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亲姓王母亲姓潜取什么名字好

王潜千

父亲姓王母亲姓潜取什么名字好

2,王潜的生平

王潜,字弘志,唐朝中晚期的大臣,家族四代和皇族联姻。出生显贵,母亲是唐玄宗长女永穆公主,父亲是琅耶懿公、驸马都尉王繇。祖父是琅耶文烈公、驸马都尉王同皎,祖母是唐中宗第三女定安公主。王潜和父母一样是庄重老实人。小时候皇帝赏赐给他一些玩具,他一律不爱。长大了,有意给他配一个公主——那王家就是祖孙三代娶公主了,也算一段佳话。但他坚辞不受。王潜历经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文宗八朝,先后担任左散骑常侍、泾原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穆宗即位,袭封琅邪郡公。王潜一世清廉,颇有政绩。大和初年(唐文宗李昂的年号,一作太和。827年─835年间)去世,追赠为司空。王潜有一个异母兄弟王训,累授光禄卿,娶嗣纪王李纤诚之第三女为妻。

王潜的生平

3,王潜的介绍

王潜,字弘志,唐朝中晚期的大臣,家族四代和皇族联姻。母亲是唐玄宗长女永穆公主,父亲是琅耶懿公、驸马都尉王繇。

王潜的介绍

4,哪位高明知道杜甫写的散文

那不叫帝王,叫部落或酋长,帝王是后代对其尊称,三皇五帝嘛。原始第一批人类生存非常艰难,那时气候温和地面植被茂盛,衍生大量动物,瓜分人类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后来又被火神祝融统治,四处成灾,又引起水神工共的不满,天下水灾地震不断。两家大战两败俱伤,工共不敌祝融,头撞不周山而亡,不周山倒,天上倾斜天火泄下,生灵涂炭。女娲亲自下凡杀了火神,炼五色石修天。把仅有的人类聚齐,授以生存和繁衍之本。人类逐渐战胜自然和发展农业政治文明等。
那不叫帝王,叫部落或酋长,帝王是后代对其尊称,三皇五帝嘛。原始第一批人类生存非常艰难,那时气候温和地面植被茂盛,衍生大量动物,瓜分人类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后来又被火神祝融统治,四处成灾,又引起水神工共的不满,天下水灾地震不断。两家大战两败俱伤,工共不敌祝融,头撞不周山而亡,不周山倒,天上倾斜天火泄下,生灵涂炭。女娲亲自下凡杀了火神,炼五色石修天。把仅有的人类聚齐,授以生存和繁衍之本。人类逐渐战胜自然和发展农业政治文明等。农耕民族的农耕文化、文明,如:黃帝、炎帝、神农、大禹治水、愚翁移山、孙子兵法、李时珍…,等等,这些才是华夏文明的根,中华文化的魂!要把这些文化、文明的远古精华与封建儒、佛、道糟粕区分开来,把中华农耕文化、文明与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明结合在一起,形成新时代中华文化、文明。
那不叫帝王,叫部落或酋长,帝王是后代对其尊称,三皇五帝嘛。原始第一批人类生存非常艰难,那时气候温和地面植被茂盛,衍生大量动物,瓜分人类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后来又被火神祝融统治,四处成灾,又引起水神工共的不满,天下水灾地震不断。两家大战两败俱伤,工共不敌祝融,头撞不周山而亡,不周山倒,天上倾斜天火泄下,生灵涂炭。女娲亲自下凡杀了火神,炼五色石修天。把仅有的人类聚齐,授以生存和繁衍之本。人类逐渐战胜自然和发展农业政治文明等。农耕民族的农耕文化、文明,如:黃帝、炎帝、神农、大禹治水、愚翁移山、孙子兵法、李时珍…,等等,这些才是华夏文明的根,中华文化的魂!要把这些文化、文明的远古精华与封建儒、佛、道糟粕区分开来,把中华农耕文化、文明与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明结合在一起,形成新时代中华文化、文明。西晋灭吴之战三国末期晋武帝司马炎发动的旨在灭亡东吴统一中国的战争。虽然整个战役真正作战的时间不到三个月,但是从计划和筹备的时间算起,其实西晋王朝准备的时间长达数年。远非实际作战时间看上去那么轻松容易,应该说正是西晋王朝的周密计划和准备,使得整个战局完全掌握在西晋一方,同时这次战役也为以后历次南北对峙中北方政权讨伐南方政权及突破长江天险提供了宝贵经验。西晋灭吴之战的经过早在曹魏政权灭蜀之战的筹备阶段,司马昭等人就基本确定了“先灭蜀,据益州顺江而下,水陆并进一举灭吴”的统一方略。随后邓艾攻克成都之后也有记载他向司马昭上书提出平吴方略的记载,由此可见曹魏政权早有对平吴之策的酝酿。酝酿阶段:公元263年魏灭蜀前后,曹魏政权内部尤其是曹魏的实际掌权人司马昭等人就已经对平吴方略进行了初步谋划和酝酿。中断期:灭蜀之后因为钟会的内乱,导致曹魏的军事力量受到一定的损失,而且司马昭原定的计划也是灭蜀之后要有一个三年的休整准备期。但是两年后,司马昭病逝,其子司马炎继承晋王之位,随后篡位称帝,西晋取代曹魏。但是新朝初立也不适宜兴兵,因此司马炎在建立西晋王朝后也没有立即发动灭吴之战。重启期:公元269年,政权初步稳固后,晋武帝司马炎开始重启灭吴计划。在继续贯彻前期相关的政治和经济准备准备措施的情况下,司马炎开始调整军事部署,大批优秀的将领开始调动任职,诸如羊祜、卫瓘和司马伷等名将开始进入东吴与西晋的边境任职,具体着手攻吴准备事宜。公元272年,西晋吸取曹操、曹丕父子伐吴失败的教训,派遣名将王濬进入四川任职,并尤其负责编练水军和建造战船的事项,以弥补西晋缺乏水军的短板。公元276年,西晋伐吴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羊祜正式提出伐吴的具体作战部署。结果因为种种因素,结果造成伐吴战事再次推迟,战争直到公元279年才正式发动,这也导致西晋灭吴的战略总设计师羊祜没能等到战争的开始就提前病逝。公元279年年底,西晋正式开始伐吴,兵分六路,水陆并进,仅仅三个月就会师东吴首都建康城下,东吴末帝孙皓投降,西晋统一全国。由此可以看出,西晋灭吴之战实质上是一个从酝酿到筹备再到实际实施历经多年的完善战略计划。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轻松顺利,如果没有前期的精心准备,战争过程绝不可能那么轻松顺利。以有备算无备,西晋的战前准备完胜东吴对比西晋和东吴的战前准备,可以明显看出西晋的准备充分,而东吴内部虽然也有有识之士发现问题和提出对策,但是东吴末帝孙皓都置若罔闻。在公元269年,西晋开始调整边境的将领安排,感受到压力的东吴名将陆抗开始上书孙皓,提出十七条建议,但是孙皓不予理睬。公元272年,西晋将领王濬在四川编练水军和建造战船,导致大量碎木顺江而下,东吴建平(今湖北秭归)太守吾彦发现后,向孙皓报告,并断定西晋在巴蜀建造战船准备伐吴。但是孙皓仍然置若罔闻。公元274年,东吴最后的名将陆抗临终之前,再次上表向孙皓建议加强防御,尤其是要注重建平和西陵(今湖北宜昌)一带的防御,提出在这一带必须增加兵力到八万才能应对西晋即将发起的进攻。孙皓再次不予采纳。由此可见,西晋在战前优选将领、厉兵秣马、编练水军和建造战船,而东吴在已经得知这些情报的情况下孙皓依旧不管不问,盲目的认为自己的水军占优和拥有长江天险,根本毫无战备可言。人才凋零,临战表现一塌糊涂公元279年,西晋伐吴之战正式打响,相较于西晋兵分六路,水陆并进,分割切断东吴整个长江防线。而东吴政权却文无良臣、武无良将,加上孙皓的统治不仅昏庸无能,而且暴虐嗜杀,导致统治集团内部极度分裂,军心民心尽失,从而导致迅速败亡。东吴虽然尚有二十多万兵力,却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渡江作战:在得知晋军南下进攻后,孙皓命令自己的宠臣丞相张悌率军三万渡江迎敌。放弃自己擅长的水军,渡江迎战实力比自己更强西晋陆军,简直就是以短击长。虽然随同出征的丹阳太守沈莹建议改变渡江迎敌的计划,依托水师在采石等待西晋军队决一死战。但是张悌不听,率军渡江,结果遭遇晋军强大陆军的进攻,三万精兵顷刻间土崩瓦解。这一战就把东吴士气全部打没了,此后的东吴军队与其说是抵抗,不如说是争相投降罢了。在沿江防线全面瓦解后,西晋水师已经抵达东吴都城建业附近,孙皓才派将领张象率领水师一万迎敌,结果张象所部东吴水师一见到西晋水师就迅速投降了。另一支东吴军队在陶濬的带领下,从征讨交趾的路上中途返回建业援救。随后被孙皓派往前线迎战,结果两万军队在出兵前夜全部逃散,由此可见东吴的军心之乱,士气之低。此后东吴军队在官员、将领的带领下,全部望风而降,众叛亲离的孙皓只能出城投降。综上,西晋灭吴之战中,本来西晋就占有国力优势,无论国土面积、人力物力财力均远胜偏居东南一隅的东吴。而且东吴末帝孙皓的统治昏庸残暴,导致统治集团离心离德,这些因素导致大局上看就已是以强击弱的格局。再加上东吴在战前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战前准备,即使陆抗等人屡次上书建议加强防御,孙皓根本不予理睬。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东吴在这场事关国运的战役中毫无斗志,顷刻间就土崩瓦解。
