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没有遵守这些礼法,那么你也就被遵守这套礼法的人们所排挤,不用上位者出生,一帮子遵守这套礼法的人们,也会出手收拾你。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大华夏的人做啥事之前,都喜欢和你掰扯掰扯道理,哪怕你是那种听不懂音律的牛,他也和你掰扯掰扯,让自己站在礼法的高度上,然后一闷棍敲你头上,在弄死你。那么这个礼字贯穿到了战争中,也形成了一套礼法。

你比方说,战争双方,这就开打了。首先出场的是战争双方的领头人,俩人跑到当中间,这就一堆胡扯。这俩人要是能把事情掰开了,这矛盾点解决了,这也就不用下边的人拼命了。这要是还没整好,接着是大将出场,双方划出道道里,比划两场,先撑撑场子,给自己一方提升一下士气。如果这个时候,有一方感觉自己个真不行,这撤了他也成。

这还是不行,那没得说,双方这就正式的开打了。那么在这种氛围之下,有免战牌的说法,还真有!那么啥时候消失的呢?这事到了春秋时期,这套制度就被废弃了。不然咱咋老是听那个时候,叫啥礼乐崩坏,礼乐崩坏的,说的就是这套礼法没人听了,遵守这套礼法的人少了。打这里起,打仗只寻求结果,不寻求过程了,这免战牌也就属于搞笑级别的物件了。

你挂个免战牌,俺就不揍你了,想多了吧!你挂个免战牌,俺就相信你不悄摸兮的跑出来偷袭俺?俺瞅起来有那么愚蠢吗?这事打这里起就算是废了,那么具体的时间呢?没有具体时间,倒有具体的事。宋襄公,这就是一个坚持礼法的人,打这人之后,战场上就没啥礼仪了。那么接下来咱就说道说道他这是咋回事?话说,当年他想做诸侯的霸主,这就弄会盟诸侯的事。

话说这种事,比较凶险,一个弄不好这就要身死道消。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结局,这宋襄公就提议不带部队去,下边的人一听直秃噜舌头:“为防有变,你最好带上部队。毕竟这里边最不服你的就是楚国,这玩意是个最不讲信誉的家伙。”可宋襄公那脑袋瓜摇的像个拨浪鼓似的:“这主意是俺出的,俺不能不遵守约定啊,说不带就不带!”结果他这人去了就和这楚成王因为这霸主的事嚷嚷起来了,人家楚成王一挥手埋伏的军队一家伙就把这宋襄公给掐住了,丢到了人楚国的大房子里囚禁了起来。

后来这事请鲁僖公说和,这宋襄公才被放回来。按说发生了这样的事,这宋襄公应该知道,这个时代已经是礼乐崩坏了,就不应该用礼法那一套来看待事物了。结果后来楚国和宋国又因为这霸主的事,刀兵相向了。到地之后,这楚国正好开始渡河。下边的人就给宋襄公出主意:“咱来个半渡而击咋样?”话说这主意好,毕竟人家楚国人多势众,您就得取巧不是。

结果这宋襄公脑袋摇的像个拨浪鼓:“不行!俺是仁义之师咋能干这种缺德带冒烟的事呢?咋得等他们摆好了军阵,一刀一枪的打,这才行,方显俺这仁义二字!”好吧,宋襄公这脑壳里压根就没有胜负的概念。结果等到楚军把阵型摆好了,休息够了,一家伙就冲了上来。咱开头不就说了,这楚军人家的人数就比他多,这一冲击,宋襄公可就败了,大腿上还给人射了一箭。

这损失可没地补去,国力可就衰退了不老少。这是一种蠢猪似的仁义道德,把自己卖了不说,捎带了那么多老百姓,还自以为很高尚,不可理解。那么打这起,礼法似乎在消失。但当大华夏再次形成大统一的时候,礼法二字又被重新拿了起来。但这礼法二字所形成的传统在战争当中,这就有点行不通了。因为从春秋战国时期走过来,咱都知道了,战争的残酷性,他的终极目的是用刀子从肉体上彻彻底底的消灭对手,是你死我活的事情。

兵者诡道也,免战牌?拉倒吧,这东西您也只能在戏剧里瞅瞅,当个娱乐就得了,千万别当真,这可是要命的东西,不然你就是下一个宋襄公。后来大明时期,朱棣造朱允炆的反,而朱允炆就是为了爱惜自己的名声,下了一道蠢猪似的命令,不得伤害朱棣的一根汗毛。得嘞,朱棣有了这防弹衣,打了四年多,身陷包围多次,在火枪箭头的包围下,一点伤都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啊!当年常山赵子龙也不过如此。

这不后来眼瞅着朱棣打到了皇宫里边,朱允炆落得个烧毁皇宫了事的结局。战争?礼仪讲不得。我们可以在开战之前,把所有的条条框框摆在明面上,最好不要开战,陈述开战后带来的危害。但战争一旦开启,礼仪?扔了吧!这东西压根就不合适在战场上生存,这注定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斗,只有一方重伤退场或者死去,才是最终的结局。这也就是为嘛,咱大华夏的人瞅起来人蓄无害似的,一旦战争真的来临,这能笑到最后的一定是咱们。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御茗  御致茗方  瓷砖  御茗瓷砖怎么样  御致茗方怎么样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