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尔空调多少

2600

2000到1万元 都有

海尔空调系列和价格,海尔空调多少钱

2,海尔空调价格表?

1、海尔空调1匹价格如下:

海尔(Haier)小龙女大1匹变频壁挂式空调挂机KFR-26GW/27JDM23A,价格:2099元。大1匹变频壁挂式空调挂机 自清洁 快速冷暖 PMV一键舒适。




2、海尔空调2匹价格如下:

海尔(Haier)2匹挂机空调2级节能统帅系列,价格:3399元。省电静音,大风量,快速制冷,壁挂式空调。



3、海尔空调1.5匹价格如下:

海尔 (Haier)玉环1.5匹变频壁挂式空调挂机KFR-35GW/03DIB81A,价格:2999元。变频一级能效,能效比4.58。采用R32环保冷媒,制冷量3500(300-4600)W,制热量4800(300-5800)W,带有电辅热。全直流变频电机,带有电子膨胀阀。急速制热,支持自清洁功能,低至17分贝运行。

海尔(Haier)悦+ 1.5匹变频壁挂式空调挂机KFR-35GW/21GAA23AU1,价格:2899元。1.5匹变频壁挂式空调挂机,快速冷暖,自清洁,智能,静音空调。一键PMW,独立除湿,智能化霜,带有停电补偿。产品尺寸为900*200*295mm。



4、海尔空调3匹价格如下:

海尔(Haier)空调挂机3匹P壁挂式变频2级能效KFR-72GW,价格:6399元。美观大方,外观漂亮,超级省电,冷热两用,风大马力足,智能,静音空调。


海尔空调系列和价格,海尔空调多少钱

3,三菱重工和三菱重工海尔有什么区别?是一家的吗?

不是一家的!三菱重工海尔跟三菱重工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因为政策规定,三菱重工空调作为外企,部分产品的生产线是放在海尔工厂内的,但是三菱重工空调有自己独立的生产线,无论是品控还是材料都是不一样的,相当于独立的工厂生产;而有传言三菱重工海尔是三菱重工的国产版,怎么可能呢?材料、工艺、品控这些核心的都不一样,生产出来的产品又怎么会一样呢?

不是一家,三菱重工海尔是两个集团公司的合资品牌,是三菱重工商用中央空调的生产线,和海尔的生产线一点关系都没有。三菱重工的商用空调生产基地只有两个,一个在泰国,一个就是在青岛的三菱重工海尔空调机有限公司。 三菱重工海尔是三菱重工的产品标准,海尔的售后服务标准。

海尔空调系列和价格,海尔空调多少钱

4,海尔空调新款价格及型号推荐

  每年人们对于空调的需求还在不断的增加,因此有非常多的厂商都开始为人们生产高品质的空调。而在众多的空调品牌中,海尔做的空调我就是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海尔做的空调不仅性能非常强大,而且它的售价都非常的亲民,使得每一个人都能使用上非常高品质的空调。那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几款海尔最新推出的空调产品,以及跟大家说一下它们的售价。

  

  海尔KFR-35GW/07ZJX23A

  海尔KFR-35GW/07ZJX23A是一款三级能效变频空调,产品延续了格兰仕一贯高性价比的特点。该空调制冷量为3500瓦,适合16-24平米户型。产品采用变频压缩机,在使用过程中压缩机连续工作,根据温度曲线变化进行调整,控温更加准确,使用更加舒适。海尔 KFR-35GW/07ZJX23A空调采用最新R410A制冷剂,无氟无毒不破坏臭氧层,使用高效,节能舒适。

  海尔KFR-35GW/07ZJX23A空调采用高密度过滤网,比普通滤尘网更细密的高密度过滤网,能高效滤除空气中的细小灰尘、粉尘、花粉,让您远离尘埃的烦恼,让您随时安享健康的风。它的价格为2699元(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海尔KFR-50LW

  海尔KFR-50LW/06ZAC13是一款家用冷暖定频空调,内机尺寸为500×260×1760mm,外籍尺寸为810×288×680mm。其具有15m超远距离送风特色,使得送风角度更宽,满足大居室所需,空调还可以自动调节送风角度,不直接对人体吹风,兼享舒适健康。海尔 KFR-50LW/06ZAC13空调支持独立除湿,无负离子功能。

  海尔KFR-50LW/06ZAC13空调采用国际优质压缩机,配合多年潜心研发的专业制冷系统,形成高能效、低振动、低噪音的优质空调系统,延长空调使用寿命,节能省电,整体性能表现不错。它的售价为3899元(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海尔KFR-36GW

  海尔KFR-36GW/10EBC13U1是一款三级能效定频空调,该空调制冷量为3600瓦,适合16-24平米户型。产品采用上下扫风,既可上出风,又可下出风,空调风不直吹人体,健康舒适,能有效预防“空调病”。海尔 KFR-36GW/10EBC13U1空调采用R22制冷剂,使用高效,节能舒适。它的售价为2300元(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在一年之中人们最难忍受的两个季节就是夏季和冬季,冬季的时候人们非常的寒冷,而夏季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非常的酷热,这样不仅影响人们的心情,而且还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而空调出现就大大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使得室内温度一直保持在一个人体最适温度,使得空调已经推出市场的时候就受到了人们的喜欢。而上面给大家介绍的海尔空调就是非常不错的。

5,海尔空调全国售后电话是多少?_

400-699-9999

海尔空调是海尔集团旗下的空调品牌,成立于1985年。全国售后服务电话为400-699-9999。

海尔空调隶属的海尔集团是世界第一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

海尔空调主推节能变频空调、调节空气质量系列产品,并凭借领先的节能产品赢得了全球市场的认可。曾获得“低碳环保优秀奖”“中国品牌质量引领特别大奖”等奖项,还被世界影响力组织列入“世界名牌”行列。

海尔空调售后服务电话:

4006-999-999

电子邮箱:

9999@haier.com

6,海尔家用空调系列有哪些? 海尔家用空调系列有哪些?

海尔家用空调系列有很多啊,净界系列、新风系列、多风感系列、自清洁系列,而且这些空调都是不错的选择,这几个系列空调虽然有些功能不一样,但都是健康空调,都有自清洁功能,都是可以杀菌抑菌的。

卡萨帝家用空调系列还是比较多的,像今年新出的天净空调就是其中一款,我们家现在用的就是这款,选择这款空调是因为它医疗级的uvc深紫外线杀菌技术比较吸引我,90%以上的除菌,用着很安心哦。

海尔空调的选择性还是比较多的,各种系列各种功能也是应有尽有,具体的建议你到海尔空调官网看一下,里面介绍的会比较详细,包括价格,空调匹数,颜色、功能等等之类的都有,产品很很全。

新风系列,用的就是这款,这空调强大到把空调和新风合二为一,能自动检测二氧化碳,自动提醒和开启新风,就是给你一种在家拥抱大自然的感觉。

7,海尔空调哪个系列好?

从用户角度说:   当今国内空调界格力、美的、海尔三足鼎立。海尔空调最大的特点是制冷强劲,能效比较高(能效比=制冷量与制冷输入功率之比),售后服务特别好。但与格力和美的相比其冷热比稍差,举例说明:以两匹冷暖空调来说,海尔制冷量为5000W,制热量为5800W,而格力和美的在制冷量为5000W时,其制热量均在6000W或以上。(冷热比=制热量与制冷量之比)。这也就是说:在制冷量方面,海尔占优。其他诸如换新风和氧分子等功能不做比较,因为本人认为那些附加功能实在没有开一会儿窗子来得实惠和有效。因为附加功能是要付银子的啊!以上分析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抉择。   从专业角度说:   空调是比较常用的家电产品,在当今国内空调界,格力、美的、海尔三足鼎立。在众多的品牌里面,海尔空调在口碑、质量、售后等各方面都是做得相当不错的。那么到底海尔空调怎么样呢?海尔空调是海尔集团旗下的名牌产品,海尔集团在白色家电领域也已经是纵横驰骋近30年,从1985年海尔生产中国第一台分体式空调,到今天的全球四连冠,海尔的空调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海尔空调取得这些成绩都与用户对海尔空调的认可密不可分,海尔空调拥有全球16大生产基地,10大设计中心,是名符其实的世界级空调供应商。29年专业制造。