那不叫帝王,叫部落或酋长,帝王是后代对其尊称,三皇五帝嘛。原始第一批人类生存非常艰难,那时气候温和地面植被茂盛,衍生大量动物,瓜分人类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后来又被火神祝融统治,四处成灾,又引起水神工共的不满,天下水灾地震不断。两家大战两败俱伤,工共不敌祝融,头撞不周山而亡,不周山倒,天上倾斜天火泄下,生灵涂炭。女娲亲自下凡杀了火神,炼五色石修天。把仅有的人类聚齐,授以生存和繁衍之本。人类逐渐战胜自然和发展农业政治文明等。农耕民族的农耕文化、文明,如:黃帝、炎帝、神农、大禹治水、愚翁移山、孙子兵法、李时珍…,等等,这些才是华夏文明的根,中华文化的魂!要把这些文化、文明的远古精华与封建儒、佛、道糟粕区分开来,把中华农耕文化、文明与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明结合在一起,形成新时代中华文化、文明。西晋灭吴之战三国末期晋武帝司马炎发动的旨在灭亡东吴统一中国的战争。虽然整个战役真正作战的时间不到三个月,但是从计划和筹备的时间算起,其实西晋王朝准备的时间长达数年。远非实际作战时间看上去那么轻松容易,应该说正是西晋王朝的周密计划和准备,使得整个战局完全掌握在西晋一方,同时这次战役也为以后历次南北对峙中北方政权讨伐南方政权及突破长江天险提供了宝贵经验。西晋灭吴之战的经过早在曹魏政权灭蜀之战的筹备阶段,司马昭等人就基本确定了“先灭蜀,据益州顺江而下,水陆并进一举灭吴”的统一方略。随后邓艾攻克成都之后也有记载他向司马昭上书提出平吴方略的记载,由此可见曹魏政权早有对平吴之策的酝酿。酝酿阶段:公元263年魏灭蜀前后,曹魏政权内部尤其是曹魏的实际掌权人司马昭等人就已经对平吴方略进行了初步谋划和酝酿。中断期:灭蜀之后因为钟会的内乱,导致曹魏的军事力量受到一定的损失,而且司马昭原定的计划也是灭蜀之后要有一个三年的休整准备期。但是两年后,司马昭病逝,其子司马炎继承晋王之位,随后篡位称帝,西晋取代曹魏。但是新朝初立也不适宜兴兵,因此司马炎在建立西晋王朝后也没有立即发动灭吴之战。重启期:公元269年,政权初步稳固后,晋武帝司马炎开始重启灭吴计划。在继续贯彻前期相关的政治和经济准备准备措施的情况下,司马炎开始调整军事部署,大批优秀的将领开始调动任职,诸如羊祜、卫瓘和司马伷等名将开始进入东吴与西晋的边境任职,具体着手攻吴准备事宜。公元272年,西晋吸取曹操、曹丕父子伐吴失败的教训,派遣名将王濬进入四川任职,并尤其负责编练水军和建造战船的事项,以弥补西晋缺乏水军的短板。公元276年,西晋伐吴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羊祜正式提出伐吴的具体作战部署。结果因为种种因素,结果造成伐吴战事再次推迟,战争直到公元279年才正式发动,这也导致西晋灭吴的战略总设计师羊祜没能等到战争的开始就提前病逝。公元279年年底,西晋正式开始伐吴,兵分六路,水陆并进,仅仅三个月就会师东吴首都建康城下,东吴末帝孙皓投降,西晋统一全国。由此可以看出,西晋灭吴之战实质上是一个从酝酿到筹备再到实际实施历经多年的完善战略计划。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轻松顺利,如果没有前期的精心准备,战争过程绝不可能那么轻松顺利。以有备算无备,西晋的战前准备完胜东吴对比西晋和东吴的战前准备,可以明显看出西晋的准备充分,而东吴内部虽然也有有识之士发现问题和提出对策,但是东吴末帝孙皓都置若罔闻。在公元269年,西晋开始调整边境的将领安排,感受到压力的东吴名将陆抗开始上书孙皓,提出十七条建议,但是孙皓不予理睬。公元272年,西晋将领王濬在四川编练水军和建造战船,导致大量碎木顺江而下,东吴建平(今湖北秭归)太守吾彦发现后,向孙皓报告,并断定西晋在巴蜀建造战船准备伐吴。但是孙皓仍然置若罔闻。公元274年,东吴最后的名将陆抗临终之前,再次上表向孙皓建议加强防御,尤其是要注重建平和西陵(今湖北宜昌)一带的防御,提出在这一带必须增加兵力到八万才能应对西晋即将发起的进攻。孙皓再次不予采纳。由此可见,西晋在战前优选将领、厉兵秣马、编练水军和建造战船,而东吴在已经得知这些情报的情况下孙皓依旧不管不问,盲目的认为自己的水军占优和拥有长江天险,根本毫无战备可言。人才凋零,临战表现一塌糊涂公元279年,西晋伐吴之战正式打响,相较于西晋兵分六路,水陆并进,分割切断东吴整个长江防线。而东吴政权却文无良臣、武无良将,加上孙皓的统治不仅昏庸无能,而且暴虐嗜杀,导致统治集团内部极度分裂,军心民心尽失,从而导致迅速败亡。东吴虽然尚有二十多万兵力,却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渡江作战:在得知晋军南下进攻后,孙皓命令自己的宠臣丞相张悌率军三万渡江迎敌。放弃自己擅长的水军,渡江迎战实力比自己更强西晋陆军,简直就是以短击长。虽然随同出征的丹阳太守沈莹建议改变渡江迎敌的计划,依托水师在采石等待西晋军队决一死战。但是张悌不听,率军渡江,结果遭遇晋军强大陆军的进攻,三万精兵顷刻间土崩瓦解。这一战就把东吴士气全部打没了,此后的东吴军队与其说是抵抗,不如说是争相投降罢了。在沿江防线全面瓦解后,西晋水师已经抵达东吴都城建业附近,孙皓才派将领张象率领水师一万迎敌,结果张象所部东吴水师一见到西晋水师就迅速投降了。另一支东吴军队在陶濬的带领下,从征讨交趾的路上中途返回建业援救。随后被孙皓派往前线迎战,结果两万军队在出兵前夜全部逃散,由此可见东吴的军心之乱,士气之低。此后东吴军队在官员、将领的带领下,全部望风而降,众叛亲离的孙皓只能出城投降。综上,西晋灭吴之战中,本来西晋就占有国力优势,无论国土面积、人力物力财力均远胜偏居东南一隅的东吴。而且东吴末帝孙皓的统治昏庸残暴,导致统治集团离心离德,这些因素导致大局上看就已是以强击弱的格局。再加上东吴在战前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战前准备,即使陆抗等人屡次上书建议加强防御,孙皓根本不予理睬。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东吴在这场事关国运的战役中毫无斗志,顷刻间就土崩瓦解。李恒,唐宪宗第三子,母亲称为懿安皇后,郭氏。唐·贞元十一年七月,生于大明宫之别殿。初名李宥,元和元年八月,进封遂王。五年三月,领彰义军节度大使。七年十月,册封为皇太子,改今讳恒。十五年正月庚子,唐宪宗崩。丙午,李恒即皇帝位于太极殿东序。是日,召翰林学士段文昌、杜元颖、沈传师、李肇、侍读薛放、丁公,著对于思政殿,并赐金紫。丁未,集群臣班于月华门外。贬门下侍郎、平章事皇甫镈为崖州司户。戊申,上见宰臣于紫宸门外。辛亥,以朝议郎、守御史中丞、飞骑尉、袭徐国公、赐绯鱼袋萧俛为朝散大夫、守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武骑尉、赐紫金鱼,段文昌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上始御延英对宰臣。诏言:「山人柳泌轻怀左道。上惑先朝。