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仅限于小学语文学科。我把个人的一点经验、心得,拿出来仅供您参考吧:读是小学语文的基本功,老师不是检查者,而是示范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每一个老师都明白的教学目标之一。必须在教学设计中,给“读”留有充足的时间、充分的练习。课内对字、词、句段的朗读;诗文等体裁的通篇诵读;重点片段的有感情朗诵、反复默读;边读边思考边讨论的回读;形式多样,具体教学中得具体预设。

读得多,语感自然就好;读得好,理解得就透彻;读得厚(指的是量),语文学科的素养就有所提升。阅读和习作这两大难点,也不愁了。这里,我必须强调一点。很多小学语文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读,尤其是诵读,背诵。晨读、自习、课堂上经常有检查,有反馈。如果仅仅查学生,这最多算是认真的老师。小学语文老师真正该做的是学生诵读的示范者。

让学生读好的,背会的,自己都先做到了。跟学生一起读,引领着学生,带动着学生一起读,这才是好老师。尤其是小学阶段,诵读是学习习惯中重要的一环。就像好多名师,课上先什么也不讲,就用充满魅力的朗读,让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课文,爱上了语文这门学科。课堂上,老师可以有的放矢地适当拓宽一下读的外延。根据学情、教材有意识地引导一些课外阅读。

课上点拨地好,学生有了兴趣,课下自己就会主动找书读。练一笔好字,并坚持训练下去,会让学生受益终生。我个人就比较重视学生和自家孩子的书写。小学生,模仿能力极强。低年级刚学写字的时候,笔画、间架结构的示范,老师示范的好,全班学生的字普遍都好。所以,教学中,这个环节不容忽视。尤其让孩子学会观察字的间架结构 、占格。

课堂点评中可以拿学生的定和书上的例字作对比。时间一长,学生自己也就学会字的审美了。不管几年级,只要老师重视写字,在作业批改、反馈中强调,学生就能写得一笔规范、美观的好字。我让自己的孩子6岁学书法,不为成为书法家,就因中国人,就该写好中国字。平时的作业也是比较注重书写。学习方法比学习笔记更重要有些语文老师,尤其是中高年级,要求学生做笔记。

有的是照着老师的板书抄;有的是根据口述或作业要求自己标注、勾画。其实,我个人认为笔记可以适当做,但不是课课都要有。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在告诉学生,为什么这儿要做笔记,加以标注、勾画的目的是什么?教一教,带一带,练一练,让孩子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笔记,学语文。尤其上了中学以后,课文的难度,阅读量和小学的差距非常大。

如果学了六年的学生离开老师,听完一节课,不会自己归纳、总结、做笔记,那就真正被动接受的机器了。以上仅是我个人的经验,因人而宜。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但只要是对学生好的,都可以试。课上40分钟的引导、示范最为重要。我们当老师的真得用心对待!如果您还有关于教育、育儿方面的话题想探讨,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亦师亦母非专非家”我们共同学习,一起成长!。

我们学好语文要养成哪些习惯?要掌握哪些方法?

如何学好语文呢,老师今天准备了语文学习的系统方法论,老师赶紧转给家长和学生吧!-1-语文学习十大习惯一、熟读、背诵的习惯。二、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三、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四、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五、记日记的习惯。六、规范地书写的习惯。七、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八、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九、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十、勤查工具书的习惯。-2-语文学习五种方法1.大量阅读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是特别喜欢课外书。

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这样的孩子在写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构思、神奇的用词,在阅读理解方面有杰出的见地,在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等。总之,他们由于见多识广而语文根底厚实。坚持阅读是培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多读一些文辞优美、气魄宏大的散文,对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帮助,比如《鲁迅文集》,《读者》杂志对培养这些能力和素养都很有帮助。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