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怎么

不错
还不错 宿舍差一点 凑活着住

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怎么样

2,中国科学报的发展历程

1959年1月1日,由郭沫若倡导创办的该报当时定名《科学报》。“文革”期间,停刊。1979年11月2日,复刊。1989年1月,更名为《中国科学报》。1999年1月1日,更名为《科学时报》。2012年1月1日,使用复名《中国科学报》。2011年12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左),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右)为当天复名的《中国科学报》揭牌。2013年10月17日下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正式新增为《中国科学报》第四家主办单位。根据此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批复,同意将《中国科学报》主办单位变更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新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主办单位。至此,即将迎来创刊55周年的《中国科学报》的主办单位由原来的三家增加为四家。

中国科学报的发展历程

3,如何搜索以往德州日报电子版文章

可以在百度上搜索德州日报电子版,点击“德州日报社多媒体数字报纸” 进入后就可以看到电子版的,点击“过往报纸”就可以了。 也可以看到德州晚报(长河晨刊)电子版的哦//

如何搜索以往德州日报电子版文章

4,谁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这封邮件的主题是什么

第一封从我国发出的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是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于1987年9月14日21时07分发往德国的。通过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档案馆联系,CNNIC查到了这封邮件的打印件。而2006年2月,《科学时报》刊登吴为民教授的文章《究竟是谁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提出异议。 Aug 25 《究竟是谁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 -吴为民 分类:专题记, 风声志 | 点击量85次 | 给我留言 转自《科学时报》 2006年2月20日 编者按: 互联网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十年有着太多值得追述的故事。继田溯宁先生近期发表在本报上的《中国互联网十年思考》之后,我们把目光投注在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如何诞生的? 图:吴为民向瑞士的斯坦伯格教授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原件 有关远程终端建成使用的“情况简报”(部分),经叶铭汉采纳上报 作为当事人,曾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多年、现为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研究员的吴为民先生回忆了20年前的那段往事。在吴先生看来,本文是在向人们澄清事实、讲述历史,其自豪之情跃然纸上;而对我们来讲,这绝不仅仅是怀旧——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刚刚发布之际,重温这段重大技术突破发端于基础科研的历史、发掘其中仍然切合规划精神的种种细节,当有不平凡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上已经没有人怀疑,互联网的发明和发展开辟了信息时代的新纪元。人们已经不能想象,在我们的时代,没有电子邮件(E-mail)、没有网络,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将会变成如何落后的状态。 1989年,西欧核子研究中心的伯纳李(Tim Berners-Lee)发明了万维网(world-wide-web,简称WWW),并在1990年首先推出了WWW的具体实施方案。