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TC新手机是9月4日发布吗,个人还是更喜欢HTC的质感和做工,支持...

我是肠粉,第一部手机就是HTC,对HTC情有独钟。一起等9月4日的发布会吧~

htc发布会,HTC新手机是9月4日发布吗,个人还是更喜欢HTC的质感和做工,支持...

2,四月八号HTC的发布会都是在那里啊?

2015年4月8日,HTC在北京798艺术区内举办今年上半年的新品发布会。

htc发布会,HTC新手机是9月4日发布吗,个人还是更喜欢HTC的质感和做工,支持...

3,htc one m8发布会视频在哪里看?

56网:http://www.56.com/u36/v_MTEyODQ0OTc3.html 复制网址到浏览器打开就可以观看了!

视频网址:http://www.baidu.com/link?url=6rzdRfhkujqIQBurTks-7JxPv-NtOJmuDuRrgBiLiScLaPE_zaQgtoX1n8h-VeBS9MWpLQxpuVjpdOEeUuyXPDoFXWU48rv0_qlrIgMClyXqAnNawgUzABMN_YvahoGh47Ee4E7OAAy0VxSEggY_wCTwnUTxSdfeNKe_A3xs0Pm

优酷网

视频网

什么啊

/www.baidu.com

htc发布会,HTC新手机是9月4日发布吗,个人还是更喜欢HTC的质感和做工,支持...

4,HTC的HD2和DHD(也就是G10)有什么区别?哪个好一点?从各个方...

iphone我就不在这里说了 本人鄙视apple的东西 首先要看你主要用手机做什么 如果是手机玩家喜欢刷机研究各种系统 一定要去买hd2 现在可以实现三系统 wm android wp7 如果你平时只玩玩游戏打打电话 就去买dhd吧 还有就是dhd相对于hd2性能上有非常大的提升 以至于到了变态的程度 虽然hd2 dhd用的都是1ghz的主频但是dhd 用的是高通第二代处理器 至少性能提升2倍 还有就是它的gpu 也就是图形处理 dhd用的是高通205的 hd2用的是200的 dhd相对于hd2游戏效果 提升在4倍左右 而且dhd的图形处理速度要高于iphone4 25%左右 dhd游戏效果可想而知 纯手机打的 我要睡觉了 明天上课 有问题继续提问

HTC现在买DHD合适。性价比高点。Iphone3就不要买了,因为5都要来了。如果就想尝试一下苹果系统,就选IPHONE3,它现在的价格和DHD差不多。

HD2是装windows系统的,DHD是装安卓系统的。安卓系统比微软系统好很多的。G10水货预计5.1价格会降到2900元吧。G10的性能都比较高。我准备买G10。HD3上面时候上市就不清楚,可能不会出HD3的,因为前几天的HTC发布会没有说到HD3,都是推介HTC双核手机的

不了解htc,一加手机还是挺不错的,我昨天去看发布会现场惹,机子很不错,机身很有手感,缓存3g外观好看,性能还很好的样子呢!

5,谷歌发布Contact Center AI,智能客服真能不再“智障”了吗?_搜狗...

文 | 柯鸣

来源 | 智能相对论(aixdlun)

今天凌晨,Google又有了大动作。

Google Cloud Next 18大会上,李飞飞于李佳组合再次联手推出了一个新的产品。这是谷歌推出的第一个Solution Product (行业解决方案产品)——Contact CenterAI。其集虚拟助理、智能信息发掘和情感分析等功能于一身,帮助Contact Center 的工作人员更有效的解决问题和用户提升体验。

就在Google Cloud Next 18大会开始前,“佳飞”组合更是提前发布朋友圈,说明这会是两人合作的又一新里程碑。

Contact CenterAI是如何智能的?

早在2017年11月,Google就已推出Dialogflow企业版,这款软件是用于构建会话代理的综合开发套件,有着超60万的业内开发人员用户。而Contact CenterAI的出现,为这一套件再次增添了新内容。谷歌通过DeepMind的WaveNet和用于电话集成的Dialogflow电话网关添加了新功能,如文本到语音转换功能。

所有功能都致力于使用负责任的、以人为本的AI应用方式,即Contact Center AI,谷歌认为它可能提升用户的全程服务体验。

而Contact Center AI的任务,一是替人类客服接电话,二是帮人类客服更好地接电话。

Contact Center AI似乎与Duplex的模式非常相似。后者是谷歌在今年早些时候的I/O大会上推出的,可以为人们提供自己的对话人工智能助理,以便进行预约,或者通过电话完成其他日常任务。其实,Contact Center AI和Duplex是两款截然不同的产品,它们共用一些底层组件,但技术堆栈和整体目标却截然不同。

Contact Center AI的运作方式是当用户给客服中心拨打电话时,首先由虚拟助理接起,其能够根据用户需求完成与用户之间的复杂多轮对话,并独立完成一些任务,而如若指令超出AI处理范围,其将能够转接至人类客服,保证效率的同时也完善用户体验。

这种情况下,AI转变为支持功能,由此Contact Center AI为人类客服代表提供相关信息。利用Dialogflow的知识连接器,可以从公司的知识库中找到相关度最高的知识性文章,确保能够以近乎实时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Google Cloud Next 18大会上,谷歌以电商的退换货场景作为展示案例向用户展现目前客服AI的强大能力。效果显示,这个接电话的AI可比那个“话费充值请按1,人工服务请按0”的“人工智障”可智能的多。

在现场的视频中,Contact Center AI可以与人类用户完全进行自然语言交流,这与Duplex的形式十分相似,AI可以根据订单信息猜测人类用户的大概意图,在人类用户提出“退货”的时候,能正确理解人类向干什么,还能给人发送退货信息的邮件。

更厉害的是,它接电话还接出了“One More Thing”:问人类要不要找eBay的时尚专家帮选一下尺码。于是,就到了人类出场的时刻。

当然,这个人类,也是AI分析了用户之后,挑选出来的。

当人类介入之后,AI的工作并没有停止,其能够实时监测人类客服和用户的对话,并实现文本转换,基于Agent Assist系统,能从公司的知识库中提取最关键的文档,为人类客服提供对话相关的信息,还会列出一些建议问题。

这个解决方案除了能够作为AI来电客服外,还能支持更多元化的交换,比如电话、信息,甚至以后AI客服进行视频交流也有可能。

我们距离“不再智障”的智能客服还有多远?

对于智能客服,用户一直都是“批评多于褒奖”,究其原因是在于人们对于AI客服的期待很高,而AI客服在实际应用中的拙劣表现让许多用户大失所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愈来愈热,企业开始拓展APP、微信多新型轻渠道,通过人工参与粘度低来维护低成本,同时随着AI的到来,人工智能似乎为这种繁琐而简单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取代解决方案,因此入局企业蜂拥而至,但是发展至今,智能相对论(aixdlun)分析师柯鸣认为,我们离“不再智障”的智能客服依然有一定距离,其发展仍然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痛点。

1、“鹦鹉学舌”般的深度学习能力

“鹦鹉学舌”是借由人类语言的模仿行为,其类似于当前由数据驱动的AI。“乌鸦喝水”则是一个完全的自主行为,其含括了感知、认知、推理、学习和执行,这是智能客服朝想象力、创造力更高层次的进阶。

但是,目前的深度学习模式都只是“鹦鹉学舌”而已。智能客服领域的深度学习主要包括业务上和技术上的学习。业务上一是企业知识的补充或更新一般都是在新政策新业务需求非常明确的情况下才会做进一步梳理和更新,管理流程比较复杂,操作周期较长;另外一个就是客户的问题有可能会超过知识库回答的范围,此时系统就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这使得AI进化的能力十分缓慢,有时候会存在答非所问等情况。

而在技术方面,深度学习作为智能客服系统的核心算法,目前大多数智能客服系统在算法的优化更新方面的速度非常缓慢,有些甚至几乎就不更新,根本没有考虑到随着需求变化去进行实现系统自身算法参数上的调整以便及时优化自身推荐机制、提高推荐准确率。

2.尚需提高的自然语言处理

目前企业所用的智能客服系统普遍用于业务解答,系统的开发模式主要基于企业的知识库,采用关键字匹配来推荐答案,这种方式虽然直接,但其实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客户的提问习惯。

当下的智能客服语音识别主要基于语音识别的基本架构、声学模型、语言模型并进行解码,而真正能够根据客户需求和话术进行个性化适配的智能客服少之又少。其实,不同用户的性格、特点、知识层次都不相同,如果有预设的用户画像,那出现话术误读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减小。

目前语音识别的通常模式

对于普通客户而言,发问一般以相对口语化的方式进行,而系统则一般以结构化的语言去读取,在客户自然语言和计算机结构化语言之间必然需要一定的机制去做好翻译工作,例如客户的口语化提问方式、上下文智能关联等,但目前大多数智能客服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并不强,客户提问的内容一旦比较复杂或表达不完整,系统就无法完整、正确识别客户问题,导致目前一些智能客服应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推荐答案的准确率并不高,从而影响客户的使用体验。

3.难以提高的用户接受度

目前,我国整个客服市场规模已经超过千亿。而在线客服最为使用率最高的客服系统,达到了73.9%,呼叫中心使用率50.7%,但是,其中智能客服的使用率仅为31.5%。

用户接受度直接影响着产品的应用范围。对于用户接受度低的原因,无疑是两个方面。首先是用户自身使用习惯,以笔者而言,许多的用户并不喜欢智能客服机械式的回答,而是更喜欢与人工智能一对一的谈话,虽然效率可能不及智能客服,但是在特定问题的解决上,人工客服能够提出更多个性化的建议。另一方面,目前市面上的智能客服更多的是“噱头大于功效”,其糟糕的使用体验,使得用户不得不放弃它。

