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稹 莺莺传 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写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
http://baike.baidu.com/view/137904.htm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两个人的相知相识是突破当时的封建世俗观念的。不敢自以为是,你可以去百科看看。
崔莺莺是一个在封建家庭的严格闺训中长大的少女。她有强烈的爱情要求,但又在内心隐藏得很深,甚至有时还会在表面上作出完全相反的姿态。本来,通过她的侍婢红娘,张生与她已相互用诗表达了爱情。可是,当张生按照她诗中的约定前来相会时,她却又“端服严容”,正言厉色地数落了张生的“非礼之动”。数日后,当张生已陷于绝望时,她忽然又采取大胆的叛逆行动,主动夜奔张生住所幽会,“曩时端庄,不复同矣”。崔莺莺的这种矛盾和反复,真实地反映了她克服犹豫、动摇而终于背叛封建礼教的曲折过程。但是,她在思想上又始终未能彻底摆脱社会、出身、教养所加给她的精神桎梏。她仍然认为私自恋爱结合是不合法的,“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因而在她遭到遗弃以后,就只能自怨自艾,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又表现了她思想性格中软弱的一面。作品中对这一形象的刻画,传神写态,有血有肉,异常鲜明。

元稹 莺莺传 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张生干红娘经过描写

情人喜结连理的故事。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张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国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而无计亲近。恰遇叛将孙飞虎率兵围寺,要强索莺莺为压寨夫人。张生在崔母亲口许婚下,依靠友人白马将军的帮助,解除了危难。不料崔母却食言赖婚,张生相思成疾。莺莺心爱张生而不愿正面表白,几经波折,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终于至张生住处私会。

