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你们的飞机飞朵高

我们的飞机很高 深圳的新有那个好

大疆以后的经营模式 县市级代理模式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2,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很牛逼的公司,年终奖直接发奔驰的,听老板谈过,具体怎样不清楚。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dji-innovations,简称dji),成立于2006年,是全球领先的无人飞行器控制系统及无人机解决方案的研发和生产商,客户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通过持续的创新,大疆致力于为无人机工业、行业用户以及专业航拍应用提供性能最强、体验最佳的革命性智能飞控产品和解决方案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3,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普工待遇怎么样?加班多吗?

工资按照劳动法,比较忙,加班挺多的,一般都是9点半或者10点半下班。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DJI-Innovations,简称DJI),2006年由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生汪滔等人创立,是全球领先的无人飞行器控制系统及无人机解决方案的研发和生产商,客户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通过持续的创新,大疆致力于为无人机工业、行业用户以及专业航拍应用提供性能最强、体验最佳的革命性智能飞控产品和解决方案。 015年2月,美国权威商业杂志《快公司》评选出2015年十大消费类电子产品创新型公司,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是唯一一家中国本土企业,在谷歌、特斯拉之后位列第三 。2015年12月,推出一款智能农业喷洒防治无人机--大疆MG-1农业植保机,正式进入农业无人机领域。 截至2016年,大疆创新在全球已提交专利申请超过1500件,获得专利授权400多件,涉及领域包括无人机各部分结构设计、电路系统、飞行稳定、无线通信及控制系统等。 2017年6月,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7 年度全球 50 大最聪明公司"榜单。 2017年6月30日,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荣获中国商标金奖的商标创新奖。 作为全球较为顶尖的无人机飞行平台和影像系统自主研发和制造商,DJI大疆创新始终以领先的技术和尖端的产品为发展核心[1] 。从最早的商用飞行控制系统起步,逐步地研发推出了ACE系列直升机飞控系统、多旋翼飞控系统、筋斗云系列专业级飞行平台S1000、S900、多旋翼一体机Phantom、 Ronin三轴手持云台系统等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外多项技术空白,并成为全球同行业中领军企业, DJI以"飞行影像系统"为核心发展方向,通过多层次的空中照相机方案,带给人类全新的飞行感官体验,使得飞行在普罗大众中皆能随心所欲。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4,深圳市大疆无人机技术有限公司怎么样?

深圳市大疆无人机技术有限公司是2016-05-17在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高新南四道18号创维半导体设计大厦西座14层。 深圳市大疆无人机技术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40300MA5DCQ370L,企业法人袁书建,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深圳市大疆无人机技术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从事计算机信息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各类无人机的销售、租赁、及批发、进出口及相关配套业务;?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展览展示策划。^;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深圳市大疆无人机技术有限公司对外投资1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深圳市大疆无人机技术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南山区高新技术园创维大厦. dji(大疆创新)是目前消费级无人机做得最好的公司,在全球无人机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70%以上。大疆的精灵3系列产品引爆了整个消费级无人机的市场,现在最新的万元以下的无人机是精灵phantom 4,飞行时间长达28分钟,有效飞行时间比上一代提升约25%。图像传输和飞行控制距离远达5公里,让你尽情飞行,从容拍摄。精灵系列产品,phantom 4在phantom 3的基础上,配置都有全面的提升,另外首次加入的“障碍感知”、“智能跟随”、“指点飞行”三项创新功能成为最大亮点,让无人机真正地与人工智能进行了结合。万元以上的有“悟”inspire1双控版,可以搭载禅思x5相机,强大的影像能力藏于小巧轻便的机身中,能拍摄高画质4k视频和1600万像素dng无损格式的照片。禅思x5r可拍摄无损格式的4k视频,记录完整的画面细节,为后期处理提供更大的空间,是专业影视制作的理想搭档。禅思x5系列航拍相机配备标准mft(micro four thirds)卡口,可更换指定镜头,还具备远程调焦、光圈设置等丰富的功能。还有灵眸,如影,经纬m100等手持拍摄器材,不愧为航拍影像系统先驱。

5,大疆创新是中国的还是美国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DJ-Innovations,简称DJI),2006年由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生汪滔等人创立,是全球领先的无人飞行器控制系统及无人机解决方案的研发和生产商,客户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通过持续的创新,大疆致力于为无人机工业、行业用户以及专业航拍应用提供性能最强、体验最佳的革命性智能飞控产品和解决方案。 2015年2月,美国权威商业杂志《快公司》评选出2015年十大消费类电子产品创新型公司,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是唯一一家中国本土企业,在谷歌、特斯拉之后位列第三 。2015年12月,推出一款智能农业喷洒防治无人机——大疆MG-1农业植保机,正式进入农业无人机领域。 截至2016年,大疆创新在全球已提交专利申请超过1500件,获得专利授权400多件,涉及领域包括无人机各部分结构设计、电路系统、飞行稳定、无线通信及控制系统等。 2017年6月,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7 年度全球 50 大最聪明公司”榜单。 [5] 2017年6月30日,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荣获中国商标金奖的商标创新奖。2017年11月8日,大疆无人机入选时代影响力·中国商业案例TOP30。

中国的!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DJI-Innovations,简称DJI),成立于2006年,是全球领先的无人飞行器控制系统及无人机解决方案的研发和生产商,客户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通过持续的创新,大疆致力于为无人机工业、行业用户以及专业航拍应用提供性能最强、体验最佳的革命性智能飞控产品和解决方案。 深圳市大疆百旺科技有限公司是大疆创新旗下全资子公司,专业致力于无人驾驶飞行器的高科技智能化制造工厂。大疆百旺于2016年通过SGS机构的ISO9001:2015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17年通过SGS机构的ISO14001:2015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我常常在想,皇帝穿着所谓最美的新衣游街,却只有孩子敢指出真相。而现在的社会有那么多的问题,却连敢大声指责的孩子都没有了。几十年间,我们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我们却鲜有能够打动世界的科技产品、文学及艺术作品,缺少文化价值观的输出,只能对舶来文化趋之若鹜。DJI就是个敢于说真话的孩子。这里由一群从不妥协、极富洞见、坚持梦想的人聚合而成。我们坚信实干而非投机,坚信梦想而非功利。我们坚决践行全新的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法论,从创始之初至今从未改变。事实上,没有不需要埋头苦干就能获得的成功,没有只靠夸夸其谈就能创造的财富,没有从天而降的高科技。追求卓越,需要无数苦思冥想的深夜,需要连续工作72小时的执着,更需要敢于大声说出真相的勇气。十年间,DJI站在了行业之巅,开启全球飞行影像新时代,展现出改造世界的无限可能。我们的经历证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不去曲意逢迎、不去投机取巧,只要踏实做事,同样能够取得成功。我们相信,那些回归常识、尊重奋斗的人,终将洞见时代机遇,并最终改变世界。DJI是一个创新的乌托邦,我们搭建了一个尊重梦想的舞台,构建了纯粹的企业环境,努力探索卓尔不群的产品之道和企业文化。没有一家公司像DJI一样,将求真品诚的理念贯穿到每一个细节,对此我们引以为傲。大道无疆,创新无限。如果你志存高远、怀揣梦想,决心踏实做事、创造价值,却在扭曲的现实中自我怀疑、彷徨无奈,那就加入DJI吧! 在这里,与更多真知灼见者碰撞,与更多志同道合者同行!未来,无所不能!”

中国的,总部在深圳。

6,让机器“睁开双眼”并自主决策,「灵动科技」希望未来AI不止于无人...