固求牧人,贵欲疑众,自知虚诞,仍更遁逃。僧大通医方不精,药术皆妄。既延祸衅,俱是奸邪。邦国固有常刑,人神所宜共弃,付京兆府决杖处死。」金吾将军李道古贬循州司马。唐宪宗未年,锐于服饵,皇甫镈与李道古荐术人柳泌、僧大通待诏翰林。泌于台州为上炼神丹,上服之,日加躁渴,遽弃万国。甲寅,二王后介国公宇文仲达卒,有司与旧典葬祭之。以监察御史李德裕、右拾遗、李绅、礼部员外郎庾敬休并守本官,充翰林学士。丁巳,以剑南东川节度使李逢吉为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使,以吏部侍郎王涯检校礼部尚书、梓州刺史,充剑南东川节度使。己未,改恒岳为镇岳,恒州来镇州,定州恒阳县为曲阳县。恒王房子孙改为泜王房。丙寅,以右神策大将军张维清为单于大都护,充振武麟胜节度使。丁卯,上及群臣皆释服从吉。戊辰,群臣始朝于宣政衙。是夜地震。庚午,册大行皇帝贵妃郭氏为皇太后。贬谏议大夫李景俭为建州刺史。二月癸酉朔。丁丑,御丹凤楼,大赦天下。宣制毕,陈俳优百戏于丹凤门内,上纵观之。丁亥,幸左神策军观角抵及杂戏,日昃而罢。癸巳,罢邕管经略使,所管州县隶邕府。甲午,以桂管观察使裴行立为安南都护,充本管经略使。乙未,以太仆卿杜式方为桂州刺史,充桂管观察使。丙申,丹王逾薨。丁酉。敕入回纥使宜与私觌正员官十三员,入吐蕃使与八员。庚子,太子宾客吕元膺卒。辛丑,以户部侍郎杨于陵为户部尚书。壬寅,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科目人,宜令中书门下尚书省四品已上于尚书省同试。三月癸卯朔,赠皇太后父郭暧太傅,母虢国大长公主赠齐国大长公主。壬子,召侍讲学士韦处厚、路随于太液亭讲《毛诗关雎》、《尚书洪范》等篇。既罢,并赐绯鱼袋。左右军中尉马进潭、梁守谦、魏弘简等请立门戟,从之。以太子詹事分司东都韦贯之为河南尹。丁巳,御史中丞崔植奏:「元和十二年敕,御史台三院御史据除拜上日为先后,未上日不得计月数。又准其年九月十七日敕,逾一个月不在此限,行立班次,即宜以敕内先后为定。臣观此后敕未便事宜,请自今后三院御史职事行立,一切依敕文先后为定,除拜上日便为月数。」从之。戊午,吏部尚书赵宗儒奏:「先奉敕,先朝所放制科举人,令与中书门下四品已上官同于尚书省就试者。臣伏以制科所设,本在亲临,南省策试,亦非旧典。今覃恩既毕,庶政惟新,况山陵日近,公务繁迫,待问之士,就试非多。臣等商量,恐须停罢。」从之。罢申州岁贡茶。乙丑,以皇太后兄司农卿郭钊为刑部尚书兼司农卿,右金吾卫大将军郭鏦检校工部尚书。丁卯,贬太子宾客留司东都孟简为吉州员外司马。戊辰夜,大风雹。夏四月,壬申朔。丁丑,澧王薨。乙酉,三恪酅国公·杨造卒。丁亥,敕:「内侍省见管高品官白身,都四千六百一十八人,除官员一千六百九十六人外,其余单贫,无屋室居止,宜每人加衣粮半分。」五月,壬寅朔。癸卯,诏:「以国用不足,应天下两税、盐利、榷酒、税茶及户部阙官、除陌等钱,兼诸道杂榷税等,应合送上都及留州、留使、诸道支用、诸司使职掌人课料等钱,并每贯除旧垫陌外,量抽五十文。仍委本道、本司、本使据数逐季收计。其诸道钱便差纲部送付度支收管,待国用稍充,即依旧制。其京百司俸料,文官已抽修国学,不可重有抽取;武官所给校薄,亦不在抽取之限。」壬子,诏:「入景陵玄宫合供千味食,鱼肉肥鲜,恐致薰秽,宜令尚药局以香药代食。」庚申,葬宪宗于景陵。六月,辛未朔。丁丑,以司徒、兼中书令·韩弘,为河中尹,充河中晋绛慈隰等州节度使。安南都护桂仲武奏诛贼首杨清,收复安南府戊寅,以金吾将军李祐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夏州刺史,充夏绥银宥节度使,代李听。以听为灵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朔方灵盐节度使。以中书舍人王仲舒为洪州刺史、御史中丞,充江西观察使。己卯,放京兆府今年夏青苗钱八万三千五百六十贯,宜委令狐楚,以楚山陵用不尽绫绢,准实估付京兆府,代所放青苗钱。庚辰,加邠、宁、庆节度使李光颜特进,以城盐州之功也。以考功员外郎、史馆修撰李翱为朗州刺史,坐与李景俭相善故也。癸未,并兖州莱芜县入乾封县。己丑,工部尚书归登卒。壬辰,诏:「帝王所重者国体,所切者人情。苟得其体,必臻于大和;如失其情,是由于小利。况设官求理,颁禄责功,教既有常,宁宜就减。近以每岁经费,量入数少,外官俸料,据数收贯。朕再三思度,终所未安。今则岁属丰登,兵方偃息,自宜克己以足用,何得剥下以为谋。临轩载怀,实所增愧。其今年五月敕应给用钱每贯抽五十文,都计一百五十万贯,宜并停抽。」仍出内库钱三十七万五千贯,付度支给用。初,宪宗用兵,擢皇甫镈为相,苛敛剥下,人皆咎之,以至谴逐。至是宰臣创抽贯之利,制下,人情不悦,故罢之。癸巳,皇太后移居兴庆宫,皇帝与六宫侍从大合宴于南内,回幸右军,颁赐中尉等有差。自是凡三日一幸左右军及御宸晖、九仙等门,观角抵、杂戏。秋七月,辛朔。壬寅,以河中、晋、绛观察使·李绛为兵部尚书。甲辰,以大理卿·孔戢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乙巳,诏:「皇太后就安长乐,朝夕承颜,慈训所加,庆感兼极。今月六日是朕载诞之辰,奉迎皇太后于宫中上寿。朕既深欢慰,欲与臣下同之。其日,百僚、命妇宜于光顺门进名参贺,朕于光顺门内殿与百僚相见,永为常式。」非典也。郓曹濮等州节度赐号天平军,从马总奏也。丙午,敕:乙巳诏书载诞受贺仪宜停。先是,左丞韦绶奏行之,宰臣以古无降诞受贺之礼,奏罢之。丁未,苑内假山毁。压死役者七人。自五月五雨,至此月壬子始雨。甲寅,御新成永安殿观百戏,极欢而罢。乙卯,敕自今后新除节度、观察使到任日,具见在钱帛、斛斗、器械数目分析以闻。安南都护行立卒。是日,上幸安国寺观盂兰盆。邕管经略使杨旻卒。平卢军新加押新罗、渤海两蕃使,赐印一面,许置巡官一人。新作宝庆殿。庚申夜,荧惑入羽林。壬戌,盛饰安国、慈恩、千福、开业、章敬等寺,纵吐蕃使者观之。丙寅,以新成永安殿,与中宫贵主密宴以乐之,嫔妃皆预。丁卯,以门下待郎、平章事令狐楚为宣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宣、歙、池观察使。楚为山陵使,纵吏于翚刻下,不给工徒价钱,积留钱十五万贯,为羡余以献,故及于贬。八月,庚午朔。辛未,兵部尚书·杨于陵总百僚钱货轻重之议,取天下两税、榷酒、盐利等,悉以布帛任土所产物充税,并不徵见钱,则物渐重,钱渐轻,农人见免贱卖匹段。请中书门下、御史台诸官长重议施行。从之。癸酉,太子少傅致仕李鄘卒。甲戌,安南都护桂仲武斩叛将杨清首以献,收复安南府。乙亥,赐教坊钱五千贯,充息利本钱。御勤政楼,问人疾苦。前江西观察使裴次元卒。己卯,月掩牵牛。同州雨雪,害秋稼。京兆府户曹参军韦正牧专知景陵工作,刻削厨料充私用,计赃八千七百贯文;石作专知官奉仙县令于翚刻削,计赃一万三千贯,并宜决重杖处死。壬辰,幸鱼藻池,发神策军二千人浚鱼藻池。戊戌,以朝议郎、守御史中丞、武骑尉、赐紫金鱼袋崔植为朝散大夫、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己亥,宣歙观察使令狐楚再贬衡州刺史。九月,庚子朔,改河北税盐使为榷盐使。辛丑,大合乐于鱼藻宫,观竞渡。又召李酝、李光颜入朝,欲于重阳日宴群臣。拾遗李珏等上疏谏云:「元朔未改,园陵尚新。虽易月之期,俯从人欲;而三年之制,犹服心丧。夫遏密弛禁,盖为齐人;合乐内庭,事将未可。」不听。乙巳,以驾部郎中、知制诰李宗闵为中书舍人。宋州大水,损田六千顷。戊申,以重阳节曲宴郭钊兄弟、贵戚、主婿等于宣和殿。己酉,大酺三日,至是雨雪,树木无风而摧仆者十五六。以吏部侍郎崔群为御史大夫。沧、景水,损田。戊午,加河东节度使、金紫光录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太原尹、北都留守、上柱国、晋国公、食邑三千户裴度守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以邠宁节度使、检校司空、邠州刺史、上柱国、武威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李光颜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武宁军节度使、徐泗濠等州观察等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徐州刺史、上柱国、凉国公、食邑三千户李酝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昭义军节度、泽潞磁邢洺观察处置等使。