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殊使命 余沁斋口中的朱部长 指的是 国民党里的谁

朱家骅
不明白啊 = =!

特殊使命 余沁斋口中的朱部长 指的是 国民党里的谁

2,朱家骅的介绍

朱家骅博士,1953年11月生,四川德阳人,四川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曾任两届四川大学化工学院院长。1991年成都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毕业。1993~1994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后研究员。2000~2001美国华盛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朱家骅的介绍

3,朱家骅的人物评价

以其过人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精力,担当过教育、学术、政府、政党等多项重要职务,与中国政局的演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影响现代中国甚巨。朱家骅曾是中统负责人,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德关系的重要人物。

朱家骅的人物评价

4,风筝里郑耀先为什么杀吴福

很高兴回答问题,我是路人甲。1948年12月25日,新华社发布了第一批43名国民党战犯名单,文官朱家骅名列第20名,排在宋美龄前面。能排进前20名,可谓朱家骅并非一般人。1893年,朱家骅出生在浙江湖州。他10岁丧父,11岁丧母,生活和读书全靠胞兄朱家麟抚养和资助。他先后自费留学德国,公费留学美国,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朱家骅不只是一个学者,一个文官,他还是一个热血青年,宣统二年,刚刚加入同盟会的他看到汪精卫刺杀载丰的消息后,被汪的义举所感动,他从上海跑到南京,准备行刺两江总督张人骏,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而搁浅。第二年,朱家骅在上海听了宋教仁,于右任等人的演讲后,决定成立敢死队,并在《民报》上招募人员,参加者500多人,在大家的推荐下,朱家骅当上了敢死团长,武昌起义后,朱家骅策划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他的敢死团发挥了很大作用,有力的支援了辛亥革命。朱家骅以其过人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精力,担当过教育,政府,政党,中统等多项重要职务。他与中国政局的演变密不可分,他也是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的重要人物。他在浙江任职期间,大刀阔斧的实行用新人、实新政,推行户口调查,积谷备粮,严惩赌博吸鸦片,破除迷信,禁止妇女缠足束胸,考试选拨县长,设立地方自治专修学校。并自任校长。日本入侵江浙时,朱家骅正主政浙江,他三次违抗蒋介石“焦土抗战”的命令,阻止国军挖开钱塘江大堤,大堤一开,杭州将生灵涂炭,被朱家骅极力阻止。可以说,没有朱家骅的抗命,今日的杭州将是另一个画面。做为国民党元老级人物,朱家骅为党国奔波操劳一生,他任高官多年但一生清廉,没什么积蓄,最后连手术费都付不起,生病住院都要亲朋好友接济。他在学术救国方面的贡献,超越了历史,永不磨下一!
很高兴回答问题,我是路人甲。1948年12月25日,新华社发布了第一批43名国民党战犯名单,文官朱家骅名列第20名,排在宋美龄前面。能排进前20名,可谓朱家骅并非一般人。1893年,朱家骅出生在浙江湖州。他10岁丧父,11岁丧母,生活和读书全靠胞兄朱家麟抚养和资助。他先后自费留学德国,公费留学美国,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朱家骅不只是一个学者,一个文官,他还是一个热血青年,宣统二年,刚刚加入同盟会的他看到汪精卫刺杀载丰的消息后,被汪的义举所感动,他从上海跑到南京,准备行刺两江总督张人骏,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而搁浅。第二年,朱家骅在上海听了宋教仁,于右任等人的演讲后,决定成立敢死队,并在《民报》上招募人员,参加者500多人,在大家的推荐下,朱家骅当上了敢死团长,武昌起义后,朱家骅策划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他的敢死团发挥了很大作用,有力的支援了辛亥革命。朱家骅以其过人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精力,担当过教育,政府,政党,中统等多项重要职务。他与中国政局的演变密不可分,他也是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的重要人物。他在浙江任职期间,大刀阔斧的实行用新人、实新政,推行户口调查,积谷备粮,严惩赌博吸鸦片,破除迷信,禁止妇女缠足束胸,考试选拨县长,设立地方自治专修学校。并自任校长。日本入侵江浙时,朱家骅正主政浙江,他三次违抗蒋介石“焦土抗战”的命令,阻止国军挖开钱塘江大堤,大堤一开,杭州将生灵涂炭,被朱家骅极力阻止。可以说,没有朱家骅的抗命,今日的杭州将是另一个画面。做为国民党元老级人物,朱家骅为党国奔波操劳一生,他任高官多年但一生清廉,没什么积蓄,最后连手术费都付不起,生病住院都要亲朋好友接济。他在学术救国方面的贡献,超越了历史,永不磨下一!葛大小姐回答这个问题1948年12月25日,新华社发布第一批43名国民党战犯名单,文官朱家骅名列第20,排在宋美龄之前。很多人可能对此人不了解,但是能排进前20名,朱家骅绝对不是一般人。他还真的不是一般人,一般人能当过浙江省政府主席、交通部长、国民党中组部部长、两任教育部长,还挂职中统局局长吗?他还是中国教育界、学术界泰斗、外交界耆宿、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朱家骅的经历堪称豪华,但是却很低调,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朱家骅,字骝先,浙江湖州人,人们常尊称他为“骝公”,1893年出生的朱家骅,10岁丧父,11岁丧母,生活和读书靠胞兄朱家麟抚养和资助。他先后自费留学德国,公费留学美国,然后再次留学德国,取得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岁的敢死团团长你要单纯认为朱家骅是一个学者,一个文官,那你就错了,他还是一个热血青年。1910年,刚刚加入同盟会的朱家骅看到了汪精卫刺杀载丰的消息后,被汪精卫“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壮举所感动,从上海跑到南京,准备行刺两江总督张人骏,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而搁浅,但是,他并没有就此罢手,第二年,朱家骅在上海听了宋教仁、于右任等人的演讲后,立即决定成立中国敢死团,并在《民报》上招募人员,先后有学生、军警和政府官员500多人参加,在大家的一直推举下,朱家骅当上了中国敢死团团长,这年,他才18岁,你以为这是小孩子过家家吗?你又错了,武昌起义后,陈其美在上海发动武装起义,朱家骅和他的敢死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策划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有力地支援了辛亥革命。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朱家骅曾在同济大学的前身,德国退役军医埃里希·宝隆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学习德文,打下了良好的德语基础,1914年,他随着“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张静江一起到德国柏林矿科大学采矿工程系留学,受一战的影响,他没有取得学位,两年后回国。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沈尹默向他推荐了朱家骅,蔡元培被这个年轻人扎实的德语功底所震惊,决定聘请他出任北大教授,这一年朱家骅24岁,成为当时北大28教授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的德语课非常精彩,很多学生慕名选他的课程。国立中山大学创立中山大学“五卅惨案”爆发后,朱家骅领导北大学生集会游行,占领警察总局和邮电局,史称“首都革命”,“三.一八惨案”后,朱家骅被列入黑名单,受张静江、戴季陶邀请,担任国立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筹备成立国立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忙于北伐,中山大学实际上是副校长朱家骅在主持,这一年,他33岁。他锐意整顿,扩充院系规模,大力建设图书馆,邀请鲁迅、傅斯年、顾颉刚等大批知名学者到中山大学任教,中山大学很快成为学术重镇,全国名校,戴季陶曾这样公开评价朱家骅——“中国只有一个半人才。”一个就是指朱家骅,而半个则是指易培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他还创办了两广地质调查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理学科中山大学地理系,邀请德国学者担任系主任。杭州免于成为焦土的守护者日本入侵江浙时,朱家骅正主政浙江,蒋介石下达“焦土抗战”命令,他三次违抗“最高领袖”的命令,一次是驻守杭州的第10集团军63师奉命挖开钱塘江大堤抵御日军登陆,大堤一开,杭州城将生灵涂炭;一次是军统局别动队准备焚毁杭州城著名建筑;最后一次是工兵运来两吨炸药,准备炸毁钱塘江大桥。都被朱家骅极力阻止,抗命的结果是他被调离,临走前,他特意嘱咐杭州市长、浙江省警察局局长、保安处处长一定要保护好杭州,新任浙江主席黄绍竑撤退时要求 烧毁杭州全市,他的命令最终没有被下属执行,对比1938年的长沙大火,可以说,没有朱家骅的抗命,今日的杭州恐怕将是另一个画面。在朱家骅的倡导下,先后创办了中央图书馆、中央博物院、国立编译馆,抗战期间主持国家文物西迁,中研院是最高学术研究机构,朱家骅从1940年担任代理院长18年,前任是蔡元培,后任是胡适。败退到台湾后,白色恐怖时期,国民党也不敢随便到中研院抓人,“只要是中央研究院的人,我们能不动他就不要动,事关国际视听,假如中央研究院有人被抓起来了,那就是不得了的国际大事”成为战犯1938年,朱家骅任国民党中执委秘书长兼中央党务委员会主任,为了防止汪精卫掌权和抗衡CC派,戴季陶给蒋介石出主意,将秘书长提高一级,高于中央部长,仅次于总裁、副总裁,6月份,兼任中央调查统计局局长(中统),朱家骅成了国民党中央真正的三把手,他工作上大包大揽,让副总裁汪精卫无法插手,眼看掌权无望,汪精卫只好出走。1938年当上中央组织部部长,主管党务并兼任中统局局长,朱家骅招兵买马,自立门户,把陈立夫、陈果夫那一套统统抛弃,把大批CC分子清除出各省市党部。1943年辞去中统局局长职务,同年,将组织部长一职让给陈果夫。朱家骅配合蒋介石演了一场宫斗剧,最后自己成为牺牲品,很多人认为他之所以能荣登“战犯榜”第20名,与他参与政治有关,尤其是担任组织部长和中统局局长的经历。