“机器服务于人”是很多技术工作者们长久以来的愿景,而随着自动驾驶、机器视觉等技术的成熟,无人物流车作为自动驾驶落地的场景之一,长期受到阿里、苏宁、京东、顺丰等电商及物流巨头的关注。

除了基于无人机、无人车的最后一公里配送备受青睐以外,低速无人物流车则更具有快速落地的优势,因为其对感知灵敏度、距离、硬件算力的要求较低。

36氪近期接触到的「灵动科技」(ForwardX)创立于 2016 年,是一家拥有视觉认知技术的移动机器人公司。灵动科技希望利用计算机视觉以及机器学习,让机器人具备感知、认知、判断及决策能力,并代替人类完成一些重复性强且劳动力需求高的工作。

目前,灵动科技面向 B 端已推出首款型号为 BX-350 的自动驾驶物流机器人,这款机器人使用了视觉定位导航(VSLAM)与环境理解(CV)技术,以摄像头为主要传感器,完成三维空间的定位与环境理解。创始人兼 CEO 齐欧表示,使用这款仓储协作机器人后,仓库整体运营效率大约会提高20%-30%。

在京东“618”年中购物节期间,BX-350 机器人参与到了京东物流的拣货过程中。

京东“618”期间的灵动科技仓储拣货机器人

齐欧告诉36氪,灵动科技在计算机视觉方面有多项专利,且机器人的决策控制、命令执行、端到端的通讯等算法都是自主研发的,只有硬件方面为第三方代工生产。

据了解,BX-350 拥有五大核心技术:

基于结合多传感器的环境感知和定位能力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识别跟踪能力

基于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的决策和控制能力

基于视觉SLAM的实时环境构建能力

基于动态规划的弹性调度能力

由于灵动科技在机器人的设计方面采用了模块化方案,所以当物流机器人的技术与应用成熟后,其中大部分硬件方案可以直接套用到其他领域的机器人上。联合创始人兼 COO 关雅昕告诉36氪,灵动科技未来还将把产品线扩展到楼宇配送、最后一公里送货、园区安防等领域。

商业模式方面,灵动科技将采用租赁和销售两种形式为客户提供服务,但具体方案暂未确定。

BX 350 物流车

面向 C 端,灵动科技在今年 1 月的 CES 大会上,灵动科技推出了旗下首款消费级产品——自动跟随登机箱 Ovis,体积与传统 20 寸登机箱相仿。

灵动科技表示,Ovis 可以检测并预测用户的行走轨迹,实时调整自身速度,控制移动轨迹。而通过搭载170度广角摄像头,Ovis 可以实时定位用户位置,并利用视觉识别和跟踪算法对用户进行识别和跟随。

此外,Ovis 还有移动充电、电子锁、智能测重、手环定位等功能,为了避免 Ovis 跟丢,研发团队给它设置了智能警报,当人和箱体超过 3 米、箱体电量低或遭遇猛烈碰撞情况发生时,用户携带的手环会发出警报,提醒检查行李箱。

灵动科技表示 Ovis 满电状态下可以行驶 20 km,Ovis 电池的续航时间为 4 个小时。此外,它在自动扶梯上需要切换到手动模式,因为 Ovis 还无法处理移动电梯的场景。

此前 Ovis 在 Indiegogo 网站上进行预售,零售价为 399 美元,关雅昕告诉36氪,截至目前 Ovis 的预售额已接近 100 万美元。而今年 8 月,这款登机箱有望登陆国内市场。

Ovis 登机箱

物流不是自动驾驶终局

随着近两年新造车企业纷纷崛起并推出各式自动驾驶汽车,人们终于感觉到自动驾驶商用车已经来临。然而,即使强如特斯拉,其早期承诺可达 L5 级自动驾驶的 Model S,至今也还停留在 L2 级别。

冷静下来的资本与团队开始将视角转向更容易落地的场景下自动驾驶,而物流仓储作为重人力、重运营的传统行业,成为自动驾驶落地并节约人力成本的方向之一。

全球仓储和物流机器人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36氪曾报道,据 Tractica 预测,2021 年全球仓储和物流机器人出货量将由 2016 年的 4 万台增长至 62 万台。同时,该行业的市场收入将从 2016 年的 19 亿美元增长至 224 亿美元。这其中,中国占据了全球八成的市场容量。

齐欧则认为,市场虽大,但灵动科技拥有多项专利,覆盖计算机视觉、决策算法、自动控制等多个方面,且团队技术人员配比合理,在产品研发、落地方面具有优势。“BX-350 的研发工作从去年九月开始,今年 6 月便实现了小批量的试运营。”

创业初期的灵动科技主攻仓储物流方向,技术成熟后也将扩展业务线,“物流不是自动驾驶落地的唯一领域,只是初期的落地发展方向”。

灵动科技已于去年 9 月完成 1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由鼎晖投资、钟鼎创投共同领投。而在此前一年时间中,灵动科技还完成了种子轮和天使轮融资。

创始人齐欧曾获 2003 届全国机器人大赛(Robocoon)中国区冠军(大疆无人机创始人汪滔曾获 2005 届的香港赛区冠军),曾担任 Oracle 中国区 SaaS 云计算核心产品线负责人及 SAP 全球产品经理;首席科学家(顾问)李子青教授为 IEEE Fellow、计算机视觉专家,曾创办人脸识别技术研发商中科奥森;联合创始人兼 COO 关雅昕曾任麦肯锡上海和芝加哥办公室咨询顾问、国投创新基金副总裁。

此外,灵动科技核心成员的从业经历还包括:微软研究院、大疆创新、商汤科技、阿里研究院、中科院空间中心、Hexa 机器人、Segway(纳恩博)等;机器视觉团队则拥有多位曾获国际评测冠军的科学家。公司已在中美两地提交十多项发明专利,方向包括机器视觉、机器人的决策与控制以及机器人的核心部件。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于上周正式发布“新石器”载货无人驾驶小车,此前在 6 月 CES 上,新石器已有展示,该车适用简单场景低速自动驾驶。而在仓储物流机器人这一赛道中,灵动科技的竞品还包括 Geek+(极智嘉)、快仓、马路创新等多家初创公司。

7,大疆在美国被告,商务部预警,最后竟是中兴投资公司所为_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量子位”(ID:QbitAI),作者:李根;36氪经授权转载。

知道真相,目瞪狗呆。

近来国际氛围,大家或多或少都能感知到一些。

所以当商务部官网发出专利诉讼预警,通报最新中国企业在美遭遇诉讼的事件时,自然也比平时更受关注。

更何况这一次要站上美国被告席的,是中国这几年在创新方面“颇拿得出手”的大疆。

按照指控,一旦坐实被判,大疆无人机对美出口、在美进口都将受影响——遭排除甚至禁止。

这不是中兴事件again吗?

难道在全球无人机市场近乎垄断的大疆,也将遭遇类似命运?

然而万万没想到,事情越深扒,真相越难堪。

原来在美国诉告大疆的不是别人,正是另一家中国公司——道通。更啼笑皆非的是,这还是一家中兴投资的中国公司。

巧合如此,大写九监九介。

大疆在美被告,商务部预警

事情要从商务部最近更新说起。

就在昨天,商务部预警信息披露栏目中更新了消息。

具体内容显示,8月30日, 美国Autel Robotics公司依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规定向美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出申请,指控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对美出口、在美进口或在美销售的无人机及其组件侵犯其专利权,请求ITC发起337调查并发布有限排除令和禁止令。

这是一个专门针对专利的条例,上至芯片电脑,下至纸尿裤,只要涉及侵犯美国知识产权,都有可能被卷入调查。而且一旦败诉,就意味要退出美国市场,甚至全球市场也将被屏蔽和被封杀。

所以大疆此时遭遇337调查,怎还得了?!