您好,感谢向企业知道提问 海尔超薄风管机有6 个匹数段,12个型号供您选择,另外具有超薄灵巧机身(仅185mm,业内最薄,节省空间),超静音运转(21分贝),二级能耗,快速冷暖,智能控制,安装便利等优点,换新风功能暂时没有,正在研发,谢谢! 欢迎您再次向企业知道提问. 祝您工作生活愉快~

海尔空调的天樽系列就很好,天樽的最大亮点是送风颠覆,采用独有的风洞式,使空调的风量更大。不仅如此空气射流的送风方式“颠覆”了传统空调在房间内混合冷热空气制冷的原理,让吹出的风凉而不冷,暖而不燥,预防了空调病。

8,空调pmv模式是什么意思?_

人体舒适智能控制系统

空调pmv模式指的是“人体舒适智能控制系统”,它是海尔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一起研发的空调智能控制系统。按PMV按键,海尔空调器按照PMV模式运行,在此模式下,海尔空调器根据室温自动选择制冷、制热方式运行,若进入制冷模式,海尔空调器显示屏显示设定温度为27℃;若进入制热模式,海尔空调器显示屏显示设定温度为22℃。

空调上的pmv是指人体舒适智能控制系统,这是一种由海尔推出的自动温控模式,只需要按其他模式键(制冷、制热、除湿)即可改变模式。该系统是由海尔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创新研发的。空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电,冬天保暖,夏天降温,但是空调还有很多小知识是大家不知道,比如空调上的pmv很多人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空调上的Pmv其实是由海尔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创新研发的智能控制系统。

按下这个功能按键无需自行调节温度,空调自动判断室内室外环境温度,自动选择制冷或者制热模式,并且自动设定到最佳舒适温度,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自动模式。而pmv则是表征人体热反应的评价指标,PMV指数表明群体对于(+3~-3)七个等级热感觉投票的平均指数,以此数学模型为基础,海尔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创新研发了该控制系统,并将其应用在海尔空调中。其实这个指标在国外空调系统安装过程中,也被广泛应用。

一般,办公建筑安装空调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室内人员创造舒适的热环境。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标准55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7730 中也依据此指标规定了能够让大多数人感到满意的空气温度范围标准。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是全球领先的美好生活解决方案服务商。海尔始终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连续11年稳居欧睿国际世界家电第一品牌,是BrandZ全球百强品牌中第一个且唯一一个物联网生态品牌,子公司海尔智家位列《财富》世界500强。

9,海尔空调有哪些型号

首先来看下选购空调的要点:1、制冷量:空调的输出功率,我国的标准单位是瓦,日本单位是匹,1匹=2500瓦,厂家要求200瓦/平米,例如16平米房间需要制冷量3200瓦,可以买小1.5匹的32机。制冷量过大效果好但是购机价格高,制冷量过小购机成本低了但是效果差耗电多。2、能效比:空调的节能性主要看机器型号标注最后面的数字,也就是能效比等级。能效比=制冷量/消耗功率,同样制冷量的机器有1-5级能效比,分别为3.4 3.2 3.0 2.8 2.6。例如1.5匹机制冷量为3500瓦,1级能效机子的消耗功率就是3500/3.4=1029瓦,2级机子消耗功率就是3500/3.2=1094瓦,可见在同样的制冷量输出下,1级机比2级机的消耗功率小了1029-1094=65瓦,就是说压缩机连续工作一小时的话,1级机比2级机少耗电0.065度。1级能效的机器最节能,但是价格也最贵,5级最便宜,但是低能效的机器国家将禁止销售,从性价比角度考虑,通常买2级的比较合适。3、变频机和定速机:变频机的压缩机工作不停机,因此没有定速机压缩机启动和停机的噪音,静音非常好,变频机的温度控制精确度在0.5度左右,比定速机2度精确得多,因此变频机尤其适合在卧室使用,由于变频机价格贵,因此其它房间没有必要。当然经济条件允许还是变频机好。变频机的节能性在于其对电能的利用...首先来看下选购空调的要点:1、制冷量:空调的输出功率,我国的标准单位是瓦,日本单位是匹,1匹=2500瓦,厂家要求200瓦/平米,例如16平米房间需要制冷量3200瓦,可以买小1.5匹的32机。制冷量过大效果好但是购机价格高,制冷量过小购机成本低了但是效果差耗电多。2、能效比:空调的节能性主要看机器型号标注最后面的数字,也就是能效比等级。能效比=制冷量/消耗功率,同样制冷量的机器有1-5级能效比,分别为3.4 3.2 3.0 2.8 2.6。例如1.5匹机制冷量为3500瓦,1级能效机子的消耗功率就是3500/3.4=1029瓦,2级机子消耗功率就是3500/3.2=1094瓦,可见在同样的制冷量输出下,1级机比2级机的消耗功率小了1029-1094=65瓦,就是说压缩机连续工作一小时的话,1级机比2级机少耗电0.065度。1级能效的机器最节能,但是价格也最贵,5级最便宜,但是低能效的机器国家将禁止销售,从性价比角度考虑,通常买2级的比较合适。3、变频机和定速机:变频机的压缩机工作不停机,因此没有定速机压缩机启动和停机的噪音,静音非常好,变频机的温度控制精确度在0.5度左右,比定速机2度精确得多,因此变频机尤其适合在卧室使用,由于变频机价格贵,因此其它房间没有必要。当然经济条件允许还是变频机好。变频机的节能性在于其对电能的利用率较高,并不是绝对省电,对此厂家的宣传有误导,用户认识有误区。4、品牌:两大阵营,进口合资品以松下、三菱电机为代表,价格高,工艺好,品牌档次高,国产品专业厂家为格力、海尔,美的近年来销售增长很快,海信主做变频机,奥克斯和志高定位商用经济型,国产品质量性能不差,性价比高。5、冷/暖功能:一般的空调都是冷暖两用的,型号标注是KFR、KFRD,如果不需要冬天制暖的,可以买单冷机,型号标注是KF-***,价格便宜不少。根据你的情况,两个房间用一台机器肯定不行,效果不能保证,14平米的房间用制冷量2600瓦的大1匹机即可,变频机适合卧室使用,但是价格较高,不过用你3000以内的预算买2600瓦的变频机是够了。海尔KFR-26GW/01ZE(R2DBP)-S4 无氟变频,能效比低一点,但是价格便宜,2550元左右。空调类型 挂式空调 房间类型 卧室宝贝 适用面积 10-15㎡ 产品功率 大1.0P 冷暖类型 冷暖型 变频/定频 变频 能效等级 4级 是否自动除霜 是

海尔天樽空调可以分为4款,是海尔空调打破传统思维推出的最新款空调,无论在功能,材质,还是技术都没得说的。根据机身材质,外观,功能等,根据自身喜好及经济能力选择,是很不错的空调,健康匀风技术,可以有效避免空调病。

10,中年海尔_

虎嗅注:海尔,这家老牌电器巨头的新动态是:将用4.75亿欧元(人民币约38.05亿元)收购意大利家电制造商Candy公司100%的股份。海尔的全球化再进一步,如今,来自海外市场的营收在海尔总营收的占比已经达到了40%。海尔依然是家电行业的头部,但却不复当年行业“第一”的辉煌,不管是海外市场还是国内,海尔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本文转自“界面”,作者:王子辰,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中国家电巨头青岛海尔(600690.SH)的全球化再进一步,这家公司准备在中欧国际交易所挂牌发行D股4亿股,以筹集用于收购意大利家电企业Candy(卡迪)所需要的4.75亿欧元资金(约合38.05亿人民币)。

从2012年,青岛海尔就开启海外并购之路,从日本的三洋,到新西兰的斐雪派克、美国的通用家电,再到意大利的Candy,并购足迹遍布五湖四海,以实现全球化业务布局。

最新财报显示,已经成为全球性企业的青岛海尔,海外营收占总营收的40%。这家公司依然强大,却不再是第一。

作为最早登陆中国资本市场的家电巨头,青岛海尔目前无论是营收还是市值,都落后于竞争对手格力电器(000651.SZ)和美的集团(000333.SZ)。

在经历了国际化战略、全球品牌化战略以及网络化战略的战略理念撞击;也经历了强制管理、自助管理,至“人单合一”的组织变革之后,海尔变得沉稳,甚至沉闷。

上个世纪90年代,借助动画片《海尔兄弟》,海尔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两个裤衩兄弟的logo进入千家万户。为重塑竞争优势,海尔大手笔重拍《海尔兄弟》,由张瑞敏担任总顾问。新动画片《海尔兄弟宇宙大冒险》,第一集就是《快醒来,海尔兄弟》。

