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董仲舒的观点

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董仲舒的观点

2,董仲舒是个什么样的人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的思想

董仲舒,汉代著名思想家,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他倡导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由低谷走向主流,成为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汉代儒学在孔孟儒学的基础之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那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呢?除了题主在上面说到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三纲五常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大一统”的观点。而我认为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恰恰就是这个春秋大一统思想。所谓春秋大一统中的“春秋”,并不是春秋时代,而是指解释《春秋》的《公羊传》,“大一统”最早出现在《公羊传》之中,而这个思想其实是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经过董仲舒的强化和发挥,迎合了汉代统治者和历史发展的需要,融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也成为了董仲舒思想的核心部分。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认为天下的大一统是顺应自然常态和法则,也是古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认为董仲舒的其他思想某种程度上都是为了他的“大一统”服务。例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更全面的阐释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他的大一统思想不仅包括疆域以及政治上的统一,更重要还包括思想意识形态的统一,即不仅致力于建立一个稳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还要实现思想的专制统治,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实现全方位的大一统。包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这些理论的提出不过是完成了神话王权、神话天,再将两个神话了的对象合二为一,达到王权至高无上且有理有据的目的,这难道不是也在强化君主的统治和国家的大一统么?三纲五常更是不难理解,通过对伦理道德以及等级秩序的强化和规范,达到对百姓外在的限制和内心的渗透,实现君主的绝对统治和权威,从而实现国家的真正的大一统。
董仲舒,汉代著名思想家,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他倡导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由低谷走向主流,成为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汉代儒学在孔孟儒学的基础之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那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呢?除了题主在上面说到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三纲五常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大一统”的观点。而我认为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恰恰就是这个春秋大一统思想。所谓春秋大一统中的“春秋”,并不是春秋时代,而是指解释《春秋》的《公羊传》,“大一统”最早出现在《公羊传》之中,而这个思想其实是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经过董仲舒的强化和发挥,迎合了汉代统治者和历史发展的需要,融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也成为了董仲舒思想的核心部分。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认为天下的大一统是顺应自然常态和法则,也是古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认为董仲舒的其他思想某种程度上都是为了他的“大一统”服务。例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更全面的阐释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他的大一统思想不仅包括疆域以及政治上的统一,更重要还包括思想意识形态的统一,即不仅致力于建立一个稳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还要实现思想的专制统治,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实现全方位的大一统。包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这些理论的提出不过是完成了神话王权、神话天,再将两个神话了的对象合二为一,达到王权至高无上且有理有据的目的,这难道不是也在强化君主的统治和国家的大一统么?三纲五常更是不难理解,通过对伦理道德以及等级秩序的强化和规范,达到对百姓外在的限制和内心的渗透,实现君主的绝对统治和权威,从而实现国家的真正的大一统。这种观点不正确。董仲舒之后的儒学是对孔孟儒学的改造、创新与发展。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以孔孟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朮”是要求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朮都应罢黜,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思想,而且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新儒学对孔孟儒学中宣扬的“礼”“仁”“民本”等思想进行了继承,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更加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政治需要。西汉时期的儒学,经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形势的需要,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之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即“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时,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北宋时,儒学者冲破汉唐儒学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即“程朱理学”。