当然,在业界人士看来,智能客服目前仍然处于萌芽发展期,但作为“风口”行业,其发展前景是大有可期的。

总的来说,Contact CenterAI的出现为当前的智能客服领域打了一针“强心剂”,谷歌也开始与Cisco、Five9、Twilio、Appian等企业合作落地Contact CenterAI的具体产品。当然,许多情况下概念永远要比实际应用强大的多,在具体应用中能够表现如何,这还需要应用企业和用户们来亲自检验。

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深挖人工智能这口井,评出咸淡,讲出黑白,道出深浅。重点关注领域:AI+医疗、机器人、智能驾驶、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

6,为手机巨头都想抢可折叠手机的首发权?_

文/王新喜,原题目《为何华为三星都想抢可折叠手机的首发权?》

从目前来看,可折叠手机抢首发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早前有说华为要抢首发,这个消息来自于据韩媒ETNews报道。早前韩媒称,华为即将推出的可折叠屏幕手机,柔性屏幕是由LG提供,并将于今年11月发布该机。不过国内盛传华为的合作伙伴为京东方,打造的是一款屏幕为 8 英寸的可折叠屏幕手机。

而据CNET报道称,去年余承东在接受采访时就曾透露,明年他们要推出一款折叠手机,目前样机已经出了好几版,但还在不停的优化,因为不够完美。近日,有知情人士透露华为计划首批量产可折叠手机数量可能限制在2万-3万台左右。

而目前则是三星透露了要抢首发的意愿。三星电子移动通讯事业部总裁高东真(DJ Koh)在 Galaxy Note 9 发布会上,接受韩国媒体采访时公开表态:三星正在研发广受消费者喜欢的可折叠屏幕手机,并暗示“不会让各界等太久”,因为三星不想把这个世界第一只可折叠屏幕手机的头衔被别人抢走。

在美剧《西部世界》中,这呈现了可折叠手机的黑科技玩法——可以三折页——能够折叠为单块屏幕使用,也可以两块屏幕组合使用,也可三块完全展开成大屏使用,这种玩法可以衍生出非常多创新的内容形态,不过要当前的可折叠手机做到一步还不太现实。

可折叠手机的难题在于,手机内部元器件比如电路板、电池需要适应可折叠屏幕的要求并要有一定的柔性度,需要制作出能应用到智能手机和平板设备上可弯曲的电路板,在操作设备时内部元器件需要经受大量的弯曲和非弯曲循环,从而避免在折叠时被损坏或者发生一些不可预测的事故。

根据三星早前流出的可折叠的专利,手机实现折叠的答案同样在于手机中间的铰链,也正是因为这个铰链,手机才能以此为中心进行折叠,但手机在被折叠起来后,中间也会出现一个缝隙。这对铰链的坚固程度提出了要求。

另一方面,柔性屏的生产之外,手机内部空间元器件的摆放与设计更整个产业链上都需要去配合,手机量产的难度可想而知。

据媒体的爆料,可能就是考虑到长期频繁弯折会造成疏油层以更快的速度磨损,三星基于康宁玻璃做出了自愈型疏油层技术。根据介绍,疏油层是一种复合型涂层,以纳米二氧化硅为原材料或者纳米级别的含氟材料进行表面的附着喷涂,这个涂层兼顾了透光性的特点。其主要作用是让手机屏幕更容易清理而且不容易留下指纹和汗渍,同时还能部分改善滑动体验。

在外媒展示的三星可折叠屏中,有几种折叠方式,比如有只是向下折叠一次,大概是手机上半部分的三分之一,另一种方式是允许手机折三折:手机顶部向后折叠,底部向前折叠能折成信用卡大小,露在外面的屏幕可以显示时间、消息等。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手机折叠之后,后置摄像头可以当做前置使用。

为何华为三星都想抢可折叠手机的首发权?

总的来说,技术难题虽然存在,但是华为三星等厂商们还是卯足了劲要在开辟出这个全新的市场。为什么呢?

首先,可折叠手机如果它的市场可行性足够大,那么很显然其他厂商不会无动于衷,提前布局就可以赢得一个较长的时间窗口,全面建立起在可折叠手机的规则主导与技术领先地位,并且通过产品形态创新卡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其次,从今天智能手机的发展方向来看,可折叠手机可能会成为智能手机行业的一个品类分支,之所以说是分支,也就是说智能手机的发展可能不只有一种产品品类形态而是有多种品类形态,在未来一段相对长的时间段内,直板触屏手机品类依然会是主流,但不妨碍可折叠手机也能赢得一部分已经玩腻直板触屏手机、愿意尝试创新产品形态的用户。这也可能是Android厂商在全新的品类打开市场,是赶超苹果的一个机会。

在Android阵营,华为在市场份额上已经超越了苹果,下一个目标瞄准的是三星,对于三星来说,它需要保住市场份额第一的地位,可折叠手机形态无论从吸引市场用户媒体关注来看,还是从它的技术创新本身来看,都具备引爆市场的潜力。在今天,当所有的厂商都陷入了增长性难题的时候,创建新的品类与子品类来规避原有市场竞争困境与风险是一种正确的策略。所以,可折叠手机当前多数厂商都透露出了跟进的信号。无论是苹果、三星、华为都透露出了相关的专利。但华为三星突破当前利润的僵局的意愿更为迫切。因此,这两家争夺首发欲望非常强烈。

其三,从目前来看,屏幕显示技术的提升,一直都在改变人类接受信息的方式,可折叠技术带来的屏幕变化则明显颠覆了传统的手机工业设计理念,而且很可能会改变消费者使用智能手机的习惯。比如说,一方面是对摄像头技术的颠覆。当前的手机前置摄像头是为自拍和视频通话设计的,后置摄像头则是为使用者对拍照对象摄影而设计的。但可折叠手机由于柔性屏幕的折叠特性,可以把有摄像头的一面当作正面或反面,给拍照与视频拍摄带来更多的自由空间与新玩法——当一个摄像头就能满足前后拍照的功能,直板手机前后拍照的技术积累与优势就荡然无存了。另一方面,是对于AR、VR游戏等需要立体画面与三维空间设计的游戏与应用来说,可折叠手机也带来了新的玩法。

另外,它可能对平板电脑市场形成颠覆,华为此前传出将和京东方合作,今年年底推出可折叠屏幕手机。不过不久前据京东方集团高级副总裁张宇透露了可折叠手机相当于将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可能三者合成一个,出差的时候只用带一个手机就行。如果可折叠手机能实现这一步,可能会对平板市场造成的打击会更大。而从目前来看,最危险的或许是平板,因为可折叠手机相当于可以让屏幕显示面积加倍,相当于一个小屏幕平板电脑,对现有平板市场会造成冲击。不过笔记本电脑的生产力属性与职场工作工具属性,是手机暂时无法替代的。

也就是说,可折叠手机真要来,短期不能高估,但长期不能低估它对行业造成的影响,无论是产品形态与应用场景以及它可能出现的玩法创新、变革都与直板手机不一样。所以,当前Android阵营的华为与三星两大玩家都不愿意错失这个机会。

这场仗要怎么打?对于智能手机行业来说,趋势很难去预判,但趋势必然需要抓住。对于今天的用户来说,可折叠手机可以衍生出许多创新的玩法,而在备用机市场,可折叠手机也有着潜在需求。所谓备用机,也就是说,未来可折叠手机出现,尝鲜的用户可能依然会考虑将直板手机作为平时主用手机,但不妨碍选择一个可折叠手机作为娱乐尝鲜之用。

因此,抢首发成为可折叠手机的先行者意义重大。先行者优势可以造就早期市场份额的有利地位,通过抢先布局技术专利,构建专利上的壁垒。其次,先行者意味着正宗,后入者意味着是模仿者。根据《品牌相关性》一书的观点:如果一个品牌可以最快的在某个市场强调正宗并且能把竞争对手树立称投机取巧的模仿者,它可以创建非常强大的壁垒。

而市场份额领先对于打破当前市场僵局颇为关键,而且可以抢占用户心智,形成品牌壁垒。因此现在Android阵营两大头部手机厂商都在比速度。

为什么苹果不急着抢可折叠手机首发权?

可折叠手机如果在未来成为智能手机发展的一个全新的品类增长分支,会是苹果最不愿意看到的。虽然从当前外界透露的消息来看,苹果也在很早之前申请了可折叠手机的专利——早在2016年,美国专利商标局批准了苹果公司的一项新专利,显示苹果拿下的是一项采用了碳纳米管的可弯曲或可折叠的手机专利技术。不过,从目前的动态来看,苹果对可折叠手机市场的拥抱欲望度是相对较低的。

之所以如此,也在于它是直板触屏手机的先行者,收割了智能手机行业绝大部分利润,并且在智能手机一开始就树立了正宗的品牌形象,抬高了它的品牌溢价,所以苹果更希望智能手机行业趋向稳定不变,苹果当前通过iOS系统已经让多边产业链群体已经基本形成了稳固运行、共存共荣的生态圈利益共同体,这个生态圈已经日渐成熟,当产业创新达到阶段性瓶颈期时,只要没有对手跑出一个新市场,苹果就会始终是智能手机产业创新的代表和引领者。因此,苹果更愿意在直板触屏手机形态领域夯实自身的优势地位,做延续性的创新。

而变化对苹果来说,意味着是一种新的风险,因为只有不变,苹果才能在当前的市场格局中收割最丰厚的利润。但是,在很多时候,一个品牌遇到麻烦的时候,就是它所在的品类出现了衰退与变化的时候,而其中的一个危险的信号在于它将被重新定义或者说被新的品类取代,这个品牌失去了一个可能会变得重要的细分市场的相关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可折叠手机或将是苹果不得不以防御性姿态跟进的一个细分品类。

