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舟八号什么时候上天那个宇航员将会上天呢

而不会改到文昌,主要是用于空间站的发射。文昌基地建成后神七的总指挥戚发轫表示:“神舟八号的发射计划已经制订,初步预计在2010年左右。神舟八号将进行空间交汇对接任务,就是在太空中实现两个航天器的对接,为建立空间站做好前期试验工作。” 戚发轫表示:“神八依然将会在酒泉进行发射
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将于今年10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承载其发射任务的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今年“长二f”火箭将执行第三次载人航天任务,也是其第七次发射。   记者25日在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211厂总装车间参观了长征二号f火箭,火箭已总装完毕,目前已经通过车间各项测试,正待命出厂。   “神舟七号”之后的“神八”将发射无人目标飞行器,为中国的空间站对接作准备。“长二f”火箭副总指挥齐春堂回答记者提问时透露,神八将采用“长二f”的改进型火箭——“长征二号”f/g火箭来发射,预计在2010年左右首飞

神舟八号什么时候上天那个宇航员将会上天呢

2,被尊称为中国载人航天之父戚发轫传奇的一生有哪些成就

被尊称为中国载人航天之父,戚发轫的一生可谓曲折艰辛而充满着传奇色彩,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位中国载人航天之父的传奇一生吧!戚发轫干航天的经历有些传奇:搞过导弹、火箭,后又去研制卫星,因此,在共和国航天史上他留下了许多“第一”——第一枚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次两弹结合、 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艘载人试验飞船……戚发轫1933年生于辽宁省复县。在大连念高中时,正值朝鲜战争爆发。当时不少被美国飞机炸伤的伤员,都纷纷送进大连医院。于是戚发轫和同学们便常常去抬伤员,并随时为伤员们献血。面对志愿军流出的一片片、一滴滴殷红的鲜血,戚发轫被美国的野蛮罪行激怒了,发誓将来要为壮大中国的空军奋斗一生。所以当他报考大学时,第一志愿填的是航空,第二志愿填的还是航空。他的赤诚终于让他如愿以偿。 但当1957年戚发轫大学毕业时,为了服从我国发展导弹需要,所以他放弃飞机专 业,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穿上军装,跟着苏联的一个导弹营学习导弹的操作。他两次赴苏学习导弹的机会,都被一只无形的大手剥夺了。在赴苏无望的情况下,他只好安下心来,在国内跟援华的苏联专家学习导弹技术。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苏联专家突然全部撤走了! 怎么办?投师无门,四顾无路,唯一的选择,只有丢掉洋拐棍,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来干! 这一时间里搞卫星的戚发轫,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苦恼最不幸的一段日子。 戚发轫去空间研究院不久,爱人便去了“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家里留下一个6 0多岁的老母亲和两个孩子需要他照看,由于上班路程太远,他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得起床,烧水做饭,外加倒尿盆。等把孩子的肚子填饱了,然后再吭哧吭哧骑着破自行车去上班。一次,戚发轫因劳累过度,中午在食堂排队买饭时,竟突然晕倒在地。 其实,来自生活方面的苦难对戚发轫来说,算不了什么,只要咬咬牙就过去了。来自政治方面的压力,却给他的心灵留下了更深的痛苦。“作为飞船的总设计师,第一目标是确保飞船可靠和航天员安全。”戚发轫话锋一转:“要保证航天员的绝对安全,当然不能冒进。” 他是一位打造飞船的巨匠,又像一位拉纤者,背上勒着生活与工作的纤绳,低头用力,在航天的涯岸上留下沉重而坚实的足迹。当中国的宇航员遨游寰宇之时,也许这位飞 船总设计师心中的爱才会有了最终的寄托…… 让我们致敬这样一位伟大传奇的人,他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士无双!

被尊称为中国载人航天之父戚发轫传奇的一生有哪些成就

3,戚发轫级别

戚发轫,1933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号飞船和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原院长

