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后宫的勾心斗角、争宠夺权、与大臣有染,这些都是成了太后上位之后的“污点”。后来太后训教宜修皇后的时候,还因为这些“污点”被宜修噎个半死,说:“这都是皇额娘多年来的提点历练……”言外之意就是皇额娘教的,我跟你学的,太后当时竟然无言以对。如此,太后想在后宫立威,靠道德素养这方面根本行不通,只能靠狠辣的手腕,开始逐一找借口处置先帝的宠妃。

于是太妃们不是被迫殉葬,就是被扣上道德不端的帽子,纷纷在宫斗中折戟沉沙,当年夺宠的良妃,成了太后口中的辛者库贱奴;当年得宠的宜妃,成了儿子谋逆牵连的反面典型。太后才是段位最高的宫斗老手,收拾起太妃们,从不手软,尤其是对夺嫡的皇子们进行全面打压。这时候,舒妃的手腕就显现出来了,毕竟新君登基,要以孝治天下,倘若把先帝的太妃进行大清洗,这就是大为不孝!四阿哥刚登基,皇位还未坐稳,就算他也不敢明目张胆这么做,更何况太后呢!于是舒妃做出惊人的举动,先帝驾崩之后,舒贵太妃恸哭不止,几度欲要殉先帝而去……可舒妃真的想殉情吗?她这么做,就是为了迷惑太后和皇上,保全她和儿子的性命。

原著中,舒妃和太后曾经还是一对好姐妹,当年的关系不亚于“甄嬛与沈眉庄”。然而,四阿哥登基,太后成功上位,太后就立刻变脸了,所谓的姐妹情深,不过是虚假的利用。用华妃的话说:“在这深宫之中,哪儿来的亲如姐妹?不过是势弱依附势强,愚笨依从聪明。今日是姐妹,明日就是仇敌,脸上带着笑,底下捅刀子。”如此,舒太妃为了保住自己名声和性命,才以这种方式,打消太后对她的忌讳和疑虑。

舒太妃一旦就这么死了,得了个殉情的好名声,那将置于太后何地?太后是聪明人,再怎么腹黑,也不会让舒妃以这种方式死。如此一来,舒妃不但保住了自己的名声,还保住了性命。太后的铁腕无情,舒妃总算领教了,良妃死的早没看到,宜妃虽没被整死,但因被儿子牵连,直接被皇帝赶出宫,颜面尽失。而此时的舒太妃,做了一个智慧的选择,自请出家,离开后宫的条件,以此换来儿子果郡王的平安,也保全了自己最体面的方式。

舒太妃主动的离开,无非是对太后的妥协和示弱,她当然不会太为难舒太妃了,太后整治那么太妃,为了给朝臣们留好印象,还专门为舒太妃修建的安栖观,允许她带着贴身侍女出宫侍奉。舒太妃离开时干脆利落,曾经的什么金缕衣、这琴那笛、长相思、长相守、梧桐台、合欢花等,凡是与先帝有关的,一样都没带走,全留在后宫之中,在太后眼皮子底下,甚至连儿子都是归太后名下抚养。

舒太妃太聪明,她懂得在最关键的时候,如何选择退出这场权力的之争。太后虽然精明狠辣,但她不懂得舍得,权力、富贵、亲情、爱情每一样都想得到。最后谈个黄昏恋,还被自己儿子逼着手刃情人,太后含着泪用各种理由说服自己,用隆科多的死换来了与皇帝的心安。可皇帝真的心安了吗?并没有,太后和儿子皇上之间,彼此怨恨、互相猜忌、防备,而太后,面对亲儿子,临终还诅咒他,将受报应……反观,舒太妃懂得舍得,选择出家,把儿子留在太后的眼皮子底下,有太后的养育和庇护,这样果郡王才能平安。

果郡王并不恨舒太妃,他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尽管不能常常见母亲,但她母子之间充满了浓浓的亲情,舒太妃果然是大智若愚。倘若没有遇见嬛儿,果郡王这样应该可以当一个逍遥的富贵王爷,但只是没想到,没有了太后的庇护,皇上还是下决心把这个弟弟除掉。当然,最终甄嬛也为果郡王报仇了,当上了太后,说明舒太妃的眼光比较毒辣!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场宫斗中舒太妃应该就是最大的赢家!结语如此,舒太妃能在这场残酷的宫斗中存活下来,不光靠自己谋略和手腕,还有进退有度,虽然最后被迫出家,但也以此换来她和儿子的平安,远离后宫的是非之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要说这场宫斗谁赢谁输,或许从来都没有真赢家,只有活着才是王道!—End—。

 6/6   首页 上一页 4 5 6 下一页

文章TAG:蓬莱  永恒  日月  记忆  宫中  蓬莱宫中日月长  记忆中永恒的经典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