“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并且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标志着儒学的成熟。理学是儒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体系,是儒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明清时期,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他们虽然批判传统儒学,但仍是著名的儒学大思想家,是儒学的信徒。他们的新主张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实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总之,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朮”,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其后传统儒学虽然受到挑战,但儒学家并没有与孔孟儒学背道而驰,而是不断改造、深化儒学,进一步巩固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董仲舒,汉代著名思想家,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他倡导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由低谷走向主流,成为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汉代儒学在孔孟儒学的基础之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那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呢?除了题主在上面说到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三纲五常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大一统”的观点。而我认为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恰恰就是这个春秋大一统思想。所谓春秋大一统中的“春秋”,并不是春秋时代,而是指解释《春秋》的《公羊传》,“大一统”最早出现在《公羊传》之中,而这个思想其实是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经过董仲舒的强化和发挥,迎合了汉代统治者和历史发展的需要,融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也成为了董仲舒思想的核心部分。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认为天下的大一统是顺应自然常态和法则,也是古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认为董仲舒的其他思想某种程度上都是为了他的“大一统”服务。例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更全面的阐释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他的大一统思想不仅包括疆域以及政治上的统一,更重要还包括思想意识形态的统一,即不仅致力于建立一个稳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还要实现思想的专制统治,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实现全方位的大一统。包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这些理论的提出不过是完成了神话王权、神话天,再将两个神话了的对象合二为一,达到王权至高无上且有理有据的目的,这难道不是也在强化君主的统治和国家的大一统么?三纲五常更是不难理解,通过对伦理道德以及等级秩序的强化和规范,达到对百姓外在的限制和内心的渗透,实现君主的绝对统治和权威,从而实现国家的真正的大一统。这种观点不正确。董仲舒之后的儒学是对孔孟儒学的改造、创新与发展。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以孔孟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朮”是要求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朮都应罢黜,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思想,而且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新儒学对孔孟儒学中宣扬的“礼”“仁”“民本”等思想进行了继承,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更加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政治需要。西汉时期的儒学,经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形势的需要,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之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即“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时,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北宋时,儒学者冲破汉唐儒学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即“程朱理学”。“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并且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标志着儒学的成熟。理学是儒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体系,是儒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明清时期,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他们虽然批判传统儒学,但仍是著名的儒学大思想家,是儒学的信徒。他们的新主张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实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总之,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朮”,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其后传统儒学虽然受到挑战,但儒学家并没有与孔孟儒学背道而驰,而是不断改造、深化儒学,进一步巩固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谢谢邀请。董仲舒其人历来褒贬不一,后人对其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思想文化繁荣的角度上多持反对意见,总会骂“竖儒董仲舒”。但客观来看,我们从其所提倡的儒术和对后世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他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是有很大贡献的。换个角度来说,要是支持独尊儒术的话,岂不是支持思想不繁荣了?所以明知道他是有贡献的人,但该骂还是骂两句吧。