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黑压压一片,来了大约四五百人,但是这并不是生活在深圳的全部的临泉人。不夸张地讲,生活在深圳的临泉人可能有几十万。这四五百人都是企业家,在门口往筐里扔的名片上写着张总、赵总、李总……,都是厂子或企业的老板。这些曾经在村子里叫“二狗、三娃、二妮、黑蛋……”的小孩,出去闯荡以后都成了“张总,赵总,李总……”。

有一次我在上海参加临泉同乡会,主办方让我做的报告就是“临泉人的心理资本”,讲的就是这个话题。当时临泉县的县长等领导也在场,我就谈起这个观点:为什么那些在家乡村子里名不传经传的伙伴们,到了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就能够发展起来?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那是因为这些人曾经生活在人口比较多的地方,必须要去竞争、进取才能生存下来。

临泉人有一种穷怕了的心理,其实中国人都有这种心态。但是临泉县比较穷,人们的这种心理更突出。落后就要挨打,所以为了生存,他们就要积极地去竞争。这种积极的竞争,就要去干活,不能怕吃苦。临泉的人都不怕吃苦,这里就没有懒人。其实种庄稼、种地也是这样,懒人就不会有好收成。这些人到了一个新的城市,就非常勤奋。但只有勤奋并不能够发展起来,还要有另外两个元素:首先就是机遇。

临泉县人口多,经济发展缓慢,没有太多机遇。但是到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他的机遇就来了。因为改革开放就是勤奋加机遇,而先进地方的制度又比较完善。以前在临泉这个地方,人口多,相对来说争抢、竞争的时候僧多粥少,他不一定按规则来办。一到大城市里边机遇多了,他们就愿意遵守这个规则。只要肯干,就能够发展起来。

所以大家既勤奋又能把握眼前的机会,再加上城里的规则保障,大家都勤勤恳恳的,很多人都成功了。我有一个初中同学叫狗蛋儿,这是真名字,不是假的。他上学时,家里也是穷得不得了,房子还是泥巴堆起来的墙。前些年我回去时,听说他已经是一个身家上亿的汽车销售商。我们临泉县的领导、书记、县长都“巴结”他,希望他回乡投资创业。

狗蛋儿上学时就是个谁想踢一脚就踢一脚的人,被人欺负,不招人待见。人看起来也很老实、很善良,但这种人一旦找到机遇就会拼命地干,比别人更卖力,更卖命。就凭着这种勤劳,就使自己在充满机遇和竞争的大城市里发展起来了,这是现在临泉人的整个情况的写照。230万人有150万人在外边闯荡,混的都不错!有一次我到我家乡的中学去讲座,给我们的老师做教师心理资本建设,我就讲:我们这个学校可能没有培养出很多大学生,但是我们的学校却走出了很多在社会上混得不错的成功的校友。

我就把他们一个一个拿出来说:有的是作家,原来就是初中没毕业,现在也成了知名作家,写的小说也很畅销;有的甚至没有毕业的,到了外边,竟然成了一个地区的大设计师。他们做的都很好!所以从文化上、艺术上、甚至从经济上都走出来很多人。这就看出这个地方的人聪明,聪明也往往体现在这个竞争上啊!竞争从基因进化来说是优胜劣汰,你不聪明、不智慧、不肯干不行的,你就最终会被淘汰的,所以聪明的人自然而然的竞争性就强。

你要知道竞争性强的地方,在基因进化上的速度要高于竞争性不强的地方,所以越是竞争性不强的群体,他们的基因进化就缓慢。当然进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生物学基因,一个是文化基因。所以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背景下,我们当地的政府领导就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出去打工,没有打工经济,一个镇十个派出所也管不住人,为什么?因为他要吃啊,他要活啊。

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有一个叫韦子堂的小时候的玩伴,我前几年到内蒙古五原县去见他,他跟我说起自己现在情况时很是感慨。他说当初他在家里时,有一年他只挣了五块钱,这五块钱是怎么挣到的呢?就是村子里有个姑娘出嫁,他去帮人家送亲、抬嫁妆,挣了五块钱。他还抽烟呢,他那时已经学会抽烟了,一包烟两块,他那五块钱怎么能混一年呢?说白了,当时在家里是一点出路都没有。

后来他跑到内蒙河套地区巴彦淖尔盟五原县给人家收废品,就搞起来了。自己又肯干,又努力,夫妻俩在那里还带着孩子,后来还买了门面、买了房子、买了车,什么都有了。他还高兴地对我说:“你说当初在家里那样还能有希望?没有!”最后这些人到各地去闯荡,都混出名堂来了。这就是临泉人口较多的体验,它是一个打工经济。第三个关键词是开创。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监泉  230  人口  安徽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