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安排我们的主席参观了一些地方之后,又给我们放映了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纪录片。这是在赤裸裸的炫耀,但是我们只能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面咽。其实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夕,我们就已经在谋划原子弹,毕竟美国在日本投的两颗原子弹的震撼性在那里放着。1949年我们拿出了一部分外汇,交给当时的留学生用来购买研究原子能的相关器材和书籍。

在1950年的时候,我们又成立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由钱三强担任所长。当年研究所成立之后,迎来了一大批具有实干精神的科学家。比如从外国留学归来的杨承宗,就带回来了10克的碳酸钡镭放射源,这可是研究原子弹的关键材料。从笔尖到试验场的困难1955年的1月15日,毛主席召开了秘密会议,参加会议的除了重要领导人之外,还有像钱三强和李四光这样的科学家。

从参会的人员上来看,就说明了这次会议的不同寻常。钱三强先是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向参会的人介绍了原子弹的基本原理。随后李四光带来了一块铀矿石,做了一些简单的探测显示操作。这场会议整整开了4个小时,最后一致通过原子弹的研究工作。并且在第2年又成立了第三机械工业部,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展开了对于原子弹的研究。

由于当时中国一穷二白,只能向当时的老大哥苏联求助。我们也被迫签订了诸多不友好协议,才从苏联引进大量的科学家,共同投入到中国原子能的研究工作当中。由于原子能研究工作涉及到保密、安全、交通等一系列的问题,最后决定把地点定在了青海的金银滩这处人迹罕至的地方。当然并不仅仅是人迹罕至,还有着其他的一些考虑。从大的方面来看,青海相对于内地比较遥远。

对于邻国苏联来说,离的距离也不近。而且新疆与西藏地大物博,相当于内地的好几个省加起来的面积,对于国界线来说,又离得比较远。而且这里也是人迹罕至,就算是有意外发生也方便疏散人员。关键是距离西宁也不远,就算是需要什么物资,也可以很快的运送过来。因此才把地点选择在了这里。1958年的冬天,第一批工作人员带着物资来到了这里,准备开始长期的工作。

而由于此地的人迹罕至,也代表着这里并不适合人居住。由于海拔比较高,连水都难煮开,每天吃的饭都是半生不熟。而且天气情况恶劣,狂风大沙的情况下,随时都可能威胁到科研人员的生命安全。再加上当时内地正处于三年大饥荒,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经过了三年的艰苦奋战,总算在1962年暂时建造出来了大致的框架。

全民齐心争口气与此同时在另外一边,所有的人员不可能都等着基地的建设,还分出了一队去寻找铀矿资源,否则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地质部门在刚开始成立了三支队伍,但是面对中国地大物博的情况,就算是人数再多也是杯水车薪。急中生智下,终于想出来了一个办法:全民找矿炼铀。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大跃进时期,炼钢铁放卫星都是放在农民嘴头上面的话。

上面布置下来的任务,就立刻调动了下面人的热情。许多地区成立了地质队,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小半个中国的表层铀矿都被翻了一遍。由于当时的技术比较落后,自然付出了相应的代价,最后只练出来了100多吨。但是这100多吨的铀矿,却给我们的研发工作争取了非常大的时间。一大批的科学家立刻投入到工作当中,邓稼先告别了夫人,只是告诉他有任务。

王淦昌隐姓埋名,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干嘛。当所有人都鼓足力气要大干一场的时候,突然一盆冷水浇了下来。由于赫鲁晓夫提出来的一系列无理要求,被我们拒绝之后。他一气之下撤回了所有的专家,并且切断了对于中国的帮助。当时的时间是1959年的6月份,为了记住这件事情,我们把第1颗原子弹的计划改名为596计划。随着苏联人员的抽走,也意味着我们将要面临的是一片空白。

没有计算器,我们只好靠着最古老的算盘,一个柱子一个珠子的拨,光是草稿纸堆满了一屋子又一屋子。同时为了后面进一步的研究氢弹,我们选择了内爆式原子弹,当然也意味着研究难度的加大。青海研发基地,爆炸罗布泊原子弹的原理是核裂变,但是内爆式能量不完全向内扩散。所以为了达到核裂变的要求,科学人员必须去找到最好的爆炸点。

而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在了陈能宽身上,跟着他一起的都是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的年轻小伙子。因为当时的技术不成熟,使用的仪器也是最落后的。比如说溶炸药使用的竟然是茶水炉,这个茶水炉还是问护国寺买的。除此之外,我们还没有金属药膜,只有找马粪纸代替。用人工代替机器搅拌,随之而来的则是有毒气体的侵害。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科研人员一点点的去研究,去探索。