先说董仲舒的儒术,他所提倡的儒家已经不是孔孟时代的儒家了,或者可以说是孔孟时代的儒家在汉代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代争鸣的诸子百家,在秦始皇的一场焚书中断掉了民间学习思想文化的种子,而官学尚未建立,短命的秦朝又经楚汉间的战火,导致了诸子文化上出现了断层,所以汉代出现了今古文之争。表面上是同一文化不同派别的争论,而内里则是传统的文化在汉代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不论当时今古派谁占的了口头的便宜,传统思想要结合时代已经是其生存的不二选择。董仲舒在这个环节中占了鳌头,他敏锐的发现,单靠儒家那一套在新朝不能成事,必须要进行一场文化的融合。于是他改造了一种新的学说,来进行思想的大一统,就是他所说的儒学。其内里虽然以儒家为根基,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的成分在其中也不是少数。这就像分合交替的时局,文化上也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而对后世来说,董仲舒改造的儒术并不是一味地放大君权,他也提出了有效的制衡法则,即我们说的“天人感应”,把自然现象与社会政治得失联系,所以看看古代君主会下一些罪己诏就能明白这种手段是很有效的。要知道罪己诏可不是检讨书,承认错误接受批评就没事了,罪己诏是有实质的惩罚的。除此之外,汉代虚君实相的行政体制也能说明君权是有制衡的,诸葛亮独揽大权十一年,不是有“不臣”之心,而是虚君实相体制的延续。既然董仲舒改造过后的儒家有很严重的制衡君权的手段,为什么汉武帝还要接受呢?这就有关政权合法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汉代是最为尖锐的,在此之后就没有了,因为董仲舒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汉之前,从传说中的夏到短命的秦,甚至项羽的楚,帝王的诞生都是有血统的。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为宗室子弟、先贤后代或是开国功臣,其祖上大部分都曾为天下共主。所以即使不论商代夏,周伐商,还是秦扫六合,都不会有人质疑其政权合法性。然而汉代创始人刘邦起身亭长终有天下,自古未尝有,如果没有合理的解释,其政权的根基必然不会稳固。毕竟出身微贱的刘邦可以称帝,那就说明任何人都可以称帝了。董仲舒代表儒家提出“君权神授”,把汉朝的建立称为“天命所归”,直接给予了最高级的、极不容易辩驳的合理性。谁要反对汉朝就是“逆天命”,对天不敬的人还能得民心吗?无怪汉武帝政权与其一拍即合,给予儒家独尊地位。因为只有统治者能给予儒家施政平台,也只有儒家能给予统治者一套完整的合理的统治根基,二者共生的关系自此牢不可破。
董仲舒,汉代著名思想家,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他倡导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由低谷走向主流,成为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汉代儒学在孔孟儒学的基础之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那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呢?除了题主在上面说到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三纲五常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大一统”的观点。而我认为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恰恰就是这个春秋大一统思想。所谓春秋大一统中的“春秋”,并不是春秋时代,而是指解释《春秋》的《公羊传》,“大一统”最早出现在《公羊传》之中,而这个思想其实是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经过董仲舒的强化和发挥,迎合了汉代统治者和历史发展的需要,融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也成为了董仲舒思想的核心部分。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认为天下的大一统是顺应自然常态和法则,也是古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认为董仲舒的其他思想某种程度上都是为了他的“大一统”服务。例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更全面的阐释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他的大一统思想不仅包括疆域以及政治上的统一,更重要还包括思想意识形态的统一,即不仅致力于建立一个稳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还要实现思想的专制统治,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实现全方位的大一统。包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这些理论的提出不过是完成了神话王权、神话天,再将两个神话了的对象合二为一,达到王权至高无上且有理有据的目的,这难道不是也在强化君主的统治和国家的大一统么?三纲五常更是不难理解,通过对伦理道德以及等级秩序的强化和规范,达到对百姓外在的限制和内心的渗透,实现君主的绝对统治和权威,从而实现国家的真正的大一统。这种观点不正确。董仲舒之后的儒学是对孔孟儒学的改造、创新与发展。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以孔孟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朮”是要求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朮都应罢黜,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思想,而且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新儒学对孔孟儒学中宣扬的“礼”“仁”“民本”等思想进行了继承,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更加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政治需要。西汉时期的儒学,经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形势的需要,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之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即“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时,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北宋时,儒学者冲破汉唐儒学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即“程朱理学”。“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并且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标志着儒学的成熟。理学是儒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体系,是儒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明清时期,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他们虽然批判传统儒学,但仍是著名的儒学大思想家,是儒学的信徒。