别的企业还则罢了,大疆是什么样的公司?恐怕国内基本都有了解。

创立于2006年的大疆创新,总部位于深圳,以无人机为核心产品,并以DJI之名畅销海外,是全球无人机市场近乎垄断的公司,每一款新品发布都能引起全球媒体报道、粉丝追逐,甚至多次出现在当红美剧中。

在各种国际统计中,大疆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地位,也始终是统治级的,光在美国市场份额占比就超过50%。

并且与被讽刺为“美帝良心”的民族企业不同,大疆国外售价往往高于国内,中国市场虽大,但大疆8成收入来自海外。

可以这么说——大疆在无人机市场的影响力,基本就是iPhone在手机市场的影响力。

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大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路都是中国科技在新时代里自主创新的代表和象征,提到大疆DJI,不仅被认为是无人机的引领者,也是该品类的开创者。

所以小到深圳、大到整个国家,大疆DJI,一直都是中国科技和中国制造的创新标兵。

然而就在当前大局下,大疆竟这样以专利被告了……

你说尴尬不尴尬?

美国公司Autel Robotics?

那把大疆告上美国法庭的Autel Robotics,到底是一家怎样的“美国公司”?

根据其官网介绍,Autel Robotics USA总部位于华盛顿,主打无人机技术和产品,而且也以四轴飞行器和摄像无人机见长。

说白了,产品和业务,与大疆属于直接竞争。

然而一旦深扒,却不难发现这家Autel Robotics,竟然还有中文域名,而且当售期产品,也都一模一样。

不点不知道,一点进去——虽然依然中文痕迹不浓,但这确实一家土生土长的中国深圳企业啊!

没错,这家Autel Robotics,中文名或本名,叫道通智能航空技术有限公司,业内称道通智能。

道通智能自己介绍说:总部位于享有“中国硅谷”之称的国际大都市——深圳。自2014年创立至今,已凭着过硬的技术实力先后在美国和欧洲成立了分公司。

当然,道通智能过硬实力背后,一方面靠自己,另一方面是因为有“爸爸”。

道通智能头上,还有一家名为道通科技的股份制母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4年,主打汽车后市场的诊断设备和汽车电子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道通科技在2011年,还一度开启了A股上市的议程,但时运不济,赶上国内IPO暂停,其后便进入了排队阶段。

排队期间,或许是为了剥离新业务“包袱”,也可能出于独立融资需求。道通科技将道通智能单独拆分、独立发展。

具体剥离分拆时间现已不详,但根据公开资料,2013年10月,道通智能官方宣布成立的2014年之前,道通科技获得了一轮7480万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有金石投资、达晨创投,以及中兴旗下资本中兴合创。

也就是说,中兴投资了道通科技,道通科技进而分拆出专门做无人机的道通智能。

排资论辈,中兴之于道通智能,问题正是:爸爸的爸爸叫什么?

但资方关系更多还是巧合,如果不是道通智能在中兴事件后、以美国分舵之名在美状告大疆,谁喊谁爷爷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Autel Robotics——道通美国分公司,因为用的是美国分舵名义,以致商务部都真假难辨,出现了文章开头介绍的尴尬乌龙。

或许你也好奇,为什么?

为什么一家中国公司和另一家中国公司的恩怨,要在此时此刻放到美国去做了断?

具体原因一言难尽,但根本原因并不难发现:

恩怨由来已久,双方早就交恶。

大疆&道通交恶史

双方首次公开交恶,发生在2016年1月30日。

当时正值德国纽伦堡国际玩具展,中国参展公司Autel——道通智能航空技术有限公司的展台,被当地法院派出的法警持“临时禁令”查抄,原因是该公司无人机产品X-Star被指涉嫌外观设计侵权。

而举报道通的不是别人,正是其深圳老乡:大疆。

当是时,国内科技媒体雷锋网,还以一篇《山寨还在继续,但他们不敢走出国门了》,报道了道通被查一事,引起国内关注。

同时,雷锋网还援引消息人士爆料,揭露了道通和大疆更深层次的恩怨。

雷锋网报道说,道通发轫之初的四轴无人机产品X-Star,一开始就是照着DJI精灵对比着做的,从机架到云台,遥控器则借鉴了3DR家的一些灵感,加入了一些屏幕。

“软件上从App界面到参数的调参方法,以及螺旋桨细节的设计,说真的,理论上是一次完整地山寨行为。”

此外,为了跟大疆做得更像,道通还从大疆挖走核心技术人才。还有意识选择了大疆的一大帮供应商。

大疆对道通的旧恨,早已埋下。

国内两场官司:大疆败诉

于是2015年年中,大疆打响公堂对簿第一枪。

一纸诉状将道通告到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指控道通产品涉嫌对其外观设计专利等方面,存在侵害,要求销毁相关产品模具、赔偿经济损失和维权费用,以及承担诉讼费用。

然而2015年12月16日,判决结果出炉:大疆败诉。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判决,分析了双方无人机产品的机身、机臂、机身与机臂形成的形状、支架以及机臂末端、旋翼的形状及电池仓顶端设计等4大点和5小点的不同。

同时指出,对于机身与旋翼臂构成的整体造型这一对旋翼类飞行器外观设计中整体视觉效果影响最大之处,二者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二者既不相同也不近似。

最终,一审判决认定:驳回原告大疆公司的诉讼请求,并且承担诉讼费。

大疆自然不服,再次上诉。这次来到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然而等到2017年3月12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终审判决:

认定大疆上诉理由不成立,道通无侵害大疆外观设计专利等行为,驳回大疆上诉,维持一审原判。

国内第一次“法庭见”,由此告一段落。

而且值得注意是,大疆在德国纽伦堡玩具展成功举报道通,时间还是国内一审败诉后。

对大疆来说,不可谓不是:国内仇怨,国外得报。

美国三场官司:未见分晓

于是德国一役成功后,大疆开始在海外寻求进一步维权。

2016年8月,大疆以专利侵权为由,将道通诉至美国特拉华联邦地区法院。

在诉状中,大疆指控道通侵犯其3件美国发明专利、和1件美国外观设计专利,涉及多旋翼无人机的上下壳体一体化结构等——与国内诉求相似。

其后该案便进入漫长取证阶段,至今还显示处于证据开示期。

同时,2017年5月,大疆还在华盛顿西区联邦地区法院向道通发起诉讼,依然还是指控后者侵犯其专利,最后该案于2018年3月被移送特拉华联邦地区法院,与上述案件合并审理。

或许也是出于反击,在2018年4月,一路当被告的道通,这次翻身作原告。

以其美国子公司Autel Robotics USA之名,在美国纽约南区联邦地区法院,对大疆三家公司(DJI Technology Inc.、SZ DJI Technology Co. Ltd.和DJI Europe B.V.)提起诉讼,称大疆侵犯了其2件美国发明专利权。

在诉状中,道通称大疆目前在售的多款无人机产品均涉嫌侵害其专利,要求法院确认侵害事实,停止侵害,并赔偿损失。而且在诉告中,道通还同时请求由陪审团参与审判。

然而,世事波云诡谲,真是万万没想到。

随着太平洋两岸贸易局势变化,中兴事件在前,其后高通恩智浦作样,公司与公司之间的恩怨情仇,不由自主有了更多意味。

于是美国Autel Robotics公司以专利诉告中国大疆的消息一出,连商务部都高度关注。

只是谁又能想到,一切只是两家深圳公司之间的陈年恩怨。

他们以无人机为业,走出国门,冲出亚洲,原本他乡遇故知,老乡见老乡。

然而大势之下,吵着吵着,竟就这样给国家添乱了。

目前,大疆DJI未予置评,道通方面也没发出公开回应。

但国内评论已炸。

消息一出,有网友认为就是大疆在美国被下黑手了,惊呼大疆这样的公司都能被摆一道,下一个将是老干妈。

也有无人机爱好者立马指出实质,认为这是自己人“窝里”斗,时间地点都是竞争问题,不算什么大问题。

甚至还有网友傻傻分不清,误把DJI当JD,加上理查德·强东·刘的赴美近况传得沸沸扬扬…于是还有评论说:支-持-京-东!

