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民间有人说“一月不上两次坟”?

大年三十、正月十五、三大鬼节(清明节、盂兰节、寒衣节)、逝者祭日……都是亲人祭奠逝者的日子,烧一迭黄纸、点三支红香、供四样果品,诉一番衷肠……那么民间所说“一月不上两次坟″指什么?是一个月不能去一个坟上两次,还是一个月不能两次上不同的坟?仔细分析,这两种情况都说不通。"一个月不能去同一座坟上两次″,人刚死的时候,民间有头七、三七、五七、七七之说,意思是人死的两个月内逢七的单日子都要去上坟,平均下来,一个月有两次。

后者"一个月不能两次上不同的坟″,如果是众多长辈在不同年份,有两个或三个人在同一个月份死的,逢忌日自然也要分开祭奠。所以,两种情况都说不通。"一月不上两次坟″,有书君认为应该是笼统的说法,就是不要去坟上的次数太多。是老年人对年轻人周到的关爱、善意的提醒。一、一个月去次上的坟上的次数太多,会影响工作。记得我刚上班的时候,与我搭班的一个中年女老师死了丈夫,每到逢七她都要到坟上去。

每次上坟都要和我调课,她代数学,我代语文。时间长了,学生与家长就有了意见:每周总有一天只上语文课。当时我年轻,也从来没给学生做过解释,是数学老师家里有事要调课。不知怎么回事儿,连我也受到了拖累。事后才反应过来,为此,我耿耿于怀了好几年。家中有丧事,大家理解,值得同情,但是要灵活变。祭奠亲人,可以改在周末,否则会影响工作,给其他人带来不便。

二、去坟上的次数太多,影响人的心情和健康。我的同学,在她30多岁的时候,丈夫因病去世。二人本为青梅竹马,孩子又小,半途撒手西归,同学一直郁郁寡欢。因此,常常带着孩子去上坟。坐在坟边,边烧纸边哭边诉说心中的思念。常常红着眼睛回来。逝者已去,活者更要坚强。天灾人祸往往不期而至,生者活好才是对死者的告慰。三、去坟上的次数太多会加大生活不必要的开支。

上周,恰好是二姨的三周年祭日。老人的三周年对子女来说是大日子。几家亲戚先到火纸店,每家凑二百块钱份子,购买烧纸、香、鞭炮、纸衣、纸别墅、纸轿车……杂七杂八竟然花了一千多块钱。这令我大吃一惊,没想到拜访一次过世的亲戚,竟要花费这么多钱!如果老人在世时,我们给她花这么多钱买吃的喝的,那她该是多么满足。不仅如此,他的子女招待大家也花了一千多块钱。

一个三周年忌日花钱如流水。就是平常上一次坟,爱面子的、孝顺的子女也要花二三百块钱。最重要的是去世的人并没有享受一丝半点,全让上坟的人把它化成灰、化成烟,随风而逝了。生活中这种没有意义的开支,真让人有点儿心疼。去世的亲人,如果知道你为了他,影响工作、损害身体、劳命伤财,他会死不瞑目的。中国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丧三年,称为丁忧。

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其实很多官员,也不愿意"丁忧″宁愿被"多情″。因为会影响家庭收入,耽误自己的前程。百行孝为先,孝在心孝在行动上,厚养薄葬心祭就可以了。人活百年终有一死。对老人,要活着行孝一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别让自己后悔。对家人,要多换位思考一一人有旦夕祸福,别让自己的恶语恶行成为一生的遗憾。

现在有一种文明的"网祭″,省时省事省花销哟。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上坟结束后能不能把贡品拿回去或者直接吃了?

