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为AI音响怎么安装?

首先:先插电,使音箱通电 第二:手机下载华为ai音箱 app (此时手机连着你家wifi 第三:发现你的音箱,然后输入Wi-Fi账户和密码,配对就行了

华为ai音箱2,华为AI音响怎么安装

2,华为ai音响2和索尼xb12那个好?

华为AI音箱和索尼亚斯ber,这个应该还是华为呀,你想跑男的好一点,我认为这个品牌还是非常不错,所有人没给我非常好的。

华为ai音响重新配置网络,您可以打开华为音响的网络连接列表中来,重新设置当前的网络连接数据

华为ai音箱2,华为AI音响怎么安装

3,华为手机音箱怎么使用

1、下载并安装华为AI音响App 。 2、手机连接Wifi,打开APP,注册并登录华为账号。 3、音响连接电源,待环形灯橙色闪烁,音响发出语音提示,进入配网状态。 4、根据APP界面提示完成配网。 5、呼唤“小艺小艺”,开启体验。 音响支持语音通话手机与音箱互联,可支持AI音响之间、手机与AI音响之间进行语音通话,丰富了通话场景。同时,音响支持华为智能家居生态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华为AI音响对各类家电进行智能控制。

您把电脑音响的输出改为蓝牙音箱试一下看看。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当连接了蓝牙音响后,系统的音频输出会有二个选项了,一个是输出到电脑连接的音箱上去,另外一个就是可以输出到蓝牙音箱上。您试一下看看了。

华为ai音箱2,华为AI音响怎么安装

4,华为AI音箱操作简单么?

华为AI音箱是华为在2018年10月26日发布的首款智能音箱,搭载了来自猎户星空的语音合成技术, 华为AI音箱售价是399元。2018年11月1日正式开卖。 形象设计 华为AI音箱的人设“小艺”是一位“年轻、时尚、创新能力强”的女性形象,定位是“专业调音的智慧管家”。用户通过华为智能家居App,可轻松控制华为智选生态中的智能设备,享受便捷的智能生活。 主要功能 内容收听 华为AI音箱搭载了来自猎户星空的语音合成技术,猎户语音OS技术已经应用到喜马拉雅、美的等合作伙伴的智能产品中,占领3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应用最广泛"的AI语音系统。 Q1:华为AI音箱配网指导 1、应用市场搜索 “AI音箱”,下载安装华为 AI音箱 App。 2、手机连接2.4G WLAN ,打开 App ,注册/登录华为帐号。 3、连接音箱电源,当环形灯变为橙色闪烁,音箱发出语音提示,进入等待配网状态。 说明: 若环形灯不是橙色闪烁,请长按静音键,直至环形灯渐亮一圈至橙色闪烁后松开。 4、点击界面下方的 橙色灯已闪烁,开始联网。 5、根据 App 提示,打开手机蓝牙。 6、蓝牙开启后,手机将自动搜索附近可以连接的音箱,选择您需要连接的音箱。 说明: 图片上红框部分数字是音箱底部铭牌SN号后五位。 7、输入手机连接的 WLAN 密码,点击 下一步 开始配网。 8、等待几秒钟,直到环形灯变为蓝色闪烁,音箱提示“网络已连接”,则音箱配网成功。 音箱配网成功后您可以唤醒音箱进行音乐点播、查天气、设闹钟等。更多玩法请在 AI音箱 App 技能 页面查看。 Q2:华为AI音箱可以连接手机热点的网络吗? 可以。请开启一部手机的热点,将另外一部手机连接到此热点并与音箱配对即可使用。 Q3:如何唤醒华为AI音箱 唤醒词为“小艺小艺”,每次需要音箱执行命令时,对音箱说“小艺小艺,……”,就可以唤醒音箱。 唤醒音箱时,请满足以下条件: ?处于较安静的环境,与音箱的距离在5米以内。 ?使用普通话,吐字清晰,语速与音量正常。 您可以唤醒音箱进行音乐点播、打电话、查天气、设闹钟等,还能控制家里的智能设备。比如,您可以这样说(详见图片): 更多问法请在华为AI音箱 App 技能 页面查看。 说明: 语音控制智能设备和拨打电话,需提前在 App 中设置。 以上资料来自网络,希望能有所帮助。

简单,动口不动手,只要对音箱说:‘小艺,小艺……’

很不错啊的

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通过系统级别或者是硬件的功能,可以不断的收集数据,更加贴合本人的使用习惯,魅族最新的flyme6系统固件,就结合了人工智能思维引擎,会给你带来更好的体验。

不错哟

5,华为的AI音箱比较好,还是小米的小爱同学比较好。

现在我们就选择了其中小米AI音箱、华为AI音箱和叮咚智能音箱三款音箱进行评测,大致会从四个方面来对比。大家可以根据对比后的结果来选择最合适自己的一款。 1.外观 一个物品的外观是否吸引人也是选择的重要一部分。小米、华为以及京东家的智能音箱在外观上是极其相似的,都是圆柱形,在细节层面看还是有区别的。 ·体积 华为AI音箱的体积最小,为550g;叮咚音箱体积最大,为695g;而小米AI音箱有636g; ·机身材质 华为AI音箱是织布面料,整体比较圆润,看上去也很是简单,适合放在任何风格的房中,比较百搭; 小米AI音箱的材质是磨砂塑料,说它是音箱,倒不如说它像一个空气净化器,整体类似于长方形,上面还有小米的logo; 叮咚音箱全身是金属材质,因为是金属的原因,是这三款里最重的。 ·按键 三款音箱的按键都在音箱的顶部,这样更加方便了用户。不过也有不同的部分,小米AI音箱增添了滑动按键的操作,可以更容易的控制音量,但滑动也是有弊端的,降低了灵敏度; 而华为AI音箱有非常明确的按键,分别为音量、静音和通话键,可以让用户更清晰的操控音箱按键。 从外观方面看,华为AI音箱要更有优势,没有笨重感,更加百搭,方面携带。 2.音质和灵敏度 一般用户都会对音质有一定的要求,但这也取决于个人的自我需要。 从数据上看,叮咚拥有5个扬声器和8个麦克风 ,它的音质应该是更加好的,但它的低音效果比较明显,中音和高音不够突出; 但如果通过试听音乐,华为AI音箱具有两个明显的特色,具有很好的人声解析力,能清晰的听见人声的干净程度;而且,它传达出的声音是极具立体感的, 人声跟音乐的配合度极高,采用了2,25英寸的扬声器,使它的声音既大又真实; 而小米AI音箱是单扬声器,所以在试听时,音质是比较普通的,在三款中它的音质是比较欠缺的。 3.拾音性能 选择了不同的距离对音箱进行了唤醒的测试,虽然叮咚音箱有8个音箱,但在测试中发现与拥有6个音箱的华为AI音箱相比,它的优势不是很明显。华为AI音箱在5米远时的音效比叮咚音箱更加灵敏。在三款中,小米AI音箱就要显得没什么太大的优势,拾音性能相比其它俩款,要欠缺一些。 通过结论分析,华为AI音箱要更适合日常使用,唤醒率是最高的,方便使用。

小米要买新的pro版或者HD版,第一款的AI音箱虽然降价了,但是从19年3月份开始就是降配版,音质差了不是一点点,即使外观尺寸没变

一个大一个小,大的那个音箱音质要比mini的好一些!另外麦克风也有差别,小米ai音箱是6个麦克风,mini是4个麦克风,收音效果哪个更好就比较明显了。 内容上两者没有差别,小米ai音箱有拥有的功能,mini全都有。 两者的定位是不同的,ai音箱定位是家庭智能语音控制中心,mini虽然具有大音箱全部功能,能独立运行,但其定位其实是ai的拓展配件。 举个使用场景的例子,你把ai音箱放在客厅了,如果你在厨房或卧室想跟小爱沟通或需要小爱控制你的小米智能家居,过去你只能大声的喊,房间要是隔音差些,户型不大还能被小爱回应,否则叫破喉咙小爱也不理你。现在的话,客厅小米ai可以不动,在厨房和卧室各装一个mini,你只需要呼唤所在房间的小爱同学就可以了