夏州奏移宥州于长泽县置。辛酉,宴李光颜、李酝于麟德殿,颁赐优厚。以袁州刺史韩愈为朝散大夫、守国子祭酒,复赐金紫。丙寅,以御史大夫崔群检校兵部尚书、徐州刺史,充武宁军节度、徐泗宿濠观察等使;以将作监崔能为广州刺史,充岭南节度使。丁卯以兵部尚书李绛为御史大夫。戊辰,以前岭南节度使·孔戣为吏部侍郎。冬十月,庚午朔。阇婆国遣使朝贡。庚辰,宰相与吐蕃使于中书议事。京百司共赐钱一万贯,仰御史台据司额大小、公事闲剧均之。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卒,其弟承元上表请朝廷命帅,遣起居舍人柏耆宣慰之。辛巳,金公亮修成指南车、记里鼓车。壬午,吐蕃寇泾州,命中尉梁守谦将神策军四千人及八镇兵赴援。乙酉,以魏博等州节度观察等使、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侍中、魏博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沂国公、食邑三千户、实封三百户田弘正可检校司徒、兼中书令、镇州大都督府长史、成德军节度、镇冀深赵等州观察处置等使。以镇冀深赵等观察度支使、朝议郎、试金吾左卫胄曹参军兼监察御史王承元可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使持节滑州诸军事、守滑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义成军节度、郑滑等州观察等使。以昭义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酝可本官,为魏州大都督府长史,充魏博等州节度、观察等使。以义成军节度使刘悟依前检校右仆射、兼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昭义节度、泽潞邢洺磁等州观察等使。以左金吾将军田布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怀州刺史、御史大夫,充河阳三城怀孟节度使。乙酉,泾州奏吐蕃退去。时夏州节度使田缙贪猥,侵刻党项羌,羌引西蕃入寇,赖郝玼、李光颜奋命拒之,方退。丁亥,西川奏吐蕃侵雅州,令发兵镇守。东川节度使王涯陈破吐蕃策,言以厚赂北蕃,俾入西蕃,据地得人多少赏之。十一月,乙亥朔。癸卯,制:「朕闻帝王丕宅四海,子育群生,如天无不覆,如日无不烛。乃睠冀方,初丧戎帅,念乎三军之事,洎于四州之人。或怀忠积诚,而思用莫展;或灾荒兵役,而望恤何阶。今则昌运一开,诚节咸著。王承元首陈章疏,愿赴阙庭。永念父兄之忠,克固君臣之义,已加殊奖,别委重藩。又念成德军将士等,叶谋向义,丹款载申,咸欲效其器能,各宜列之爵秩。大将史重归、牛元翼已超授宠荣,今更都加厚赐。宜令谏议大夫郑覃往镇州宣慰,赐钱一百万贯。王泽所洽,天纲方恢,宥过释冤,与人休泰。其管内见禁囚徒,罪无轻重,并宜释放。朕以武俊之勋劳,光于彝鼎;士真之恭恪,继被节旄。承宗感恩,亦克立效。永言十代之宥,俾赐一门之荣。承宗感恩,亦克立效。永言十代之宥,俾赐一门之荣。承宗兄弟已授官爵,其承宗葬事亦差官监视,务令周厚。」丁未,封王承宗祖母李氏为晋国太夫人。辛亥,田弘正奏王承元以今月九日领兵二千人赴镇滑州。成德军徵赏钱颇急,乃命柏耆先往谕之。以华州刺史卫中行为陕州长史,充陕虢观察使;以宗正卿李翱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使。乙卯,上幸金吾将军郭鏦城南庄,鏦以庄为献。戊午,诏曰:「朕来日暂往华清宫,至暮却还。」御史大夫李绛、常侍崔元略已下伏延英门切谏。上曰:「朕已成行,不烦章疏。」谏官再三论列。是日,田弘正奏今月十六日入镇州讫。己未,上由复道出城幸华清宫,左右中尉擗仗,六军诸使、诸王、驸马千余人从,至晚还宫。癸亥,检校司徒、兼太子少少师郑余庆卒。以渭州刺史、泾原行营兵马使、保定郡王郝玼为庆州刺史。将,深入吐蕃接战,朝廷恐失勇将,故移之内地。十二月己巳朔。戊寅,召故女学士宋若华妹若昭入宫掌文奏。壬午,幸右军击鞠,遂畋于城西。丙戌,前昭义军节度使辛秘卒。己丑,以库部郎中、知制诰牛僧孺为御史中丞。岭南奏崖州司户参军皇甫镈卒。丙申,以司门员外郎白居易为主客郎中、知制诰。是岁,计户帐,户总二百三十七万五千四百,口总一千五百七十六万。定、盐、夏、剑南东西川、岭南、黔中、邕管、容管、安南合九十七州不申户帐。长庆元年正月,己亥朔。上亲荐献太清宫、太庙。是日,法驾赴南郊。日抱珥,宰臣贺于前。辛丑,祀昊天上帝于圆丘,即日还宫,御丹凤楼,大赦天下。改元长庆。内外文武及致仕官三品已上赐爵一及,四品已下加一阶,陪位白身人赐勋两转,应缘大礼移仗宿卫御楼兵仗将士,普恩之外,赐勋爵有差。仍准旧例,赐钱物二十万四千九百六十端匹。礼毕,群臣于楼前称贺。仗退,上朝太后于兴庆宫。壬寅,夏州节度使奏浙东、湖南等道防秋兵不习边事,请留其兵甲,归其人。灵武节度使李听奏请于淮南、忠武、武宁等道防秋兵中取三千人衣赐月粮,赐当道自募一千五百人马骁勇者以备边。仍令五十人为一社,每一马死,社人共补之,马永无阙。从之。癸卯,以河阳、怀节度使。田布为泾州刺史,充四镇北庭行营、泾原节度使;以刑部尚书兼司农卿郭钊检校户部尚书、怀州刺史,充河阳三城、怀节度使。以泾原节度使王潜检校兵部尚书、江陵尹,充荆南节度使。乙巳,鄜坊节度使韩璀改名充。己酉,以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翰林学士、司勋员外郎李德裕上疏曰:「臣见国朝故事,驸马国之亲密,不合与朝廷要官往来,开元中止尤切。近日驸马多至宰相及要官宅,此辈无他才可以延接,唯是漏泄禁密、交通中外。伏望宣示驸马等,今后有事任至中书见宰臣,此外不得至宰臣及台省官私第。」从从之。戊午夜,星孛于翼。壬戌,制朝议大夫、守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徐国公萧俯为尚书右仆射,累表乞罢政事故也。癸亥,以左散骑常侍崔元略为黔州刺史,充黔中观察使。丁卯,星孛于长辰,近太微西垣南第一星。二月,戊辰朔。癸酉,以尚书右仆射萧俯为吏部尚。甲戌,以检校右仆射兼吏部尚书韩皋守右仆射。乙亥夜,太白犯昴。丙子,上观杂伎乐于麟德殿,欢甚,顾谓给事中丁公著曰:「比闻外间公卿士庶时为欢宴,盖时和民安,甚慰予心。」公著对曰:「诚有此事。然臣之愚见,风俗如此,亦不足嘉。百司庶务,渐恐劳烦圣虑。」上曰:「何至于是?」对曰:「夫宾宴之礼,务达诚敬,不继以淫。故诗人美乐且有仪。讥其屡舞。前代名士良辰宴聚,或清谈赋诗,投壶雅歌,以杯酌献酬,不至于乱。国家自天宝已后,风俗奢靡,宴席以喧哗沉湎为乐。而居重位、秉大权者,优杂倨肆于公吏之间,曾无愧耻。公私相效,渐以成俗。则是物务多废。独圣心求理,安得不劳宸虑乎!陛下宜颁训令,禁其过差,则天下幸甚。」时上荒于酒乐,公著因对讽之,颇深嘉纳。己卯,幽州节度使刘总奏请去位落发为僧。又请分割幽州所管郡县为三道,请支三军赏设钱一百万贯。壬申,以中书侍郎、平章事段文昌检校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等使,以朝散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制诰、翰林学士、上柱国、建安县开国男杜元颖守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剑南西川节度使王播为刑部尚书,充盐铁转运使。乙酉,天平军节度使马总奏:「当道见管军士三万三千五百人,从去年正月巳后,情愿居农者放,逃户者不捕。」先是,平定河南,及王承元去镇州,宰臣萧俯等不顾远图,乃献销兵之议,请密诏天下军镇,每年限百人内破八人逃死,故总有是奏。