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1制程为什么不需要光刻机?

首先我来科普几个感念。中芯国际大家应该听说过,是国内最大的晶圆代工厂,在2019年底开始量产14nm工艺,基本上比台积 电、三星、Intel三巨头慢了两到三代。N 1是中芯国际的新一代晶圆生产工艺的代号,预计到2021年能量产。虽然中芯国际一直没有说明N 1具体是多少nm工艺,外界猜测应该是7-10nm之间。

这也不奇怪 ,谁愿意在落后的情况下还告诉你最新进展?毕竟老百姓都知道nm数字越小越厉害。中芯国际后面还有N 2工艺,是N 1工艺的升级版,栅长一样(7-10nm),主要区别在于性能及成本,N 2是面向高性能的芯片,只是功耗和成本上会有所增加。下面再谈谈光刻机,光刻机目前大致有两种:一是深紫外光微影系统,简称DUV;而随着制程小于7nm ,DUV已经满足不了精度要求,这时就需要使用极紫外光微影系统,简称EUV。

去年吵的沸沸扬扬的、 不卖给中国的光刻机指的就是ASML公司的EUV。一台EUV的售价大约和一架波音787客机相当。可以肯定的是晶圆生产绝离不开光刻机,那么N 1工艺也不例外。中芯国际基本上走的是台积电的工艺 路线,台积电在7nm节点一共研发了三种工艺:分别是低功耗的N7、高性能的N7P和使用EUV工艺的N7 。

前两种工艺使用DUV光刻机,只有N7 工艺才开始较少采用EUV光刻机,而从5nm节点是充分利用EUV光 刻工艺的。现在我们来推导一下,中芯国际的N 1应该是对标台积电的N7;中芯国际的N 2对标台积电的 N7P。可以大胆猜测一下,中芯国际要等到2022年以后才会用到EUV光刻机,所以ASML现在卖不卖EUV光刻机给中国,暂时对中国的芯片制造业影响不大。

当然如果EUV一直买不到,那么会影响改良7nm、以及5nm这一级别的发展。就是说给你设了一个天花板,你还想保持第二梯队,估计比较难。那么怎么办?当你看完这篇回答,恰好你也有志于中国的芯片制造,那么还来得及,放下手机,远离尘嚣,努力学习!5nm 技术指望你了!下面给大家看几组数据,从中可以大致了解一下目前芯片制造的现状。

●2017年底三星以1.5亿欧元每台的价格从ASML订购了10台EUV,然而ASML那时累计才生产了23台,那其他厂家只能等待。●台积电5nm制程进展顺利,今年上半年将量产,走在了三星和Intel的前面。●采用14nm工艺的芯片: intel i9-9900K;高通骁龙625处理器●采用7nm工艺的芯片:苹果A12处理器;麒麟980处理器;高通骁龙8150处理器;Intel EyeQ5等。

为什么台湾会有台积电这么牛X的企业?

台积电如何走向牛X的故事,要从旅美学者潘文渊说起,当然还由于福特公司给张忠谋开的薪水不够高,才有了今天台积电的可能性。不过,这只是一个小插曲罢了,完整的故事还要详细说起。其实,在华为“芯片事件”发生前,台积电是闷声发大财的主儿,圈儿外人是不了解甚至不知道这家企业的。“芯片事件”一出,不仅让大家认识了台湾这家半导体厂商,更是让大家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差距。

原来我们畅销全球的手机,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企业,还是在为别人打工啊。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于是,很多人开始思考:“为什么台湾会有台积电这么牛X的企业?”。要我说,这是历史的选择。但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又受到企业自身和行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最终造就了今天的台积电。1987年,台积电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成立,是全球第一家半导体企业。

