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通史卜宪群主编那套值得入吗

你说呢...
学生选傅乐成比较好,大人生活时候看的卜宪群比较好

中国通史卜宪群主编那套值得入吗

2,卜宪群的简介

卜宪群,安徽南陵人,1962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198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1987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进修史学理论。此后在安徽大学历史系任教。1992年至199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秦汉史。1995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97年被聘为副研究员,2005年晋升为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史学专业技术资格评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现正在从事院重大课题B类《秦汉国家形态研究》。

卜宪群的简介

3,中国通史卜宪群主编那套值得入吗

学生选傅乐成比较好,大人生活时候看的卜宪群比较好
学生选傅乐成比较好,大人生活时候看的卜宪群比较好

中国通史卜宪群主编那套值得入吗

4,有什么书籍比较详细记录中国5000年历史

最好看史记,中國古典文学名著题解,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中国通史,资资治通鉴等等,不过也有的不一定正确。
最好看史记,中國古典文学名著题解,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中国通史,资资治通鉴等等,不过也有的不一定正确。的确,如果不是专业人员,《二十四史》对普通人来说比较难读,史料浩繁而且还是文言文。如果作为爱好者学习的话,完全可以读一些现代的通史。那么,黑水布衣就给大家推荐一些通史类的著作吧一、民国巨著吕思勉《中国通史》。完成与1939年,分上下两篇,上篇写文化,下篇写政治。基本是是学史之人的必读物。钱穆《国史大纲》。同样完成于1939年,从上古三代写到清朝,成为了民国时期的大学用书,它是在民族危亡时期, 用以唤醒国魂、御敌救国的佳作, 表达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深厚之爱情。二、新中国官方史——《中国通史》白寿彝版1999年集齐,上起远古时代,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民族、军事、学术文化各个方面,全书共12卷22册,约1400万字。由白寿彝总主编,有22位分卷主编、近500人共同撰写,是迄今参与编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中国通史。堪称是20世纪最大的史学工程之一。三、宝岛新篇——《中国人史纲》柏杨该书完成于监狱之中,1979年首次出版,以近八十万字的篇幅,讲述和评论了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第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国历史。四、一家之言——《易中天中华史》关于这本书,争论极大,而易中天先生年过花甲之年依然笔耕不辍,这份精神值得尊敬。目前这一系列没有写作完成,依然值得大家期待。五、外国人看中国《剑桥中国史》,1991年最后一部英文版出版,从上古时期写到1982年的中国,它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历史,这些来自于另外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东西,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和开阔我们的视野。《哈佛中国史》,近年来比较火的著作,它以全球的视野,跨学科、跨领域来讲述中国历史,吸纳了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气候学、环境史、医疗史、性别史、城市史等多个学科领域的新角度、新方法和新成果。可读性要比《剑桥中国史》要好。六、娱乐读史由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所引发的幽默写史热潮,依然没有褪去,如果大家想轻松一点的话,可以找一找各种朝代的那些事儿,虽然这些著作争议较大,但它们对于读不下枯燥史书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好的选择。热爱历史的朋友相对较少,让我们彼此共勉,一同快乐读史!
最好看史记,中國古典文学名著题解,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中国通史,资资治通鉴等等,不过也有的不一定正确。的确,如果不是专业人员,《二十四史》对普通人来说比较难读,史料浩繁而且还是文言文。如果作为爱好者学习的话,完全可以读一些现代的通史。那么,黑水布衣就给大家推荐一些通史类的著作吧一、民国巨著吕思勉《中国通史》。完成与1939年,分上下两篇,上篇写文化,下篇写政治。基本是是学史之人的必读物。钱穆《国史大纲》。同样完成于1939年,从上古三代写到清朝,成为了民国时期的大学用书,它是在民族危亡时期, 用以唤醒国魂、御敌救国的佳作, 表达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深厚之爱情。二、新中国官方史——《中国通史》白寿彝版1999年集齐,上起远古时代,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民族、军事、学术文化各个方面,全书共12卷22册,约1400万字。由白寿彝总主编,有22位分卷主编、近500人共同撰写,是迄今参与编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中国通史。堪称是20世纪最大的史学工程之一。