丁亥夜,月犯岁星,在尾十三度。辛卯,寒食节,宴群臣于麟德殿,颁赐有差。壬辰,刑部侍郎李建卒。癸巳,九姓回纥毗伽保义可汗卒。三月,丁酉朔,浙东奏移明州于鄮县置。刘总进马一万五千匹。甲辰,郑滑节度使王承元祖母晋国太夫人李氏来朝,既见上,令朝太后于南内。丁未,宗正寺奏:「准贞元二十一年敕,宗子陪位,放五百七十人出身。准今年敕放三百人。伏缘人数至多,不沾恩泽,乞降特恩,更放二百人出身。」从之。平卢薛平奏:「海贼掠卖新罗人口于缘海郡县,请严加禁绝,俾异俗怀恩。」从之。戊申,罢京西、京北和籴使,扰人故也。罢河北榷盐法,许维计课利都数付榷盐院。庚戌,以左丞韦绶为礼部尚书。是夜,太白近五车。辛亥,命给事中韦弘庆充幽州宣慰使,左拾遣狄兼谟副之。盐铁使王播奏江淮盐估每斗加五十文,兼旧三百文。癸丑,以幽州卢龙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押奚、契丹两蕃经略等使、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楚国公刘总可检校司徒、兼侍中、天平军节度、郓曹濮等州观察等使。以宣武军节度使。检校右仆射、同平章事张弘靖为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充幽州卢龙军节度使。从刘总所奏故也。以凤翔节度使李愿检校司空、汴州刺史,充宣武军节度使;以邠宁节度使李光颜为凤翔尹,依前检校司空、平章事,充凤翔陇右节度使。以右卫大将军高霞寓检校工部尚书、邠州刺史、充邠宁节度使。谏官上疏论霞寓败军左谪,未宜拜方镇。不从。乙卯,以权知京兆尹卢士玫为瀛州刺史,充瀛莫等州团练观察使。从刘总奏析置也。丁巳,制:「刘总已极上台,仍移重镇,兄弟子侄,各授官荣,大将宾僚,亦宜超擢。幽州百姓给复一年,赐三军赏设钱一百万贯。令宣慰使薛存庆与弘靖计会支给。」戊午,封皇弟憬为鄜王,悦为琼王,恂为沔王,怿为婺王,愔为茂王,怡为光王,协为淄王,憺为衢王,?为澶王;皇子湛为景王,涵为江王,凑为漳王,溶为安王,〈注厘〉为颍王。以兵部侍郎柳公绰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己未,以屯田员外郎李德裕为考功郎中,左补阙李绅为司勋员外郎,并依前知制诰、翰林学士。敕今年钱徽下进士及第郑朗等一十四人,宜令中书舍人王起、主客郎中知制诰白居易等重试以闻。甲子,刘总请以私第为佛寺,乃遣中使赐寺额曰"报恩"。幽州奏刘总坚请为僧,又赐以僧衣,赐号大觉。总是夜遁去,幽州人不知所之。乙丑,以漳州刺史韩泰为郴州刺史,汀州刺史韩晔为永州刺史,循州刺史陈谏为道州刺史,量移也。夏四月,丙寅朔。授刘总弟约及总男等一十一人官,内五人为刺史,余朝班环卫。庚午,易定奏刘总已为僧,三月二十七日卒于当道界,赠太尉。甲戌,秘书监蒋乂卒。丙子,以前天平军节度使马总复为天平节度使。丁丑,诏:「国家设文学之科,本求才实,苟容侥幸,则异至公。访闻近日浮薄之徒,扇为朋党,谓之关节,干扰主司,每岁策名,无不先定。永言败俗,深用兴怀。郑朗等昨令重试,意在精覆艺能,不于异常之中,固求深僻题目,贵令所试成就,以观学艺浅深。孤竹管是祭天之乐,出于《周礼》正经,阅其呈试之文,都不知其本事。辞律鄙浅,芜累何多。亦令宣示钱徵,庶其深自怀愧。诚宜尽弃,以警将来。但以四海无虞,人心方泰,用弘宽假,式示殊恩。孔温业、赵存赵存约、窦洵直所试粗通,与及第;卢公亮等十一人可落下。自今后礼部举人,宜准开元二十五年敕,及第人所试杂文并策,送中书门下详覆。」贬礼部侍郎钱徽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李宗闵为剑州刺史,右补阙杨汝士为开州开江令。戊寅,宰臣崔植、杜元颖奏请,坐日所有群臣献替,事关礼体,便随日撰录,号为《圣政纪》,岁终付史馆。从之。事亦不行。丙戌,正衙命使册九姓回纥为登罗羽录没密施句主录毗伽可汗。辛卯,以衡州刺史令狐楚为郢州刺史,吉州司马孟简为睦州刺史。壬辰,诏百辟卿士宜各徇公,勿为朋党。甲午,以张弘靖入幽州,受朝贺。中书门下奏燕、蓟八州平,准礼宜告陵庙,从之。五月,丙申朔。戊戌,以刑狱淹滞,立程:凡大事,大理寺三十五日详断讫,申刑部,三十日闻奏;中事,大理寺三十日,刑部二十五日;小事,大理寺二十五日,刑部二十日。所断罪二十件已上为大,十件已上为中,十件已下为小。刑部四覆官、大理六丞每月常须二十日入省寺,其厨料令户部加给。从中丞牛僧孺奏也。己亥,贬考功员外郎李渤为虔州刺史,以前书宰相考辞太过,宰相杜元颖等奏贬之。癸卯,幽州大将李参已下十八人并为刺史及诸卫将军。己酉,右散骑常侍致仕柳登卒。辛亥,造百尺楼于宫中。壬子,加茶榷,旧额百文,更加五十文,从王播奏。拾遗李珏上参论其不可,疏奏不报。丙辰,建王审薨。丁巳,沧州先置景州于弓高县,置归化县于福城草市,并宜停废。壬戌,幽州宣慰使给事中薛存庆卒于镇州。癸亥,敕先置溵州于郾城,宜废;其郾城上蔡、西平、遂平两县复隶蔡州。皇妹太和公主出降回纥登罗骨没施合毗伽可汗。甲子,命金吾大将军胡证充送公主入回纥使,兼册可汗。又以太府卿李锐为入回纥婚礼使。六月,乙丑朔。辛未,吐蕃犯青塞堡。甲申,赐御史中丞牛僧孺金紫。秋七月,乙未朔。壬寅,月掩房次相。壬子,群臣上尊号曰文武孝德皇帝。是日,上受册于宣政殿,礼毕,御丹凤楼,大赦天下。甲寅,幽州监军使奏:"今月十日军乱,囚节度使张弘靖别馆。害判官韦雍、张宗元、崔仲卿、郑埙。军人取朱滔子洄为留后。"丁巳,贬张弘靖为太子宾客分司。己未,再贬弘靖为吉州刺史。朱洄自以年老,令军人立其子无融为留后。初,刘总归朝,籍其军中素难制者送归阙庭,克融在籍中。宰相崔植、杜元颖素不知兵,心无远虑,谓两河无虞,不复祸乱矣,遂奏刘总所籍大将并勒还幽州,故克融为乱,复失河北矣。庚申,以昭义军节度使刘悟检校司空,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充幽州卢龙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以国子祭酒韩愈为兵部侍郎。辛酉,太和长色主发赴回纥,上以半仗御通化门临送,群臣班于章敬寺前。八月甲子朔。己巳,镇州监军宋惟澄奏:「七月二十八日夜军乱,节度使田弘正并家属将佐三百余口并遇害。军人推衙将王廷凑为留后。」辛未,以左金吾将军杨元卿为泾州刺史,充四镇北庭行军、泾原节度使。敕公卿大臣至中书议幽、镇讨伐之谋。癸酉,王廷凑遣盗杀冀州刺史王进岌,据其郡。乙亥,以前泾原节度使田布起复检校工部尚书,兼魏州大都督府长史,充魏博节度使。己卯,以深州刺史、本州团练使牛元翼充深冀节度使。辛巳夜,太白近轩辕左角。冀州刺史吴暐潜为幽州兵所逐。瀛州兵乱,囚观察使卢士玫。瀛州寻为幽州兵所据。乙丑,以河东节度裴度充幽、镇两道招抚使。庚寅,以建州刺史李景俭为谏议大夫。壬辰夜,太白近太微西垣。癸巳,镇州出兵围深州。九月,甲午朔。丁酉,废兴州鸣水县。戊戌夜,太白近太微右执法。壬寅,大雨震霆。乙巳,相州兵乱,杀刺史邢楚。丙午,令内常侍段文政监领郑滑、河东、许三道兵,救援深州。吐蕃请盟,许之。辛亥夜,月近天关。壬子,幽州贼掠易州涞水、遂城、满城。癸丑,以前魏博节度使李酝为太子少保。癸酉,魏博节度使田布奏,出师五千赴贝州行营。冬十月,甲子朔。丙寅,太中大夫、守刑部尚书、骑都尉王播可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依前充盐铁转运使。以河东节度使裴度充镇州四面行营都招讨使。以左领军卫大将军杜叔良充深、冀诸道行营节度使。戊辰,以深、冀节度使牛元翼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成德军节度、镇冀深赵等州节度使。辛未,以中书舍人、知贡举王起为礼部侍郎,兵部郎中杨嗣复为库部郎中、知制诰。壬申,以东都留守郑絪为吏部尚书。以吏部尚书李绛检校右仆射,判东都尚书省事、东都留守、都畿防御使。以工部尚书丁公著检校左散骑常侍,兼越州刺史、御史中丞,充浙东观察使。乙亥,沂州刺史王智兴为武宁军节度副使。丁丑,裴度奏,自将兵取故关路进讨。朱克融兵寇蔚州。戊寅,王廷凑兵寇贝州。易州刺史柳公济奏于白石岭破燕军三千。沧州乌重胤奏,于饶阳破贼。工部尚书韦贯之卒。壬午,以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白居易为中书舍人。河东节度使裴度三上章,论翰林学士元稹与中官知枢密魏弘简交通,倾乱朝政。以稹为工部侍郎,罢学士。弘简为弓箭库使。甲申,以京兆尹、御史大夫柳公绰为吏部侍郎。丙戌,以深冀行营节度使杜叔良为沧州刺史、横海军节度使,以代乌重胤;授重胤检校司徒、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时上急于诛贼,杜叔良出征日面辞,奏云:「臣必旦夕破贼。」重胤善将知兵,以贼势未可卒平,用兵稍缓,故有是拜。丁亥,前浙东观察使薛戎卒。戊子,魏博田布奏,自率全师进讨。太子少保李酝卒。己丑,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崔为工部尚书、判度支。以山南西道节度使崔从为尚书左丞;以秘书监许季同为华州刺史,充潼关防御、镇国军使。辛卯,昭义刘悟奏,自将兵次临城。
