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给中国培养出第一批具有现代管理意识的管理者。清廉度很高,海关收税成为满清政府最大的单项稳定收入,占清廷财政收入的24.35%。关税成了清廷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源。(一年大约3千多万两)赫德领导下的总税务司是一个高度自治的部门。总税务司不管对外籍还是华籍关员都有最高决断权。即便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不容置喙。

如果没有中国,赫德一辈子也许就是默默无闻,是中国给了他展示能力的舞台和最显赫的权力。由于通读中国传统文化,使得他对中国有着很深的了解。赫德在给英国外交部的密电中写道:“中国的官员也许糊涂而愚蠢,而他的人民却有雄狮般气概”。也许由是他能够一个比较客观的态度和行为来处理满清和西方人的纠纷,不同于一般西方人对华态度的恶劣,赫德对华态度还算是“比较不错的”,但这种不错仅仅是体现在礼仪和表,也就是我给你面子,你给我里子。

所以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始终歧视好蔑视中国人。不信奉基督的民族始终是劣等民族。现在说起赫德主导下总税务司是最廉洁的衙门,这确实不假。但这仅仅是针对满清衙门而言,而且在总税务司工作的收入远远高于在满清衙门的收入,赫德在总税务司实行高薪养廉,所谓廉洁仅仅是下层而已。上层管理层则用人唯亲,晚年的赫德一直希望由自己妻弟裴式楷成为自己的接班人。

但最终是以失败告终。赫德本人并不廉洁,他的家人从大清海关捞走了相当于500万两白银的财物(其名义收入为40万英镑,但实际上赫德获取了75万英镑的收入)。在1885年赫德50岁的时候,英国政府提议赫德出任驻华公使。但由于薪俸微薄而被拒绝。最让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指出,如果没有赫德控制中国海关50年,满清的也许会覆灭的更快,西方诸国根本无法从中国榨取更多的利益,这对满清和各国列强都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赫德充当的就是一个“桥梁”额作用。

正是赫德的存在使得列强诸国可以合法高效地榨取中国的财富。但对满清来说,赫德的职务对这个奄奄一息的大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选择。但赫德始终是一个站在西方诸国利益的外国人。他对满清“益处”不过是为了长期吸取他身上的财富而已,只不过的赫德的行为显得“文明”一些而已。1908年4月13日赫德走了,离开他统治了45年总税务司。

1911年9月20日,赫德在英国病逝,享年76岁。清廷追授其为太子太保,一品顶戴。20天后,武昌起义爆发。直到满清覆灭,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才逐步收回关税自主权,推行新的海关自主运动。1928开始陆续与西方各国签订新的通商条约,在1931年所有海关税款一律上缴中央银行,然后由中央银行将到期支付的外债拨入汇丰银行,国民政府获得了名义上的关税自主权,但海关总税务司还是外国人出任。

海外华侨纷纷回国意味着什么,厦门入境排全国第三?

海外华侨纷纷回国意味着什么,厦门入境排全国第三

华侨不是华人,别混淆概念,何况大部分都是留学生,还有小部分在海外工作都中国籍,包括一些拿了国外绿卡都中国籍,现在国外疫情严重,又正值欧美国家的春假期间,很多学校和企业都停工,很多留学生和在海外工作都人扎堆回国很正常,由于航班锐减,造成回国积压人群很多,有部分家庭条件好拿到外国绿卡的人,其实在国外都没有工作的,这个时候不回国干嘛。

如果满清当时坚持不入关,自己在东北发展,历史会怎样改写?

1642年,皇太极曾向崇祯皇帝主动议和,满清不入关,明清和平相处,并且议和条件对于当时的明朝是非常的优厚。1642年,皇太极主动向崇祯抛出了橄榄枝,寻求议和。此时的明朝,刚刚经历了松锦大战,损兵折将,精心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洪承畴、祖大寿等一众将领投降,使得明朝彻底失去了反击的能力,仅能困守山海关和宁远等几座孤城。

而皇太极对于明朝的使臣给予了极高规格的接待,并且提出了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非常优厚的议和条件:第一,明朝和清朝以宁远、塔山一线为边境,保证互不相侵。第二,明朝人口逃进清朝境内,清朝会遣返回明朝。第三,明朝每年向清朝提供100万两白银和1万两黄金,换取清朝的1000斤人参、1000张貂皮。第四,明朝崇祯皇帝本人或者明朝内阁高官,前来辽东与皇太极会盟,双方宣誓为兄弟之国。

