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说到蒙牛集团的改制,就不得不说到蒙牛集团的创始人牛根生。1998年,作为伊利集团分管生产经营的副总裁,牛根生被迫离开了伊利集团,并于1999年创立蒙牛集团。根据现在蒙牛集团的股权结构,蒙牛只能说是国有相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股东里面有外资、有国企、有自然人,目前中粮集团是蒙牛的最大单一股东。

蒙牛是国企还是民营?

蒙牛是国企还是民营

根据现在蒙牛集团的股权结构,蒙牛只能说是国有相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股东里面有外资、有国企、有自然人,目前中粮集团是蒙牛的最大单一股东。2018年3月,蒙牛公布了2017年营收,总营收601.56亿元,净利润20.48亿元。1998年,作为伊利集团分管生产经营的副总裁,牛根生被迫离开了伊利集团,并于1999年创立蒙牛集团。

从1999年4000万的销售额,到2007年蒙牛销售额超过伊利集团,牛根生仅用了8年时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在当时中国液态奶市场占有率达到40.7%。2004年,蒙牛乳业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几乎摧毁了中国整个乳制品行业,蒙牛也未能幸免。因为之前蒙牛与摩根士丹利签有对赌协议,陷入资金危机的蒙牛有了被外资恶意收购的风险,当时的牛根生发出了标题为《牛根生致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及长江商学院同学的一封信》,信里图文并茂,长达18页。

什么伊利集团比蒙牛发展快?

为什么伊利集团比蒙牛发展快

您这个问题很好,之前我分析过腾讯与阿里巴巴的发展,腾讯从市值差几倍,如今已经相差无几,甚至反超,源于腾讯的减法模式,专注主业;而阿里巴巴则是构筑大的世界版图。其实,伊利和蒙牛也是如此,最早蒙牛从无到有,直接超越伊利;随后两者差不多,而最近短短4年时间,蒙牛已经被伊利反超,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已经达到110亿。

可以说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1999年,从伊利离职、此前担任伊利副总裁的牛根生在41岁大叔年龄时再度创业,成立蒙牛,很快在中国乳业上演了一个商业传奇,上演了一个新生企业火箭速度增长的神话,用了短短8年时间,就超越了有着超过30年以上历史的老大伊利,成为中国乳业冠军。  2008年,蒙牛238.65亿,伊利216.59亿  2009年,蒙牛257.1亿,伊利243.24亿  2010年,蒙牛302.65亿,伊利296.64亿  可以说,蒙牛这个黑马创造了罕见的奇迹,并且创造了国内乳业率先突破200亿、300亿的记录。

  短短五年多时间,蒙牛被伊利反超,差距扩大到6亿  2011年,蒙牛业绩是373.88亿,伊利业绩是374.5亿,两者差距仅有0.7亿,非常小。  而到了2012年,伊利达到419.91亿,蒙牛是360.8亿,两者差距扩大到59亿。  2013年,蒙牛业绩433.57亿,伊利477.79亿,这一年蒙牛收购了雅士利奶粉,受益于雅士利奶粉业务提升,让蒙牛业绩有了较大增长,缩小了两者差距,差距43亿。

  2014年,蒙牛业绩超过500亿(不含雅士利472.3亿),伊利业绩544.36亿,两者差距44亿。  2015年,伊利保持着增长,达到603.6 ,而蒙牛则出现小幅下滑,达490.265亿,两者差距超过110亿。缺乏再度创业的锐气,也就失去了先机  为什么牛根生能够创造奇迹?说白了就是创业的锐气。

如今的蒙牛,与牛根生的蒙牛时代相比,在引入更加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后,蒙牛在产品质量上下了功夫,强化了很多,但是在营销攻势上大打折扣,与以往相比黯淡了很多。特别是这几年,蒙牛在营销运作上似乎失去了过去的锐气和霸气,存在感都比以前降低了太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活动也少了很多,犀利的组合打法少了很多,牛根生团队昔日的凌厉营销攻势几乎消失。

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策划推广的力度,都在业内缺乏以往的霸气,缺乏了以往引领行业的精彩。  在伊利的团队,依旧保持着来自内蒙的“蒙派”风格,以潘刚为首的团队,作为从伊利内部实战中成长起来的少壮派统帅,传承着蒙派的基因,也传承了昔日蒙牛、伊利双龙大PK时的凌厉凶猛特点,而蒙牛在牛根生团队离开后,这种特质少了很多。

