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

古代的税收制度,简单来说,向老百姓征收3种税。其一是“徭役”,就是征用你的体力,去建个宫殿、挖条运河、修个城池。其二是"赋”,拿你的“贝”去“武”,就是你花钱、花装备支持军队;其三是“税”,这字跟“禾”有关,国家要在农作物上收钱(农业税)。从税收制度发展来看,虽然不断在演变,但可以归纳为3条。从对象看,从“人头税”转向“财产税”,标志性为唐朝的“两税法”。

从形态看,从“实物税”转向“货币税”,后者明显要方便。从结构上看,由“农业税”转向“工商税”,因为商业有着高利润。上面文字笼统归纳,下面我们来看看4个时间段,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一、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到秦国“商鞅变法”。夏商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经历春秋战国的一系列变革,土地逐渐变为私有制。

下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诸侯国的税收制度发生变化,由单一的人头税、单一的实物税、单一的农业税,转向多种形式的税共存的局面。二、东汉三国时期,主要的看点是曹操的政策。公元196年,曹操出台“屯田制”,改变原有私有田主导的局面,让公有的屯田大量产生。这一局面,再次让下层基础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国家的税收制度。

公元204年,曹操搞出“租调制”,在天下战乱频发的情形下,选择田租、户调均征实物的做法。三、安史之乱后,租庸调制崩溃到“两税法”出现。长达数百年,土地都是公私并存的“二元结构”,安禄山以一己之力改变现状。“两税法”确立“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就是废除租庸调制的人头计税标准,改按土地、资产来收税。

之后,中国土地制度基本回到私有的“一元结构”。四、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的税收制度升级为工商税为主。1840年英国大炮轰击中国之前,中国的税收制度是以农业税为主体,而被列强群殴后卷入全球化浪潮。从此工商业的长足发展,让中国税制转向工商业税为主的近现代的税制。大体介绍中国的古代税制,其实中国税制的变化远比文字精彩,期间发生的著名变法和改革就有好多,没有提及的有“王安石变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等。

古代没有发票,政府是怎么收税的?

发票是政府控制税源,征收税款的重要依据。发票多在市场交易中使用,是在商品交易完成后的征税的方式。而古代关于商税多是交易前进行,不管发不发生交易。古代商税多以市税和关税为主:古代多由官方划定的市场,进场先交税,名为市税在交通要道上设置关卡,对来往商品征收的过路税,名为关税。因此,古代不需要用发票,来完成征税过程。

明朝时候什么地位的人不用交赋税?

明朝好像除了皇帝外,其他人并不能完全不交赋税,只是有很多的免税政策和优惠福利。印象中,明朝的士绅往上阶层,都有办法享受到免税政策,但也只是一部分,而非全部。县衙户房,管理征税纳粮工作。比如明朝藩王和往下的宗室,给藩王爵位时皇帝肯定赐下田地,那赐的这部分不用交税,但明朝宗室数量庞大,分到下面的田地肯定不够,只能去开垦、圈占、购买民田等任何方法,那这部分田地仍要纳税。

明“长沙府 天启元年 岁供足金”伍拾两金锭,明朝藩王的岁供由地方摊派。都说明朝的官员不用交税,不对,明朝的官员也要交税,只是官员有优免权,从考上功名到做官,有政绩,下政策,赏赐的,这部分的田地是不交税的,但没有优免的部分,仍要交税,官员退休了就成了绅,不交税的部分继续享受。再说个明朝有免税资格最大的群体,有功名的人,考上秀才,举人,进士的,地主,乡绅混不上科举,也可以花钱买功名,比如散阶,九品的仕佐郎,登仕郎什么的,一样成了官,享受优免权。

贡院放榜图。功名最低级的秀才,能免个人的徭役,如果太穷可报当免赋税,所以有穷酸穷才之称,但这些秀才也能通过隐瞒包庇帮别人免粮,借此赚钱,往上的举人、进士就免的更多了,所以明朝,有很多农民为逃避沉重的赋税,会把田地改到有功名人的名下,以达以优免的目的,这种现象叫“投献”。古代钱谷师爷使用的异形算盘。明朝还有个免税资格的大户,和尚,明朝的和尚是不用交税的,寺庙名下的寺田,自已自足,所以也催生了一种现象,贫民把自己的田登记在寺庙名下,来躲避高额赋税的目的。

图为湖南湘西洪江古商城厘金局,清时洪江地区的税收机构。所以这也是明朝末年财政贫乏,收不上来税,朝廷没钱打仗的原因了,因为到处都是皇田,寺田,功名田,这些田地可以不交和少交,农民们也愿意把田地给他们躲避国家高额的赋税,我们一般看到农民要交税,实际上是交给官员、贵族、有功名的人,而非国家,然后地方上串通一气,再报点灾情,国家税可一粒不交,直到清朝雍正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三大政策才改变了国家征税困难的局面。

中国历史上税收最低的是哪个朝代,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低的情况?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朝廷税收低,不代表老百姓过得好。在古代,朝廷推崇儒家的仁心,执行低税收政策。这个政策,一般是三十税一,也就是大约3.33%。执行这个税率的朝廷,不是少数。汉、唐、元、明都曾短期执行过这种税率。(对于商业税,元朝甚至还执行过六十税一(不到1.7%)的政策。。。)看似很低,但是,老百姓的“赚钱”途径有限,基本上就是种地。

不管你收成多少,都要交税。更狠的是,朝廷会按照亩产规定每亩的税收额。也就是说,不管你“旱涝”,朝廷就要收到手这么多粮食!正常丰年还好说,老百姓还能有口余粮。要是收成不好,老百姓就只能找地主借粮了。还不起怎么办?卖土地,当佃户!在历朝历代,土地兼并都很严重,这就说明,老百姓的收成真的不高。而且,朝廷除了征税,还要让老百姓服徭役、兵役!这就意味着,老百姓要去给官府做工。

这也是在“征税”!拿现在来说,让你每年去给“朝廷”干两个月活,你肯定不敢!等到明清时期,朝廷把徭役折现了,可以拿钱抵徭役。除了徭役,还有各种额外的税收。例如,明朝的“三饷”,清朝的“厘金”,民国的各种杂税。这些加起来,哪个朝代的税率都不会低于50%!进入21世纪的我国,虽然各种税率都比“三十税一”高。

但是,老百姓收入途径多。而且,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也是有起征点的。挣得少的,可以不交税。那些不在正式公司上班的“农民工”,也是不用交税的。因此,对于低收入人来说,国家不会直接从其身上收税。(不扯增值税的事,太远了。)并且,从去年开始,国家又通过“专项附加扣除”来提高个税的起征点。这也是在变相的让基层老百姓增加收入。


文章TAG:请列举下古代的税收制度和意义.  古代税收交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