张生干红娘经过描写

3,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张生是否从渣男成功洗白

张生为何对崔莺莺薄情始乱终弃?  简单回顾下《莺莺传》的故事,崔莺莺是前朝崔相国之女,与母亲因故被困于庙中,得到张生的解救,因为红娘牵线搭桥,也因为莺莺对爱情的渴望,所以莺莺与张生,成就了好事,崔母得知,恨极,逼张生考取功名来娶莺莺,后来张生考中了状元,被当朝重臣看重,选为女婿,莺莺自然被抛诸脑后,多年后,故地重游,莺莺拒绝见这个“外兄”——《西厢记》里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写成了张生与莺莺大团圆。  相较于《莺莺传》和《西厢记》,莺莺传更现实,也更符合人性,其乐融融的结局,往往是梦想而已。  张生为何对崔莺莺始乱终弃?  我个人的看法是张生始终没有爱过莺莺。爱上她和爱上她,真的是不一样的。很早以前,红娘就问过张生为什么不走正常路数,向崔母提亲,张生的解释是什么呢?他说什么纳采问名等等一系列的程序耗时太长,他实在等不及了,不愿意等了。真正喜欢一个姑娘,不愿意等?很明显,成年人都明白,这就是张生精虫上脑的意思,他要的,不过是崔莺莺的身子,其他的嘛,再说啰。  后来,张生发达了,怎么说崔莺莺的呢?“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不爱就不爱吧,为了开脱,竟然把曾经的枕边人,当作是妖孽祸水,可见,所谓的爱情,从来都是假的,至少在张生看来,年少的青春的崔莺莺,最大的作用,无非就是排解寂寞而已。  于张生来说,崔莺莺已经没有了价值,他要的东西,崔莺莺永远给不了。崔莺莺出身博陵崔氏,母亲出身荥阳郑氏,她是真正的五姓七宗望族的大小姐,如果她父亲在的话,光一个崔氏,就可以给张生带来无限的好处,更别说还有郑氏的加持了。可是,崔父已然是前相国,早就退出了朝堂的圈子,何况还死了,崔母一介女流,要命的是崔家并没有嫡亲兄弟之类的可以依靠。要说显贵吧,很显贵,要说没实权吧,也的确帮不上张生什么忙。  人都是务实的。张生作为读书读老了的,自有一番计算,相较于当朝重臣之女,崔莺莺能给的实在太少,张生想要在仕途上有作为,没有妻族的帮衬是不可能的,娶了崔莺莺,可以得到什么呢?除了一个重情重义的虚名外,好处很有限,而另娶他人,却有完全不一样的未来。何况大唐观念开放,婚前失贞的女子也可以有好归宿,崔莺莺失了贞,却也嫁得出去,有大把的人冲着她去,再说,崔莺莺外柔内刚,寻死之类的事情是不会做的——不会闹出人命,丑事不会被揭,张生放弃这段历史,也就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嘛,负了一段感情没什么关系,重要的是未来前程似锦啊。张生就是这么想,然后这么做了,至于黑历史,只要发达了,自然有人洗地,于他而言,没关系。(文/宛如清扬)  奉劝姑娘们,擦亮眼睛看清楚,婚前种种要慎重。
张生为何对崔莺莺薄情始乱终弃?  简单回顾下《莺莺传》的故事,崔莺莺是前朝崔相国之女,与母亲因故被困于庙中,得到张生的解救,因为红娘牵线搭桥,也因为莺莺对爱情的渴望,所以莺莺与张生,成就了好事,崔母得知,恨极,逼张生考取功名来娶莺莺,后来张生考中了状元,被当朝重臣看重,选为女婿,莺莺自然被抛诸脑后,多年后,故地重游,莺莺拒绝见这个“外兄”——《西厢记》里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写成了张生与莺莺大团圆。  相较于《莺莺传》和《西厢记》,莺莺传更现实,也更符合人性,其乐融融的结局,往往是梦想而已。  张生为何对崔莺莺始乱终弃?  我个人的看法是张生始终没有爱过莺莺。爱上她和爱上她,真的是不一样的。很早以前,红娘就问过张生为什么不走正常路数,向崔母提亲,张生的解释是什么呢?他说什么纳采问名等等一系列的程序耗时太长,他实在等不及了,不愿意等了。真正喜欢一个姑娘,不愿意等?很明显,成年人都明白,这就是张生精虫上脑的意思,他要的,不过是崔莺莺的身子,其他的嘛,再说啰。  后来,张生发达了,怎么说崔莺莺的呢?“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不爱就不爱吧,为了开脱,竟然把曾经的枕边人,当作是妖孽祸水,可见,所谓的爱情,从来都是假的,至少在张生看来,年少的青春的崔莺莺,最大的作用,无非就是排解寂寞而已。  于张生来说,崔莺莺已经没有了价值,他要的东西,崔莺莺永远给不了。崔莺莺出身博陵崔氏,母亲出身荥阳郑氏,她是真正的五姓七宗望族的大小姐,如果她父亲在的话,光一个崔氏,就可以给张生带来无限的好处,更别说还有郑氏的加持了。可是,崔父已然是前相国,早就退出了朝堂的圈子,何况还死了,崔母一介女流,要命的是崔家并没有嫡亲兄弟之类的可以依靠。要说显贵吧,很显贵,要说没实权吧,也的确帮不上张生什么忙。  人都是务实的。张生作为读书读老了的,自有一番计算,相较于当朝重臣之女,崔莺莺能给的实在太少,张生想要在仕途上有作为,没有妻族的帮衬是不可能的,娶了崔莺莺,可以得到什么呢?除了一个重情重义的虚名外,好处很有限,而另娶他人,却有完全不一样的未来。何况大唐观念开放,婚前失贞的女子也可以有好归宿,崔莺莺失了贞,却也嫁得出去,有大把的人冲着她去,再说,崔莺莺外柔内刚,寻死之类的事情是不会做的——不会闹出人命,丑事不会被揭,张生放弃这段历史,也就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嘛,负了一段感情没什么关系,重要的是未来前程似锦啊。张生就是这么想,然后这么做了,至于黑历史,只要发达了,自然有人洗地,于他而言,没关系。(文/宛如清扬)  奉劝姑娘们,擦亮眼睛看清楚,婚前种种要慎重。这是一定会娶的。理由有四:1、莺莺喜欢张生 ,红娘是莺莺的丫环,能得到莺莺的满意,自然与莺莺有不少共同点,属于一类人,莺莺爱张生,红娘岂能不爱,怕是更爱。2、张生文雅俊秀,口吐珠玑,一方才俊,女人见了,无不心往,小姐皆有心,丫环岂无意,只要张生一句求爱语,那红娘岂不象范进中举一般,高兴疯了。3、红娘不惧老夫人责怪挫合小姐与张生成了好事积极性可谓甚高,一是搏得小姐欢心,也是为了自己今后,见了张生这样珠玉般的人物,极力促成,决不放过。一旦成了,自己必有恩于莺莺张生,自然承恩受敬。4、以张生之多情,见美眷而生意,他日娶红娘以报恩,亦是必有之事。看官也许认为这样想有点色,非要见美而舍,以示清纯,怕是万不有一,某以为还是随俗为好,张生将红娘娶为二房,三人成喜,岂不天下好事。