那不叫帝王,叫部落或酋长,帝王是后代对其尊称,三皇五帝嘛。原始第一批人类生存非常艰难,那时气候温和地面植被茂盛,衍生大量动物,瓜分人类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后来又被火神祝融统治,四处成灾,又引起水神工共的不满,天下水灾地震不断。两家大战两败俱伤,工共不敌祝融,头撞不周山而亡,不周山倒,天上倾斜天火泄下,生灵涂炭。女娲亲自下凡杀了火神,炼五色石修天。把仅有的人类聚齐,授以生存和繁衍之本。人类逐渐战胜自然和发展农业政治文明等。农耕民族的农耕文化、文明,如:黃帝、炎帝、神农、大禹治水、愚翁移山、孙子兵法、李时珍…,等等,这些才是华夏文明的根,中华文化的魂!要把这些文化、文明的远古精华与封建儒、佛、道糟粕区分开来,把中华农耕文化、文明与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明结合在一起,形成新时代中华文化、文明。西晋灭吴之战三国末期晋武帝司马炎发动的旨在灭亡东吴统一中国的战争。虽然整个战役真正作战的时间不到三个月,但是从计划和筹备的时间算起,其实西晋王朝准备的时间长达数年。远非实际作战时间看上去那么轻松容易,应该说正是西晋王朝的周密计划和准备,使得整个战局完全掌握在西晋一方,同时这次战役也为以后历次南北对峙中北方政权讨伐南方政权及突破长江天险提供了宝贵经验。西晋灭吴之战的经过早在曹魏政权灭蜀之战的筹备阶段,司马昭等人就基本确定了“先灭蜀,据益州顺江而下,水陆并进一举灭吴”的统一方略。随后邓艾攻克成都之后也有记载他向司马昭上书提出平吴方略的记载,由此可见曹魏政权早有对平吴之策的酝酿。酝酿阶段:公元263年魏灭蜀前后,曹魏政权内部尤其是曹魏的实际掌权人司马昭等人就已经对平吴方略进行了初步谋划和酝酿。中断期:灭蜀之后因为钟会的内乱,导致曹魏的军事力量受到一定的损失,而且司马昭原定的计划也是灭蜀之后要有一个三年的休整准备期。但是两年后,司马昭病逝,其子司马炎继承晋王之位,随后篡位称帝,西晋取代曹魏。但是新朝初立也不适宜兴兵,因此司马炎在建立西晋王朝后也没有立即发动灭吴之战。重启期:公元269年,政权初步稳固后,晋武帝司马炎开始重启灭吴计划。在继续贯彻前期相关的政治和经济准备准备措施的情况下,司马炎开始调整军事部署,大批优秀的将领开始调动任职,诸如羊祜、卫瓘和司马伷等名将开始进入东吴与西晋的边境任职,具体着手攻吴准备事宜。公元272年,西晋吸取曹操、曹丕父子伐吴失败的教训,派遣名将王濬进入四川任职,并尤其负责编练水军和建造战船的事项,以弥补西晋缺乏水军的短板。公元276年,西晋伐吴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羊祜正式提出伐吴的具体作战部署。结果因为种种因素,结果造成伐吴战事再次推迟,战争直到公元279年才正式发动,这也导致西晋灭吴的战略总设计师羊祜没能等到战争的开始就提前病逝。公元279年年底,西晋正式开始伐吴,兵分六路,水陆并进,仅仅三个月就会师东吴首都建康城下,东吴末帝孙皓投降,西晋统一全国。由此可以看出,西晋灭吴之战实质上是一个从酝酿到筹备再到实际实施历经多年的完善战略计划。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轻松顺利,如果没有前期的精心准备,战争过程绝不可能那么轻松顺利。以有备算无备,西晋的战前准备完胜东吴对比西晋和东吴的战前准备,可以明显看出西晋的准备充分,而东吴内部虽然也有有识之士发现问题和提出对策,但是东吴末帝孙皓都置若罔闻。在公元269年,西晋开始调整边境的将领安排,感受到压力的东吴名将陆抗开始上书孙皓,提出十七条建议,但是孙皓不予理睬。公元272年,西晋将领王濬在四川编练水军和建造战船,导致大量碎木顺江而下,东吴建平(今湖北秭归)太守吾彦发现后,向孙皓报告,并断定西晋在巴蜀建造战船准备伐吴。但是孙皓仍然置若罔闻。公元274年,东吴最后的名将陆抗临终之前,再次上表向孙皓建议加强防御,尤其是要注重建平和西陵(今湖北宜昌)一带的防御,提出在这一带必须增加兵力到八万才能应对西晋即将发起的进攻。孙皓再次不予采纳。由此可见,西晋在战前优选将领、厉兵秣马、编练水军和建造战船,而东吴在已经得知这些情报的情况下孙皓依旧不管不问,盲目的认为自己的水军占优和拥有长江天险,根本毫无战备可言。人才凋零,临战表现一塌糊涂公元279年,西晋伐吴之战正式打响,相较于西晋兵分六路,水陆并进,分割切断东吴整个长江防线。而东吴政权却文无良臣、武无良将,加上孙皓的统治不仅昏庸无能,而且暴虐嗜杀,导致统治集团内部极度分裂,军心民心尽失,从而导致迅速败亡。东吴虽然尚有二十多万兵力,却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渡江作战:在得知晋军南下进攻后,孙皓命令自己的宠臣丞相张悌率军三万渡江迎敌。放弃自己擅长的水军,渡江迎战实力比自己更强西晋陆军,简直就是以短击长。虽然随同出征的丹阳太守沈莹建议改变渡江迎敌的计划,依托水师在采石等待西晋军队决一死战。但是张悌不听,率军渡江,结果遭遇晋军强大陆军的进攻,三万精兵顷刻间土崩瓦解。这一战就把东吴士气全部打没了,此后的东吴军队与其说是抵抗,不如说是争相投降罢了。在沿江防线全面瓦解后,西晋水师已经抵达东吴都城建业附近,孙皓才派将领张象率领水师一万迎敌,结果张象所部东吴水师一见到西晋水师就迅速投降了。另一支东吴军队在陶濬的带领下,从征讨交趾的路上中途返回建业援救。随后被孙皓派往前线迎战,结果两万军队在出兵前夜全部逃散,由此可见东吴的军心之乱,士气之低。此后东吴军队在官员、将领的带领下,全部望风而降,众叛亲离的孙皓只能出城投降。综上,西晋灭吴之战中,本来西晋就占有国力优势,无论国土面积、人力物力财力均远胜偏居东南一隅的东吴。而且东吴末帝孙皓的统治昏庸残暴,导致统治集团离心离德,这些因素导致大局上看就已是以强击弱的格局。再加上东吴在战前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战前准备,即使陆抗等人屡次上书建议加强防御,孙皓根本不予理睬。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东吴在这场事关国运的战役中毫无斗志,顷刻间就土崩瓦解。李恒,唐宪宗第三子,母亲称为懿安皇后,郭氏。唐·贞元十一年七月,生于大明宫之别殿。初名李宥,元和元年八月,进封遂王。五年三月,领彰义军节度大使。七年十月,册封为皇太子,改今讳恒。十五年正月庚子,唐宪宗崩。丙午,李恒即皇帝位于太极殿东序。是日,召翰林学士段文昌、杜元颖、沈传师、李肇、侍读薛放、丁公,著对于思政殿,并赐金紫。丁未,集群臣班于月华门外。贬门下侍郎、平章事皇甫镈为崖州司户。戊申,上见宰臣于紫宸门外。辛亥,以朝议郎、守御史中丞、飞骑尉、袭徐国公、赐绯鱼袋萧俛为朝散大夫、守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武骑尉、赐紫金鱼,段文昌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上始御延英对宰臣。诏言:「山人柳泌轻怀左道。上惑先朝。固求牧人,贵欲疑众,自知虚诞,仍更遁逃。