可折叠手机首发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市场,在用户体验上必然存在着诸多不足,需要考虑成本、可靠性、供应链元器件量产情况、市场接受程度等方面,而如果首发者能印证需求存在,就能更及时的提前布局技术专利与产品设计,后来者即便切入市场抢占成熟阶段的市场用户,虽然在市场反应速度与口碑上有所失分,但相对风险更小,况且苹果擅长以整合创新的姿态跟进逐渐成熟的产品市场。

可折叠手机背后或暗含制造迷雾的商业策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折叠手机本身是一场赌博,赌的是对未来趋势的一种预判以及看用户需求是否真实存在,之所以三星华为在这个时候要抢首发,一方面如前所说,作为Android阵营的两大龙头厂商,都有打破当前增长天花板,争夺未来市场份额第一的野心,而可折叠手机是一个很好的破局方向。

但可折叠手机未必是一手必胜的好牌,而强势抢夺可折叠手机的首发另一个目的可能是一种制造迷雾的策略,真实的动机是混淆对手,让竞争对手看不清自己的真实意图到底是全力下注还是虚张声势。在牌局上,若你的玩法一直是等到一手好牌才下大注,你就不可能挣大钱,因为牌桌上的其他玩家会很快看穿你的手法。而通过开辟新市场混淆竞争对手,以至于带动竞争对手全力跟进,这往往导致对手在主力市场掉以轻心而被奇袭主力产品市场。苹果当前的策略或许有这方面的考量——先不要大力投入,暂时观望,寻找合适的时机切入。

其实对于苹果来说,急需一款产品来证明自身还有着乔布斯的基因,在以及它依旧可以拿出颠覆式创新的产品,至少从手机形态来看,可折叠手机可以实现更大的屏幕和更好的便携性,带来更多的创新玩法规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但是,前面说到,苹果或许更愿意看到当前智能手机形态趋向稳定,变化对苹果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这意味着新的市场风向要打破当前的利润格局,因此Android阵营这种创新的欲望更为强烈。

后话:

不过在今天来看,折叠手机或许在短时间内还是不可能替代主流智能手机,但是这种可折叠形态的手机它的科幻感与未来感颇为强烈,人们的尝鲜欲望也更为强烈,如果它出来的形态与玩法足够惊艳有趣,它会吸引相当一部分用户尝鲜体验,形成一个娱乐备用机的新市场。对于厂商们来说,可折叠手机一旦卡准了需求,往往就帮助行业打开了下一个止跌反弹的新通路。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我的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redianweiping)

7,8点1氪 |摩根大通给予美团超配评级;华为曝光量子计算成果;一直播...

大公司

摩根大通给予美团超配评级,目标价格90港元

摩根大通给予美团超配评级,目标价格90港元,较上一交易日收市价高52%。(华尔街见闻)

高盛买入美团点评股份

伴随美团点评上个月首次公开募股(IPO)后股价的大幅下挫,高盛集团买入了其大约7200万股股份,价值超过42亿港元(5.4亿美元)。根据美团点评周日提交香港交易所的文件,高盛以稳定价格经办人的身份买入了这些股份,买入价在每股58.35港元到69港元之间。为期30天的稳定价格期已于10月12日结束。(彭博)

百度外卖正式更名为“饿了么星选”

36氪讯,10月15日,百度外卖更名为饿了么星选,王景峰出任百度外卖CEO,据悉,这是阿里新的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动作。

阿里巴巴称Paytm计划收购UC印度业务传闻不属实

36氪讯,近日,印度媒体times of India称Paytm计划收购UC印度业务。对此,阿里巴巴和UC回应称:“我们观察到有媒体报道Paytm有意收购UC印度业务的传闻,UC并没有和Paytm就收购问题进行过任何接触。”此外,阿里和UC方面还表示,UC全球化发展方向非常坚定,不会考虑将UC印度业务出售。而UC将一如既往在印度与合作方积极合作,为广大印度用户带来更好的内容和服务。

印尼9名部长级官员同马云等会谈,全力支持并参与天猫双11

36氪讯,“印尼政府将全力支持并参与天猫双11”。在同马云座谈时,印尼经济事务统筹部长纳苏迪温反复强调,并表示印尼总统佐科为此特意准备拍摄两部视频参与天猫双11盛典等环节。这也是作为印尼总统顾问的马云,在两个月内第二次同印尼内阁部长们举行会谈。

华为首次曝光量子计算成果

10月12日,华为公布了在量子计算领域的最新进展:量子计算模拟器HiQ云服务平台问世,平台包括HiQ量子计算模拟器与基于模拟器开发的HiQ量子编程框架两个部分,这是这家公司在量子计算基础研究层面迈出的第一步。(新智元)

苏宁易购:苏宁金服增资扩股募集资金已全部到位

36氪讯,苏宁易购10月14日晚间公告称,此前控股子公司苏宁金服以投前估值270亿元,向相关投资者增资扩股16.5%新股,合计募资53.35亿元。截至目前,苏宁金服本轮增资扩股募集资金已全部到位,并已取得变更后营业执照。

新东方在线加速上市进程,已完成上市路演宣传片拍摄

新东方在线近日加速上市进程,已完成上市路演宣传片拍摄。据悉,腾讯目前持股13.47%,新东方在线已于7月17日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此次上市计划的联席保荐人摩根士丹利、花旗及中金。(IPO早知道)

一直播业务正式并入微博

36氪独家获悉,一直播业务已正式并入微博,双方团队保持独立运营,未来会继续加深合作。上述知情人士还表示,“一直播团队现在已经搬到新浪大厦办公。”这意味着,一直播正式结束与微博多年的战略合作关系,转而成为更为亲密的“一家人”。同时,一直播也成为又一家选择抱团取暖的直播公司。

海航集团与远洋集团签署项目合作备忘录

10月13日,海航集团与远洋集团在北京举行会谈并签署项目合作备忘录。未来双方将在养老、物流等经营性、资源性领域开展多样化合作,建立广泛而深远的战略合作关系。(新浪)

拜腾“1元”买壳 借一汽拿下新能源入场券

一汽夏利发布公告称,公司将全资子公司天津一汽华利汽车有限公司100%的股权转让给南京知行(即“拜腾”的母公司)。本次股权转让价格为1元,但拜腾需承担一汽华利8.5462亿元债务及职工薪酬。(华夏时报)

苹果手机防护玻璃面板供应商蓝思科技发业绩报告,前三季度净利润超10亿元

36氪讯,蓝思科技今日公告称,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约10.4亿元-11亿元,同比增长16.5%-23.02%。蓝思科技是手机防护玻璃面板行业的龙头,也是为苹果的供应商,苹果曾为其提供8.31亿元研发补助。

第三方支付又见巨额罚单,央行已开6张2000万以上罚单

因违反支付业务规定,杉德支付被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罚没2473万,这次处罚刷新了央行上海总部对支付机构罚金最高记录。随着杉德支付2473万的罚单公布,今年央行已开出六张单笔金额超千万的巨额支付罚单,且每张处罚金额均高于2000万元。(中国基金报)

信达生物开始全球路演,10月23日前后进行IPO定价

信达生物计划10月15日在香港开始薄记,募资规模将在4亿美元至5亿美元之间。知情人士表示,本次募集获得国际长线投资者的大力支持,基石投资者包括红杉资本、景林投资、资本集团、淡马锡、惠理基金、涌金资本等,合计认购金额将占本次IPO交易总额的50%-60%。该公司的估值将在20亿美元左右,并将于10月23日前后进行IPO定价。(IPO早知道)

秒拍、波波视频恢复上架 韩坤:不能只求数据增长

一下科技创始人兼CEO韩坤发布全员信,宣布秒拍和波波视频重新上架。苹果应用市场比较慢,但也基本在这两天了,“其他平台差不多都上了。”此前,2018年7月,国家网信办会同工信部、公安部等五部门,开展网络短视频行业集中整治,依法处置了19家网络短视频平台。(新浪)

Facebook称数据失窃影响2900万用户

Facebook周五宣布,网络攻击者利用一个自动程序窃取了Facebook约2900万个账户的数据。该窃取程序可以从一个朋友转移到另一个朋友。(腾讯)

特斯拉第10万辆Model 3量产车已下线 9月出现交付问题

据Electrek消息人士透露,特斯拉已经下线了第10万辆Model 3。另据外媒报道,今年9月,特斯拉Model 3对美国盐湖城附近的消费者多次推迟交付,最后变成无限期延迟。被推迟交付的车辆共达42辆,这些车辆被滞留在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位于盐湖城的仓库中。此前,特斯拉Model 3在今年第二季度末缓解了困扰其一年的产能问题,实现了5000辆的周产量目标。(腾讯科技、辣椒客)

沃尔玛收购在线零售商Bare Necessities

沃尔玛宣布收购网络零售商Bare Necessities。该网络零售商主要销售内衣、泳衣、袜子和其他贴身衣物。沃尔玛目前尚未透露具体的收购条款。Bare Necessities在被沃尔玛收购后,仍将会独立运营。(腾讯科技)

百事可乐与美Loop公司达成可持续包装供应协议

据外媒报道,百事公司已与可持续包装生产商Loop 工业公司签署了一项多年的供应协议。百事公司表示,到2020年初,百事可乐将会把Loop公司的塑料纳入其产品包装原料。Loop公司的PET塑料是由百分之百的再生材料制成的,该公司的技术使它能够将无价值和低价值的塑料转化为优质PET塑料。( 食品饮料行业微刊)