三、宝岛新篇——《中国人史纲》柏杨该书完成于监狱之中,1979年首次出版,以近八十万字的篇幅,讲述和评论了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第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国历史。四、一家之言——《易中天中华史》关于这本书,争论极大,而易中天先生年过花甲之年依然笔耕不辍,这份精神值得尊敬。目前这一系列没有写作完成,依然值得大家期待。五、外国人看中国《剑桥中国史》,1991年最后一部英文版出版,从上古时期写到1982年的中国,它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历史,这些来自于另外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东西,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和开阔我们的视野。《哈佛中国史》,近年来比较火的著作,它以全球的视野,跨学科、跨领域来讲述中国历史,吸纳了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气候学、环境史、医疗史、性别史、城市史等多个学科领域的新角度、新方法和新成果。可读性要比《剑桥中国史》要好。六、娱乐读史由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所引发的幽默写史热潮,依然没有褪去,如果大家想轻松一点的话,可以找一找各种朝代的那些事儿,虽然这些著作争议较大,但它们对于读不下枯燥史书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好的选择。热爱历史的朋友相对较少,让我们彼此共勉,一同快乐读史!我觉得刘备征讨东吴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为了扩展势力。第二才是为关羽报仇。征讨东吴的背景关羽死的时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征讨东吴是章武二年(222年)。这里相隔了近3年。这说明刘备并非脑子一热为了关羽去报仇。而从建安十七年开始,刘备的人生就仿佛开了挂一般,先是灭了刘璋。在益州站稳了脚,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圈。而后又在汉中之战中打败了曹操,占领了汉中,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又大发神威,打的曹操差点迁都。而孙权这个时候下了黑手,导致荆州丢了,关羽死了。刘备的思考接连在益州和汉中战场取得胜利,并且在荆州战场要不是孙权背后捅刀子也肯定大胜的情况下,刘备内心肯定是有点飘的。他认为自己现在兵强马壮,完全可以和东吴和曹魏叫板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心中已经不再坚信隆中对中连吴抗曹的策略了。他思考的更多的是,如何增加自己的势力范围。为统一全国做准备。那么这个时候要么打魏国,要么打吴国。打魏国,由于山川阻隔,粮草无法正常运输,是下策。而攻打吴国则可以水陆并进,粮草的运输问题也更容易解决。同时吴国的势力也没有魏国强大,吞并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所以他在登基的第二年不顾诸葛亮的反对,发动了伐吴之战。刘备的使命刘备一直以汉室后裔自居。尤其是他还以汉室名义称帝了。所以统一全国就是他一生的使命。在襄樊之战失败之后消灭曹魏已经非常困难了。对魏发动战争只能是消耗自己的国力。而对吴的战争还是有很大胜算的。所以他只能倾全国兵力攻打吴国,以换取最大的胜利果实。如果成功那么统一全国或许还有希望,如果失败也能对天下有个交代。所以这也是无奈之举。为关羽报仇刘关张的感情肯定非常好,要不然关羽也不会宁愿放弃曹操的恩赐,也要投奔无处安家的刘备。但是作为一国之君,是不可能冲动行事的。所以这个目的只能是次要目的。同时也是发动战争的借口。结语作为兄弟,刘备非常想第一时间给关羽报仇。但是作为君主他又不得不抛开个人恩怨,先以大局为重。最后经过权衡利弊,决定以报仇为名发动伐吴之战。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好看史记,中國古典文学名著题解,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中国通史,资资治通鉴等等,不过也有的不一定正确。的确,如果不是专业人员,《二十四史》对普通人来说比较难读,史料浩繁而且还是文言文。如果作为爱好者学习的话,完全可以读一些现代的通史。那么,黑水布衣就给大家推荐一些通史类的著作吧一、民国巨著吕思勉《中国通史》。完成与1939年,分上下两篇,上篇写文化,下篇写政治。基本是是学史之人的必读物。钱穆《国史大纲》。同样完成于1939年,从上古三代写到清朝,成为了民国时期的大学用书,它是在民族危亡时期, 用以唤醒国魂、御敌救国的佳作, 表达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深厚之爱情。二、新中国官方史——《中国通史》白寿彝版1999年集齐,上起远古时代,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民族、军事、学术文化各个方面,全书共12卷22册,约1400万字。由白寿彝总主编,有22位分卷主编、近500人共同撰写,是迄今参与编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中国通史。堪称是20世纪最大的史学工程之一。三、宝岛新篇——《中国人史纲》柏杨该书完成于监狱之中,1979年首次出版,以近八十万字的篇幅,讲述和评论了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第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国历史。四、一家之言——《易中天中华史》关于这本书,争论极大,而易中天先生年过花甲之年依然笔耕不辍,这份精神值得尊敬。目前这一系列没有写作完成,依然值得大家期待。五、外国人看中国《剑桥中国史》,1991年最后一部英文版出版,从上古时期写到1982年的中国,它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历史,这些来自于另外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东西,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和开阔我们的视野。