晚年凄凉做为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朱家骅为国名党奔波操劳一生,到了晚年,最后还是被蒋介石抛弃,被“请”出“中研院”,虽然经历了两段婚姻,但是朱家骅没有生下一儿半女,晚景凄凉,任高官多年但一生清廉,没有什么积蓄,最后连手术费都付不起,生病住院都要亲朋好友接济。1963年,71岁的朱家骅因心脏病在台湾去世,葬在阳明山。生前身后,政治风向变换,成败任人评说,但他在学术救国方面的贡献,超越了历史,永不磨灭!参考资料:《中国现代化先驱:朱家骅传》,杨仲揆著《国民党在大学校园的派系争斗》,桑兵著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很高兴回答问题,我是路人甲。1948年12月25日,新华社发布了第一批43名国民党战犯名单,文官朱家骅名列第20名,排在宋美龄前面。能排进前20名,可谓朱家骅并非一般人。1893年,朱家骅出生在浙江湖州。他10岁丧父,11岁丧母,生活和读书全靠胞兄朱家麟抚养和资助。他先后自费留学德国,公费留学美国,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朱家骅不只是一个学者,一个文官,他还是一个热血青年,宣统二年,刚刚加入同盟会的他看到汪精卫刺杀载丰的消息后,被汪的义举所感动,他从上海跑到南京,准备行刺两江总督张人骏,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而搁浅。第二年,朱家骅在上海听了宋教仁,于右任等人的演讲后,决定成立敢死队,并在《民报》上招募人员,参加者500多人,在大家的推荐下,朱家骅当上了敢死团长,武昌起义后,朱家骅策划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他的敢死团发挥了很大作用,有力的支援了辛亥革命。朱家骅以其过人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精力,担当过教育,政府,政党,中统等多项重要职务。他与中国政局的演变密不可分,他也是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的重要人物。他在浙江任职期间,大刀阔斧的实行用新人、实新政,推行户口调查,积谷备粮,严惩赌博吸鸦片,破除迷信,禁止妇女缠足束胸,考试选拨县长,设立地方自治专修学校。并自任校长。日本入侵江浙时,朱家骅正主政浙江,他三次违抗蒋介石“焦土抗战”的命令,阻止国军挖开钱塘江大堤,大堤一开,杭州将生灵涂炭,被朱家骅极力阻止。可以说,没有朱家骅的抗命,今日的杭州将是另一个画面。做为国民党元老级人物,朱家骅为党国奔波操劳一生,他任高官多年但一生清廉,没什么积蓄,最后连手术费都付不起,生病住院都要亲朋好友接济。他在学术救国方面的贡献,超越了历史,永不磨下一!葛大小姐回答这个问题1948年12月25日,新华社发布第一批43名国民党战犯名单,文官朱家骅名列第20,排在宋美龄之前。很多人可能对此人不了解,但是能排进前20名,朱家骅绝对不是一般人。他还真的不是一般人,一般人能当过浙江省政府主席、交通部长、国民党中组部部长、两任教育部长,还挂职中统局局长吗?他还是中国教育界、学术界泰斗、外交界耆宿、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朱家骅的经历堪称豪华,但是却很低调,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朱家骅,字骝先,浙江湖州人,人们常尊称他为“骝公”,1893年出生的朱家骅,10岁丧父,11岁丧母,生活和读书靠胞兄朱家麟抚养和资助。他先后自费留学德国,公费留学美国,然后再次留学德国,取得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岁的敢死团团长你要单纯认为朱家骅是一个学者,一个文官,那你就错了,他还是一个热血青年。1910年,刚刚加入同盟会的朱家骅看到了汪精卫刺杀载丰的消息后,被汪精卫“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壮举所感动,从上海跑到南京,准备行刺两江总督张人骏,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而搁浅,但是,他并没有就此罢手,第二年,朱家骅在上海听了宋教仁、于右任等人的演讲后,立即决定成立中国敢死团,并在《民报》上招募人员,先后有学生、军警和政府官员500多人参加,在大家的一直推举下,朱家骅当上了中国敢死团团长,这年,他才18岁,你以为这是小孩子过家家吗?你又错了,武昌起义后,陈其美在上海发动武装起义,朱家骅和他的敢死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策划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有力地支援了辛亥革命。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朱家骅曾在同济大学的前身,德国退役军医埃里希·宝隆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学习德文,打下了良好的德语基础,1914年,他随着“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张静江一起到德国柏林矿科大学采矿工程系留学,受一战的影响,他没有取得学位,两年后回国。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沈尹默向他推荐了朱家骅,蔡元培被这个年轻人扎实的德语功底所震惊,决定聘请他出任北大教授,这一年朱家骅24岁,成为当时北大28教授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的德语课非常精彩,很多学生慕名选他的课程。国立中山大学创立中山大学“五卅惨案”爆发后,朱家骅领导北大学生集会游行,占领警察总局和邮电局,史称“首都革命”,“三.一八惨案”后,朱家骅被列入黑名单,受张静江、戴季陶邀请,担任国立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筹备成立国立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忙于北伐,中山大学实际上是副校长朱家骅在主持,这一年,他33岁。他锐意整顿,扩充院系规模,大力建设图书馆,邀请鲁迅、傅斯年、顾颉刚等大批知名学者到中山大学任教,中山大学很快成为学术重镇,全国名校,戴季陶曾这样公开评价朱家骅——“中国只有一个半人才。”一个就是指朱家骅,而半个则是指易培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他还创办了两广地质调查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理学科中山大学地理系,邀请德国学者担任系主任。杭州免于成为焦土的守护者日本入侵江浙时,朱家骅正主政浙江,蒋介石下达“焦土抗战”命令,他三次违抗“最高领袖”的命令,一次是驻守杭州的第10集团军63师奉命挖开钱塘江大堤抵御日军登陆,大堤一开,杭州城将生灵涂炭;一次是军统局别动队准备焚毁杭州城著名建筑;最后一次是工兵运来两吨炸药,准备炸毁钱塘江大桥。都被朱家骅极力阻止,抗命的结果是他被调离,临走前,他特意嘱咐杭州市长、浙江省警察局局长、保安处处长一定要保护好杭州,新任浙江主席黄绍竑撤退时要求 烧毁杭州全市,他的命令最终没有被下属执行,对比1938年的长沙大火,可以说,没有朱家骅的抗命,今日的杭州恐怕将是另一个画面。在朱家骅的倡导下,先后创办了中央图书馆、中央博物院、国立编译馆,抗战期间主持国家文物西迁,中研院是最高学术研究机构,朱家骅从1940年担任代理院长18年,前任是蔡元培,后任是胡适。败退到台湾后,白色恐怖时期,国民党也不敢随便到中研院抓人,“只要是中央研究院的人,我们能不动他就不要动,事关国际视听,假如中央研究院有人被抓起来了,那就是不得了的国际大事”成为战犯1938年,朱家骅任国民党中执委秘书长兼中央党务委员会主任,为了防止汪精卫掌权和抗衡CC派,戴季陶给蒋介石出主意,将秘书长提高一级,高于中央部长,仅次于总裁、副总裁,6月份,兼任中央调查统计局局长(中统),朱家骅成了国民党中央真正的三把手,他工作上大包大揽,让副总裁汪精卫无法插手,眼看掌权无望,汪精卫只好出走。1938年当上中央组织部部长,主管党务并兼任中统局局长,朱家骅招兵买马,自立门户,把陈立夫、陈果夫那一套统统抛弃,把大批CC分子清除出各省市党部。1943年辞去中统局局长职务,同年,将组织部长一职让给陈果夫。朱家骅配合蒋介石演了一场宫斗剧,最后自己成为牺牲品,很多人认为他之所以能荣登“战犯榜”第20名,与他参与政治有关,尤其是担任组织部长和中统局局长的经历。晚年凄凉做为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朱家骅为国名党奔波操劳一生,到了晚年,最后还是被蒋介石抛弃,被“请”出“中研院”,虽然经历了两段婚姻,但是朱家骅没有生下一儿半女,晚景凄凉,任高官多年但一生清廉,没有什么积蓄,最后连手术费都付不起,生病住院都要亲朋好友接济。1963年,71岁的朱家骅因心脏病在台湾去世,葬在阳明山。生前身后,政治风向变换,成败任人评说,但他在学术救国方面的贡献,超越了历史,永不磨灭!参考资料:《中国现代化先驱:朱家骅传》,杨仲揆著《国民党在大学校园的派系争斗》,桑兵著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为“中统(局)”)是国民党CC系领导人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中统”是国民党党务部门控制的特务机构,与“军统”并称国民党两大特务组织。“中统”的作战对象除了中共,还包括汪伪等蒋介石的敌对政治力量。1947年4月,中统改为“党员通讯社”1949年3月,又改为“内政部调查局”,隶属于行政院内政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BIS),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1938年成立,1950年解散的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早期的领导人为戴笠,戴笠死后,1946年,由毛人凤继任。1949年,军统主要机构撤至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对留在大陆的军统进行清洗,到五十年代中,军统在大陆大致被肃清。中统与军统的区别中统是国民党中央的情报机构。军统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情报机构。中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国民党C.C系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中统的前身是由C.C系分子所组成的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处。1937年,党务调查处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由C.C系分子徐恩曾任处长。军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国民党统治集团为维护其统治而设立的特务组织。1938年8月成立。前身是“军事委员会密查组”(1927年建)、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1937年建)。主要负责人为戴笠。军统局内勤组织共有八处、六室、一所;外勤组织在各大城市设“站”,在各省设“区”,在一些重要城市设“特别班”。其基本组织为“组”及直属情报人员。