全球化背后

作为海尔集团旗下的主要资产,青岛海尔成立于1984年,明星企业家张瑞敏用一把铁锤砸毁76台冰箱,后率先引进德国利勃海尔技术,推出第一款四星级冰箱“琴岛-利勃海尔”。

目前,青岛海尔业务横跨了冰箱、洗衣机、暖通空调,以及厨电、小家电。在集团层面,海尔还布局了手机、工业、地产、旅游等。

青岛海尔宣称,其通过海尔、美国GE Appliances、新西兰Fisher & Paykel、日本AQUA、卡萨帝、统帅6大家电品牌的全球化战略协同,但是从产品角度看,只有冰箱、洗衣机具备较好的领先优势。

早在1998年,海尔就提出国际化战略:将产品卖到全球。2005年,又提出全球化战略。

根据此前规划,海尔走的是“自主品牌+本土化运营”全球化道路,坚持打海尔品牌出口,并开发出国际化的知名品牌,创造本土化的名牌,即“创牌”。

1999年,海尔国际化的目标是“三个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海外销售1/3,海外建厂海外销售1/3,还将有美国海尔、欧洲海尔、中东海尔等出现在世界各地。

这一目标并没有实现。虽然作为一家全球性家电企业,青岛海尔的业务已遍布五湖四海,还在全球多地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

根据欧睿国际(Euromonitor)发布的2017年数据显示,海尔以10.5%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一,似乎达到了海尔“世界第一家电品牌集群”的目的,但这是通过海外收购达成,有违“创牌”的初衷。

2012年,海尔收购三洋电机在日本、东南亚的洗衣机、冰箱等多项业务;之后,并购新西兰高端家电品牌斐雪派克(Fisher&Paykel);2016年,海尔以55.8亿美元整合通用电气家电业务。

2017年,海尔海外业务贡献总营收43%(2018年上半年为40%),比2015年之前提升了整整20个百分点。但如剔除通用电气的收入,海外营收比重仅为18.7%。

尽管依靠并购扩大营收和市场份额几乎是所有全球性企业最终都会选择的道路,但是并购带来的协同、整合效应,依然让不少企业吃尽苦头,并购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青岛海尔也同样饱受困扰。

此外,寄予厚望的日本市场,海尔力图重塑三洋品牌发展AQUA,迄今业务进展缓慢。2012年,海尔收购的斐雪派克,至今尚未注入上市公司,主因是业绩并不理想。

海外分部最重要的资产是GEA,其贡献青岛海尔2017年业务收入的30%。受到人民币贬值因素影响,GEA分部2018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3.4%(人民币口径,美元口径增长11%)。厨电和洗衣机产品是GEA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

青岛海尔在财报中称,GEA业务在北美地区实现逆势增长。2018年上半年,GEA上半年美元收入同比增长11%。不过,从行业角度看,美国家电市场上半年累计增长持平。看一个图表,就知道GEA想继续实现增长的困难到底有多大。

持续多年的美国经济复苏,推动了家电行业的增长,同时也将美国家电的库存推升至历史高位。但是从上图可以明显看到,美国家电市场的出货量从2017年开始已经在下降。这意味着销售的放缓。

在行业天花板的作用下,GEA要想实现持续的逆势增长困难非常大。

诸多迹象显示,随着海外收购业务整合效应释放完毕,以及竞争对手的加入,特别是美的集团借助东芝品牌强势介入,青岛海尔海外扩张或将面临困境。

从青岛海尔业务大本营——国内市场来看,挑战也不少。

在海尔国际化、全球化之前的15年,海尔奉行“名牌战略”和“多元化战略”,即增强在国内的核心竞争能力。显然,要成功实现全球化,必须在国内站稳脚跟。但现在,海尔与美的、格力差距越来越大。

从第一到第三

中国家电行业格局变化,伴随着人们消费变迁,从“三大件”的历史可看出一二。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收音机,八十年代是冰箱、彩电、洗衣机,到了九十年代,变成了空调、电脑、录像机。

可见,空调是最晚普及的白色家电,也意味着增长潜力最大。对于中国家庭来说,在本世纪初期,空调是全新的家电产品,市场一片空白。

随着房地产的发展及城镇化推进,城镇家庭对空调的需求超越了冰箱和洗衣机,原因很简单:一个家庭,一台冰箱、一台洗衣机,但可以有很多台空调。

虽然目前城镇空调市场接近饱和,但广大农村地区渗透率明显偏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地区空调普及率不及50%。无论是以前的城镇还是当下的农村,这都意味着巨大发展空间。

对比三大巨头,在空调的普及过程中,格力电器在2003年~2007年连续5年实现40%的营收增长,这期间,正是中国空调市场飞速发展时期。

城镇家庭空调普及率与格力市值变化趋势

相比之下,青岛海尔错过了这一机遇。从产品结构来看,青岛海尔在冰洗业务具有传统优势,冰洗业务占据半壁江山;空调业务占比未超过20%(2017年),而格力电器的空调业务占比100%,美的集团空调业务占比超过50%。

轻视空调业务对青岛海尔来说是致命的:产品结构影响了青岛海尔的业绩表现,市值也全面落后。

早在2012年,格力电器的总营收规模破千亿,2017年实现1500亿。而白电龙头青岛海尔在此后几年还在苦战900亿,直到2016年总算突破千亿,其中收购通用电气家电(GEA)业务贡献了258亿元。

2017年青岛海尔总营收1600亿元(剔除GEA,1100亿元)。如下图:

另一家白电巨头美的集团发展更快,在2017年实现营收2400亿元(剔除库卡后2100亿元)。

三者在净利润上差距更是明显。2017年,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分别实现净利润224亿元和172亿元,青岛海尔仅69亿元。

业绩表现最终体现在市值上:作为最早登陆中国资本市场的家电巨头,青岛海尔的总市值一度接近格力电器的两倍。但从2005年开始,双方市值差距逐步缩小,格力反超海尔。

目前,格力电器总市值2336亿元,美的集团总市值2671亿元,青岛海尔总市值964亿元。

步入“中年”的海尔略显疲态,与美的和格力相比明显后劲不足:2018年上半年,海尔营收和净利的增长幅度分别为14%和18%,格力则高达31%和35%。在空调业务方面,格力收入增长高达38.77%,美的为27%,均远远高于海尔各项业务增速。

组织变革

2005年,是格力反超海尔的转折点,同时也是海尔内部组织变革的关键年份。

这年9月,在海尔全球经理人年会上,董事长张瑞敏阐述了“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从此海尔开始了对人单合一长达10余年的探索。

“人”,指员工;“单”,指用户;“合一”,指每个员工都应直接面对用户创造价值。通过组织变革,海尔形成扁平的公司管理架构。企业从科层制组织变为平台,员工从执行者变为主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动态合伙人。传统模式下,用户听员工的,员工听企业的,“人单合一”模式下,企业听员工的,员工听用户的。

张瑞敏曾这样解释上述理念的背景:互联网将以企业为中心颠覆为以用户为中心,把员工的领导从过去的上级变成了用户。

现在看来,这种意识是超前的,大公司的变革需要谨小慎微,让海尔超过7万员工做自己的主人,世界级管理大师加里·哈默尔也认为其“近乎疯狂”。

海尔称“人单合一”模式有利于财务优化。首先,将激发基层员工的创造性,2013年海尔有一万多名中层干部离开公司,但这并没有在带来管理成本的下降:管理费用占营收的比重从2013年的6.29%提升至2017年末的6.99%。

其次,张瑞敏曾说,推动人单合一能够降低库存。但到今年年中,青岛海尔账面的存货已经达到了225亿元,同时应收账款也在翻倍上涨:2015年末,海尔账面的应收账款还只有61亿元,到了2018年年中,已经是169亿的巨额数字,是原来的1.8倍。

数据显示,青岛海尔的赊销账期(应收账款)相比2014年延长了10天,存货对于公司资金占用的时长比2014年多出20天。这家公司的产品,显然在销售上遇到了压力。

对于高度强调效率、热衷以销定产的海尔来说,这降低了公司资金的使用效率,海尔不得不在供应商货款上做文章,偿付时间大幅延长。

2011年,供应商的欠款时间是1个月左右,但是到了2017年末,这一时间整整翻了一倍至76天,即调节供应商的应付账款维持自由现金流量的健康。

青岛海尔在最近的一系列宣传中将北美地区业务的增长归因于“人单合一”。不过,一些业内人士分析称,到底是美国经济的增长,以及美国人薪资的增长,还是“人单合一”组织变革带来的力量推动了GEA的增长还有待时间检验。

其中的一个悖论在于,如果“人单合一”能够在GEA完成收购后快速推动其业绩增长,为什么“人单合一”在国内市场长期并未体现其威力?