《哈佛中国史》,近年来比较火的著作,它以全球的视野,跨学科、跨领域来讲述中国历史,吸纳了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气候学、环境史、医疗史、性别史、城市史等多个学科领域的新角度、新方法和新成果。可读性要比《剑桥中国史》要好。六、娱乐读史由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所引发的幽默写史热潮,依然没有褪去,如果大家想轻松一点的话,可以找一找各种朝代的那些事儿,虽然这些著作争议较大,但它们对于读不下枯燥史书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好的选择。热爱历史的朋友相对较少,让我们彼此共勉,一同快乐读史!我觉得刘备征讨东吴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为了扩展势力。第二才是为关羽报仇。征讨东吴的背景关羽死的时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征讨东吴是章武二年(222年)。这里相隔了近3年。这说明刘备并非脑子一热为了关羽去报仇。而从建安十七年开始,刘备的人生就仿佛开了挂一般,先是灭了刘璋。在益州站稳了脚,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圈。而后又在汉中之战中打败了曹操,占领了汉中,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又大发神威,打的曹操差点迁都。而孙权这个时候下了黑手,导致荆州丢了,关羽死了。刘备的思考接连在益州和汉中战场取得胜利,并且在荆州战场要不是孙权背后捅刀子也肯定大胜的情况下,刘备内心肯定是有点飘的。他认为自己现在兵强马壮,完全可以和东吴和曹魏叫板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心中已经不再坚信隆中对中连吴抗曹的策略了。他思考的更多的是,如何增加自己的势力范围。为统一全国做准备。那么这个时候要么打魏国,要么打吴国。打魏国,由于山川阻隔,粮草无法正常运输,是下策。而攻打吴国则可以水陆并进,粮草的运输问题也更容易解决。同时吴国的势力也没有魏国强大,吞并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所以他在登基的第二年不顾诸葛亮的反对,发动了伐吴之战。刘备的使命刘备一直以汉室后裔自居。尤其是他还以汉室名义称帝了。所以统一全国就是他一生的使命。在襄樊之战失败之后消灭曹魏已经非常困难了。对魏发动战争只能是消耗自己的国力。而对吴的战争还是有很大胜算的。所以他只能倾全国兵力攻打吴国,以换取最大的胜利果实。如果成功那么统一全国或许还有希望,如果失败也能对天下有个交代。所以这也是无奈之举。为关羽报仇刘关张的感情肯定非常好,要不然关羽也不会宁愿放弃曹操的恩赐,也要投奔无处安家的刘备。但是作为一国之君,是不可能冲动行事的。所以这个目的只能是次要目的。同时也是发动战争的借口。结语作为兄弟,刘备非常想第一时间给关羽报仇。但是作为君主他又不得不抛开个人恩怨,先以大局为重。最后经过权衡利弊,决定以报仇为名发动伐吴之战。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片甲骨惊天下”说的是发现了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与甲骨学,是重建中国上古史,透视三千年前殷商社会生活景致,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中国精神之缘起、中国信仰之源头、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品格之由来、中国艺术美学之发轫最真实的素材。所以说,发现甲骨文,对了解三代历史打开了一道方便之门,我们能更接近历史了。甲骨文的历史国家图书馆现收藏有35651片甲骨,约占甲骨存世总量的四分之一,经常会有一些展览,可以去参观。甲骨文是我国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有极少数用朱或墨写成。1899年发现于殷墟,也就是河南省安阳市西郊小屯村的商王朝故都,所以又称“殷墟文字”。这种文字主要是公元前1300至前1028年,即盘庚迁殷至纣王末年之间,殷人占卜的记录。1、甲骨文上有字,字是怎么来的?《淮南子·本经训》:“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仓颉,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2、谁发现的甲骨文?王懿荣(1845-1900),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书法家,甲骨文发现和收藏第一人,出身仕宦世家,其祖父官至山西巡抚(从二品,省部级)、父亲官至四川成绵龙茂道(正四品,副省级)。王懿荣青少年时泛涉书史,喜欢古书古物,不好治经(研究四书五经)。同治二年(1863)以议叙铨户部候补主事(议叙是清朝一种任用保举非科举人员为官的方式),王懿荣因其岳父黄熙庭在知县任内捐办天津海防有功而入仕。王懿荣曾参加过八次乡试,于1880中进士,后累功升至国子监祭酒。王懿荣于1899年发现并开始收藏殷墟甲骨,通过古董商收购甲骨约1500片,不过其在世时只以收藏、鉴赏甲骨为乐,并未对外公布甲骨资料。3、除了国内,其他地区有甲骨文吗?2015年,墨西哥州的考古发现了玛雅遗址中,刻画在石头上的84各象形文字,这些文字距今已经有超过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对比起来,刚好是我国的殷商时期。玛雅遗址中出土的很多东西,都带有明显的中国殷商时期的印记,青铜器向华夏人,同样对玉器十分的喜爱,一些用具上所刻画的图案,也与殷商遗址出土的用具图案相似。最早几批殷墟甲骨都是经潍县古董商转卖到收藏家手中的,有范维卿、范寿轩、范春清、赵执斋、王缉等多人,出场最多的是范维卿。潍县商人虽以挣钱为目的,但是客观上起到了保护殷墟甲骨的作用。