亚马逊加薪明增暗减,招致老员工强烈不满

据外媒报道,亚马逊加薪明增暗减。该公司的老员工表示,亚马逊的确提高了工资水平,使大部分员工受益,但不再发放新的股票奖励和月度奖金。一些老员工认为,这意味着他们的总收入将会减少。(腾讯科技)

印度版双十一手机热销,国产品牌受青睐

数据显示,随着印度节日购物季在10月10日拉开帷幕,印度的智能手机销售总额将超过1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带动Flipkart和亚马逊平台智能手机销售的主要是小米、OnePlus和荣耀等中国智能手机品牌。数据显示,小米将领跑该市场,占据印度智能手机在线销售市场的半壁江山以上。(Quartz)

亚马逊4亿美元竞购印度零售商Spencer’s Retail,或为30%的股权

消息人士表示,亚马逊出价4亿美元竞购印度零售连锁企业Spencer’s Retail的股权,亚马逊可能的目标是30%的股权;交易处于最后阶段,但由于估值问题而搁置。此外,有消息指出,Spencer’s Retail正与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多家公司进行谈判。(Business Standard)

投融资

YOHO!集团完成数千万美元E+轮融资

据猎云网消息,YOHO!集团宣布完成数千万美元E+轮融资,由C资本(C Ventures)领投。YOHO!集团是潮流文化传播平台,通过媒体+零售+生活方式的商业模式,在潮流产业全渠道、多领域进行布局。本轮融资主要用于推进线上线下全渠道布局。(猎云网)

Kettlebell Kitchen获 2670 万美元 B 轮融资

提供健康订阅餐服务的 Kettlebell Kitchen 宣布获得了 North Castle Partners 领投的 2670 万美元 B 轮融资。该品牌采取与大量健身房合作的战略,这样消费者可以有非常便利的取货地点,也能够由网点提供送货上门服务。(foodbev)

Allbirds获 5000 万美元融资

36氪获悉,鞋履品牌 Allbirds 近日获得了 5000 万美元 C 轮融资,本轮由 T. Rowe Price 领投,老虎环球基金和美国富达跟投。这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拓展国际市场,并小规模推广实体零售店。(forbes)

新产品

HTC计划在10月22日推出区块链智能手机

HTC近日宣布,它将会推出在10月22日举行的发布会上推出Exodus。据HTC项目负责人菲尔-陈称,这款区块链智能手机将是一个非常安全的硬件钱包,可以存放比特币和以太币等加密货币。(腾讯科技)

人工智能:谷歌BERT模型破11项纪录,全面超越人类

谷歌AI团队新发布的BERT模型,在机器阅读理解顶级水平测试SQuAD1.1中表现出惊人成绩:其在两个衡量指标上全面超越人类,并且在11种不同NLP测试中创出最佳成绩。谷歌团队成员Thang Luong表示,BERT模型开启了NLP的新时代。(新智元)

其他重要新闻

股市动荡致诸多科技巨头身价缩水 贝索斯最惨损失150亿美元

据外媒报道,在过去一周中,全球最富有人群的净资产总计缩水约500亿美元。贝索斯的净资产从一周前的1610亿美元下降到目前的1400亿美元,巴菲特缩水54亿美元,比尔盖茨39亿美元。(腾讯)

机构报告: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去年首破万亿大关,同比增长39.1%

10月13日,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发布的《中国农村电子商务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在去年突破万亿大关,达1244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1%。2018年上半年,农村地区网络零售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6322.8亿元。(i黑马)

旺季将至 快递价格“涨声不断”

9月底,中通率先宣布调整快递费用。随后,韵达、圆通、申通也发布调整派费的通知,将各网点到达上海地区的快件派费每票上调0.5元。(北京日报)

马斯克三年后若想再当特斯拉董事长,需经股东投票同意

据国外媒体报道,特斯拉与美国证券交易交易委员会联合提交的法庭文件显示,马斯克在三年之后若想再次担任特斯拉的董事长,必须经特斯拉股东投票同意。马斯克三年后有资格再次担任特斯拉的董事长,是源自其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达成的和解协议。(腾讯科技)

加密货币整体价值3天缩水180亿美元

美国知名行业媒体CoinDesk发布数据显示,比特币价值从上周三晚间开始下滑,一个月来首次跌破6200美元。截至周五下午,比特币基本稳定在6200美元区间,但已经比此前的6500美元下跌愈5%。其他加密货币的表现则要差得多。(腾讯)

纳斯达克拟推出通证化证券平台 为发行STO提供便利

据Bitcoin消息,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正策划推出通证化证券平台,此举将为区块链项目在符合美国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发行STO提供便利。为此,纳斯达克正与区块链技术企业Symbiont进行谈判,旨在达成相关合作。(华尔街见闻)

8,脑袋开花的全面屏,被逼疯的手机公司_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东西”,作者轩窗。36氪经授权转载。

“无全面屏不智能手机”,可以称得上是智能手机行业2018年的“年终总结”。而即便是距离2018年结束仅有一个月,手机产业的“全面屏”大战,却有愈演愈烈之势。

就在昨天,荣耀举办了一场没有手机产品的技术发布会,会上透露了即将发布的荣耀V20的诸多看点。其中之一,则是全面屏的新解决方案——屏下摄像头技术(官方称媚眼全视屏)。

有意思的是,被荣耀这么一抢,原本定档今天发布的三星Galaxy A8s也宣布提前一天发布。要知道三星Galaxy A8s最大的亮点就是采用了“挖孔屏”(官方称黑瞳全视屏),三星在这场发布会上还打出了“强势回归,无所畏惧”的口号,试图凭借这款挖孔屏产品力挽狂澜。

三星和荣耀此次在“全面屏”领域的贴身肉搏,也为明年智能手机行业的全面屏大战预演了一波小高潮。

回顾全面屏的演化史你会发现,自2017年掀起的全面屏之风。进入2018年全面屏全面席卷了整个智能手机行业,众手机厂商已经被“全面屏”方案逼疯。今年,各种全面屏的另类方案层出不穷,甚至有玩家从历史的“垃圾堆”里掏出了滑盖手机的设计。

智东西在梳理了两年来全面屏的演进史、深入挖掘产业链信息后发现,表面上是这些手机手机厂商疯狂全面屏,而其背后实际上关乎着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和供应链把控,更有着在3D结构光、屏下指纹等新兴技术领域的深层次的技术博弈。

全面屏的演进史

通常意义上,全面屏手机是指正面屏幕占比达到 80%以上的手机,相比普通手机,具备更窄的顶部和尾部区域,边框也更窄。而全面屏之所以能够在两年内持续席卷智能手机行业,则得益于通过在有限的机身尺寸下获得更大的面积,给用户带来两个体验上的优势: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极佳的大屏操作体验。

尽管,“全面屏”的提法是用小米在2016年发布第一代MIX时推出的,但全面屏手机最早的形态出现则是出自于夏普手机。

早在2014年夏普就曾发布过极窄边框设计的一款智能手机AQUOS Crystal,将受话器取消而配备了骨传导方案,实现了手机正面开孔的最少化。不过,这款手机在当时没有引起较大的反响,但却为日后全面屏的演进奠定了基础。

2016年10月小米在发布Note2时,同步推出了全面屏概念手机小米MIX,将智能手机的上下边框进行了收窄,使屏占比达91.3%。

不过,小米MIX为了追求更窄的上边框,在设计上做了极具差异化的设计——将前置摄像头放置到了MIX的右下角。雷军在发布会上说,如果觉得这么自拍不习惯,可以将手机倒过来拍,而这也成为了小米MIX被诟病的一个槽点。

小米MIX的发布也并未引起整个智能手机行业的集体冲动,而全面屏真正成为整个智能手机行业发展趋势,则是从三星在2017年3月发布 S8/S8+之后。三星S8/S8+采用18.5:9的屏幕比例,将左右窄边框收窄到1.82mm,上下也做成窄边框,屏占比达了84.2%。

自此,智能手机行业正式在2017年刮起了全面屏之风,整个智能手机市场被这种超窄边框,屏幕比例为18:9的设计所占领。华为、小米、OPPO、vivo、一加、锤子、海信、TCL、360等众多国内手机厂商纷纷进行跟随,谷歌、HTC、夏普、LG、索尼等手机厂商纷纷在这场全面屏大战中,先后沦陷。

然而,随着去年9月,苹果在十周年发布会上推出了十周年新旗舰iPhone X后,全面屏的竞争也正式被带入到“刘海屏”竞争时代。进入2018年“刘海屏”的各种翻版,比如水滴屏、珍珠屏、美人尖屏等层出不穷。

被全面屏逼疯了的手机厂商

各种刘海屏大行其道,使用户对刘海屏的审美疲劳日益严重,对新的全面屏方案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此情形之下,智能手机厂商也在绞尽脑汁,苦苦思索。

进入2018年下半年,几乎被逼疯了的智能手机厂商终于传来了好消息,全面屏的另类解决方案终于有了!此前在技术领域鲜有发生的OPPO和vivo这一次极具创新精神,采用创新式的升降结构,为业内带来了新的思路。

在OPPO和vivo这一波攻势下,小米等手机厂商坐不住了,甚至挖出了早年滑盖手机的方案。

1、刘海屏变种层出不穷

今年上半年,刘海屏的各种变种方案,也被成为是异性全面屏,一度成为智能手机厂商争夺的焦点。

▲图中依次为:美人尖屏的夏普AQUOS S2、珍珠屏的华为Mate 20、水滴屏的OPPO R17

然而,异性全面屏的第一次出现,实际比苹果iPhone X还要早一些。2017年8月,夏普推出美人尖屏设计的AQUOS S2,比iPhone X的刘海屏面世还早了一个月。