张生为何对崔莺莺薄情始乱终弃?  简单回顾下《莺莺传》的故事,崔莺莺是前朝崔相国之女,与母亲因故被困于庙中,得到张生的解救,因为红娘牵线搭桥,也因为莺莺对爱情的渴望,所以莺莺与张生,成就了好事,崔母得知,恨极,逼张生考取功名来娶莺莺,后来张生考中了状元,被当朝重臣看重,选为女婿,莺莺自然被抛诸脑后,多年后,故地重游,莺莺拒绝见这个“外兄”——《西厢记》里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写成了张生与莺莺大团圆。  相较于《莺莺传》和《西厢记》,莺莺传更现实,也更符合人性,其乐融融的结局,往往是梦想而已。  张生为何对崔莺莺始乱终弃?  我个人的看法是张生始终没有爱过莺莺。爱上她和爱上她,真的是不一样的。很早以前,红娘就问过张生为什么不走正常路数,向崔母提亲,张生的解释是什么呢?他说什么纳采问名等等一系列的程序耗时太长,他实在等不及了,不愿意等了。真正喜欢一个姑娘,不愿意等?很明显,成年人都明白,这就是张生精虫上脑的意思,他要的,不过是崔莺莺的身子,其他的嘛,再说啰。  后来,张生发达了,怎么说崔莺莺的呢?“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不爱就不爱吧,为了开脱,竟然把曾经的枕边人,当作是妖孽祸水,可见,所谓的爱情,从来都是假的,至少在张生看来,年少的青春的崔莺莺,最大的作用,无非就是排解寂寞而已。  于张生来说,崔莺莺已经没有了价值,他要的东西,崔莺莺永远给不了。崔莺莺出身博陵崔氏,母亲出身荥阳郑氏,她是真正的五姓七宗望族的大小姐,如果她父亲在的话,光一个崔氏,就可以给张生带来无限的好处,更别说还有郑氏的加持了。可是,崔父已然是前相国,早就退出了朝堂的圈子,何况还死了,崔母一介女流,要命的是崔家并没有嫡亲兄弟之类的可以依靠。要说显贵吧,很显贵,要说没实权吧,也的确帮不上张生什么忙。  人都是务实的。张生作为读书读老了的,自有一番计算,相较于当朝重臣之女,崔莺莺能给的实在太少,张生想要在仕途上有作为,没有妻族的帮衬是不可能的,娶了崔莺莺,可以得到什么呢?除了一个重情重义的虚名外,好处很有限,而另娶他人,却有完全不一样的未来。何况大唐观念开放,婚前失贞的女子也可以有好归宿,崔莺莺失了贞,却也嫁得出去,有大把的人冲着她去,再说,崔莺莺外柔内刚,寻死之类的事情是不会做的——不会闹出人命,丑事不会被揭,张生放弃这段历史,也就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嘛,负了一段感情没什么关系,重要的是未来前程似锦啊。张生就是这么想,然后这么做了,至于黑历史,只要发达了,自然有人洗地,于他而言,没关系。(文/宛如清扬)  奉劝姑娘们,擦亮眼睛看清楚,婚前种种要慎重。这是一定会娶的。理由有四:1、莺莺喜欢张生 ,红娘是莺莺的丫环,能得到莺莺的满意,自然与莺莺有不少共同点,属于一类人,莺莺爱张生,红娘岂能不爱,怕是更爱。2、张生文雅俊秀,口吐珠玑,一方才俊,女人见了,无不心往,小姐皆有心,丫环岂无意,只要张生一句求爱语,那红娘岂不象范进中举一般,高兴疯了。3、红娘不惧老夫人责怪挫合小姐与张生成了好事积极性可谓甚高,一是搏得小姐欢心,也是为了自己今后,见了张生这样珠玉般的人物,极力促成,决不放过。一旦成了,自己必有恩于莺莺张生,自然承恩受敬。4、以张生之多情,见美眷而生意,他日娶红娘以报恩,亦是必有之事。看官也许认为这样想有点色,非要见美而舍,以示清纯,怕是万不有一,某以为还是随俗为好,张生将红娘娶为二房,三人成喜,岂不天下好事。《西厢记》不仅洗白了张生,也洗白了莺莺。《莺莺传》里,崔莺莺的表现极是古怪。从她跟张生发生那点事来看,谁敢肯定她确实是爱着张生的?原文里写,【大略崔之出人者,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时愁艳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异时独夜操琴,愁弄凄恻。张窃听之。求之,则终不复鼓矣。以是愈惑之。】或许正是崔莺莺这种表现,导致张生无法下定决心跟她在一起。用现代的话该怎么形容莺莺?傲娇?别扭?腹黑?她老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截然不同的表现,忽冷忽热没个准谱啊!发生了关系是不假,但若从张生的角度看,莺莺的心到底在想什么,他不知道,莺莺也不说。这种情况若发生在现代,一万对情侣得黄一万对。古代颇讲封建礼数。一个肯突破封建束缚跟张生发生关系的女子,必定是对张生心有期许的。可是,她又别别扭扭不肯多说自己的心思,她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也不知道这是搞对象呢还是推理解谜呢。反正莺莺这种女孩子放到现代,恋爱之路应该不会太顺。张生这个人渣的问题就在于“败花”。他若仅仅为了功名而离开莺莺,那还算不上渣。但是他把莺莺的异常表现跟“妖”联系起来,还在人前侃侃而谈,这个行为真的渣到猪狗不如。很多人读《莺莺传》只看到张生是个人渣,但很少人注意到莺莺的不正常。张生的确是个纯度100%的薄情郎,只是莺莺的精神病也需要好好治疗一下。到了《西厢记》里,最显著的改变是在莺莺小姐身上。她的精神病痊愈了,表现得跟正常人一样。这种情况下,张生再没有“惑”,郑重地对待这段感情,两个人终成眷属。个人不喜欢《莺莺传》,因为主角没一个正常人。想来前人或也有此感,又作《西厢记》,结局圆满,喜大普奔。料到有人会为《莺莺传》里的莺莺说话。只问一句,如果不看脸,莺莺不那么漂亮的话,公平评价她的性格,会是怎样的结果?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张生是否从渣男成功洗白

