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礼征东金山大捷在哪里

薛礼(614~683)字仁贵,为初唐名将,精骑射,通韬略,白袍大戟,勇冠三军。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市)农家子薛仁贵三十二岁(645年)应募从军为普通一兵,随唐太宗征辽东。急欲建“奇功”、扬威名的薛仁贵白袍白马方天画戟,当先冲突,摧锋陷阵,助唐军大破高丽(高句丽,两《唐书》均作“高丽”)军,一战成名,甚得太宗赏识,超擢游击将军,旋晋右领军中郎将。

四十九岁时(662年),薛仁贵大破铁勒部众十余万于天山,连发三箭,射毙敌前锋骁骑三人,敌军气夺请降。铁勒九姓自此遂衰,不复为大唐边患。军中高歌赞之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六月,高丽国大权臣莫离支泉盖苏文去世,其长子泉男生代父为莫离支,总理国政。其弟泉男建、泉男产不服,与之争权,兄弟内讧。

男建趁男生外出巡视之机而驱逐之,男生无奈而出走国内城(在吉林省集安市东鸭绿江畔、洞沟河〈通沟河〉口东侧,曾为高句丽国都)自保。男建自封为莫离支,发兵讨伐男生。男生势孤难支,遂派遣儿子献诚远赴长安求救于大唐,请求内附。唐高宗命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安抚大使,左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共讨高丽,援应泉男生。

九月,庞同善、高侃率军先行,进入高丽境。泉男建率领国人抗击,拒而不纳。高宗遂诏令左武卫将军薛仁贵率军为后援,增援庞同善、高侃。十二月,唐高宗复命司空、英国公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六总管兵马东征高丽。转年九月,庞同善、高侃屯扎于新城(即今辽宁抚顺市北高尔山山城)。深夜,泉男建派兵偷袭唐军大营。薛仁贵率领精锐驰援,击破之,斩首数百级。

庞同善、高侃乘胜挺进至金山(在今辽宁昌图县),与高丽军接战,败绩。高丽军乘胜而进,追杀败北的唐军。薛仁贵赶忙提兵横击高丽军,大破之,斩首五万余级,取得金山大捷。薛仁贵顺势攻取了南苏(即今辽宁铁岭市东南催阵堡山城)、木底(在今辽宁新宾县西木奇镇)、苍岩(治今吉林省集安市西北左右新开河口)三座城池,与泉男生胜利会师。

唐高宗闻捷,大喜,手敕慰劳薛仁贵曰:“金山大阵,凶党实繁。卿身先士卒,奋不顾命,左冲右击,所向无前,诸军贾勇,致斯克捷。宜善建功业,全此令名也。”薛仁贵乘胜亲率先锋军二千进攻高丽扶余城(今吉林省四平市一面城;一说在今农安县;或说在今昌图县西北四面城)。668年二月,薛仁贵大破敌众,斩获万余人,遂拔扶余城,威名大震,扶余川中四十余座城池望风而降。

大总管李勣率部破高丽兵于萨贺水(即今辽宁丹东市西南赵家沟河),拔大行城(即今丹东市西南娘娘庙山城)。各路唐军与李勣会师于鸭渌水(鸭绿江),大破高丽军,拔辱夷城,全军进围高丽王都平壤城。九月,高丽王(即宝藏王)高藏派遣泉男产率首领百人高举白旗向唐军投降;唐军生俘负隅顽抗的泉男建(后被唐流放于黔州)。立国242年的高氏高句丽国灭亡。

十二月,唐分高丽五部、六十九万余户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于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以统领之,并留兵二万戍守。薛仁贵授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拜检校安东都护,奉诏镇守平壤。薛仁贵治理有方,“抚恤孤老,有干能者,随才任使,忠孝节义,咸加旌表,高丽士众莫不欣然慕化”。薛仁贵征东,大破高丽军于金山,取得金山大捷。