不过由于甲骨暴利可图,潍县商人对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之后又谎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保密达九年,充分体现了商人狡猾逐利的一面。甲骨文的的现状及传承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迄今为止,共发掘出土154600余片,约有4600多个单字。1、现状在这4600多个单字中,经考释而公认的有1700个左右,仍有2900个左右的单字不识。研究证实,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公认现存最古老而自成体系的文字。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德经,他将汉字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对比后认为,中国文字是受埃及文字的启发而形成的。2、目前中国文字地位中国文字出现的历史当属世界领先。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不断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不仅如此,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7000多年的刻画符号,也为研究中国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结语】甲骨文发现后,学者们通过对殷墟甲骨文的研究,证明了《史记·殷本纪》的可信,证实了司马迁撰写的商代历史绝非向壁虚构,从而又极大地提高了《史记》中有关夏朝历史记载的可信度。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正以《史记·夏本纪》的记载为线索,探寻夏代的历史文化,目前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因此,用出土文物去印证古代典籍,重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可信历史,甲骨文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好看史记,中國古典文学名著题解,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中国通史,资资治通鉴等等,不过也有的不一定正确。的确,如果不是专业人员,《二十四史》对普通人来说比较难读,史料浩繁而且还是文言文。如果作为爱好者学习的话,完全可以读一些现代的通史。那么,黑水布衣就给大家推荐一些通史类的著作吧一、民国巨著吕思勉《中国通史》。完成与1939年,分上下两篇,上篇写文化,下篇写政治。基本是是学史之人的必读物。钱穆《国史大纲》。同样完成于1939年,从上古三代写到清朝,成为了民国时期的大学用书,它是在民族危亡时期, 用以唤醒国魂、御敌救国的佳作, 表达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深厚之爱情。二、新中国官方史——《中国通史》白寿彝版1999年集齐,上起远古时代,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民族、军事、学术文化各个方面,全书共12卷22册,约1400万字。由白寿彝总主编,有22位分卷主编、近500人共同撰写,是迄今参与编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中国通史。堪称是20世纪最大的史学工程之一。三、宝岛新篇——《中国人史纲》柏杨该书完成于监狱之中,1979年首次出版,以近八十万字的篇幅,讲述和评论了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第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国历史。四、一家之言——《易中天中华史》关于这本书,争论极大,而易中天先生年过花甲之年依然笔耕不辍,这份精神值得尊敬。目前这一系列没有写作完成,依然值得大家期待。五、外国人看中国《剑桥中国史》,1991年最后一部英文版出版,从上古时期写到1982年的中国,它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历史,这些来自于另外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东西,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和开阔我们的视野。《哈佛中国史》,近年来比较火的著作,它以全球的视野,跨学科、跨领域来讲述中国历史,吸纳了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气候学、环境史、医疗史、性别史、城市史等多个学科领域的新角度、新方法和新成果。可读性要比《剑桥中国史》要好。六、娱乐读史由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所引发的幽默写史热潮,依然没有褪去,如果大家想轻松一点的话,可以找一找各种朝代的那些事儿,虽然这些著作争议较大,但它们对于读不下枯燥史书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好的选择。热爱历史的朋友相对较少,让我们彼此共勉,一同快乐读史!我觉得刘备征讨东吴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为了扩展势力。第二才是为关羽报仇。征讨东吴的背景关羽死的时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征讨东吴是章武二年(222年)。这里相隔了近3年。这说明刘备并非脑子一热为了关羽去报仇。而从建安十七年开始,刘备的人生就仿佛开了挂一般,先是灭了刘璋。在益州站稳了脚,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圈。而后又在汉中之战中打败了曹操,占领了汉中,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又大发神威,打的曹操差点迁都。