他们的新主张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实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总之,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朮”,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其后传统儒学虽然受到挑战,但儒学家并没有与孔孟儒学背道而驰,而是不断改造、深化儒学,进一步巩固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谢谢邀请。董仲舒其人历来褒贬不一,后人对其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思想文化繁荣的角度上多持反对意见,总会骂“竖儒董仲舒”。但客观来看,我们从其所提倡的儒术和对后世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他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是有很大贡献的。换个角度来说,要是支持独尊儒术的话,岂不是支持思想不繁荣了?所以明知道他是有贡献的人,但该骂还是骂两句吧。先说董仲舒的儒术,他所提倡的儒家已经不是孔孟时代的儒家了,或者可以说是孔孟时代的儒家在汉代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代争鸣的诸子百家,在秦始皇的一场焚书中断掉了民间学习思想文化的种子,而官学尚未建立,短命的秦朝又经楚汉间的战火,导致了诸子文化上出现了断层,所以汉代出现了今古文之争。表面上是同一文化不同派别的争论,而内里则是传统的文化在汉代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不论当时今古派谁占的了口头的便宜,传统思想要结合时代已经是其生存的不二选择。董仲舒在这个环节中占了鳌头,他敏锐的发现,单靠儒家那一套在新朝不能成事,必须要进行一场文化的融合。于是他改造了一种新的学说,来进行思想的大一统,就是他所说的儒学。其内里虽然以儒家为根基,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的成分在其中也不是少数。这就像分合交替的时局,文化上也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而对后世来说,董仲舒改造的儒术并不是一味地放大君权,他也提出了有效的制衡法则,即我们说的“天人感应”,把自然现象与社会政治得失联系,所以看看古代君主会下一些罪己诏就能明白这种手段是很有效的。要知道罪己诏可不是检讨书,承认错误接受批评就没事了,罪己诏是有实质的惩罚的。除此之外,汉代虚君实相的行政体制也能说明君权是有制衡的,诸葛亮独揽大权十一年,不是有“不臣”之心,而是虚君实相体制的延续。既然董仲舒改造过后的儒家有很严重的制衡君权的手段,为什么汉武帝还要接受呢?这就有关政权合法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汉代是最为尖锐的,在此之后就没有了,因为董仲舒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汉之前,从传说中的夏到短命的秦,甚至项羽的楚,帝王的诞生都是有血统的。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为宗室子弟、先贤后代或是开国功臣,其祖上大部分都曾为天下共主。所以即使不论商代夏,周伐商,还是秦扫六合,都不会有人质疑其政权合法性。然而汉代创始人刘邦起身亭长终有天下,自古未尝有,如果没有合理的解释,其政权的根基必然不会稳固。毕竟出身微贱的刘邦可以称帝,那就说明任何人都可以称帝了。董仲舒代表儒家提出“君权神授”,把汉朝的建立称为“天命所归”,直接给予了最高级的、极不容易辩驳的合理性。谁要反对汉朝就是“逆天命”,对天不敬的人还能得民心吗?无怪汉武帝政权与其一拍即合,给予儒家独尊地位。因为只有统治者能给予儒家施政平台,也只有儒家能给予统治者一套完整的合理的统治根基,二者共生的关系自此牢不可破。我说的很浅显一点,其实这还是一种哲学问题。董仲舒提出理论应该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天人感应”,没错很修仙类,玄幻类的小说就很多类似这种的东西。我们往下看。首先天人感应中的“天”是古代哲学体系的最高运行体制,也可以理解最高神,比如基督教的上帝,但是这个“天”没有感情,他只是一种规则在运行,类似于物理规律。这套理论来自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周朝,周朝的古籍《尚书》说过一句话“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什么意思呢?天是没有感情的,他只会照顾有德之人,也就是谁有德,谁就会得到老天的辅助。请记住这句话,这就是天人感应的一个核心点。可以这么理解天人感应。天和人之间有了某种联系。人做了什么事情,老天就会用某种手段来提醒你。接下来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场景,古代是不是很有多的祥瑞,比如哪里有人看见了龙,哪里出现千年老龟,哪里有人发现了巨人的足迹,很有名的就是秦始皇时代,有一块陨石从天而降,上面写着“始皇帝死而地分”。这就是老天爷警示秦始皇。通俗的讲,如果皇帝做了好事,仁政,老天爷就会降下祥瑞表明这是老天爷比较满意的,如果是恶政,就有会有日食,天灾,饥荒,发大水,地震。这就是老天爷对于皇帝的警示。至于后面的天人相类里面的,推导人和老天类似,那个不是董仲舒的终点,那个从战国阴阳家到儒家继承一部分,最后发展风水,算命等,不是儒家的重点
董仲舒,汉代著名思想家,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他倡导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由低谷走向主流,成为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汉代儒学在孔孟儒学的基础之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那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呢?除了题主在上面说到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三纲五常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大一统”的观点。而我认为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恰恰就是这个春秋大一统思想。所谓春秋大一统中的“春秋”,并不是春秋时代,而是指解释《春秋》的《公羊传》,“大一统”最早出现在《公羊传》之中,而这个思想其实是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经过董仲舒的强化和发挥,迎合了汉代统治者和历史发展的需要,融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也成为了董仲舒思想的核心部分。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认为天下的大一统是顺应自然常态和法则,也是古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认为董仲舒的其他思想某种程度上都是为了他的“大一统”服务。例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更全面的阐释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他的大一统思想不仅包括疆域以及政治上的统一,更重要还包括思想意识形态的统一,即不仅致力于建立一个稳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还要实现思想的专制统治,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实现全方位的大一统。包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这些理论的提出不过是完成了神话王权、神话天,再将两个神话了的对象合二为一,达到王权至高无上且有理有据的目的,这难道不是也在强化君主的统治和国家的大一统么?三纲五常更是不难理解,通过对伦理道德以及等级秩序的强化和规范,达到对百姓外在的限制和内心的渗透,实现君主的绝对统治和权威,从而实现国家的真正的大一统。