特工人员最多时近五万名,分布到国民党的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交通运输机构,乃至驻外使领馆,专门以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在四十年代以前,中统的势力非常大,因为实际上国民党的各级基层党组织,都是中统的特务网延伸。许多基层党部的负责人,本身就是中统的基层负责人。抗战以后,由于国民党的情报工作对象有所改变,从以对付中国共产党向对付日本侵略转变,因此中统的地位开始下降,而军统的地位不断提升。同时,由于大片国土沦陷,中统的组织系统严重破坏,而其又不能及时的联络这些基层组织,逐渐为军统所取代。加之军统负责人戴笠对蒋有知遇之恩和师生之情,对蒋言听计从。而中统主要为国民党CC系的大老陈立夫、陈果夫哥俩所掌握,在人事上蒋不能直接控制,也逐渐失去了蒋的扶持。到了国民党退台后,中统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全部组织系统。而军统的组织系统倒是得以保存和发展。由于中统与军统在争夺秘密工作的主导权上,进行了长期的明争暗斗,双方的合作非常有限。中统的职能中统局的全称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是抗日战争时期发展起来的国民党特务机关。它和“军统”都是蒋介石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中统局在国民党各省、市、县党部都有有分支机构,以党政机关、文化团体和大中学校为活动重点,特务活动遍及全国。他们网络党羽、特务的手段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破坏活动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捕风捉影,乱抓乱捕,制造了许多冤狱。中统局特务组织的原始机构是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内的党务调查科,它成立于1928年2月。在1928年—1931年这段时间内,陈立夫、张道藩、吴大钧、叶秀峰、徐恩曾先后担任调查科主任一职。1930年徐恩曾继任后,开始了他对中统特务系统长达15年的直接领导,直到1945年2月,蒋介石突然下手令,免去他“本兼各职,永不录用”,由叶秀峰继任。调查科最初分设采访、整理两个股,各设总干事一人,下设干事、助理干事若干人。1930年夏为了加强对付共产党的力量,调查科内又增设了一个“特务组”,除一般特务活动仍由采访股负责外,举凡对共产党的调查研究、密谋策划以及被认为属于最机密的情报搜集、破坏指导统由该组负责。该组的负责人由调查科采访股的得力干事顾建中担任。1930年夏,该科也增设了一个“言文组”,其任务是负责搜集各省市的报章杂志、各种进步刊物以及国外的华文刊物,分门别类加以剪贴,逐日送科主任转部长参阅。该组由整理股干事刘清源负责。1932年秘密成立“特工总部”,地点设在南京道署街今瞻园路132号瞻园内。该部迄1938年撤销之时止,前后共七年时间。特工总部是一个完全秘密的组织。它成立后即在各省、市、县和国民党特别党部内陆续建立了下属机构“特务室”,在上海、南京等重要地方还设立了秘密“行动区”。1934年,蒋介石为统一特务组织,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内设立调查统计局(这与后来以戴笠为首的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是两码事),以贺耀祖为局长,陈立夫为副局长,下设3个处:一处为党务处,徐恩曾任处长;二处为军警处,戴笠任处长;三处为邮电检查处,丁默任处长。1935年,国民党中央机关扩编,党务调查科改为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处。调查科和党务调查处均设于南京丁家桥国民党中央党部大楼内,在二楼西南角两间房子内办公。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于1938年成立,至1947年前后历时9年。在这9年中,其组织之庞杂,人员之众多,罪恶之重大较其他各阶段为甚。中统局开始设于湖北汉口的黄陂路,后迁到重庆储奇门药材公会大楼楼上。1939年7月始迁到中山二路川东师范。1946年迁到南京道署街(即今瞻园路)。中统局成立后,原特工总部宣告结束。1947年4月中统局改头换面,历称中央党员通讯局(简称党通局)。1949年2月,国民政府党通局划归内政部领导,改称内政部调查局,简称内调局。国民政府败退宝岛台湾后,于1954年10月,又将内调局改组为司法行政部调查局。军统的职能军统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国民党政府为维护其独裁统治而设立的特务组织。1938年8月成立。军统前身是“军事委员会密查组”(1927年)、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1937年)。主要负责人为戴笠。军统局内勤组织有军事情报、党政情报、电讯、警务、惩戒、训练和策反等八处、六室、一所;外勤组织在各在城市设“区”,在各省设“站”,在一些重要城市“特别班”。其基本组织为“组”及直属情报人员。当年“军统局”特务,专门以监视、逮捕、绑架和暗杀等手段,进行反共活动。另一方面,军统特务在抗日战争时期深入沦陷区,制造针对日军的恐怖活动,对打击日本侵略和汉奸,起了一定作用。1946年戴笠乘坐飞机失事死后,军统局进行改组,其公开特务武装部分与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由郑介民任厅长;军统局的正式名称亦改为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为局长。专责保密防谍工作,确保国家安全。1949年,军统主要机构撤至台湾。1950年,保密局恢复正式编组,于台北士林芝山岩设立局本部,以持续执行国内保防工作及情报搜集之重责大任,并主导台湾省工作委员会案及台北市工作委员会案等白色恐怖。1955年,情报机构改制。保密局改组为国防部情报局,专责执行战略预警情报搜集、研整之任务。保防侦查等业务拨归“司法行政部调查局”接管。1984年发生江南案,当时之情报局长汪希苓亦被捕入狱,情报局再次大改组。1985年7月1日,情报局与国防部特种情报室并编成立军事情报局,隶属国防部参谋本部,受参谋总长直接指挥。其总部在台北阳明山下的芝山,设有情报学校训练间谍,军方内部称该处为山竹营区。
很高兴回答问题,我是路人甲。1948年12月25日,新华社发布了第一批43名国民党战犯名单,文官朱家骅名列第20名,排在宋美龄前面。能排进前20名,可谓朱家骅并非一般人。1893年,朱家骅出生在浙江湖州。他10岁丧父,11岁丧母,生活和读书全靠胞兄朱家麟抚养和资助。他先后自费留学德国,公费留学美国,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朱家骅不只是一个学者,一个文官,他还是一个热血青年,宣统二年,刚刚加入同盟会的他看到汪精卫刺杀载丰的消息后,被汪的义举所感动,他从上海跑到南京,准备行刺两江总督张人骏,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而搁浅。第二年,朱家骅在上海听了宋教仁,于右任等人的演讲后,决定成立敢死队,并在《民报》上招募人员,参加者500多人,在大家的推荐下,朱家骅当上了敢死团长,武昌起义后,朱家骅策划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他的敢死团发挥了很大作用,有力的支援了辛亥革命。朱家骅以其过人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精力,担当过教育,政府,政党,中统等多项重要职务。他与中国政局的演变密不可分,他也是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的重要人物。他在浙江任职期间,大刀阔斧的实行用新人、实新政,推行户口调查,积谷备粮,严惩赌博吸鸦片,破除迷信,禁止妇女缠足束胸,考试选拨县长,设立地方自治专修学校。并自任校长。日本入侵江浙时,朱家骅正主政浙江,他三次违抗蒋介石“焦土抗战”的命令,阻止国军挖开钱塘江大堤,大堤一开,杭州将生灵涂炭,被朱家骅极力阻止。可以说,没有朱家骅的抗命,今日的杭州将是另一个画面。做为国民党元老级人物,朱家骅为党国奔波操劳一生,他任高官多年但一生清廉,没什么积蓄,最后连手术费都付不起,生病住院都要亲朋好友接济。他在学术救国方面的贡献,超越了历史,永不磨下一!葛大小姐回答这个问题1948年12月25日,新华社发布第一批43名国民党战犯名单,文官朱家骅名列第20,排在宋美龄之前。很多人可能对此人不了解,但是能排进前20名,朱家骅绝对不是一般人。他还真的不是一般人,一般人能当过浙江省政府主席、交通部长、国民党中组部部长、两任教育部长,还挂职中统局局长吗?他还是中国教育界、学术界泰斗、外交界耆宿、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朱家骅的经历堪称豪华,但是却很低调,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朱家骅,字骝先,浙江湖州人,人们常尊称他为“骝公”,1893年出生的朱家骅,10岁丧父,11岁丧母,生活和读书靠胞兄朱家麟抚养和资助。他先后自费留学德国,公费留学美国,然后再次留学德国,取得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岁的敢死团团长你要单纯认为朱家骅是一个学者,一个文官,那你就错了,他还是一个热血青年。1910年,刚刚加入同盟会的朱家骅看到了汪精卫刺杀载丰的消息后,被汪精卫“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壮举所感动,从上海跑到南京,准备行刺两江总督张人骏,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而搁浅,但是,他并没有就此罢手,第二年,朱家骅在上海听了宋教仁、于右任等人的演讲后,立即决定成立中国敢死团,并在《民报》上招募人员,先后有学生、军警和政府官员500多人参加,在大家的一直推举下,朱家骅当上了中国敢死团团长,这年,他才18岁,你以为这是小孩子过家家吗?你又错了,武昌起义后,陈其美在上海发动武装起义,朱家骅和他的敢死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策划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有力地支援了辛亥革命。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朱家骅曾在同济大学的前身,德国退役军医埃里希·宝隆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学习德文,打下了良好的德语基础,1914年,他随着“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张静江一起到德国柏林矿科大学采矿工程系留学,受一战的影响,他没有取得学位,两年后回国。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沈尹默向他推荐了朱家骅,蔡元培被这个年轻人扎实的德语功底所震惊,决定聘请他出任北大教授,这一年朱家骅24岁,成为当时北大28教授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的德语课非常精彩,很多学生慕名选他的课程。国立中山大学创立中山大学“五卅惨案”爆发后,朱家骅领导北大学生集会游行,占领警察总局和邮电局,史称“首都革命”,“三.