而孙权这个时候下了黑手,导致荆州丢了,关羽死了。刘备的思考接连在益州和汉中战场取得胜利,并且在荆州战场要不是孙权背后捅刀子也肯定大胜的情况下,刘备内心肯定是有点飘的。他认为自己现在兵强马壮,完全可以和东吴和曹魏叫板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心中已经不再坚信隆中对中连吴抗曹的策略了。他思考的更多的是,如何增加自己的势力范围。为统一全国做准备。那么这个时候要么打魏国,要么打吴国。打魏国,由于山川阻隔,粮草无法正常运输,是下策。而攻打吴国则可以水陆并进,粮草的运输问题也更容易解决。同时吴国的势力也没有魏国强大,吞并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所以他在登基的第二年不顾诸葛亮的反对,发动了伐吴之战。刘备的使命刘备一直以汉室后裔自居。尤其是他还以汉室名义称帝了。所以统一全国就是他一生的使命。在襄樊之战失败之后消灭曹魏已经非常困难了。对魏发动战争只能是消耗自己的国力。而对吴的战争还是有很大胜算的。所以他只能倾全国兵力攻打吴国,以换取最大的胜利果实。如果成功那么统一全国或许还有希望,如果失败也能对天下有个交代。所以这也是无奈之举。为关羽报仇刘关张的感情肯定非常好,要不然关羽也不会宁愿放弃曹操的恩赐,也要投奔无处安家的刘备。但是作为一国之君,是不可能冲动行事的。所以这个目的只能是次要目的。同时也是发动战争的借口。结语作为兄弟,刘备非常想第一时间给关羽报仇。但是作为君主他又不得不抛开个人恩怨,先以大局为重。最后经过权衡利弊,决定以报仇为名发动伐吴之战。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片甲骨惊天下”说的是发现了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与甲骨学,是重建中国上古史,透视三千年前殷商社会生活景致,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中国精神之缘起、中国信仰之源头、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品格之由来、中国艺术美学之发轫最真实的素材。所以说,发现甲骨文,对了解三代历史打开了一道方便之门,我们能更接近历史了。甲骨文的历史国家图书馆现收藏有35651片甲骨,约占甲骨存世总量的四分之一,经常会有一些展览,可以去参观。甲骨文是我国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有极少数用朱或墨写成。1899年发现于殷墟,也就是河南省安阳市西郊小屯村的商王朝故都,所以又称“殷墟文字”。这种文字主要是公元前1300至前1028年,即盘庚迁殷至纣王末年之间,殷人占卜的记录。1、甲骨文上有字,字是怎么来的?《淮南子·本经训》:“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仓颉,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2、谁发现的甲骨文?王懿荣(1845-1900),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书法家,甲骨文发现和收藏第一人,出身仕宦世家,其祖父官至山西巡抚(从二品,省部级)、父亲官至四川成绵龙茂道(正四品,副省级)。王懿荣青少年时泛涉书史,喜欢古书古物,不好治经(研究四书五经)。同治二年(1863)以议叙铨户部候补主事(议叙是清朝一种任用保举非科举人员为官的方式),王懿荣因其岳父黄熙庭在知县任内捐办天津海防有功而入仕。王懿荣曾参加过八次乡试,于1880中进士,后累功升至国子监祭酒。王懿荣于1899年发现并开始收藏殷墟甲骨,通过古董商收购甲骨约1500片,不过其在世时只以收藏、鉴赏甲骨为乐,并未对外公布甲骨资料。3、除了国内,其他地区有甲骨文吗?2015年,墨西哥州的考古发现了玛雅遗址中,刻画在石头上的84各象形文字,这些文字距今已经有超过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对比起来,刚好是我国的殷商时期。玛雅遗址中出土的很多东西,都带有明显的中国殷商时期的印记,青铜器向华夏人,同样对玉器十分的喜爱,一些用具上所刻画的图案,也与殷商遗址出土的用具图案相似。最早几批殷墟甲骨都是经潍县古董商转卖到收藏家手中的,有范维卿、范寿轩、范春清、赵执斋、王缉等多人,出场最多的是范维卿。潍县商人虽以挣钱为目的,但是客观上起到了保护殷墟甲骨的作用。不过由于甲骨暴利可图,潍县商人对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之后又谎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保密达九年,充分体现了商人狡猾逐利的一面。甲骨文的的现状及传承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迄今为止,共发掘出土154600余片,约有4600多个单字。1、现状在这4600多个单字中,经考释而公认的有1700个左右,仍有2900个左右的单字不识。研究证实,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公认现存最古老而自成体系的文字。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德经,他将汉字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对比后认为,中国文字是受埃及文字的启发而形成的。2、目前中国文字地位中国文字出现的历史当属世界领先。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不断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不仅如此,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7000多年的刻画符号,也为研究中国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结语】甲骨文发现后,学者们通过对殷墟甲骨文的研究,证明了《史记·殷本纪》的可信,证实了司马迁撰写的商代历史绝非向壁虚构,从而又极大地提高了《史记》中有关夏朝历史记载的可信度。