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壳穿甲弹为什么要脱壳?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缩写:APFSDS,是目前反坦克使用的主要弹种之一,一般由大口径滑膛炮发射(英国采用线膛炮发射),脱壳穿甲弹的威力一般也是衡量坦克火炮威力的最重要的标准。穿甲弹的威力取决于炮弹击中目标时的动能(速度、质量)和炮弹材料自身的物理特性。穿甲弹在炮膛中被发射药加速出膛之后只受阻力和重力的作用,为了使穿甲弹在击中目标时仍然存有较大的速度,穿甲弹在设计时就必须采用有利于减小阻力的形状。

根据基本的物理学知识,弹体越细,阻力越小。但是考虑到火炮口径是一定的,科学家们想出了用一个轻质弹托把穿甲弹弹体夹在中间,弹托的口径与大炮口径一致,穿甲弹被做成细长的杆状,出膛之后弹托由于阻力的作用自动脱落,弹体沿着炮管指向继续飞行,这就是“脱壳”一词的由来。为了保证细长的弹体在飞行过程中的平稳和精度,在制造穿甲弹时,在尾部安装有四片尾翼,成十字形排列,故称“尾翼稳定”。

实际上就是炮弹做细了,穿透能力增强,但是太细的炮弹无法使用大口径的坦克炮给发射出去,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在细长的炮弹外面给包上一圈弹托,这样就可以使用坦克的主炮来射击了,弹托在炮膛内时由于受到炮膛的约束不会散开,但是一旦被发射出炮膛后,经过空气的阻力就会分离,这样就只剩下带尾翼的弹体朝着目标飞去,这样可以有效发挥它速度快,冲击力强大的特性。

与线膛炮发射出去的炮弹不同,滑膛炮发射的尾翼脱壳穿甲弹上加装的尾翼是为了让弹体保护一个旋转姿态,这样有利于保持射击精度。而线膛炮发射的炮弹本身就是一种旋转方式,因此不需要装尾翼来保持旋转。下面用图片来直观说明一下:坚固的金属棍,比如钨合金和贫铀合金由于质量密度大坚硬,可以用来射穿装甲板。通过高速的冲击力再利用自身的坚硬弹体逐步来穿透装甲穿透装甲板为了让弹体在飞行时保持稳定并减少阻力让其飞得更快,采用这种前端尖头,后端装尾翼的造型这种细长的炮弹装进坦克炮里是无法被发射的为了让它顺利发射出去,就被其设计了弹托。

现代主战坦克炮为什么不大规模用线膛炮管了?

现代坦克等我主炮口径基本上是在120毫米和125毫米,之前105毫米的时代基本上还是线膛炮的天下,不过如今的坦克火炮基本是采用滑膛炮了。滑膛炮与线膛炮的区别就是在于内部的膛线,之前为了提高炮弹的稳定性,使用膛线可以让炮弹沿着前进方向旋转起来,这种方式对于普通的炮弹是有优势的。随着炮弹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为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也就是所谓的次口径弹,这种炮弹是使用钨合金或者贫铀合金来制造,穿甲弹是用一根细长的杆子实现打击能力,因为打击依靠的是动能,所以并不需要合金细长杆进行旋转。

所以膛线对于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是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干脆就取消了膛线变成滑膛炮。滑膛炮在制造工艺上要比线膛炮容易了很多,包括俄罗斯,美国,德国等都是使用滑膛炮的。但是坦克火炮发射的并不仅仅都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如果发射普通炮弹就缺乏了精度。现在坦克打击的基本上是装甲目标,相对来说穿甲弹用的机率会高很多。

坦克被击穿瞬间,里面的乘员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前些年有一对小两口开玩笑,女的手里拿着针,轻轻的扎了男的后背一下,过一会,男的就被抬到医院抢救去了,差点把命丢了。人实际上是一种非常脆弱的动物,后背就是很薄的一层皮肉,扎出个针眼大的窟窿,进去气,就有生命危险。在战场上,米粒大的弹片,足以要人命。人也是大自然进化出来的精密机器,没有多余的地方,每个部位都很重要,弹片打到哪都要命。