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看到这个条件都会觉得似曾相识,没错,这就是明清版本的“澶渊之盟”,同样是和平共处,同样是互通互市,同样是交付岁币,也同样是兄弟相称。这次议和,因为明朝和崇祯皇帝所谓的“铮铮铁骨”而破产,也有人说皇太极并不是真心议和,而仅仅是设下的又一个疑兵之计和缓兵之计。但是不得不说,这次议和对于清朝、对于明朝,乃至未来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明朝、清朝能够按照这次和谈的约定执行,哪怕是仅仅只执行个三五年的时间,那么中国明清的历史发展走向也将出现极大的变化。

如果清朝放弃入关,明朝放弃东北,尽管失去了辽东的领土,但是与李自成、张献忠的战争结局则有可能发生改变。明清的议和,对于当时的明朝的来说,可以用“雪中送炭”来形容,尽管会丧失领土,但是至少可以缓解甚至是挽救明朝被李自成攻灭的局面。一方面,明清停止了东北地区的战事,同时也是对于明朝京畿重地军事威胁的解除,明朝的军队彻底摆脱了两线作战,受到两面夹击的不利局面,明朝可以放心的把东北地区和京畿地区的兵力投入到剿灭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上,孰胜孰负尚未可知。

另一方面,明朝每年最大的财政支出就是东北的军费支出,为了同满清作战,明朝五次加收“辽饷”,每一次加饷都加重了农民负担,才使得农民起义是愈演愈烈。而与满清的议和将会让明朝卸下沉重的财政包袱,缓解内部矛盾。根据议和的约定,明朝每年为此支出的100万两白银以及1万两黄金,在庞大的军费开支面前,完全可以不值一提,毕竟在1620年,军费已经涨到了2300万两,崇祯年间数额更为巨大,其中绝大部分都用在辽东与满清的战场上,将辽东节省下来的军费用在剿灭农民军上,也就不会出现明朝灭亡时、军心涣散、士气低落、不战而降的局面,平定农民起义军也将指日可待。

清朝可以继续在东北安心发展,但是依然要面对两个强大的对手,蒙古和沙俄。满清与明朝议和,可以安心在东北发展,继续经营东北,但是我们依然要看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的东北不是现在的东北,现在的东北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还是富饶的北大仓,可是在明朝时期的东北,依然是蛮荒之地,不仅人口稀少,开发程度很低,政治、经济、文化上,与中原差距甚远。

但是满清政权还要面对两个非常强大的对手,一个就是蒙古,一个就是沙俄。此时的蒙古已经分为了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和漠西蒙古。漠南蒙古包括科尔沁、察哈尔等部落已经被满清征服,但是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依然是对满清政权的极大威胁。而沙皇俄国此时也已经开始了东进的步伐,与满清政权的争夺也是不可避免的。纵观没有入关前的满清王朝,全部八旗,包括满洲八旗、汉八旗、蒙古八旗,再加上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这些明朝降将带来的军队,巅峰时期也就二十多万。

再加上东北的开发程度,在兵员补充和军需补给上,都不能与后来大一统强盛时期的清朝同日而语,毕竟后来清朝的军队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绿营的官兵,清朝打仗更多的依靠江南地区的钱粮,少了这两样的支持和支撑,如果真的是与蒙古和沙俄进行长期的征战,未必有绝对的胜利的把握。明亡清兴,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基础。

自秦朝开始,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没有存续时间超过300年的,当然,汉朝要分前汉和后汉。1642年的明朝也已经存续了270年,也是走在行将就木的路上,即便可以撑过300年,但是面对已经混乱不堪的政治局面和已经凋敝的国家根基,很难支撑太久,即便不是被李自成所灭,之后也将会被新的政权所取代,后者会开启新的王朝统治。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的,明朝对于西藏、新疆地区都没有实施实际性的管控,控制能力较弱,北方除了满清,还要面对蒙古各个部落的袭扰;而满清政权如果偏暗东北地区,也将无法独自面对沙俄和蒙古的进攻。也正是因为此,明亡清兴,成为了历史的必然选择,清朝继承了明朝原有的领土,以及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同时带来的是长城以北地区的大片领土和八旗铁骑军队,并且加强了对于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控制,又持续性的平定了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这也才成就了清朝鼎盛时期近1300万平方公里的地理版图,而这也是我们今天中国的版图基础。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海关  重控  扣货  货物  出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