让我选的话我选择华为,因为华为做AI这方面比较成熟,其次这音响是和丹拿合作音质是非常好尤其是低音非常震撼

首选小米 不解释

6,2019 AI 前瞻:音箱下一站,耳机急登场_

互联网已经奔腾二十年,旧秩序固若金汤,新秩序正在萌芽。

以智能音箱为先驱的AI新终端,正在掀起下一个IoT新时代的浪潮。

2014年以来,智能音箱沸沸扬扬。如今全然巨头争霸。而音箱之后,耳机正在成为群雄争夺的下一场焦点。

在未来的2019年,这场战将会更加混乱、猛烈:来自音箱战局的获胜者与失意者;来自音频行业的老派们与新锐们;还有手机产业的老大哥与兄弟们,纷纷攘攘,悉数登场。

一、交汇:耳机和语音的双浪迸发

过去四年,语音助手高速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

语音交互的作用,不仅仅是让搜索更快捷,而是在手机之外,实现了生态的重建。

在家庭场景中,语音赋能的音箱,成功绕开了手机,重塑了搜索、音乐和服务的版图。在看上去固若金汤的移动互联网生态中,挖了一道沟,建了一道墙。互联网生态打不过,那就创造新生态吧。亚马逊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很快,谷歌、阿里、百度、小米、华为,都如此般。

在语音覆盖的版图上,家庭生态已然成熟,下一站,自然是移动生态。

语音战争的核心,在于三点,渗透至上、终端为王、场景覆盖。

渗透是最高目的。可是要实现渗透,必须是多场景、多终端的方式。谷歌为什么要做硬件,不是喜欢做,是不得已啊。没有终端打头阵,Google Assistant 怎么渗透到千家万户?靠手机吗?万物互联本来就是去手机化的进程。具备连接能力的多终端,重塑了生态。一味高高在上,企图让友商打头阵,显然不行。这是为什么,亚马逊和谷歌要亲自做音箱,也要亲自做耳机。2019年,由谷歌、亚马逊带起的这阵风。自然,也会把互联网巨头,纷纷吹进耳机战场。

恰巧的是,在语音之外,耳机行业本身,也在经历一场变革!

以苹果老大哥带动的真无线耳机浪潮,正在汹涌袭来。耳机从有线到无线再到真无线,整个产业都在加速革新和变化。借着这轮东风,新锐出,格局动。耳机无线化、智能化,还有三五年的动荡期。真是乱世,乱世啊!

一面是语音助手着急场景落地,一面是真无线耳机在急速爆发。

双浪交汇,成败有多激荡,结局就有多辉煌。

二、踏空:旧战法与新战场

每个时代都会有那时代的大机会。就像物种进化一样,旧时代的王者,往往没法自我革命。

不是不想革命,而是不能革命。

恐龙是爬行时代的王者,恐龙之间急速竞争,让物种是四肢变得发达,头脑变得简单。取代恐龙的,不是更强大的恐龙,而是智慧的哺乳动物。旧的体制,正因此,没法孕育新生态。

以此般规律看过去,看当下,看未来,都是一样的。

过去四年,智能音箱在传统硬件和互联网世界之间,撕开了一道口,掀起了万物互联的先声。这么一个新时代产物,用旧时代的观点,是做不好的。传统硬件厂商的思维,是做品牌,但可惜,智能音箱只是个工具;互联网企业激烈撕咬,想做差异,求极致,可惜的是,它只是个管道,低价渗透就好。这两个道理,在2018年,看上去理所应当。但是回退到2015年,甚至2016年,几人能参透呢?

还记得前几年,大家对智能音箱的质疑吗?叮咚最开始在国内抢跑,前两年反响平平,有观点说:智能音箱在国内没有生存土壤,电视才是中枢;2017年,智能音箱价格战兴起。有观点说,低价没有未来,音箱要有差异化、品质感……

新的战场,自然要有新的打法。智能音箱如此,未来的耳机,也是如此。诸如此类的争端、迷惑,都会再一次上演。

再一次,AI和硬件的交融,又是一场混乱、激烈和盲从。

幸运的是,这是一场胜负未知的新战局,老牌有实力,新人有机会。

可叹的是,受制于耳机和音箱的品类差异,音箱战局的战术战法,在耳机领域,全然不适用。

耳机没法管道化,语音价值并不大。低价的屠夫,也会死于低价。

如果顶着旧思想,进入新战场,结局除了踏空,还能怎样

三、危局:激进的战法与火葬场

1、英雄的虚妄

语音和耳机结合,毋庸置疑是个大趋势。科技行业的发展,有它宏观的规律。领先一步,成了先烈;领先半步,才是先驱。对于大部分玩家来说:活下来,就是AI。

耳机智能化,是自然而然的,不是刻意强求。预计明年的战局,依然会充斥不少极端打法,战法越激进,结局越危险。耳机发展一百年了,行业的宏观大规律,不是资本和疯狂的个人,能够左右改变的。

在音箱战局中,低价战法无往不利,巨头垄断已成事实。遗憾的是,耳机战场,全然不是。

低价没法屠榜,巨头没法垄断。

耳机百年了,一直都是一个群星闪耀,个性化、差异化、场景化的品类。

违背这两点基础认识,再威武的英雄,也会落马折腰。

2、往后二十年的新时代

再往远了看,音乐类设备,依然是一个充满了前景想象的领域,它离主流设备最近。当年的苹果、魅族、OPPO,都是先从播放器进入,迎着着智能手机额变革,进入到主流大赛道。

互联网思维做不好硬件;传统硬件又走不到未来。

在AI和硬件的交汇口,往后看二十年,伟大的新兴企业,依然有出头生长的空间。如果这都没有机会,科技世界该多无聊。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站在泥泞的前线,才能看清现在。听见轰鸣的炮火,才能活到未来。

AI硬件的未来,拭目以待!

7,焦点分析 | 手机、PC市场红利见顶,硬件巨头入侵家电生意_

家电这个传统的生意,招来了很多新巨头的注意。

小米很早开始做电视,最近反复说自己出货量正超越一众传统家电巨头,而且也推出了自己的空调;华为提起电视时候一直闪烁其词,但已经有内部人士证实电视正在研发当中;联想在9月底召开的Tech World上展示了净化器、扫地机器人,并称未来半年陆续有多款白电产品发布;“小公司”一加也高调进入电视行业,说要给消费者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家电是个难做的生意,这意味着这些公司需要在原有业务之外,另开供应链,另开生产线,另组团队,而且,几乎所有市场报告都会说,家电已经是夕阳产业,房地产不景气,节能补贴、家电下乡等政策优势也不复存在,现在踏入这个行业并没太多赚头。

然而,手机、PC的生意也不好做,它们面临技术和市场的双重瓶颈,于是,这些硬件公司便想着用家电搭配被看做未来趋势之一的IoT,在底层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创造新的体验,借此打破瓶颈,也给市场一个新的故事。

进入存量市场,硬件巨头不得不开辟新市场

手机、PC行业存量市场,马太效应越来越强,虽然小米、华为还在开辟海外市场,但红利见顶也不会太远。

PC行业早就进入了存量市场,手机行业也在这个阶段挣扎了2年了。PC形成了联想、惠普、戴尔、苹果、华硕、宏碁top 6的稳定阵容,手机形成了三星、苹果、华为、小米、OV top 6的稳定阵容。市场格局不存在太多悬念。

在手机市场,过去两年还有一些变化,华为、小米、OV更多地蚕食了小厂家的份额。但接下来更多地是巨头之间的竞争,谁要侵夺彼此的份额都不容易。

接下来,要提升业绩的方向无非两个,一个是在每一部手机上薅更多的羊毛。这里面分为两点:一个是提升手机的平均售价,不光苹果大张旗鼓地这么做(iPhone XS Max的价格被写进了各种段子),以性价比著称的小米也在悄悄地这么做,向更高端的市场渗透。小米最新一季财报透露,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平均售价同比增长了25%以上。一个是加码互联网服务,从每一个手机入口挣更多的服务费用,这要求客户群体高端化,并激活客户更大的付费欲望。

