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情六欲的七情和六欲分别指什么

一般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不同学派对七情六欲内容的描述有所不同。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按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而医家的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三字经》:“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中医理论中,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也有说法是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后人将六欲概括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大智度论》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七情六欲的七情和六欲分别指什么

2,六艺指的是什么

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一般是指周朝贵族需要掌握的六门技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是指礼节,有点像德育;乐是指音乐,现在时兴学钢琴,大概也算乐的教育吧;射,是指射箭,在当今社会不见了;御,就是驾车,搁现在,就是考驾证;书,即文学、书法等,包括阅读写作能力;数,算数和数论知识。《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似乎是周朝人的文化,但《周礼》很有可能是战国人编的,真实性值得推敲。此外,还有一种汉朝的说法是:儒以六经为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章太炎先生认为二者并不矛盾,他说“六经”是大艺,“六艺”是小艺,“语似分歧,实无二致”,由“六艺”进入“六经”,是学问必由之道。扩展资料:【礼】:礼节。 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乐】:是六乐。六乐:指《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乐舞。【射】:军事射箭技术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御】:驾驭马车战车的技术。【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数】:数术又称术数,是计算、数学的技术。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深圳频道>>国学考古:“六艺”是什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艺

六艺指的是什么

3,六艺是指什么

六艺[liùyì] 六艺,含义有二: 1.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2.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也授六艺,但此六艺即儒学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六艺现代解释,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

六艺是指什么

4,古代六艺各指什么

六艺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教育体系。其中,六艺就是一个很完善的体系。如今见到的关于“六艺”的说法,有两种形态:一、周朝时期的六种技能,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周礼》)二、则是孔子为其门人弟子开设的课程,有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门课程。六艺应该是古代非常完善的教育体系六艺就应该是是周代的六种技能。礼,应该是礼节,当时有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乐,指音乐,有六乐之说(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射,指射箭之术,有五射之说(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御,指驾驭马车的本领,有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书,指书法;数,指算法。礼、乐、射、御、书、数这个六艺,包括了类似如今中小学教育中的德、智、体三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教育中的文、理两个方面。中国的古人是多么的牛气,很早就能完善教育这个复杂的体系。飞翼君言:中国古人确实很牛的。中国古人很多东西和素质是今天人们缺失的。我们不应该丢弃中国的传统,应该发扬光大!
六艺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教育体系。其中,六艺就是一个很完善的体系。如今见到的关于“六艺”的说法,有两种形态:一、周朝时期的六种技能,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周礼》)二、则是孔子为其门人弟子开设的课程,有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门课程。六艺应该是古代非常完善的教育体系六艺就应该是是周代的六种技能。礼,应该是礼节,当时有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乐,指音乐,有六乐之说(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射,指射箭之术,有五射之说(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御,指驾驭马车的本领,有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书,指书法;数,指算法。礼、乐、射、御、书、数这个六艺,包括了类似如今中小学教育中的德、智、体三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教育中的文、理两个方面。中国的古人是多么的牛气,很早就能完善教育这个复杂的体系。飞翼君言:中国古人确实很牛的。中国古人很多东西和素质是今天人们缺失的。我们不应该丢弃中国的传统,应该发扬光大!古代的六艺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也就是所谓的“通五经贯六艺”中,除了书本知识之外的六种实用技能,分别是指懂礼节,会音乐、懂射箭,会驾车,写一手好字,懂天文地理。六艺之学始于周朝,经过孔子的推广,到秦汉得到了大的发展。比如汉武帝时期,为培养人才,武帝在长安城外设立太学,由太常博士任教,招收博士弟子五十人。地方上还可保送一些子弟来听课。入学后免除赋税徭役,毕业考试后,按成绩录取为官;成绩不好要勒令退学。还命天下郡国各置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上的教育系统。学校所教习的是六艺之术。武帝时期对选官制度的改革,实行察举、上书拜官和建立太学后,大官僚和富家子弟垄断官选的局面有所改变,扩大了平民百姓子弟入仕的途径。学习儒家经典和六艺之学渐渐成为入仕为官的前提和标准。这样培养出来的官学弟子,既服从于皇权统治,又具体实践着皇权的统治;同时,他们也具有更为专业的能力和素质,成为专制主义统治最顽固的支持者和执行者。大致来说,在学习五经之外的学习六艺,可以理解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提倡动手能力的素质教育。