上坟结束后能不能把贡品拿回去或者直接吃了?如果不是母亲突然去世,我还真不知道关于上坟的习俗。母亲不在后,要给母亲上坟“三七,五七,百日,祭日,清明等等”。说实话,原来母亲在的时候,我还真不知道关于上坟的习俗。母亲突然去世后,听姑姑们说了上坟及贡品的事。父亲考虑每次回老家祭奠母亲,1000多里地实在不方便。

再者去年母亲三年,父亲远在美国,母亲就一直在殡仪馆安放。到了上坟的日子,我都提前赶回去,和弟媳一起去给母亲买祭品。肉食买点牛肉,烧鸡等,再买点水果,点心,一般凑五样。这个我不知道具体几样,感觉应该是单数吧!祭品都是母亲爱吃的。母亲原来爱吃那个“周村烧饼”,母亲生前就经常给母亲买。母亲血糖高,弟媳每次都买咸味的。

母亲现在去世了,弟媳总是想着给母亲再买一袋母亲生前爱吃的“周村烧饼”。我很是感动。母亲爱吃榴莲。当然榴莲太贵,母亲肯定不舍得买,每次我和弟媳买了,母亲都会说“榴莲的味好香,满屋都是香味”。所以买祭品时,有时候我们会再买一个榴莲。每次买祭品我和弟媳抢着付钱。我总觉得我离父母较远,每次回家我尽量多付出些。

后来阿姨说,这个钱要俩个人一起出好,不让我抢着出。所以每次买祭品,我和弟媳一起去,一起买,一起抢着付钱。祭品能不能吃,我也是听大姑说的,大姑说祭品吃了好。这是我的家乡的讲究。虽然我们一家在外面几十年了,但我还是希望听从老家的建议。所^_^每次祭拜完了,弟媳把母亲爱吃的点心或者水果,掰一点放进大香炉,剩下的我们都拿回家了。

农村老人为什么说"女婿不能上丈人家的坟"?有道理吗?

这个说法在农村比较盛行,城市里好像不怎么在意。说的是女婿不能上丈人家的坟,上坟的话会辱没先人。其实大家一听就知道这是过去的迷信思想在作怪,是没什么道理的。那么,在过去,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今天就来看看它的缘由。在过去农村里,女婿是不能上丈人坟的,也就是说每年的清明,中元等祭祀节日,做为女婿,是不能以媳妇家人的身份上坟扫墓,上坟会对家里的祖先不敬。

这里面就要说到在过去人的认识中,做为一个女婿,女儿的丈夫,那是外人,不能算是自己家的人,而上坟祭祖祭祀的必须要是自己家的人,所以,做为外人的女婿是不能去上坟扫墓的。女婿是外人,如果让女婿上自家坟的话,自己的脸上就会挂不住,没脸见人。这好像就是告诉他人,自家里没有生儿子,沒人来传承香火,这才让外人女婿给自己家的祖坟上香,总之会低人一等,在人前抬不起头。

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脸面问题,封建思想的影响,总觉得让女婿参与家事,会对家里的运势不好,还会引来街坊邻居的好奇和猜测,说闲话。要知道,过去在农村,人们普遍重男轻女,认为女人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成了人家的人,女儿女婿和娘家自然成了亲戚关系。家里只有男孩才会被重视,男孩不仅是家里的主要劳力,更是家里财产的继承人。

谁家没儿子,干什么都不气势。所以,一个家庭,都只把儿子看作是宝贝,是香火的延续,家族的继任者。因此,上坟的事只能由儿子来做,这才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果允许女婿到丈人坟上上坟,就等于向外人说明自家没男丁,今后丈人的家产,要继承的话,唯一的办法是倒插门,入赘丈人家。虽然人们常说“一个女婿半个儿”,看起来女婿地位还不错,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男人倒插门,在过去可是被人瞧不起的,在人们眼中,只有那些人们平平庸庸,没本事的窝囊废才会去倒插门。

做了倒插门的女婿很难在人面前抬起头来,还会让人瞧不起。因此,为了避免外人说闲话,瞧不起自家,是不会让女婿参与自家的事,更不会让他去上丈人坟的。上面说的都是过去,今天,虽然这种观念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但是新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男孩女孩都一个样,男女在社会的地位平等,特别是实行计划生育时期,很多家庭中有一个女儿,人们也就习惯了,女儿照样承担着照顾家庭及赡养父母的责任。

古语说,"女婿莫上坟,上坟辱先人",为什么女婿不能上坟?