但只有这个还不够,这只是在原有的矿里掘金,作为巨头而言,还需要找更多的矿。于是第二个方向出来了:从手机、PC延伸到家电生意。

从手机、PC就近转向同为硬件的家电,是个顺其自然的逻辑。在这个扩展中,相比PC厂商,手机厂商有更大的优势——手机通常被认为智能家居的核心硬件,在构建智能家居的生态中处于中心地位。

当然,生意场钱说话,手机、PC厂商们想做家电,除了核心业务见顶的压力外,自然也是因为这个市场诱惑不小。

家电单品的体量均不如手机、PC那么庞大,但是这些各种各样的家电加在一块,也是不逊于手机市场的庞大体量。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白电产业2017年冰洗空三大白电销量突破33000万台。

而且,相比于手机、PC市场出货量几乎不增长的情况,家电市场还保持了不错的增速,虽然增速也在下滑。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中国白电产业2018一季度空冰洗销量共计7319万台,同比增长6.9%;其中内销、出口分别达4347万台、2972万台,同比增长11.2%、1.2%。而智能家电的增速还明显快于整体增速。

另外,连接更多的家电,也可以在C端构建更大的物联网生态,这是未来竞争的大战场。把家电纳入物联网,不仅可以让原有的硬件业务更加稳定,而且还可能会催生更多的新机遇。

家电厂商也给了硬件厂商机会

在这个市场当中,传统家电厂商依然是强势的一方,无论白电和黑电都是如此。可以看下董明珠经营的格力,业绩一直很出色,但这并不妨碍小米打空调的主意。

相比于手机、PC而言,家电的门槛要低不少,尤其是小家电。当下的市场环境而言,没有其他厂商再踏进手机市场,少数手机厂商(华为、小米)踏入了消费级PC市场,但是很多厂商都对家电跃跃欲试。由此也可窥测不同市场的门槛高低。

小家电由于门槛低,所以即便晚一些进入,也可以凭性价比、渠道、品牌的优势快速崛起。小米的很多生态链企业就是如此,比如,刚在美国上市的云米科技主要产品就是净水器等小家电。

对于大型的家电,比如电视、空调、洗衣机、冰箱这些,要进攻这些市场并不容易。传统厂商依旧强势,尤其是白电三巨头美的、格力、海尔,前两家市值都在2000亿美元以上,盈利能力也好于小米这样的手机企业。

但传统家电厂商有几个致命的弱点。

一是对年轻人的品牌吸引力弱化。对于90后、00后这些互联网原住民来说,小米这样的手机厂商,要比家电厂商品牌认知更鲜明,在互联网上家电厂商的声量远不如手机厂商。这些年轻人成为消费群体后,如果小米、华为、一加能提供家电的选择,他们可能更容易想到这些厂商。品牌的弱化兴许不会影响短期的营收,但会让一家公司无形中丧失未来的市场。

二是在智能上的乏力。这一点上硬件巨头和互联网公司拥有天然的优势。未来的家电都会向更加的智能方向去走。以属于黑电的音箱为例,硬件巨头、互联网公司凭借内置AI的智能音箱,成功获取了这个市场。与此同时,手机厂商更熟悉互联网的玩法,更善于互联网化的营销。

三是对新需求的反应速度相对较慢。更远的未来,我们一定会产生更多新的需求,而这些新需求将有机会催生新的硬件品类。对于掌握海量用户数据的手机厂商而言,他们能更快地作出反应。

上述几个弱点都很难弥补,这是由技术发展造成的很难逆转的趋势,而且不同企业的基因也影响他们的选择。当家电变得越来越智能的时候,这些机会就会越来越亲近硬件巨头,疏离家电厂商。

虽然现在,大型家电尤其白电,还是家电巨头的市场,短期内很难动摇。但小米已经在电视这个领域切出了一道口子。在竞争未来的赛道上,传统厂商并不像他们的体量展现出的优势那么大。

进入家电市场,硬件巨头可以怎么玩?

大型家电是一个很难啃的市场。但是这些硬件厂商还是有自己的优势在。

上面提到传统家电厂商的几大弱点,与之相对的则是硬件厂商的优势所在:年轻人对他们的品牌认知度更好,更智能,更贴近互联网。具备这些优势,这些厂商就可以有不同的玩法,也更容易把握新机会。

从产品来说,家电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两个:一个是传统家电变得更加智能,比如电视、空调、洗衣机等等。

这些市场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夺取的,白电三巨头的业绩和盈利能力都不错。但硬件厂商可以以一种类似于“伪发明”的姿态进去。在概念的炒作,以及“智能”的革新(这个是实际存在且不可逆的优势)上,手机、PC厂商都是占优势的。

以智能音箱为例。早期的智能音箱就是多了对话功能,但最实用的功能还是听歌。虽然现在智能音箱加了屏幕,但对很多用户而言依然如此,因此智能音箱常有鸡肋之嫌。

但正因为这一点“智能”的区别,和“智能音箱”概念的包装、营销,互联网巨头、手机厂商就夺取了音箱市场。

智能音箱的厂商们并没有发明音箱,而是在其中内置AI,发明了“智能音箱”的概念, 并以此说服了用户。我们今天似乎渐渐忘了,音箱正是传统黑电的一个品类,而将其归入到智能硬件的领域。小米进军电视市场也是同理。

从市场的刚需来看,就像音箱的功能主要还是听歌,洗衣机主要还是洗衣服,空调主要还是调节气温,冰箱虽然能挖矿,但主要还是冷冻和保鲜,短期很难炮制新的刚需出来。但在这些产品上添加一些更智能的元素,辅以适当的炒作,就可以吸引一些科技发烧友和尝鲜的用户。

如果能在核心功能上过硬,就有望吸引更多的用户。再之后,就是资本、供应链、渠道上去拼了,这些是不可避免的笨功夫。

第二个发展方向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我们生活的丰富,一定会催生新的需求,产生新的家电。

上面提到,由于手机厂商、互联网企业掌握更多的用户数据,他们可以更快地察觉新需求,并作出反应。更重要的是,未来新产生的家电几乎都会是智能硬件,很可能离不开AI、VR、AR这些技术。对于这类的机会,具备相关技术的硬件巨头、互联网厂商会有更强的把握能力。

以翻译机为例,这个需求来自于出国旅行的热潮。掌握AI技术的硬件厂商、互联网企业、AI企业,就可以把握住这个机会。科大讯飞、网易有道、百度、小米都推出了翻译机,联想也将推出自己的翻译机。但对家电厂商而言,这样的机会只能白白错过。

虽然翻译机不是家电,但也可以看出,在这个方向上,传统家电厂商有些无力。

小结

对于手机、PC厂商而言,核心业务红利见顶是近在眼前的事实。有余力、有野心的厂商自然会考虑攻占新市场,瞄上家电也就顺其自然了。而且,也不只是小米、华为、联想、一加看到了这样的机会,苏宁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也开始做家电。

但攻占这个市场,尤其是三大白电市场不会很轻松。 除了等待互联网原住民90后、00后成长之外,小米这些玩家,还需要在产品的核心功能、供应链等方面下大功夫。这是一个诱人的市场,硬件巨头有他们的优势所在,但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攻坚战。

8,芯片战背后的金钱游戏:61笔半导体并购潮真相_

编者按:本文来自“智东西”(微信号:zhidxcom),作者:心缘;36氪经授权转发。

2018年,半导体并购事件接连在整个上下游产业界密集地释放炸弹,半导体产业的地壳已然开始龟裂。

这一年,博通千亿美元并购高通告吹,高通恩智浦在中国的沉默中遗憾分手,贝恩财团挖走东芝存储芯片业务……多起备受瞩目而旷日持久的并购事件终于尘埃落地。

尽管全球半导体届第三次并购热潮(2015-2016年)已经逐渐退烧,并购的数额和规模都在减少,但在半导体产业集中度持续加强的总体趋势下,新技术的兴起和摩尔定律的动摇,以及全球贸易摩擦的持续升温,使得半导体江湖依然变数连连。

智东西从全球61起半导体并购案中抽丝剥茧,发现潜藏在2018年半导体并购潮背后的五大变数:

1、有人进、有人出:阿里格力富士康跨界入局半导体,博通从硬件迈向软件,一批半导体重要玩家从此在市场上隐去姓名。

2、有人变强、有人变弱:并购发起方通过交易后提升实力和影响力,而并购失败者受到不同程度的挫伤。

3、规则在变:行业重点转移,AI催生的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成半导体企业必争之地。

