方了。果然,顺着武威留下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沙井文化符号,我们寻找先民的生活足迹,不由得慨叹和仰望。先民在烟火中前行,武威迎来了秦时明月。这时候,以游牧为主的月氏居于武威。

在时光轮回中,不同的游牧民族经历着兴衰起落。到了汉高祖刘邦和汉文帝刘恒时代,匈奴逐步强大起来。公元前174年,匈奴匈奴攻了过来,打败了月氏,河西被占领,并逐步建设城池。到了汉武帝时代,霍去病出击匈奴,武功军威像一面旗帜飘扬在河西地区,武威因此名扬天下。在此后的时光册页中,经历魏文帝曹丕重置凉州;十六国时的“五凉割据”;隋朝末年的李轨建凉;唐高祖李渊的举兵灭凉;764年的吐蕃占据;宋元时期的西夏占领和明清时期的西凉府辖治等等阶段,武威大地上留下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跟着今日头条走到了武威,也算是对我多年心愿的一个了却。我常常想,一个地方能不能让人心仪,关键看历史给那个地方留下了什么。武威留下了东汉的青铜器“马踏飞燕”。“马踏飞燕”一面世就惊艳国人。1969年,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武威人民也正在雷台挖防空洞。9月10日,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新乡人民公社新乡大队的老百姓照往常一样,按照要求挖掘属于自己,也属于那个时代的防空洞。

“咔嚓”一声,群众的头挖到了坚硬的砖头。一个东汉的砖室墓出现在眼前。这是一个长达19.4米,有三个墓室和三个耳室的大型东汉砖石墓葬。墓葬出土玉、骨、石、金、银、铜、铁等器物230多件,其中99件铜车马仪仗俑精致大气,最为重要的是墓葬中发现了一匹铜奔马。这匹铜奔马长45厘米、宽13厘米、高近35厘米,重量超过7公斤。

这匹马嘴嘶鸣、鬃猎猎、体壮硕、腿矫健、蹄有力、尾扫风,马的右后蹄踩着一只飞燕,另外三蹄腾空飞奔,整体造型独特,形象优美,充满动感。这是迄今唯一发现的铜奔马。奔马猎猎长啸,武威荡荡雄风。这不是天马吗?世人惊叹。1983年10月,马踏飞燕成为中国旅游标志,2002年1月,马踏飞燕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六十四件文物之一。

为了这匹奔马,我曾经专门去甘肃省博物馆。我猜想过这匹奔马的主人,他一定是一个策马疆场,用哒哒马蹄守护武威的人物;他一定是一个扬鞭千里,用铮铮铁骨守卫家园的人物。虽然1700多年的风雨岁月,在马踏飞燕身上留下了沧桑印痕。而面对奔马,我们禁不住回望汉武帝时代的刀光剑影和狼烟连天。马,一个温暖历史神情的字眼;一个激荡岁月烟尘的字眼;一个卷起战争云烟的字眼。

而天马在武威,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是历史的选择。“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交,生驹汗血,因号曰天马子。”太史公司马迁的笔下,对天马的记载正好印证了武帝时代的战功。公元前104年,刘彻派人前往大宛国求马而不得,于是派遣李广利引兵征讨,结果损失惨重。长安城里,汉武帝的决心已下,再派李广利率领六万人马征伐,大宛不得不献出马匹。

李广利带着汗血马凯旋而归。“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在《西极天马之歌》中,汉武帝刘彻禁不住自己的喜悦。我一直觉得,历史有一大半是在马背上书写的。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等等,他们马背上打天下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天马,更是为人乐道。“天马出来月氏窟,背为虎纹龙翼骨”(李白),“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杜甫),通过这些赞叹,更是让人仰望天马精神。

国宝“马踏飞燕”,为何从不拍正面照?