董仲舒,汉代著名思想家,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他倡导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由低谷走向主流,成为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汉代儒学在孔孟儒学的基础之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那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呢?除了题主在上面说到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三纲五常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大一统”的观点。而我认为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恰恰就是这个春秋大一统思想。所谓春秋大一统中的“春秋”,并不是春秋时代,而是指解释《春秋》的《公羊传》,“大一统”最早出现在《公羊传》之中,而这个思想其实是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经过董仲舒的强化和发挥,迎合了汉代统治者和历史发展的需要,融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也成为了董仲舒思想的核心部分。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认为天下的大一统是顺应自然常态和法则,也是古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认为董仲舒的其他思想某种程度上都是为了他的“大一统”服务。例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更全面的阐释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他的大一统思想不仅包括疆域以及政治上的统一,更重要还包括思想意识形态的统一,即不仅致力于建立一个稳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还要实现思想的专制统治,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实现全方位的大一统。包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这些理论的提出不过是完成了神话王权、神话天,再将两个神话了的对象合二为一,达到王权至高无上且有理有据的目的,这难道不是也在强化君主的统治和国家的大一统么?三纲五常更是不难理解,通过对伦理道德以及等级秩序的强化和规范,达到对百姓外在的限制和内心的渗透,实现君主的绝对统治和权威,从而实现国家的真正的大一统。这种观点不正确。董仲舒之后的儒学是对孔孟儒学的改造、创新与发展。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以孔孟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朮”是要求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朮都应罢黜,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思想,而且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新儒学对孔孟儒学中宣扬的“礼”“仁”“民本”等思想进行了继承,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更加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政治需要。西汉时期的儒学,经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形势的需要,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之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即“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时,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北宋时,儒学者冲破汉唐儒学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即“程朱理学”。“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并且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标志着儒学的成熟。理学是儒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体系,是儒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明清时期,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他们虽然批判传统儒学,但仍是著名的儒学大思想家,是儒学的信徒。他们的新主张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实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总之,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朮”,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其后传统儒学虽然受到挑战,但儒学家并没有与孔孟儒学背道而驰,而是不断改造、深化儒学,进一步巩固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董仲舒,汉代著名思想家,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他倡导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由低谷走向主流,成为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汉代儒学在孔孟儒学的基础之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那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呢?除了题主在上面说到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三纲五常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大一统”的观点。而我认为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恰恰就是这个春秋大一统思想。所谓春秋大一统中的“春秋”,并不是春秋时代,而是指解释《春秋》的《公羊传》,“大一统”最早出现在《公羊传》之中,而这个思想其实是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经过董仲舒的强化和发挥,迎合了汉代统治者和历史发展的需要,融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也成为了董仲舒思想的核心部分。