4、行业势在变:巨头聚焦,局部效应明显,汽车电子、光器件行业巨头鏖战。

5、搅局者出现:艰难的贸易环境逼迫中国半导体产业加速成长,中国军团开始大刀阔斧多拳出击。

有人进、有人出:跨界造芯成热点,半导体公司觅新出路

半导体产业的高门槛将千千万万垂涎者拒之门外,能够快速在强手如林的半导体江湖占据一角的企业,莫不是拥有先进的技术,或者坐拥充沛的资金。

谷歌、苹果、亚马逊、华为、Facebook等一众国内外科技巨头无一例外都盯上了芯片这块诱人的肥肉。在缺乏技术支撑和产业积累的前提下,并购成为非芯片公司快速切入芯片市场的一条相当奏效的捷径。

半导体圈外的人卯足了劲儿想往里挤,圈里也不乏想要跳出来走软硬件结合之路的玩家。

1、阿里格力高调入局,非芯片公司跨界造芯

要说跨界造芯这件事,2018年的重头戏基本被海峡两岸承包了。

阿里巴巴去年在芯片界一路高歌猛进,先是在4月宣布全资收购中国大陆唯一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转眼5个月后又宣布将中天微和达摩院的芯片业务整合,成立 “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

中国家电三巨头之一格力在11月以30亿元“插足”中国最大的半导体并购案——闻泰科技豪掷超过250亿人民币收购安世半导体(Nexperia),成为闻泰科技第二大股东,未来两大股东持股比或相差5.13%。

借助吞并收购年产量高达1000亿颗的大型IDM企业安世半导体,家电巨头格力和全球最大的智能终端ODM企业闻泰科技,正式跨进芯片界的大门。

和闻泰科技相似,在海的那边,世界最大的代工厂富士康亦将手伸向上游半导体器件领域。3月,富士康旗下子公司鸿腾精密宣称斥资8.66亿美元收购美国电子产品公司贝尔金(Belkin),并获得包括无线充电器、Linksys互联网路由器和智能家居系统WeMo在内的业务。

有人认为,这是富士康欲摆脱代工厂标签的重要举措,昭示着富士康将从幕后走向台前。

对于跨界玩家来讲,他们亟待的莫过于技术、人才和资源,而一举多得的良方莫过于并购一家业务水平优秀的半导体企业。在2019年,各家科技巨头的造芯大业将更进一步,很有可能会有更多半导体企业成为这些巨头的新血脉。

2、芯片公司玩跨界新招,博通软件化转型

在跨界玩家尤其是互联网公司积极入局芯片产业之时,一些半导体公司则不再满足于只做硬件。全球最大的WLAN芯片厂商博通就是这样一家“不走寻常路”的公司。

显然3月告吹的收购高通案并没有打击博通太久,7月,博通宣布拟以189亿美元收购美国著名华人企业家王嘉廉创办的软件公司CA Technologies(CA)。博通CEO兼总裁Hock Tan表示,CA的中央处理器和企业软件产品将为博通的关键技术业务增色。

幸运的是,CA收购案已经取得阶段性的胜利——通过了美国反垄断机构的审核。

由于博通的半导体业务和CA的软件业务尚未显现出任何明显的协同效应,华尔街对这宗似乎偏离了主赛道的收购案并不看好。不过这一举动足见博通扩大产品线、实现从硬件到软件通吃的野心。

有人变强,有人变弱:成者实力增强,败者肌肉损伤

通过不断收割对手,以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实现资源整合和结构重组,赢得更大的话语权,是任何行业并购的常态。

在2018年半导体收购潮中,大多数并购案在完成后都获得了实力的补充。

例如,全球领先的EDA和IP供应商Synopsys就在借助收购持续构建其庞大的IP业务。1月,Synopsys以非公开的价格收购了一次性可编程非易失性存储器IP的先驱Kilopass。这一收购,使得Synopsys的DesignWare NVM IP组合更加强大。

另一个获得新臂膀的例子是贝恩财团。由贝恩资本牵头的财团成员个个实力非凡,包括SK海力士、苹果、戴尔、希捷和金士顿。

由于无法弥补核电业务带来的巨额亏损,东芝壮士扼腕,割下存储领域数一数二的芯片业务,以180亿美元的高价卖给了贝恩财团。2018年5月,这笔交易终于通过了中国这最后一关。

贝恩财团并购案以喜剧收尾,交易额达440亿美元的高通恩智浦并购案却迟迟等不来中国敲下手中的“惊堂木”。

凭借芯片与专利大肆收割移动通信红利的高通,在接踵而至的反垄断官司与物联网芯片多样化的夹击之中,似乎陷入流年不利的窘境。

作为全球车用半导体龙头,恩智浦(NXP)在AI和车联网上的实力对于高通扩大芯片版图来说具有非凡的吸引力。

可惜时运不济,恰逢全球热议的专利垄断问题持续发酵和中美斡旋的关键节点,这两大半导体巨头最终未能成功牵手。尽管中国在G20峰会后表示愿开绿灯,高通却回应不会与恩智浦“再续前缘”。

▲高通的官方新闻稿显示,如果未在美国纽约时间25日夜间11:59(中国26日上午11:59)获得所有监管部门批准,会放弃交易并向恩智浦支付合约解除费用

因为并购案的失败,高通也小出一把血。按照收购之初的协议,高通要向恩智浦支付20亿美元,作为收购失败的“补偿费”。

同时,整体市值仅有700亿美元左右的高通,还需将手中400多亿美元现金储备中的300亿美元来回购股票,以安抚自家股东。

规则变了:物联网和自动驾驶成新的圈地项目

在传统半导体行业混战之时,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亦展露冰山一角,全球半导体巨头间已经开始刮起一股扩张业务布局的飓风。

有错过移动市场的英特尔为前车之鉴,显然,生存在极度依赖产业生态的半导体产业中,没有哪家公司愿意冒着失去未来市场的风险,固守在原有业务上。

快速布局新兴领域、加速资源互补和业务整合,构成了巨头们摆脱对原有业务的依赖、决胜AI时代的一大重要解法。

1、补足短板扩充实力,形成资源互补和业务整合

12月,高通恩智浦收购案在被高通的回应彻底判了死刑,使得这起移动霸主与车载、物联网巨头强强联合的大型交易遗憾落幕。

而同样在这个月,全球最大网络设备制造商思科(Cisco)的野心才刚刚浮出水面。

高传输速度和超低功耗使得硅光子芯片市场巨头环伺,而擅长开发长距离高速传输大量数据光学器件的光学芯片制造商Luxtera被传成为英特尔、博通等巨头争抢的香饽饽。

最终思科击败各路豪强,宣布将以6.6亿美元的现金和股权奖励收购Luxtera,该收购将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

2、巨头收编创企增强AI实力,AI芯片创企反吞昔日巨头

如果要为2018年的科技界选一个关键词,那无疑就是AI。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集体下场,掀起轰轰烈烈地自主造芯运动,同样,传统半导体厂商和AI芯片创企们也都不愿在AI的舞台丢了戏份。

在人们屏息以待高通收购案结局的7月,美国芯片巨头携手中国创企唱了一出好戏。

全球最大的FPGA厂商赛灵思宣布收购中国AI芯片领域冉冉升起的创业新星深鉴科技,称“将继续加大对深鉴科技的投入,不断推进公司从云到端应用领域部署机器学习加速的共同目标”。

▲深鉴科技用于嵌入端的亚里士多德板(上)和用于大数据端的笛卡尔板(下)

AI在物联网时代和即将到来的5G时代都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三星电子在10月宣布收购AI分析公司Zhilabs,为三星自身扩展AI自动化产品组合并增强5G技术实力。英飞凌(Infineon)则早在2月就宣布收购丹麦擦创企Merus Audio来加强“智能音箱全集成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

2016年,日本软银并购ARM震动了整个半导体界,而曾经火过ARM的MIPS公司在去年被再度转手。令人吃惊的是,MIPS这一次投奔的是硅谷AI芯片创企Wave Computing。