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正以《史记·夏本纪》的记载为线索,探寻夏代的历史文化,目前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因此,用出土文物去印证古代典籍,重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可信历史,甲骨文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答:其兴也突也,其亡也速也。字面意思为,兴旺的太突然了,灭亡的速度也太快了。这就是说,隋朝建立的时间太快了,并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了,但壮大起来后,被取代的也太快了。中国历史自汉朝东汉末年后进入了长达300余年的分裂动乱其,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朝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政权此起彼伏的建立灭亡在建立,相互取代,相互攻伐,哀鸿遍野。符坚建立的大秦统一了北方,进而想要统一南方,肥水之战一败涂地,被东晋击败,被杀。最后北方的政权最终北齐和北周两个国家控制。而南方,东晋灭亡,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更替的朝代。到了南北朝后期,北周国戚杨坚,取代宇文家族,获得实权控制了北周,进而灭了北齐,再次统一北方。后改国号为隋朝,并开始了南征,通过多年的战争最终统一了全国。建立大隋,是为隋文帝,由于国家的统一战乱少了,国家开始了大力建设,人口大幅增长,经济大幅度的提高,到了隋文帝晚期,隋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繁荣。由于隋朝是建立在关陇门阀的基石之上的,门阀家族实力很大,把持官场,寒门很难进入官场,人才很难找。隋朝就建立了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取士,得罪了门阀。后来隋炀帝,继续政治改革,为了发展经济,修建京杭大运河,同时对高句丽地方政权开展军事行动,但几次用兵失利,激化了社会矛盾,门阀贵族从中作梗,最终全国各地出现了反隋起义。隋炀帝在战乱中被门阀贵族代表宇文化及所杀。隋文帝的连襟唐工公李渊也趁势起兵,最终平定各地叛乱,建立了大唐。其实这只是关陇贵族之间的一次权利力斗争,最终全力还是在关陇集团的手中,由于战乱关陇集团的势力也由此开始弱化了,直达唐朝末年,关陇贵族成为历史名词纵观隋朝建立到被取代只经历了两个皇帝,但他的意义重大,就好比秦朝汉汉朝样,为他人做嫁衣裳。成全了了唐朝!!!图文原创,纯手工手机打字,只为开通悟空红包!觉得可以点个赞哦,或者转发一下,谢谢喽!!!
最好看史记,中國古典文学名著题解,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中国通史,资资治通鉴等等,不过也有的不一定正确。的确,如果不是专业人员,《二十四史》对普通人来说比较难读,史料浩繁而且还是文言文。如果作为爱好者学习的话,完全可以读一些现代的通史。那么,黑水布衣就给大家推荐一些通史类的著作吧一、民国巨著吕思勉《中国通史》。完成与1939年,分上下两篇,上篇写文化,下篇写政治。基本是是学史之人的必读物。钱穆《国史大纲》。同样完成于1939年,从上古三代写到清朝,成为了民国时期的大学用书,它是在民族危亡时期, 用以唤醒国魂、御敌救国的佳作, 表达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深厚之爱情。二、新中国官方史——《中国通史》白寿彝版1999年集齐,上起远古时代,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民族、军事、学术文化各个方面,全书共12卷22册,约1400万字。由白寿彝总主编,有22位分卷主编、近500人共同撰写,是迄今参与编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中国通史。堪称是20世纪最大的史学工程之一。三、宝岛新篇——《中国人史纲》柏杨该书完成于监狱之中,1979年首次出版,以近八十万字的篇幅,讲述和评论了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第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国历史。四、一家之言——《易中天中华史》关于这本书,争论极大,而易中天先生年过花甲之年依然笔耕不辍,这份精神值得尊敬。目前这一系列没有写作完成,依然值得大家期待。五、外国人看中国《剑桥中国史》,1991年最后一部英文版出版,从上古时期写到1982年的中国,它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历史,这些来自于另外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东西,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和开阔我们的视野。《哈佛中国史》,近年来比较火的著作,它以全球的视野,跨学科、跨领域来讲述中国历史,吸纳了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气候学、环境史、医疗史、性别史、城市史等多个学科领域的新角度、新方法和新成果。可读性要比《剑桥中国史》要好。六、娱乐读史由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所引发的幽默写史热潮,依然没有褪去,如果大家想轻松一点的话,可以找一找各种朝代的那些事儿,虽然这些著作争议较大,但它们对于读不下枯燥史书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好的选择。热爱历史的朋友相对较少,让我们彼此共勉,一同快乐读史!我觉得刘备征讨东吴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为了扩展势力。第二才是为关羽报仇。征讨东吴的背景关羽死的时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征讨东吴是章武二年(222年)。这里相隔了近3年。这说明刘备并非脑子一热为了关羽去报仇。