北大教授管理学教授陈春花曾公开批评,海尔将组织创新超越于管理创新之上。

就在青岛海尔大力推行“人单合一”之时,白电市场老大的地位逐步交棒给美的和格力电器。目前,海尔要与两者竞争,一部动画片已不能解决问题。

轻研发、重营销

在家电卖场,即使是海尔的销售员,也不得不承认格力的“高科技”优势。而在著名的社区交流网站知乎平台上,更充斥着对于海尔空调的批评:产品泛而不精。

海尔重视空调也是近几年的事情,但空调行业已经进入寡头格局。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合计占有60%的市场份额,海尔不过12%,除非拿出更好的产品。

无论是冰洗,还是空调,亦或厨电,本身都具备很高技术含量,离不开研发持续投入。在2017年,青岛海尔总共投入了46亿元用于研发,仅占公司总营收的2.88%。美的和格力在投资未来上更慷慨,两者在过去三年的研发支出稳定在3.8%左右。海尔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显著低于竞争对手。

不过在营销费用上,青岛海尔却舍得大手笔。在海尔的优势领域冰洗业务上,2018年上半年,其冰箱和洗衣机市场零售额份额分别为35%和33%。但是此份额的获得,却代价极大。

2017年上半年,海尔营销费用总开支131亿元,2017年为282亿元。过往三年,海尔在营销费用占营收平均比重从未低于16%。而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的费用比率分别为11%和14%(格力电器的行政、后勤等方面的开支远低于青岛海尔,平均低约3个百分点)。

这导致,海尔在毛利率方面与美的和格力差别并不大,但销售净利率落后明显:过去三年,海尔平均销售净利率5.8%,格力和美的分别为13%和8%,说明海尔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把产品卖出去。

最低的研发费支出水平,最高的费用开支,不难得出结论,青岛海尔的市场份额和营收是“花钱买的”,一旦后续市场投入减少,将很难与老对手竞争,这包括了美的系(美的集团与小天鹅)、格力电器,也包括了惠而浦、华帝股份、老板电器、海信科龙等这样的竞争对手。

洗衣机市场,江苏无锡的小天鹅注入美的集团的基因后,在中低端市场疯狂挤占青岛海尔市场空间。根据产业在线数据,2018年上半年,美的+小天鹅零售量市场份额25.6%,逼近青岛海尔的30.2%。

冰箱是青岛海尔的看家产品,34.6%的市场份额将竞争对手甩在身后。不过,容声、西门子、美的、美菱等一众竞争对手都在虎视眈眈,后续四家合计44%的市场份额。尤其是美的集团整合完东芝家电业务以后,青岛海尔将面对一个重量级的竞争对手。

厨电业务上,老板电器、华帝股份等等也都在横亘在海尔的业务扩张道路上。

种种迹象都显示,青岛海尔业务布局迟缓,丧失市场良机。对于海尔来说,未来会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也意味着更高的费用开支,这会损害青岛海尔的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的裹足不前,也导致公司后来业务发展上的急功近利和战略布局混乱。典型事例是日日顺。

电商兴起,特别是大件的家电领域配送需求,让海尔一度想扶持日日顺,并与京东、苏宁、国美等签约,通过自己的1.4万个经销点为其他家电企业提供物流服务。但这很难得到其他家电企业的认同,最终日日顺更多只为海尔自身提供物流服务。

9月26日,海尔在其集团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海尔的定力》,文中这样捍卫始于2005年的“人单合一”模式:“企业和人一样,也需要定力,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近期,格力电器的明星董事长董明珠高调宣布,将投入500亿巨资进军芯片行业,向空调领域的上游不断进取。美的集团则出于竞争的需要,大刀阔斧整合东芝业务以及旗下家电资产,以塑造其在中国乃至全球业务的竞争力。

谁是对的,时间会给出答案。

《海尔兄弟》中,曾经的小海和小尔两兄弟,一年四季都不穿衣服,而在新版电影里都穿上了太空服。网友们直呼已失去灵魂,已不是曾经的海尔兄弟。那么,海尔还是之前的海尔吗?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虎Cares

这么大的太阳,每天上班还要生一堆闷气

谁不需要一个「职场保命利器」

怼天怼地怼到戏精昏过去

穿上这件「职场内心戏系列T恤」

老板想批评你都得三思而后行

11,格力美的,谁代表中国制造的未来_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杂志”(ID:i-caijing),作者:韩舒淋;36氪经授权转载。

格力电器(000651.SZ)现任董事会已经超期服役五个月,新的董事会名单依然悬而未决。

上一个万众瞩目的董事会换届是万科(000002.SZ)。受“宝万之争”影响,2017年3月底届满的万科董事会直至6月底深圳地铁成为第一大股东后,才完成换届。

格力电器现任董事会任期于今年5月底届满,但新董事会提名仍未公布。和去年的万科不同,如今格力的门口没有“野蛮人”,延期换届的悬念只有一个:董明珠是否能够进入新一届董事会。

在此期间,与格力珠海总部相隔百公里的佛山顺德,美的集团(000333. SZ)董事会在9月底如期换届,低调而顺利,在对董事会名单进行表决的临时股东会上,实际到现场的股东代表不到10人,美的创始人何享健挑选的职业经理人方洪波随后开启了他的第三个董事长任期。

家电是中国制造靓丽又特殊的一张名片。不同于高铁、核电、光伏、新能源车等行业,中国家电行业自始至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发展,不依赖产业政策加持,但基本掌握了产业链上的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做到了全球领先,龙头企业中既有国企也有民企。可以说,这是一个主要依靠企业家拿下全球第一的行业。

格力和美的,就是中国家电行业的代表。2017年,这两家公司的市值、净利润分别位居国内A股家电上市公司的前两位。净利润排名第二的美的,超过排名第三至第十名公司净利润的总和;市值第二的格力,与其后第三名至第七名公司市值总和相当。其他竞争者中,仅有青岛海尔(600690.SH)凭借多元化的产品结构在营收上略微超过格力,但利润仅为格力的约三分之一。

两家家电巨头的掌门人——董明珠和方洪波——都是从2012年开始全面掌舵。过去六年,格力电器营收从993亿元增长至1483亿元,净利润从73.8亿元增长至224亿元。美的集团营收从1026亿元增长至2407亿元,净利润从33亿元增长至173亿元。2018年上半年,两家巨头依然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高速增长背后,两家企业的发展路径截然不同。格力把空调单品做到了独孤求败,而美的则是业务多元化的代表。虽然格力美的和很多中国企业的成功一样,离不开中国经济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个大背景,但能脱颖而出,企业自身的管理、研发、营销等内因更加重要。

最近三年,两家巨头都开始布局面向企业的工业业务。美的雄心勃勃出手买下四大机器人之一的德国库卡,格力也不断在各种场合展示其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和数控机床。在成为家电制造业当之无愧的领头羊之后,两家公司都希望将自身制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变成产品,卖给有着自动化、智能化需求的广大中国制造业企业。

这一路径并非独创,先进制造企业将其能力产品化并转化为对外工业业务,在工业史上并不陌生。例如工业软件巨头达索系统脱胎于法国军工巨头达索集团内部的飞机软件辅助设计团队,雅马哈在开发摩托车生产线的过程中诞生了自己的机器人业务。

美的曾将自身这一转型类比通用电气和西门子这两大美欧制造业巨头,将其总结为从消费产品到工业产品、从传统制造到高端专业制造。董明珠则说,“(格力)更深层的使命感是做装备。”

