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当时认为晋阳出过好几个皇帝,是个‘龙城”,赵宋毁掉晋阳新修太原城街道时,都筑成丁字街,是为钉破“龙脉”,使太原不再出现“真龙天子”,危及赵宋天下。并忌讳使用“晋阳”、“太原”名称,而设为紧州军事,派潘美、杨业把守。公元1023年宋仁宗即位后,对太原又进行了修建,1025年太原知州陈尧佐为了防阻汾水泛滥,在汾河东岸筑了长堤,并引水成湖,湖堤畔栽种了许多柳树,名曰“柳溪”,东山上长满苍松翠柏,称为锦绣岭。

公元1059年以并州为太原府,府治设在太原城。公元1060年又修建了著名的晋祠圣母殿。1069年在东山根的马庄修筑了一座大庙芳林寺,两座寺庙东西映辉,游人香客络绎不绝。随着社会的发展,宋代太原的工商业也逐步繁荣起来,太原城区西南的米市街、南市街、柴市巷、菜市街、麻市街是当时的米、柴、菜和日用品市场;帽儿巷、靴巷、剪子巷、帘子巷、毡房巷、酱园巷等是工商业集中的地方。

手工业、陶瓷、冶炼业尤其发达,制造的铜镜作为贡品上贡。设在孟家井、冶峪的官窑生产的“木理纹瓷”,当时在全国颇负盛名。经过宋代七八十年的发展,当时太原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有“花花正定府,锦绣太原城”赞语。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到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太原建制为大督府,辖十县,有“户十五万五千五百八十三,口一百二十四万一千七百六十八”。

这个时期是太原新城建成后,经北宋一百多年稳定发展达到的又一个兴旺期。北宋末年,散居在长白山、松花江一带的女真族逐渐强盛起来,公元111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称帝,国号曰金。公元1125年,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西路由粘罕率军于12月抵达太原城下,河东宣抚使童贯逃跑,太原知府张孝纯率众奋力抵抗,誓死保卫,被围困 250多天,终于粮绝人亡而失败。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 2月14日,宋钦宗赵恒下诏将中山、河间、太原三镇交金人。从此,太原人民在战乱摧残,异族压榨下,度过了80多年。据记载,太原路(后改为冀宁路)辖区的人口减为“户七万五千四百四十,口十五万五千三百二十一”。 四、明清时期,大约为公元1368年至1948年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把太原定为“九边”重镇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封他的三儿子朱【木冈】(左木右冈,这个字我的手机和电脑输入法都打不出来)为晋王,驻守太原,并在太原设置了“山西中书行省”后改为“承宣布政司”,掌管全省行政事务。晋王让他的岳父谢成对太原城进行了扩建。向东、南、北面扩展,建成了周围14公里,高约18米的城墙,外用砖砌,开 8个门:东为宜春(大东门)、迎辉(小东门)、南为迎泽(大南门)、承恩(首义门)、西为振武(水西门)、埠城(旱西门),北为镇远(大北门)、拱拯(小北门),城外城壕深10米,城头四角建角楼 4座,小楼92座,敌台32座,使之成为“坚逾铁瓮‘的城堡。

晋王还在城内修建了宫城,富丽堂皇的王府宫殿,有三个大门:“东华门”、“西华门”、“南华门”。宫城的外城墙叫东肖墙、西肖墙、南肖墙、北肖墙。肖墙内还修建了为晋王服务的各种设施,为举行祭祀的天地坛,管理膳食的典膳所,供游乐的花园杏花岭、松花坡等。晋王的王室分封为王,纷纷占地建造王府,为宁化府、临泉府、方山府、大小濮府等,还有钟楼、鼓楼、庙宇。

到清代,太原城规划基本与明代差不多。清王朝曾在此地大量驻军,在晋王府的废墟上修建了4000余间营房,驻扎精骑营,后叫精营街,以上许多地名仍保留至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的需要,明代太原的兵器制造更为发达,城内奶生堂与半坡街的“镔铁坑”相传是明初锻铜作坊的遗迹。从宋代开始的烧陶器”官窑“,更为普遍。

清朝中叶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炼铁和硫磺生产也很发达。商业方面出现了封建性的同行会,形成了粮行、油面行、绸缎行等十大行业。许多街道以行业命名,如东米市、西米市、东、西羊市、估衣市、棉花巷等。与商业资本紧密相关的银钱业也曾兴隆一时。太原是明清两代的边防重镇,又逐渐成为北方的主要工商业都会。《明史·地理志》和《清史稿·地理志》对太原府人口未作记载。

据明《太原府志》统计:明万历(公元1573至1620年)年间,太原府辖25县,有 121043户,990450人,其中:太原县有 9827户,73438人。但是由于受了几次天灾的劫难,太原城再次衰败。公元1646年(清顺治三年)晋王府失火,从内城烧到宫门,燃烧数月,所有宫殿和各种建筑化为灰烬;公元1815年(嘉庆20年),东山洪水爆发,浪高丈余,冲没了东关,大南关,受灾十分严重,使太原城失去了往日的繁荣。

公元1877年光绪三年,连年大旱,颗粒无收,同时瘟疫流行,人民不是饿死,就是逃亡。公元1886年(光绪12年),汾河决堤,水势凶猛,半壁西城顿成泽园,满洲城、学台衙门、太原府文庙、阳曲县文庙及许多民房荡然无存。经历几次大劫,据地方志记载:公元1900年(光绪26年)太原一城四关,仅有人口三万人。1911年辛亥革命后,虽然创建了一些军火工业为主的现代工矿业,修建了简易机场和南、北同蒲铁路,城区内也陆续出现了商店、饭店和公用设施,但城市和经济发展极为缓慢。

尤其是遭受日本侵略军八年践踏,经济凋蔽,民不聊生,古城太原再次陷入苦难。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市人口仅为21万人。关于太原的历史大致如此,文末说点别的。山西是个伟大的地方,这里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和文明,从周成王“桐叶封晋”开始,山西就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我在这里列举几个山西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寻来看看,限于篇幅就只列题目了。

一、赵氏孤儿 二、介子推死义绵山三、董安于血溅晋阳城 四、三家分晋 五、豫让行刺 六、长平悲歌七、碧血青天杨家将 八、山西有美人,貂蝉、杨玉环 九、若问我祖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十、苏三起解 十一、走西口 十二、孤愤傅山傅青主 十三、平型关大捷 十四、百团大战就这些吧,山西、太原可说的话题太多了,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孕育了太多灿若星辰的人物,只能万不及一的说一点。

如果让你去山西来个一日游,你首先会去哪里?

如果让羊倌选择去山西游,首选肯定会是云闪石窟,因为云冈石窟名,列中国四大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现存的云岗石窟群,是经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镶嵌在云冈半腰。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

晋祠最早建于哪个朝代?在郦道元之前还有谁描述过?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晋祠具体的建造年代,有人说建造于北魏年间,我认为是不对的,据史料记载,“东汉汉安三年(144年),太原地震,波及晋祠。

”这说明,晋祠的建造时间不晚于东汉。我们再来看下面的文字: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周成王姬诵封胞弟姬虞于唐,称唐叔虞。其封地在今山西翼城,后来叔虞宗族的一支迁至晋阳,在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建祠宇,称唐叔虞祠。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晋。通过文字可知,应是先有唐叔虞祠,后有晋国,唐叔虞祠的名称沿用了1500年,一直到北魏时才改称晋祠。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下一页

文章TAG:晋源区  阳煤  太化  太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