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修建的大中型水库有8.6万座,小型的堤坝水塘更是超过600万座,这些水库占当前全国水库总库容的90%。当前有很多城市就是因为水资源短缺,而面临发展掣肘,比如关中平原、华北平原,因此才有了南水北调、引汉济渭工程等,如果再没有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水库基础,那城市发展绝对会异常缓慢。

如果没有前三十年大建水库,现在的人喝什么水?

如果没有前三十年大建水库,现在的人喝什么水

吃水不忘打井人,当前各大城市的供水来源,主要还是六七十年代建设的水库,在基建条件并不算发达的当年,修建水库都是小推车一点点推出来的,那时候人们的热情饱满,集体荣誉感非常强,且修建的水库现在还持续发挥功效,真正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其实仔细分析,六七十年代全国掀起修建水库热潮,是一种时间积累的必然。

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基础环境比较薄弱,想要国家快速发展,只能走工业化道路,但当时的工业技术、材料都十分匮乏,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粮食同国外换取。但当时国内自身温饱都还没有解决,何谈多余的粮食出口,所以当时想到的关键点便是提高粮食亩产,最终也就关系到水利工程的修建。据统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修建的大中型水库有8.6万座,小型的堤坝水塘更是超过600万座,这些水库占当前全国水库总库容的90%。

虽然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很多小型堤坝水库当前已经失去了作用,但大中型水库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巨大功效,当前城市供水但凡是来自于周边水库,99%以上都是六十七年代修建的。兴修水利的出发点是好的,建设的水库也确实发挥了一定功效,但六七十年代的某些决策事件,却使很多老百姓仍然无法填饱肚子。而且,后来发现建设的水库、增加的耕地对提高粮食产量帮助不大,真正能提高粮食产量的是“工业技术”,也就是工业化肥,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再勒紧裤腰,用粮食换取化肥工业设备、换取化肥工业技术,所以那个年代的人真的是很辛苦,不过也正是那一代的辛苦付出,才换来了今天城市发展所需的水资源。

回到问题本身,如果没有六七十年代修建的这些水库,那么对于农村来讲可能影响不大,但对城市发展来讲,影响却十分巨大。 任何一座城市发展,除了建设土地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水资源,工业生产需要水、日常生活同样离不开水,城市可不像农村,可以在家里打一口水井。当前有很多城市就是因为水资源短缺,而面临发展掣肘,比如关中平原、华北平原,因此才有了南水北调、引汉济渭工程等,如果再没有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水库基础,那城市发展绝对会异常缓慢。

至于问现在的人会喝什么水,其实还是自来水,就算六七十年代没有修建那么多水库,随着不断发展,城市周边也绝对会建设大型水利项目,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只不过在六七十年代的发展背景下,修建水库的思想更积极,而当前修建水库,人力、物力成本都要高很多。不可否定这些水库为现代立下的汗马功劳,但也不能在当下妄自菲薄。

为什么有的农村的小型水库不蓄水?你对水库无水怎么看?

为什么有的农村的小型水库不蓄水你对水库无水怎么看

从前农谚说得好“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可见水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疫情在家乡看到很多小型水库不蓄水,确实让人感觉无语、无奈和无理由。农村小型水库始建于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农村社员用肩挑背扛搞苦力死磨,不计代价全部用人工,一层一层修筑而成的,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霜;农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移河改道,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各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都建有水利工程,集体修建的水库确实是来之不易。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农村,青壮年农民都外出打工,留守的是老人和儿童,荒芜了大量的大田大地,水的需求量自然减少,导致农村小型水库无人管理,无人保养,无人蓄水。随着再次重视“三农”政策的落实,如建设美丽乡村,振兴乡村经济,精准扶贫……相信今后一定会对农村小型水库进行再利用、再蓄水,因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文章TAG:平乐  孟津  惠民  加固  水利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