为什么台积电不被看好呢?当时,不光Intel、三星等这样的巨头搞全流程模式,即从芯片设计、到晶圆厂生产、再到芯片封测全部自己搞定,全球几乎都是这样的模式。物极必反,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台积电的创始人张忠谋就看到了其中的奥妙,开创了晶圆代工模式。别人都认为这么做是没有前景的、是不可想象的,张忠谋却悟到了不一样的商机,正如阿里巴巴电子商务颠覆一样,张忠谋那时已经在颠覆行业模式了。

那时郭台铭的富士康,已经靠为其他厂商生产服务器和PC挣大钱了,不知道张忠谋的“代工模式”是否受此启发。成为全球第一家半导体代工企业,抢占蓝海商业高地,是台积电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牛X是有迹可循的,要么拥有很强的天赋,要么后天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而一个企业的牛X,是不可复制的,更多的是因为企业对历史机遇和挑战的准确把握,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儿。

显然台积电做到了这一点,顺应了历史潮流,成为了那个幸运儿。台积电缔造者张忠谋如果说台积电是半导体届的幸运儿,那么张忠谋则是这个幸运儿的缔造者。张忠谋,台积电创始人,浙江宁波人,1931年生,被誉为“芯片大王”、“台湾半导体教父”。1941年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1949年后留学美国,先后就读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

这么说,台积电在根儿上还是大陆的啊,有没有小小的激动些?开个玩笑了。1955年张忠谋大学毕业后,成功拿到Sylva-nia公司offer,这是一家半导体公司,张忠谋的半导体生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同学们,敲黑板了,有没有感受到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当时,张忠谋还拿到了福特公司的offer,因为Sylva-nia公司给的薪水更高,张忠谋最终才进入了他不熟悉的半导体行业,而这恰恰成为了他创办台积电的起点。

(看来,有时候看重薪资也不是一件坏事儿哈~)1958年,张忠谋跳槽到德州仪器,成为公司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员工。为什么强调第一个?因为后面还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同样在这家公司待过。正是在这家公司的经历,为张忠谋今后创办台积电奠定了巨大的基础。当时的德州仪器,怎么也没想到今后会从公司诞生两个改变半导体格局的人——张忠谋和张汝京。

台积电的诞生是含着金钥匙的德州仪器本是一家小公司,但是靠其发明的晶体管,开始改写半导体行业的版图。张忠谋在这家公司成为研发的佼佼者,更是具备了管理运营能力,还打出了漂亮的营销牌。一路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公司资深副总裁,而且还是主管全球的半导体业务。他可是最早的美国大型公司的华人高管,种种背景条件下,为台积电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本来张忠谋具备总裁接班人的潜质,但是由于公司当时更看重消费电子方面的业务,张忠谋更加看重半导体的未来,两者发生了分歧,张忠谋出走通用器材公司担任总裁。后来,一名叫潘文渊的旅美学者,一句“你没有兴趣回中国台湾发展”的问话,开启了张忠谋台创办台积电的生涯。1986年,张忠谋放弃高薪和高管位置,在台湾当地的支持下创办了台积电,此时的张忠谋已经56岁。

我们只看到了今天台积电的成功,却不知道张忠谋在德州仪器工作了25年。做工程师时和IBM公司打交道,不仅攻克了项目难题,良品率超过IBM公司,还研发了超过IBM水准的产品。做到管理层后,更是为公司创造了一半的营业额,其营销策略巩固了公司世界半导体领域第一的位置。所以,综合来看,台积电成立之初就具备了牛X的潜质。

得益于张忠谋的丰富经历,使得台积电成立之初就具备了美国技术、全球营销、大企业管理、全球视野、资源和人脉等成功条件。因此台积电虽然是新公司,但在公司运作和商业管理上已经是个“老手”了。台积电的成功之道上面说到时势造英雄,台积电的成功离不开当时的经济大环境,重要的一点就是台积电搭上了台湾发展的快车。1、台湾当地的政策扶持1960年的台湾推行工业化战略,经济突飞猛进,1970年左右成功跻身“亚洲四小龙”行列。