此前主攻云端芯片的Wave,将MIPS视为为Wave拓展边缘计算和终端等新市场的重要利器。

3、汽车电子巨头激战,群雄逐鹿自动驾驶

近年汽车电子市场的行业格局更是相当不稳定,无论是高通收购恩智浦收购,还是赛灵思收购深鉴,都与其在汽车领域的战略布局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在高通轰轰烈烈“联姻”恩智浦时,恩智浦的老对手英飞凌亦在谋划着“上位”大计。英飞凌在7月宣布拟并购意法半导体(ST),而一旦收购成功,英飞凌将取代恩智浦成为车用半导体行业新霸主。

而这厢被高通收购刚化作泡影,恩智浦又在9月宣布收购高速汽车以太网IP领域先锋OmniPHY,填补其在高带宽网络产品组合中的空白。

日本汽车零件厂电装(Denso)在11月底宣布要出资数十亿日元入股英飞凌,以加快下一代可实现自动驾驶车辆系统的技术研发。

曾经在2015年因为受到恩智浦收购飞思卡尔和英飞凌收购IR的双向夹击,车载芯片老大地位被夺的瑞萨电子,也在通过巨额并购加码自动驾驶。

瑞萨发声明称将以67亿美元收购美国Fabless芯片制造商IDT,此举将为瑞萨带来IDT在无线网络和数据存储用芯片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对自动驾驶汽车而言至关重要。这笔计划将在2019年上半年达成的交易,有望成为日本芯片厂商规模最大的并购交易之一。

如今英伟达、英特尔、赛灵思等玩家在自动驾驶领域占领大片市场,其他在汽车电子领域长期割据的半导体厂商也在强势跟进,汽车电子市场格局之变才刚刚开始。

行业势变了:产业集中度加强,竞争对手互吞

新兴领域的爆发驱动半导体公司的横向扩张,而垂直整合则是诸多产业优化布局的自然规律。

这是任何行业都无法摆脱的资本法则,在垂直领域碰触到发展的天花板时,在和竞争对手双足鼎立难分高下时,在难以跻身全球最大半导体企业排行榜前列时,并购成为了跨越式成长、打破已有固定市场格局的新思路。

从总体来看,继2015-2016年的并购高潮后,整个半导体行业并购交易的狂热步伐正在急速降温。根据IC Insights的统计,其中由巨头主导的大型并购交易为总交易金额做了主要贡献。

▲2010-2017年全球半导体并购交易总金额(来源:IC Insights)

▲十大半导体并购交易,其中仅高通并购恩智浦案未能完成(来源:IC Insights)

在高通收购恩智浦失败后,2018年完成的半导体收购案中,唯有贝恩财团收购东芝存储芯片业务的交易金额进入前十。2018年的半导体并购交易在金额和数量上都难以复现两三年前的辉煌,这种下降趋势很可能还会延续到整个2019。

1、头部效应加速“买买买”

随着摩尔定律即将终结的言论甚嚣尘上,半导体产业早早开始寻觅新方向的发展和突破,收编已经打磨成熟的企业或团队成为传统半导体厂商的一个重要策略。

根据IC Insights在去年11月发布的全球前15大半导体公司销售排行榜,其中有7家总部在美国,3家在欧洲,韩国、日本各有2家,台湾有1家。在这15家半导体巨头中,有10家在2018年参与了半导体收购案。

▲2018年全球前15大半导体公司销售排名预测(来源:IC Insights)

例如英特尔,继前几年大手笔“买买买”后,英特尔在2018年又进行了两笔小收购,将为英特尔提供Xeon芯片ASIC设计的eASIC和片上系统开发公司NetSpeed Systems整合到英特尔的业务部门中。

与此同时,英特尔的老伙计美光却跟英特尔玩起了“分手”。美光在10月宣布将全资收购它与英特尔在2006年个出资约12亿美元组建的公司IM Flash,并从今年1月其开始以约15亿美元收购其股权。

这意味着原本可以用成本价从IM Flash买芯片的英特尔,将在美光收购IM Flash完成后签署新的供应协议。不过在交易结束前,英特尔和美光会继续在犹他州的工厂共同生产3D XPoint存储产品。

制霸手机AI芯片的苹果亦在10月完成了该公司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员收购。苹果和其长期芯片供应商Dialog签署许可协议,以3亿美元收购Dialog部分业务和包括300名员工在内的资产,并另付3亿美元作为未来三年交付产品的预付款。

2、垂直整合大势所趋

在功率器件、光器件等垂直领域,趋于稳定的市场分布成为横亘在小巨头们面前难以跨越的鸿沟,并购所带来的格局变动更加明显,更高级的玩家也从中诞生。

2018年,功率器件市场发生了少有的大型原厂并购案。90多岁高龄的电路保护期间供应商Littelfuse在1月完成了这家公司史上最大一笔收购,以7.5亿美元买下功率半导体先驱IXYZ,IXYZ将合并到Littelfuse的电子事业部。

这起收购不仅将增强Littelfuse功率控制产品系列在汽车市场的渗透力,也让它成为半导体的全能型巨头,业务范围将横跨传感器、电路保护、功率器件、MCU四大市场。两家公司的结合将为功率半导体行业创造一个更强大的市场参与者。

同样,光器件行业翘楚之间也发生了相当有戏剧性的争斗,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苹果VCSEL芯片的两家供应商Finisar和Lumentum。

光器件行业老二Lumentum在3月宣布以18亿美元的价格买下行业老三Oclaro,明显是要抢下Finisar第一的宝座。

孰料风云难测,Lumentum在12月才等来中国反垄断机构的批准,而此前还未完成交易的Lumentum,先在11月等来了无源巨头II-VI花32亿美元收购Finisar的消息。

这个耐人寻味的无源巨头收购有源巨头案,被看作是II-VI以小博大、进行垂直整合的重要一棋,也因此促成了光器件行业一个整合了有源和无源产业链的超强霸主。

搅局者出现:中国军团兴起,国际影响力初步显现

从历史的脉络来看,横向扩张、垂直整合是推动美国工业企业演变和成长起来的重要方式,亦是促使日本产业在二战后迅速恢复元气的主流方案,拥有三星等大型企业的韩国更是长期维持着大企业主导产业的状态。

中国,在2018年的半导体并购潮中,开始初步显露影响力。

中兴事件激起了中华大地的造芯之魂,地方政府相继推出各种政策,各路资本开始重燃对集成电路的投资热情,芯片也开始野蛮生长。

从列表中所整理的并购案来看,2018年,中国半导体并购大局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尽管对于填补中国半导体产业空白来说,海外并购是一条明显可行的捷径,但并购也好,自研也罢,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在于持续的研发投入、专利布局、技术领先性和稳定广泛的渠道。

要想向自主造芯大业靠拢,恐怕修炼行业内功还是终极要义。

1、各国监管更严格,中国成关键决策者

随着集成电路战略成为多国的国家战略,加上垄断市场对产业造成的伤害,各国政府对半导体并购案的监管更加警觉和严苛,尤其是美国和中国。

在2018年的半导体并购潮中,中国已经成为影响多起国际半导体并购案走向的最大变数。贝恩收购东芝存储业务、高通收购恩智浦、Lumentum收购Oclaro……中国都是决定是成败的最后一道阀门。

2018年,中美 贸 易 战战况持续胶着,在中兴事件、加征关税接连往中国的“缺芯”之痛上补刀后,美国商务部突然再次发难,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对福建晋华实行禁售,致使中国的存储产业再遇绊脚石。

相比美国,我国的半导体产业链条相对薄弱,从上游装备制造到下游软件系统和电子产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若想在国际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需要一系列配套产业需求的带动。

而随着美国政策的收紧,进出口贸易逆差将进一步扩大,一些半导体龙头企业可能将中心转移出大陆。这或许会“倒逼”中国自主造芯事业快速发展,但短期内也会对下游产业造成冲击。

2、中国半导体并购案数量多,但交易额和影响力不足

这一年,由中国企业发起的收购案在数量上足以与美国分庭抗礼,约占全球总数的1/3,阿里、富士康、闻泰、格力等巨头纷纷跨界进军芯片战场,国巨更是一年主导了7个并购案。