一八惨案”后,朱家骅被列入黑名单,受张静江、戴季陶邀请,担任国立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筹备成立国立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忙于北伐,中山大学实际上是副校长朱家骅在主持,这一年,他33岁。他锐意整顿,扩充院系规模,大力建设图书馆,邀请鲁迅、傅斯年、顾颉刚等大批知名学者到中山大学任教,中山大学很快成为学术重镇,全国名校,戴季陶曾这样公开评价朱家骅——“中国只有一个半人才。”一个就是指朱家骅,而半个则是指易培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他还创办了两广地质调查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理学科中山大学地理系,邀请德国学者担任系主任。杭州免于成为焦土的守护者日本入侵江浙时,朱家骅正主政浙江,蒋介石下达“焦土抗战”命令,他三次违抗“最高领袖”的命令,一次是驻守杭州的第10集团军63师奉命挖开钱塘江大堤抵御日军登陆,大堤一开,杭州城将生灵涂炭;一次是军统局别动队准备焚毁杭州城著名建筑;最后一次是工兵运来两吨炸药,准备炸毁钱塘江大桥。都被朱家骅极力阻止,抗命的结果是他被调离,临走前,他特意嘱咐杭州市长、浙江省警察局局长、保安处处长一定要保护好杭州,新任浙江主席黄绍竑撤退时要求 烧毁杭州全市,他的命令最终没有被下属执行,对比1938年的长沙大火,可以说,没有朱家骅的抗命,今日的杭州恐怕将是另一个画面。在朱家骅的倡导下,先后创办了中央图书馆、中央博物院、国立编译馆,抗战期间主持国家文物西迁,中研院是最高学术研究机构,朱家骅从1940年担任代理院长18年,前任是蔡元培,后任是胡适。败退到台湾后,白色恐怖时期,国民党也不敢随便到中研院抓人,“只要是中央研究院的人,我们能不动他就不要动,事关国际视听,假如中央研究院有人被抓起来了,那就是不得了的国际大事”成为战犯1938年,朱家骅任国民党中执委秘书长兼中央党务委员会主任,为了防止汪精卫掌权和抗衡CC派,戴季陶给蒋介石出主意,将秘书长提高一级,高于中央部长,仅次于总裁、副总裁,6月份,兼任中央调查统计局局长(中统),朱家骅成了国民党中央真正的三把手,他工作上大包大揽,让副总裁汪精卫无法插手,眼看掌权无望,汪精卫只好出走。1938年当上中央组织部部长,主管党务并兼任中统局局长,朱家骅招兵买马,自立门户,把陈立夫、陈果夫那一套统统抛弃,把大批CC分子清除出各省市党部。1943年辞去中统局局长职务,同年,将组织部长一职让给陈果夫。朱家骅配合蒋介石演了一场宫斗剧,最后自己成为牺牲品,很多人认为他之所以能荣登“战犯榜”第20名,与他参与政治有关,尤其是担任组织部长和中统局局长的经历。晚年凄凉做为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朱家骅为国名党奔波操劳一生,到了晚年,最后还是被蒋介石抛弃,被“请”出“中研院”,虽然经历了两段婚姻,但是朱家骅没有生下一儿半女,晚景凄凉,任高官多年但一生清廉,没有什么积蓄,最后连手术费都付不起,生病住院都要亲朋好友接济。1963年,71岁的朱家骅因心脏病在台湾去世,葬在阳明山。生前身后,政治风向变换,成败任人评说,但他在学术救国方面的贡献,超越了历史,永不磨灭!参考资料:《中国现代化先驱:朱家骅传》,杨仲揆著《国民党在大学校园的派系争斗》,桑兵著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为“中统(局)”)是国民党CC系领导人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中统”是国民党党务部门控制的特务机构,与“军统”并称国民党两大特务组织。“中统”的作战对象除了中共,还包括汪伪等蒋介石的敌对政治力量。1947年4月,中统改为“党员通讯社”1949年3月,又改为“内政部调查局”,隶属于行政院内政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BIS),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1938年成立,1950年解散的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早期的领导人为戴笠,戴笠死后,1946年,由毛人凤继任。1949年,军统主要机构撤至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对留在大陆的军统进行清洗,到五十年代中,军统在大陆大致被肃清。中统与军统的区别中统是国民党中央的情报机构。军统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情报机构。中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国民党C.C系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中统的前身是由C.C系分子所组成的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处。1937年,党务调查处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由C.C系分子徐恩曾任处长。军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国民党统治集团为维护其统治而设立的特务组织。1938年8月成立。前身是“军事委员会密查组”(1927年建)、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1937年建)。主要负责人为戴笠。军统局内勤组织共有八处、六室、一所;外勤组织在各大城市设“站”,在各省设“区”,在一些重要城市设“特别班”。其基本组织为“组”及直属情报人员。特工人员最多时近五万名,分布到国民党的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交通运输机构,乃至驻外使领馆,专门以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在四十年代以前,中统的势力非常大,因为实际上国民党的各级基层党组织,都是中统的特务网延伸。许多基层党部的负责人,本身就是中统的基层负责人。抗战以后,由于国民党的情报工作对象有所改变,从以对付中国共产党向对付日本侵略转变,因此中统的地位开始下降,而军统的地位不断提升。同时,由于大片国土沦陷,中统的组织系统严重破坏,而其又不能及时的联络这些基层组织,逐渐为军统所取代。加之军统负责人戴笠对蒋有知遇之恩和师生之情,对蒋言听计从。而中统主要为国民党CC系的大老陈立夫、陈果夫哥俩所掌握,在人事上蒋不能直接控制,也逐渐失去了蒋的扶持。到了国民党退台后,中统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全部组织系统。而军统的组织系统倒是得以保存和发展。由于中统与军统在争夺秘密工作的主导权上,进行了长期的明争暗斗,双方的合作非常有限。中统的职能中统局的全称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是抗日战争时期发展起来的国民党特务机关。它和“军统”都是蒋介石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中统局在国民党各省、市、县党部都有有分支机构,以党政机关、文化团体和大中学校为活动重点,特务活动遍及全国。他们网络党羽、特务的手段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破坏活动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捕风捉影,乱抓乱捕,制造了许多冤狱。中统局特务组织的原始机构是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内的党务调查科,它成立于1928年2月。在1928年—1931年这段时间内,陈立夫、张道藩、吴大钧、叶秀峰、徐恩曾先后担任调查科主任一职。1930年徐恩曾继任后,开始了他对中统特务系统长达15年的直接领导,直到1945年2月,蒋介石突然下手令,免去他“本兼各职,永不录用”,由叶秀峰继任。调查科最初分设采访、整理两个股,各设总干事一人,下设干事、助理干事若干人。1930年夏为了加强对付共产党的力量,调查科内又增设了一个“特务组”,除一般特务活动仍由采访股负责外,举凡对共产党的调查研究、密谋策划以及被认为属于最机密的情报搜集、破坏指导统由该组负责。该组的负责人由调查科采访股的得力干事顾建中担任。1930年夏,该科也增设了一个“言文组”,其任务是负责搜集各省市的报章杂志、各种进步刊物以及国外的华文刊物,分门别类加以剪贴,逐日送科主任转部长参阅。该组由整理股干事刘清源负责。1932年秘密成立“特工总部”,地点设在南京道署街今瞻园路132号瞻园内。该部迄1938年撤销之时止,前后共七年时间。特工总部是一个完全秘密的组织。它成立后即在各省、市、县和国民党特别党部内陆续建立了下属机构“特务室”,在上海、南京等重要地方还设立了秘密“行动区”。1934年,蒋介石为统一特务组织,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内设立调查统计局(这与后来以戴笠为首的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是两码事),以贺耀祖为局长,陈立夫为副局长,下设3个处:一处为党务处,徐恩曾任处长;二处为军警处,戴笠任处长;三处为邮电检查处,丁默任处长。1935年,国民党中央机关扩编,党务调查科改为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处。调查科和党务调查处均设于南京丁家桥国民党中央党部大楼内,在二楼西南角两间房子内办公。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于1938年成立,至1947年前后历时9年。在这9年中,其组织之庞杂,人员之众多,罪恶之重大较其他各阶段为甚。中统局开始设于湖北汉口的黄陂路,后迁到重庆储奇门药材公会大楼楼上。1939年7月始迁到中山二路川东师范。1946年迁到南京道署街(即今瞻园路)。中统局成立后,原特工总部宣告结束。1947年4月中统局改头换面,历称中央党员通讯局(简称党通局)。1949年2月,国民政府党通局划归内政部领导,改称内政部调查局,简称内调局。国民政府败退宝岛台湾后,于1954年10月,又将内调局改组为司法行政部调查局。军统的职能军统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国民党政府为维护其独裁统治而设立的特务组织。1938年8月成立。军统前身是“军事委员会密查组”(1927年)、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1937年)。主要负责人为戴笠。军统局内勤组织有军事情报、党政情报、电讯、警务、惩戒、训练和策反等八处、六室、一所;外勤组织在各在城市设“区”,在各省设“站”,在一些重要城市“特别班”。其基本组织为“组”及直属情报人员。当年“军统局”特务,专门以监视、逮捕、绑架和暗杀等手段,进行反共活动。另一方面,军统特务在抗日战争时期深入沦陷区,制造针对日军的恐怖活动,对打击日本侵略和汉奸,起了一定作用。1946年戴笠乘坐飞机失事死后,军统局进行改组,其公开特务武装部分与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由郑介民任厅长;军统局的正式名称亦改为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为局长。专责保密防谍工作,确保国家安全。1949年,军统主要机构撤至台湾。