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为何悔用吕惠卿?

王安石悔用的人多了,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探讨过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缘由,其中有一条就是用人不当、作茧自缚。曾布倒戈吕惠卿倒戈还要从曾布说起,曾布当时是北宋三司使,和吕惠卿一样都是王安石的学生。他原本只是个小官,因为受到王安石的重用所以鲤鱼跃龙门,得以进入权利中枢,所以王安石绝对算得上是他的恩师。可是当曾布收到来自皇宫的一道神秘手令时,变法的轨道就开始发生了倾斜。

发布手令的人是宋神宗本人,这种越过宰相直接向三司使长官下手札的方式本身就极不寻常,而上面的内容更是让曾布陷入了纠结。宋神宗说:最近听闻市易务买卖货物,有违朝廷当初立法本意,妨碍百姓经营,致使民怨沸腾,深恶痛绝,现特命你详加调查,尽快上奏。市易务是王安石为了推行市易法所设立的,主持市易务工作的也是王安石的心腹吕嘉问。

吕嘉问为了多出政绩,仗着王安石为其撑腰,根本不把主管市易务的三司使曾布当回事,为了敛财创收(王安石变法实质),动用一切手段打击和市易务争抢买卖的商人。现在摆在曾布面前的就两条道,一个是按照宋神宗的旨意严查市易务,但是却得罪了恩师王安石;另一个就是选择对宋神宗的旨意阴奉阳违,帮助王安石维持新法。这事对于政治人物来说不难选,皇帝才是大boss,还能顺带打击一下眼中钉吕嘉问,所以曾布开始朝吕嘉问下手了。

王安石带着小弟吕惠卿和宋神宗杠上了王安石一看曾布在皇帝面前举报吕嘉问违法乱纪,他就想当然的认为是吕嘉问忠于职责,损害富商利益,所以才导致其他人群起而攻之。你看,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在王安石的眼里,这就是权利斗争,反对吕嘉问那就是反对他王安石。于是王安石再三坚持,让吕惠卿和曾布一起调查此案。这又是王安石的一步昏招,吕惠卿这人也和曾布一样,都是靠着王安石提拔上来的,王安石对于吕惠卿的学识和能力十分欣赏,好的跟父子似的。

王安石在向宋神宗推荐吕惠卿时,甚至说:“他日共致太平,惟惠卿一人可望。”你想想这是多么高的评价。但是说王安石识人不明真的没错,因为宋神宗都看出来吕惠卿此人“但才能过己便忌妒”。曾布和吕惠卿同时王安石的左膀右臂,但是随着曾布的迅速升迁,导致吕惠卿的忌恨。此时的曾布和吕惠卿,虽未明争,但已暗斗。如今两人一共调查市易务,背后有站着宋神宗和王安石两位大佬,可想两人的斗争会到什么地步。

王安石这家伙,一手造成的混乱局面,结果最后却来一句我累了,你们玩吧,拍拍屁股走人了。吕惠卿的阳光大道王安石罢相后,吕惠卿就被宋神宗提为副宰相,和宰相韩绛一起继续变法。此时吕惠卿迎来了巅峰时刻,韩绛虽然支持王安石变法,但没那些狗腿积极,又本来就是重臣,所以吕惠卿算是接过了变法大旗,开始野心勃勃的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吕惠卿这第一把火就烧到了老对手曾布身上,大权在握的吕惠卿对曾布穷追猛打,导致曾布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贬到了尧州。他曾经力保的吕嘉问也被贬到了常州。吕惠卿可是玩的一手好棋,既打击了老对手,又处置了惹得民怨沸腾的吕嘉问。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朝廷百官就形成了唯吕惠卿马首是瞻的趋势,简直是门庭若市。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一个人,那就是韩绛。他可是吕惠卿的顶头上司,看到吕惠卿人气这么旺,他当然心里会不满。但韩绛政治手腕不够厉害,根本不是吕惠卿的对手。他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咬吕惠卿一口,哪怕是鱼死网破。眼见朝廷中对吕惠卿的非议越来越多,韩绛密奏宋神宗,赶紧把王安石再找回来吧,宰相之位我也不要了。

宋神宗一听也是,吕惠卿主持变法这么久越搞越差,看来还是得靠王安石。于是,宋神宗再次诏令王安石迅速回京主持大局。吕惠卿这下子傻眼了。王吕之争前面说王安石回家去了,其实他心里还想着重出江湖威震武林呢,于是他一接到宋神宗的旨意马上回京当宰相去了。那变法老大哥的位置肯定就不是吕惠卿的了,这让吕惠卿可受不了了,怎么个意思你这老家伙都走了,现在回来干嘛。