戚发轫级别

4,大家对戚发轫这位神舟系列总设计师怎么看

爱国,谦虚,坚持不懈,专业技能强
爱国,谦虚,坚持不懈,专业技能强

5,戚发轫在航天事业上有哪些功绩

戚发轫,1933年4月2日出生在辽宁复县,少年时就憋着一口不甘日本外侮的气,高中时又目睹侵朝美国飞机到我国丹东边境狂轰滥炸的情景,发誓要学航空专业。1952年,戚发轫高中尚未毕业就报考大学,一连三个志愿都填报了飞机制造系,结果被北京航空学院录取。他踏实用功,学习进步很快,成绩越来越好。1957年毕业分配到刚刚成立不久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参加导弹研制工作,他进了“扫盲”性质的培训班,第一课就是听赫赫有名的钱学森讲《导弹概论》。戚发轫一边学习,一边搞导弹的结构与总体设计,很快就入门了。他参加我国第一枚地地导弹的研制和第一次“两弹结合”的试验发射,在技术上锻炼成长起来。1968年,戚发轫转到空间技术研究院,参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他作为制造第一颗卫星“东方红”1号的技术负责人,经历了研制和发射的全过程,而且多次向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央专门委员会汇报卫星研制和准备发射的情况。这是他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一件事情。1970年4月,我国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的准备基本就绪,就等中央的命令了。在发射前10天,戚发轫随钱学森从酒泉发射基地赶回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向周总理汇报情况。他负责汇报卫星的测试结果和质量状况,周总理问:“你认为卫星到底可不可靠?卫星能不能准确人轨?”同时还问了卫星人轨后能不能播放《东方红》乐曲以及卫星轨道参数、卫星重量是多少、可测量哪些空间物理参数等问题。戚发轫对卫星的质量做了肯定的回答。周总理听后说:“看来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得比较好。”他要戚发轫和“长征”1号运载火箭技术负责人任新民、杨南生一起马上写出正式书面报告。戚发轫根据卫星在研制中的质量情况和模拟试验结果,当晚就非常自信地起草了卫星部分的报告草稿。这毕竟是中国的第一颗卫星,没有任何经验可循,戚发轫还是紧张得彻夜难眠。不过,10天后的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乐曲声响彻太空,传向全球。戚发轫后来回忆说:“这是我这一生最高兴的一刻!”当年37岁的戚发轫,在卫星技术领域崭露出了他的智慧和才华。1975年后,戚发轫相继担任了“东方红”2号、“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的总设计师。经过将近10年的研制,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研制完成。有一次在卫星的检测中接连烧坏了转发器上的三只管子,戚发轫十分着急,因为卫星上天后,转发器一旦失灵就无法转播电视节目。戚发轫要求进行一丝不苟的检查,结果发现是元器件老化造成的,更换后就不再出现烧坏管子的情况。戚发轫的严格要求保证了1984年4月8日卫星上天后正常运行,卫星定点后即开通了数字和模拟电话、图片文字传真、电视和广播节目传送、数据处理传输等,特别是在边陲地区的老百姓可以通过自己的卫星收看到中央电视台传送的节目了。戚发轫并不满足于此,他马上考虑下一步通信卫星关键技术的改进,随后制定了“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使卫星的转发器增加了,通信容量增大了,使用寿命也延长了。1986年2月1日“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被送上苍穹,卫星定点保持精度比试验通信卫星提高了5倍,标志着我国地球同步卫星测控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颗卫星提供使用后,仅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就由原来的30%增加到80%以上,全国500多个大中城市开通了长途自动拨号电话。1988年3月7日,戚发轫和他的研制队伍又把一颗“东方红”2号甲实用通信卫星送上3.6万千米高的赤道上空,它的设计寿命增加到4年半,通信容量也比以前扩大了一倍。由于这颗卫星采用成型波束天线,将辐射功率主要集中于我国地域,信号比国际通信卫星明显增强;卫星传送的电视图像清晰,色彩逼真,伴音纯正,即使在遥远的边疆、海岛,只需建一个直径3米至4.5米天线的地面接收站便可以看到清晰的电视节目。这使我国租星进行通信传输的时代已成为了历史。正当戚发轫主持研制的通信卫星技术日趋成熟,并担任“东方红”3号新一代通信卫星总设计师的时候,他又被调到了载人飞船总设计师的位置。1992年,“921”载人航天工程上马,戚发轫也走上了新的岗位。在飞船论证阶段,对于究竟要选一种什么样的飞船,各方专家看法不尽相同,各路人马坚持己见,争论激烈。戚发轫主持总体方案论证,认真听取各种意见,扬其所长,弃其所短,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而可行的工程方案。方案确定之后,许多新问题不断涌现。担任通信卫星总设计师多年的戚发轫心里清楚,与研制卫星最大的不同,是飞船事关航天员的生命,必须保证每一个系统、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发生一丝一毫的问题,必须做到绝对安全可靠,万无一失。他曾经在俄罗斯参观过载人飞船的发射,亲眼看见航天员在进入飞船之前,总设计师郑重地签字画押,严肃而幽默地对航天员说:“如果没有把握,我不会送你上天去冒险。”戚发轫没有想到,他在临近花甲之年还要顶着巨大压力,冒最大风险去领导造出一艘安全可靠的飞船,而且还要在不远的将来为中国航天员上天签字画押送行。我国“神舟”号飞船有600多套设备、上百台大小计算机和控制器、几十万条软件程序、十万多只元器件、十多千米线缆、八万多个接点,相当于两颗大型卫星的工作量,戚发轫不但了如指掌,指挥若定,而且计划周密,确保了质量和进度。经过7年的拼搏,1999年11月20日“神舟”号试验飞船首飞成功。进入新世纪后,“神舟”号飞船又连续三次发射和回收告捷。戚发轫的最大愿望,是能够看到神舟号飞船把我国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翱翔,使他的生命在太空中划出一条光辉的航迹。

文章TAG:戚发轫戚发轫  神舟  神舟八号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