5,所谓的七情六欲指的是哪些

七情六欲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的一些心理反应。不同的学术、门派、宗教对七情六欲的定义稍有不同。但是所有的说法都承认七情六欲是不可避免的。   佛家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佛家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由此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儒家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医家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   《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   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   后人总结   后人又将六欲总结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喜、怒、哀、乐、爱、恶、欲。 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

6,六艺指的是什么

西周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礼是指礼节,有点像德育;乐是指音乐,现在时兴学钢琴,大概也算乐的教育吧;射,是指射箭,在当今社会不见了;御,就是驾车,搁现在,就是考驾证;书,即文学、书法等,包括阅读写作能力;数,算数和数论知识。【礼】:礼节。有五礼,分别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乐】:是六乐。六乐:指《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乐舞。古代最早的礼仪性乐舞《云门大卷》。尧时有《咸池》。舜时有《大韶》。孔子自称其听过韶乐,大加赞赏,称其乐舞尽善尽美。禹时有《大夏》。商时有《大濩》。周时有《大武》。这都是古代著名的礼仪性乐舞。周时保存有完整的这六套乐舞,成为六乐,分别在重大的祭祀活动中使用:《云门大卷》用于祭祀天神;《咸池》祭地神;《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祭周始祖姜嫄;《大武》祭祀周代祖先。六乐流传到汉代,只有《大韶》、《大武》二乐。【射】:军事射箭技术。【御】:驾驭马车战车的技术【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 六书(周礼并未说明,后人的猜测可能是):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注:转注、假借是识字方法 ,而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方法,其中形声字约占百分之九十。)【数】:数术又称术数,是计算、数学的技术。有九章算术。

7,六艺指的是什么

六艺 【六种基本才能】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 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锻链体格,品格修养)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即今文学) 数:算法(即今数学)
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说有二:(一)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礼:礼节(即今德育) 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锻链体格,品格修养)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即今文学) 数:算法(即今数学)(二)六艺即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也。
礼、乐、射、御、书、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 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锻链体格,品格修养)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即今文学) 数:算法(即今数学)
六艺1:《师说》中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2.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3.《诗经》“六艺”。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8,六字五笔怎么

六:uygy,具体编码:字根u、第一笔丶、第二笔一、最后一笔丶。二级简码:uy。
uy
六拼 音 liù lù 部 首 亠笔 画 4五 行 火繁 体 六五 笔 UYGY生词本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liù ]1.数目。五加一的和。2.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5”。[ lù ]用于地名,如六安(在安徽)。相关组词五颜六色[wǔ yán liù sè] 指各种颜色:~的花布。~的彩旗。六神无主[liù shén wú zhǔ] 形容心慌意乱,没有主意。六神:道教指所谓主宰人体的心、肺、肝、肾、脾、胆等六脏的神灵。五脏六腑[wǔ zàng liù fǔ] 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身怀六甲[shēn huái liù jiǎ] 六甲,传说为天帝造物之日。后因以“身怀六甲”谓妇女怀孕。六出冰花[liù chū bīng huā] 指雪花。雪的结晶一般为六角形,所以说六出。六艺经传[liù yì jīng zhuàn] 六经的著作。注意:“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术等六种技艺。(通五经贯六艺)传,是解释经书的书。六阳会首[liù yáng huì shǒu] 指人头。常见于古典戏曲、小说。凑四合六[còu sì hé liù] 十分巧合。三十六句[sān shí liù jù] 三十六句 法华经玄义论及感应道交,由机应相称所立之三十六句。两派六宗[liǎng pài liù zōng] 易学流派分类。七魂六魄[qī hún liù pò] 依附于活人躯体而存在的精神。