不知道你怎么看?

8,揭秘“独狼”大疆竞价融资_

“这个世界太笨了。” 戴着一副圆框眼镜,留着小胡子,头顶高尔夫球帽的汪滔犀利地说出了这番话。

汪滔,38岁,80后中国白手起家富豪。

他是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他开创了非专业无人驾驶飞行器市场,他带领的大疆像一匹独狼驰骋全球,所有人都只有追赶的份儿。

如今,成立超过10年的大疆,尽管还没有IPO,但其业务的快速增长及“独角兽”“无人机霸主”等标签,成为资本市场上人人追捧的对象。

2018年4月,一级市场不少投资人士,被特独立行的汪滔点燃了愤怒的火焰。

大疆用竞价的方式进行融资,就引起了投资机构的激烈争夺,正如大疆的天使投资人所言,有人送钱,还好几倍地送,不要都不好意思。

懂财帝从投资人许哲获得独家消息:最后进入大疆的机构投资者名单大概只有不超过20家,大疆选择的B:D比例为1:1.5,目前10亿美元融资基本敲定。

大疆将无人机应用拓展至医疗影像AI、早教等领域,还有投资人透露,大疆将开始无人驾驶研发。

竞价融资尘埃落定

汪滔是一个信奉自由市场规则的人。

大疆这家优秀得不像中国的公司,投资者蜂拥来抢份额,是市场最后博弈的结果。

一位参与此次融资的投资人独家向懂财帝确认,大疆的过去几年的经营数据亮眼:2017年营业收入为175.7亿元,同比增长80%;净利润43亿元,同比增长123%。

大疆近几年经营数据如下:

大疆给出了美好的预期: 2012年—2021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高达90%以上;净利润符合增长率70%以上。

单位:千元(人民币)

按照汪滔的意思,大疆最新一轮融资采取了一种新的架构设计。投资者须认购一定比例无收益D类普通股,才能获得B类普通股的投资资格。D类股本质上是一种“无息债”和“认股权”,无投票权,转股期不确定,B类可以享有投票权。”

对于大疆而言,这种融资设计一方面有利于筛选出投资者,一方面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

聪明人汪滔熟知市场规则:大疆根本不愁无人问津,投资者们闻风聚集。

4月3日,有超过100家投资机构欲参加融资竞价,每家交了10万美元保证金。第一轮竞标结果4月5日出炉,各家认购金额的总和已超出原计划的30倍。

第一轮最高5亿美元(单个投资机构投资额上限)竞价结果是平均D类/B类认购比例为1.29:1。

4月15日下午,大疆公布第二轮竞价最新进展:截至当日15时30分,最高5亿美元(单个投资机构投资额上限)的平均D类/B类股的认购比例为1.61:1。

懂财帝独家获悉,大疆融资如今尘埃落定:B:D的比例为1:1.5。大疆没有选择1.7:1,乃至2:1,而是选择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比例,和较少的机构投资者。

“我们拿到了几亿美元的投资份额。”上述投资人表示,前两天,大疆向其公司发来确认认购份额邮件,他对B:D比例只有1.5感到很意外。

“大疆融资并非唯利是图,而是在认真挑选投资者。”许哲表示,大疆在一家家确认投资机构,要看投资机构的实力,还要看带来资源的能力,比如一家投资机构能为大疆在新领域带来良好的销售。

“大疆已经突破了传统的60个月产业周期,具有很强的消费属性和创造力。”许哲认为,在中国很多年没有看到一家科技公司连续多年营业额不断翻倍,净利润符合增长率70%的增长。

让上述投资人感到更加欣慰的是,三年后,大疆将选择采取25倍PE回购B股。这是一桩大概率稳赚不赔的买卖。

按照大疆的融资规则,此前融资老股不允许转让套现,私自转让无法变更股权关系。大疆的此举规定,有力的保证了这轮10亿美元融资者的利益。

在上述投资人看来,投资大疆,其实和参与上市公司定增类似,锁定3年投资时间。比定增更好的是,大疆是一家优秀的公司,有投资者粗略计算,每年至少获得20%以上的收益。

大疆最后做出了妥协,从几百个机构投资者选定了不足20个投资机构,十亿美元融资正在一家家敲定。

而那些被拒之门外的投资者,正在加紧联系入选机构,并寻找机会索要转让的大疆股权份额,大疆的股权融资依旧炽手可热。

经过这轮融资之后,大疆的官方估值是160亿美元,新股投资人的加权等价估值约为165亿美元。

对标任正非

汪滔所在的深圳,有3家低调而强大的公司。

一家是顺丰王卫,曾经从来不接受记者采访,也宣扬不上市;一家是华为,汪滔曾经表示不敬佩任何人,但他着重提到过任正非和乔布斯。

在快递大军纷纷上市的背景下,王卫选择了顺丰借壳上市,而如今华为采取全员持股体制,华为依旧在高速增长。

汪滔对世人有两种分法:一种是笨人和聪明人,另一种是好人和坏人。这两种分法构成了一个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聪明不是指智商高,而是追求事物本质的意愿和能力。

除了自己之外,还有一个人也被汪滔视作聪明人。他在朋友圈写道,这个人创办的公司“比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强十倍,也比苹果强”,“那就是华为的任正非。

似乎中国的任正非是汪滔的榜样,大疆似乎从未想过IPO。

前来参加最新大疆融资的投资机构代表人许哲指出,大疆距离IPO还很远,B和D类股票的锁定期都是3年。另外,这种涉及军工机密的外资、非国有控股公司,上市很成问题。

许哲则认为:“汪滔一个很有傲气的人,曾经看不起港股的浮躁,他曾公开表示不愿意在港股上市。但是,汪滔主要在香港活动,他的早期资金来自香港,他设计大疆整个就是红筹结构,就没想过上市。”

然而,在不上市的情况下,作为极具前景的独角兽,大疆也找到了融资办法。

有业内评论称:“上市是融资的一种手段,那么如果大疆做了一个实验,证明即便不上市,能够得到了融资比上市得到融资还要多,那为什么还要上市呢?”

