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后,到底葬在哪里?要说就是葬在四川成都市的惠陵,你可能不信,但我觉得他就葬在那里。于是,后人遂在湖南武陵置“桃源县”,并附会出“桃源山”、“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等等,以讹传讹。秋季八月,安葬在惠陵。”这段记载说明,甘皇后去世早,葬在了南郡(湖北江陵),在222年追赐谥号,把墓葬迁往蜀地,灵柩没有运到,刘备也去世了。

刘备病故在哪里?

刘备病故在哪里

刘备死后,到底葬在哪里?要说就是葬在四川成都市的惠陵,你可能不信,但我觉得他就葬在那里。我们看一则历史记载。据《三国志·蜀志三·后主刘禅传》载,章武三年三月,刘备病危,把太子(后主)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四月二十四日,刘备在永安宫去世,诸葛亮上奏后主,提出服丧期间朝中百官进行哀悼,满三天就脱去丧父,到安葬时再按葬礼行事,郡国太守等,满三天就脱去丧服。

“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这里清楚地说明,五月,刘备的灵柩从永安运回成都,追封谥号为昭烈皇帝。秋季八月,安葬在惠陵。再看另一则记载。《三国志·蜀志四·先主甘后传》载:“(甘皇)后卒,葬于南郡。章武二年,追谥皇思夫人,迁葬于蜀,未至而先主殂陨。”这段记载说明,甘皇后去世早,葬在了南郡(湖北江陵),在222年追赐谥号,把墓葬迁往蜀地,灵柩还没有运到,刘备也去世了。

丞相亮上言:“……大行皇帝存时,笃思垂恩,念和皇思夫人神柩在远飘摇,特遣使者奉迎。会大行皇帝崩,今皇思夫人神柩以到,又梓宫在道,园陵将成,安厝有期。……故昭烈皇后宜与大行皇帝合葬,臣请太尉告宗庙,布露天下,具礼仪别奏。制曰可。”可以看出,刘备在世时,还派使者前去迎请甘皇后的灵柩。恰巧刘备也去世,甘皇后的灵柩已接到,刘备的灵柩在路途中,陵墓即将建成,葬期已确定,诸葛亮与赖恭等人查考了谥法,应尊皇思夫人为昭烈皇后。

昭烈皇后应与昭烈皇帝葬在一起。所以,诸葛亮请求命令太尉到宗庙去祭祀,告知祖先,向天下公布。后主刘禅批示:可以。可以看出,刘备和甘皇后确是合葬于惠陵的。《三国志》的两处记载说的很明确。清代褚人蠖(huò)《坚瓠(hù)集》有这样一个故事:几个盗墓贼进入了刘备的墓室,见两个人在下棋,还有10几个侍卫,连忙跪拜,每人被赏饮一杯,又讨了几条玉带,让他们赶紧离开,到洞口时,洞口已封堵涂漆了,玉带原来是巨蛇,墓和原来一样。

这个故事有点玄乎,说的是盗墓者进入惠陵会受到惩罚,从侧面说明刘备墓没遭盗挖。从现有材料,惠陵没有被发掘、盗挖的记载。正是因为没遭盗过,宋代就有人怀疑惠陵是刘备的衣冠冢,郭沫若也曾认为刘备墓在奉节。后来也有学者持奉节说,其中一个主要理由是奉节四月份后天气炎热,要将它送到的成都,尸体会腐烂发臭。还以近年奉节城里发现多处像墓道的人工隧洞口,均指向原府署,并探测出原府署地下有两个建筑结构,认为就是刘备的真正墓葬。

我认为还是以历史记载为准,而路途遥远、尸体腐烂发臭的理由并不能完全服人。历史上有几个皇帝是死后马上下葬的?放一两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是常事。秦始皇死后不也是千里迢迢往回运么,历史上还有死后几十年没下葬的。现代的防腐技术先进了,不是也还有人把亲属的遗体从外地偷偷地运回老家么?这就是落叶归根,认祖归宗。当然,会有读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可以各抒己见,留下您的观点。

益州离关羽明明只有二十里路,为何刘备坚决拒绝出兵?