9,六艺分别是什么

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御"是指:驾车. 六艺之说有二:(一)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二)六艺即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也。
北冥宫主 说得对,其实就是孔子的教学内容:习周礼、音乐、射箭、驾车、读经书、学数理(推演),六经即为儒家教学用的主要经典文献:《周易》、《尚书》、《诗经》、周《礼》、音《乐》、《春秋》。
六艺向来有两种说法,,只不过对于不同人来说有不同的具体含义。儒家认为六艺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六艺本意就是六种技艺;而周礼则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六种技能
六艺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也泛指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学科总称。《周礼》中的六艺是西周之前贵族教育的六个学科:礼、乐、射、御、书、数。春秋以后的六艺则是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西周的学校实行“六艺”教育,所谓六艺是礼(道德合礼仪规范)、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其中张扬等级观念的礼、乐是核心,书、数是基础,射、御等技艺也很受重视,其成绩可作为奖励的依据。教师往往由官员兼任的,如宫廷乐师教授乐舞,师氏(军官)则教以射、御,“师”之称呼即由此而来。孔子亲自整理了古代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用来作为上课的教材,这六部古老的典籍被后世尊奉为六经。六经,有时也被称为六艺,但与西周学校所学的“六艺”不是一回事。

10,七情六欲指什么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 ……”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   然而情毕竟不等于欲,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   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其次,情与欲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但如果非要对情与欲排个坐次,分个先后,不妨展开一场辩论,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辞,说得头头是道,讨论起来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热闹而有趣。不信你去问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虽说身临其境,但肯定很难说清楚情与欲到底是怎么个关系。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无情无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学艺术了,但如果你想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稀里糊涂了。   不过科学家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说法。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可以把一切分为矿物、植物、动物三大类。矿物是没有生命的;植物有生命但没有欲觉,只有接受而没有感受;动物有生命有欲望,而且知道“感受”。人是动物,当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欲望,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但人毕竟不是禽兽,而是高等动物,是“万物之灵”,比起禽兽的欲望当然要高级得多,也就是说,人类不仅能接受信息,感受信息,而且还能因授受信息而感动、激动、冲动,并理智地加以节制或处理,把动物的欲望发展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而普通动物的欲望和感受只停留在本能的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艺术就是表现人的七情六欲的艺术。看一件文艺作品的精粗、雅俗与高下水平,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作品表现人的七情六欲时,究竟达到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情感和理智的何种程度或高度

11,四书五经六艺指的是什么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另一种说法是六经:《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四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宋代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的贡献很大。《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五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诗经》共收集了311篇诗歌,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六艺六艺之说有二:第一种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六种科目。“艺”为“艺能”之意。即礼、乐、射、御、书、数。礼包含政治、道德、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术的训;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的培养;书是识字教育;数包含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及宗教技术的传授。其萌芽在夏代已见端倪,经商代,至周而逐步完善。“六艺”教育的特点是文、武并重,知能兼求和注意到年龄的差异及学科的程度而教育有所别。“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当时,庶民子弟只给予“小艺”的教育,唯贵族子弟始能受到“六艺”的完整教育,完成自“小艺”至“大艺”的系统过程。“六艺”服务于阶级需要,但也反映了教育的普遍规律,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周礼.地官.保氏》:“保代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明史.选举志》:“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顽不率者黜之。”第二种六艺即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也。六经之名始见于《礼·经解》孔子之言,又见于庄子之书。盖为《易》、《书》、《诗》、《礼》、《乐》、《春秋》也。其后嬴秦焚书,《乐经》散失,仅存《乐记》一篇,乃并入《礼记》中,后遂有五经之名。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

文章TAG:六艺指什么六艺  什么  七情六欲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