1950年,保密局恢复正式编组,于台北士林芝山岩设立局本部,以持续执行国内保防工作及情报搜集之重责大任,并主导台湾省工作委员会案及台北市工作委员会案等白色恐怖。1955年,情报机构改制。保密局改组为国防部情报局,专责执行战略预警情报搜集、研整之任务。保防侦查等业务拨归“司法行政部调查局”接管。1984年发生江南案,当时之情报局长汪希苓亦被捕入狱,情报局再次大改组。1985年7月1日,情报局与国防部特种情报室并编成立军事情报局,隶属国防部参谋本部,受参谋总长直接指挥。其总部在台北阳明山下的芝山,设有情报学校训练间谍,军方内部称该处为山竹营区。当年国军中有这么一位陆军上将,他靠着在水田中捡到的一个皮箱发迹,运气不可谓不好,但就在他功成名就之时,军衔被降为了中将,最宠爱的小妾也卷款和中统局长跑了,一代封疆大吏晚年只能在香港靠着算命为生,真是时也,运也,命也。年少就霉运不断夏斗寅出身在1886年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不仅如此,家里除了他之外,还有众多兄弟姐妹,如果只是这样,那么一家人虽然过得清贫一点,但一家人能在一起也不失为一种幸福,但夏斗寅的父亲在他出生后没多久就去世了,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用我们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夏斗寅的出身可谓是地狱级难度。而夏斗寅的坏运气并没有因此结束,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靠着给别人打零工来抚养夏斗寅兄妹,而就在夏斗寅13岁那年,母亲也因为常年的积劳成疾撒手去了,扔下了年纪尚小的夏斗寅。夏斗寅没有了经济来源,夏斗寅知道留在家乡的结果只能是被饿死,于是小小年纪的他决定到武汉去讨生活。但由于年纪太小,夏斗寅根本就找不到什么像样的工作,一来二去之后日子过得还是非常艰难,好在期间也算结识了不少人,大家看着这个孩子可怜,但自己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想要接济这个长相还算清秀的孩子也是无能为力,但还是为夏斗寅指出了一条明路,那就是参加当时的湖北新军。加入军队不说别的,至少不会饿肚子了,而且夏斗寅也非常努力,不久后的辛亥革命,夏斗寅凭借着战功晋升为了旅长,本以为可以摆脱苦难的夏斗寅却没想到他的坏运气还并没有结束。第二年,部队裁军,很不幸夏斗寅的名字出现在了名单中,夏斗寅只得离开了部队回到家乡。辛亥革命没多久,夏斗寅就听说身为同乡的孔庚在山西任第九师师长兼大同镇守使,混的那叫一个风生水起。夏斗寅由于当过兵,甚至是军官,加之又有同乡这层关系,他决定前往投靠孔庚。但孔庚并没有因为这些而特别照顾夏斗寅,只让他担任了一个小队长。在随后的护法战争中,夏斗寅跟随着石星川的队伍被湖北督军王占元击败,石星川的队伍就此土崩瓦解,而夏斗寅也开始了他的逃亡人生。石星川否极泰来往往一个人的运气背到了极点的时候,就会突然出现转机,夏斗寅也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转折。在他逃往的过程中,突然看到绿油油的水田中有一个黑色的物体很是突兀,于是叫来了跟着自己逃往的警卫,两人一起猫了过去,一看竟然是一只大皮箱。打开皮箱后,二人都惊呆了,里面装满了钞票,左右看了一下没人后,夏斗寅急忙关上了皮箱,并搬到了平时骑乘的马匹上,而他只能和警卫一起徒步看护着这一箱的钱。一大箱子的钱,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了,一路上二人都在讨论着要怎么处理这些钱。大皮箱夏斗寅虽然从小没读过什么书,但他当过兵,更当过指挥官,所以他深知在这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就算再有钱,没有实力也是守不住的,有枪才是硬道理。就在二人行至一条大河前时恰好遇到了石星川被打散的残部正在准备渡江逃亡。夏斗寅灵机一动,随手扯出了一块红布,大喊道:“大家都是天南地北来到这里讨生活的,为的无非就是一口饭,如今大家身无分文,回家路又太远,能不能走回去还难说,不如跟着我吧,我这里有饭吃!”溃兵们听到有人在身后喊,声音还如此熟悉,就纷纷转头看去,结果就看到了夏斗寅已经将红布高高举了起来,都以为是团旗,以为部队长官还在,便都跟着夏斗寅来到了公安县。在公安县,夏斗寅找了一个道口的位置将“团旗”插在地上就开始了招兵买马。民国时期招兵现场他声称自己是奉命来收容溃败部队的,并打开了他捡到的那个皮箱,当场发放军饷,溃兵们一看这架势,纷纷上前响应加入到了夏斗寅的队伍中。就这样,夏斗寅靠着捡来的钱陆续收拢了2000多人,在两湖边界拉起了一支私人武装力量,当起了军阀。由于夏斗寅的发迹是因为他捡到的那个皮箱,后人因此都喜欢称他为“皮包将军”。此后,夏斗寅带着这支队伍打了不少胜仗,在军阀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担任起了湖北自治军混成旅的旅长。“直皖战争”期间,夏斗寅更是担任了湖北军司令,后来加入国民革命军担任独立师师长,率部进驻宜昌和沙市。“四·一二”后,夏斗寅公开表示支持老蒋,为了表忠心,夏斗寅决定对武汉发动一次偷袭。但武汉方面事先得知了这一情报,对夏斗寅有了防范。在叶挺将军的指挥下,两军在贺胜桥一带展开了激战。夏斗寅的独立十四师共有4个团,当时有2个团率先抵达战场并进入了阵地。叶挺将军这边由许继慎带领一个新兵团正面阻击夏斗寅的两个团,右翼则由韩俊指挥两个营迂回,两面夹击下,夏斗寅先期的两个团不敌,败下了阵。“四·一二”中的老蒋这次偷袭计划失败后,夏斗寅被老蒋调到了南京进行戍卫。不得不说,夏斗寅在军事指挥能力上还是有点本事的,虽然不是叶挺将军的对手,但对付其孙传芳之流还是游刃有余的。打下滁州后,夏斗寅因功被晋升为国军新编第十军军长。之后夏斗寅率部继续北伐,一路势如破竹,攻下徐州后,第十军又奉命改编为了第27军,夏斗寅担任军长兼徐州警备司令官。中原大战期间,夏斗寅担任“讨逆军”第21路军总指挥,率部沿津浦路北上,在山东曲阜与阎锡山两个步兵师、一个炮兵旅大战一个多月后将其击败,为老蒋收编阎锡山所部立下了大功。阎锡山北方初定,南方的唐生智、陈济棠、李宗仁又挑起事端,夏斗寅再次奉命南下。这场大战是夏斗寅一生中最艰难的一场战斗,由于当时正好是冬天,夏斗寅所部与桂军、粤军大战了九天九夜,手下官兵战死、冻死2万余人,但最终夏斗寅还是打赢了这一战,最终粤、桂两军均向老蒋投诚。可以说老蒋的江山有一半是夏斗寅帮他打下来的,按理说老蒋对夏斗寅应该很是器重才对。事实上一开始老蒋确实对夏斗寅不薄,夏斗寅被任命为了湖北省主席,同时还被授予了陆军上将军衔。夏斗寅从此刻起成为了一代封疆大吏,真正走上了人生巅峰。但正所谓大喜之后必然是大悲,夏斗寅的坏运气此前似乎是在他逃亡的过程中迷迷路了,此刻终于又找上了他。功成名就的夏斗寅大起大落的人生由于夏斗寅既没有什么学院派背景,又是军阀出身,注定他在老蒋那里永远只能是一颗棋子,永远不可能得到重用。果然,在夏斗寅成为封疆大吏后不久,就有人出来告发夏斗寅在湖北招贤纳士,扩充自己的队伍,用心不言而喻。老蒋顺势而为,一纸命令就把夏斗寅湖北省主席的职务撤了,由张群取而代之。夏斗寅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队伍也被老蒋收入囊中,甚至就连他的上将军衔也被降为了中将。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夏斗寅拼搏了一生,也算有些薄产,以此安度后半生,远离权利斗争的中心也不失为一种幸福。但霉运似乎并不想就这么放过他。夏斗寅故居功成名就后,夏斗寅也同其他军阀一样,娶了几房姨太,其中又以二姨太王锦兰最具姿色和手段,把夏斗寅吃得死死的。夏斗寅对这位二姨太也是宠爱和信任很,把自己的所有财产,包括地契、房契、国外银行存折统统交给了这个二姨太保管。正所谓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其实早在夏斗寅在外征战期间,他的这位二姨太由于平日无事,闲居期间早就和国民党中统局长朱家骅勾搭成奸了,最后王锦兰带着夏斗寅的全部身家投奔了朱家骅。朱家骅两年后,朱家骅对外宣布结婚,虽然对方是一个叫王文渊的女性,别人不知道怎么回事,夏斗寅还会不知道?本准备和朱家骅来个鱼死网破的夏斗寅结果一想到中统的权势和手段以及自己现在的处境,最终不得不作罢,只能是哑巴吃黄连了。容身之所和钱财全被二姨太卷走后,夏斗寅在武汉已经可以说是没有了容身之地,加之朱家骅为了自己的声誉说不定也不会放过夏斗寅,所以最终夏斗寅逃离了武汉,来到了香港,但身无分文的夏斗寅在香港根本就无法生活,最终他只能在报纸上刊登:“某君曾任封疆大吏,愿以麻衣相法结交天下士。”这或许就是夏斗寅的晚年生活结语两年后,夏斗寅客死于香港,时年66岁。谁曾想到一代封疆大吏最终落得替人算命维持生计、客死他乡,这样的结果实在是令人唏嘘。要说运气差,历史上能比过夏斗寅的还真不多。他的一生真的比小说还精彩,两大反转都是那样的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当中。
很高兴回答问题,我是路人甲。1948年12月25日,新华社发布了第一批43名国民党战犯名单,文官朱家骅名列第20名,排在宋美龄前面。能排进前20名,可谓朱家骅并非一般人。1893年,朱家骅出生在浙江湖州。他10岁丧父,11岁丧母,生活和读书全靠胞兄朱家麟抚养和资助。他先后自费留学德国,公费留学美国,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朱家骅不只是一个学者,一个文官,他还是一个热血青年,宣统二年,刚刚加入同盟会的他看到汪精卫刺杀载丰的消息后,被汪的义举所感动,他从上海跑到南京,准备行刺两江总督张人骏,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而搁浅。第二年,朱家骅在上海听了宋教仁,于右任等人的演讲后,决定成立敢死队,并在《民报》上招募人员,参加者500多人,在大家的推荐下,朱家骅当上了敢死团长,武昌起义后,朱家骅策划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他的敢死团发挥了很大作用,有力的支援了辛亥革命。朱家骅以其过人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精力,担当过教育,政府,政党,中统等多项重要职务。他与中国政局的演变密不可分,他也是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的重要人物。他在浙江任职期间,大刀阔斧的实行用新人、实新政,推行户口调查,积谷备粮,严惩赌博吸鸦片,破除迷信,禁止妇女缠足束胸,考试选拨县长,设立地方自治专修学校。并自任校长。日本入侵江浙时,朱家骅正主政浙江,他三次违抗蒋介石“焦土抗战”的命令,阻止国军挖开钱塘江大堤,大堤一开,杭州将生灵涂炭,被朱家骅极力阻止。可以说,没有朱家骅的抗命,今日的杭州将是另一个画面。做为国民党元老级人物,朱家骅为党国奔波操劳一生,他任高官多年但一生清廉,没什么积蓄,最后连手术费都付不起,生病住院都要亲朋好友接济。他在学术救国方面的贡献,超越了历史,永不磨下一!葛大小姐回答这个问题1948年12月25日,新华社发布第一批43名国民党战犯名单,文官朱家骅名列第20,排在宋美龄之前。很多人可能对此人不了解,但是能排进前20名,朱家骅绝对不是一般人。他还真的不是一般人,一般人能当过浙江省政府主席、交通部长、国民党中组部部长、两任教育部长,还挂职中统局局长吗?他还是中国教育界、学术界泰斗、外交界耆宿、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朱家骅的经历堪称豪华,但是却很低调,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朱家骅,字骝先,浙江湖州人,人们常尊称他为“骝公”,1893年出生的朱家骅,10岁丧父,11岁丧母,生活和读书靠胞兄朱家麟抚养和资助。