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什么时候造车?

乐观点估计,五年后会有小米造车的消息传出来。保守点十年后。大家知道银隆新能源汽车吗?背后的老板是格力空调的董明珠。你一个天天叫嚷掌握“核心科技”的造空调的都能造车,我雷布斯为啥不能造车?小米造车,肯定是奔着电动车去的。燃油车都要禁售了,肯定不可能再干。雷总说过,风口的猪都能飞起来。现在智能手机风口过了,开始捉对厮杀。

而汽车行业因为各国制定燃油车禁售时间表,新能源车可见就是下一个风口。像小鹏,蔚来,理想智造这些新能源汽车品牌,都是想来试试能不能飞起来。除了这些新势力,老牌车厂,吉利,比亚迪,奇瑞,长安,都开始布局新能源。所以,新能源大势所趋,雷布斯肯定会来搞一搞。但是,现在还不是最佳的时候。现在新能源车还在起步阶段,制约条件太多。

比如续航,充电桩,快充,电池安全等。现在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能够杜绝自燃,小鹏汽车续航已经超过600公里。一切都在向实用性发展,电动车跟燃油车的天平不再是一头翘的老高,一头触底。再加上国家力推,国补,地补都在助力新能源发展,发展新能源汽车,未来可期。再等个五到十年,大街上燃油车跟电动车五五开,雷布斯应该开始行动了。

电动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比燃油车的三大件好整多了。电池有比亚迪跟宁德时代,电控国外有英飞凌,国内有比亚迪,而电机,据不完全统计,超过200家企业为2017年前10批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车型提供电机配套。有如此多的配套产业,等电动车行业发展成熟了,就该雷布斯下场了。小米最大的竞争力是啥?性价比!除了小米手机是在智能机方兴未艾杀下场,小米的智能家居杂货铺,哪个不是行业里的价格屠夫。

小米何时出自有系统?该叫什么?

小米近几年不可能出自己的系统!如果是以前的小米有可能,上市以后就很难了!余承东的一段采访令小编影响深刻,主持人问:华为为什么不上市?余承东回应:华为在很多技术投入上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做了,上市公司要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要照顾股东的想法,所以很难做长期投入,简单点说就是:上市公司投入就要很快见利润,有些技术需要好几年去完善成熟!就好像我们知道前期华为芯片是硬着头皮在做,亏钱也要撑住!小米的澎湃芯片技术人员已经彻底解散开始iot和5G研发!所以不会有下一代澎湃了!另一方面,系统研发成功推广怎么做,app厂商愿不愿意去适配,毕竟小米的体量还不够大,前期各种bug会不会造成粉丝大量流逝,安卓和ios都已经优化很多年了,用惯了安卓的用户愿不愿意体验新系统,小米也根本不敢盲目推广自己的系统,伤不起!系统和芯片还是看华为吧!不要忘了点赞关注哦⊙∀⊙!。

小米汽车大约何时上市?你期待吗?

谢谢邀请,但我不知道答案。事实上,我从没关注过小米。尽管听说它的生意不错。对于汽车,我属于比较保守的那一类。我心目中的好车,首先是品质不错的车。没有做到这一点,即使外观特棒,动力特牛,配置特新,我也会敬而远之。因为,我买过不止一辆品质较差的车,历经过无数次修理,早已厌倦。相比手机、数码、家电等产品,汽车的设计与制造,更为麻烦一些。

没有一定的积累,恐怕很难一下子就能做好。所以,在新生品牌面前,我只相信拥有历史的老品牌。至于这几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层出不穷,恕我说句偏激之语:投机者居多,不值得信任。他们自诩代表着先进发展方向的互联网思维,但目光仅仅聚焦于功能设计,偏重于资本运作与市场营销。制造汽车的基本功,在他们眼里也许是不屑一顾的。

官宣造车后的120天,小米和雷军都忙了些啥?