参战、流放、被俘.安史之乱时,那些著名诗人都在做什么

唐玄宗执政后期的天宝年间,政治日趋腐败,先后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藩镇割据势力相继而起。东北方面的大将安禄山,趁机做大,酿成大祸。天宝十四年(755)冬,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乱,击败唐军,攻下洛阳,次年称帝,进入长安,同时使其部将史思明占领河北十三郡地,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战争示意图。来源/《中国通史》片段“安史之乱”中,有一群人似乎被战事遮盖了锋芒。他们也是大唐的名片之一,那便是——诗人。战乱中,这些诗人都在干什么?若把这段传奇时代与同时代诗人人生终点的齿轮对照,竟能发现它们神奇地吻合了:王昌龄于战争伊始,即公元756年,在途中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萧颖士于公元759年客死于汝南;储光羲于公元760年卒于岭南贬所;公元761年王维在长安去世;第二年(762)李白病殁于当涂;宝应二年(763)春,史朝义于林中自缢死,其余部分叛将投降,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公元765年,高适卒于左散骑常侍之位;大历4年(769),岑参卒于成都旅舍;大历5年(770),杜甫在耒阳的一叶孤舟上结束了他的一生;大历7年(772),元结卒于长安,赠礼部侍郎,贾至亦卒于此年。

他们从盛唐而来,主要活动及诗歌创作在安史之乱前后。在这场动荡中,他们的人生际遇截然不同。逐梦战场安史之乱诗人群体中的“战狼”,非高适莫属。高适是唐代诗人中对政治最热衷的人物之一。他生在世代簪缨之家,祖父高侃官至左监门卫大将军,父亲高崇文为韶州长史。由于父亲早逝,高适在幼年时便体味了什么叫家道中落。这些经历非但没有扼杀高适的斗志,反而激励他刻苦读书。

他“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见《旧唐书·高适传》)且志向高远。高适在《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一诗中明确宣布: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即立志挽救人民于苦难,即使被处以烹煮的酷刑也在所不惜。作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三次亲历塞外。开元十九年(731年),年方三十、血气方刚的高适目睹契丹南侵的巨大边患,直奔幽蓟,从军边疆,一去就是三年。

这期间,他创作了《塞上》《信安王幕府诗》《自蓟北归》等诗,提出了解决边患的具体建议,也大力赞扬了唐代士兵在战争中捍卫祖国的英勇气概。天宝十年(751),已是五十之身的高适因送兵之任再次前往蓟北,目睹了安禄山讨伐契丹的野心与惨败,写下《蓟门五首》《送兵到蓟北》《答侯少府》《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充满内心悲愤和对现实的尖锐批判。

天宝十一年(752)秋,西游长安的高适受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判官田良丘的推荐,进入名将哥舒翰的帐下。跟随哥舒翰,高适西出阳关,第三次出塞。此时,距离安史之乱爆发,还有三年时间。天宝十四年(755)二月,高适随哥舒翰进入长安面圣,没想到哥舒翰却因嗜酒如命、纵情声色,身患风疾导致半身瘫痪,高适只能滞留长安。

同年十二月,安禄山起兵叛乱,名将封常清、高仙芝领兵御敌兵败后被冤杀。无奈之下,唐玄宗只能命令哥舒翰,以残废之躯出征,守卫潼关。或许是年少的家道中落、青年的民间见闻、壮年的边塞经历,让年入五十的高适决心斗争到底。在历史的转折点上,高适以诗人为戎帅,助哥舒翰守潼关,走上了平叛救国的沙场。将士骑马。摄影/秋影随风,来源/图虫创意无奈哥舒翰的部队挡不住安禄山的大军,潼关失守,长安沦陷。

高适只得护送唐玄宗逃往四川。之后短短几年,高适凭着果敢的决断力,参与了讨伐永王、安史叛军等诸多战争。金戈铁马中,高适屡建战功,由监察御史、谏议大夫,升为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说到这儿,他和李白在安史之乱中的“纠葛”也不得不提。安史之乱前,这两位大诗人便是“铁哥们儿”了。天宝三年(744),高适、李白、杜甫相会于宋州(今河南睢阳)。