益州离关羽明明只有二十里路,为何刘备坚决拒绝出兵

第一,刘备没有拒绝出兵救关羽,关羽兵败之时刘备根本没有反应过来,也没有刘备拒绝出兵的记载。相反,刘备在事后责备不肯出兵营救关羽的刘封、孟达。关羽死于麦城,麦城在湖北省当阳市两河镇境内,距市区玉阳镇20余公里。益州的首府在成都,现今由成都到当阳市的高速公路为891.2公里,开车行驶约十一个小时,注意这是现代交通情况,且是开车行驶。

步行道路为1112.7公里,保守估计10天7小时,但还得算睡觉、吃饭时间,以及整支军队的行军速度,没超过半个月到不了当阳。还没算消息由荆州传回成都和汉中的时间,再让刘备、诸葛亮组织部队增援,例如钱粮筹备,军事装备等等。第二,刘备主力在汉中,可以走汉水,由上庸过庐陵,入南郡去救关羽,此行也需要半个多月时间。

但由于当时曹操已经控制荆州北部,走这条路线是有风险的。刘备如果返回蜀中,再从巫峡出兵营救关羽也不是不行,时间会更久。第三,吕蒙、陆逊早就算计好蜀中可能会出援军。陆逊在吴军攻下江陵后就马上进攻宜都,控制夷陵、秭归枝江,守住了峡口,为了就防止关羽和其余蜀军逃回益州。同理,益州军要从蜀中出兵就必须攻破峡口,后来刘备讨伐东吴,虽然迅速攻下秭归,却被陆逊封锁在夷陵、宜都长江两岸,无法再进一步。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原型可能在哪里?江西庐山市有个桃花源景区,你觉得正宗吗?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原型可能在哪里江西庐山市有个桃花源景区,你觉得正宗吗

陶渊明自彭泽弃官归来,著有“三大奇文”:一曰《归去来辞》,二曰《桃花源记》,三曰《五柳先生传》。这三大奇文影响巨大,而以《桃花源记》尤甚。这是因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发表以来,关于《桃花源记》的原型问题一直受到历朝历代文人骚客和地方政府的关注。为了将桃花源属地据为己有,全国先后有30多个地方在“据理力争”。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个文学典型所反映的自然形态的原型,应是陶渊明自己家乡的江西省庐山市康王谷桃花源景区,这是因为,他笔下的桃花源的全部景象只有在康王谷中可得到全面的印证。《桃花源记》的原型主要有以下几说:一说是湖南常德桃花源《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有人认为是在湖南的武陵,其根据就是《桃花源记》中有“武陵人捕鱼为业”之句。

于是,后人遂在湖南武陵置“桃源县”,并附会出“桃源山”、“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等等,以讹传讹。这就是“湖南桃花源”一说的来源。查阅历史知道,桃源县置于赵宋时代,由武陵县改称,距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的时间晚数百年之久。至于《桃花源记》中所说的“武陵人”本是暗指陶潜自己,因为其远祖是武陵溪族人。考渊明生平,系生于柴桑,长于柴桑,死于柴桑,一生未曾到过武陵。

但是,他写了“武陵人捕鱼为业”,而不写“柴桑人捕鱼为业”,道理很简单,除上述远祖是“武陵”之外,还由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篡夺相继,政治险恶,而他自己又是弃官归隐,洁身自好,明哲自全,只能是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桃花源记》也一样,主要人物实际是自己,也不用真名,而以武陵渔夫来代替,陪衬人物用了刘子骥的真名,但刘既不是武陵人,又不是柴桑人,而是南阳人。

文章如此巧妙,使人真伪难分。因而后人便误以为桃花源就在古之武陵郡了。另一说在北方的弘农、上洛一带,是当时“坞壁”生活的写照。近现代关于桃花源到底所在何处、由何产生的最著名的讨论,当属陈寅恪先生于 1936 年发表在《清华学报》上的《桃花源记旁证》。陈寅恪先生在他的《


文章TAG:桃源县  理鸣路  消毒  城区  作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