今年5月,锤子科技的坚果R1也采用了美人尖屏的设计。而自坚果R1后,美人尖屏在一段时间内没有进展。在这一期间,像vivo NEX和OPPOFind X等新的全面屏方案出现了。

尽管升降结构的全面屏解决方案受到了好评,但出于成本考虑厂商们不得不重新回到美人尖等异形刘海设计思路上,比如努比亚Z18无边水滴屏、荣耀10的“小萌脸”、OPPO R17和vivoX23的水滴屏、华为Mate 20的珍珠屏。

在全面屏大战中,异性刘海屏相比于机械结构更有着成本优势,而各家为了做差异化的“刘海”也只能在外观设计上做些文章。

不过,进入2018年下半年,全面屏的另类解决方案出现了,而率先迈出这一步的是蓝绿兄弟中的vivo。

2、vivo NEX——前置摄像头升降式结构

今年6月,vivo推出了vivo NEX,采用升降式结构将前置摄像头进行了隐藏,整个机身的正面无刘海,也没有开孔,屏占比达到了91.24%。

3、OPPOFind X——双轨潜望结构

就在vivo NEX发布的两周后,OPPO时隔四年重启Find系列推出了Find X,以“双轨潜望结构”将前置摄像头模块进行隐藏,屏占比达到了93.8%。

不过,“双轨潜望结构”采用的机械结构的设计,整个设计的成本也是目前机械结构类智能手机中最高的。OPPO和vivo的全面屏方案推出后,尽管创新性的设计受到了业内好评,但仍被质疑机械结构的耐用性,以及升降模块缝隙积灰等问题。

随着OPPO和vivo推出了全面屏新的解决方案,华为、小米和努比亚也随后在如何提高屏占比上绞尽脑汁,小米和华为荣耀甚至搬出了早年流行的滑盖手机方案。

4、小米MIX 3——滑盖全面屏

10月25日,小米在故宫推出了MIX系列的第三款手机MIX3,采用滑盖全面屏,屏占比达到93.4%。两年前的同一天,小米推出了第一代MIX,也就是上文说到的第一次提出“全面屏”概念的那款产品。

为了解决滑盖手机机身较厚的问题,小米MIX 3采用AMOLED屏幕,这种屏幕比OLED薄0.2mm,使得MIX 3的整机厚度为8.3mm。

此外,雷军在发布会上表示,滑盖手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随手滑动充当“减压神器”。

然而,并不是只有小米一家想到了滑盖式的设计,日前华为荣耀推出的Magic 2也同样才有了滑盖式的设计,并且用户可以对滑动这一动作自定义指令,比如启动人工智能生命体YOYO。

5、华为劫胡三星屏上挖空方案

出人意料的是,临近2018年的尾声,全面屏的又一新解决方案也正式露面了。

正如本文开头所述,三星和荣耀“不约而同”在同一天举办了发布会。三星称其“挖孔屏”为黑瞳全视屏,孔径6mm;荣耀则截胡三星率先公布了荣耀V20的媚眼全视屏方案,采用4.5mm孔径的屏下摄像头方案。不过,两者的方案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据荣耀所说,荣耀的媚眼全视屏系屏下摄像头技术,采用的是“盲孔”技术。“盲孔”的意思是只在LCD屏幕最下层的背光板上挖孔。而背光板破坏之后,液晶面板区域是无法显示的。因此,外部光线可以通过屏幕玻璃和液晶面板两层结构,最终到达摄像头。

而三星采用的则是“通孔”,在打穿LCD屏幕背光板的同时也打穿了液晶显示面板,并将摄像头直接安放在屏幕玻璃之下。因此,采用“通孔”方案的摄像头和普通前置摄像头无异。不过,这种技术良品率比较低,成本也更高。

除三星和荣耀外,将在12月17日发布的华为nova 4也将采用新的全面屏方案。不过,华为方面目前没有透露是否和荣耀V20的方案类似。

在11月8日的三星开发者大会上,三星就曾展示了4种全面屏方案,分别是:Infinity-U、Infinity-V、Infinity-O、New Infinity。此前,有传闻称将于2019年初亮相的三星Galaxy S10旗舰系列将采用这一技术,而昨天三星发布的A8s采用的就是Infinity-O这种方案。

今年11月,外媒也曾曝光LG在韩国申请了一项新的专利,从专利的注释内容与设计图纸解说来看,是为了全面屏无边框手机设计的,能够实现屏幕下摄像头的技术,与三星的Infinity-O全面屏方案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屏上的开孔是椭圆形的设计。

虽然是临近年尾,但全面屏大战可以说已经开启了新的篇章。由此可以预测,明年全面屏大战的战火仍将继续,1月份的消费电子展CES和2月份的MWC都将成为全面屏大战的战场。

同时,随着柔性显示技术发展,折叠屏手机也将在明年正式进入市场,智东西此前曾发文深入挖掘折叠屏背后的产业链条(全面屏后最大手机技术革命!折叠屏背后的产业大战)。

目前LG、三星、华为等都已经公开表示明年将会推出折叠屏产品,而国内柔性技术企业柔宇科技在今年的10月31日抢先三星发布了可折叠屏手机的柔派FlexPai。相信折叠屏技术也将给全面屏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GfK手机行业研究专家宗清楷认为,明年智能手机产业还会出现新的全面屏解决方案,前置摄像头有可能会被针孔摄像头代替,目前三星、苹果等大厂已经开始了专利布局。但他也说到100%屏占比不会成为未来智能手机产品的趋势,智能手机作为消费品需要设计与市场相互妥协,屏幕如果过大,或者取代了边框,产品抗摔性将非常差。

全面屏技术到底难在哪?

全面屏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全新概念,而是窄边框这一设计理念达到极致的必然结果。窄边框、高屏占比可以实现更好的显示效果,所以窄边框一直是手机外观创新的重点。

然而,实现全面屏并不是换一块更大的显示面板那么简单。对于屏厂来说,更换不同屏幕比例以及异性屏幕的切割都需要对生产线进行重新排线和调整。而如果追求更极致的全面屏,那么屏幕封装工艺也是一个技术难点,也就是小米等手机厂商常常被诟病的“大下巴”问题。

此外,在屏幕之下,全面屏方案还需要前置听筒、摄像头、指纹识别等模块进行全新方案设计,这对最终整合整体方案的智能手机厂商来说,是一项重大挑战。

1、屏幕切割工艺的挑战

首先,全面屏需要更大的屏幕,在2017年18:9的屏幕比例成为了业内潮流。而对于屏厂来说,直接切割出18:9的屏幕并非那么容易。

在此之前,智能手机大部分采用16:9的屏幕比例,而要切换到18:9或者其他比例的全面屏,则会浪费更多的显示屏玻璃基板,玻璃原厂需要重新排产线并进行工艺优化。

而进入2018年,异性全面屏之风刮起,异形屏切割问题也成为了屏厂的一大挑战。

具体来说,手机四角采用的圆角设计,前置摄像头、听筒等一些列元器件占据屏幕的位置,这些都会涉及到异形切割的问题。而异形切割会加大玻璃切割的难度,造成良率不佳,从而制造的成本也会上涨。

2、封装技术的挑战

显示驱动芯片是显示屏成像系统的核心部分,对于这块芯片的封装,业内主要有三种方案:COF(将驱动芯片绑定在柔性电路板上,Chip on Film)、 COG(将芯片直接绑定在玻璃面板上,Chip on Glass)和COP(在 COG的基础上将玻璃面板进行弯折,Chip on Plastic)。

在18:9全面屏时代之前,基本上所有的手机都采用的是较为清薄的COG封装。但由于LCD的玻璃材质无法被折叠和卷曲,只能将与之相连接的排线延伸至手机下巴里,导致手机下巴比较大。

COF 封装技术则可以实现窄边框,原因是其将芯片绑在柔性电路板上,减少了玻璃面板的使用。但相比于COG,COF对柔性电路板的要求增加,会将增加手机的成本。同时 COF封装的温度较高,而柔性电路板膨胀系数较大,易受热变形,所以对芯片打线工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便采用COF技术,仍然需要留一块地方留给软性电路板,仍无法做到真正的100%全面屏。如果把COF封装没能折回去的驱动元件通过翻卷方式再折回屏幕下方,就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屏,这种封装方式就是COP。COP封装工艺可以彻底去掉智能手机的下巴。但因为需要折叠屏幕,机身也会变厚一些。

目前,苹果iPhone X和OPPO Find X都采用了COP封装工艺,将被人诟病的下巴成功去掉了,不过据说苹果的COP封装工艺来自于三星。此前,锤子科技CEO罗永浩曾说过,COP封装工艺对手机厂商来说并不难,重点则在于成本太高,而国内手机产品的品牌溢价远远达不到苹果的程度,也就不会选择这一方案。

3、方案整合上的挑战

上面两点说到的都是屏幕和屏幕封装问题,除此之外,在全面屏屏幕的背后,对手机的显示模组制造、电子零部件、精加工设备等结构设计提出新的编排要求。其中,包括将涉及摄像头、听筒、天线设计、软件UI、指纹识别、工艺设计、光距离传感器等方面,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由于屏幕占去了手机相当大的空间,手机内部的设计需要更紧凑,这对智能手机厂商来说是一个极大挑战。

比如,在全面屏出现之前,智能手机使用的是传统听筒设计,而在全面屏时代,由于要避免在屏幕上开孔,业内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解决方案,比如骨传导、压电陶瓷听筒等,小米MIX2就采用了骨传导方案。不过,这些新的解决方案的成本相对较高。内置的骨传导器件通过屏幕震动颅骨来传导声音。

BCI通讯研究副总经理孙琦认为,屏厂仍是全面屏的解决方案关键环节,一旦上游屏幕的技术方案成熟,下游的手机厂商都会进行跟进。而最终在全面屏领域达到产业共识,则取决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其中使用简便、整体性能好和价格合理是三个市场考验的维度。