而从建安十七年开始,刘备的人生就仿佛开了挂一般,先是灭了刘璋。在益州站稳了脚,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圈。而后又在汉中之战中打败了曹操,占领了汉中,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又大发神威,打的曹操差点迁都。而孙权这个时候下了黑手,导致荆州丢了,关羽死了。刘备的思考接连在益州和汉中战场取得胜利,并且在荆州战场要不是孙权背后捅刀子也肯定大胜的情况下,刘备内心肯定是有点飘的。他认为自己现在兵强马壮,完全可以和东吴和曹魏叫板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心中已经不再坚信隆中对中连吴抗曹的策略了。他思考的更多的是,如何增加自己的势力范围。为统一全国做准备。那么这个时候要么打魏国,要么打吴国。打魏国,由于山川阻隔,粮草无法正常运输,是下策。而攻打吴国则可以水陆并进,粮草的运输问题也更容易解决。同时吴国的势力也没有魏国强大,吞并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所以他在登基的第二年不顾诸葛亮的反对,发动了伐吴之战。刘备的使命刘备一直以汉室后裔自居。尤其是他还以汉室名义称帝了。所以统一全国就是他一生的使命。在襄樊之战失败之后消灭曹魏已经非常困难了。对魏发动战争只能是消耗自己的国力。而对吴的战争还是有很大胜算的。所以他只能倾全国兵力攻打吴国,以换取最大的胜利果实。如果成功那么统一全国或许还有希望,如果失败也能对天下有个交代。所以这也是无奈之举。为关羽报仇刘关张的感情肯定非常好,要不然关羽也不会宁愿放弃曹操的恩赐,也要投奔无处安家的刘备。但是作为一国之君,是不可能冲动行事的。所以这个目的只能是次要目的。同时也是发动战争的借口。结语作为兄弟,刘备非常想第一时间给关羽报仇。但是作为君主他又不得不抛开个人恩怨,先以大局为重。最后经过权衡利弊,决定以报仇为名发动伐吴之战。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片甲骨惊天下”说的是发现了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与甲骨学,是重建中国上古史,透视三千年前殷商社会生活景致,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中国精神之缘起、中国信仰之源头、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品格之由来、中国艺术美学之发轫最真实的素材。所以说,发现甲骨文,对了解三代历史打开了一道方便之门,我们能更接近历史了。甲骨文的历史国家图书馆现收藏有35651片甲骨,约占甲骨存世总量的四分之一,经常会有一些展览,可以去参观。甲骨文是我国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有极少数用朱或墨写成。1899年发现于殷墟,也就是河南省安阳市西郊小屯村的商王朝故都,所以又称“殷墟文字”。这种文字主要是公元前1300至前1028年,即盘庚迁殷至纣王末年之间,殷人占卜的记录。1、甲骨文上有字,字是怎么来的?《淮南子·本经训》:“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仓颉,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2、谁发现的甲骨文?王懿荣(1845-1900),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书法家,甲骨文发现和收藏第一人,出身仕宦世家,其祖父官至山西巡抚(从二品,省部级)、父亲官至四川成绵龙茂道(正四品,副省级)。王懿荣青少年时泛涉书史,喜欢古书古物,不好治经(研究四书五经)。同治二年(1863)以议叙铨户部候补主事(议叙是清朝一种任用保举非科举人员为官的方式),王懿荣因其岳父黄熙庭在知县任内捐办天津海防有功而入仕。王懿荣曾参加过八次乡试,于1880中进士,后累功升至国子监祭酒。王懿荣于1899年发现并开始收藏殷墟甲骨,通过古董商收购甲骨约1500片,不过其在世时只以收藏、鉴赏甲骨为乐,并未对外公布甲骨资料。3、除了国内,其他地区有甲骨文吗?2015年,墨西哥州的考古发现了玛雅遗址中,刻画在石头上的84各象形文字,这些文字距今已经有超过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对比起来,刚好是我国的殷商时期。玛雅遗址中出土的很多东西,都带有明显的中国殷商时期的印记,青铜器向华夏人,同样对玉器十分的喜爱,一些用具上所刻画的图案,也与殷商遗址出土的用具图案相似。最早几批殷墟甲骨都是经潍县古董商转卖到收藏家手中的,有范维卿、范寿轩、范春清、赵执斋、王缉等多人,出场最多的是范维卿。潍县商人虽以挣钱为目的,但是客观上起到了保护殷墟甲骨的作用。不过由于甲骨暴利可图,潍县商人对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之后又谎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保密达九年,充分体现了商人狡猾逐利的一面。甲骨文的的现状及传承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迄今为止,共发掘出土154600余片,约有4600多个单字。1、现状在这4600多个单字中,经考释而公认的有1700个左右,仍有2900个左右的单字不识。研究证实,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公认现存最古老而自成体系的文字。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德经,他将汉字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对比后认为,中国文字是受埃及文字的启发而形成的。2、目前中国文字地位中国文字出现的历史当属世界领先。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不断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不仅如此,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7000多年的刻画符号,也为研究中国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结语】甲骨文发现后,学者们通过对殷墟甲骨文的研究,证明了《史记·殷本纪》的可信,证实了司马迁撰写的商代历史绝非向壁虚构,从而又极大地提高了《史记》中有关夏朝历史记载的可信度。