其实美的上述类比并不十分贴切,以照明、发电、变电设备起家的通用电气,和以电报、发电业务起家的西门子,尽管都曾涉足消费家电,但从成立之初至今,都是以工业业务为主的高端制造业代表。不过这一类比的背后,是国内家电巨头向工业巨头转型的野心。

这一路径亦非坦途。中国市场这一外部因素依然有利,这个市场里有着广阔的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但在对技术、研发、人才、管理、营销乃至国际化视野的要求上,两家企业都需要再上一个台阶。相比消费品,工业市场更加垂直细分,强调行业知识。

2014年,西门子将其与博世合资的家电公司中的股份出售给博世, 2016年,GE出售其家电业务,美的也曾参与竞标但败给海尔,此后,美的收购了困境中的东芝的家电业务。从全球产业链分工来看,欧美工业巨头退出的家电业务,正在由中国的领先企业来承接,并借此进入国际市场。而在巨头们聚焦的高端制造业,通用电气、西门子都是诞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积累上百年的巨头,迅速崛起的格力、美的想要在全球市场上与之并驾齐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格力、美的当下的转型,正是中国制造从廉价工厂向高端制造攀升过程中的代表性案例。

空调王格力

“格力是一艘航空母舰,美的是一支舰队。”专注于智慧家庭领域的大数据服务商奥维云网副总裁郭梅德如此向《财经》记者总结两家公司。

将一个单一品类做到极致,并保持高速增长,空调业务就是格力的航空母舰。格力在空调业务上的成功,是它质量、品牌、营销以及市场环境综合因素的结果。

资深家电行业观察人士张彦斌对《财经》记者总结了四点格力脱颖而出的经验:第一,朱江洪打下的注重科技的基础;第二,遵循了空调的市场营销规律;第三,与经销商深度绑定的销售体系;第四,董明珠的管理贡献。

“掌握核心科技”是格力曾经提出的品牌口号,在业内,格力一直以重视核心技术示人。这一企业基因,与格力第一任掌舵人朱江洪密不可分。

2002年与三菱的一次交道,是格力自主研发的转折点。朱江洪自传中回忆,格力曾中标100余套“一拖四”多联机空调,但自己并没有产品,不得不高价从三菱采购,更换包装和说明书后出售。后来,朱江洪带队前往日本试图引进技术,但无功而返。回国后,他召集科技人员要求不惜任何代价把产品研制出来,半年后,格力突破了这一技术。

从2003年起,格力的科研体系日臻完善,技术部门从一个扩充到多个,并成立了首个研究院——制冷技术研究院。2007年,又成立了家电技术研究院、机电技术研究院,这三大研究院是朱江洪掌舵时代格力主要的研发力量。

董明珠2012年接任董事长后,加速扩建格力的研发队伍,技术领域也从家电向外扩充。从2013年设立自动化技术研究院开始,格力新设立了九个研究院,领域横跨新能源、通信技术、物联网、装备动力等多个领域。

技术投入确立了格力的产品优势,除此之外,格力还有着独树一帜的空调营销策略。

“没有营销,就没有格力的今天。”董明珠2016年11月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她将格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95年以前,格力还是亏损企业;从1995年到2001年,支撑格力电器的是营销体系,此间开始重点抓质量;2001年后,格力开始有意识在技术上找支撑。

格力的发展过程中,其营销主要有两大策略,其一是“压货”,其二是与经销商的利益深度绑定。

空调作为一个家电品类,与其他家电最大的区别就是其销售的季节性,每年的旺季与淡季差别明显,旺季一般为夏季四个月左右,销量会瞬间爆发,而淡季销量要低得多。针对这一特点,格力是业内率先要求经销商“压货”的公司,也就是要求在淡季提前买入大量产品。

压货会让经销商承担更多仓储成本和资金成本,承担更大市场风险,在市场下行时,就会面临巨大的库存压力。但另一方面,淡季的压货,让经销商有动力在淡季寻求更多市场,促进销售;第二,提前在淡季压货,可以避免经销商在旺季缺货;第三,淡季让经销商压货,等于提前占有经销商的资金,打压了潜在竞争对手。对于空调这种季节性产品来说,压货的营销手段,一石三鸟。

为了推动经销商压货,格力在业内率先根据经销商压货的额度提供一定返利,压货越多,返利越高。此外,压货更多的经销商,可在旺季优先提货。对经销商而言,压货的弊端是当市场增长停滞时带来的巨大库存压力。

这一经验后来也为美的所学习,但海尔在销售空调时始终未采取压货策略。本世纪初,格力、美的、海尔三巨头领跑空调市场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不过后来海尔逐渐被拉开差距,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与其不采用压货模式关系很大。

与经销商的深度利益绑定是格力营销的另一特点。

格力是家电企业中最早与地方经销商合资成立区域销售公司的企业。1997年,董明珠促成格力在湖北成立了湖北格力销售公司,该公司由格力在当地办事处与当地的经销商合资成立,这一做法后来逐渐推广到全国。

在张彦斌看来,通过成立区域销售公司,格力将经销商利益与格力利益紧密绑定。参与的经销商将只能销售格力的产品,并参与公司分红。格力区域销售公司的人员相对稳定,并有相当程度的决策权。这有助于格力深耕当地市场,并根据市场快速反应。起初区域销售公司中有的是格力控股、有的是经销商控股,后来格力逐渐增资收回了所有销售公司的控股权。

区域销售公司与格力的利益绑定通过参股格力电器更进一步。2006年8月,十家格力地方销售公司合资成立了河北京海投资担保有限公司,2007年4月,格力集团与京海担保签署股权转让协议,转让其持有的10%的格力电器股权。目前,京海担保依然是格力电器仅次于格力集团(持股18.22%)的第二大股东,持股8.91%。

在京海担保成为格力电器第二大股东之后,其经销商渠道后来逐渐发生变化。原有的地方销售公司从2011年起逐渐被各地新成立的盛世欣兴格力贸易公司取代,格力不再在新贸易公司中占有股份。这些新成立的贸易公司,大股东均为北京盛世恒兴格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于2009年9月,第一大股东为北京明珠新兴格力空调销售有限公司,持股93.33%。北京明珠注册于2000年11月,法定代表人徐自发。徐在2017年10月前一直担任格力电器董事,因违规减持格力电器股票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而辞职。

京海担保的法人代表、董事长、总经理为郭书战,工商信息显示,他同时担任河南盛世欣兴格力贸易公司法人代表,负责格力在河南的销售渠道。郭书战同时担任格力电器的监事会监事。

格力与经销商关系之密切还可以从最近一起收购中看出端倪。董明珠曾在多个场合宣传冰箱品牌晶弘,但该公司在成立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并不属于格力,而是经销商背景的北京盛世恒兴100%持股。直至今年10月11日,其工商信息悄然变更,格力电器成为全资拥有晶弘电器的新股东,不过格力并未披露收购晶弘的金额。

与经销商深度绑定之后,格力的代理商更愿意主动掏钱帮助格力做营销,这进一步降低了格力的运营成本。在保证销量的情况下,格力的经销商也愿意接受更低的返利。

与代理商的关系是格力和美的的一大区别,有业内人士对《财经》记者总结称,格力的狼性不是来自于格力的员工,而是来自于格力的代理商,而美的的狼性来自员工,美的可以随时换代理商,对公司内的营销人员既严格考核,又有很好的激励机制。

此外,长期处于龙头地位,格力面对上游供应商时有更大的话语权,其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超过任何一家同行企业。而上游供应商也看中格力的品牌效应,愿意适当降低价格与格力合作。

在终端销售侧,借助多年形成的品牌,格力也享有更高的溢价。来自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2017年,格力空调的平均售价约为4200元每台,而美的平均售价约为3700元每台,格力每台空调要比美的多卖500元。

在上游对供应商掌控话语权,市场占有率常年位居第一,始终重视核心技术研发,营销手段符合空调市场规律,同时还享有品牌溢价,这一系列的因素,让格力空调做到了独孤求败的境界。2018年中报数据显示,格力电器2018年上半年空调营收为758亿元,毛利率为34.37%,行业第二名美的集团2018年上半年暖通空调业务营收为638亿元,毛利率为30.25%。