于是吕惠卿干脆自立门户,公开和王安石搞分裂。虽然王安石劝宋神宗说吕惠卿还是很有才能的,不能过分苛责,但是吕惠卿可不管这一套,他屡次找大老板告状,还说有我没他,有他没我。宋神宗可不傻,吕惠卿虽然有才但是没德,这种人能当领导吗?这种人能服众吗?所以宋神宗飙了:“王安石的事就是朕的事!”这下群臣见风向变了,马上开始踩吕惠卿,到处都是弹劾之声。

吕惠卿看实在斗不过王安石,现在又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干脆以退为进,辞职不干。这时有一个小人蹦出来了,他叫邓绾。原本只是个陕西宁州通判,为了快速升官就对王安石及其变法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得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的赏识,被提拔到朝廷做官,当在京的同乡嘲笑他时,他却毫不在意的说:“笑骂从汝,好官我自为之。”等到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后,邓绾就投靠了吕惠卿门下一起打击王安石。

现在王安石回来了,邓绾就很紧张,于是为了将功折罪,就朝吕惠卿背后狠狠插了一刀。他上书控告了吕惠卿和其弟吕升卿,趁着实施新法之便,和华亭知县张若济狼狈为奸,强借富民五百万钱,用以私置田产五百顷。不得不说,小人就是能一招制敌,你看那么多弹劾吕惠卿的都是皮毛,这邓绾一举报马上就把吕惠卿往悬崖推。这是变法七年来最大的一桩以权谋私案了,宋神宗对此非常震怒,但是因为案情重大,涉及朝廷高层政治斗争,办事人员不敢得罪任何一方,所以无奈之下使用了拖字诀。

吕惠卿只是被贬黜京师,后来还是当了不少年的官。宋神宗说我也累了王安石之前被权利斗争搞得头大,干脆一走了之,现在宋神宗也被搞得头昏脑涨,正好反对变法的官员纷纷借吕惠卿一案再次弹劾新法,要求宋神宗停止变法。宋神宗说停止变法可以,但还有一件事要办,那就是把王安石和吕惠卿日益做大的党羽铲除掉。于是在吕惠卿案还没搞清楚时,宋神宗就开始打击变法派的势力,变法派的中坚力量基本上都被放逐了。

虽然王安石没被撸下去,但他又表示累了,想要回乡。但是他没找皇帝说这事,皇帝就把他找来了,给他看了一封奏书。这奏书是被贬到陈州的吕惠卿上的,想必大家拍脑袋也知道上面写了什么,无非就是说王安石父子勾结朝廷谏官,诬陷于他等等这些事,总之就是泼脏水嘛。不过倒也没诬陷王安石长子王雱,他对恩将仇报的吕惠卿极为痛恨,所以做了手脚,但是手脚没做干净,反倒被吕惠卿党羽抓了把柄,结果吕惠卿马上参了王安石父子一把。

后来王雱也挺惨,连累了父亲后他过意不去,本就体弱多病的他一病不起,三十岁就英年早逝了。虽然这事发生后,宋神宗没惩罚王安石父子,但心里肯定有阴影。于是王安石在老年失子后又一次说我累了,于1076年再次辞官归隐。总结:回顾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可以清晰的看到吕惠卿在其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吕惠卿的倒戈,为变法蒙上了阴影。

吕惠卿和章惇为什么入了奸臣传?

北宋亡了,锅得有人背,显然南宋写历史的人不会让北宋的皇帝来当背锅侠。北宋后期民愤最大的莫过于蔡京等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变法派。这样就将北宋的灭亡归咎于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身上。虽然王安石也被归咎,但是王安石逝世(1086年)离北宋灭亡(1127年)较远,况且王安石的个人品格是经过朝廷和两派共同高度肯定的。

如何评价北宋宰相、政治改革家吕惠卿?

北宋宋神宗时期,宰相王安石推行变法革新,吕慧卿的政治理念与王安石相同,而深受王安石的器重,二人形同师徒,有了王安石的引荐,吕慧卿的仕途平步青云,他积极配合王安石的变革,在革新变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王安石变法的二号人物,王安石十分看好这个弟子吕慧卿,事无大小,王安石都与他商量,探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王安石的改革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吕慧卿也深受其害,他与司马光经常在朝廷上激烈争辩,有了宋神宗的支持,王安石的改革继续前行,司马光有了皇太后的鼎力袒护,保守派在朝中竭力排挤王安石,王安石不得不请辞回家。吕慧卿升任参政知事,一边继续王安石的改革,一边不遗余力的与司马光的保守派明争暗斗,始终 稍占上风。

