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除了地动仪还发明了什么

我们从小就在课本里学过张衡还有他发明的地动仪。不过张衡的一生也不仅仅只有发明了地动仪这一个成就,而是还有很多发明,只不过这其中地动仪是最出名的。毕竟古代自然灾害很多,也没有现代的科学方法可以做到精准预测,所以就只能造出一个比较简易的地动仪。当然地动仪的实用性也有部分人持怀疑态度,等地震都出现了才预测会不会也太晚了?不过古人的确在这方面能力有限,也就不要要求太高了。

这次就帮大家讲讲张衡除了地动仪还有哪些其他发明呢?张衡是东汉人士,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如果说千年以前就有人想到发明一个可以预测地震的仪器还是非常有想法的。对于张衡来说,也是当时少有的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这可要比诸葛亮都早了十几年。张衡也是在很小时候便展现出了自己惊人的才华,因为自己的兴趣非常广泛,除了基本的四书五经,对于天文地理只是张衡变现的更加积极。

后来张衡被人推举当官,但是并没有接受,认为自己的性格更适合自由一点,而且也不喜欢和官场上的俗人打交道。毕竟古时候的文人多多少少会有些清高,但是最后张衡还是当过几年主簿,但是每当几年就辞官回家做研究了。可能官场的确不太适合张衡,因为张衡是一位实干家,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太消耗精力。张衡发明了最早的地动仪,据说在当时还准确地预测出了几场地震,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如果预测不准能提前有个防范措施也是好事情。张衡一生除了发明地动仪,还发明了浑天仪、瑞轮荚、指南车、地形图和独木飞雕等。这在当时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东西,几乎没人能像他一样对于机械的制造非常痴迷,可以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转化到现实当中。其中浑天仪就更加的令人感动震惊了,当时的古人是没办法知道地球外面是什么样子的,甚至连地球是什么样都不知道。

历史上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真的存在吗?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目前为止张衡地动仪的真品原件是不存在的。从张衡生活的东汉到现在将近两千年,张衡地动仪的原件没有能够穿越时光被保存下来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所以现在博物馆的展品应该说是仿制品,连复制品都算不上,因为并不能完全清楚张衡地动仪的工作原理。仿制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研究生成,那就不能叫作“张衡地动仪”。

张衡地动仪是否有存在的真实性?首先,《后汉书*张衡列传》里关于张衡地动仪的记载,提到“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这是关于张衡所造的“侯风地动仪”的具体描述,主要描绘的是外形,非常细致。

但关于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并没有详细解释,只说“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地动仪的作用效果也讲到了,“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后汉书》说得很清楚,候风地动仪能感知有地震的方向,仅仅是感知。并说地震级别的大小在地动仪报警时有什么不同。如果仿制者照样画葫芦地做了一个自以为和史籍描写外形一样的仪器就说复杂了地动仪,而这个复原的地动仪在感知上有问题或是测不出震级大小,这些都要怪罪到张衡身上,这是不公平的。

史籍对张衡地动仪的记载也不是孤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几种史书都有这个记录。西晋司马彪《续汉书》、东晋袁宏《后汉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都有关于地动仪的记载。另外,能证明张衡地动仪存在的正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史背景。地动仪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存在的基础就是古代对于天、地、宇宙等概念很早就开始探索,并一步步加深了解。

比如《列子》里记载的那个“杞人忧天”的故事。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战国思想家在讲一个小国的国人去忧虑那些与他无关的不切实际的事,而从侧面则正好证明了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天、地的意识并开始探索。故事里的“杞国”是个很古老的方国,从上古三代的夏一直到战国,延绵的时间很长。杞国地处河南,国君姒姓,传说是大禹后人。

故事里的杞国人担心“天地崩坠”,并为此忧虑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个“天地崩坠”真的是无聊多余的担心吗?难道这里面没有地震的影子?张衡所生活的时代已经有关于天文的探测。现存的“灵台故址”就是东汉时期的国家天文台。也许是因为天命说流行,中国古代关于天文观测、天象记录的例子非常多。张衡自己就是曾经在东汉掌管天文的官员,他自己写过一部天文学著作《灵宪》,用以论述宇宙生成和演化的思想。

张衡地动仪为什么失传,它失传的原因是什么?

张衡(公元78年—139年),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候风地动仪的缘由,中国古代失传的黑科技“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这是范晔公元432年开始撰《后汉书》,历时13年完成,其中的《张衡传》196个字一直是介绍地动仪的经典依据。流传下来的虽只有零星的文字记录,但直到现在,其和制造人张衡一同,仍被视为中国古代伟大科技发明的典范,并且进入教科书之中,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动仪监测有地震发生,但是当时洛阳的人都没有感觉,指责这个发明的荒谬,可没想到几天后,距离洛阳很近的陇西来报告,说几天前,陇西发生地震,这时人们才意识到张衡的厉害。不过,据史料记载,候风地动仪早在公元200年左右就消失殆尽。那么,那个印刷在中国现代教材之中,让我们对其充满想象的“地动仪”,又是怎么来的呢?实际上,历史教材上展示的地动仪,是上世纪50年代一位叫王振铎的古代科技史学家根据史籍复原而出的概念模型。

早在1936年,王振铎画出了第一套自己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图稿,并采用“悬垂摆”的结构原理。也就是从地动仪的上部垂下来一根摆,用以判明地震方向,并控制相应机关。1949年,新中国成立,王振铎被任命为原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在那个时代,他接到了一项特别的任务:复原一批代表古代文明的器物作陈列、宣传之用,其中就包括候风地动仪。

