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陈亮(1143~1194),字同甫,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1974年中华书局 出版校点本《陈亮集》。陈亮将遇事退却的情况成为“的从弓矢”,“弓矢从的”就是要发挥然的主观能动性,用于行事格物,“深信力行”。陈亮认为,必须实际践行治国平天下之教,批朱熹“事功之学有害于世道人心、三纲五常”的谬论,以汉唐之君王霸并用批朱熹“三代以天理行、汉唐以人欲行”的历史观。

而且认为,汉高祖、唐太宗的假借王霸之道而行私好功,治国平天下仍需“义利双行”落于实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1、陈亮肯定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道”存在于“事物之间”。 “夫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 “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也。” “道之在天下,平施于日用之间”。(《陈亮集》)2、陈亮肯定事物的可知性,强调人们可以“明理”而“有为”。

“《易》有理有数。数,出于理者也。得其理足以知百世之变.明其数足以计将来之事,而又何怪焉?”(《陈亮集》)3、陈亮十分重视发挥“人谋”和“有为”的作用。 “天下大势之所趋.天地鬼神不能易.而易之者人也。自有天地,而人大乎其中矣。人道立而天下不可以无法矣”。 “时者天之所为也,法者人之所为也。法立而时不能违,则人谋足以定天命,盖自然之理,而未有知其由来者也。

”(《陈亮集》)4、陈亮朴素的辩证观念。一是“文”与“武”应当是统一的。 “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文士专铅椠,武夫事剑楯。 “文非铅椠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楯也,必行料敌之智。才智所在,一焉而已。”(《酌古论序》)二是“攻守之道”。 “用兵之道.有攻法.有守法,此兵之常也;以及为守,以守为攻,此兵之变也。

攻专用攻法、守专用守法,其败也固宜。然守专地攻法,攻专用守法,亦焉得而不败哉?”(《酌古论》)三是提出了“奇正之说”。 “兵有正有奇,善审敌者然后识正奇之用:敌坚则用正,敌脆则用奇;正以处之,奇以掩之、均胜之道也。“ ”计里而行,克日而战,正也。“叶适(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1]),字正则,号水心居士。

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官员。生于瑞安,后居于永嘉水心村,世称水心先生。 叶适系统完善了“永嘉学派”的事功之学。在政治上重新追问立国之本,立国之本在“礼法”,礼法完备而统治稳定、百姓安康;军民一体,以实事功利考察官吏,裁汰冗官。经济上,重视财用,以发展生产,增长社会财富为要。

军事上,以战御敌,不可偏安。独具特色的浙东事功之学,在中华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抹杀的重要价值。“物”是天地间最根本存在的唯物主义思想1、叶适的这些唯物主义观点,尤其可贵。叶适并没有系统的哲学著作,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但从他对历史上和当时哲学上所讨论的一些重要问题所发表的思想来看,他是一位唯物主义者。

他在哲学问题上所表述的思想比陈亮多而深刻。在当时朱、陆唯心主义弥漫思想界的状况下,叶适的这些唯物主义观点,尤其可贵。2 、在当时讨论的哲学基本问题上,叶适进一步发展了薛季宣关于道“舍器将安适”、“常存乎形器之内”的思想。他说:“古诗作者无不以一物立义,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有止,道无止也。非知道者不能该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

道虽广大,理备事足,而终归之于物,不使散流,此圣贤经世之业,非习为文词者所能知也。”(《习学记言序目》卷四十七)3、叶适通过讲诗作者必须要借一种具体事物才能表达一种思想,说明了只有“物在”才有“道在”,道“终归之于物”才不致“散流”,这样一个普遍的、根本的哲学道理。在另一篇论诗的文章中,叶适又说道:“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皆一而有不同者,物之情也;因其不同而听之,不失其所以一者,物之理也。

坚凝纷错,逃遁谲伏,无不释然而解,油然而遇者,由其理之不可乱也。”(《诗》,《水心别集》卷五)4、叶适更明确地表示了“物”是天地间最根本的存在的唯物主义思想。物有其统一性,又有其多样性,这都是物本身所固有的“物之情”,而所谓“理”亦即“道”,也就是指物的这种统一性和多样性所以不至混乱的内在的条理性。理不是离开物,更不是在物之外、之上而与物相对待的另一个存在。

5、他在评论老聃思想时也说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氏之言道如此。按,自古圣人,中天地而立,因天地而教、道可言,未有于天地之先而言道者。”(《习学记言序目》卷四十七)正是在这个基本前提下,叶适对程朱理学和陆氏心学离开实事而空谈性命道德之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说:“书有刚柔比偶,乐有声器,礼有威仪,物有规矩,事有度数,而性命道德未有超然遗物而独立者也。

请简单叙述一下叶适对于永嘉学派的作用?

永嘉学派,又称“事功学派”、“功利学派”等,是南宋时期在浙东永嘉(今温州)地区形成的一个儒家学派,是南宋浙东学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派。 永嘉之学,溯源于北宋庆历之际的王开祖、丁昌期等,以后周行己、许景衡等又把"洛学"、“关学”传到温州,到南宋形成学派。南宋之时,永嘉地区的学者辈出,“温州多士为东南最”(真德秀语),郑伯熊、薛季宣、陈傅良、徐谊等是前期永嘉学派的出名学者,到叶适则集永嘉学派之大成。

史称“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叶适)齿斤齿斤其间,遂称鼎足。”(《宋元学案》卷五十四《水心学案》)叶适成为吕祖谦去世后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相抗的浙东学派之代表人物。 永嘉学派的形成,与南宋时期永嘉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联。当时,永嘉地区出现了富工、富商及经营工商业的地主,永嘉学派就是代表这些新兴阶层利益的思想家。

他们纷纷著书立说,要求抵御外侮,维持社会安定,主张减轻捐税,恢复工农生产,强调买卖自由,尊重富人,提倡实事和功利。 永嘉学派的最大特点,就是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心学”大讲身心性命之学立异,他们强调功利,注重事功,正如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所指出的:“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

盖亦鉴一种闭眉合眼,目蒙瞳精神,自附道学者,于古今事物之变不知为何等也。”(《宋元学案》卷五十二《艮斋学案》黄宗羲按语)具体地讲,这种事功之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改革弊政,对外主张明“夷夏之辨”,抗击金兵入侵。 二、经济上,反对中国传统“重本轻末”、重农抑商的思想,认为应该“通商惠工”、“扶持商贾”,发展商品经济,并认为雇佣关系和私有制是合理的,富人应该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三、学术思想上,一是重视事功之学,认为讲“义”不可以离开“利”,对传统儒家中所谓“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语)的说法表示异议,说:“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既无功利,则道义者无用之虚语尔。”(《习学纪言序目》卷二十三《前汉书》)因此,他们提出了“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的观点,试图把两者统一起来。

二是重视历史和制度的研究,希望通过考求历代国家成败兴亡的道理、典章制度沿革兴废,以找寻出振兴南宋、转弱为强的途径。以上这些思想又具体反映在其哲学研究上,认为“道不离器”,反对“专以心性为宗主”(参见本书“薛季宣”、“陈傅良”、“叶适”诸条)。 总之,永嘉学派继承并发展了传统儒学中“外王”和“经世”的一面,使儒家的学说不至于完全陷入纯讲求个人的心性修养,从而使它成为南宋儒学的一个重要侧面。


文章TAG:谁家孩子走丢了  叶适  谁家  孩子  丢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