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当时,包括江西的江浙地区是何等的繁华!我曾经这样想过,如果南宋没有江浙为依靠,灭忙的速度应该会加快不少,还哪有那句“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呢?你说江西那时候是不是很牛?江西的文化那时候非常鼎盛,为官者,文化大家也多。明朝时期,有一句俗语叫做——“朝士半江西”之说,意思是说整个明朝江西籍状元和进士数量都是位列全国三甲(仅次于浙江 ),在朝廷中做官的江西人更是数不胜数(严嵩是江西宜春人),而且儒家理学也是在江西成熟的,可以这么多吧,在清朝以前,至少江西省的文化繁荣程度在全国名列前茅。

我们很熟悉的唐宋八大家就有三个是江西人,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都是江西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清华北大复旦南开)之一的白鹿洞书院就位于江西庐山。从现代经济学看,文化的鼎盛是经济繁荣的表现之一,可见江西当时的地位就像现在的“北上广深”。那么曾经富甲两宋大的江西,在近代为什么衰弱了呢?大家都知道,古时候,人口就是第一生产力,江西的快速衰败,与其人口的大量外迁有关。

江西的人口外迁有两次比较大的规模。一次是两宋之交,赣西、赣南、赣西北等地的老百姓,自发主动地从人口密集、人多地少、社会容纳饱和的原籍,络绎地迁往相对人口稀疏、地广人稀、大有发展空间的湖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客籍进行开发。这是经济发展规模决定的,不可改变,就像我们今天大量的劳动人口进入“北上广深”一样,促进了迁入地的经济繁荣,破坏了迁出地的人口结构,慢慢的经济就会萧条。

还有一次是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鄱阳湖四周乃至整个赣省全境的居民,大规模外迁到安徽、湖北、河南、四川、湖南等地,这是由政府出面主持,强迫民众迁徙,规模宏大的一种做法。这一政策,导致大量的青壮年外迁,上百万人口呢!这样彻底的摧毁了江西的经济基础,江西因此衰败了。那么曾经富甲两宋大的江西,在近代为什么衰弱了呢?要想富先修路,路好走了,经济就活跃了。

古代江西的是华南通向中原北方的必经之路,由中原进入两广,由西南进入江浙都必须经过江西,曾经作为交通要塞的江西是往来东西南北的通途,而清朝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广州市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商贸中心,两广贸易与经济起飞,成为了江西的硬伤。特别是清朝时期最大规模的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把江西经济再一次推向了死胡同。

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对江西的经济和人口造成毁灭性的打击,鸦片战争至洋务运动以后,西学逐渐传入中国,而当时的江西至广州的古商道已经没落,粤汉铁路的修建和通车使得由两广北上不需要再经过江西,由此使得当时的江西逐渐远离改革和新学的中心——广州。至此,江西开始全方位衰退,逐渐被临省的湖南、湖北超越。那么曾经富甲两宋大的江西,在近代为什么衰弱了呢?改革开放以后,江西因为处于内陆地区,没有靠海,没有经济特区,没有直辖市,没有自贸区,享受不到很多政策的红利,和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相比,渐渐拉开了距离,加之历史的因素,更加速了江西人口的外出打工,经商等经济活动,本地经济结构也不是那么协调。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是指哪几座书院?

《中国的“四大书院”有哪些?》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历史上有“四大书院”闻名于世。四大书院的名字分别是:①“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②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③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④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这四个书院被国内外名人学者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为了让大家进一步细致了解,下面分别将各大书院的情况作简要介绍(引证)。

一,应天书院书院简介:应天书院的前身是后晋时杨悫(què)所办的私学,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公元1009年,宋真宗正式将该书院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公元1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在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扩展。

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显盛一时。二,岳麓书院简介:  岳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间,隐存着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门前悬挂有一副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岳麓书院。 这块令湖南人骄傲了几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外人未免会觉得太过洋洋自得,可如果查看史料,你会默然承认,这座静静的庭院实在是有这样的资本。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信封  品规  集采  践行  江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