当初的动机,仅仅是出于方便科学家们的互相交流。今天,这个发明已经引发了一场深刻的信息革命。人们常常问,搞高能物理研究对社会有什么好处?WWW的发明,已经成为从事基础研究的西欧核子研究中心对人类社会所作的十分重要贡献的最好例证。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高能物理所在20年前首创的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国际网络通讯,也是作为基础研究中心的高能物理所为中国社会所作的十分重要贡献的又一例证。在历任所长叶铭汉院士、郑志鹏研究员、现任所长陈和生院士的领导下,高能物理所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计算机网络通讯的摇篮。1986年8月25日,瑞士日内瓦时间4点11分,北京时间11点11分,由当时任高能物理所ALEPH组(ALEPH是在西欧核子中心高能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的一个国际合作组,我国科学家参加了ALEPH组,高能物理所是该国际合作组的成员单位。)组长的吴为民,从北京发给ALEPH的领导——位于瑞士日内瓦西欧核子中心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坦伯格(Jack Steinberger)的电子邮件(E-mail)是中国第一封国际电子邮件。 近几年来,由于计算机网络通讯日趋重要,探讨中国网络通讯如何起步的文章越来越多。在中国许多报刊、文坛与网上文章中,关于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记载,有许多误传。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由北京应用技术研究所,于1987年9月14日经由意大利ITAPAC发往德国的内容为“越过长城,走向世界”、通讯速率为300 bps的电子邮件,是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其实,这比我当时发出的速率为560 bps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整整晚了一年多。值此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开创20周年之际,我在西欧核子研究中心的同事帕拉齐(Palazzi)博士的协助下,找到了20年前西欧核子研究中心计算机部的VAX计算机的备份数据磁带,并请专门的技术员帮助解读。同时,在ALEPH有关行政人员的协助下,查阅了许多历史档案,整理出一批原始资料。这里,我谨为纪念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诞生20周年写下这篇文章,为中国计算机网络通讯的真实历史上的重要一页,作一个论述与澄清。 20年过去了,当帕拉齐博士从VAX机库存备份磁带上重新读出当时的电子邮件并传给我看时,当时的情景似乎历历在目。真没想到,这短短几行英文词竟成了历史的见证。从此,中国计算机的网络时代开始了。 在斯坦伯格教授、周光召院长和叶铭汉所长的关怀支持下,我们组成了由ALEPH的帕拉齐博士领导,包括西欧核子研究中心计算机部的两位网络通讯专家的西欧核子研究中心工作小组,以及由我领导,包括钱祖玄、王淑琴、张家诠、张报昌、王泰杰等组成的高能物理所工作小组共同创建这一网络通讯(顺便提一下,帕拉齐博士后来成为西欧核子研究中心开发研制万维网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我们所做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做大量有关当时可利用的电讯资源的调查研究,这一工作,主要是由西欧核子研究中心数据处理部的佛罗克基格(Fluckiger)博士,与高能物理所钱祖玄共同完成的。1986年6月17日,佛罗克基格写信给奥地利维也纳广播电台的博艾兹(Boesz)先生,询问西欧核子研究中心与高能物理所,利用他们建立(租用)的维也纳—北京卫星通信线路的可能性。要知道,这条线路在1986年6月1日才刚可以提供用户使用,1986年6月27日,佛罗克基格博士写了一份备忘录,综述了调查结果,提供了两条重要信息:一是北京方面的接口位于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又称710所);二是,瑞士电讯局PTT有兴趣利用这个通讯渠道,提供DATEX -P与TELEPAC两种网络作为服务器,给用户使用,而其中的TELEPAC,正是西欧核子研究中心用于数据传输的。