他先后自费留学德国,公费留学美国,然后再次留学德国,取得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岁的敢死团团长你要单纯认为朱家骅是一个学者,一个文官,那你就错了,他还是一个热血青年。1910年,刚刚加入同盟会的朱家骅看到了汪精卫刺杀载丰的消息后,被汪精卫“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壮举所感动,从上海跑到南京,准备行刺两江总督张人骏,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而搁浅,但是,他并没有就此罢手,第二年,朱家骅在上海听了宋教仁、于右任等人的演讲后,立即决定成立中国敢死团,并在《民报》上招募人员,先后有学生、军警和政府官员500多人参加,在大家的一直推举下,朱家骅当上了中国敢死团团长,这年,他才18岁,你以为这是小孩子过家家吗?你又错了,武昌起义后,陈其美在上海发动武装起义,朱家骅和他的敢死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策划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有力地支援了辛亥革命。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朱家骅曾在同济大学的前身,德国退役军医埃里希·宝隆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学习德文,打下了良好的德语基础,1914年,他随着“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张静江一起到德国柏林矿科大学采矿工程系留学,受一战的影响,他没有取得学位,两年后回国。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沈尹默向他推荐了朱家骅,蔡元培被这个年轻人扎实的德语功底所震惊,决定聘请他出任北大教授,这一年朱家骅24岁,成为当时北大28教授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的德语课非常精彩,很多学生慕名选他的课程。国立中山大学创立中山大学“五卅惨案”爆发后,朱家骅领导北大学生集会游行,占领警察总局和邮电局,史称“首都革命”,“三.一八惨案”后,朱家骅被列入黑名单,受张静江、戴季陶邀请,担任国立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筹备成立国立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忙于北伐,中山大学实际上是副校长朱家骅在主持,这一年,他33岁。他锐意整顿,扩充院系规模,大力建设图书馆,邀请鲁迅、傅斯年、顾颉刚等大批知名学者到中山大学任教,中山大学很快成为学术重镇,全国名校,戴季陶曾这样公开评价朱家骅——“中国只有一个半人才。”一个就是指朱家骅,而半个则是指易培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他还创办了两广地质调查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理学科中山大学地理系,邀请德国学者担任系主任。杭州免于成为焦土的守护者日本入侵江浙时,朱家骅正主政浙江,蒋介石下达“焦土抗战”命令,他三次违抗“最高领袖”的命令,一次是驻守杭州的第10集团军63师奉命挖开钱塘江大堤抵御日军登陆,大堤一开,杭州城将生灵涂炭;一次是军统局别动队准备焚毁杭州城著名建筑;最后一次是工兵运来两吨炸药,准备炸毁钱塘江大桥。都被朱家骅极力阻止,抗命的结果是他被调离,临走前,他特意嘱咐杭州市长、浙江省警察局局长、保安处处长一定要保护好杭州,新任浙江主席黄绍竑撤退时要求 烧毁杭州全市,他的命令最终没有被下属执行,对比1938年的长沙大火,可以说,没有朱家骅的抗命,今日的杭州恐怕将是另一个画面。在朱家骅的倡导下,先后创办了中央图书馆、中央博物院、国立编译馆,抗战期间主持国家文物西迁,中研院是最高学术研究机构,朱家骅从1940年担任代理院长18年,前任是蔡元培,后任是胡适。败退到台湾后,白色恐怖时期,国民党也不敢随便到中研院抓人,“只要是中央研究院的人,我们能不动他就不要动,事关国际视听,假如中央研究院有人被抓起来了,那就是不得了的国际大事”成为战犯1938年,朱家骅任国民党中执委秘书长兼中央党务委员会主任,为了防止汪精卫掌权和抗衡CC派,戴季陶给蒋介石出主意,将秘书长提高一级,高于中央部长,仅次于总裁、副总裁,6月份,兼任中央调查统计局局长(中统),朱家骅成了国民党中央真正的三把手,他工作上大包大揽,让副总裁汪精卫无法插手,眼看掌权无望,汪精卫只好出走。1938年当上中央组织部部长,主管党务并兼任中统局局长,朱家骅招兵买马,自立门户,把陈立夫、陈果夫那一套统统抛弃,把大批CC分子清除出各省市党部。1943年辞去中统局局长职务,同年,将组织部长一职让给陈果夫。朱家骅配合蒋介石演了一场宫斗剧,最后自己成为牺牲品,很多人认为他之所以能荣登“战犯榜”第20名,与他参与政治有关,尤其是担任组织部长和中统局局长的经历。晚年凄凉做为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朱家骅为国名党奔波操劳一生,到了晚年,最后还是被蒋介石抛弃,被“请”出“中研院”,虽然经历了两段婚姻,但是朱家骅没有生下一儿半女,晚景凄凉,任高官多年但一生清廉,没有什么积蓄,最后连手术费都付不起,生病住院都要亲朋好友接济。1963年,71岁的朱家骅因心脏病在台湾去世,葬在阳明山。生前身后,政治风向变换,成败任人评说,但他在学术救国方面的贡献,超越了历史,永不磨灭!参考资料:《中国现代化先驱:朱家骅传》,杨仲揆著《国民党在大学校园的派系争斗》,桑兵著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为“中统(局)”)是国民党CC系领导人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中统”是国民党党务部门控制的特务机构,与“军统”并称国民党两大特务组织。“中统”的作战对象除了中共,还包括汪伪等蒋介石的敌对政治力量。1947年4月,中统改为“党员通讯社”1949年3月,又改为“内政部调查局”,隶属于行政院内政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BIS),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1938年成立,1950年解散的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早期的领导人为戴笠,戴笠死后,1946年,由毛人凤继任。1949年,军统主要机构撤至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对留在大陆的军统进行清洗,到五十年代中,军统在大陆大致被肃清。中统与军统的区别中统是国民党中央的情报机构。军统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情报机构。中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国民党C.C系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中统的前身是由C.C系分子所组成的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处。1937年,党务调查处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由C.C系分子徐恩曾任处长。军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国民党统治集团为维护其统治而设立的特务组织。1938年8月成立。前身是“军事委员会密查组”(1927年建)、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1937年建)。主要负责人为戴笠。军统局内勤组织共有八处、六室、一所;外勤组织在各大城市设“站”,在各省设“区”,在一些重要城市设“特别班”。其基本组织为“组”及直属情报人员。特工人员最多时近五万名,分布到国民党的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交通运输机构,乃至驻外使领馆,专门以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在四十年代以前,中统的势力非常大,因为实际上国民党的各级基层党组织,都是中统的特务网延伸。许多基层党部的负责人,本身就是中统的基层负责人。抗战以后,由于国民党的情报工作对象有所改变,从以对付中国共产党向对付日本侵略转变,因此中统的地位开始下降,而军统的地位不断提升。同时,由于大片国土沦陷,中统的组织系统严重破坏,而其又不能及时的联络这些基层组织,逐渐为军统所取代。加之军统负责人戴笠对蒋有知遇之恩和师生之情,对蒋言听计从。而中统主要为国民党CC系的大老陈立夫、陈果夫哥俩所掌握,在人事上蒋不能直接控制,也逐渐失去了蒋的扶持。到了国民党退台后,中统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全部组织系统。而军统的组织系统倒是得以保存和发展。由于中统与军统在争夺秘密工作的主导权上,进行了长期的明争暗斗,双方的合作非常有限。中统的职能中统局的全称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是抗日战争时期发展起来的国民党特务机关。它和“军统”都是蒋介石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中统局在国民党各省、市、县党部都有有分支机构,以党政机关、文化团体和大中学校为活动重点,特务活动遍及全国。他们网络党羽、特务的手段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破坏活动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捕风捉影,乱抓乱捕,制造了许多冤狱。中统局特务组织的原始机构是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内的党务调查科,它成立于1928年2月。在1928年—1931年这段时间内,陈立夫、张道藩、吴大钧、叶秀峰、徐恩曾先后担任调查科主任一职。1930年徐恩曾继任后,开始了他对中统特务系统长达15年的直接领导,直到1945年2月,蒋介石突然下手令,免去他“本兼各职,永不录用”,由叶秀峰继任。调查科最初分设采访、整理两个股,各设总干事一人,下设干事、助理干事若干人。1930年夏为了加强对付共产党的力量,调查科内又增设了一个“特务组”,除一般特务活动仍由采访股负责外,举凡对共产党的调查研究、密谋策划以及被认为属于最机密的情报搜集、破坏指导统由该组负责。该组的负责人由调查科采访股的得力干事顾建中担任。1930年夏,该科也增设了一个“言文组”,其任务是负责搜集各省市的报章杂志、各种进步刊物以及国外的华文刊物,分门别类加以剪贴,逐日送科主任转部长参阅。该组由整理股干事刘清源负责。1932年秘密成立“特工总部”,地点设在南京道署街今瞻园路132号瞻园内。该部迄1938年撤销之时止,前后共七年时间。特工总部是一个完全秘密的组织。它成立后即在各省、市、县和国民党特别党部内陆续建立了下属机构“特务室”,在上海、南京等重要地方还设立了秘密“行动区”。