全面屏背后的产业链相关技术

在全面屏之风下,超大的屏幕也在推动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的技术革新。3D结构光、屏下指纹等新兴技术,也随着全面屏的时代落地到智能手机产业内。

继苹果之后,在2018年,华为、OPPO、vivo、小米等头部手机厂商都将3D结构光和屏下指纹等技术引入到智能手机产品中。

1、3D结构光技术

3D结构光技术有着精度高、功耗低、全天候、环境适应性好等优点,适合进行人脸识别、支付,以及拍照美颜等。不过,由于摄像原理的原因,3D结构光目前仅限应用于前置摄像头。

3D结构光的基础原理是,发射衍射光斑到物体上,由传感器接收形变的光斑,并根据形变量来判断物体的深度信息。由于投射器发射的衍射光斑在一定距离外能量密度会降低,仅0.2m-1.2m,所以不适用于远距离的深度信息采集,这也就是需要长距离信息的后置摄像头与3D结构光无缘的原因。

自iPhone X搭载这项技术后,今年3D结构光技术在智能手机头部玩家中也全面铺开,OPPO的Find X、小米8和华为Mate 20都先后搭载了3D结构光技术。

2、屏下指纹识别技术

指纹识别作为最先成熟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近两年在智能手机产品上广泛使用。在全面屏之前,业内的指纹识别方案也从后置指纹识别升级与正面的HOME键集成在一起的识别方案。

在全面屏设计思路的冲击下,手机前置指纹识别方案不得不被舍弃。

于是,业内出现了两种方案,一是重拾后置指纹识别方案,如小米MIX2和三星S8;另一个则是采用屏下指纹技术,其好处是不需要在屏幕上进行开孔。

除了屏幕内指纹识别之外,也有厂商在探索手机侧边框指纹识别、按键指纹识别等新的解决方案,前不久苹果就获得了一项电源键指纹识别专利。

目前,高通的超声波指纹识可以作为屏下指纹的新方案,超声波指纹识别理论上也能够做到屏幕内指纹识别,但问题在于,其目前的有效信号强度似乎还难以穿透显示模组以及盖板玻璃的厚度。

揭秘全面屏幕后玩家们组合打法

上文说到全面屏引发了整个智能手机产业的技术变革,而这场变革以智能手机厂商为核心,辐射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智东西通过对产业链的研究发现,在这场全面屏大战背后,手机厂商有三种不同的打法;

第一种是智能手机厂商自己“全包圆”,自己研发自己用。今年,华为推出的Mate 20系列,搭载了3D结构光技术,而Mate 20上的3D结构光就是华为自研的算法。

第二种是通过产业链合作的方式。2017年,苹果率先在iPhone X上搭载3D结构光技术,也引领了这股3D结构光落地智能手机行业的潮流。苹果的3D结构光技术则是来自于其收购的一家产业链企业PrimeSense。2013年苹果砸了3亿多美元所收购了3D结构光技术公司PrimeSense。

第三种则是进行产业链方案整合。如OPPO的3D结构光技术算法运用于国内奥比中光的方案,可应用于安全支付、三维重建、AR、游戏等众多场景。

奥比中光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3D传感技术企业,研发了结构光、双目等技术方案。此外,奥比中光还是AI芯片领域的一个重要玩家,四年时间研发了3款专用ASIC芯片。

小米8上的3D结构光则是采用了Mantis Vision的技术。Mantis Vision是一家以色列企业,成立于2005年,拥有多项3D及计算机视觉领域全球领先的创新技术。2018年Mantis Vision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由中国A股上市公司联美控股与以色列方面共同投资成立合资企业“螳螂慧视科技有限公司”。

而在屏幕方面,有消息称苹果与三星正在进行紧密的合作。也有传言称三星不惜砸下重金承包了日本佳能旗下制造OLED屏设备的公司Canon Tokki(该公司垄断了全世界的OLED屏制造设备)三年的订单,拉大与其他屏厂的时间优势。

结语:全面屏大战正在影响产业格局

从2017年以来,全面屏就成为智能手机行业竞争的焦点之一。走过了2017年屏幕比例18:9,上下边框逐渐收窄的阶段。在苹果iPhone X带来的刘海屏趋势下,智能手机行业在2018年的上半年迎来了异形全面屏方案全面开花的阶段。

而在2018年的下半年,国内智能手机厂商的全面屏大战迎来了新的解决,厂商们不再拘泥于或是等待苹果、三星等头部企业引领行业趋势,而是更积极主动,大开脑洞探寻全面屏新解决方案。

在OPPO和vivo率先推出了机械式升降结构解决方案后,国内的智能手机厂商也深受激发和触动,小米和华为荣耀甚至启用了早年的滑盖手机设计方式。

表面上看,全面屏大战考验的是智能手机厂商对手机内部结构重新设计的能力,而其背后更有着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技术迭代升级、全产业链创新、供应链成本把控等更深层次的博弈。

然而,全面屏的大战还在继续。日前,LG和三星的屏下拍摄的技术专利获得审批。业内人士预测,屏下拍摄的全面屏解决方案将被提上日程。与此同时,全面屏大战也将进入一个新的节点。

9,你好,手机寡头时代_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天候科技”(ID:iawtmt),作者 舒虹。36氪经授权转载。

“我们决定不服就干,认真做好产品,死磕回去,教一教对手什么叫性价比”。1月10日,在红米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雷军公开回怼“友商”华为。

5年出货2.78亿台的红米手机从小米独立,被外界解读为对标华为、荣耀双品牌。就此,荣耀方面公开表示——与小米的竞争早已结束,荣耀遥遥领先。

“友商的态度把我弄急了,他们出了一堆的稿子看了我挺烦。”发布会后,雷军再次谈及友商:“在办小米之前,我是华为的铁杆粉丝,我也多次跟任正非说国产厂商要团结,枪口抬高一尺,后来友商分出来一个子品牌,从诞生之日就是怎么low怎么来。”

斗转星移,几年时间,手机行业就已经变了天地,换了对手。

如果把时钟回拨到3年前,与小米雷军激烈对垒的还是乐视贾跃亭。如今,乐视手机早已灰飞烟灭,比小米诞生更早的魅族正在艰难求生,其它同时期涌现的中小手机品牌要么垂死挣扎,要么加速消亡或已经消亡。

对于还活着的中小手机品牌来说,被收购意味着出局,不卖身意味着等死,比如罗永浩和他的锤子。

拖欠工资、供应商上门讨债、变更法人,接盘者名单从阿里、360传到今日头条……锤子身处生死边缘。“整个公司都在等老罗弄到钱。”一位锤子员工对全天候科技说。

另一边,一些投资人正在向锤子施压,希望就此卖掉公司。1月3日,锤子科技再次被申请财产保全,罗永浩所涉1亿元金额的股权被司法冻结。如果“缝补”不上被撕裂的资金缺口,锤子很可能活不过这个冬天。

大洋彼岸,巨头苹果迎来史上最黑暗的一天。1月3日,在16年来首次下调营收预期后,苹果股价暴跌10%,市值缩水近750亿美元。

三个月来,苹果市值蒸发近4500亿美元,跌去了一个Facebook。更糟糕的是,多种迹象显示,苹果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削减智能手机的零部件订单。

过去十年,智能手机经历了高速增长的黄金期。IDC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共卖出了14.7亿部手机(2018年预计同比下滑3%),是汽车销量的15倍,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消费硬件品类。

2018年,华为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85亿美元,其中,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者业务占据半壁江山。

2010年至2018年华为智能手机发货量(单位:百万台)

智能手机也是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增长的最大引擎。风投公司KPCB发布的2018年《互联网报告》显示,世界范围内,每个拥有智能手机的成年人每天在手机屏幕上花费的时间长达5.9个小时。

在中国,超过一半人口使用手机购物、叫外卖、打车、使用移动支付——移动互联网的一切商业模式,几乎完全依靠手机这一物联网时代的终极入口而存在。

这一切在过去这一年中迎来拐点。

2018年人口红利褪去,智能手机首当其冲。以华为和荣耀为例,过去其手机的换机周期是15-18个月,现在是22-24个月,甚至更高。

“总体来说我们手机的运算速度是够的,但是应用和功能没有任何革命性的创新,手机产品同质化严重。在口袋里钱不多的时候,大家会选择不换手机。”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飙说。

2018年,国内中小手机厂商加速消失,金立、酷派、乐视、大可乐、夏新等名字在市场浪潮中覆灭,魅族、360、锤子等厂商纷纷遭遇重组或深陷资金链危机。

另一方面,华为、OPPO、vivo、小米等国产手机快速崛起,在海外攻城略地,快速挤压三星、苹果的份额。

五年时间,世界智能手机版图被改写,国内手机市场彻底进入寡头时代。未来,全球化的手机品牌很可能只剩下四、五家。

2018Q3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来源:Counterpoint)

01.寡头时代来了

老罗做手机,是起了大早却赶了个晚集。锤子科技成立于2012年5月,但首款机型2014年才推出。5年前是国内智能终端设备创业的黄金窗口期,“等到锤子学会了做手机,却遭遇了手机市场下滑的寒冬”,孙燕飙告诉全天候科技。

截至2018年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已经连续六个季度同比下滑。GFK数据显示,在一向以增长为主旋律的中国, 2018年下半年手机市场却首次出现“量价双降”的局面;2018年三季度,市场销量同比下滑18%,销售额同比下滑9%。