多元化美的

相比格力空调的一骑绝尘,美的在更多的业务领域取得了成功,这与方洪波在掌舵美的之初的手术密不可分。

美的历来以业务多元化著称,空调之外,冰箱、洗衣机、各类小家电的营收都在业内位列第一梯队。其2017年报数据显示,美的空调线下市场份额为24.6%,次于格力排名第二,而其他包括12个品类的消费电器中,有4个单品(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磁炉、风扇暖气)市场排名第一,3个单品(洗衣机、微波炉、净水器)排名第二,2个单品市场排名第四(灶具、烟机)。

相比空调,其余消费电器市场更不容易受到天气、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业务多元化的美的有更好的抗风险能力。以2015年空调市场小年为例,当年格力营收从1378亿元剧跌至977亿元,下跌近三成,美的得益于多元化的业务结构,总营收从1417亿元下跌至1384亿元,仅微跌2.3%。

格力在空调营销的经验很难复制到其他家电品类上,空调靠压货和天气,但是冰箱、洗衣机等其他家电产品更强调零售,需要突出产品的卖点,操作模式和空调差异比较大,这是格力其他家电业务难以突破的重要原因。尽管格力也推出了晶弘冰箱、大松电饭煲等产品,但在市场中的存在感并不强。

2016年起,董明珠力主进军新能源汽车,收购电动汽车企业银隆的动议被格力电器股东会否决后,她个人“all in”投资银隆,此举备受争议。相比之下,美的2003年投资汽车的历史却被遗忘,当时奥克斯、春兰等家电企业曾纷纷投资汽车,不过美的最终在2009年退出,将旗下的三湘客车厂出售给比亚迪,使得后者获得了进军客车产业的资格。比亚迪后来借助政府扶持电动车的政策,逐步成为国内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的龙头企业。

2012年,美的也曾出现过营收剧烈下滑,营收从2011年的1341亿元跌至1026亿元,剧降23.5%。

与2015年格力营收大跌是受天气、库存影响不同,美的2012年营收剧降是公司主动战略调整的结果,这次调整决定了美的如今的模样。

方洪波曾在一次受佛山市政府邀请的内部演讲中介绍,2011年到2012年,美的关闭了30多个品类,卖掉了与家电不相干的业务。此外,家电业务中低毛利的产品也关闭了,当时占美的总收入30%的低毛利、低单价产品全部砍掉。方洪波表示,经营思路上要先做减法,再做加法,突出主业;发展模式上不再谋求规模,更重视经营的质量;在发展战略上,“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

在2017年12月《财经》记者采访中,方洪波回顾起当时的调整,坦言是“先决后知”,当时并不清楚这么做的结果,只是清楚公司的盈利能力下降,必须形成新的盈利能力。他将美的转型的方向提炼为三大主轴: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和全球经营。

关于收购全球四大机器人公司之一德国库卡(KUKA,KU2.DE)的决策过程,方洪波表示,2012年转型之后,手上有数百亿的自由现金流,可以作为企业发展的投资杠杆,投资标的好,投后又能运营好,企业就可以发展更快,所以美的认为要考虑未来,进入新的产业。

在选择新产业时,方洪波团队确定了三条原则:第一,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做;第二,已经有龙头企业的产业不做;第三,要和美的现有产业相关。在这些原则下,太阳能、LED照明等新兴业务都被美的排除在外,最终选定了工业自动化。产业方向选定后,龙头企业库卡进入收购视野,从2015年8月开始,美的在二级市场不断买入库卡股份,最终于2016年5月提出要约收购,在2017年初完成了对库卡的收购。

收购库卡之后,美的还收购了以色列运动控制系统解决方案商高创(Servotronix),美的机器人公司总经理Olaf Gehrels(美的从发那科挖来)认为这是非常有战略意义的收购,在美的机器人公司的五大战略方向上(智能制造、智能物流、通用机床、康复医疗、智慧家居),高创的运动控制技术都扮演关键角色。

通过这两笔关键收购,以及美的原有的电机等业务,机器人及自动化业务成为美的的第三大业务板块。2017年,美的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业务营收达到270亿元,占美的总营收的11.23%,2018年上半年,该部门业务营收为125亿元,占比8.8%。

美的要约收购库卡之初,市场对这一举措颇多争议,是否买贵了、能否有协同效应、市场前景究竟如何,都遭到过质疑。如今看来,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在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潮下,现在再想买库卡这样的公司已经不可能,美的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

格力、美的成功的背后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公司——春兰。这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空调霸主,其没落正好反衬了美的、格力的成功。

1994年,春兰股份(600854.SH)在上海上市,当年,其空调业务营收53亿元,净利润6亿元。而当年,格力电器总的营收才6亿元。1995年,春兰被国家统计局授予中国空调之王称号。朱江洪曾回忆,当时春兰空调在国内如日中天,作为春兰的粉丝,格力一直在模仿春兰。

但好景不长,上市之后,春兰就开启了多元化的道路,但多元化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春兰先后进入的领域不仅有洗衣机、冰箱这类家电产业,还有卡车、摩托车、微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器、电池等多个相关性不大的产业,最终顾此失彼,新业务经营乏力,老主业也未能保住,在经销商渠道商上运营不善。到1996年,春兰的空调霸主地位便被格力抢下。

压垮春兰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许是失败的企业改制。2002年,春兰掌门人陶建幸提出MBO(管理层收购)股改和全员持股计划,但因担忧国有资产流失而无疾而终。这次失败的股改,直接导致了人才流失。2003年起,春兰股份利润大幅下滑,至2005年开始陷入连续亏损,2008年被暂停上市。其后虽然复牌,但已经成了空调市场的小玩家。以2018年10月26日收盘价计算,春兰股份市值仅为18.3亿元,不及美的(2671亿元)格力(2373亿元)的一个零头。

与之相比,在业务多元化方面,格力一直坚持空调主业,而即便是多元化的美的,也主要聚焦在家电领域的相关多元化。企业制度方面,美的集团在2001年完成MBO,何享健为首的管理层成为公司大股东,这次成功改制为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给国内乡镇企业和集体企业提供了改革参照。

(格力空调生产线。图/视觉中国)

家电业天花板

一向以专业化示人的格力,并不缺少多元化的努力。过去几年,在小家电、手机等领域,格力营销动作频频,但是市场收效并不明显。

手机是格力在多元化尝试上争议最大的产品。今年6月的格力股东会上,董明珠坚持看好格力手机的未来,她表示,以后用智能手机可以监控所有的智能产品,如果手机做好,竞争对手将难以抗衡。“假设有六千万台空调,就有六千万台手机(的市场),如何让这六千万台空调用六千万台手机,这是我们(格力)需要思考的。”

但这正是市场质疑的焦点。股东会期间,董明珠谈及手机时的语气也少有地出现了示弱:“你想我们手机明天就做到一千亿,这可能吗?可能就让你来(做)!”

在家电基本盘上,增长的天花板正在逼近。奥维云网副总裁郭梅德对《财经》记者表示,按照目前空调的渗透率,未来两年估计就会到天花板。以后的机会可能在全屋的中央空调和以旧换新市场。空调未来的市场格局将类似现在的冰箱市场,整个行业的增速会下降。

但产业在线空调产业研究总监索晓芳表示,空调行业每四年左右会有一个调整期,从长远来看空调依然具有可观的发展空间,无论是从目前的保有量、产品的特性和需求的空间来看,目前还未进入饱和期,未来三四级市场,甚至五六级市场仍具有较大的潜力,如何满足这些市场的消费需求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亦有买方投资机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此前两家巨头——尤其是格力——主要经营国内市场,而近年来在海外的布局力度已经开始加大,海外市场的增长空间不可忽视。

英国咨询机构BSRIA在今年5月发布的全球空调产业2017年度报告中表示,过去通常作为OEM供应商的中国企业渴望在海外提升自己的品牌,国内销量的衰退促使中国公司努力寻求海外市场机会。

在中国依然坐稳全球最大市场的背景下,格力美的海外业务的表现都不如国内。美的相对国际化程度较高,2017年营收外销占比达到43.2%,格力主营业务外销占比为12.5%。盈利能力也有差距,美的外销业务毛利率为20.13%,低于国内的28.75%,格力反差更大,外销业务毛利率为10.53%,远低于国内的39.93%。这组数据表明,在海外自主品牌上,两家公司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跨界的竞争者也开始进入市场搅局。今年夏天,小米推出最低价1999元的米家互联网空调,杀入空调市场。