这一年,44岁的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33岁的杜甫屡试不中、贫困潦倒,而42岁的高适更是失意多年。三人相聚,饮酒作赋。李白写下《梁园吟》,高适留下《古大梁行》。13年后,李白因投靠永王李璘“站错了队”,被判“附逆罪”押解入狱。下狱之后,李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向昔日老友、现居高位的高适求救。他写下《送张秀才谒高中丞》求情,一向心高气傲的李白甚至还奉承高适:“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岐竟何云。”对此,高适选择了漠视,两人的友谊也在这场政治风雨中决裂。与高适的家境相似,同为盛唐边塞诗人的岑参也出身贫寒。但与高适的战争生涯不同,岑参并未参与安史之乱的前期战争。天宝八年(749),近三十岁的岑参首次接触军旅生活,赴安西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十三年(754)再赴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

两度西域之行不仅给岑参留下了诸多“创作素材”(《送李付使赴碛西官军》《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送费子归武昌》等),更让岑参备尝边疆生活的艰苦。安史之乱爆发时,唐玄宗命封常清、高仙芝领兵御敌,却无奈敌不过安禄山甲于天下的兵力,失守洛阳,退守潼关。唐玄宗一气之下听信谗言,将封、高两名大将斩首示众。两任上司遭受无妄之灾,让留在北庭都护府做节度判官的岑参灰心不已。

至德元年(756),唐肃宗在灵武继位,岑参积极上表,来到凤翔郡(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被封右补阙。不过,岑参还是没有等到上战场的机会。郁郁不得志的他写下《行军诗二首(时扈从在凤翔)》,表达想上阵杀敌、挽乱世于狂澜的心愿: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宝应元年(762)十月,唐代宗继位,天下兵马大元帅雍王李适会师陕州(今河南三门峡),统兵进军洛阳,讨伐史朝义。

时任太子中允兼任西节度判官的岑参出任掌书记,奔赴前线讨伐叛军。不过,距离安史之乱结束不过一年。第二年春天,田承嗣投降,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随之结束。这段连连大胜的平叛经历,并未给岑参的仕途带来多大帮助。广德元年(763),岑参改任考功员外郎,次年转任为虞部郎中;永泰元年(765),岑参又被贬为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

大历四年(769),岑参在一间成都旅舍去世,终年约52岁。回顾高适、岑参二人的人生,我们会发现这两人的追求和抱负均有相似之处:舍身边塞、立功边塞,杜甫以“高岑”并称,严羽以“悲壮”共评。在高、岑二人的诗中,有着一样的瀚海青天、大漠戈壁、长河落日、奇寒冷冻、孤城夜月、行军战斗等景象,在乱世风沙之中,他们共同经历着、体验着、记录着。

身陷“安”营安史之乱时,唐玄宗率领部分官员逃往四川,其余臣僚则被安禄山俘至洛阳,其中就包括王维、储光羲等在内。天宝十四年(755),王维的官职是给事中。十一月,安禄山反。据《旧唐书》记载,长安沦陷时,王维未能及时逃走,被叛军俘虏。王维的官职不小,又因“诗画双绝”加持,安禄山为招揽人心,将王维拘押在普施寺,逼迫他在其割据政权“燕国”之下做伪官。

安禄山甚至还请来梨园弟子、教坊工人奏乐,在凝碧宫宴请“俘虏”。为了保命,王维只好被迫接受,却暗地里留下《凝碧诗》一首: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秋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这首小诗,日后给王维留下了活路。唐肃宗即位后,追查与惩处一切出任伪职的官员。被追究时,王维拿出《凝碧诗》,证明自己是“身陷‘安’营心在唐”,并未臣服于“大燕皇帝”安禄山,才免刑降职了事。