国宝“马踏飞燕”,为何从不拍正面照

只所以称国宝为马踏飞燕,它突出的是足踏飞燕,寓意着马奔腾的速度快,侧面相能明显的体现出主题,从效果上看要好于正面像。这就是不拍正面照的根本原因。“马踏飞燕”也叫“马超龙雀”。是1969年IO月在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国宝级文物,它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

它酷似一匹奔腾的骏马,昂首扬尾,张口嘶鸣,三足腾空,右足踏燕,好一时天马行空之势。“马踏飞燕”的形象特征大有随心所欲遨游天际之意,好似中国旅游腾飞之象征,寓意着中国人蓬勃向上豪迈进取一往无前的特征,为此,国家旅游局确定“马踏飞燕”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有人云,马踏飞燕中的飞燕,似燕非燕,好似古代传说中的龙雀,而马亦非凡马,而神马也,即天马。

早在汉代张衡的《东京赋》中就有龙雀和天马之说法。则有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之意,故称马踏飞燕也有“马超龙雀”的别名。总而言之,马之奔腾向前的气势作为中国旅游的标志,寓意中国腾飞的象征,彰显出中国的活力。马踏飞燕从测面相看更能体现出马的体态健美、矫健壮硕、昂首扬尾、线条飘逸的美感以及足踏飞燕酷似广阔天地任之奔腾的气势和动感。

文物“马踏飞燕”为什么会在武威被发掘出来?

马踏飞燕出土于哪个城市

国宝“马踏飞燕”自甘肃武威出土,并非是一种偶然。铜奔马的形象与汉武帝苦苦的追寻的“天马”形象非常接近,因此,铜奔马也常常被称作是“天马”。天马来自何方?铜奔马于1969年发现于一座砖室墓中,墓中发现的不止有国宝铜奔马,还是发现了一个颇有阵势的车马仪仗队。这个车马仪仗队包含14辆铜车,17个铜武士俑,28件仆人俑,以及包括铜奔马在内的铜马39匹。

但是,由于当时发现这座墓时只是将里面的部分文物带出了墓葬,并没有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所以,谁也搞不清当时这个仪仗队最初是怎么排列的。一种推测是17位手执矛、戟的乘骑武士俑排在前面,其中有2位武士俑单独列在首位,后面跟着3乘3(或5乘3)的武士俑。在武士俑后有1匹主骑,4匹从骑。其后为4辆铜轺车,其中伞盖最大的一辆铜车上坐着的便是墓主人。

仪仗队的最后面是3辆打车及一辆牛车。而铜奔马应该在队伍的最前面。具体如图中所示。在38件铜马中,有8件上面刻有铭文,这就帮助我们确定了墓主人的身份。其中两则铭文为:守左骑千人张掖长张君骑马一匹,牵马奴一人。守左骑千人张掖长张君小车马,御奴一人。这样也就确定了墓主人的身份为一位将军,将军爱马,情有可原。

但这是其一。铜奔马之所以出现在武威的墓葬中,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即取决于两汉时武威在大汉王朝中所扮演的角色。汉代自汉景帝时起就非常重视养马,但当时的养马地主要在河套地区。汉武帝时,河西走廊也纳入汉朝版图,而汉武帝好马,众所周知。汉武帝还执着于“天马”,因为拥有良马能提高战斗力。汉武帝为了能得到好马不惜发动对大宛国的战争,随着丝绸之路的打通,也有不少良马来到了大汉王朝,这其中也包含所谓的“天马”。

马蹄金,麟趾金的由来就可能与“天马”有关。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分天下为十三州,在今天的甘肃置凉州刺史,下辖陇西、酒泉、张掖、敦煌、武威等10郡。古凉州地广人稀,水草丰美,这里便是一座天然的养马基地。汉朝对马的日常护理、管理都是非常严格的,养马官还需要记录马匹的日常管理。东汉初年,还在武威特别设置了主管马匹的官吏,正职叫“牧师苑”,而副职就叫“弼马温”。


文章TAG:马踏飞  赫赫有名  原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