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正以《史记·夏本纪》的记载为线索,探寻夏代的历史文化,目前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因此,用出土文物去印证古代典籍,重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可信历史,甲骨文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答:其兴也突也,其亡也速也。字面意思为,兴旺的太突然了,灭亡的速度也太快了。这就是说,隋朝建立的时间太快了,并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了,但壮大起来后,被取代的也太快了。中国历史自汉朝东汉末年后进入了长达300余年的分裂动乱其,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朝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政权此起彼伏的建立灭亡在建立,相互取代,相互攻伐,哀鸿遍野。符坚建立的大秦统一了北方,进而想要统一南方,肥水之战一败涂地,被东晋击败,被杀。最后北方的政权最终北齐和北周两个国家控制。而南方,东晋灭亡,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更替的朝代。到了南北朝后期,北周国戚杨坚,取代宇文家族,获得实权控制了北周,进而灭了北齐,再次统一北方。后改国号为隋朝,并开始了南征,通过多年的战争最终统一了全国。建立大隋,是为隋文帝,由于国家的统一战乱少了,国家开始了大力建设,人口大幅增长,经济大幅度的提高,到了隋文帝晚期,隋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繁荣。由于隋朝是建立在关陇门阀的基石之上的,门阀家族实力很大,把持官场,寒门很难进入官场,人才很难找。隋朝就建立了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取士,得罪了门阀。后来隋炀帝,继续政治改革,为了发展经济,修建京杭大运河,同时对高句丽地方政权开展军事行动,但几次用兵失利,激化了社会矛盾,门阀贵族从中作梗,最终全国各地出现了反隋起义。隋炀帝在战乱中被门阀贵族代表宇文化及所杀。隋文帝的连襟唐工公李渊也趁势起兵,最终平定各地叛乱,建立了大唐。其实这只是关陇贵族之间的一次权利力斗争,最终全力还是在关陇集团的手中,由于战乱关陇集团的势力也由此开始弱化了,直达唐朝末年,关陇贵族成为历史名词纵观隋朝建立到被取代只经历了两个皇帝,但他的意义重大,就好比秦朝汉汉朝样,为他人做嫁衣裳。成全了了唐朝!!!图文原创,纯手工手机打字,只为开通悟空红包!觉得可以点个赞哦,或者转发一下,谢谢喽!!!《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通史》,《白话资治通鉴》,《史记》,《国史大纲》。还有《三国志》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5,中国通史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通史》(卜宪群)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wRlF7MSGz3oZCMv7Mpow《中国通史·五卷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撰稿)》卜宪群.epub1.50M 来自:百度网盘提取码: c0ic复制提取码跳转 提取码:c0ic书名:中国通史作者:卜宪群豆瓣评分:7.5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年份:2016-5-1页数:2100内容简介:《中国通史》用一百个专题叙述了从中国境内的人类起源到晚清的中国历史,以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为主线,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充分吸收当代考古和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时代演进纵向贯通,以问题分析横向展开,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宏阔的视野回顾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探索了中国历史的大脉络、大趋势、大线索、大走向、大波折。作者简介:《中国通史》由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总撰稿,作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学者为主,作者和采访嘉宾中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学界所有重要的学者。卜宪群先生2013年、2014年先后两次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给习近平等中央领导讲解中国历史。作者均为历史研究所的专业历史研究者,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赵春青、邵蓓、杨振红、孙晓、赵凯、梁满仓、雷闻、江小涛、刘晓、张国旺、陈时龙、鱼宏亮、林存阳;受访嘉宾包括:王震中、杜维明、李学勤、毛佩琦、马勇、阎崇年等百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书中呈现了他们对重大历史节点的深入解读。

文章TAG:卜宪群宪群  中国  中国通史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