有了这两条重要信息,联合工作组兵分两路,分别进行具体工作。帕拉齐博士、钱祖玄、王泰杰在瑞士日内瓦的西欧核子研究中心,我与王淑琴在北京,分别与瑞士PTT、维也纳广播电台、北京710所等联系与协商。经过两个多月紧张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订购装备了重要的硬设备。从1986年8月11日起,开始进行联机试验。 由于当时高能物理所的远程终端接口尚在水电科学院,我们决定设法把远程终端的外接口从水电科学院转移到710所。但这不仅需要解决许许多多的技术问题,还要解决许多行政问题,譬如,微波通讯的确切方位、频率等是需要公安局批准的。为了不耽误时间,我们决定首先到710所去,利用他们的IBM-PC机,先做北京—维也纳—瑞士(西欧核子研究中心)的联机试验。目标是能从北京710所的IBM-PC机登录到西欧核子研究中心的计算机上去。 1986年8月25日,瑞士日内瓦时间4点11分24秒,北京时间11点11分24秒,在710所的IBM-PC机上,我向瑞士的斯坦伯格教授发出了如下的电子邮件。由于通讯费用昂贵,心情紧张,这个电子邮件中有许多大小写的错误,拼写与换行也有许多毛病。无论如何,我还是原文照译。并以附件方式,列在文章后面,供大家阅读。 “亲爱的Jack,我很高兴通过计算机联网给您发这封信,我相信,这是在西欧核子研究中心与中国之间的第一个成功的计算机通讯。我想再次感谢您最近对北京的访问。正是这次访问导致了这个有价值的计算机通讯试验的成功。我想,现在,每一个ALEPH协作组的成员,都用计算机网络联系起来了。这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要在北京分析ALEPH的数据压缩带,还有许多问题,并且需要为此找到经费。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开始启动。目前我是用710所的IBM-PC机与您联系的。我们将把目前用于联接M160H的计算机的微波通讯,从高能物理所直接与你们联机。请代向同事们问好,祝您、新西亚和您全家幸福。顺便问一下,您在上海买的地毯如何?为民” 在这封电子邮件中,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是,实实在在地说明了当时的成就(第一封电子邮件)、问题(经费)、状态(710所)、计划(将高能物理所微波通信外向接口转移到710所)。20年过去了,当帕拉齐博士从VAX机库存备份磁带上重新读出当时的电子邮件并传给我看时,当时的情景似乎历历在目。真没想到,这短短几行英文词竟成了历史的见证。从此,中国计算机的网络时代开始了。 从高能物理所物理一室这一小小的屏蔽室,经710所,到维也纳,再到西欧核子研究中心,这样一个全程通讯终告完成。即使从高能物理所直接发出的第一个电子邮件的日子,即1987年3月27日算起,也比外界传闻的1987年9月14日早半年的时间。 1986年9月10日,帕拉齐与钱祖玄用给我与斯坦伯格教授发ALEPH 备忘录的方式,正式向全ALEPH同事们及外界宣布了这一事件,并公布实测速率为560bps。1986年9月15日,斯坦伯格教授在接到上述的ALEPH备忘录后,以ALEPH组的名义给李政道发了一份备忘录。在这个备忘录中,斯坦伯格教授讲:“与CERN的迅速通讯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要有一个计算机的网络。现在这个网络已经存在了。当然,还有一些限制,费用以及需要完善的地方。” 正如预先计划的那样,经过许多努力,高能物理所的远程微波通讯终端的外部接口于1987年3月27日正式从水电科学院转到710所,并顺利开通。从此,从高能物理所物理一室这一小小的屏蔽室,经710所,到维也纳,再到西欧核子研究中心,这样一个全程通讯终告完成。即使从高能物理所直接发出的第一个电子邮件的日子,即1987年3月27日算起,也比外界传闻的1987年9月14日早半年的时间。 在ALEPH的档案材料中,记载着从1986年8月到1986年年底,北京—ALEPH之间总的通讯时间是1821分钟,传输数据80567单元,通信费用总计7732.29元。 这一计算机网络的开通,有许许多多来自世界各国的见证者。1987年以后,来自西欧核子研究中心、法国、意大利、德国等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到过高能物理所这一间小小的屏蔽室:他们或者登录到所在国的计算机,或者从高能物理所给远方的同事发电子邮件。叶铭汉所长经常亲自陪同外宾们来到那间小房间。由于当时的通讯速度很慢,键盘上每打一个字母,常常是慢慢地蹦到终端屏幕上显示出来。叶所长和外宾们还是兴致勃勃地在笑声中耐心等待。这,毕竟是中国第一条通向国外的计算机通讯网络。最近出版的ALEPH Times,也把这一网络作为ALEPH重大事件,并有详细记载。