1980年当地放宽进出口与投资限制,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台积电作为高科技企业,受到了很多政策扶持。有时候顺势而为,要比逆势而上要容易的多。台湾的经济腾飞促使了台积电的发展,台积电的发展则带动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台湾高科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繁荣。2、台积电的成功模式台积电的成功,离不开张忠谋独到的商业眼光和独特的模式策略。

他认准了半导体市场,但没有想着抢Intel、三星这些大公司的生意,而是做他们“芯片”的代工,成为他们最好的合作伙伴。在商场上不要想着革别人的命,要想着如何共生共赢。基于这一点,张忠谋想到了背靠大树而活。在全球几乎都是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全包的模式下,台积电想到了从中剥离生产的环节,专门代工芯片生产。这直接让芯片公司从生产制造中解脱出来,降低成本,还可以专心做芯片的研发和设计。

在这个过程中,让Intel、高通、博通等这样的大公司尝到了甜头,更是让台积电在芯片制造上更加专业。台积电的成功就是在商业中找到了合适的位置,合作伙伴在商业上成功互补,又在合适的时间点杀入了代工市场占领了先机。3、高起点加优秀的商业伙伴上面提到张忠谋的经历,使得台积电的起点要高于很多创业公司。开始,他找到Intel总裁和他的几名部下,他们虽然认可张忠谋的能力,可是不看好台湾和他的代工模式。

可张忠谋认准了代工的趋势,最后还是从通用挖来了半导体专家戴克,组建了一流的团队。随后,台积电通过张忠谋的人脉资源,找来了Intel总裁格鲁夫考察企业。经过一年的时间,成功的通过了Intel的认证,成功从Intel手中拿到了代工订单。有了Intel这张王牌做背书,台积电的半导体之路顺畅了很多。开局就拿下美国市场,成为Intel的合作伙伴,两者业务上优势互补,开启了全球商业模式。

后来与苹果公司的合作,则帮助台积电占领了移动市场,一举奠定了台积电在半导体产业的领军地位。随后,台积电同Intel、高通、苹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苹果几乎100%把所有芯片的代工全部交给了台积电。包括现在的华为,也成为台积电的第二大的客户。张忠谋打造“世界级”公司的愿望实现了!小插曲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张忠谋和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的故事。

前面说到他俩都曾就职于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在台积电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半导体公司。其中张汝京的世大公司就在其列,可惜在后来的竞争中,被张忠谋的台积电以50亿美元收购。后来张汝京出走上海,创办了如今的中芯国际。台积电的成功不是偶然,办一个企业容易,办好一个企业难,办好一个世界级企业更难!企业初期创始人的眼界、格局、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基因,世界的格局和潮流则影响了企业的命运。

台积电和华为比,谁更厉害?谁更有核心技术?

谢谢您的问题。台积电与华为供应链企业,没有同业竞争的可比性。华为与台积电各司其职。举个例子,华为海思基于ARM架构,负责设计麒麟芯片以及芯片的基带技术,确定工艺标准。但是,华为没有芯片晶圆工厂,有了设计图纸造不出来,所以让台积电代工制造。华为为什么不制造芯片?因为不是华为的主业,而且芯片制造技术要求、投入的成本非常高,业内已经有台积电、三星这样的传统企业,华为最现实的选择就是聚焦主业,把制造环节交出去。

华为与台积电不好比。华为具备了端到端的芯片、模组、行业终端产品的研发能力,最大的任务就是在终端形成生态,带动供应链企业发展。台积电是全球最尖端的芯片生产工厂,掌握了先进的7纳米制程工艺,5纳米制程工艺明年可以量产,总体进度领先于三星。台积电和华为之间是互补互利,不是同业关系,不存在竞争,不好比较谁厉害。