大疆这新一轮10亿美元股权融资曝光。这次融资,大疆采用了超乎寻常的融资方式——竞价,在争议中取得成功。

根据公开信息,大疆此前进行过4轮融资,融资总额不超过2亿美元,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中国、中恒星光、远瞻资本、麦星投资等。

而最近一笔Accel Partners的投资发生在2015年,融资金额仅为7500万美元。此次10亿美元融资达成后,将成为大疆历史上数额最大的一笔融资。

CFO和CTO的双重烦恼

高达10亿美元的融资背后,大疆狼性文化在企业内部开始显露。

2017年,一直在高速扩张的大疆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竞争对手极飞,这在农业无人机业务上给大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接着,大疆相应的行业无人机销售部门薪资2017年年底大调整。一些人调整前月薪为1.5万元至3万元,调整后成为8000元+提成。一些猎头挖进来的高薪员工,原本承诺的6到9个月的年终奖也并未兑现。

这一做法却并没有刺激业绩,反而引来员工反弹。有保障的薪资大调整,直接让一些根据原来收入规划生活和消费的员工陷入困境。有员工在知乎上发贴表示不满,再转到大疆内网,引发涉及组织架构与大疆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大讨论。最终,汪滔不得不直接出面调停,才缓解了员工的不满。

同时,大疆销售人员向华为做法学习,过一段时间就来一次内部区域调动,地区之间人员互换。不过,销售员张刚认为,“消费产品这样做可以,可以防止员工跟代理商串通一气。但行业机用户,像公安局、消防队,一个销售员工待了半年,好不容易跟客户建立联系,一换就没了。”

但是汪滔不这么看。他认为,快速迭代的基因不能丢。他更讨厌一些潜规则。“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几种阻碍组织迭代的力量:阻止实际情况流通传播的力量,比如粉饰数据,封锁消息……各种背离解决实际经营管理问题的小团体主义……”

内部管理,从一开始就是大疆和汪滔的难题。

早期的几个创始人除了汪滔外,还有陈金颖、卢致辉、陈楚强。因为股权纷争,三个人都先后离开了大疆,戏剧性的是,他们最终都成为了汪滔的竞争对手。

卢致辉在2008年底离开大疆,去了当时如日中天的航模企业艾特航空,之后又并加入另一家无人机公司——一电科技,公司主要做摄像机和无人机,涵盖消费级和军用级。在此期间,另一位创始人陈楚强一直跟随着卢致辉。

最后,卢致辉离职创业,创立了科比特,定位做消费级无人机。2016年4月,科比特发布了业内首款采用氢燃料的多旋翼无人机HYDrone-1800,续航时间长达273分钟,在材料和航时上的突破引起业界关注。

卢致辉透露,自2014年成立以来,科比特已完成A、B两轮融资,分别融得2700万和4000万元,B轮融资后公司估值达到5亿元人民币。

这一次,陈楚强也决定自立门户,他在2011年开始创业,切入市场比较空白的卫星通讯行业,创立了“头家技术”,目前已经与OUTERNET等卫星通讯行业巨头达成合作。

大疆的另外一位早期创始人陈金颖,离开大疆之后创业失败, 2015年陈金颖选择与卢致辉一起干,加入科比特,任职其研发总监。

创始团队分崩离析后,不断扩张的大疆让汪滔更是无暇分身。

2006年大疆刚创立时,汪滔以为团队会是一二十人的样子,现在整个企业的员工人数已经增长至1.2万人。

公司变大,身兼CEO和CTO两职的汪滔,不得不应对管理和技术上的双重考验。

2015年接受福布斯采访时,汪滔就表示:“如今我做的更多是管理工作,至于我最喜欢的产品,我不得不依赖于我的同事。”

作为一个对产品精益求精的人,汪滔并不能百分之百的信任他们,他一贯坚持着强硬的管理风格。对于没能完成绩效的员工,大疆挥起屠刀来毫不留情。

“老板做事以精品为向导,对于设计不好的东西,会很直接地骂‘这是什么垃圾’。”一位已经离职的前员工lanion写道,“这种严厉也让员工能够快速成长。”

不过,对于富有创造力和激情的员工,尤其是年轻人,在大疆并不缺乏大展拳脚的机会。

大疆在研发团队建立了产品经理竞聘制度。研发团队的人,不论年龄背景,只要有想法,计划书能经受住研发团队主管们的拷问和质疑,就能带队开发产品。

当时大学还没毕业的陈逸奇就是这一制度的受益员工。2012年时,汪滔为如何解决“精灵”系列空中悬停、画面平稳以及360度无遮挡拍摄等问题苦恼,还是实习生陈逸奇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没想到汪滔慨然赋予重任,直接给初出茅庐的陈逸奇一个上百人的技术团队和数千万元研发资金,两年之后,第一架具有360度全视角高清摄像功能的变形无人机问世。

汪滔推崇技术变革力量,大疆现在光核心实力研发人员就大约有3000名;一些内部员工也认为,“必须承认,大疆能有今天,90%都是研发功劳。”

汪滔的特立独行和大疆的狼性文化,在企业里发挥着作用。

大疆对员工的奖励简单直接粗暴。这几年,大疆对优秀员工奖励豪车:2012年奖励高尔夫,2014年奖励特斯拉,2015年奖励奥迪,2016年奖励宝马和保时捷。

有大疆内部人士称,做得好的员工,年终奖可以拿到几十个月薪水,部分员工拿过40个月薪水。

飞往丛林深处

一路走来,汪滔很清晰的知道,他和大疆要飞往何处。

时针拨回到15年前。

2003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读大三的汪滔选择退学。因为他的成绩只是中等偏上,并不算突出,给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发出入学申请,不出所料地连连被拒。

汪滔只能进入保底的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就读。直到本科毕业,他也没能在学习成绩上翻盘:毕业设计学校勉强给了他一个C。随后,在2006年,汪滔开始继续在港科大读研究生,边创业边读书,但他不是天才,花了5年才拿到硕士学位。

虽然在学业上表现不突出,但是汪滔那个只得C的毕业设计,是他从小就有的梦想:直升机飞控系统。

他在直升机飞控系统上灌注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在香港科技大学,汪滔曾经参加了两次机器人大赛,获得香港冠军和亚太区并列第三。毕业设计选定直升机飞控后,他申请到了学校1.8万港币经费,废寝忘食地奋斗了5个月,终于开发出了可以令直升机在空中悬停的飞控系统,但结果却令人沮丧:飞机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但是这次失败却让这个学业普通的学生进了机器人研究权威李泽湘教授的法眼。李教授引荐汪滔成为自己的研究生,还支持汪滔创业。大疆初创的时候,碰到资金问题,李泽湘还会伸出援手。如今李泽湘仍挂着大疆董事局主席的头衔,持有的大疆股份价值数以亿计。

事实证明,李泽湘的眼光独到,汪滔确实闯出了一番名头。2006年,香港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汪滔创立大疆创新,时至今日卷走了全球消费级无人机80%以上的市场份额。

《华尔街日报》称,大疆是“首个在全球主要的科技消费产品领域成为先锋者的中国企业”,其他美国媒体同样对其推崇备至。

2014年,《福布斯》将汪滔放置封面,评价其为中美创新人物的代表。同年,《福布斯》、《时代》、《经济学人》不约而同地将大疆产品“封为”年度最杰出的高科技产品之一。

融资之后的大疆,从内至外,即将开启一段新征途。

目前大疆的客户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产品分类四个方向:1、“无人机”包括消费级和行业级,行业级无人机分为农业植保和经纬平台;2、“影像设备”包括消费级和行业级;3产品零配件和其他;4新业务板块,今年尚未上线。其使用场景涉及能源、公共安全、农业、建筑等。

除占有消费者无人机市场8成以上市场份额之外,在行业应用无人机市场,大疆刚刚起步,组建团队、提升行业应用市场的技术实力,的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汪滔似乎也意识到了大疆在接下来会遇到瓶颈,即将到来的市场天花板,是阻碍它发展的最大壁垒。