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原理。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历经一年时间,王振铎放弃了自己1936年想遵从的“悬垂摆”原理,而是采用倒立的“直立杆原理”,于1951年设计并复原出1:10比例的木质“张衡地动仪”模型。消息一出,就受到了空前的关注,由王振铎复原的“张衡地动仪”还被编入全国中小学教科书,中国地震局也用这部复原模型做了标志

地动仪失传的原因失传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不容忽视。汉代,地震被认为是苍天对皇帝失当的惩诫和警示。因此地震的发生紧紧地把百姓的安危和政权的稳定连在一起。社会需要一种仪器,能对天地合一的灾异实现神圣的知晓、明示和解脱,为国事占卜凶吉。古代的“天诫观”成就了地动仪,也毁了地动仪。公元132年地动仪问世后,张衡四次上书,三次都借“上天惩诫”之凶兆议论朝纲,迫使顺帝在公元133年京师地震后的次日首次下罪已诏,并且连续两年以地震免掉了四位高官。

张衡和地动仪被迁怒,成众臣共讨伐和谴责的对象。东汉末年,中国社会极不稳定,从190年董卓大火焚烧洛阳、破坏灵台、毁铜铸钱开始,京师国都屡遭搬迁,贵重器物大量丢失损坏,黄河流域成为一片无人的荒原,地动仪大体失传于此时。地动仪确能感知,这就会让有人认为是“不祥之物”。因人为的原因而使之不能推广流传,也是极其可能的。

地动仪的继承与发扬广大在国人愚钝的同时,处于工业化革命的海外学者却在努力地研究着张衡:1875年日本人服部一三按照《后汉书》196个汉字首先绘制了复原图;同在日本的英国人米尔恩又把这些汉字逐一地翻译成英文去理解;米尔恩在1880-1883年间对地动仪的潜心研究,使他确信张衡利用了悬垂摆原理,指出:“张衡地动仪的价值决不仅仅在于它是一个古老的发明,更重要的在于,它竟以极其相近的思路留给了现今时代的科学仪器以许多有意义的启迪。

”在历经52种模拟试验后,米尔恩将张衡的惯性测量思想从悬垂摆结构逐渐演绎、转化、发展成水平摆,终于1894年发明了现代地震仪,随后便布设全球地震台网,实现了现代地震学的飞跃。他于1897年在台湾台北架设了日本本土外的第一台仪器,至今还珍贵保存于台湾国立自然博物馆。全球现代地震学的历史也就从1900年算起。

看看今天所有的天然测震、工业测振、月球和海底测震,甚至于老人身上携带的“计步器”,无一例外的全部是张衡科学发明的后续衍生而已。国人的历史课终于在1917年补上,中山陵的设计者吕彦直绘制了张衡地动仪外观图。 1931年9月为纪念我国自行建设的第一个地震台——北京鹫峰地震台的建立,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先生题诗“地动陇西起,长安觉已先。

微波千里发,消息一机传。”李善邦有“东汉张衡作地震仪,开科学之先河,绘其图,呈请翁文灏先生题句,置之鹫峰,以誌景仰”悬挂在地震台内。11年后,李善邦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地震仪。中国的地震科研工作在急步地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结语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也没有出现比它再厉害的地动仪,因此一度被封神。我们学的历史书也将其列入重要发明之一。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什么原理?现在为什么被移出教科书?

张衡是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城北)人,生于东汉章帝建初三年(78),卒于顺帝永和四年(139),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好学深思,肯于刻苦钻研。他的好友崔瑗说他研究学问的态度就像大江里的水一样,日夜奔流,片刻不停。他有广博的学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对文学、哲学、地理、机械制造等都有研究,特别精通天文、历算。

张衡又创制了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测定地震的仪器。它也是用铜铸成,圆径八尺,顶上有凸起的盖子,像个大酒樽;内部有个铜柱,叫作“都柱”,连着八个方向的机械,外面有八个龙头,按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排列着。每个龙嘴里衔着一枚铜球,下面蹲着一个铜制蛤蟆,向上张着嘴巴。哪个方向发生地震,那个方向的龙嘴就吐出铜球,落在蛤蟆嘴里,发出清脆的声音。

看守仪器的人就能知道地震的日期和方向,把它记录下来。这架仪器测定很准确,有一次,西方龙嘴里的铜球忽然落了下来,而洛阳的人并未感到地动,可是没过几天,甘肃来人报告,说那里发生了地震。这架精巧的仪器是132年发明的,比欧洲创造的地震仪要早一千七百多年。至于为什么被移出教科书原因是很多的。尽管张衡所发明的地动仪比意大利人发明的地震仪整整早了1700多年。

1.但现代也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质疑,原因在于张衡所发明的地动仪无法记录实际的地震层级以及地理位置,因此在严格意义上说,张衡地动仪是无法准确测量地震的。2.此外,对于地动仪的认知都源于很历史教科书上的那副插图上看到的。这个地动仪如同一个木桶形状,且八个方位分别对应着张嘴的蟾蜍和龙。不少人都将其视为是地动仪的真实版本,认为这便是保存下来的地动仪文物。

然而后来经过考证,这不过是一件构想出来的地动仪。而对于前面所说学者们对地动仪的质疑,认为这个地动仪并没有预测出历史上大的地震,如汶川大地震、唐山大地震等几次大灾难。实际上,这个复原的地动仪是中国博物馆学家兼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先生根据史书中记载而做出来的模型,而且近年来,已经被证明这个地动仪的模型从外形到原理,均是不符的。


文章TAG:发明地动仪的张衡  张衡因为什么才发明了地动仪  发明  地动仪  张衡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