华为与台积电是利益共同体。台积电从华为芯片最初设计开始,就参与进去,与华为紧密合作,比如对华为麒麟990(5G)芯片做出了巨大投入,所以不可能放弃华为大客户。庞大的生产线放在那里,需要华为的产能消化。另外,台积电不为华为代加工芯片,华为手机的产量与品控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将芯片代加工交给三星这样的竞争对手,风险是非常大的,中芯国际等也是一种选择,不过都不如台积电的工艺。

为什么台积电只是一个代工企业,利润率却还比苹果高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台积电和苹果的利润率到底有多大差距:根据台积电的财报显示,2016年全年营收为9479.38亿新台币,较2015年增长12.4%,税后净利润为新台币3342.47亿元,年增率9%,再创历史新高。毛利率超过50%,净利润率也高达35.26%。而过去五年,台积电的加权平均毛利率为48.6%。

显然,在电子行业当中,这样高的一个毛利率和净利润率确实很恐怖。再来看看苹果,根据苹果的财报显示,2016财年,苹果的营收和利润分别为2156亿美元和457亿美元。全年的毛利率为38%左右,净利润率为21.2%。显然,苹果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都是要比台积电要低上十几个百分点。那么为何在大家眼中非常暴利的苹果的实际利润率要比“代工厂”台积电更低呢?下面我们来粗略性的简单分析下:先来看苹果:首先,我们来看下苹果营收的结构:从上面这张图表上我们可以看到,2016年苹果iPhone的营收占到了苹果总营收的60%。

也就是说,影响苹果的利润率最主要的因素还是由iPhone的利润率。我们以iPhone 7为例,其起始售价为650美元,而iPhone 7零部件成本仅为248美元,也就是说, 如果不考虑iPhone的配件/包装、市场营销、研发成本(包括研发人员工资/福利费及部分相关设备投入)、生产成本、渠道成本、运输成本、运营(包括公司运营、及非研发人员的员工工资/福利、办公设备等支出)、税收等支出的话,iPhone 7的利润率可以达到惊人的61.8%(国行定价5388元起,利润率可达69%左右)。

但是,显然,iPhone 7的利润率不是这么简单计算的,其他的产品配件/包装、营销、研发、生产成本、运输成本、运营、税收,甚至是专利授权费(比如高通的授权)支出都需要计算在内。那么,我们粗略的来看看苹果的一些比较大的支出数据。资料显示,苹果预计2016财年在制造、数据中心、设备和零售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将达到了150亿美元。

这个就占到了苹果2016财年总营收的7%。苹果2016财年总的运营支出约为240亿美元,占到总营收的11.1%。另外,资料显示,苹果给高通一年交的专利授权费就可能高达20亿美元。高通对于单台3G/4G手机的收费比例达3.5%-5%,虽然此前是按照iPhone的出场价进行收取的,但这也将直接拉低iPhone利润率约1-2%左右。

另外,还有税率的问题,比如在国内的iPhone售价是包含17%的增值税的。还有就是不论是在国内还是美国企业都是需要交企业所得税的,国内大约是利润的25%,美国此前是利润的35%,这都将较大的拉低整体的净利润率。就上面的这些数字,粗略来估算,在去除硬件成本(约38.2%)的基础上,再扣去上面这些支出,以及还没有计算的营销等方面(不知道营销费用是否有被苹果包含在运营支出内)的支出,不难估算出,苹果iPhone净利润率肯定是低于30%的。

再看软件部分,苹果的数据显示,2016年App Store营收达到285亿美元。苹果从中获得了30%的分成,即约85亿美元。如果扣去运营成本及企业所得税,可能这部分的净利润率要低于20%。所以综合来看,虽然iPhone等硬件产品的利润率较高,但是由于苹果公司其他各种繁多的支出,使得苹果整体的净利润并不高。