跨境并购是成为内地公司实现全球布局的重要方式。比如均胜电子通过收购日本高田,改写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均胜电子也真正成为全球汽车安全领域的巨头,全球市场份额升至第二位。

但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完成的半导体并购案在交易额上还远远不能与美国抗衡。这一年影响到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国际大型并购案不算少,但似乎对中国而言大都不算什么好消息。

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尚且没有一家能独当一面的大型企业。 中国本土发生的并购案中,能够影响全球产业格局的案例寥寥无几。

3、主流技术没有明显迈步,并购交易还需更加审慎

我国半导体在主流CPU、存储器领域长期空白,主流设计技术暂时还未没有明显迈步,去年存储器市场也持续疲软。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就这一年中国企业主导的半导体并购案来看,鲜少有能解决中国芯片缺乏的专利、技术等难题,或对中国产业会造成革命性影响的案例。

比如兆易创新溢价19倍并购指纹识别芯片厂商思立微一事,按照兆易创新的说法,这一交易有助于丰富其触控芯片、指纹芯片等产品线,拓展客户和供应商渠道。

然而此后不久,思立微就身陷和竞争对手汇顶科技的专利诉讼案中,而思立微在研发投入和研发团队数量上均远低于汇顶科技,再经历此专利纠纷,兆易创新的高溢价并购是否合理还有待商榷。

这也给其他半导体厂商提个醒,并购不是盲目扩张,需经过严苛考量后再下判断,下每一个棋子都要尽可能做到“落子无悔”。

结语:新兴领域助推半导体并购潮,自主造芯前路依然艰辛

总体来看,2018年半导体并购事件的主流趋势是强化技术能力、巩固市场地位、加码新兴领域布局和实现产能拓展。同时,并购参与方开始从应用、设计、封装向设备材料等上游扩展。

半导体作为基础设施产业已经上升为许多企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除了孕育出更多富有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创企,还吸引了越来越多资金充沛的跨界玩家。借助并购,他们轻易踏过半导体产业的高门槛,成为不同忽视的新生力量。

随着半导体产品走入成熟期,手机、PC等大市场开始收缩,而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起步,在2015-2016年为半导体产业激起新的并购热潮。

半导体产业已经走到高成本时代,产业分级趋于稳定,多数巨头都触到发展的天花板,资本规律推动同行合并走向必然。达摩克里斯之剑时时悬于头顶,对于这些巨头来说,不补充实力,不加速转型,未来就很可能会厄运临头。

时与势将身处半导体江湖的企业们推向一个个十字路口,谁也不想成为大浪淘沙中的那粒沙尘。在政策推进下,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正在数量上呈现起势。尽管目前尚未出现较多有影响力的并购事件,但今年中国企业有望摸索出更明晰的方向。

2018年是半导体行业风起云涌的一年,这一年埋下的数条引线,或将深刻影响未来半导体产业五至十年的发展和格局走向。

9,谁在杀死腾讯?_

编者按:本文来自“全天候科技”(ID:iawtmt),作者:舒虹,36氪经授权转载。

夏秋之交,风云变幻。

几日内,中国互联网大军已经经历了几起微妙而重大的人事变革:9月10日教师节这天,马云宣布交出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的权杖,将于一年后正式“让贤”;三日后,小米创始人雷军宣布完成其亲自操刀的小米组织架构大“手术”:新设组织部、参谋部,调整任命了一大批“80后”高管。

9月16日这天,杭州、北京天气大好。腾讯总部所在的深圳,却遭遇了35年来杀伤力最强的一场台风。

微信朋友圈疯传,狂风大作下,腾讯新大楼玻璃幕墙破损掉落,留下坑坑洼洼的风洞。腾讯公关团队立刻跳起辟谣:“破损”的墙面乃节能遮阳板设计而造成的视觉误差,实际上,一切安然无事。

即便台风肆虐,一场早该降临腾讯的“狂风骤雨”却始终没有发生。

三个月以来,李天一一直在等待一个结果。今年5月,李天一通过腾讯内部推荐通道申请加入腾讯云,经过四轮面试,到了最后发offer的关头,流程突然被卡住了。到了8月,李天一被告知,腾讯云部门没了待招的人员编制,要等编制下来才能走后续流程。

“找了个猎头来问,对方说不用等了。4月开始,腾讯云社招的headcount(人事编制)就已冻结,今年的应届生都被转去了微视”。李天一说。

腾讯云冻结headcount的消息已在腾讯内部流传了一段时间,其背后的原因直指组织与人事。

据多位腾讯在职员工与合作伙伴向全天候科技透露,腾讯正在酝酿的一场组织架构的调整,目前隶属于社交网络事业群(SNG)的腾讯云或将独立成为一个新的BG,也有可能与技术工程事业群(TEG)部分职能、腾讯“互联网+”等有关业务合并,大概率是针对To B业务设立一个新的组织架构。

一位腾讯总部人士说:“腾讯的这场变革势在必行,Pony(马化腾)去年年底就在内部说过,腾讯要设立一个适应To B业务发展的组织架构,只是至今未下发正式文件。”

2017年12月,腾讯2017年度员工大会上,马化腾说:“在管理方面,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内部的组织架构,现在的腾讯需要更多To B的能力,要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从内到外系统性地梳理。”

腾讯总裁刘炽平补充道:“很多人说我们只有To C的基因,没有To B的基因,我是不相信这个说法的,你看进化中的成功物种,不是一开始就有那种基因,都是演化出来的。”

只是,时隔已近一年,外界并未看到明确的推进迹象。反而,自今年1月以来,腾讯股价由最高点的475港元下跌至最低点305港元,市值蒸发超过1500亿美元。有投资人感慨道:一家净利润季度同比增长20%、赚近200亿的公司,看朋友圈评论像是快倒闭了一样。

9月17日,台风过后的周一,腾讯股价再跌3.27%,停摆在319.2港元。截至9月18日中午,腾讯市值跌破3万亿港元。尽管9月7日起,腾讯累计耗资1.87亿港元连续6日回购股票,但似乎于跌势无补。

1 箭在弦上

2012年前后,腾讯经历了一场重要的组织架构“手术”:公司由原有的业务系统制(Business Units,BUs)升级为事业群制(Business Groups,BGs)。

这次变革,主要是为了应对移动互联网的大潮:腾讯将同一产品的手机端和PC端整合,把原来的无线业务BU拆了,和PC上的对等业务合并在了一个部门。据腾讯创始人之一、前CTO张志东回忆,“移动时代的到来,让我们走到了‘革命’还是‘被革命’的关口。”

自1998年创立以来,腾讯公司几乎每七年历经一个关卡:2005年为了应对一个业务到多个业务,采取了横向的事业部制;2012年则是走向移动化。

如今,即将20岁的腾讯行至转折点。AI、大数据、云是关键词。

多位腾讯人士对全天候科技表示,To B(企业端)、To G(政府民生端)业务的整合、数据的共享和打通是近来腾讯内部最关心的话题。但腾讯To B、To G业务的最大阻力不是来自竞争对手,而是内部机制。

腾讯现有事业群架构(来源:腾讯官网)

目前,腾讯共设有7大事业群,分别是CDG(企业发展事业群)、IEG(互动娱乐事业群)、MIG(移动互联网事业群)、OMG(网络媒体事业群)、SNG(社交网络事业群)、TEG(技术工程事业群)以及WXG(微信事业群)。

这一组织方式是应腾讯赖以成功的产品文化而诞生的。它的设计者之一张志东称,这种生产方式具有边界简明的优点,以部门/产品组为单位,一个产品部门就能自主立项,快速试验,当遇到大的技术难题时,再从公司层面抽调有经验的同事增援。在一定的产品领域和试错时间内,允许不同的产品团队有不同取向的探索。

作为腾讯To B业务的重要出口,腾讯云隶属于“以打造娱乐化社交、场景化通讯和云化企业服务”的SNG。其它的AI、互联网+民生、办公、小程序、公众号等To B业务则散落在不同的BG和业务部门。