当然,吕慧卿后来的改革涉及到王安石的家人,因此与王安石之间渐渐的产生了一些矛盾,为了各自的利益,最后也反目成仇。 宋哲宗登基后,皇太后掌权,保守派势力席卷而来把持朝政,吕慧卿也遭到了排挤、打压,被贬出京,从此远离政治中心。以后虽然也得到了宋哲宗、宋徽宗的任用,但一直是官微言轻,发挥不了作用,直至终了。

吕慧卿的大半生都被卷入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之中,他的人生几起几落。他与王安石的关系是前友后敌,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与王安石紧密相连的,反对王安石的人认为吕慧卿背信弃义,人格低劣,赞成王安石改革的人认为吕慧卿是卓有才能的政治改革家。总而言之吧,吕慧卿尽忠职守,做好了自己的本质工作,没有辜负皇帝对他的信任,算称职吧。

为何说宋朝嘉佑二年这届科举,是千年最牛?

“嘉祐”是北宋仁宗的最后一个年号。这个年号一共用了八年,嘉祐二年,即公元1057年。这次科考从正月初六开场,到三月初五结束整整两个月,各科共录取899人。进士科为388人,这些人后来都是北宋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包括政界、思想界、文学界等等不一而足。为什么说这届科考牛呢?先看考官是哪些人。这次主考官大人是欧阳修,当时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

副考梅尧臣、韩绛、范镇三人。这三人都是文坛大鳄,地位基本都与欧阳修相近,梅尧臣还是宋诗的开创者之一。这次科考进士中官至三品以上的有11人,任宰执的有9人。更有23人在《宋史》中有传,除苏家兄弟与曾巩外,还有章衡、窦卞、罗恺、邓考甫、王回、王韶、王无咎、吕惠卿、刘庠、刘元瑜、郑雍、林希、梁焘、曾布、程颢、蒋之奇、杨汲、张载、张璪、章惇。

再看后世评出“嘉祐”十大进士的大名单:苏轼、苏辙、张载、程颢、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蒋之奇。作为“三苏”中文星闪耀的苏轼苏辙兄弟就不必说了。曾巩曾布还有两个族弟共四人更是同科及第。王安石曾评价曾巩“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曾布和吕惠卿都是坚定的改革者,王安石变法的拥趸。只是后来变法失败,吕惠卿虽然才华横溢,但对王安石落井下石以怨报德,为人所不耻。

乃至后来当政者章惇蔡京等都不敢启用他。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更是光耀史册。程颢程颐兄弟是“程朱理学”的开派宗师,其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更由后来者朱熹发扬光大。朱夫子更一度被人尊称为“圣人”,连大词家辛弃疾都对他推崇备至。程颢世称“明道先生”。

嘉祐二年龙虎榜的前三甲究竟是哪几个大牛呢?我查了一下资料,不禁大跌眼镜:状元:章衡,字子平。嘉祐二年进士第一人,授将作监丞、湖州通判。榜眼:窦卞,字彦法。嘉祐二年中进士第二名,初授大理评事、汝州通判。探花:罗恺,嘉祐二年中进士第三名,授大理评事、州通判。只能说嘉祐二年那一年的大能太多了,群星闪耀。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斜阳起;隔岸两三家,玉墙红杏花。

北宋最有争议的宰相,明明是千古名相,为何被百说成大奸臣?

北宋最有争议的宰相,明明是千古名相,却遭受各种贬低,我想这个人一定是王安石了。为什么他会成为千古名相?其实主要就是因为他实行了变法,变法改变了过去的所有陋习,也直接影响到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利益,所以王安石被大家各种贬低,其中贬低他的大部分都是贵族,因为贵族们在他的变法之下已经不享有特殊待遇了,而这些人操控着大多数舆论。

我们看看王安石变法的整个过程吧。第一,宋神宗时期,宋朝贫困的局势打到了巅峰。为什么王安石选择在这个时候变法,其实这是宋神宗一直想要做成的一件事。宋神宗年间,国家积困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时候如果不实行改革的话,那对整个政局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宋神宗考虑到赵家江山的问题,也必须要支持王安石。这个时候能够有一个人站出来,表示要为皇帝承担变法的所有事情,皇帝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变法必然要得罪一帮人,如果没有皇帝作为自己最大的靠山,那王安石本人也是不敢去乱搞的,说不定哪天就被人家给暗算了。