1934年,蒋介石为统一特务组织,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内设立调查统计局(这与后来以戴笠为首的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是两码事),以贺耀祖为局长,陈立夫为副局长,下设3个处:一处为党务处,徐恩曾任处长;二处为军警处,戴笠任处长;三处为邮电检查处,丁默任处长。1935年,国民党中央机关扩编,党务调查科改为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处。调查科和党务调查处均设于南京丁家桥国民党中央党部大楼内,在二楼西南角两间房子内办公。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于1938年成立,至1947年前后历时9年。在这9年中,其组织之庞杂,人员之众多,罪恶之重大较其他各阶段为甚。中统局开始设于湖北汉口的黄陂路,后迁到重庆储奇门药材公会大楼楼上。1939年7月始迁到中山二路川东师范。1946年迁到南京道署街(即今瞻园路)。中统局成立后,原特工总部宣告结束。1947年4月中统局改头换面,历称中央党员通讯局(简称党通局)。1949年2月,国民政府党通局划归内政部领导,改称内政部调查局,简称内调局。国民政府败退宝岛台湾后,于1954年10月,又将内调局改组为司法行政部调查局。军统的职能军统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国民党政府为维护其独裁统治而设立的特务组织。1938年8月成立。军统前身是“军事委员会密查组”(1927年)、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1937年)。主要负责人为戴笠。军统局内勤组织有军事情报、党政情报、电讯、警务、惩戒、训练和策反等八处、六室、一所;外勤组织在各在城市设“区”,在各省设“站”,在一些重要城市“特别班”。其基本组织为“组”及直属情报人员。当年“军统局”特务,专门以监视、逮捕、绑架和暗杀等手段,进行反共活动。另一方面,军统特务在抗日战争时期深入沦陷区,制造针对日军的恐怖活动,对打击日本侵略和汉奸,起了一定作用。1946年戴笠乘坐飞机失事死后,军统局进行改组,其公开特务武装部分与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由郑介民任厅长;军统局的正式名称亦改为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为局长。专责保密防谍工作,确保国家安全。1949年,军统主要机构撤至台湾。1950年,保密局恢复正式编组,于台北士林芝山岩设立局本部,以持续执行国内保防工作及情报搜集之重责大任,并主导台湾省工作委员会案及台北市工作委员会案等白色恐怖。1955年,情报机构改制。保密局改组为国防部情报局,专责执行战略预警情报搜集、研整之任务。保防侦查等业务拨归“司法行政部调查局”接管。1984年发生江南案,当时之情报局长汪希苓亦被捕入狱,情报局再次大改组。1985年7月1日,情报局与国防部特种情报室并编成立军事情报局,隶属国防部参谋本部,受参谋总长直接指挥。其总部在台北阳明山下的芝山,设有情报学校训练间谍,军方内部称该处为山竹营区。当年国军中有这么一位陆军上将,他靠着在水田中捡到的一个皮箱发迹,运气不可谓不好,但就在他功成名就之时,军衔被降为了中将,最宠爱的小妾也卷款和中统局长跑了,一代封疆大吏晚年只能在香港靠着算命为生,真是时也,运也,命也。年少就霉运不断夏斗寅出身在1886年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不仅如此,家里除了他之外,还有众多兄弟姐妹,如果只是这样,那么一家人虽然过得清贫一点,但一家人能在一起也不失为一种幸福,但夏斗寅的父亲在他出生后没多久就去世了,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用我们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夏斗寅的出身可谓是地狱级难度。而夏斗寅的坏运气并没有因此结束,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靠着给别人打零工来抚养夏斗寅兄妹,而就在夏斗寅13岁那年,母亲也因为常年的积劳成疾撒手去了,扔下了年纪尚小的夏斗寅。夏斗寅没有了经济来源,夏斗寅知道留在家乡的结果只能是被饿死,于是小小年纪的他决定到武汉去讨生活。但由于年纪太小,夏斗寅根本就找不到什么像样的工作,一来二去之后日子过得还是非常艰难,好在期间也算结识了不少人,大家看着这个孩子可怜,但自己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想要接济这个长相还算清秀的孩子也是无能为力,但还是为夏斗寅指出了一条明路,那就是参加当时的湖北新军。加入军队不说别的,至少不会饿肚子了,而且夏斗寅也非常努力,不久后的辛亥革命,夏斗寅凭借着战功晋升为了旅长,本以为可以摆脱苦难的夏斗寅却没想到他的坏运气还并没有结束。第二年,部队裁军,很不幸夏斗寅的名字出现在了名单中,夏斗寅只得离开了部队回到家乡。辛亥革命没多久,夏斗寅就听说身为同乡的孔庚在山西任第九师师长兼大同镇守使,混的那叫一个风生水起。夏斗寅由于当过兵,甚至是军官,加之又有同乡这层关系,他决定前往投靠孔庚。但孔庚并没有因为这些而特别照顾夏斗寅,只让他担任了一个小队长。在随后的护法战争中,夏斗寅跟随着石星川的队伍被湖北督军王占元击败,石星川的队伍就此土崩瓦解,而夏斗寅也开始了他的逃亡人生。石星川否极泰来往往一个人的运气背到了极点的时候,就会突然出现转机,夏斗寅也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转折。在他逃往的过程中,突然看到绿油油的水田中有一个黑色的物体很是突兀,于是叫来了跟着自己逃往的警卫,两人一起猫了过去,一看竟然是一只大皮箱。打开皮箱后,二人都惊呆了,里面装满了钞票,左右看了一下没人后,夏斗寅急忙关上了皮箱,并搬到了平时骑乘的马匹上,而他只能和警卫一起徒步看护着这一箱的钱。一大箱子的钱,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了,一路上二人都在讨论着要怎么处理这些钱。大皮箱夏斗寅虽然从小没读过什么书,但他当过兵,更当过指挥官,所以他深知在这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就算再有钱,没有实力也是守不住的,有枪才是硬道理。就在二人行至一条大河前时恰好遇到了石星川被打散的残部正在准备渡江逃亡。夏斗寅灵机一动,随手扯出了一块红布,大喊道:“大家都是天南地北来到这里讨生活的,为的无非就是一口饭,如今大家身无分文,回家路又太远,能不能走回去还难说,不如跟着我吧,我这里有饭吃!”溃兵们听到有人在身后喊,声音还如此熟悉,就纷纷转头看去,结果就看到了夏斗寅已经将红布高高举了起来,都以为是团旗,以为部队长官还在,便都跟着夏斗寅来到了公安县。在公安县,夏斗寅找了一个道口的位置将“团旗”插在地上就开始了招兵买马。民国时期招兵现场他声称自己是奉命来收容溃败部队的,并打开了他捡到的那个皮箱,当场发放军饷,溃兵们一看这架势,纷纷上前响应加入到了夏斗寅的队伍中。就这样,夏斗寅靠着捡来的钱陆续收拢了2000多人,在两湖边界拉起了一支私人武装力量,当起了军阀。由于夏斗寅的发迹是因为他捡到的那个皮箱,后人因此都喜欢称他为“皮包将军”。此后,夏斗寅带着这支队伍打了不少胜仗,在军阀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担任起了湖北自治军混成旅的旅长。“直皖战争”期间,夏斗寅更是担任了湖北军司令,后来加入国民革命军担任独立师师长,率部进驻宜昌和沙市。“四·一二”后,夏斗寅公开表示支持老蒋,为了表忠心,夏斗寅决定对武汉发动一次偷袭。但武汉方面事先得知了这一情报,对夏斗寅有了防范。在叶挺将军的指挥下,两军在贺胜桥一带展开了激战。夏斗寅的独立十四师共有4个团,当时有2个团率先抵达战场并进入了阵地。叶挺将军这边由许继慎带领一个新兵团正面阻击夏斗寅的两个团,右翼则由韩俊指挥两个营迂回,两面夹击下,夏斗寅先期的两个团不敌,败下了阵。“四·一二”中的老蒋这次偷袭计划失败后,夏斗寅被老蒋调到了南京进行戍卫。不得不说,夏斗寅在军事指挥能力上还是有点本事的,虽然不是叶挺将军的对手,但对付其孙传芳之流还是游刃有余的。打下滁州后,夏斗寅因功被晋升为国军新编第十军军长。之后夏斗寅率部继续北伐,一路势如破竹,攻下徐州后,第十军又奉命改编为了第27军,夏斗寅担任军长兼徐州警备司令官。中原大战期间,夏斗寅担任“讨逆军”第21路军总指挥,率部沿津浦路北上,在山东曲阜与阎锡山两个步兵师、一个炮兵旅大战一个多月后将其击败,为老蒋收编阎锡山所部立下了大功。阎锡山北方初定,南方的唐生智、陈济棠、李宗仁又挑起事端,夏斗寅再次奉命南下。这场大战是夏斗寅一生中最艰难的一场战斗,由于当时正好是冬天,夏斗寅所部与桂军、粤军大战了九天九夜,手下官兵战死、冻死2万余人,但最终夏斗寅还是打赢了这一战,最终粤、桂两军均向老蒋投诚。可以说老蒋的江山有一半是夏斗寅帮他打下来的,按理说老蒋对夏斗寅应该很是器重才对。事实上一开始老蒋确实对夏斗寅不薄,夏斗寅被任命为了湖北省主席,同时还被授予了陆军上将军衔。夏斗寅从此刻起成为了一代封疆大吏,真正走上了人生巅峰。但正所谓大喜之后必然是大悲,夏斗寅的坏运气此前似乎是在他逃亡的过程中迷迷路了,此刻终于又找上了他。功成名就的夏斗寅大起大落的人生由于夏斗寅既没有什么学院派背景,又是军阀出身,注定他在老蒋那里永远只能是一颗棋子,永远不可能得到重用。果然,在夏斗寅成为封疆大吏后不久,就有人出来告发夏斗寅在湖北招贤纳士,扩充自己的队伍,用心不言而喻。老蒋顺势而为,一纸命令就把夏斗寅湖北省主席的职务撤了,由张群取而代之。夏斗寅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队伍也被老蒋收入囊中,甚至就连他的上将军衔也被降为了中将。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夏斗寅拼搏了一生,也算有些薄产,以此安度后半生,远离权利斗争的中心也不失为一种幸福。但霉运似乎并不想就这么放过他。夏斗寅故居功成名就后,夏斗寅也同其他军阀一样,娶了几房姨太,其中又以二姨太王锦兰最具姿色和手段,把夏斗寅吃得死死的。夏斗寅对这位二姨太也是宠爱和信任很,把自己的所有财产,包括地契、房契、国外银行存折统统交给了这个二姨太保管。正所谓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其实早在夏斗寅在外征战期间,他的这位二姨太由于平日无事,闲居期间早就和国民党中统局长朱家骅勾搭成奸了,最后王锦兰带着夏斗寅的全部身家投奔了朱家骅。朱家骅两年后,朱家骅对外宣布结婚,虽然对方是一个叫王文渊的女性,别人不知道怎么回事,夏斗寅还会不知道?本准备和朱家骅来个鱼死网破的夏斗寅结果一想到中统的权势和手段以及自己现在的处境,最终不得不作罢,只能是哑巴吃黄连了。容身之所和钱财全被二姨太卷走后,夏斗寅在武汉已经可以说是没有了容身之地,加之朱家骅为了自己的声誉说不定也不会放过夏斗寅,所以最终夏斗寅逃离了武汉,来到了香港,但身无分文的夏斗寅在香港根本就无法生活,最终他只能在报纸上刊登:“某君曾任封疆大吏,愿以麻衣相法结交天下士。”这或许就是夏斗寅的晚年生活结语两年后,夏斗寅客死于香港,时年66岁。谁曾想到一代封疆大吏最终落得替人算命维持生计、客死他乡,这样的结果实在是令人唏嘘。要说运气差,历史上能比过夏斗寅的还真不多。他的一生真的比小说还精彩,两大反转都是那样的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当中。如果吴福只是供出来一般的小人物,也许郑耀先不会杀他,必竟郑耀先杀叛徒的同时也等于是在暴露自己的身份。但是吴福不同,他出卖的是比郑耀先还重要的所谓把握着蒋介石脉搏的战斗在国民党统治中心的速计员沈安娜呀,再就是吴福供出来了国军进攻我军的绝密文件,在当时属于敌强我弱阶段,这两件事有一件被敌方掌握,对我党我军的损失都是难以估量的,所以郑耀先就是冒着暴露甚至牺牲自己生命的风险也必须除掉这个叛徒!