这个新的竞争者还有一个业内津津乐道的赌局。2013年底央视的年度经济人物颁奖晚会上,董明珠和雷军打了一个10亿元的赌——五年后小米销售额能否超过格力。当时,小米年营收300亿元,格力刚刚超过千亿元。

这场赌局的背后,是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营销公司和以格力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企业的竞争。5年过去,二者营收的规模大大缩小,但盈利能力差距明显。2018年双方半年报数据显示,小米营收为796.48亿元,净利润为亏损69.64亿元,而格力电器营收为920.05亿元,净利润为128.06亿元。而格力近日披露的三季度业绩预告显示,其前三季度营收将达到约1500亿元的水平,据此推测,格力赢下赌局是大概率事件。

9月21日,在上海工博会的一个分论坛上,董明珠一如既往地言辞锋利:“某一个所谓的互联网品牌进军空调市场,但空调的技术是互联网不能替代的。”

其他家电品类竞争同样激烈。郭梅德表示,目前增速比较快的是厨电、净水器、吸尘器、燃气热水器等行业,但它们的规模都不大。在规模相对较大的另外两大白电——冰箱、洗衣机,海尔与美的占据了龙头,且增速有限。

(美的洗衣机生产线。图/视觉中国)

下一个蓝海在哪里

家电增长空间可预期,同时随着自身制造能力不断加强,格力与美的都在试图进军面向工业市场的2B业务。目前来看,美的暂时领先。

收购库卡后,美的已经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今年3月,双方宣布将设立三家合资公司,以拓展工业机器人、医疗、仓储自动化业务,三家公司中双方各持股50%。

工业机器人合资公司的业务将面向汽车领域之外的一般工业业务,医疗、仓储自动化业务合资公司将由美的与库卡子公司瑞仕格(Swisslog Holding AG)合资成立,后者一直在提供医疗、仓储自动化解决方案。

美的还将扩大库卡在中国的产能。目前,库卡在昆山和上海设有机器人工厂,合计年产能为1.5万台。今年内,美的将把库卡上海工厂的产能增加1万台,并在佛山顺德建立新的生产基地,该基地到2024年,机器人年产能将达7.5万台。届时,库卡在中国的产能将达到10万台。

美的对库卡的收购能否达到融合双赢的目标,还需要时间来检验。收购之初,为了赢得库卡,美的展现了足够的诚意,在2016年6月签订的投资协议中,双方约定投资协议期限为七年半,持续时间至2023年底。协议要点包括保留已有的工厂、员工,确保管理层的独立性,保护商业伙伴的数据以及不退市等。库卡CEO Till Reuter当时曾表示,七年半的投资协议期限比惯例要长。

关于知识产权和数据的限制条款是整个投资协议的关键,投资协议期限内,库卡合作伙伴及供应链的涉密数据将受到保护,美的不得将相关的数据库转移至其他地区,美的及第三方机构也无法接触这些数据。这也就意味着,收购之后双方能否真正融合,美的能否消化库卡的能力,还需要更久的时间来检验。

随着库卡的营收并入美的报表,2017年,美的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业务营收达到270亿元,占美的总营收的11.23%,而美的对该业务的期望要更高。库卡首席市场官Wilfried Eberhardt 2018年3月在中国家电消费电子展(AWE)期间对媒体表示,2016年库卡在中国的销售额为5亿欧元,计划到2020年达到10亿欧元。

美的机器人公司总经理Olaf Gehrels在今年AWE期间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三到五年后,机器人及自动化业务营收比例能够与美的其他两大业务基本持平。方洪波也曾在2017年底对《财经》记者表示,希望未来三到五年,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业务做到100亿美元规模。

在工业业务方面,格力也在多方探索。

2013年1月,格力成立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产品包括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精密模具、自动化生产线、物流仓储设备、检测设备、伺服电机等十多个品类。

新能源汽车是格力一度试图进入的领域,但对银隆新能源公司的投资计划被股东大会否决,其后,董明珠选择个人投资银隆,跃升为银隆第一大股东。

随着国内电动汽车产业的洗牌加速,和政策对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倾斜,银隆的钛酸锂电池竞争力受到影响,其快速扩张计划与企业实力也不匹配,银隆如今依然位列国内第四大新能源客车厂商,但前景还不明朗。

虽然格力收购银隆未果,银隆却成为了格力智能装备的最大客户。格力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格力智能装备营收21.3亿元,相比前一年的1.6亿元增长超过13倍。但另一项格力披露的公告信息显示,2017年格力与银隆的关联交易总金额为19.4亿元,其中18.9亿元为格力向银隆出售智能装备,这占到了2017年格力电器智能装备总营收的89%。2018年上半年,格力智能装备营收为3.6亿元,同比减少63%,安信证券在研报中认为,这或许是因为银隆的采购减少所致。

到目前为止,格力尚未在智能装备市场上赢得足够存在感。

智能装备之外,格力的工业制品还包括凌达压缩机、格力电工(漆包线)、凯邦电机、新元电子(电容)几家公司。目前,这几家公司的产品主要还是满足格力自身需求,但也已经小范围开始对外销售。

有了解格力工业业务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凯邦电机的产品已经供应了部分厨电企业,也有国内机器人公司开始试用;新元电子能够生产金属薄膜电容,在国内具备这一生产能力的企业不多,新元电子还具备功率半导体器件IPM的封装能力,在功率半导体器件制造领域,目前国内仅中车旗下的株洲所通过收购英国SMD公司具备了设计和制造能力,并处于领先地位。除中车外,有能力进行IPM封装制造的国内厂家并不多。在他看来,格力在基础工业技术的研发积累不可小觑,但此前主要对内供应,以后能否赢得外部市场还需检验。

《财经》记者在今年9月上海工博会格力展台获悉,凯邦电机2017年出货量约8500万台,产值超过30亿元。其产品主要供应格力空调,但也向其他空调厂商供货。

中兴通讯今年4月遭美国政府制裁后,芯片成为了新的风口。不甘人后的董明珠也频发惊人之语,数次公开表态格力花数百亿也要做成芯片。8月14日,一家格力全资控股的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经营范围包括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与销售。格力董秘望靖东在回应澎湃新闻时表示,新公司主业是芯片设计,主要围绕空调里使用的芯片。半年报中,格力表示已掌握除空调芯片以外制造空调所需的全部核心技术,近年来已在主攻空调芯片设计技术,下一步将成立专门团队,稳步推进该领域工作。

今年6月格力股东会期间,董明珠谈到了格力的未来规划,在她的设想中,格力未来将分为四大板块:空调、高端装备、生活品类和通信设备公司。除了传统的空调业务之外,其高端装备业务包括智能装备、数控机床、精密模具、机器人和精密铸造设备;生活品类业务包括厨房电器、健康家电、环境家电、洗衣机和冰箱;通信设备公司业务包括物联网设备、手机、芯片、大数据。其中,成立通信设备公司是首次对外披露。

芯片是格力在手机、智能装备之后一个新的引人注目的多元化尝试。格力在空调业务之外已经画了一幅宏大蓝图,能否落地,直接影响格力的未来。

不过主营业务的强势,让格力有资本进行长期投入。在9月上海工博会的一个论坛上,董明珠主动回应对格力多元化的质疑,她表示,格力从2013年开始做手机、做智能装备、做磨具,有人称看上去都是亏的,但是投入这么多研发经费并没有影响利润,六年来格力净利润接近翻倍。董明珠称,做装备是更深次的使命感,企业要想提供更好的产品,必须有装备做保障。

制造业的投入需要资金和时间。有买方投资机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尽管目前工业业务体量不大,但格力空调基本盘非常稳定,历来重视核心技术研发,自身制造业务积累丰厚,长期而言,看好格力在这一业务的前景。空调之外的其他消费品市场,市场竞争格局比较成熟,格力受限于品牌、渠道的积累不足,进入挑战较大。