王维雕塑。摄影/海德堡图文设计,来源/图虫创意至于王维是否受伪职,有学者指出:“从至德元年六月算起,直到至德二年四月,王维都在囚禁中;而安禄山在至德二年正月初六即被杀死,可知王维并没有向安禄山屈服。这也表明,作为一位朝官,王维在危难中是保持了应有的节操。”(出自杨军:《王维受伪职史实甄别》)如果我们了解唐代官员与文人陷入安史乱军中的背景,就会发现王维并不是变节与不忠。

《凝碧诗》(原名《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作为王维表忠心的证据,常为后世熟知。然而,王维还留下了另一首《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文人身陷贼中,被迫任伪职,既无回天之力,只好向往归隐的清静生活,憧憬与世无争的桃花源。

繁盛一时的盛唐仿佛就在昨日,昔日高官一夕之间沦为阶下囚,这种心理落差,不是王维的选择,而是必须接受的命运。王维在日后的《责躬荐弟表》中,请求削去自己全部官职,放归田园:“昔在贼地,泣血自思,一日得见圣朝,即愿出家修道。”安史之乱的陷贼经历,使得王维的心境状态与人生路径产生了很大变化,他以陷贼后无可奈何的处境而向往隐退,又不甘于生命的落空而继续谋求官职,这也造成了他后期亦官亦隐的心态。

实际上,“诗圣”杜甫也曾有一段被俘经历,不过与王维相比自由得多。这期间,杜甫创作了大量诗歌揭露罪恶,也对导致屠杀的根源进行了深刻分析。杜甫画像。来源/人教版语文书天宝十四年(755)十月初,杜甫44岁,困守长安十年后,终于被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官职。担此任不久,杜甫由长安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沿途目睹民众苦难与皇族淫逸,回到家里,发现自己的幼子也因饥饿而死。

悲痛不已的杜甫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等词句,描述惨淡苦难的社会现实,字里行间表达出万民之哀预示着的一国兴衰。随后,历史验证了这位诗人的真知灼见。十二月,安史之乱爆发了。据《新唐书·杜甫传》记载:“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元年(756),杜甫听闻太子李亨即位的消息,便将家人安顿于三川(今河南洛阳),只身一人前往灵武投奔肃宗,却被叛军俘虏而滞留长安。

与王维不同,杜甫“官微言轻”,他的行动没有受到限制,可以在长安自由行动。在此期间,他写下《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两篇文章为剿灭叛军出谋划策。然而,叛军始终占上风,杜甫找不到机会出城。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唐军兵临长安城下,杜甫趁“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出自《述怀》),从长安城西金光门成功逃脱至凤翔投奔肃宗,而后受任左拾遗。

杜甫供职不久后因直言进谏被贬,对杜甫的政治生涯来说是不幸的,但对于其诗歌人生而言却是幸运的,这段与社会密切接触的过程促进了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有学者统计,杜甫一生共作诗1400余首,自天宝十五年至宝应元年,作诗319首,全面、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的浩劫,奠定其“诗史”地位。“附逆”南流说到安史之乱中的著名诗人,不得不提李白。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进宫供奉翰林,陪侍唐玄宗。后来,他与君王渐生嫌隙。一方面,李白对奉旨作诗的生活感到厌倦,在宫中“痛饮狂歌空度日”,玄宗呼之不朝;另一方面,李白的才华和傲气引宫中人艳羡,不免招来嫉恨。于是,做了三年翰林待诏,“非廊庙器”的李白就被赐金放还了。李白影视形象。来源/电影《妖猫传》安史之乱发生后,李白与妻子宗氏南逃避难。