今天,东风汽车忽然涨停,但很快东风汽车又辟谣说,目前没有和小米合作一起生产汽车的计划。小米造车,基本上要选择两种模式:1、自主制造;2、品牌运营,生产外包。要第一条道路,小米就要自建供应链,并且自建工厂。走第二条道路,小米只要专注在品牌运营,这是小米在玩手机的时候最擅长的部分。按照目前透露的信息,小米应该选择自建工厂的模式,8月11日,武汉市商务局通过“武汉市留言板”,对外透露称:武汉市招商部门前期已与小米公司进行了交流,目前正在与该公司积极对接和推进该项目落户武汉。

也就是说,小米如果自建工厂,大概率会把工厂放在雷军毕业的武汉大学所在的湖北省武汉。但目前小米并未对此作出回应。自今年3月小米的汽车项目立项以来,各地招商部门都在争取小米造车项目的工厂选址,先后有武汉、合肥、西安、北京、上海五个城市向小米抛出橄榄枝。湖北有东风,合肥有江淮,北京有北汽,上海有特斯拉和上汽。

有大厂的地方就有成熟的配套,所以小米大抵会在这些地方去选,就近建立仓库,然后开始造车和卖车。之前给蔚来代工的江淮汽车传出消息将为小米汽车代工,还称小米的破局车型会是一款主攻20万元以下市场的中低端车,同时也会采用蔚来采用的换电模式。但这一传闻随后被小米否认。进入6月后,小米官网发布了上百条汽车行业相关岗位的招聘信息,岗位的工作地点包括北京海淀区和上海徐汇区,因此很多人又开始推测,小米的整车研发设计将落户上海,那里有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和特斯拉的基础,完全可以满足小米的需求。

华为最新发布的HarmonyOS系统对小米有何影响?

雷军眼前出现了几个大字:跟还是不跟,这真是个问题。不跟,人家华为明显具有在中国大地赶走安卓之能量,一旦华为目标达成,小米如何是好?不跟,人家鸿蒙系统实现万物互联,的确技高一等,各家电公司银行等都以接入鸿蒙系统为荣耀,且的确给用户和厂家带来了红利,小米落后一代的生态就极其脆弱了。不跟,就明显站在了谷歌安卓一边,在目前大国极其敌对态势下,站位不对的公司就会被国人视为没有大局意识,慢慢会生怨而疏远。

不到15万起?2024年量产的小米汽车,能给我们多少惊喜?

对于小米汽车不宜期望值过高·这是资深米粉的忠告近日,网络上忽然流出一份有关小米汽车售价和配置信息相关的图片,个人认为这是小米汽车在量产交付之前维持热度的手段,否则不会有什么信息流出;当然也有可能是一种试探,为未来产品规划找准方向。透露的车型定名为“小米汽车1”,共有四款车型,价格覆盖14.99~29.99万;最低配也装备了后驱电机和支持高速公路(封闭式机动车专用道路)的辅助驾驶系统,重点是NEDC续航达到800公里。

21.99万的ultra版本增加激光雷达,百公里加速达到3.9秒。29.99万的ultra sport版本装备三台电机,实现百公里加速2.9秒,续航为650公里。什么感觉?感觉是相当的扯淡,预计未来2~3年内不会有动力电池技术的巨大突破,或者说难以出现动力电池制造成本的大幅下降;一组能实现NEDC 800km续航的电池包的成本就基本不会用于售价不足15万的汽车上,想要给这么台代步车实现3.9秒的破百成绩,所需要的高标准的电机也是价格不菲的。

所以“M1”普通版的价格就令人感觉有些不靠谱,这就像小米说“Mi 11 ultra的价格只要1.5k”一样,你敢说我们都不敢信。即便小米汽车的盈利方向不在于车辆产销本身,而是在于构建系统消费生态,但是M1如果定出这么个价格怕是不够亏的。假设M1的定价真的是这样、也能够实现对应的性能和续航的话,小米汽车又会如何呢?可以说小米汽车怕是会“胎死腹中”,因为这种车的出现打破了整个汽车行业的生态平衡,会让很多车企失去生存的筹码。

这样不计成本、甚至敢于亏损售车的M1,会给小米汽车带来上百个对手,且每一个都想要置小米于死地;那么随之而来的则会非常残酷的竞争,以小米的实力和人设,可以说绝对会一败涂地。所以这则信息看起来真的是“很傻很天真”,信了它就更天真了。小米一直以来都是个营销高手,却似乎不是个研发高手;智能汽车首先得是汽车,随后才可以去讨论的它的车机或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造不出有竞争力的车则其他都是空谈。