这个时候的宋神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你随便搞,出了事情我来为你担着。有这样的明君做保证,王安石自然就得心应手的多了。第二,变法触及了太多人利益,宋神宗不得不罢免王安石。理想是非常丰满的,可是现实却体现出了他骨感的一面。这个时候的宋神宗顶着巨大的压力,就是希望王安石的变法能够顺畅地进行下去。事情也是按照这样的发展进行下去的,王安石做了六年宰相,这六年就是变法最高潮的时候,也是遭受阻力最大的时候。

因为他所得罪的不仅仅是普通权贵,还有一大部分皇族。这些皇族可都是宋神宗的亲人,他们严厉反对变法,其实就是希望宋神宗把王安石给罢免了。而且地方上的权贵们一个个都如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认为王安石不是宰相,而是一位酷吏。终于时间节点到了熙宁七年,王安石被罢免了宰相之位,变法宣告失败。第三,是什么直接导致了变法的失败?熙宁七年这一年,是北宋的荒年,天下大旱,老百姓们流离失所。

这个时候掌握舆论导向的权贵们,开始煽风点火了。他们这六年简直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国家确实富强了,可是他们这些权贵们却被折腾惨了。所以他们决定对王安石实行报复,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他们告诉宋神宗,因为王安石的变法,才导致了老百姓们流离失所。甚至还绘画了民间饿殍遍地的情景给宋神宗看,这帮戏精就差一架照相机了。

此外他们还通过皇族联系上了皇太后,皇族们也是受尽了王安石的欺负,所以一个个义愤填膺,这才说动了太后,要求罢免王安石。坚定变法的王安石还劝告宋神宗,千万不能动摇意志力,就算是尧舜禹时期也经历过灾年,这没什么。可是宋神宗在多方势力的压迫之下,不得不宣布投降,将王安石的宰相之位给除掉,变法暂时搁置在了一旁。

第四,被除相位的王安石,此刻依旧心系变法,结果遭到了手下的背叛。王安石虽然被调出去做官了,但是他心里还是担忧着变法的前途。已经实行了六年的变法,刚刚有些起色,此刻如果中断,实在是太可惜了。所以王安石举荐自己的手下吕惠卿担当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的官位。吕惠卿上台以后,虽然也实行新法,可是对王安石却一再打压,因为他担心王安石重新回来,那他这个相位可就保不住了。

这件事被王安石知道以后,他显得十分生气,第二次为相后,王安石将吕惠卿彻底赶出了京城。这里不需要一个只有个人心思,没有国家大计的人来参与到变法之中。可是王安石重新拜相后,却发现身边没有可以支持他的人了。第五,变法派内部分歧严重,变法再也难以实行下去。变法是一件大事,必须要全国上下齐心合力才能办成。现在宋神宗不仅将王安石罢免了一次,还将吕惠卿赶出了京城。

其实就是在释放一个重要的信号,变法的事情是可以缓一缓的。这就比较危险了,王安石追求一生的就是变法,此刻宋神宗自己却动摇了。那王安石还玩个屁啊,直接撂挑子走人了。这是他第二次离开宰相之位,因为他的儿子在这个时候去世了,他也无心官场,终于回家养老去了。第六,王安石的名声为什么褒贬不一。前面说了,王安石变法的罪恶了一大帮子人,所以他的名声自然好不到哪儿去。

可是他的变法使得国家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所以王安石的功绩也是被后人值得肯定的。但是现在对他的言论还是褒贬不一,主要原因就在于当时宋神宗去世了,高太后执政后,彻底废除了所有新法。这对王安石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因为这是他一辈子的心血。在新法没有完全普及之前,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有没有效果。所以现在立刻就废掉了所有新法,这就直接扼杀了变法的所有可能

王安石想看到,通过自己的变法,让北宋王朝富强起来的时刻,可是他永远都看不到了,因为高太后任用了司马光。这个写历史的家伙,就知道遵循祖制,使得北宋错失了改革的最好机会。这个时候王安石的名声才开始变臭,老百姓们都认为变法没有完成,谁知道结果如何呢?反正现在日子比变法的时候好过一些了。总结:王安石的变法,是北宋改革的契机,还是北宋灭亡的根源?这是一个值得引人深思的话题,王安石作为北宋立志改革的宰相,能力方面是超一流水平,真的可以称之为千古一相。

可是我们发现,在他改革变法后的短短几十年时间,北宋就灭亡了,这场祸事王安石到底要不要负责呢?他的改革的确将北宋的经济带向了短暂的高潮,但是也让掌握这个国家命运的贵族们饱受痛楚。如果能够坚持下去,那么这场变法将会是北宋的一个契机,很可能将北宋推向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可惜变法中断了,很千年后的雍正变法一样,雍正去世以后,乾隆就废除了变法。


文章TAG:一向不与人为敌的苏轼  吕惠卿  一向  人为  苏轼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