从北京长城下的试验场,到最后青海金银滩。再到爆炸点——罗布泊。我们一点点的做大做强,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62年基本上已经定型,而在1964年随着青海上空的一声巨响,中国原子弹爆炸的消息迅速传向全世界。我们在第二天发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并且宣布不再进行核试验。而研究基地明明在青海,为什么最后选择了罗布泊?其实没什么好纠结的,因为罗布泊的人太少了,也可以避免爆炸后的各种问题。

而且别小看了10月16日下午3:00,这个时间点不是随便选的。 引爆原子弹很简单,但是爆炸后的处理以及数据收集是一个问题。选择时间点的不是什么物理研究人员,而是气象学家顾震潮,是他用五年时间算出来的最佳时间。 原来原子弹爆炸后,必须要求500米下的风向为西风,否则很有可能造成在场人员受到辐射。3000米以上风必须足够大,大到出走蘑菇云。

三家采石场困扰浮梁一村庄,村民称爆破震动大,很多房屋开裂了, 你怎么看?

找村里干部,有干部出头,找村里人,一起商量,找出代表,去个家个户看房子裂纹,拍照取证,准备好材料证据,再有代表相约时间,那好文件,去乡镇找有力干部上报,有乡镇干部上报县城,县城上报市区,这样就可以耐心等待,上面会派人下来,调查,整改,应为我这个村里也是一样的,当时我村里干部都个家个户看房有没有裂缝,现在都关停整改了,。

把雅鲁藏布江的水用隧道引到新疆,既解决了新疆的缺水问题也可以发电,你觉得可行吗?

不可能!第一、工程量巨大,国力无法承受。以拉萨为起点,罗布泊为终点。沿现有道路109国道、303省道修筑,距离为2022公里,取整数是2000公里。参照中线每公里1.5亿的工程造价,考虑到青藏高原的施工难度与环保要求 ,每公里造价应不会低于3亿元,这样工程建设成本就达到了6000亿元。后期运行成本,拉萨海拔3560米,现有路线的最高点是那曲海拔4507米,从拉萨到那曲约350公里,海拔上升947米,考虑到水自流必须要有万分之五的倾角,则需要提水高程为947 175=1122米,这段路线必须使用电站提水,参照东线大概提水100多米,几乎是每50公里就要修建一座火电厂,要在青藏高原350公里提水1000多米,需要的电力无疑是天量,而在青藏高原建设如此大量的电站根本无法实现,工程不允许,地质不允许,运输也不允许。

第二、无水可调。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在拉萨的多年平均径流量约为400到500亿立方米,随着拉萨及藏东地区的开发建设以及雅鲁藏布江上水电站的兴建,雅鲁藏布江水资源的丰富也变得相对紧张了,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日益增多,水电站发电用水也必须保证。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外调100亿流量,势必造成雅江流域水资源紧张。最终将会是工程建成之日却是水资源紧张而无水可调只时。

第三、对环境的影响无法解决。1、对流经区域的影响,这么长距离调水,有三种选择,一是挖超长隧道,二是地上明渠,三是高架渠道,或者是三种方式互相结合。挖隧道不可取,流经区域地质活动频繁,地震、塌方时有发生,施工、运行都面临极大风险。大面积的多年冻土区,即使隧道开挖成功,水流动时的温度必定高于零度,水必定会热量逐渐传导到隧道四壁,引起隧道周边冻土融化,这对隧道来说是毁灭性的,根本无法解决。

地上明渠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困扰,明渠还有一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考虑到调水量,明渠将会建成40到50米宽,这对青藏高原上的动物迁徙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再有一个是寒冷,零下几十度的气温是调水不可避免也无法克服的。高架明渠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无法克服。2、对罗布泊的影响,沙漠是一种自然环境,是一种自然生态,不是祸害。

如果藏水入疆,对新疆的生态破坏是不可逆的。每年100亿立方米客水入疆,这个数值约等于塔里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的四分之一,新疆的地形是三山夹两盆,增加的客水只能蒸发到大气中,因无法与外区域水汽对流,只能凝结成冰雪再次降落,多年来已经形成稳定的大气环流,一年之间增加四分之一的水汽,基本上等于周围的高山一年增加四分之一的冰雪,四年就增加一倍。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下一页

文章TAG:爆破  xinjiang  哪里找  山脚下  项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