这个曾写下“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有着一腔侠客梦的诗人,面对兵临城下的满目疮痍,表达了自己渴望执剑杀敌、平定国难、建功立业的志向,他在《赠张相镐二首》中疾呼: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唐肃宗即位时,逃往汉中的唐玄宗仍留恋权力、不甘退位,他诏令诸子分领天下节度使,下令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永王李璘则为江陵大都督,相互制衡,筹措兵马反攻叛军。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三年(756),壮心不已的李白认为报国时机已到,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拥兵自重的李璘在谋臣的鼓动下意图发动叛乱,在其帐下的李白自然不甘才华空逝,挥笔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洋洋洒洒留下“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等语,怂恿李璘割据称帝意图昭然,这为李白的“附逆”留下“罪证”。

最终,李璘的部队土崩瓦解,而永王李璘也在逃亡路上被杀。李白南逃途中被逮捕关入浔阳(今江西九江)监狱,虽然得到御史中丞宋若思营救,李白获释出狱,但他最终还是因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此时,李白年已58岁。乾元二年(758),流放夜郎途中的李白因关中遭遇大旱遇赦,颠沛流离的李白终于迎来人身自由。

他乘船随长江而下,在途中逸兴遄飞地写下千古名作——《早发白帝城》。白帝城风雨廊桥。摄影/品空,来源/图虫创意然而,没有稳定工作、没有存款的李白,生活相当窘迫。往来于好友处、依人为生终究不是度日之法,李白只好投奔自己的族叔,当时在安徽当涂县做县令的李阳冰。这时的李白已经59岁,距离逝世仅有三年。如果从赵翼的“国家不幸诗家幸”的意义上说,李白在近殁之年,尤能以囚徒之心、流放之心、流徙之心,在“非所”与流落中咀嚼一番人生滋味,体验了劫后重临江夏、岳阳和寻阳的多味感慨,写下《在寻阳非所寄内》和《南流夜郎寄内》《留别贾舍人至二首》《赠别郑判官》《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等诗作,这种楚臣去境、塞客衣单的人生体验和心灵感荡,是难得之幸。

上元三年(762),李白死于当涂县,其死因流传有“醉致疾亡”(见《李翰林集》)、喝酒猝死(见《旧唐书》)、醉酒入湖中捉月溺死(见《唐才子传》)等多个版本,然而这一“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仙,却永远活在历史的书页之上。李白影视形象。来源/电影《妖猫传》 剖开安史之乱这一横截面,借着历史放大镜下的惊鸿一瞥,探索并捕捉被时光搁浅的鲜活画面,我们能清晰看到盛唐诗人们陷于战乱中不同的生活轨迹。

他们的诗句中,有断壁残垣上的沉思,有斑驳古道上的扼腕,也有荣归故里的豪情......时移世易,我们仍旧可以立于历史的一角,寻觅盛世与乱世之交的风谲云诡与历史人物的命运浮沉。 参考资料:[1] 佘正松. 中国边塞诗史论(先秦至隋唐)[D].四川大学,2005.[2] 吕蔚. 走出盛唐[D].陕西师范大学,2005.[3] 傅璇琮. 唐代诗人丛考[M]. 中华书局, 2003.[4] 王向峰.政治动荡中的唐代诗人——谈国家遭遇与诗家遭遇的同背律[J].社会科学,2014(03):171-178.DOI:10.13644/j.cnki.cn31-1112.2014.03.024.END。

李子柒泡菜视频遭韩国人炮轰:自杀率第四的韩国,为何充满戾气?

我特意看了油管视频,一共就那几个韩国人在留言,而且都是小号,类似于头条的数字用户,大部分韩国民众哪有那闲工夫。结合之前的一些事情,很有可能是一股势力在找茬,激化矛盾,国内自媒体也会为了流量推波助澜。我不是替韩国人洗,只是接触的韩国人比较多,在韩国也呆了很长时间,发现很多都是误解,比如孔子是韩国的,端午节是韩国的,后来问了很多韩国朋友,根本不知道这些事,很多误解是国内自媒体夸张炒作。


文章TAG:高适破解了七律公式  高侃  高适  破解  七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