我们再来看看台积电:首先台积电的成本主要是原材料成本、设备成本、生产成本(水、电、环保投入等等)、研发成本、税率、运营成本(包括公司运营、非研发人员的员工工资/福利、办公设备等支出),相对于苹果至少是少了很多营销成本、渠道成本(不需要分销渠道)、运营成本,特别是在员工工资福利成本方面。比如,2015年苹果员工约为11万人,而台积电2015年员工仅为4.5万人左右。

这块粗略的来看,仅公司运营及整体员工工资的支出可能就要比苹果少了一半以上。需要指出的是,台湾的员工(特别是研发人员)的平均薪资成本要远低于美国的成本。根据资料显示,2016年台积电的研发费用支出达到22.15亿美元,占销售金额的 7.5%,占总营收(594亿美元)的3.7%。2016年,台积电的资本支出达到102亿美元,主要用在扩建10nm先进制程产能。

占总营收的17.2%左右。目前,台湾的企业所得税是利润的17%左右。这个也要比美国要低很多。另外还有就是生产成本,对于晶圆厂来说,除了必备的材料之外,生产所需的水、电也是很大的一笔支出,特别是在用电上。光刻机非常的耗电。而新的EUV光刻机则更加的耗电。比如一台一台输出功率250W的EUV机器工作一天,将会消耗3万度电。

资料也显示,过去五年,全台湾增长的电量,其中1/3都被台积电给消耗了。但是台湾的工业用电的电费却非常的低。根据国际能源总署2016年8月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台湾工业电价为全球第8低。在硬件成本上,以苹果iPhone为例,其主要的元器件都是直接向第三方采购,占整体的售价的比例所以会更高一些。而台积电的在这块的硬件的成本占芯片售价的比例则要低很多。

大家经常都说,“芯片的成本就是沙子的成本”。当然只是一句笑谈,但是还是反应了硬件材料等在芯片本身成本当中的占比很小,更多的还是需要依靠技术投入所带来的增值。按国际通用的低盈利芯片设计公司的定价策略8:20定价法,即硬件成本为8美元的情况下,定价为20美元。Intel一般定价策略为8:35,AMD历史上曾达到过8:50。

考虑到台积电是为芯片设计厂商做代工,所以不会那么高的比例,但是台积电的芯片产品的利润率应该也是不会低于60%的。而且台积电近年来一直是芯片代工市场的老大,市场份额已经接近60%,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而在制程工艺上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也奠定了其产品拥有高利润率的基础。综合来看,台积电在维持产品高利润率的基础上,整体在其他方面的支出相对于总营收的占比与苹果相比都要小很多,这也使得台积电在公司整体的利润率方面要远高于苹果。

众所周知,华为的代工生产线为台积电,那么想办法收购台积成为华为自己的生产线现实吗?

华为是中国大陆最优秀的科技企业,台积电是中国台湾最优秀的科技企业。如果华为和台积电真得能合并的话,总体实力是可以和韩国三星相抗衡的。但是华为收购台积电的想法并不现实。一、台积电比华为利润更高,市场价值更大。华为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7212亿元,实现净利润593亿元。而台积电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约2353亿元人民币,实现净利润约851.14亿元人民币。

可以看出台积电净利润要高出华为很多。事实上,台积电是半导体产业里最有价值的企业之一,是台湾科技企业的龙头。台积电当前市值2274亿美元。华为如果收购台积电,肯定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企业并购案。二、台积电是一家独立的芯片代工企业。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代工厂商,台积电的客户已经囊括了包括苹果,高通,华为等一大批全球科技领先企业。

如果华为收购台积电,那么台积电很可能会失去苹果、高通等公司的订单,这些公司也会反对华为对台积电的收购。三、台积电的部分技术来自于美国,华为收购可能影响台积电的生产经营。当前全球芯片市场中,几乎所有采用7nm工艺制程的芯片均来源于台积电。最早台积电创立时承接的是美国的芯片制造转移,技术来自美国,到现在台积电也仍有部分技术来自美国。


文章TAG:三星为什么比不过台积电  为什么台积电比三星要好  三星  为什么  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