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靠一个人教出一个城市数万人日常使用的方言来似乎不可能,但王阳明确实采取各种措施在赣州城区推广“官话”,使语音极靠近普通话的赣州方言统一起来、普及开来,令其成为赣州城区市民沿用至今的日常用语。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1529年1月9日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

戚继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其祖居地为江西省赣州市赣县湖江乡夏府村,其六世祖由夏府迁往山东。据山东《戚继光志》,戚继光的祖先只能追溯到他在山东蓬莱的前六代,即戚详——戚斌——戚桂——戚谏——戚宁——戚景通(戚继光之父),而戚祥之前则为空白。《戚氏族谱》载,夏府戚氏前六世世系:始祖:戚文盛(重四郎);二世:仲礼、仲贤、仲开(无后);三世:元海、元达;四世:均福(元达子);五世:以庄;六世:明德(此处族谱注“明初从戎立功徙居山东登州”)。

《明史·戚继光传》载,戚继光祖先“世登州卫指挥佥事”,其祖先迁徙之后的定居点为山东登州,即蓬莱。《戚氏族谱》载明德“徙居山东登州”,两者相吻合。戚斌《戚氏族谱序》载:康熙七年,他在通州遇到一位祖上是夏府戚氏的长者,长者说:“幼时,戚将军继光来京,寓我家,语我父曰:‘吾祖世职登州,尔祖戎定边卫,今虽异处,原同一家。

’”由江西省赣县政协牵头组成的“戚继光祖籍考证工作小组”前往山东省蓬莱市进行调查考证,戚继光第十一代后裔戚兆华谈到,小时候其先人曾对他说过:他真正的祖籍是在遥远南方的虔州(虔州即赣州的古称)。罗牧罗牧,字饭牛,号云庵、牧行者、竹溪,系清初著名的山水画家之一。明天启二年(1622)出生于宁都县钓峰乡,被“扬州八怪”誉为“一代画宗”“江西画派英才”。

他的画被康熙皇帝鉴赏,旌为“逸品”。罗牧系农家子弟,出身贫寒。他自幼聪颖好学,十多岁时从钓峰来到县城梅江镇,师从魏书学画。魏书,字石床,梅江镇人,工诗词,善书画,真草隶篆运笔如神,画山水、竹木、鸟兽,穷态尽妍,是当时宁都一位颇有名望的画家。罗牧投其门下后,刻苦认真,深得其法,常受魏书夸赞。顺治乙酉年(1645),清兵攻占南昌时,罗牧24岁,习画已有七八年,画技日臻成熟,并拜林时益为师,学习制茶技术,为他后来的游历生活提供经济来源。

顺治八年(1652),他迁居南昌,结识不少明遗民中的文人、画家,如当时有名的画家徐世溥等,获益匪浅,画技长进甚快。罗牧44岁时迁居扬州,在那里结识许多画家,如当时有名的画家恽寿平等。他们技艺相同,思想相通,彼此推崇。不久,时局动荡,罗牧迁回南昌。这段时间,他常去北兰寺与一个叫澹雪的和尚相聚谈经论画,并在和尚引见下,开始同一些官场文人来往,当时八大山人也常去寺里作壁画,他们便常在一起谈经论画,或赋诗唱和。

这个时期,他经江西巡抚推举,获皇帝授予的“御旌逸处士”封号。罗牧的绘画活动,主要在顺治、康熙二朝。他早年师从魏书学习画技,后又自学继承名画家黄公望、董其昌的画法,所画笔意空灵,林壑森秀,墨气翁然,独具风格,颇为名流称重。他与八大山人等组建“东湖书画会”,交游雅集,形成江西画坛的画家群,江淮一带的画家,画技画风颇受其影响

李宜青李宜青,字荆山,宁都琳池人,唐由陇西迁徙入赣,李姓先祖李子鱼的裔孙。清雍正七年(1729)乡试拔贡,乾隆元年(1736)会试进士,“赐进士出身。诰封奉政大夫、户部河南主事,转员外郎,升郎中,掌江南道监察御史、鸿胪寺少卿,升光禄寺少卿,巡察台湾,丙科会试同考官加三级,纪录四次。”告老还乡时年已六十八岁,淡泊名利,不言荣辱,七十多岁寿终正寝。

乾隆二十八年(1764),李宜青奉旨巡察台湾,时任江南监察御史兼提督学政。到任后他惩办一批贪官污吏,为民除害。接着他革除弊政,实行减租、减息和免赋,减少人民负担。同时,倡导为官要清正廉洁,台湾政风为之一新。在巡察台湾期间,他不仅力主整肃吏治、振兴教育、发展农业,而且还会同督军、总兵,北以基隆、南以高雄为中心据点,加强海防建设,提高防御外患能力。

他从自己的薪俸中拿出六百两纹银,建起“海峰”“崇文”两座书院,并亲自授课,从识字教育开始,到诗书礼仪、农耕纺织,实行学以致用的教育方针,史料上载誉他“士皆感奋”。他不仅从家乡宁都聘请大批农业和手工业能工巧匠,还从外地引进水稻、甘蔗等农作物优良品种至台湾,全面深入地推广先进的生产方式方法,也改变了台湾人民原有的生活方式。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于都县  宁都县  乡有  安福  地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