现在的小米汽车依托供应链怕是很难打造出在成本和性能两方面都具备竞争力的车辆,所以M1如果真正的是如上述的高性能车,也许后驱低配版本的价格定在29.99万的可能性才最大。别再PPT上讨论车了,这个模式早几年就被互联网品牌用烂了;现在的新势力品牌已经有蔚来、理想、小鹏三个年轻的巨头,三足鼎立之势已然成型,华为又与诸多车企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小米汽车的未来前景实在难以令人看好。

网友都说小米汽车以后会超越特斯拉,在技术上有实现的可能性吗?

开过Model 3,也开过小鹏和蔚来,内心五味杂陈,至少在2大技术上都不如特斯拉。我认为小米汽车难以在技术超过特斯拉,或许只有比亚迪能在技术上和特斯拉一较高低。很多人对电动车都存在严重的认知错误,认为是个企业都能造出电动车。这样的想法只对了一半,因为造一辆电动车确实没有什么难度,大部分电动车企业都不是在造车,而是在“组装车”。

外观内饰可以找外包公司设计,电池、电控、电机可以直接采购,再找一家代工厂把这些零件组装起来,最后就可以下线售卖啦!好家伙,除了车标是自己设计的,全车上下没有一样技术是自己研发的。你们说,这样造出来的电动车还有难度吗?答案:肯定没有难度。只不过这样的电动车没有任何市场竞争力,更谈不上在电动车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在技术上超越特斯拉就更不可能了。

如果说小米擅长组装手机,我非常相信也能组装出电动车,可是没有核心技术的电动车,别说超越特斯拉了,就连超越小鹏和蔚来都是一个未知数。我知道,肯定有人会提出质疑,认为特斯拉也只是一家组装车企,电机、电池,以及大部分零件都是采购的。特斯拉自从在上海建立超级工厂以后,零部件国产化越来越高了,看上去就是一家组装厂。

但是最核心的“电控”技术,却是自主研发的,而且还申请了大量的技术专利。目前在电控技术上,只有比亚迪在电控技术和特斯拉处在同一水平,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都需要继续努力。为什么特斯拉唯独重视“电控技术”呢?主要还是电动车起火事故频发,2020年一共发生过72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涉及25个品牌车型,这些新能源车起火事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电池热管理系统失控。

电控系统的关键是电池热管理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的难点在于BMS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电池温度的准确测量和监控,电池组温度过高时的有效散热,低温条件下的快速加热,保证电池组温度场的均匀分布。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可以在电池系统工作的时候起到快速散热的作用,从而避免电池过热而出现失控。BMS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各个电池单元防止出现过充和过放,从源头上尽最大可能防止电池组出现热失控。

可以很明确地说,BMS系统是电动车时代最重要的系统,保证了电动车的性能和安全,其地位和燃油车时代的发动机一样重要,而且研发难度不低于发动机。目前传统车企在电动车领域虽然还没有发力,但是在电动车的技术储备上却一点都没有落下脚步。通用汽车就发布了生产新能源车的奥特能平台,并且搭载了wBMS系统,w就是无线的意思,是电池管理系统的又一次进步。

简单来说,电池管理系统要想监测每个电池单元的温度,就必须连接每一块电池单元,这就造成了电池内部有很多线束。大概有50%的电池起火,就是因为这些线束老化导致的短路,通用汽车发布的wBMS系统可以做到减少90%以上的线束。不仅减轻了电池的重量,还缩小了电池的体积,更重要的是降低了电动车发生自燃的概率。看到这里,你还觉得造电动车容易吗?如果说燃油车时代,我们被发动机和变速箱卡脖子,那么电动车时代,最有可能卡脖子的就是电控系统了。