在ABC(AI、Bigdata、Cloud)时代,这带来很重的“数据墙”和“组织墙”的问题,突出表现是多头销售、各自为阵。

例如,腾讯云与腾讯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FiT)均设有金融云产品部门,分别对接不同的银行客户。过去几年,腾讯金融云方面的客户发展了超过6000家,分别来自不同的团队,存在不少业务部门“打架”的情况。

“腾讯云现在的架构是参考腾讯本身的业务,(针对)每一个行业有一个云业务负责人,然后让职能部门支持云业务,但是当一个云的客户接进来之后,它的需求是多样的,就需要定制,这个时候方案一定会涉及到其它的BG。腾讯云在架构上没有权限,也没有技术高管,它没法调用TEG的力量、MIG的力量,甚至优图的能力。”腾讯云离职员工张钊说。

2017年4月和5月,腾讯MIG和腾讯云先后推出了两个不同的语音开放平台——腾讯叮当和腾讯云小微,对标亚马逊Alexa。二者都自称“智能服务开放平台”,都提供硬件接入服务,都可以为第三方提供语音技术能力与接入腾讯内容资源。

腾讯云小微被认为是腾讯内部AI能力的集中展示,但是连腾讯自己出的叮当音箱也不愿意使用云小微。

“公司的使命是连接一切,但是内部连接之差,对比起来反差强烈。”一位腾讯内部员工指出。

据悉,腾讯部门内部竞争更加激励,腾讯内部有两个“吃鸡”的团队,让两个工作室做两款不一样的手游,一边加班到12点,另一边就加班到凌晨2点,做游戏变成了打仗。“公司在产品层面可以‘赛马’,但是AI、数据等基础研究层面,过于分散并不是理想状态。”上述员工认为。

过去一段时间,腾讯组织架构的阻滞在腾讯内部引起广泛讨论。

有员工在内网发文指出:毋庸置疑,赛马机制在公司过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到现在仍不过时,但任何规律都是有条件的。过去To C市场的竞争更像是丛林游击战,大家可以尽量分散,最重要的是“神枪手”产品经理,但To B、To G市场的竞争更像是大规模的阵地战,是个系统工程,哪个部位都需要集团作战,考验的是斗志、纪律和领导者调兵遣将的战略眼光。

也有员工直言,现在游击战打完了,该打阵地战了,To B业务的壁垒和护城河远高于To C业务,只有To B、To G业务才能让腾讯守住胜利果实,经久不衰。

2 引而不发

放眼巨头的江湖,移动互联网格局几已定型,战略的重整、组织结构的裂变成为新时代的破题之义。

2017年8月29日,华为宣布调整内部架构,将Cloud BU迁移至华为集团之下,成为与运营商业务BG、企业业务BG、消费者业务BG并列的一级组织部门。而早在2009年,阿里巴巴已独立阿里云团队,角逐云服务市场。

腾讯的这一结构性矛盾存在已久,却迟迟引而不发。

今年9月,张志东在一场腾讯学院的内部分享中,再次提及变革话题。他说:“大型企业的组织变革和中台建设,绝对是一个难题,需要很大的魄力和智慧,找到适合的演进节奏和建设次序,估计也必然会遇到不少的阵痛,如部门短期利益冲突、部门团队的安全感、经验不足的损伤等。我想,这里最关键还是两点,一方面是取决于高层管理团队的自上而下的决心和意志。另一方面,就是公司的各产品和技术团队的文化和胸怀。”

在腾讯历史上,这并非无经验可寻。

2011-2012年,腾讯转向移动化的组织变革中,原来的无线事业部被拆分,改以业务为单位,把手机、PC聚在一起,PC大团队转身投入到手机上来。组织的既得利益和惯性遭到了挑战。无线事业部是2004年腾讯上市时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团队。在游戏还没有带来很大收入之前,手机QQ是腾讯最重要的创收部门。

在云时代的变革中,腾讯再度面临相似困境。

过去,在以社交和娱乐为业务重心的腾讯业务体系中,腾讯云并不是明星。但在腾讯内部,腾讯云被视为腾讯大生态和“连接器”的一个重要落点,承担着腾讯开放战略的实行。

为什么腾讯云隶属于SNG?来自腾讯的官方说法是,腾讯云的技术框架来源于QQ。事实上,腾讯云的数据底层也与TEG(技术工程事业群)息息相关,例如腾讯云分析(MTA)、腾讯云推送(信鸽)等大数据运营服务均是TEG的数据平台部提供的。

腾讯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QQ时代。社交内容的大量涌现对当时整个中国互联网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云负责人邱跃鹏曾表示:“当时公司希望用传统的Web型业务架构解决问题,并最终借此在海量存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据界面新闻报道,2014年底,邱跃鹏开始全面接管云业务,带领团队逐步优化产品体验,攻占行业细分市场,探索To B这个对腾讯来说稍显陌生的商业模式。

早期的腾讯云主要服务于游戏行业的客户。作为前沿技术的输出窗口,腾讯云输出着来自包括微信事业群、技术工程事业群、社交网络事业群等内部各个BG的技术成果。

腾讯SNG,负责以QQ和QQ空间为基础打造大社交平台。“在感情上,这里有一大把10年甚至15年的老员工,他们的战功是在QQ与MSN之战中就已立下的。动谁都不合适。”张钊说。但企业转型必然带来人事的阵痛。

2014年,腾讯云平台创立时,在腾讯内部并不是优先级业务。在接受采访时,腾讯云副总裁曾佳欣曾这样描述腾讯对云服务的重视:老板给你站台,钱也给你,人也给你,要什么资源你说,都给你,然后你给我打赢这场仗。

但是相比陆奇之于百度、王坚之于阿里云,腾讯云、包括整个腾讯技术层面一直缺少一个具有内部号召力与行业影响力的精神领袖。

2010年,曾就职于美国谷歌和微软两大互联网公司的陈磊加入腾讯,先后负责腾讯广点通和腾讯开放平台,并一手创办腾讯云平台。2014年11月,陈磊离开腾讯云,加入迅雷。

2018年6月,在与全天候科技的一场对话中表示,陈磊谨慎表示:当时腾讯云的组织架构并未对业务造成阻力。

“陈磊对于腾讯云是有感情的,他设计了一套云业务战略,主张先做基础设施,做大规模、占领市场,但是SNG的负责人汤道生却主张利润优先。”张钊告诉全天候科技,“陈磊着手腾讯云时,马化腾是真的不信的,他的一些提法到了高层更推不下去。直到2016年,腾讯才开始重视云计算,与阿里抢占云市场,今天的腾讯云又回到了陈磊设计的老路”。

目前,腾讯云在游戏和视频领域已达到行业第一,正在大力拓展金融、医疗、电商、旅游、移动应用、政务、在线教育等领域。传统行业和政务机构还有一大波等着上云的大机构。目前,公有云的用户主要来自互联网行业,但占中国经济比重最大的制造业仅占12%,金融仅占8.5%,医疗健康行业3.6%。

有腾讯云的合作商家告诉全天候科技:“游戏云、视频云做得好,第一是接口简单,第二,客户更关心腾讯带来的流量优势,而不是技术构架。”

腾讯云几任空降下来的市场体系的总经理,都在努力扭转这件事:去做销售,而不是卖流量、卖市场。但实际效果捉襟见肘。

“腾讯这两年越来越暴露出一个隐患——无法在战略转型的关键岗位上获得优秀领导人才的补给,To B业务整合难点就在于此。”一位接近腾讯人士这样总结。

自2014年张志东离开腾讯,四年来,腾讯一直没有CTO。微信公众号“卢泓言”8月18日撰文《张志东归位鹅厂如何》,指出腾讯需要有一个CTO来担负起打通数据,建立大后台的历史责任,而不是一味的内部赛马,相互封闭。

张志东(tonyzhang)在文后留言说,“个人是不会回归永无止境的企业发展了。鹅厂并不缺技术将才,也有较为开放和自我反思的文化,当前在组织架构在适配云时代上遇到大坎,组织变革是滞后了,这对20岁的鹅厂来说或许也是一个契机,相信鹅厂的管理团队能自我变革,会有新一代的领军将才冒出来。”

3 总部掌控力

2010年,BAT三位大佬在深圳的一场正面论战至今令人印象深刻。

在当年的深圳IT峰会上,李彦宏说:“云计算这个东西,它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东西”;