僧大通医方不精,药术皆妄。既延祸衅,俱是奸邪。邦国固有常刑,人神所宜共弃,付京兆府决杖处死。」金吾将军李道古贬循州司马。唐宪宗未年,锐于服饵,皇甫镈与李道古荐术人柳泌、僧大通待诏翰林。泌于台州为上炼神丹,上服之,日加躁渴,遽弃万国。甲寅,二王后介国公宇文仲达卒,有司与旧典葬祭之。以监察御史李德裕、右拾遗、李绅、礼部员外郎庾敬休并守本官,充翰林学士。丁巳,以剑南东川节度使李逢吉为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使,以吏部侍郎王涯检校礼部尚书、梓州刺史,充剑南东川节度使。己未,改恒岳为镇岳,恒州来镇州,定州恒阳县为曲阳县。恒王房子孙改为泜王房。丙寅,以右神策大将军张维清为单于大都护,充振武麟胜节度使。丁卯,上及群臣皆释服从吉。戊辰,群臣始朝于宣政衙。是夜地震。庚午,册大行皇帝贵妃郭氏为皇太后。贬谏议大夫李景俭为建州刺史。二月癸酉朔。丁丑,御丹凤楼,大赦天下。宣制毕,陈俳优百戏于丹凤门内,上纵观之。丁亥,幸左神策军观角抵及杂戏,日昃而罢。癸巳,罢邕管经略使,所管州县隶邕府。甲午,以桂管观察使裴行立为安南都护,充本管经略使。乙未,以太仆卿杜式方为桂州刺史,充桂管观察使。丙申,丹王逾薨。丁酉。敕入回纥使宜与私觌正员官十三员,入吐蕃使与八员。庚子,太子宾客吕元膺卒。辛丑,以户部侍郎杨于陵为户部尚书。壬寅,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科目人,宜令中书门下尚书省四品已上于尚书省同试。三月癸卯朔,赠皇太后父郭暧太傅,母虢国大长公主赠齐国大长公主。壬子,召侍讲学士韦处厚、路随于太液亭讲《毛诗关雎》、《尚书洪范》等篇。既罢,并赐绯鱼袋。左右军中尉马进潭、梁守谦、魏弘简等请立门戟,从之。以太子詹事分司东都韦贯之为河南尹。丁巳,御史中丞崔植奏:「元和十二年敕,御史台三院御史据除拜上日为先后,未上日不得计月数。又准其年九月十七日敕,逾一个月不在此限,行立班次,即宜以敕内先后为定。臣观此后敕未便事宜,请自今后三院御史职事行立,一切依敕文先后为定,除拜上日便为月数。」从之。戊午,吏部尚书赵宗儒奏:「先奉敕,先朝所放制科举人,令与中书门下四品已上官同于尚书省就试者。臣伏以制科所设,本在亲临,南省策试,亦非旧典。今覃恩既毕,庶政惟新,况山陵日近,公务繁迫,待问之士,就试非多。臣等商量,恐须停罢。」从之。罢申州岁贡茶。乙丑,以皇太后兄司农卿郭钊为刑部尚书兼司农卿,右金吾卫大将军郭鏦检校工部尚书。丁卯,贬太子宾客留司东都孟简为吉州员外司马。戊辰夜,大风雹。夏四月,壬申朔。丁丑,澧王薨。乙酉,三恪酅国公·杨造卒。丁亥,敕:「内侍省见管高品官白身,都四千六百一十八人,除官员一千六百九十六人外,其余单贫,无屋室居止,宜每人加衣粮半分。」五月,壬寅朔。癸卯,诏:「以国用不足,应天下两税、盐利、榷酒、税茶及户部阙官、除陌等钱,兼诸道杂榷税等,应合送上都及留州、留使、诸道支用、诸司使职掌人课料等钱,并每贯除旧垫陌外,量抽五十文。仍委本道、本司、本使据数逐季收计。其诸道钱便差纲部送付度支收管,待国用稍充,即依旧制。其京百司俸料,文官已抽修国学,不可重有抽取;武官所给校薄,亦不在抽取之限。」壬子,诏:「入景陵玄宫合供千味食,鱼肉肥鲜,恐致薰秽,宜令尚药局以香药代食。」庚申,葬宪宗于景陵。六月,辛未朔。丁丑,以司徒、兼中书令·韩弘,为河中尹,充河中晋绛慈隰等州节度使。安南都护桂仲武奏诛贼首杨清,收复安南府戊寅,以金吾将军李祐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夏州刺史,充夏绥银宥节度使,代李听。以听为灵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朔方灵盐节度使。以中书舍人王仲舒为洪州刺史、御史中丞,充江西观察使。己卯,放京兆府今年夏青苗钱八万三千五百六十贯,宜委令狐楚,以楚山陵用不尽绫绢,准实估付京兆府,代所放青苗钱。庚辰,加邠、宁、庆节度使李光颜特进,以城盐州之功也。以考功员外郎、史馆修撰李翱为朗州刺史,坐与李景俭相善故也。癸未,并兖州莱芜县入乾封县。己丑,工部尚书归登卒。壬辰,诏:「帝王所重者国体,所切者人情。苟得其体,必臻于大和;如失其情,是由于小利。况设官求理,颁禄责功,教既有常,宁宜就减。近以每岁经费,量入数少,外官俸料,据数收贯。朕再三思度,终所未安。今则岁属丰登,兵方偃息,自宜克己以足用,何得剥下以为谋。临轩载怀,实所增愧。其今年五月敕应给用钱每贯抽五十文,都计一百五十万贯,宜并停抽。」仍出内库钱三十七万五千贯,付度支给用。初,宪宗用兵,擢皇甫镈为相,苛敛剥下,人皆咎之,以至谴逐。至是宰臣创抽贯之利,制下,人情不悦,故罢之。癸巳,皇太后移居兴庆宫,皇帝与六宫侍从大合宴于南内,回幸右军,颁赐中尉等有差。自是凡三日一幸左右军及御宸晖、九仙等门,观角抵、杂戏。秋七月,辛朔。壬寅,以河中、晋、绛观察使·李绛为兵部尚书。甲辰,以大理卿·孔戢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乙巳,诏:「皇太后就安长乐,朝夕承颜,慈训所加,庆感兼极。今月六日是朕载诞之辰,奉迎皇太后于宫中上寿。朕既深欢慰,欲与臣下同之。其日,百僚、命妇宜于光顺门进名参贺,朕于光顺门内殿与百僚相见,永为常式。」非典也。郓曹濮等州节度赐号天平军,从马总奏也。丙午,敕:乙巳诏书载诞受贺仪宜停。先是,左丞韦绶奏行之,宰臣以古无降诞受贺之礼,奏罢之。丁未,苑内假山毁。压死役者七人。自五月五雨,至此月壬子始雨。甲寅,御新成永安殿观百戏,极欢而罢。乙卯,敕自今后新除节度、观察使到任日,具见在钱帛、斛斗、器械数目分析以闻。安南都护行立卒。是日,上幸安国寺观盂兰盆。邕管经略使杨旻卒。平卢军新加押新罗、渤海两蕃使,赐印一面,许置巡官一人。新作宝庆殿。庚申夜,荧惑入羽林。壬戌,盛饰安国、慈恩、千福、开业、章敬等寺,纵吐蕃使者观之。丙寅,以新成永安殿,与中宫贵主密宴以乐之,嫔妃皆预。丁卯,以门下待郎、平章事令狐楚为宣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宣、歙、池观察使。楚为山陵使,纵吏于翚刻下,不给工徒价钱,积留钱十五万贯,为羡余以献,故及于贬。八月,庚午朔。辛未,兵部尚书·杨于陵总百僚钱货轻重之议,取天下两税、榷酒、盐利等,悉以布帛任土所产物充税,并不徵见钱,则物渐重,钱渐轻,农人见免贱卖匹段。请中书门下、御史台诸官长重议施行。从之。癸酉,太子少傅致仕李鄘卒。甲戌,安南都护桂仲武斩叛将杨清首以献,收复安南府。乙亥,赐教坊钱五千贯,充息利本钱。御勤政楼,问人疾苦。前江西观察使裴次元卒。己卯,月掩牵牛。同州雨雪,害秋稼。京兆府户曹参军韦正牧专知景陵工作,刻削厨料充私用,计赃八千七百贯文;石作专知官奉仙县令于翚刻削,计赃一万三千贯,并宜决重杖处死。壬辰,幸鱼藻池,发神策军二千人浚鱼藻池。戊戌,以朝议郎、守御史中丞、武骑尉、赐紫金鱼袋崔植为朝散大夫、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己亥,宣歙观察使令狐楚再贬衡州刺史。九月,庚子朔,改河北税盐使为榷盐使。辛丑,大合乐于鱼藻宫,观竞渡。又召李酝、李光颜入朝,欲于重阳日宴群臣。拾遗李珏等上疏谏云:「元朔未改,园陵尚新。虽易月之期,俯从人欲;而三年之制,犹服心丧。夫遏密弛禁,盖为齐人;合乐内庭,事将未可。」不听。乙巳,以驾部郎中、知制诰李宗闵为中书舍人。宋州大水,损田六千顷。戊申,以重阳节曲宴郭钊兄弟、贵戚、主婿等于宣和殿。己酉,大酺三日,至是雨雪,树木无风而摧仆者十五六。以吏部侍郎崔群为御史大夫。沧、景水,损田。戊午,加河东节度使、金紫光录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太原尹、北都留守、上柱国、晋国公、食邑三千户裴度守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以邠宁节度使、检校司空、邠州刺史、上柱国、武威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李光颜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武宁军节度使、徐泗濠等州观察等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徐州刺史、上柱国、凉国公、食邑三千户李酝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昭义军节度、泽潞磁邢洺观察处置等使。