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盛产煤、铁,晋城的冶炼、铸造、锻打等工业十分发达,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晋城就盛行冶炼;自唐代起乃至到现在,晋城一直是北方地区重要的煤、铁基地和手工业制造中心。纵观1000多年的历史,晋城古称“泽州”,是为“府”一级的行政区域名称,与如今的晋城市辖区完全一致。

晋城为什么被称为九头十八匠?

晋城为什么被称为九头十八匠

晋城,古称泽州及泽州府,被誉为"煤铁之乡",自古就是煤铁的重要产地。“九头十八匠” 指的都是村庄的名字,实际上,晋城现在以“头匠”来命名的地方远不止这些。带头的村庄至少还有百处,带匠的村子则还有20多处。泽州铁器,曾畅销全国。因为盛产煤、铁,晋城的冶炼、铸造、锻打等工业十分发达,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晋城就盛行冶炼;自唐代起乃至到现在,晋城一直是北方地区重要的煤、铁基地和手工业制造中心。

"泰山义"剪刀、"大德"牌钢针、泽州的铁壶……世人耳熟能详。除了资源丰富,从北宋末年开始到元朝建立,近两百年的时间,晋城一直是征伐的前线和边沿。要打仗就得有兵器,生产兵器需要专业工匠,“头匠”的来历就与五代、宋金、元的大规模军事活动有关。“头匠之说”的来历始于金统治时期,在元朝时,“九头” “十八匠”是统治者对匠户身份的手工艺人以及战俘进行管理的一种匠户制度。

有人说晋城的泽州县是“有县无城”,对此你怎么看?

有人说晋城的泽州县是“有县无城”,对此你怎么看

作为一级行政区域的县,有县级行政机关政府所在的城镇,也就是县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这个看似平常的事情,却成为泽州县的怪事一桩。因为至1985年设县33年来,始终是“有县无城”。但这是有历史原因造成的。1983年7月,晋东南地区的晋城县撤县建市,成为晋东南地区的一个县级市。1985年5月,晋东南地区被撤销,原来的县级晋城市升格为地级市,从前俗称晋城、阳城、高平、沁水、陵川的“南五县”成为新晋城市的行政区域,而原有的县级晋城市行政区域一分为二成为晋城市城区、郊区。

如此一来,晋城市就由晋城市城区、郊区、阳城、高平、沁水、陵川六个县(市、区)组成。1996年,改郊区为泽州县。 不过,33年来,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到了晋城市区,总是被一种怪象搞得一头雾水:以“泽州县”打头的单位与以“晋城市”“晋城市城区”称呼的单位,竟然共处一城,相安无事。 奇怪之后,人们总是发出疑问:“为何泽州县的单位要在晋城市城区‘办公’?泽州的县城在哪里呢?”  1985年,晋城市升格地级市后,按照当时的规划,作为两个市辖区之一的郊区政府所在地,设在当时郊区所辖的南村镇。

然而,时隔多年,距离晋城市区7.5公里的南村镇却是有“名”无“分”,仅仅算是泽州县的“规划县城”。30多年来,除泽州县县委、政府及政府职能部门较为集中地汇聚在市区大十字一带外,其他一些单位的办公场所均散落分布在晋城市城区辖区内。 由于常年没有县城,使得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在泽州真的变成了“问题”!如果要介绍泽州境内的一个名胜古迹,要说清楚这座古迹的大致方位,泽州县只能含糊其辞,以“位于市区多少公里”来表述。

纵观1000多年的历史,晋城古称“泽州”,是为“府”一级的行政区域名称,与如今的晋城市辖区完全一致。但由于晋城市郊区改为“泽州”,也给介绍晋城历史上的名人造成麻烦。 “河东人物劲气豪,泽州学者如牛毛。”追溯历史,唐朝大画家荆浩、金代状元郝经、明朝天官王国光、清代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民国时期“山西第一才子”郭象升……这些才子都是泽州人,但如果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域来划分的话,他们可都不是泽州人。

荆浩是沁水人,郝经是陵川人,王国光、陈廷敬则是阳城人,只有郭象升是泽州县周村镇人。  据查阅资料得知,与泽州县“有县无城”的奇特现象类似的县,在国内共有12个。近年来,根据晋城市城市规划方案,泽州县新县城位置设在金村新区。泽州县委书记高喜全表示,将在金村新区开工建设朝阳街、学苑街等5条道路。年底前,力争开工建设行政办公大楼、行政服务中心、城市综合馆、市民广场四个公建项目。


文章TAG:顺安街  牛匠  金匠  晋城  晋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