头部、颈部、胸腔、腹腔,哪打坏了都得死。四肢打断了,一会血就流干了。步枪打中胳膊腿,都是大概率要死的。子弹、弹片在四肢上穿过去,骨头、肌肉、动脉全打碎,想活下去,得抢救的非常及时,立即就有专业的医务人员上来,有专业的设备,才有可能保住命。磨蹭十分钟,人就死了。击穿坦克的是穿甲弹。目前主流穿甲弹的口径是120mm、125mm。

穿甲弹的原理的弹托包着弹芯,出炮口以后,弹托脱落,弹芯飞向目标。弹托的直径是120mm、125mm,弹芯的直径要小的多,也就是30-40mm上下。三四厘米粗细。脱壳穿甲弹不是爆炸,把坦克炸碎,炸坏,而是在坦克上打出一个孔。穿甲弹钻出的孔,有的是拇指粗细,最大也就是拳头大小。这和坦克自身的防护能力有关,坦克装甲越好,打出的孔越小。

坦克分几层装甲,外部被击穿的孔最大,越往里越小。坦克最里面被击穿的孔,也就是手指粗细。老式坦克实验,装甲落后,弹孔比较大穿甲弹钻坦克装甲,碰撞的瞬间,会产生极高的温度,再加上穿甲弹的速度,也就是说钻进坦克内部的是一股几千度,烧红了的高速金属射流,拇指粗细。坦克内部的乘员如果被这股射流直接击中,效果和12.7mm机枪弹是一个效果,能把人打成两截。

应该不会有什么痛苦。这是必死的。坦克也是一种极其精密的设备,里面没有任何多余的空间,每一寸的空间都要充分利用起来。里面的人员非常密集,空间非常狭小。穿甲弹击穿坦克的金属射流,顺便击中里面成员的概率非常大。而击中就是死。穿甲弹击穿坦克装甲的同时,自身会产生碎片,坦克装甲自身也会产生碎片,这些东西是最要命的。

这些碎片,花生米,黄豆粒大小,几百颗,以爆速在坦克内部崩来崩去。人被这些碎片击中,也是非死即伤。大一点的碎片,完全能打断人的胳膊大腿。所以战场上,被穿甲弹击中的坦克,里面乘员被抬出来的时候,不少是腿被打断,就是碎片造成的。一根针都能扎死人,几颗黄豆大小的金属在身体上打出窟窿,什么下场可想而知。现在的坦克内部都有软一点的衬层,目的是减少这些碎片乱飞。

穿甲弹就是一根针,自己不爆炸,硬往坦克里钻。反坦克导弹、RPG这些弹药属于破甲弹,坦克、反坦克炮弹里也有破甲弹,里面有炸药,击中目标会爆炸。不过破甲弹的爆炸也不是用来炸坏坦克的。破甲弹的爆炸和坦克炮发射炮弹,发射药在炮管里爆炸是一个作用。穿甲弹的发射药爆炸,为弹头提供速度,利用动能击穿坦克。破甲弹里的炸药爆炸也是为里面的金属提供速度。

炸药爆炸,破甲弹里的金属也是形成金属射流往坦克里钻。表面上破甲弹爆炸,一团烟火,其实也是在上面钻个窟窿。进去以后效果和穿甲弹差不多,都是一截主要的烧红的金属打进去,周围碎片乱崩。对于乘员,杀伤机制都一样。碎甲弹是不往里钻,直接震。碎甲弹是靠炸药爆炸的力量打坦克,而且是内伤。碎甲弹击中坦克以后,炸药爆炸,把坦克内部的装甲震碎,然后碎片在坦克内部乱崩,杀伤乘员,没有穿甲弹和破甲弹钻出的孔。

可以震出窟窿。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击中坦克产生的震动、高温,对坦克乘员也是致命的危害。贫铀穿甲弹在燃烧高温方面有独到之处。击穿坦克以后,更容易引起大火甚至爆炸。这些足以让坦克乘员九死一生,但明显还不够,还有大名鼎鼎的:殉爆。如果穿甲弹、破甲弹的射流击中了坦克内部的弹药,会引起这些弹药的连锁爆炸。一辆坦克能装40发左右的炮弹,这些炮弹里面包括榴弹也可能有破甲弹、碎甲弹,弹头本身都能爆炸。