现在这些传统车企还没有发力电动车,等到大众、宝马、奔驰、通用、丰田都进入电动车领域,我想那时电动车的竞争才刚刚开始。目前来说,小米汽车要想造电动车,其电控技术只能靠买,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设计研发出“稳定可靠”的电控技术。除了电控系统,电驱总成也是难点电驱系统决定了电动车的性能、经济性和耐久性,目前能够完全自研自产的车企很少,比亚迪是其中一个。

我想小米刚开始肯定是没有能力造电驱系统的,肯定还是依靠采购,我们可以看看现在很火的极氪001是怎么做的?这款车分别使用了“威睿电机”和“日电产电机”,均为永磁/同步电机。日电产电机效率94.7%,威瑞电机为97.8%,峰值扭矩威睿为686N·m,日电产为768N·m。日电产优势是扭矩大10%且油冷散热更好,电机退磁可能性更低。

威睿使用的是水冷,散热没有日电产好,在保证相同或者接近体积与重量下,扭矩低10%,但是转速和效率更高。很多极氪001的车主不知道如何选择这两个电机,但是我关注的重点是威睿电机是国产的,日电产电机是日本进口的。如果在未来的电动车领域,在关键技术上还要依赖进口的话,我想这并不是我们愿意看见的局面。目前来说在电驱动技术的发展上,比亚迪已经走在了特斯拉的前面,全新发布的e平台3.0,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八合一电驱总成。

我们之前看见别的车企宣传自己是三合一电机,而比亚迪直接实现了八合一,包含了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减速器、车载充电器 、直流变换器、配电箱、整车控制器以及电池管理器。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更好地实现轻量化和小型化,不仅可以让电动力总成占据更少的空间,给车厢或者悬挂系统腾出更多地方,还能实现更高效的动力传递。

这套八合一电动力总成综合效率超过89%,能有效降低电力传递的损耗,带来更好的经济性。小米汽车想要造出优质的电动车,电驱总成也很重要,如果只是通过采购的话,那么小米汽车和那些造车新势力就没有任何区别了。自动驾驶,或许是小米汽车无法越过的坎小米汽车想要在技术上超越特斯拉,我想自动驾驶是小米汽车迈不过去的坎,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摆脱了硬件的束缚,可以实现纯视觉的自动驾驶。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特斯拉这些年收集到的海量驾驶数据,可以通过算法优化,实现了与人类驾驶员一样的驾驶姿态,其反应能力还要超越人类驾驶员。这是目前小米汽车无法做到的,主要有2点原因。1、特斯拉自动技术起步早,有海量的数据储备,而小米汽车没有这些数据,也无法获得这些绝密的数据,只能依靠后期慢慢积累,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目前国内自动驾驶方面的人才主要集中在小鹏、蔚来、华为、比亚迪、百度这些公司,小米汽车很难在第一时间获得这方面的人才。如果说小米汽车想要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只能依靠自己了,前提靠堆硬件,后期靠算法,但是这样做就有了一个弊端,小米汽车就不会便宜。因为无人驾驶技术需要激光雷达等昂贵的配件,小米汽车的终端售价就不会低于20万元左右,而特斯拉通过纯视觉无人驾驶技术,只需要廉价的摄像头即可。

这样特斯拉就可以在10万元左右的电动车上实现无人驾驶技术,那么小米汽车还有什么优势呢?因此,小米汽车想要在技术上超越特斯拉,目前来说是不成立的,至少现在的造车新势力没有一家能够在无人驾驶技术上超越特斯拉。目前只有华为和百度有无人驾驶技术储备,比亚迪都欠缺了很多!写在最后我一直在思考,小米汽车到底是想要成为什么样的电动车企,是成为特斯拉这样靠硬核科技的车企,还是想要成为比亚迪这样实现自产自研的车企。

目前来说,小米汽车还停留在起步阶段,一切都不得而知,如果想要靠组装就超越特斯拉,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想要超过特斯拉,就不能重复走特斯拉的老路,不然只能永远跟在特斯拉的身后,只有走特斯拉没有走过的路,才有可能超越特斯拉。或许只有依靠合作,集合比亚迪三电技术、华为的无人驾驶技术、奇瑞的造车技术,以及小米在供应链管理上的能力。


文章TAG:小米车载系统什么时候出  首款车型或为高端轿车  小米  车载  车载系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