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代,尚未见到明确的“暴政”说法。就根基而言,这两种说法的根基点是不同的。“苛法”之说,是具有“王道”价值观的守旧学派的一种政治评判。尽管这一评判具有守旧学派反对一切变法的特质,并不具有认真探究的客观性,但就其基本面而言,尚是一种法治与政论的争鸣,不具有总体否定的意图。“虎狼”之说,则是山东六国基于族群歧视意识,在抗争屡屡失败之后,以仇恨心态发出的政治诅咒,实属攻讦性的非正当评判,自不当作为历史依据。

  从基本面说,战国后期的秦灭六国之前,天下言论对秦政的评判是积极认定的。最基本的依据,有两方面。一方面,战国末期兼具儒法两学,且学术立场素来公正的荀子大师,对秦制秦政秦风素有高度评价。在《强国》篇中,荀子依亲自入秦的所见所闻,对秦风秦政作出了最高评价:“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在《正论》篇中,荀子则对“治世重刑”的合理性作了充分论证,实际是对“苛政”说的回应。

荀子之说,没有任何人提出反驳。另一方面,战国末期“天下向一”的历史趋势日渐形成,“天下一统”的可操作战略也由李斯适时提出。这种人心趋势,意味着天下寄厚望于秦政,寄厚望于秦国“一”天下。如此两个基本面充分说明:战国之世对秦政的总体评判虽有争议,但天下主流是肯定秦政秦制的。当然,这种肯定的后面,有一个最基本的社会价值原则在起作用:战国变法只有秦国最成功,成功本身是“应时而变”的结果,是顺应潮流的结果。

在“求变图存”与“大争事功”成为时代精神的大背景下,整个社会对一个获得巨大成功的国家,是没有指责理由的。  秦帝国一统天下后,舆论情形发生了变化。变化的轴心,是关于恢复诸侯制还是建立郡县制的大争论。由这一大争论生发开去,牵涉出对夏商周三代文明与秦帝国所建文明的总体对比,以及与之相关的总体评判。然则,这场大争论及其余波,仍然被争论各方自觉限定在战国精神所能容纳的争鸣之内:反对方并未涉及对秦政的总体指控,创新方也并未以对方对传统诸侯制的赞美而横加指责,更谈不上问罪了。

历史声音的突然变调,开始于“焚书坑儒”案之后。自儒生博士们纷纷从秦帝国庙堂“亡”去(不经正式辞职而私自离职),评判秦文明的言论中便出现了一种此前从未有过的声音:秦政毁灭典籍,暴虐之道也。被秦始皇拜为少傅文通君的孔子八世孙孔鲋,以及诸多在秦帝国职任博士的名儒,都在离开中央朝廷后与藏匿山海的六国贵族们秘密联结起来了。

 8/11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翰皇  伟业  踏实  创造  集团  踏实的企业才能创造未来  翰皇伟业集团怎么样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