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英国病”?

什么是“英国病”

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英国的经济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需求和消费的关系似乎断开了:一方面人们没有钱,失业人口大量增加。另一方面物价快速上涨,好像人们有数不完的钱。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滞胀”现象,通称“英国病”。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当经济萧条时,人们的购买力疲软,物价下跌。随之市场缩小,企业经营不善,导致失业率上升。

因此20世纪50年代,欧洲很多国家信奉凯恩斯主义,实行福利政策。即用国家干预的方式刺激需求:人为扩大市场,带动生产,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失业问题。当时,英国也是这样治理二战后的萧条的。后来,凯恩斯主义的神话渐渐被打破,因为扩大消费的必然手段是扩大公共开支。公共开支太大,尤其是福利开支太大,造成的恶果就是税收增加。

这样一来就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率,妨碍投资,生产效率下降,失业率下降。因此产生了前文所说的“英国病”。此外,战后英国大量进口外国产品,随之导致收支失去平衡。英镑危机和贬值加剧了通货膨胀。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病”愈加严重,人们要求增加工资的呼声更为强烈。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认为,英国病是“好战的工会制度,低劣的管理,政府的原地踏步政策,在文化上对刻苦工作和企业家进取精神持否定态度,劳动力不能流通等混合在一起的综合征”。

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保罗·肯尼迪,著有《大国的兴衰》为治理“英国病”,在不同时期,英国政府采取了控制市场价格、制定提薪法规和收紧银根等一些措施来制止通货膨胀,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但很少能长久发挥作用。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实施货币主义政策,逐步改革,一定程度上治疗了英国病。英国第一任女首相撒切尔夫人70年代,北海油田的发现与开采,为英国赚取了大量外汇,使得英镑升值。

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英国把自己拴在欧共体实行的农产品高价政策上,同时还把国内市场敞开,滞胀现象好转。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经济衰退趋势呈现出一种平稳的状态。参考文献:1.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2.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英国、英格兰、不列颠和大不列颠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何在?

英国、英格兰、不列颠和大不列颠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何在

英国“英国”一词,在现下的汉语语言环境中,基本是用来指代“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种简称。然而这种简称,从字面上恐怕就可以看出,最初想必是对如今已经不存在的“英格兰王国”的一种简称。但由于以“英国”指代“联合王国”已经变成了汉语里的一种习惯用法,因此现代汉语依然在因循着这种实际上并不准确的用法,就像国人习惯于用“荷兰”一词指代“尼德兰王国”一样。

英格兰“英格兰”是大不列颠岛上的一个地区,位于苏格兰地区以南,威尔士地区以东,还包括了一些离岛。现在联合王国辖下的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四地区历史上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各自都曾长期作为独立国家存在。但随着威尔士地区在1542年左右完全纳入英格兰王国的统治体系,以英格兰为核心的近现代“英国”逐步发展了起来。

之后,1707年英格兰王国同苏格兰王国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1801年大不列颠王国同当时名义上存在的“爱尔兰王国”合并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最终,于1927年改名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这是由于如今的“爱尔兰共和国”的前身“爱尔兰自由邦”在1922年建立)。不列颠狭义上的“不列颠”,通常是地理概念上的,既可以指“不列颠群岛”——欧洲西北部的一个岛群,由“大不列颠岛(又称‘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两个大岛,以及“马恩岛”、“奥克尼群岛”等许多小岛和小岛群所组成;也可以指“不列颠群岛”的核心岛屿——“不列颠岛(大不列颠岛)”。

不列颠群岛图大不列颠狭义上的“大不列颠”通常同样是一个地理概念,即“不列颠群岛”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大不列颠岛(不列颠岛)”,也就是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三个地区所在的那个岛。“大不列颠”这个地理名词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现在法国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地区而产生的——在古代布列塔尼地区(因大不列颠岛上的布立吞人南逃而)形成后,经常将罗马帝国的不列颠尼亚行省(即大不列颠岛上“哈德良长城”以南地区,约等于英格兰 威尔士)的辖境称为“大布列塔尼”,日后便逐渐衍生出了“大不列颠(大不列颠岛)”和“小不列颠(布列塔尼半岛)”两个地理概念。


文章TAG:british  British  british  British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