5,电子科技与发展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手机作为第五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手机也是人们通讯的重要工具,但是作为互联网产物的电脑与手机比起来,起步早,基础高,经济科技等方面都有雄厚的基础,而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作用更强大,所以虽然手机是新产品,但是根据人们的使用习惯,以及两者的功能来看,手机要替代电脑是不可能的,两者都有优势,会齐头并进。详情  http://www.flsyl.com

6,电子最新科技成就

《科技新时代》杂志是美国《popular science》的中文版,英文原版创刊于1872年,是目前欧美地区、也是全球销量第一的应用科技新知与现代生活信息杂志;在西方大众提升科技和生活水平的过程中,《popular science》是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重要媒介。129年的权威地位始终无缀,至今仍然高居全球以男性读者为主要对象的前三名最畅销刊物排行榜内。《科技新时代popular science》中文版杂志由美国时代镜报集团(Times4 Media Ins.)独家授权并同步提供原版图文给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大众科技报社及北京新时代润诚科技咨询有限公司于1996年1月就已经在北京创刊并发行全国。

7,电子科技大学排名为什么靠后

因为电子科技大学专业比较专一化、集中化,主要是电子、通信、计算机之类专业比较好,文科类专业不太好,也不太齐全。而排名要看综合性,这就导致电子科技大学综合排名靠后。电子科技大学排名为什么靠后?电子科大之所以排名不理想,是因为学校专业比较专一化、集中化。而且文科类专业不太好,专业也不太齐全,但理工科专业真的非常好。正是由于专业性较强,主要是电子、通信、计算机之类专业,985评定要综合性,其他专业也要有一定实力排名才会更靠前,在电子科大读书的学生都知道,学校几乎所有理工科学院都是和电子打交道的,连生物工程专业学的都是电子生物。由于专业的单一,在各大排行榜上,综合实力会被低估,就和我们上学时候偏科一样,造成总体成绩下滑,排名靠后。电子科技大学是两电一邮中唯一的一所985大学,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电子科技大学赶上了好时光,目前已经成为想从事互联网工作的考生眼中的香饽饽,但不得不承认电子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实力很强的985工程院校,在全国985大学里排名靠后,电子科大在校友会全国高校排名里排在第27名,评分75.4,排在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之前,的确有排名比较靠后的这一说法。但电子科技大学就业率非常高,毕业生去的都是好公司,身边去BAT、厉害研究所、各大国企的毕业生真的一堆堆,而且工资还比很多985学校略高。不论是国企还是私企,对电子科大的学生都是非常认可。

8,世界上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是什么

ENIAC世界上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是ENIAC,即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该计算机于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长30.48米,宽6米,高2.4米,占地面积约170平方米,30个操作台,重达30英吨,耗电量150千瓦,造价48万美元。ENIAC,全称为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即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是继ABC(阿塔纳索夫-贝瑞计算机)之后的第二台电子计算机和第一台现代计算机。它是完全的电子计算机,能够重新编程,解决各种计算问题。它于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承担开发任务的人员由科学家约翰·冯·诺依曼和“莫尔小组”的工程师埃克特、莫克利、戈尔斯坦以及华人科学家朱传榘组成。总工程师埃克特在当时年仅25岁。ENIAC长30.48米,宽6米,高2.4米,占地面积约170平方米,30个操作台,重达30英吨,耗电量150千瓦,造价48万美元。它包含了17,468根真空管(电子管)7,200根晶体二极管,1,500 个中转,70,000个电阻器,10,000个电容器,1500个继电器,6000多个开关,计算速度是每秒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是使用继电器运转的机电式计算机的1000倍、手工计算的20万倍。电子计算机正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弥漫的硝烟中开始研制的。当时为了给美国军械试验提供准确而及时的弹道火力表,迫切需要有一种高速的计算工具。因此在美国军方的大力支持下,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于1942年开始研制。参加研制工作的是以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机工程学院的莫西利和埃克特为首的研制小组。

9,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科学是所有具体科学的总称。计算机科学是科学的一个具体分支。科学,分科而学的意思,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及其周围各种现象和规律的科学,亦即研究计算机系统结构、程序系统(即软件)、人工智能以及计算本身的性质和问题的学科。科学和计算机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科学与技术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理论、通晓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和相应工程技术应用能力,面向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和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电子、信息、通信领域的宽口径、高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是学习基本电路知识,并掌握用计算机等处理信息的方法。首先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对物理学的要求也很高,并且主要是电学方面;要学习许多电路知识、电工基础、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基本课程。学习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己还要动手设计、连接一些电路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实验,对动手操作和使用工具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譬如自己连接传感器的电路,用计算机设置小的通信系统,还会参观一些大公司的电子和信息处理设备,理解手机信号、有线电视是如何传输的等,并能有机会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大的工程设计。学习电子科学与技术,要喜欢钻研思考,善于开动脑筋发现问题。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各行业大都需要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而且薪金很高。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a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和应用,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开发,计算机管理和维护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b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c 具备能力1、具备扎实的数据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2、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3、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4、了解学科的知识结构、典型技术、核心概念和基本工作流程;5、有较强的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编程和应用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获取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7、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读本专业外文书刊。d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计算机原理、人工智能、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字逻辑电路、电路电子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web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网络工程、软件工程、数据库应用微型计算机技术、单片机技术、嵌入式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设计与应用、移动设备应用软件开发等。目前,电子科学与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这两门学科的融合日益加剧,不仅在学习上可以互补,将来做科研、搞开发、做工程等都会用上。

文章TAG:科学时报电子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