虽然大疆的市场占有率极高,但据IDC预计,全球消费者和企业无人机的市场规模为90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的年均增长率约为30%。这意味着,到2023年,整个无人机市场的规模约为334.1亿美元。

334.1亿美元的规模甚至不如腾讯一家公司一年的营收多。2017年,腾讯营业收入达到了363.87亿美元。

于是开拓更多的市场成为大疆接下来突破的目标。

大疆曾经的目标是飞行和飞行影像,这在2010~2012年是一个绝对的技术驱动的市场。2016年大疆开始重视商贸事业部,并且拓展民用市场和发展更多细分品类,在技术之外也更重视产品体验。

在融资文件中,大疆如此展望其目标市场规模:在两大现有板块中,无人机板块(消费和行业级)2017~2021年累计市场规模880亿美元以上,影像板块年市场规模150亿美元以上。

而大疆要拓展的三大新方向包括:医疗影像AI市场年市场规模50亿美元以上;教育方面,3岁+科技课程年市场规模100亿美元以上;新兴产业则包括围绕视觉、算法、影像处理、集成芯片技术为一体的人工智能及先进制造、机器人等相关市场。

虽然目前,大疆的“独角兽”“无人机霸主”“高技术壁垒”概念,以及现有业务的抢眼表现,都令它成为目前市场上不多见的优质投资对象。

但是,强有力的竞争者也要入场分一杯羹了。农业无人机遭遇极飞等对手阻击,通信和高铁巡线等业务有科比特尾随。而物流无人机,顺丰、京东都在自己搭建团队,苏宁与易瓦特无人机合作摸索。

被视为最有可能挑战大疆的国外企业——GoPro,从市值最高350亿美元跌至7亿美元,也让不少投资者担心。

与3D Robotics的命运一样,GoPro在发布自己的无人机没多久,产品即出现问题。如今GoPro沦落到被传言被收购的地步。

大疆已经在寻找新的方向:AI和自动驾驶。据投资者透露的消息,Ai和自动驾驶在2022年会占大疆收入30%-40%,甚至更高。

大疆的创新能力和执行力在过去十年一再被验证,能否打开新的市场,被投资者寄予厚望。

曾经的天不怕地不怕的少年,如今已经变为中年,在内外压力之下,大疆不得不借助外力——资本手段。

如今,小米正在加紧港股上市,BAT正在紧锣密鼓筹划回A步伐,大疆港股、A股上市正在成为可能。

汪滔依然热血,他和他的大疆已经在高速飞扬。

9,大疆的盔甲与软肋:从创新乌托邦到走下神坛_

本文来自全天候科技,作者 | 舒虹 编辑 | 安心;36氪经授权发布。

巅峰时期的苹果公司,市值突破7000亿美元,狂扫智能手机市场92%的利润,在全球掀起数百场专利战。在竞争者众的科技赛道上,一旦成为巨头,便要承受巨头的代价。

大疆创新面临的局面和当年的苹果如出一辙。

这家来自深圳本土的无人机制造厂商,凭借过硬的产品和技术研发,长期在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并不断扩展自己的疆界。它在无人机C端市场的份额,甚至要甚于苹果之于手机。过往十年,中国鲜有科技企业能够就某一领域在全球形成这样的影响力。

质疑的声音也随之而来。

有调研数据认为,大疆已经摸到消费级无人机的天花板,而在技术+行业级市场,大疆树敌无数。竞争者认为,大疆的一方独大“玩死”了一批无人机厂家,大疆还将铁蹄踏入行业级应用,企图独霸市场。今年4月,一场充满争议的融资后,大疆被冠以高冷与强势之名,资本哗然。

无论在同行、资本还是媒体眼中,大疆都表现出“人缘”不佳。业务方向上,大疆独有的工程师文化反成掣肘,外界对于其研发自动驾驶、物流无人机等未来可能性的幻想也未得到证实。

“融资奇景”后,全天候科技访谈了多位大疆内部人士。他们表示,大疆在技术和产品上练就了一身盔甲,但并非绝无软肋;大疆过去是一个封闭的“乌托邦”,现在,大疆要走下神坛。

创新的乌托邦

大疆创始人、CEO汪滔形容大疆为“一个创新的乌托邦”。

过去十几年,中国互联网浪潮中诞生了一大批迅猛生长的科技企业。这些公司擅长“讲故事”,提倡模式创新,依靠资本补贴战打下江山并快速占领市场。大疆的成长路径,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大不相同。

大疆创新创始人、CEO汪滔

2006年,香港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汪滔带着Robocon(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获奖的飞控系统研究,在深圳一间不足20平米的仓库开始了创业历程。

大疆最初的创业逻辑是将飞控系统商业化。在不多的媒体采访中,汪滔曾回忆,当时大疆不存在什么商业模式,就是做产品,然后在诸如“我爱模型”这样国内外的航模爱好者论坛里兜售。

“大疆的成功在于开创了非专业无人驾驶飞行器市场。”Frost & Sullivan分析师迈克尔·布雷兹说。至2012年,大疆已经积累了研发一款完整无人机所需要的技术元素:软件、螺旋桨、支架、平衡环及遥控器。2013年,大疆消费级无人机产品“精灵”问世,自此打开大疆所称的“窄门”。

2013-2017年大疆销售额(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远瞻资本创始合伙人胡明烈与汪滔上学时就相识。2012年,胡明烈将大疆的产品拿给合伙人李喆看,作为无人机等电子产品的骨灰级爱好者,李喆在把玩过之后,留下了一句“牛逼”的评价。

“没什么(投资)逻辑,就是产品好。”胡明烈告诉全天候科技。2012年,远瞻资本完成了对大疆1000万人民币的天使轮投资,签协议后第二天,整个公司就买机票去日本了,“因为知道肯定赚钱”。

与大多数创业者不同,大疆早期日子没那么艰难,没有经历过到处找钱的苦日子。一位接近大疆的人士告诉全天候科技:“(汪滔)至少比马化腾要好,马化腾还得亲自去移动拉单子,而汪滔的技术公司一直是赚钱的。”2006年,大疆首个飞行遥控器产品卖出5万元,据称BOM(硬件物料)成本只有1.5万。

因为如此,大疆对于资本的渴求一直不强烈。胡明烈说,早期大疆看重投资机构能够提供的资源,“每一家机构都做了一点事情”。例如,华登国际作为大疆早期投资人,曾带大疆去看各种芯片公司,远瞻资本也在供应链上提出过一些支持。后期,大疆便不再需要此类“协助”。在资本面前,大疆亦能够保持相对独立发展,即便对领投方也采取一致态度:不设业绩对赌与上市时间,不开放内部尽职调查,且投资人不能影响和干预公司正常运营。

大疆历次融资(来源:天眼查;轮次与金额大疆表示不予置评)

在胡明烈看来,汪滔身上兼具科学家、工程师、商人三个属性,“他既是CEO(首席执行官),也是CTO(首席技术官)。CTO的出发点是技术解决方案,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沟通成本”。

一位大疆内部人士称,汪滔的研发体系堪称国内效率最高,在技术研发上,他建立了一套规则。一位从大疆离职的研发人员向全天候科技证实,汪滔的研发习惯非常好,技术文档写得可以当教科书,他会把技术需求分门别类排好,并且把每个流程从哪个环节去调取都列清楚,“有这种研发习惯的人很难不成功”。