“女婿莫上坟,上坟辱先人”,说来说去还没有把女婿当自家人看待。女婿如半子,难道这是嘴上说说而己。把女婿视若外人,真的才愧对祖先呢?上坟是祭拜先人,情理之中的事,女婿上坟难道就是意料之外的事,真的让后人贻笑大方。古语说:“女婿莫上坟,上坟辱先人”,为什么女婿不能上坟?入乡随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出门的闺女,泼出的水,已经名花有主了。

古人总认为嫁出门的姑娘,泼出的水,在家从父母,嫁出去从丈夫,讲究什么“三从四德”。而过去闺女嫁人随男姓,什么张氏、王氏,与娘家占不到什么关系。而女婿更不用说了,虽说是如半子,已经名不正言不顺。过去姑娘女婿回娘家那是不可能住在一起的,说明闺女在娘家没有什么地位了。已经有儿子媳妇担当重任了。“女婿莫上坟,上坟辱先人”,说的是难道你家没有后人了吗?愧对列祖列宗。

把女婿当外姓,在辱骂先人。祭拜是一种记念,怎么可能这么想呢?难道敬一点孝心有错吗?真的对活着的父母脸上没有光彩吗?其实都想歪了。烧纸看人心,心诚则灵。传统革新,家族观念不要对女婿有偏见,女婿如半子有时也需首当其冲。说一个题外话,我们那一年筹钱修定宗谱,每户出支50元,人家独女户就不情愿了。女不入宗祠,人家何必出哪冤枉钱呢?经过激烈争辩后得出结论,哪不是他们的错,是计划生育带来的严重后果。

一代管一代,女子允许入宗谱,但以后的事就没得说了。后来族谱上又多了女子的名字。很多地方娘家有婚丧喜事,礼簿上是不用女方名,都是一家之主男性名。女人的地位很明显了就降了一节。女人从夫意义的根本所在,女婿尽量做到问心无愧就行。随他们去吧!不是你不愿意去做,凡事入乡随俗,客随主便。陈规陋习视女婿为外人,还是没有把女婿当自家人看待。

女婿是外人吗?从古语“女婿莫上坟,上坟辱先人”来看,就没有把女婿当自家人看待。分家财没有女儿女婿的份,哪赡养岳父母的义务怎么又有份。这不是歪理吗?闺女嫁出门,真的成了回不去的家。还不是没有把闺女女婿当自家人看待。将心比心,你对女婿咋样?女婿心里也有一杆秤。孝心不可违,你让女婿咋做人?还有地方岳父母去世,子孙后代在堂前跪下烧纸,而女婿则在外面烧纸。

这不是寒碜人吗?你分清主次,这不是贬低自己的女儿女婿吗?这个家还有什么好惦念的呢?尊严颜面何存?闺女的义正词严,让老丈人改变了自己的观点这事就发生在我的身上,我们在外打工多年,老婆说到她妈家过年,我也就答应了。入乡随俗,客随主便。过年要到坟上祭祀送压岁钱,我老丈人叫闺女一起去,我老婆问:“哪小戴呢”?也就是我;老丈人说:“小戴就不用去了”。

老婆一脸不高兴:“他不去我去干啥”?老丈人处于尴尬局面,忙说道:“好了,那就一起去吧”!老丈人的忌讳我能理解,闲言碎语能让人抬不起头来。时代在变革,人的思想观念也应该推陈出新,不要用老眼眶看待一切事情,妇女能顶半边天,也同样是家庭的一份子。烧纸看人心,心诚则灵;闺女女婿上坟何罪之有?也是敬的一份心意,先人地下有知,也会感到很欣慰。


文章TAG:为啥不能贴红对联  坟贴为什么不能回  为啥  不能  对联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