4,冰山 文言文翻译

原文:杨国忠方盛,或劝峡郡进士张彖谒国忠,曰:“见之,富贵立可图。”彖曰:“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尔。若皎日既出,君辈得无失所恃乎?”遂隐居嵩山。原文:唐天宝十一年,杨国忠权倾天下,四方之士争诣其门.进士张彖者,陕州人也,力学有大名,志气高大,未尝低折于人.人有劝彖令修谒国忠可图显荣,彖曰:「尔辈以谓杨公之势倚靠如泰山,以吾所见,乃冰山也.或皎日大明之际,则此山当误人尔.」后果如其言,时人美张生见几.后年张生及第,释褐授华阳县尉.令、太守俱非其人,多行不法.张生有吏道,勤于政事,每举一事,则太守、令尹抑而不从.张生曰:「大丈夫有凌霄盖世之志,而拘于下位,若立身于矮屋中,使人抬头不得.」遂拂衣长往,归遯于嵩山.译文:唐天宝十一年,杨国忠权大势大,四方的人争相拜访他.有个进士叫张彖的,是陕州人.治学有大名气,志向高大,从没有屈服过别人.有人劝说张彖如果去依附杨国忠就可以得显贵,张彖说:“你们说依附杨公的权势就像依靠泰山,在我看来,却如同冰山.或许在政治开明的时代,依附这座“山”就会误人了.”后来果然如同他说的,那时人们都以张彖为美.后来张彖及第,皇帝授予他华阳县尉之职,县令、太守都不是他管制的人,因此他们做了很多不法的事.张彖有作官之道,勤理事务,每建议一件事,太守、令尹多不同意.张彖说:“大丈夫有凌云壮志,却身处下位,若在矮屋里站立,更使我不能抬头.”于是拂袖离开,在嵩山上隐居起来。
你说呢...