5,哪些学校考研用谭天恩化工原理教材

四川大学考研化工原理就要求用朱家骅或者谭天恩版的,记不很清楚了,你可以在他们网验证下四川大学考研化工原理就要求用朱家骅或者谭天恩版的,记不很清楚了,你可以在他们网验证下,我用的是朱家骅版的
去电驴网站

6,国民党中统局有哪些代表人物

1928年,以CC派分子为骨干,在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下成立了一个调查科,这是“中统局”的最前身。先后由陈立夫、张道藩、吴大钧、叶秀峰、徐恩曾任科长。在各省、市中国国民党党部内设“调查股”。1932年,中央组织部调查科被扩编为特工总部。主任徐恩曾,对外仍称调查科,在各省、市党部内设特务室和羁押中共叛变人员的反省院。扩展资料中统的前身是1928年由CC系分子所组成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1937年,党务调查处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由CC系分子徐恩曾任处长。1938年3月,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经蒋介石提议,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为基础,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统由此正式形成。中统以各级国民党党部为活动基地,在省市党部设调查统计室,在省以下党部设专人负责“调查统计”,在文化团体和大专院校、重点中学广泛建立了“党员调查网”,进行各种反革命特务破坏活动。中统局局长由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兼任,而由副局长负实际责任。陈立夫、张厉生、朱家骅先后担任过局长,徐恩曾、叶秀峰、顾建中,邹学峻、季源溥等先后担任过副局长。

7,请问一下四川大学考研化工原理教材是哪一本我现在用的是天大的

你好,很高心回答你的提问哈~川大化工原理主要用三本书哈~ 1,《化工原理》上下册、朱家骅主编,科学出版社。2,《化工原理》上下册第二版,陈敏恒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3,《化工原理》上下册谭天恩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详情请参考四川大学文都金榜考研网,希望对你有帮助。
这个,我还真有。。我研2,现在在化工学院对面的制造学院写论文。喊声师兄我就把真题给你。。。

8,四川大学化工类考研求学长学姐指点

1、川大化工性价比不错,不难考,质量还行。
1、川大化工性价比不错,不难考,质量还行。华理考过来,在考生中很有优势。2、川大化工的化工工艺稍微强些,搞磷化工的。但关键还是要找个好的老师,专业这些只是名称,具体做什么看老师叫你干什么。3、专业课是 化工原理是 朱家骅版本的(川大自编的) ,物理化学是 天大版本的4、考试大纲: 你联系一下这个名单里的人:http://ce.scu.edu.cn/more.asp?315 人人网,你懂得。 他们刚刚考完川大化工的研究生,这方面应该很清楚。5、联系方式,还是找上面刚考完的人,他们清楚。

9,束胸白绫是指什么

昵称咯“あやねる”只是“绫音”和“睡觉(寝る)”的组合。冈本信彦(《食梦者玛莉》的合演者)给予的昵称请善用百度
白色的用来束胸的绷带
。。。。古时候的胸罩,好像是吧,不太清楚。
就是用几丈长的白绫一圈圈地缠胸。这是旧社会的陋习。  1927年7月,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委员会第33次会议,通过代理民政厅长朱家骅提议的禁止女子束胸案,规定“限三个月内所有全省女子,一律禁止束胸,……倘逾限仍有束胸,一经查确,即处以五十元以上之罚金,如犯者年在二十岁以下,则罚其家长。”报章称之曰“天乳运动”。

10,国民党中统有那些历史人物

中统局局长由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兼任,而由副局长负实际责任。陈立夫、张厉生、朱家骅先后担任过局长,徐恩曾、叶秀峰、顾建中,邹学峻、季源溥等先后担任过副局长。 参考百度百科“中统”
有很多 陈诚 张灵甫 戴笠 毛人凤 陈立夫、张厉生、朱家骅先后担任过局长,徐恩曾、叶秀峰、顾建中,邹学峻、季源溥
陈果夫、陈立夫、张道藩、徐恩曾、贺耀组、张厉生、朱家骅、邓文仪、叶秀峰、顾建中、郭紫峻、季源溥 以上是国民党中统头目中的12代表性人物,如果真想了解历史真相,建议买一本《国民党中统头目花名册》看,关于他们的起家、发迹、衰败都有真实历史记录。

11,钱穆的个人生活

第一位妻子是无锡后宅邹氏,1928年去世,婴儿夭折。第二位妻子叫张一贯,1929年在苏州与钱穆成婚。张一贯是一位知识女性,毕业于苏州女子师范学校,曾做过苏州北街第二中心小学校长。她为钱家生有三子二女(钱拙、钱行、钱逊、钱易、钱辉)。“抗战”时钱穆流转西南,只身一人而去;1949年南走广州、香港,亦是一人而去,不免有一点为学“弃家”之嫌。他的子女全由张一贯一手带大。第三位妻子是胡美琦,江西南昌人。胡美琦曾在厦门大学教育系读书一年,1949年来香港,在新亚书院求学,成为钱穆的学生。1950年暑期,胡家迁居台北,不久她也去了台湾,在台中师范学校(今台中师范学院)图书馆任职。新亚书院创办之初,为了筹集办学经费,钱穆常常奔走在香港与台北之间。1952年4月16日,他应旧友朱家骅的邀请,在淡江文理学院新落成的大楼惊声堂为台北联合国中国同志学会作演讲。讲演方毕,突然屋顶塌陷,水泥块直击他的头部,他头破血流,几乎丧命。此后数月,钱穆一直在台中存德巷养病,得到了当时在台中师范学校图书馆工作的胡美琦的悉心照顾,这为成就他晚年一段美满姻缘打下了伏笔。1952年秋,胡美琦进入台北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毕业后来香港。1956年1月30日与钱穆结为夫妇。胡氏未育,著有《中国教育史》等书。钱穆的《师友杂忆》中有这样一则记录,钱穆称钱基博为叔父,而钱基博则命儿子钱钟书也称钱穆为叔父。钱伟长是钱穆长兄钱挚之长子,钱穆的亲侄,钱伟长的名字即出于钱穆之口。钱穆一生以教育为业,五代弟子,冠盖云集,余英时、严耕望等人皆出门下。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是他的侄子,幼年时亦受其教,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 晚年专致于讲学与著述,虽目力日弱仍随时提出新观点,赖夫人诵读整理出版,谦称为《晚学盲言》。
第一位妻子是无锡后宅邹氏,1928年去世,婴儿夭折。第二位妻子叫张一贯,1929年在苏州与钱穆成婚。张一贯是一位知识女性,毕业于苏州女子师范学校,曾做过苏州北街第二中心小学校长。她为钱家生有三子二女(钱拙、钱行、钱逊、钱易、钱辉)。“抗战”时钱穆流转西南,只身一人而去;1949年南走广州、香港,亦是一人而去,不免有一点为学“弃家”之嫌。他的子女全由张一贯一手带大。第三位妻子是胡美琦,江西南昌人。胡美琦曾在厦门大学教育系读书一年,1949年来香港,在新亚书院求学,成为钱穆的学生。1950年暑期,胡家迁居台北,不久她也去了台湾,在台中师范学校(今台中师范学院)图书馆任职。新亚书院创办之初,为了筹集办学经费,钱穆常常奔走在香港与台北之间。1952年4月16日,他应旧友朱家骅的邀请,在淡江文理学院新落成的大楼惊声堂为台北联合国中国同志学会作演讲。讲演方毕,突然屋顶塌陷,水泥块直击他的头部,他头破血流,几乎丧命。此后数月,钱穆一直在台中存德巷养病,得到了当时在台中师范学校图书馆工作的胡美琦的悉心照顾,这为成就他晚年一段美满姻缘打下了伏笔。1952年秋,胡美琦进入台北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毕业后来香港。1956年1月30日与钱穆结为夫妇。胡氏未育,著有《中国教育史》等书。钱穆的《师友杂忆》中有这样一则记录,钱穆称钱基博为叔父,而钱基博则命儿子钱钟书也称钱穆为叔父。钱伟长是钱穆长兄钱挚之长子,钱穆的亲侄,钱伟长的名字即出于钱穆之口。钱穆一生以教育为业,五代弟子,冠盖云集,余英时、严耕望等人皆出门下。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是他的侄子,幼年时亦受其教,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 晚年专致于讲学与著述,虽目力日弱仍随时提出新观点,赖夫人诵读整理出版,谦称为《晚学盲言》。

文章TAG:朱家骅朱家  朱家骅  特殊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