  客观说,这些年,蒙牛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也取得不错成绩,实现了平稳过度、质量提升,也实现了销量的增长,这几年蒙牛也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增速,毕竟蒙牛、伊利与第三名的差距都非常大,目前第三名光明已经被甩出了200多亿的差距。  牛根生团队撤出后,伊利却依旧保持着过去的凌厉风格,保持着昔日的蒙派风格,攻势凌厉。

  1)抢占热门电视节目  这两年电视媒体受互联网冲击,有一定影响,但是电视综艺节目却成绩不俗,有很高的收视率,冠名的营销效果依然不俗。  在2015年,伊利在《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最强大脑》《我是歌手4》等热门节目都做了赞助,QQ星对《爸爸去哪儿》的赞助,安慕希对《奔跑吧、兄弟》的赞助,伊利金典对《最强大脑》《我是歌手4》的赞助。

  伴随这些节目热播,伊利产品也取得了不俗成绩,特别是其中的QQ星和安慕希业绩提升非常大。  2)新品业绩不俗  安慕希短短2年就从0做到近40亿  这两年,伊利也积极在开发新产品,而且成功推广了几款新品,如安慕希、婴幼儿配方奶粉新品“金领冠珍护”、托菲尔,最为代表性的,非安慕希莫属,安慕希2014年上市,第一年的业绩就达到10左右亿,第二年销售额就达到近40亿,增速非常惊人。

伊利和蒙牛为什么会变成国企呢?

伊利和蒙牛为什么会变成国企呢

伊利建立的最初就已经是国企,因为当时是国有控股。然而,现今的伊利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算国企。而蒙牛则从最初的民营企业摇身一变成为了国有企业。为什么这么说?两大企业又是为什么发生的演变?这就要简单介绍下两个企业的发展演变。首先,说一下伊利。全名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伊利集团。伊利集团的前身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总厂(国有控股)。

1986年1月,郑俊怀接任厂长。通过不懈的努力,郑俊怀使一个远近闻名的“烂场”变成了带动周边农户脱贫致富的大型乳制品企业。1993年2月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总厂由21人发起改制,吸收其它法人和内部职工入股,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伊利集团,并于1993年6月14日更名为“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直至2013年,伊利依然属于国有企业。

2014年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中出现了伊利集团。自此伊利归为了民企。到如今公布的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名单上依然出现了伊利的名字,排名65位。伊利集团董事长也是现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潘刚还在这次的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榜单会议上做了主题演讲。这可能跟伊利的股权发生变化有关系。查如今的上市公司伊利股份的十大股东,第一大股东仍是国企呼和浩特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但占股仅9.88%核心管理层占比达7.94%,其中潘刚个人持股就占了3.88%。

而说到蒙牛集团的改制,就不得不说到蒙牛集团的创始人牛根生。起初牛根生是伊利集团的一名洗瓶工,由于聪明,干劲足,厂里实行承包责任制后,他积极响应,承包了一个车间,很快干出了名堂。很快便成为了郑俊怀的“左膀右臂”。但此后伊利越做越大,两人彼此也出现了分歧。1998年开始牛根生在内部调动资源的自由受到限制。

一年后牛根生离开伊利,带领投奔他的十几名老部下创立了蒙牛。起初蒙牛属于民营企业,为什么会成为国企,这要追溯到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中蒙牛H股一天狂跌逾60%。此次事件让蒙牛牛奶下架,股价暴跌,现金流危机,可能被外资恶意收购。为了不让外资收购,到2009年,中粮联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厚朴以每股17.6元人民币的价格投资61.1776亿港元收购蒙牛20%的股权。

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当年为什么离开?

1996年,伊利股份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全国乳品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郑俊怀进入个人声望的顶峰。他还不到50岁,年富力强,还想再干N多年。作为郑俊怀的副手,牛根生太突出了。牛根生从品尝咖啡中找到灵感,随机发起一场冬天里的雪糕攻势,伊利苦咖啡单品销量创纪录突破3个亿。苦咖啡成了伊利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牛根生被誉为“中国冰淇淋大王”。

郑俊怀隐约有位置不稳的感觉。1998年底,郑俊怀安排牛根生去北大学习,给他包了一个单间,每天240元,当年可是高价房。这其实是逼牛根生出局,郑俊怀托人给他带话,如果不去学习,就收回车和手机。牛根生到底被免职了。这两人的恩怨在中国乳业是一段“公案”,有人说是因为性格相冲,也有人说是利益纠葛。当事人不亲口透露,外界也只能臆测。


文章TAG:蒙牛  天友  集团  乳业  投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