5,西厢记讲的是什么故事

《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主要讲述的是书生张生(名珙字君瑞)与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全书叙写了书生张生(名珙字君瑞 )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该书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一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极具诗情画意。张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国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而无计亲近。恰遇叛将孙飞虎率兵围寺,要强索莺莺为压寨夫人;张生在崔母亲口许婚下,依靠友人白马将军的帮助,解除了危难。不料崔母却食言赖婚,张生相思成疾。莺莺心爱张生而不愿正面表白;几经波折,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终于至张生住处私会。崔母觉察迹象,拷问红娘,反被红娘几句话点中要害,勉强答应了婚事,却又以门第为由,令张生立即上京应试。十里长亭送别之后,张生到京考中状元;而郑恒借机编造谎言,说张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赖婚,要莺莺嫁于郑恒。后张生赶来,郑恒撞死,崔、张完婚。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虽本唐代元稹《莺莺传》,实际却是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曾任陕西县令、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后来由于他不满当时官场的龌龊,愤而辞官,决心以写戏抒发心中之郁懑。于是他回到出生地中山府,开始了杂剧创作。金代的一位姓董的读书人,依据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改编成《诸宫调西厢记》,把原来故事中的主人公莺莺写成是博陵郡人。定州在隋代就称博陵郡,所以在博陵一带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流传相当广泛。相传在定州崔沿士一带曾有过崔莺莺的墓冢。王实甫正是根据这一点,在中山府开始了他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写作。

6,张生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

1、崔莺莺的形象特征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2、张生 张生是一个善良、聪慧、痴情的书生。是《西厢记》中又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它把爱情看的比功名重要,轻贱名利、忠于爱情。他还有一股“风魔”的傻气,比如第一次见到红娘就自报家门,傻的可爱被红娘称为“傻角”。但他也有软弱的一面,当老夫人赖婚时他无计可施,竟一气之下“便索告辞”,还要在红娘面前“寻个自尽”,所以红娘又叫他“银样蜡枪头”。 3、红娘 从这个故事的大概中,可以看出红娘并不是莺莺和张生初次会面的“介绍人”,莺莺和张生相识相知是源于普救寺里的偶然相遇。红娘当初不仅没有“搭桥”,且在一段时间里,曾经奉崔母之命监视他们的行动,管制着莺莺,防范她有越轨之举。所以莺莺曾经埋怨红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红娘回答说:“不干红娘事,老夫人着我跟着姐姐来。”(《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红娘是崔家的奴婢,其主要职责就是服侍和管制着小姐莺莺。促使红娘改变自己的态度,背叛自己的“职责”是源于一场兵变的灾难。

7,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是哪些

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我们所说的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指的是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以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王实甫的《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写张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国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而无计亲近,恰遇叛将孙飞虎率兵围寺,要强索莺莺为压寨夫人;张生在崔母亲口许婚下,依靠友人白马将军的帮助,解除了危难。不料崔母却食言赖婚,张生相思成疾。莺莺心爱张生而不愿正面表白;几经波折,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终于至张生住处私会。崔母觉察迹象,拷问红娘,反被红娘几句话点中要害,勉强答应了婚事,却又以门第为由,令张生立即上京应试。十里长亭送别之后,张生到京考中状元;而郑恒借机编造谎言,说张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赖婚,要莺莺嫁于郑恒。后张生赶来,郑恒撞死,崔、张完婚。该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汉卿的《拜月亭》写王瑞兰和蒋世隆于患难中相遇,由相识而定婚。瑞兰父强行拆散了这对新婚三月的夫妻。瑞兰回家后,私下怨父思夫,但却有口难言,只有在夜晚独自对月祷告,一愿父改意,二愿夫平安。作品歌颂了青年人忠贞的爱情,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进行了批判。共四折一楔子。《拜月亭》全名《闺怨佳人拜月亭》,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白朴的《墙头马上》写总管李世隆之女李千金与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相爱的故事。二人私自结合、生子,在后花园匿居七年。后被裴父裴尚书发觉,被迫离散。后裴少俊赴考得官,裴父向李赔礼。裴、李终于团圆。此剧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塑造了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极有个性的妇女形象,表达了要求婚姻自主的民主思想的倾向。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参照赵公辅同名剧本及有关说唱材料改编而成。写少女张倩女、书生王文举本“指腹为婚”。其后张母反悔,被迫以兄妹关系分离,但倩女依然爱恋文举,相思成疾,魂离肉体,随同文举一起上京赶考,而肉体仍在家卧病不起。及文举得官,和她一起归来,倩女魂与肉体合一。病亦痊愈,构成喜剧结局。作品塑造了大胆反抗封建礼教、热烈追求幸福生活的倩女形象。剧作在语言、心理刻画和情景描写方面都有较高成就。