大疆身上映衬出汪滔强烈的个人色彩。目前,大疆现有1.2万名员工中,近一半从事工程开发工作,其中研发人员3000人以上,除了无人机,还有机器视觉等领域的高手,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比15%左右。这样的研发配置在全球无人机企业中处于领先。

大疆的管理体系极度扁平。全天候科技独家获悉,2014至2015年,红杉投资大疆后曾经空降一批职业经理人,由于商业管理上讲求“因事设人”,但前期技术人才供给太稀缺,大疆必须做“因人设事”的事,才能保证技术的产出,职业经理人与大疆文化产生了较大冲突。结果是,这批高管纷纷离职,汪滔不再在公司内部设立“C各种O”,主张让能力者有权限调动资源。

“无人机+”

在1995年的一场访谈中,乔布斯曾预言苹果为何最终走向衰败。他说,一家科技公司在市场取得了垄断地位,将不再重视产品的提升,营销人员最终掌控了话语权。企业失去创新精神后逐渐走向衰退,就像IBM和微软。

这是大疆警惕的前车之鉴,也是一场物极必反的试验。

不同于智能手机硬件趋于饱和,无人机正在成为科技行业的“下一个大事件”。艾瑞咨询预测,2025年中国无人机750亿元的市场规模中,将有半数以上来自专业级应用市场的贡献。如果这些行业应用构成网络,将是一个大生意。

例如,巨头们对物流无人机的热情空前高涨。6月19日,京东第一架重型无人机下线,有效载重达1-5吨,京东同时宣布立项超重型无人机项目,有效载重达40-60吨,飞行距离超过6000公里。

在业内看来,物流未来是无人机的一个刚性终极应用,目前亚马逊、苏宁、圆通、中通等都在测试用多旋翼机送货。但是,物流无人机的概念提出时,大疆的第一反应却是:多旋翼无人机载重到底靠不靠谱?

随后,大疆技术团队进行了反复论证。结论是,多旋翼机的优势在于技术结构简单、制造一致性高、成本低,但它是规则简单的飞行器,在复杂的电磁环境运行有很大挑战。

2016年8月,大疆对外宣布,物流无人机距离成熟还有很长的路,太多问题和法律法规要解决,因此选择不做。与此同时,国内最早研发多旋翼无人机的极飞与淘宝、顺丰等展开了一系列物流无人机的合作。

一位大疆高层人士对全天候科技说:“整个大疆像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室,产品发展路径是由技术研发串联起来的,商业化的项目不到实验室的1/3。”在一次媒体采访中,大疆创新总裁罗镇华曾指出,大疆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首先是寻求技术的突破,一旦达到这个阶段,清晰的市场需求就会出现。

大疆内部也有产品经理、工程师提出商业化方案,但是大疆倾向于认为技术先行,如果技术达不到,光想是没什么用的。

汪滔不希望大疆成为一家追热点的公司,从过去几年热闹的可穿戴设备、VR/AR到眼下火爆的无人驾驶,大疆均未跟进。

在大疆内部,根据上级指示而不是自己的思考来进行工作,会被批评为“不思即做”。据说,即便来自汪滔的指示也是如此。

过去一段时间,市场偶有大疆进军无人驾驶的猜测。亦有投资人对全天候科技透露,大疆未来或投入30%的研发在无人驾驶上。消费级无人机的成功让资本产生期待:大疆完全可以利用视觉识别技术造无人车。

大疆曾多次对外回应,公司目前没有与无人驾驶相关的应用项目。原因在于,大疆认为技术还不成熟,或目前还没有能够胜任这个项目的合适人选。

“大疆认为需要有这样一个人,再给他资源;资本可能认为资源已经够了,再配个人不就好了吗?甚至我帮你挖一个人进来。”大疆创新公关总监谢阗地向全天候科技这样解释,大疆并未预设无人驾驶方面的商业目标。这种资本与大疆文化的冲突,也是大疆在资本选择上较为谨慎的原因之一。

大疆鲜明的工程师文化,过去曾多次在大疆内部引发讨论。一些内部员工认为,大疆因此错失了许多市场机会,对于销售人员来说,这也意味着市场开拓的难度陡然上升。有销售人员告诉全天候科技,在提出“不做物流”之前,大疆手头确有不少物流行业的客户,希望与其进行无人机的定制合作。

而研发团队则认为,一旦预先设定了一个商业化方向再去引导团队做研发,那么结果一定是“做不出来”。

目前,大疆的组织架构主要分为研发、生产和销售三块。在大疆内部,研发属于强势部门。全天候科技了解到,大疆销售团队按照不同行业应用进行划分,每个团队设定KPI,公司会评估该行业的增长比例、行业本身对技术的重视程度和信息化程度设定一个目标,最后形成一个总的销售数字。但是,由于研发部门强势,有部分销售员工抱怨业绩无法完成。

据腾讯《深网》报道,2017年年底,大疆行业无人机销售部门薪资进行大调整。部分员工调整前月薪为1.5万元至3万元,调整后成为8000元加提成。一些猎头挖进来的高薪员工,原本承诺的6-9个月的年终奖也未兑现。

有员工在知乎上发贴表示不满,再转到大疆内网,引发涉及组织架构与大疆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大讨论。

这场讨论最终以汪滔的回复结束:大疆内部一直处在不断的改革、重铸过程当中。一些之前我管理不多的部门,没有经过这种过程的洗礼,发展阶段还在比较早期(迭代次数、强度不够),销售部门现在就处于这个阶段。目前的销售部门,需要更多自下而上的组织变革迭代,另外,我们需要更多靠谱的人才通过大浪淘沙浮现出来与我有更多的直接交流,欢迎大家自告奋勇。

路径依赖

2016年下半年开始,无人机行业经历了一次资本寒冬。据IDC预计,至2023年,整个无人机市场的规模仅约为334.1亿美元。市场判断,大疆发展面临瓶颈。

然而,大疆自己不这么认为。在5月中旬的一场资本会议中,大疆回应投资者称,文娱消费升级对消费级无人机销售的刺激将进入常态,出货量还将快速增长。整个文娱市场和生态起来之后,无人机作为文娱的生产力工具将会爆发。

不过,大疆也意识到,消费级无人机进入稳定期后,必须快速跟进企业级市场。2016年下半年,大疆成立行业应用部,面向不同行业提供专业解决方案,逐个案例研发产品,由专门的研发团队去支持。

2013年以前,国内无人机行业三个主要玩家——大疆、零度智控、极飞几乎处于同等研发规模。大疆抢占先发优势后,很难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切到蛋糕的零度智控和极飞不得不转向行业级应用市场。

在农业无人机市场,2015年开始押注农业植保市场的极飞是大疆最大的竞争对手。以直营植保模式为主的极飞,过去凭借运营、服务能力在农业领域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其联合创始人龚槚钦向媒体透露,2016年极飞实现营收约4700万元,而2017年则超过3亿,增速接近8倍。

在农业级市场,大疆曾提出“两年内不盈利”,并启动降价策略。截至2017年11月底,大疆MG系列无人机保留量是7500台。据农业部发布的数据,去年全国植保无人机的保有量在1.1万到1.3万台之间。大疆称,截至今年5月初,国内有超过1万台大疆农业植保机在田间作业。