民企VS国企

“一个张扬跋扈,一个秀外慧中”,有业内观察人士如此形容两家公司的掌门人。

相比董明珠的高调,方洪波不仅甚少出现在公开场合,也没什么“金句”被公众记住。

今年3月的AWE前夕,美的继2017年之后再次在上海举办集团战略发布会,向外界公布其工业互联网转型战略,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也少有地出现在了AWE现场。不过整个发布会期间,方洪波都未曾上场,而是把舞台完全交给了高管。发言的是美的五个不同部门的高管: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徐成茂、CIO张小懿、机器人公司总经理Olaf Ghhrels、库卡首席市场官Wilfried Eberhardt、新成立不久的负责对外软件业务的美云智数公司总经理谷云松,谷云松是美的集团前CIO。

今年6月格力的股东会,董明珠一如既往主导全场。问答环节,董明珠带领全体在珠海的高管上台回答问题,其中包括执行总裁黄辉、总工程师兼副总裁谭建明、副总裁庄培、方详建、总裁助理胡文丰、总工程师助理李绍斌,以及股东会主持人、董秘望靖东。不过在整个问答环节,除了一个财务问题由望靖东作答之外,所有问题都由董明珠包揽。

董明珠毫不避讳对企业的完全掌控,而且认为这是格力成功的原因。她主动谈及有人说她独裁,表示就是因为一个人说了算,格力2012年到2017年的增长是过去20多年累积增长的接近两倍;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她的责任就是要让企业辉煌,让员工更加幸福,让企业、股东、投资者不仅看到希望,而且要有所收获。

两家公司管理团队的构成也大不相同。

2007年,时任美的集团董事长何享健曾对方洪波为首的7名核心管理层人员实施股权激励,条件是公司整体上市三年后才能交易。2013年美的整体上市,7名管理层人员都位列集团董事,合计持有约8.9%的公司股份。不过到2016年7月,除董事长方洪波外,其余6名高管全部离职或到期卸任,已无一人在现在的美的任董事或高管,且其中大部分是在2013年至2014年美的转型期间离开。在美的新董事会任命的高管团队中,亦有两名在美的资历并不深的高管:集团副总裁、CIO张小懿2010年加入美的,副总裁、创新中心负责人胡自强2012年加入美的。

与之相比,格力董事会构成相对稳定。目前格力董事会包括7名董事,其中3名独立董事。非独立董事中,董事长董明珠、现任执行总裁黄辉是格力高管,自2012年至今一直位列董事会,格力二股东经销商公司的代表张军督也是自2012年至今一直身处董事会。大股东格力集团背景的董事名单则每届有所不同,其中周少强在2012年的股东大会投票中落选,叶志雄自2015年进入格力董事会。

格力与美的迥然不同,很大程度上是两家公司的股东迥然不同。

美的是一家彻头彻尾的民营企业,创始人何享健持有美的控股94.54%的股份,美的控股是上市公司美的集团的第一大股东,持股33.35%。方洪波作为职业经理人,持有美的集团2.07%的股份。

在中国民企中,美的何氏家族对职业经理人给予了罕见的高度信任。2012年,何享健从董事长一职退休,其子何剑峰进入董事会。10名董事会成员中,7人是方洪波为首的职业经理人。何享健曾在告别会上说:“以后不再过问公司经营、不再参与公司事务,也不再出席公司会议。”时任美的集团高级副总裁黄晓明也曾表示,何剑锋只代表大股东参与美的集团董事会的决策,不参与公司具体经营事务。

而格力的历史是从纯国企逐步走向上市公司,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后来“父子之争”的伏笔。

上市公司格力电器第一大股东格力集团的前身是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上市之前,格力电器是百分百的国企。1996年格力电器上市,直到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前,都是格力集团持有58%的绝对控股权。直至如今,格力电器的第一大股东还是格力集团,持有18.22%股份,格力集团是珠海市国资委百分百持股的地方国企。

格力电器与格力集团的矛盾可以追溯到2003年,当时格力集团旗下的小家电公司使用格力商标,但该公司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消费者找向格力电器,无法得到维修。2003年底,董明珠在全国20多家媒体发表声明,指出格力电器只生产空调,格力小家电借用格力电器、格力空调这些属于格力电器的商标和产品来宣传自己,误导了格力电器的股东和消费者,是侵权行为。

这场纷争愈演愈烈,一篇署名为仲大军的文章《格力再现褚时健式人物》,矛头直指时任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指责他是侵吞国有资产的典型人物,并称格力集团内部存在高层权力斗争。纷争的结局是仲大军被法院判决发表向朱江洪赔礼道歉的文章,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10万元。

不过高层权力斗争却并不是杜撰。朱江洪在自传中回忆,2001年前,格力电器董事长一职都是由格力集团一把手兼任,后来朱江洪被安排出任格力电器董事长,格力集团董事长任格力电器副董事长,二者搭档期间,在分红方案、下属公司高管任职、资产处置等问题上出现过多次严重分歧,直到后来的小家电品牌之争,矛盾被彻底公开。

其间,另一个涉及格力电器存亡的矛盾是,2004年,珠海市有意把格力集团持有的格力电器股权出售,以偿还格力集团的债务,包括美国开利、日本大金在内的多家外资企业都曾登门洽谈。格力电器管理层奋力抗争,将前来进厂清算的会计事务所拒之门外,同时通过媒体呼吁高层干预,最终珠海市政府取消了出售决定。在今年6月的股东会上,董明珠回顾了这段历史,说应该为这件事鼓掌,“如果被收购了,我们就是一个加工基地,没有自主品牌,更不可能有技术创新。”

董明珠时代,父子之争依然存在。

2012年5月,朱江洪卸任,格力电器董事会换届。格力集团推出四位董事候选人,其中之一是从珠海市国资委空降至格力集团任党委书记、总裁的周少强。令人意外的是,在股东会投票中,周少强仅获得36.6%的同意票,未能通过股东大会审议,落选新一届格力电器董事会。当时,格力集团持有格力电器19.69%的股份,是格力电器第一大股东。

周少强后来出任珠海金融控股公司总经理,2013年1月,周少强被爆出晚餐消费超标准,17人消费酒水、菜品37517元,其中消费红酒12瓶。当年3月,周少强被免去格力集团党委书记、总裁职务。

2016年11月,一纸调令再次将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的关系暴露在公众面前。董明珠被免去格力集团董事长一职。格力电器回应说,董明珠基于国家相关规定及本人意愿,主动辞去格力集团董事长一职,仍继续担任格力电器的董事长兼总裁,专注于推动格力电器的发展。这是正常的工作变动,珠海国资委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其工作。

自此之后,关于董明珠是否会继续执掌格力电器的疑惑始终未散。今年5月31日是格力电器本届董事会任期的最后一天,不过新任董事会提名迟迟未能公布。6月5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表示,鉴于公司新一届董事会、监事会的董事、监事候选人提名工作仍在进行中,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换届选举工作将适当延期。

董明珠的去留无疑是市场关心的焦点,但也并非决定因素。前述买方机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相比董明珠是否留任,自己更关心公司管理层能否顺利交接,如果之前安排妥当,董明珠即便离任也不会对格力有本质影响。具体到业务上,董明珠营销出身,对经销商影响力巨大,如果董离开格力,自己比较担心格力是否有人能接得住经销商体系;在产品、技术方面,格力董事、执行总裁黄辉是技术出身,这部分积累不会受影响。

业内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美的作为民企,掉头比较快,最近美的刚刚完成厨电和热水器事业部的调整,动作非常快。而格力的大动作需要国资委批准,动公司架构比较难,应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肯定是美的更快、更灵活。

纵观格力的历史,国企背景和国资作为第一大股东的股权结构,是格力难以抹去的基因和无法回避的现实。尽管如今国有股东持股已经降至18%,但对格力电器依然有决定性影响。

董明珠曾在《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我永远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打工者,既然我认为自己是打工的,我就知道应该怎样做好,用什么样的方法做好。”

从这个层面来看,董明珠的高调既有其性格特点,也有为国企打工而不得不用高调来争取掌控企业的因素。

在6月26日格力电器的股东会上,有自称来自广州的机构投资者代表在提问时说,作为小股东,希望格力继续聘请董明珠及其核心团队,因为现在还找不到更好的团队。话音未落,听众中响起了一声响亮的“再干五十年”,现场随即掌声和笑声一片。这是这次对格力来说颇为微妙的股东大会上,难得的轻松时刻。

(梁辰、刘一鸣对此文亦有贡献)


文章TAG:海尔空调系列和价格  海尔空调多少钱  海尔  海尔空调  空调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