7年前,李剑(化名)加入手机ODM公司辉烨任高管,他们一开始为TCL和一些海外手机厂商做代工,后期开始接华为手机的订单。

那是中国手机的黄金时代。按照荣耀赵明的说法,GSM(全球通)时代最强大的设计概念来自于深圳华强北。彼时,行业中有四、五百家ODM公司,全世界几乎所有智能手机都在中国生产组装,独立品牌正在悄然成长。

如今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辉烨)以前一个月的手机出货量可以达到100万台”,李剑说,“现在可能一年也都出不了100万台”。

全天候科技了解到,2018年10月,深圳许多手机供应链厂商的订单出现断崖式跳水,订单额只有去年同期的20%-30%。

所有的模组,包括摄像头模组、指纹模组、电池模组,每个环节都陷入极度无订单的状态。按照这种情形,有供应商指出,在深圳,身处手机产业链核心的中小供应链厂商,将有20%面临倒闭。

2018年,智能手机市场展现出极其残酷的一面。

尽管大环境不佳导致出货量下滑,但各大手机玩家召开发布会的热情并没有明显下降。仅仅在2018年12月,中国手机厂商就发布了超过10款新机。

一年来,中国手机厂商科技创新应用到产品的速度远超三星和苹果,屏幕的变化、屏下指纹的推出、颜色的变化、各种“吓人的技术”层出不穷。

时隔多年重新发力手机市场的联想手机,连续数月中,每个月都有新产品发布,以致于联想集团副总裁常程在微博上感慨:“今年用力过猛,新品节奏有点儿快”。

“原来手机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都是12个月,今天,华为、荣耀、小米、OPPO、vivo的市场生命周期,从设计到开发、上市,全部都是六个月(的周期)在搞。大家的站位就是不断接力,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跑。”孙燕飙说。

通常而言,一款新手机出来,其上一代产品的销量会快速萎缩;一家厂商推出一个新款,友商的销量也会被挤压下降。“中国手机厂家你死我活拼过来,才把苹果、三星拼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一位来自vivo的市场人士表示。

不出意外,三星和苹果在中国双双遭遇“滑铁卢”。根据赛诺数据,2018第三季度,苹果、三星在中国的出货量均大跌,其中,苹果的市场份额为9.8%,而三星则仅剩约1%。

伴随“机海战术”体力不支而倒下的,还有一系列中国的中小手机厂商。手机行业马太效应进一步升级,手机厂商在营销、技术、融资等的壁垒都已高企。

2014年5月,锤子第一款手机T1正式发布时就遇到过产能危机,这导致T1销量惨淡,仅卖出25万台。

罗永浩2018年上半年曾说:锤子不亏损了,可以任性一些。但任性的结果就是TNT(工作站)横空出世,订单少到代工厂都不愿意接活。

过去四年,锤子共推出7款手机,总计销量约300万台,这个数字在中国每年上亿台手机销售的大市场里,完全沦为陪跑者角色。

赛诺数据显示,vivo、OPPO、华为、荣耀、小米、苹果几大手机品牌组成了现在国内市场手机销量的第一梯队,总的份额占比近90%。其它中小厂商则彻底和第一阵营说再见,成为了销量统计中的“others”。

一般而言,手机供应商衡量一个大单的标准是单批次下单量是否达到KK(百万)级。当一个品牌的市场份额只有不到0.5%,意味着每个月的出货量只有5-6万台,甚至3-4万台,备货量也就是10万台左右,也就是100K。

“100K订单量在大的供应商眼中已经是小客户。针对小客户,一是没有溢价能力,第二,越小就越没法保证出货,因为产品不是标准化的产品,意味着成本还要增加。”一位供应商人士告诉全天候科技。

随着“华米OV”近年的快速增长,为了吻合它们的产能,供应链厂商从2015年、2016年一路狂奔到2017年,一直在不断扩充产能。

“到今天,随着手机销量的下滑,头部效应导致整个供应链的产能过剩达到了200%。目前市场上仅非全面屏手机的库存就有接近5000万(台)。”孙燕飙说。

02.供应链困境

2018年7月9日,在小米香港上市答谢晚宴上,雷军曾向媒体介绍过一位高管,他是小米供应商——英华达的前高管张峰。

小米曾在供应链管理上栽过跟头。据腾讯深网报道,小米研发第一款手机时,曾遭到某世界500强百般凌辱,比如小米那时成立不到一年,对方却要三年财务报表。

2010年,英华达是少数愿意为小米手机代工的工厂。2016年下半年,张峰成为小米移动电源生产商紫米科技的创始人,后正式进入小米管理供应链,协助雷军解决小米供应商元器件及手机供应的问题。

“曾经我们老缺货,一度以缺货为美,后来发现这个不行,绝对是有问题的。我们得苦下功夫,一定要把缺货问题解决了。”雷军说。

张峰上任后,小米供应链的确得到了不小的改观。雷军表示,小米8上市18天,供货就突破了百万。“虽然还是有很多人骂我们缺货,但是其实好很多了”。

小米香港上市答谢晚宴,雷军介绍张峰(右一)

寡头时代,手机厂商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一产品的竞争,而是对于供应链的争夺。

在一加6T手机发布前夕,为了攻克一个屏下指纹的技术难题,一加曾成立临时项目组,把供应商——汇顶科技找来,搞了一个封闭办公的地方加班加点,“最后终于有惊无险,搞定了”。

过去一年,屏幕指纹技术快速成熟且实现大规模商用、3D结构光技术成熟商用、屏幕从全面屏过渡到刘海屏再到水滴屏等,终端厂商的每一次技术创新对于供应链来说都是挑战,都不亚于一场技术革命。

以屏下指纹为例,2018年初,vivo发布全球第一款屏下指纹手机X20 Plus,得到市场好评。随后华为、小米、魅族、OPPO先后推出基于屏下指纹识别方案的产品。

从供应链方面的消息来看,vivo的三款屏下指纹识别方案均来自汇顶,OPPO的方案来自于思立微,而魅族的屏下指纹方案则来自于新思。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采用屏下指纹解决方案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从900万台增至2000万台以上。

“手机厂商应该理解我们。”李剑说,“研发需要周期,每一次的改变都是产线的,甚至连设备都不一样,但品牌厂商不会给你那么长的时间,他会尽量压缩周期;其次,新东西出来多多少少会有点问题,首批出货可能面临风险。”

技术的快速迭代甚至导致手机制造端已经出现购销倒挂、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做一台手机出来,从生产成本和硬件成本可能要500元,但实际上供应商的出货价可能才450元。

2018年6月,OPPO、vivo等厂商使用的升降摄像头刚亮相时,一个模组的出货价约为360元,到今年3月,价格可能只剩不到100元。

小米的一位供应商透露,小米大大小小所有的电子元件都是自己采购,特别是贵的、金额大的物料,这导致ODM厂商在小米身上其实赚不了什么钱。“小米这种走性价比策略的公司,肯定要保证自己的成本最低。”

“小米的量确实很大,这个毋庸置疑,但是到最后发现忙了一年下来,其实就是跑个流水。”李剑提到,“5%的毛利,算上物流费用、加上拖账期,净利最多两个点,甚至不赚钱”。

手机厂商给供应商的账期标准通常是三个月,最多半年,供应商大都会优先选择大品牌合作,一是量大,二是有保障,肯定能拿到钱。一个手机公司经营状况好不好,供应商的感受非常明显。

但今天站在手机厂商的角度,可选择的供应商已经越来越少了。

智能手机产业是个集成度极高、新技术最密集的行业,需要芯片、电路、显示设备、监控、声音、系统集成等行业组成的产业网络的支持。

罗永浩曾调侃说,在手机黑科技方面,华为的GPU加速有技术沉淀,至于其他手机黑科技,“我们都是方案整合商”。

但手机行业发展到今天,科技的比拼已经不是微创新了,而是需要更多积累,需要大的团队和体系做创新的支撑。

“小的品牌和厂家可能会借助于行业的解决方案、芯片提供商的能力做一些设计上的变化。但对于人工智能的处理、整个生态的引导不那么容易”,荣耀总裁赵明说。

以3D TOF(飞行时间法3D成像)为例,这个技术早就存在,但目前大家对体验都不满意。在赵明看来,这是因为要在抓取图片的瞬间就把立体信息实时进行处理识别,并作出反应,实际上需要类似于麒麟980这样的AI处理器和背后强大的图象处理算力来支撑。

这就是供应链环节的现状,也是造成整个手机行业发展越来越困难的原因。手机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通讯工具,而是变成了娱乐中心、通讯中心、交互中心。

技术的发展需要研发能力、设计能力、对于供应链的驱动,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小公司能办到的。

华为、荣耀的很多产品在供应链端已经走到瓶颈,拿不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了,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自己做。赵明称,虽然开发一款芯片投入很大,但不做的话就要站在别人的背后,未来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03.烧钱,找钱

对罗永浩来说,一入手机深似海,自从创办锤子,他从未停止过“找钱”。公开资料显示,锤子科技成立6年多时间里,共进行了8轮融资,累计获得资金超过17亿元,投资机构包括金石投资、海通创意资本、紫辉创投等。

2017年8月,锤子科技获得最后一笔10亿元投资,其中成都市政府出资6亿元,其余4亿来自私募基金。

锤子科技融资情况(来源:企查查)

不过,锤子也一直未走出亏损的泥潭。据公开资料,2015年锤子亏损4.62亿,2016年净亏损4.28亿,2017年虽然有坚果Pro这款黑马产品,但境况也不是很好,2018年每况愈下。2015-2017年,锤子共计亏损超过13亿元。

《财经》报道称,在正常融资、并购渠道之外,锤子科技也已经拿不到银行贷款,仅能依靠京东供应链提供的资金救急。锤子科技支付给京东的利息是9%左右。

锤子、金立等小品牌的衰落是有共通性的。手机供应链环节需要占用大量资金,加之营销费用不断增长,中小品牌承受的资金压力较大,它们在供应链上没有议价能力,体量小又缺乏话语权,通常单款机型销售额在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之间,成本相对更高而收入更少。