40发炮弹的发射药筒,里面都是火药,能爆炸。有的坦克里还有炮射导弹,能爆炸。坦克就是一座移动的弹药库。这些弹药爆炸,会把坦克从内到外的摧毁,炮塔能飞出去几十米。发生殉爆,里面的乘员就是十死无生了。坦克里面除了乘员和弹药以外,还有其他的设备,譬如发动机,油箱,观瞄设备,火控设备......这些东西都挤在内部狭小的空间内。

发动机这些东西要是被击中,哪怕也只是穿甲弹的一个小窟窿,也会报废,没法工作。所以,穿甲弹、破甲弹钻进去的窟窿看着不大,钻进去的炮弹、射流也没多粗,崩开的碎片也没多大,但肯定是能打中里面点东西:人、弹药、设备。不论什么东西被击中,坦克都会立即瘫痪下来。被击穿的坦克,里面人没事,弹药没事,设备没事,这个可能性是零。

与其使用尾翼脱壳稳定穿甲弹为什么不直接缩小坦克炮的口径呢?

有这个想法很正常,但是忽略了内弹道学的一些基本规律。简单分析一下这里面原因。首先是,坦克炮如果口径太小,炮管长度不变的话,相当于容积变小了,发射药来不及充分膨胀就飞到炮口外面去了,那APFSDS的初速反而是要下降的。为了能让气体充分做功,只能而增加炮管长度。但这一项措施更不现实,现在的坦克炮最大都已经达到55倍径了,你用20多mm内径的炮管,难不成要加长到巴黎大炮的水平吗?、真的要让事情无法挽回吗?口径如果缩小,容积减小就像上图,那么燃气膨胀做功会非常不充分第二个问题更要命,那就是膛压的问题。

假设坦克炮发射过程是个绝热膨胀过程的话,由PV=nRT这个公式,气体体积越大,膛压越低。体积和炮管内径面积和炮管长度成正比,也就是说炮管口径越大,气体膨胀时膛压下降越快,对炮管耐膛压能力的要求就越低。如果口径缩小,炮管从炮口到炮尾都会保持着相当高的膛压,那么炮管要么炸膛,要么付出极高的代价来提高其寿命,这都是得不偿失的。

苏联23毫米穿甲弹和美国25毫米穿甲弹,哪个穿甲效果更好?

(常见小口径弹药尺寸)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弹药的类型和以何种火炮发射?抛开没有列装的试验品以及未大规模装备的冷门,就常见弹药来讲,苏制23mm弹药有用于ЗУ-23-2、ЗСУ-23-4高炮的23×152B和用于АМ-23、ГШ-23Л、ГШ-6-23航炮的23×115弹药。而美军使用的25mm弹药则是Oerlikon的25×137弹药,可配用于M242 Bushmaster链式机炮和GAU-22/A型4管25mm加特林航炮。

(使用M242的MK-38型舰炮)而穿甲弹又有多个种类。比如APBC(被帽穿甲弹)、APDS(脱壳穿甲弹)、APFSDS(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FAPDS(易碎脱壳穿甲弹)等。不同种类的穿甲弹用于对付不同的目标,其穿深指标有显著差异。同一种弹药在不同型号的火炮上发射,其初速也会有显著差异。以23×115弹药为例,该型号API(穿甲燃烧弹)弹头重315g、全弹重714g:在23-1型航炮(仿苏НР-23航炮)上发射时,初速690m/s;在23-2型航炮(仿苏АМ-23航炮)上发射时,初速715m/s;在23-3型航炮(改进的仿苏ГШ-23Л航炮)上发射时,初速715m/s;在623型航炮(由美制M61A1航炮研仿)上发射时,初速820m/s......初速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弹丸的动能,也就改变了穿深。

(ЗУ-23-2牵引式双23高炮)回到正题,根据题主的意思,对比的前提是打击装甲目标。那么,此处选取上述各种弹药与火炮组合中初速最高的穿深最大的,以1000m射击距离为基准。以ЗУ-23-2牵引式双23mm高炮发射弹头重量190g的API(穿甲燃烧弹)时,初速为980m/s;以M242 Bushmaster链式机炮发射弹头重134g的M791 APFSDS-T(曳光脱壳穿甲弹)时,初速为1345m/s;从这里已经能看出端倪了。