不过,从To C迈入To B市场,大疆的真正挑战似乎并不来自于技术和竞争者。而在于,大疆以研发倒逼市场的工程师文化难以适应定制化的行业级市场需求。

当一个新兴市场出现时,大公司是跑不快的,大疆需要担忧这一点。

有无人机业内人士指出,“行业+无人机”要求深度定制化,大疆提供飞行平台与底层技术,但如何通过大疆的能力与合作伙伴来进行整合并非大疆的强项。此前大疆销售无人机,无论消费级无人机还是农业无人机都可以完全交给代理商,而To B市场常见的售前方案支持、专职售后技术团队等,在大疆此前的研发结构中,这个体系是没有的。

这种研发生态造成的惯性思维与路径依赖,可能是大疆真正的软肋。并且,这一文化必然带来人才的掣肘,和导致大疆对下游市场的掌控力很有限。

据了解,大疆销售人员曾多次向研发建议,开发无人机续航或载重能力更强的产品,以适应不同行业客户的需求,但是进展缓慢。与大疆一贯以来的研发文化不同,研发团队似乎不愿意接受此类按需开发、按时交付的需求。

现阶段,消费级无人机仍是大疆投入的重点。数据显示,2016年,大疆消费级无人机销售收入占比80%,2017年进一步提升至85%。2017年,消费级无人机营收为149.3亿元,较上年实现了近一倍的增长,而行业无人机销售额为26.4亿元。

“站在研发的角度,做出来的产品在100台上卖,还是在1000台、10000台上卖,成就感和愿意花的精力是不一样的。”胡明烈告诉全天候科技,当消费级还在高速成长时,大疆不会轻易转移重心。

从体量上来说,大疆尚未强大到可以藐视一切对手。有投资者告诉全天候科技,到2022年,大疆销售额或可达到千亿,但2017年,大疆销售额仍在百亿规模。

站在商业竞争的角度,大疆还未过“安全线”。上述投资者指出:“大疆还不是千亿级别的公司,这个体量,完全可以靠资本堆出这样一家公司。”因此,在无人机赛道的转折点上,大疆必须摆脱路径依赖。

例如,大疆推出影像产品“如影2”前,工程师带着工程样机在姜文导演的《邪不压正》剧组泡了一个多月,在高强度的片场工作中发现问题、快速迭代。

谢阗地对媒体表示,对于大疆而言,无人机、稳定器这类新技术一定程度上有别于摄影师传统的工作习惯,想要改变它并不容易。大疆过去推动子公司大疆传媒参与影视拍摄制作,选择和万达东方影都这样的影视基地、一些知名的导演和剧组合作,目的就是从影视作品的工业化生产中了解核心用户的需求,让他们在日后的摄制任务中更多地考虑采购或租用大疆的产品。

大疆的疆界

5月15日,杭州西湖边的香格里拉酒店,大疆罕见地参加了一场与资本的对话。这场由中信证券主办的年会,台下乌央央地聚集了3000多名一、二级市场的资本从业者。

是时,大疆完成了新一轮10亿美元融资,由于“股+债”的竞价融资方式奇特,大疆被推上风口浪尖,外界争议不断。

大疆在这次资本圈的会议上重点表达了两点:第一,这次融资的重点是增加流动性;第二,大疆并没有挑战资本行业,而是希望给科技投资者提供低风险的长期回报。

全天候科技独家获悉,在杭州的这场资本会议上,大疆首次公开回应了“股+债”的融资方式:首先,大疆认为,150亿美元是一个相对保守的估值,这个估值一方面让老股东有不错的增值,也让此次新进入的投资人在未来有可期的收益;其次,“股+债”的形式提升了其中股权部分的流动性,未来交易预期良好,债权的引入则是为了对冲风险。谢阗地在会上表示:“大疆有意保持一个低估值的状态,把整个生命周期拉长,来实现价值投资的长期回报。”

在过去的对外口径中,大疆否定有明确的上市计划。但谢阗地解释说,这是因为此前外界对大疆IPO的期待过高,甚至出现了一些违法的投机现象,才有明确的否认。“大疆并没有认为自己绝对不会上市,但当前确实不着急。无论是从目前的商业模式来说,还是从更大的对科技行业的影响力来说,大疆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过去大疆留给外界的印象是神秘,甚至狂妄。对于“无人机独角兽”、“无人机霸主”这一类标签,大疆也不认可。但汪滔很少对外阐述过,大疆希望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据悉,在《腾讯没有梦想》一文被热议时,汪滔在大疆内网发表了一篇题为《大疆的选择题》的文章。他写道:梦想从来不是功利,更多是一种喜好和内心的倾向。

有熟悉大疆的人士指出,大疆有点像早期的华为,或是微软。在一次与网易的采访对话中,汪滔则指出,“大疆有点像无人机里面的英特尔、微软,如果非要类比,我们可能更想做整合产品的苹果”。但即便如此,汪滔还不忘强调,“大疆只是在模式上和苹果有一些类似,绝不代表是在学它”。

大疆崇尚苹果的产品哲学,从近期动作来看,大疆也在建立一个类似于苹果的生态平台。

汪滔曾表示,对于商业模式的探索,当前大疆给出的答案是一种合作互赢的模式,如果某个垂直领域无论如何都做不到大疆希望的程度,大疆也会考虑自己去做,但扶持第三方合作伙伴是大疆的首选。

5月7日,在微软Build 2018开发者大会上,微软宣布与大疆达成战略合作,大疆将会在今年为旗下无人机推出Window 10 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软件开发工具包),开发者可以应用微软的开发工具为大疆无人机开发软件,实现自动飞行、自主飞行、实时数据流传输等功能。这意味着,大疆把无人机技术开放给全球近7亿的Windows 10用户。

分析者称,苹果做App Store的思路,是集合全球范围的开发者在此平台上开发软件,以便适应多种行业应用的需求,同时衍生出更多的使用场景。大疆开放SDK的思路亦是如此。无人机可作为一个飞行平台,各行业开发者可以通过大疆提供的代码库向无人机输出复杂的控制指令,以便开发出适应不同用户群体需求的移动应用程序。

对于大疆来说,好消息还在于,微软将利用Azure IoT Edge云服务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大疆在农业、建筑、公共安全等垂直行业开发更多的无人机解决方案。其中,微软承担了大部分的技术整合工作。

比如在农业方面,微软的FarmBeats整合了大疆的PC地面站专业版软件和制图算法,可以在Azure IoT Edge上生成实时的热力图,从而帮助农民尽早发现农作物生长缓慢、疾病、病虫害等可能影响收成的问题。据了解,目前,微软已与大疆在灾害救援方面展开合作。

在行业级市场,有竞争者认为,大疆凌厉之势不减,挤压了其他无人机厂家的生存空间。

对于行业竞争,谢阗地则认为,把类似“头腾大战”这样的气氛放在无人机行业,是对大疆和整个行业的认知偏差。“无人机产业”并不是只有生产主机平台的无人机公司,未来重大的投资机会一定在中下游。

在上述今年5月的资本会议中,大疆表示,无人机行业应用非常依赖于整个行业生态,里面不仅仅有大疆这样的无人机主机设备提供商,还需要专业的服务机构,比如无人机数据公司、农业植保队,还需要大量的应用开发者。在工业领域定制化商业软件的开发和运营者,在无人机应用中同样重要。此外,行业信息化水平也会制约无人机的发展。“这不仅仅是造一台符合工业标准的飞行器这么简单,而是系统工程”。

做好飞行和影像这两件事,仍是大疆未来的核心,但是大疆并不想只做一家纯上游的技术公司。“生态搭建者”或是更准确的定位。

不过,在成为“无人机界的苹果”之前,大疆要先走下神坛。


文章TAG: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你们的飞机飞朵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