由于战线拉得太长,资金投入过大,回报不达预期,研发投入过重,最后,导致资金回笼不及时。一旦某个机型失败或者营销费用占用过多,就很容易让其资金链在顷刻间崩塌,几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与互联网模式不同,手机公司都是被库存杀死的”,一加创始人刘作虎告诉全天候科技。

在库存问题上,一加曾经犯过错。2015年,在国内互联网智能手机泛滥的背景下,一加迎头而上,既做千元机又开了几十家线下店。

2015年7月,一加2发布,刘作虎预期这款手机同样会受到追捧,于是拍脑门生产了将近100万台,这个决定差点让一加直接关门。

“互联网的钱来得相对容易,但硬件是很‘重’的”,刘作虎提到,一部手机的成本可能就3000多块钱,新机发布时,如果备货100万台,就是30多个亿,如果多下20万订单,就意味着有6亿的货卖不出去。

一加2的教训之后,刘作虎开始把“活着”作为做决策时的一条基本原则:一旦这个决策是错误的,你是不是还能活着?一件事情,如果万一它出现风险,公司就关门了,这个事情就别做。

事实上,除了小米、乐视等互联网手机品牌,传统手机厂商鲜有通过公开市场融资。“风险太大,很多资本都看不懂硬件,互联网公司融一两个亿可以玩很久,但是做硬件还是蛮大的挑战。”刘作虎认为。

锤子等深陷资金链危机,背靠大树的联想手机却准备不计成本地抢回手机市场。2018年6月,联想制定了“诺曼底计划”,欲在国内手机市场重生。2018年三季度,联想手机在中国销量同比上升280%。

手机业务被联想视作智能物联SIoT生态的重要引擎之一。联想手机相关负责人回复全天候科技称,在联想的整体战略中,允许以亏损的方式保证手机业务在国内市场份额的增长,联想也有信心持续收复失地。

2011年,华为逐渐脱离对运营商的依赖,转型为消费者品牌,并聚焦于中高端精品市场。据报道,起初的两年,华为手机曾承受巨大的盈利压力。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曾表示,“那两年太糟糕了,手机利润率还不如银行贷款利率,把这些钱存到银行里,利息都会比手机盈利要高。”华为手机能熬过5年的转型期,离不开华为集团的财力和技术上的支持。

在孙燕飙看来,如今手机行业只有两个活法,一是抱大腿,二是自己成为大腿,除此之外没有第三条路。

过去几年,手机行业主要的融资方式还包括政府招商引资和供应商补贴。

1月2日,据媒体报道,魅族科技将获得超过1亿元注资,目前仍在走程序,珠海市政府将会注资支持魅族发展,目前投资方案已经谈妥。对此,魅族科技表示,目前不方便回应。

2017年8月,成都市政府投资锤子科技6亿人民币,随后,锤子把位于北京、深圳等地的行政、供应链、研发、设计等总部管理和服务部门整体迁入成都,入驻办公人员约200人,约占此前锤子科技团队的一半。成都市政府投资锤子科技的初衷,在于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

而2014年以来,电信运营商随着营改增税改、利润减少,不再热衷于和手机厂商捆绑,补贴销售。手机市场完全自由竞争,没有谁可以靠着运营商的关系过活。

据全天候科技了解,2016-2017年,在手机烧钱大战凶猛之时,手机行业还存在另外一种隐性融资手段:以单个手机项目为主体进行项目制融资,即以发布一款新机预计可实现多少销量为目标,向上游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进行融资。

有供应商告诉全天候科技,以往手机项目的“战略投资者”不仅包括供应链参与方,还包括一些美国和香港的热钱,“但今年寒冬的状况下,此类融资也比较少见了”。

04.性价比纠结

国内手机圈的互联网化始于多年前的小米。凭借极致的性价比和互联网销售模式,小米手机一度在2014年前后以14.79%的市场份额问鼎中国手机市场销量冠军。一时间,“互联网思维”也成为热词,也成为众多企业的模仿对象。

不过,仍有不少企业感受到了销售规模的虚幻。

刘作虎谈及规模和风险时表示,“做企业,最核心的不是追求规模,而是要健康。做2000万、3000万(规模),最后不挣钱,有意义吗?最后给员工发年终奖给大家去发市场份额吗?”

从2017年开始,面对上游元器件涨价、美元汇率飙升等外部因素,手机品牌纷纷提价。千元机面临技术瓶颈,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需要额外的资本投入。而资本寒冬下,各种融资渠道都在收窄。

到2018年,手机行业原有的支点——性价比已经失效,进而造成了诸多困境:利润贴地飞行、创新不明显导致消费者换新动力不足、同质化严重、工匠精神缺位……一夜之间,众多手机厂商都在急剧变化的市场形势下无所适从。

实际上,小米上市之后,已很难继续保持其超强的“性价比”策略。一方面,小米手机也面临增长乏力的问题,同时无法继续加持小米的硬件价格战。

今年以来,小米手机的表现进入下行通道:IDC 数据显示,一季度,小米手机中国出货量增速达到 40% 以上,二季度降低到 2%,三季度同比下滑 10.9%,在华米 OV 当中表现最弱。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和投资人也不允许小米利润过低。

“性价比不顶用了,面对荣耀这样同样性价比极强的手机对手,小米的危机感应该更强。”一位手机评论人士说。

在2017年之前,四大厂商以价格区间为标志,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标签:华为主打高端商务市场,OPPO、vivo是中端市场,荣耀、小米主打低端市场。

但今年以来,OPPO、vivo 和小米、荣耀都在上探高端市场,寻求品牌的高端化。华为过去在高端市场只需要面对三星、苹果的竞争,现在 OV、小米都来抢地盘了,在4000 元以下的市场,他们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拼成了一锅粥。

靠性价比起家的小米自己也正试图摆脱绝对性价比的标签。刚进入2019年,小米就打响手机市场第一枪——将红米品牌独立,并升级为Redmi,继续死磕性价比、主攻电商市场;未来小米会专注冲刺中高端和新零售,不再追求绝对性价比。

1月10日,雷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手机市场是个巨大的市场,虽然手机最近这段时间压力很大。2019年,分品牌运作将是小米的一项策略。

Redmi在高品质的前提下死磕性价比,小米系列就能放下包袱,不要拘泥于1999元的价格,在用户还是觉得厚道的前提下把产品做好。

2018年12月,小米还对其国内和国际业务市场的组织架构,再次做出调整:加码中国区市场,将销售与服务部改组为中国区,由小米联合创始人、集团高级副总裁王川兼任中国区总裁。

据悉,小米中国区的任务有两个:优化小米手机的产品架构,站稳并强化高端旗舰市场;继续推动双线融合的新零售体系。

05.新故事是什么?

诺基亚、HTC的陨落表明,在面临技术革命和关键市场机会时,一旦转身速度偏慢,被消费者抛弃的速度之快可能超乎想象。

Counterpoint Research报告显示,5G智能手机将在2019年进入初步商业化阶段;2021年,全球5G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1亿部。

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预计,下一波大规模智能手机消费热潮将在2020年到来,届时5G和可折叠智能手机等未来技术将进入市场。

截至目前,华为已获得了26份5G合同。按照余承东的说法:“我们每年投入了10倍于国内同行的研发费用,比他们好一点点都不行,要好一大截。”

不过,5G的普及仍旧需要运营商、手机厂商等对价格下降的支持。“5G是一个革命性的东西,但不是在明年。”刘作虎认为,2019年是5G的商用元年,但5G的应用可能还不会那么丰富,5G应用场景真正爆发要到2020年。

在5G方面,OPPO、vivo则是通过与芯片巨头高通进行合作,如将毫米波天线阵列整合到手机中、整机无线空口量测和终端样机测试等工作,做好5G技术在手机上的应用准备。

在国内市场饱和的情况下,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众多国产手机厂商新的增长点。今年第三季度,小米在印度超越三星成为市占率第一的手机品牌,而OPPO在东南亚市场,华为在欧洲市场均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2019年,印度将成为唯一出现智能手机增长的市场;而2018年,印度消费者将花费逾5000亿卢比(473亿元人民币)购买中国四大手机品牌生产的智能手机,约为上一年的两倍。

2018年Q3,荣耀手机在海外8个国家均入围了出货量前五。在俄罗斯,荣耀销量增幅达到了惊人的1750%,市场份额占到18%,排名第二,与三星的差距只有1%。

此外,小米、华为、OV等还在消费IoT硬件上舍命狂奔。1月11日,雷军在小米年会上宣布,2019年,小米将正式启动“手机+AIoT(AI+IoT)”双引擎战略,作为小米未来五年的核心战略。未来5年,小米将在AIoT领域持续投入超过100亿元。

小米进入“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时代

几个月来,小米频繁调换组织架构配合AIoT发展。据了解,小米中国区的任务,除了强化手机高端市场及推动双线融合的新零售体系,更重要的是强化小米AIoT的核心战略,在硬件品类上进行拓展。除了手机,目前小米AIoT硬件还包括电视、智能家居设备和白电。

2018年12月27日,荣耀手机举办了2018年中国手机行业的最后一场发布会。在会后的采访中,赵明说:“坦率讲今年(2018年)可能是很困难,但未必是最困难,也许几年后回过头来看也未必觉得难。”

当天的北京气温零下10度,赵明一袭春装登场。


文章TAG:htc发布会  HTC新手机是9月4日发布吗  个人还是更喜欢HTC的质感和做工  支持...  htc  发布  发布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