23mm穿甲燃烧弹的炮口动能大约是91238kJ、25mm曳光脱壳穿甲弹的炮口动能达到了约12120.5kJ,后者明显超出。并且,后者弹型更好,速度降(飞行单位距离降低的速度)更低,终点动能更大,穿深毫无疑问的更大。不过,这个比较其实颇有关公战秦琼的味道。毕竟苏制23mm弹药是用于对付空中目标的,过剩的穿深不如更大的单位时间投射量,穿深指标只能退居其次。

而装备于步战车的M242链式机炮,穿甲性能则是首要需求。另外,苏制23×152B航炮弹药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ИЛ-2/10强击机使用的ВЯ-23航炮。而Oerlikon的25×137弹药是上世纪60年代全新开发的。其实,与M242型链式机炮对标的应该是同样用于步兵战车的2A42/2A72型30mm自动炮。

脱壳尾翼穿甲弹打在了无装甲保护的车辆上杀伤人员的原理是什么?

稳定翼脱壳穿甲弹对于人员的杀伤主要是通过在击穿装甲以后,崩落的装甲碎片,以及弹芯材料自身的碎片,如果能够引燃坦克内部的油料、弹药并且使油料弹药燃烧并爆炸,这样对于人员的杀伤效果最好。穿甲弹在击穿坦克的装甲以后,主要是依靠所谓的二次效应,就是利用装甲的碎片、穿甲弹弹芯的碎片来引燃坦克内的油料、弹药的,同时飞散的破片也可以对人员造成伤害,不过还是二次效应的杀伤更厉害。

而如果是民用车辆,民用车辆没有足够硬的外壳,而且民用车辆的内部空间很大,车身材料可以有很大的变形空间来吸收穿甲弹的巨大动能,所以稳定翼脱壳穿甲弹对于民用车辆的杀伤效果并不是太好,当然这个要看命中的地方,如果一炮打中了油箱,民用车辆可没有自动灭火装置,油箱直接就爆炸了,也就无所谓什么变形不变形了。对付二次效应,坦克是安装了叫做防火抑爆系统,其实就是自动灭火器,这些灭火器要求在几秒内扑灭坦克内油料、弹药的火灾,苏联坦克由于这个系统的性能不佳,所以在海湾战争中被打的满天飞,就是苏制坦克被美军穿甲弹击穿装甲以后,坦克内的火灾不能在短时间内扑灭,导致弹药殉爆。

而如果没有打中油箱,穿甲弹的巨大能量很可能是拆掉车辆的结构,如果有人在附近那就一块被解决了,但是如果是空间足够大,那么很可能是这辆车已经被拆的只剩下方向盘了,但是依旧被开走了的情况,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就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美军坦克发现了一辆被伊拉克军队抢来的大轿车,就是首先发射了一发穿甲弹,结果只是轰掉了车上的结构,车还是继续跑,而美军随后又用破甲弹射击,但是几炮就是轰掉了大轿车的上层结构,而开车的伊拉克士兵发了疯的开着这辆只剩下了底盘的大轿车逃出了美军的射程之外,这位号称是伊拉克军队中最幸运的士兵。

而一般来说英军听到以后会补上一句,如果有碎甲弹,给他一发就够了。海湾战争中,一个伊拉克士兵就是开着被打成这样的大客车逃出生天的。这个里边就是,这位老兄开的大轿车,里边有巨大的空间,穿甲弹巨大的动能,可以把车上边的东西都打掉,但是车的底盘还是基本完好而且大轿车由于体型大,在车后部的变形也伤不到在前边开车的人,所以这个伊拉克士兵能够死里逃生。

为什么现代坦克用滑膛炮而放弃线膛炮?除了威力大,与炮管加工和使用寿命关系有多大?

谢邀,这个问题好想之前回答过好多次了,放弃线膛炮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弹种。至于炮管加工和使用寿命啥的撑死了算是个意外优点。坦克主要的职责还是反对方的坦克,所以穿透力是个主要指标,而现代反坦克炮弹要不就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要不就是锥形装药的化学能破甲弹(HEAT),这两都不适合用膛线。APFSDS的侵彻体是一根长杆子,长径比非常大,正常来说一个长径比超过7的圆柱体如果告诉旋转的话,陀螺效应非但起不到作用,还会导致弹道不稳定。


文章TAG:apfsds  竟脆  薄纸  钢针  装甲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