马化腾认为:“像使用水和电一样使用云计算资源,要几百年后、一千年后才有可能到达阿凡达那种现象,现在还是太早了”。

只有马云最激动,他说“最怕就是老酒装新瓶,你看不清他在玩什么,突然爆发出来最可怕。”彼时,阿里云计算项目已经开工半年多。

2013年,百度与阿里、腾讯的竞赛中,逐渐落于下风。对此,李彦宏的反思是,阿里与腾讯都是从用户收费、C端收入,百度的收入在B端。这一年,百度发布了“轻应用”,尝试向C端业务转型,并在2014年全面收购糯米网。

腾讯在云业务上的发展未获先机,表现出来的战略落后,换句话说即总部掌控力不强。

吴晓波在《腾讯传》中指出,腾讯组织架构是“大权独揽、小权分散”,不依赖个人精英,而是依靠体制化动力的成熟体系。

在腾讯组织架构中并没有一个类似于“总参谋部”这样的机构来进行流量的统筹配置,这一职权其实被掌握在了“总办”手上。各事业群的负责人在业务拓展上被授予了最大的权限,但其命脉始终由最高决策层控制。

腾讯创始人团队的结构,使得大家能有很高的相互信任度。张志东称:“Pony的管理风格比较开放,只要时间允许,他愿意听到大家不一致的意见,愿意花时间和大家讨论,一次吵架吵不完,还可以吵第二次、第三次。”

以内部竞争和产品文化著称的腾讯,提供了一种较为开放的企业治理环境。作为中国两家最具代表性的互联网企业,阿里的行事风格全然不同。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商业奇才,“风清扬”马云战略决策高举高打,企业治理也不拘一格。

2009年中,阿里金融部门成立,由胡晓明负责。同年9月,王坚(花名“博士“)带领的阿里云成立,他坚持自研一套云计算操作系统,也就是后来的飞天。

据《中国企业家》报道,在胡晓明的描述中,王坚是个唐吉诃德式的人物。“当时业内有开源代码,但阿里云选择重建。”站在今天,胡晓明认为这个决定让阿里受益无穷。

为表示对腾讯云的支持,马云当年提出阿里金融全线业务迁往阿里云平台。阿里云初期业务发展艰难,在质疑声中,马云却说:“我每年给阿里云投资10个亿,投个10年,做不出来再说。”

成立8年的小米开始由创业企业向成长型企业迈进,未来目标是要成为营收万亿、员工十万人的公司。

雷军近期宣布了小米上市后首次,也是小米成立以来最大的组织架构变革。

之后在与媒体对话时,雷军表示,早期的小米,打法有点像游击队,或者特战队,但今天小米营收过千亿,员工近两万,再靠打游击,肯定不行了。要能打运动战、能打相持战,更要能打大兵团作战,就必须要从“游击队”变成“正规军”、“集团军”。

而要实现这样的转变,雷军认为,不仅要“大脑”强,还要保持持续的肌肉力量,必须把一线业务阵地交给年轻人。

为增强“大脑”,雷军为小米新设了集团参谋部和集团组织部,增强总部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效率。这是“特别强力的部门”,雷军说,“过去我就是一个光杆司令扛总部职能,现在我希望有更多更强的团队来帮我分担”。

腾讯的开放战略始于“3Q大战”,2013年,马化腾首次提出“连接一切”的使命,2018年又再定位“数字化助手”。

腾讯的上述战略屡受争议,被认为直接催生了业务“投行化”,压迫了产品创新能力。马化腾称,“因为腾讯定位不做零售,甚至都不做商业,更多的方案是助力、赋能,提供一层很薄的能力,与线下零售企业没有利益冲突。”

“去中心化”是网状的思维,这导致了腾讯对于算法和数据的掌控力微弱。而阿里在现有的流量盘子里,所能实现的转化能力和变现能力并不低于腾讯。

《全面反思腾讯的战略》一文提到,腾讯的客户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成为部门的“私有财产”,至今没有内部打通,也没有一个畅通的分享的机制。

一个例子是,微信的广告业务不是由微信这个部门负责的,而是由另一个部门的广点通团队负责的。我们每天在朋友圈看到什么广告,是由广点通团队开发的分发算法决定,这个算法如果能够用上微信用户的各种行为数据,当然会精准得多。例如,对一个每天发大红包的土豪,多给他推些奔驰宝马或奢侈品的广告,效果当然会很好。但非常遗憾的是,并没有。

反观阿里,2015年时就实施了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中台战略。这个战略的核心就是整合阿里内部的所有数据,对内提供数据基础建设和统一的数据服务,对外提供服务商家的数据产品。几年看下来,效果显著。

4 阵地战时代

正如亚马逊云计算与开放平台、Google与Facebook的广告以及阿里云,全球范围内一流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中有一个共同逻辑:To C业务做基础,凭借C端积累的数据、技术、资源等,逐步蚕食B端市场,做大B端收入。

一直以来,无论游戏还是社交,腾讯都被认为是一个偏C端的公司。腾讯的核心资产基于QQ、微信建立起的用户账号体系,其主要盈利模式也是通过广告、游戏等方式,将这些用户资源变现。

而近两年,马化腾亲自力推的产品,或在公开场合出席的活动,几乎都与To B业务相关。其中最重要的,一是支付、二是云业务,二者都是To B业务的底层,在腾讯财报中以神秘的“其他业务”存在。

9月17日,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马化腾再次强调:“腾讯多年来一直专注做连接。连接人与人的极限就是几十亿个节点,但是,如果连接人和物,人与服务,那么这个规模将会增长到几百亿,甚至几千亿的量级。”

全天候科技了解到,腾讯的这场组织架构的调整中,腾讯云是核心,但腾讯将要进行的“手术”还不止于此,一场更大的变革将在内部展开。大概率是整合腾讯的To B业务,建立一个全新的架构。而这一组织架构的领导人层面,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SNG总裁汤道生是可能性最大的人选。

事实上,过去几年,在轰轰烈烈的To B市场争夺战中,腾讯倾注不少:除腾讯云外,腾讯还有企业微信、腾讯文档、公众号、小程序、泛娱乐IP等服务B端的产品,甚至包括整个AI体系。连腾讯内部的服务部门,都在努力开放自己的能力,服务B端企业。

以AI为例,目前腾讯内部有三大人工智能团队:优图实验室、AI Lab和微信AI团队,SNG(社交网络事业群)、TEG(技术工程事业群)以及WXG(微信事业群)。因此,需要把整个腾讯的AI能力“拎”出来,难度不小。

过去,腾讯B端业务的发展,遵循了“去中心化”的思路,腾讯把平台能力开放给广大品牌商、零售商以及商业地产等合作伙伴,将微信的社交用户和关系链、营销能力、支付能力、云服务赋能予线下各行业,以此推动各行业的发展。

当外界的目光聚焦在腾讯To C业务发展疲惫上时,腾讯的B端业务却在悄然成长。

目前,腾讯的主营业务分为四个大块:网络游戏、社交网络收入、网络广告、支付相关及云业务。8月15日,腾讯发布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公司第二季度营收73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

其中,腾讯“其他业务”(支付及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81%至174.96亿元,首次超过了社交网络,排在收入占比的第二位,仅次于网络游戏。在腾讯公布的历史数据中,腾讯云业务保持着100%左右的增长速度。

有观点认为,到2020年,来自支付和云服务相关领域的收入占比有可能首次超过游戏,届时腾讯才能最终摘掉“游戏公司”的帽子,成为一家综合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

腾讯业务布局和收入变动(来源:富途证券)

回顾腾讯上一轮组织架构变革,实际上2010年已意识到问题。2011年初,微信上线,抢占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口。但改革真正成行,需要克服万难。直到2012年5月,腾讯才正式宣布组织架构的调整,而2014年3月才正式成立微信事业群(WXG)。

这一次的组织变革即便不是全盘“手术”,但对腾讯至关重要。腾讯需要与自己展开一场战斗,甚至杀死那个原来的自己,方能重生。

不知道这场暴风雨还要多久才能降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天一、张钊为化名)


文章TAG:华为ai音箱2  华为AI音响怎么安装  华为  音箱  音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