8,为什么小年要祭灶王爷

相传这一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为了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自己家的好话,有的用胶牙糖敬他,使他只能说甜言蜜语;有的用酒糟涂在灶门,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黄羊祭祀,让其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所以,过小年“祭灶”是一个很重要的活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习惯将腊月二十三视为小年。小年又叫祭灶节,是一项在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在河北石家庄一带,腊月二十三黄昏,家家户户都会在灶王爷神像前烧三炷香,供上水果、糖瓜和喂马的清水草料。烧完香,还会揭下一年来烟熏火燎的灶王爷画像焚化,祭灶人边烧神码便念叨,祈求“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灶王爷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专司饮食之神,是家家必供的一家之主。对灶神的祭祀源于对火的自然崇拜,后来发展成祭祀先炊之神,汉代以后受神仙思想及道教影响,灶神成为专司监察善恶、掌管家庭成员命运之神传说这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人们为了防止灶王爷在玉帝面前说自己家的坏话,每到过小年这一天,就想各种办法来讨好灶神。有的用胶牙糖敬他,认为这样可以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他只能说甜言蜜语;有的用酒糟涂在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黄羊祭祀。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一般人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要把旧像揭下用谷草为灶神扎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就用一块黏稠的糖瓜粘在他嘴上,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民间供奉的灶君神码各不相同。一种为灶神夫妇形象,神案前有宝马驮着钱财珠宝,两旁有门神侍立,画面两侧又竖排绘有八仙形象。灶王府上方置当年节气表,装饰二龙升腾及快马报事的使者奔向南天门的图像。另一种双座灶君神码中仅刻灶君夫妇而无属吏仙童,但神座下端有牛郎织女图像,有祈祝农业丰收、丰衣足食及家宅和美之意。最有意思的是那种线墨版的灶君像。灶神两侧有两位夫人,神案下方为大门,有秦琼、尉迟敬德守卫,又有马童牵着马。在民间,灶王爷的传说也很多,家乡一带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说灶王爷叫张生,家大业大,媳妇李氏孝敬老人,持家有方,甚是贤惠,美中不足的是不生育。过了几年,张生娶了第二房媳妇郭海棠,虽说貌若天仙,长得没挑儿,但是个游手好闲的角色,乡下称这种人是老鼠嫁猫——光吃不劳。张生娶了郭海棠后,对李氏横挑鼻子竖挑眼,后来干脆把李氏休了。李氏从此更勤劳了,没日没夜地干,日子越过越好,不几年就成了骡马成群的大财主。再说张生和郭海棠懒惰成性,谁也不肯干活,坐吃山空,几年下来把个偌大的家业散净,连饭都吃不到嘴里,美人儿郭海棠硬生生地饿死了。张生无奈,只好拉上枣木棍子要饭吃。这年腊月二十三,他要饭要到李氏家,李氏隔着门缝一瞧是他,恻隐之心顿生,便叫侍女把他领进厨房,让他尽着饱吃。张生正狼吞虎咽地吃着,李氏进来了,两人一照面,张生羞得脸红脖子粗,一头扎进了灶火里烧死了。张生到了天上,向玉皇大帝认了错,玉皇就封他为灶王爷,掌管各家祸福。另外,汉族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所以,在封建时代,过小年“祭灶”是一个很重要的活动。

文章TAG:张生张生  元稹  莺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