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认为天下的大一统是顺应自然常态和法则,也是古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认为董仲舒的其他思想某种程度上都是为了他的“大一统”服务。例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更全面的阐释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他的大一统思想不仅包括疆域以及政治上的统一,更重要还包括思想意识形态的统一,即不仅致力于建立一个稳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还要实现思想的专制统治,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实现全方位的大一统。包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这些理论的提出不过是完成了神话王权、神话天,再将两个神话了的对象合二为一,达到王权至高无上且有理有据的目的,这难道不是也在强化君主的统治和国家的大一统么?三纲五常更是不难理解,通过对伦理道德以及等级秩序的强化和规范,达到对百姓外在的限制和内心的渗透,实现君主的绝对统治和权威,从而实现国家的真正的大一统。这种观点不正确。董仲舒之后的儒学是对孔孟儒学的改造、创新与发展。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以孔孟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朮”是要求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朮都应罢黜,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思想,而且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新儒学对孔孟儒学中宣扬的“礼”“仁”“民本”等思想进行了继承,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更加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政治需要。西汉时期的儒学,经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形势的需要,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之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即“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时,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北宋时,儒学者冲破汉唐儒学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即“程朱理学”。“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并且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标志着儒学的成熟。理学是儒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体系,是儒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明清时期,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他们虽然批判传统儒学,但仍是著名的儒学大思想家,是儒学的信徒。他们的新主张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实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总之,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朮”,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其后传统儒学虽然受到挑战,但儒学家并没有与孔孟儒学背道而驰,而是不断改造、深化儒学,进一步巩固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谢谢邀请。董仲舒其人历来褒贬不一,后人对其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思想文化繁荣的角度上多持反对意见,总会骂“竖儒董仲舒”。但客观来看,我们从其所提倡的儒术和对后世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他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是有很大贡献的。换个角度来说,要是支持独尊儒术的话,岂不是支持思想不繁荣了?所以明知道他是有贡献的人,但该骂还是骂两句吧。先说董仲舒的儒术,他所提倡的儒家已经不是孔孟时代的儒家了,或者可以说是孔孟时代的儒家在汉代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代争鸣的诸子百家,在秦始皇的一场焚书中断掉了民间学习思想文化的种子,而官学尚未建立,短命的秦朝又经楚汉间的战火,导致了诸子文化上出现了断层,所以汉代出现了今古文之争。表面上是同一文化不同派别的争论,而内里则是传统的文化在汉代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不论当时今古派谁占的了口头的便宜,传统思想要结合时代已经是其生存的不二选择。董仲舒在这个环节中占了鳌头,他敏锐的发现,单靠儒家那一套在新朝不能成事,必须要进行一场文化的融合。于是他改造了一种新的学说,来进行思想的大一统,就是他所说的儒学。其内里虽然以儒家为根基,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的成分在其中也不是少数。这就像分合交替的时局,文化上也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而对后世来说,董仲舒改造的儒术并不是一味地放大君权,他也提出了有效的制衡法则,即我们说的“天人感应”,把自然现象与社会政治得失联系,所以看看古代君主会下一些罪己诏就能明白这种手段是很有效的。要知道罪己诏可不是检讨书,承认错误接受批评就没事了,罪己诏是有实质的惩罚的。除此之外,汉代虚君实相的行政体制也能说明君权是有制衡的,诸葛亮独揽大权十一年,不是有“不臣”之心,而是虚君实相体制的延续。既然董仲舒改造过后的儒家有很严重的制衡君权的手段,为什么汉武帝还要接受呢?这就有关政权合法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汉代是最为尖锐的,在此之后就没有了,因为董仲舒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汉之前,从传说中的夏到短命的秦,甚至项羽的楚,帝王的诞生都是有血统的。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为宗室子弟、先贤后代或是开国功臣,其祖上大部分都曾为天下共主。所以即使不论商代夏,周伐商,还是秦扫六合,都不会有人质疑其政权合法性。然而汉代创始人刘邦起身亭长终有天下,自古未尝有,如果没有合理的解释,其政权的根基必然不会稳固。毕竟出身微贱的刘邦可以称帝,那就说明任何人都可以称帝了。董仲舒代表儒家提出“君权神授”,把汉朝的建立称为“天命所归”,直接给予了最高级的、极不容易辩驳的合理性。谁要反对汉朝就是“逆天命”,对天不敬的人还能得民心吗?无怪汉武帝政权与其一拍即合,给予儒家独尊地位。因为只有统治者能给予儒家施政平台,也只有儒家能给予统治者一套完整的合理的统治根基,二者共生的关系自此牢不可破。

董仲舒是个什么样的人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的思想


文章TAG:董仲舒的观点董仲舒  观点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