夏州奏移宥州于长泽县置。辛酉,宴李光颜、李酝于麟德殿,颁赐优厚。以袁州刺史韩愈为朝散大夫、守国子祭酒,复赐金紫。丙寅,以御史大夫崔群检校兵部尚书、徐州刺史,充武宁军节度、徐泗宿濠观察等使;以将作监崔能为广州刺史,充岭南节度使。丁卯以兵部尚书李绛为御史大夫。戊辰,以前岭南节度使·孔戣为吏部侍郎。冬十月,庚午朔。阇婆国遣使朝贡。庚辰,宰相与吐蕃使于中书议事。京百司共赐钱一万贯,仰御史台据司额大小、公事闲剧均之。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卒,其弟承元上表请朝廷命帅,遣起居舍人柏耆宣慰之。辛巳,金公亮修成指南车、记里鼓车。壬午,吐蕃寇泾州,命中尉梁守谦将神策军四千人及八镇兵赴援。乙酉,以魏博等州节度观察等使、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侍中、魏博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沂国公、食邑三千户、实封三百户田弘正可检校司徒、兼中书令、镇州大都督府长史、成德军节度、镇冀深赵等州观察处置等使。以镇冀深赵等观察度支使、朝议郎、试金吾左卫胄曹参军兼监察御史王承元可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使持节滑州诸军事、守滑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义成军节度、郑滑等州观察等使。以昭义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酝可本官,为魏州大都督府长史,充魏博等州节度、观察等使。以义成军节度使刘悟依前检校右仆射、兼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昭义节度、泽潞邢洺磁等州观察等使。以左金吾将军田布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怀州刺史、御史大夫,充河阳三城怀孟节度使。乙酉,泾州奏吐蕃退去。时夏州节度使田缙贪猥,侵刻党项羌,羌引西蕃入寇,赖郝玼、李光颜奋命拒之,方退。丁亥,西川奏吐蕃侵雅州,令发兵镇守。东川节度使王涯陈破吐蕃策,言以厚赂北蕃,俾入西蕃,据地得人多少赏之。十一月,乙亥朔。癸卯,制:「朕闻帝王丕宅四海,子育群生,如天无不覆,如日无不烛。乃睠冀方,初丧戎帅,念乎三军之事,洎于四州之人。或怀忠积诚,而思用莫展;或灾荒兵役,而望恤何阶。今则昌运一开,诚节咸著。王承元首陈章疏,愿赴阙庭。永念父兄之忠,克固君臣之义,已加殊奖,别委重藩。又念成德军将士等,叶谋向义,丹款载申,咸欲效其器能,各宜列之爵秩。大将史重归、牛元翼已超授宠荣,今更都加厚赐。宜令谏议大夫郑覃往镇州宣慰,赐钱一百万贯。王泽所洽,天纲方恢,宥过释冤,与人休泰。其管内见禁囚徒,罪无轻重,并宜释放。朕以武俊之勋劳,光于彝鼎;士真之恭恪,继被节旄。承宗感恩,亦克立效。永言十代之宥,俾赐一门之荣。承宗感恩,亦克立效。永言十代之宥,俾赐一门之荣。承宗兄弟已授官爵,其承宗葬事亦差官监视,务令周厚。」丁未,封王承宗祖母李氏为晋国太夫人。辛亥,田弘正奏王承元以今月九日领兵二千人赴镇滑州。成德军徵赏钱颇急,乃命柏耆先往谕之。以华州刺史卫中行为陕州长史,充陕虢观察使;以宗正卿李翱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使。乙卯,上幸金吾将军郭鏦城南庄,鏦以庄为献。戊午,诏曰:「朕来日暂往华清宫,至暮却还。」御史大夫李绛、常侍崔元略已下伏延英门切谏。上曰:「朕已成行,不烦章疏。」谏官再三论列。是日,田弘正奏今月十六日入镇州讫。己未,上由复道出城幸华清宫,左右中尉擗仗,六军诸使、诸王、驸马千余人从,至晚还宫。癸亥,检校司徒、兼太子少少师郑余庆卒。以渭州刺史、泾原行营兵马使、保定郡王郝玼为庆州刺史。将,深入吐蕃接战,朝廷恐失勇将,故移之内地。十二月己巳朔。戊寅,召故女学士宋若华妹若昭入宫掌文奏。壬午,幸右军击鞠,遂畋于城西。丙戌,前昭义军节度使辛秘卒。己丑,以库部郎中、知制诰牛僧孺为御史中丞。岭南奏崖州司户参军皇甫镈卒。丙申,以司门员外郎白居易为主客郎中、知制诰。是岁,计户帐,户总二百三十七万五千四百,口总一千五百七十六万。定、盐、夏、剑南东西川、岭南、黔中、邕管、容管、安南合九十七州不申户帐。长庆元年正月,己亥朔。上亲荐献太清宫、太庙。是日,法驾赴南郊。日抱珥,宰臣贺于前。辛丑,祀昊天上帝于圆丘,即日还宫,御丹凤楼,大赦天下。改元长庆。内外文武及致仕官三品已上赐爵一及,四品已下加一阶,陪位白身人赐勋两转,应缘大礼移仗宿卫御楼兵仗将士,普恩之外,赐勋爵有差。仍准旧例,赐钱物二十万四千九百六十端匹。礼毕,群臣于楼前称贺。仗退,上朝太后于兴庆宫。壬寅,夏州节度使奏浙东、湖南等道防秋兵不习边事,请留其兵甲,归其人。灵武节度使李听奏请于淮南、忠武、武宁等道防秋兵中取三千人衣赐月粮,赐当道自募一千五百人马骁勇者以备边。仍令五十人为一社,每一马死,社人共补之,马永无阙。从之。癸卯,以河阳、怀节度使。田布为泾州刺史,充四镇北庭行营、泾原节度使;以刑部尚书兼司农卿郭钊检校户部尚书、怀州刺史,充河阳三城、怀节度使。以泾原节度使王潜检校兵部尚书、江陵尹,充荆南节度使。乙巳,鄜坊节度使韩璀改名充。己酉,以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翰林学士、司勋员外郎李德裕上疏曰:「臣见国朝故事,驸马国之亲密,不合与朝廷要官往来,开元中止尤切。近日驸马多至宰相及要官宅,此辈无他才可以延接,唯是漏泄禁密、交通中外。伏望宣示驸马等,今后有事任至中书见宰臣,此外不得至宰臣及台省官私第。」从从之。戊午夜,星孛于翼。壬戌,制朝议大夫、守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徐国公萧俯为尚书右仆射,累表乞罢政事故也。癸亥,以左散骑常侍崔元略为黔州刺史,充黔中观察使。丁卯,星孛于长辰,近太微西垣南第一星。二月,戊辰朔。癸酉,以尚书右仆射萧俯为吏部尚。甲戌,以检校右仆射兼吏部尚书韩皋守右仆射。乙亥夜,太白犯昴。丙子,上观杂伎乐于麟德殿,欢甚,顾谓给事中丁公著曰:「比闻外间公卿士庶时为欢宴,盖时和民安,甚慰予心。」公著对曰:「诚有此事。然臣之愚见,风俗如此,亦不足嘉。百司庶务,渐恐劳烦圣虑。」上曰:「何至于是?」对曰:「夫宾宴之礼,务达诚敬,不继以淫。故诗人美乐且有仪。讥其屡舞。前代名士良辰宴聚,或清谈赋诗,投壶雅歌,以杯酌献酬,不至于乱。国家自天宝已后,风俗奢靡,宴席以喧哗沉湎为乐。而居重位、秉大权者,优杂倨肆于公吏之间,曾无愧耻。公私相效,渐以成俗。则是物务多废。独圣心求理,安得不劳宸虑乎!陛下宜颁训令,禁其过差,则天下幸甚。」时上荒于酒乐,公著因对讽之,颇深嘉纳。己卯,幽州节度使刘总奏请去位落发为僧。又请分割幽州所管郡县为三道,请支三军赏设钱一百万贯。壬申,以中书侍郎、平章事段文昌检校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等使,以朝散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制诰、翰林学士、上柱国、建安县开国男杜元颖守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剑南西川节度使王播为刑部尚书,充盐铁转运使。乙酉,天平军节度使马总奏:「当道见管军士三万三千五百人,从去年正月巳后,情愿居农者放,逃户者不捕。」先是,平定河南,及王承元去镇州,宰臣萧俯等不顾远图,乃献销兵之议,请密诏天下军镇,每年限百人内破八人逃死,故总有是奏。丁亥夜,月犯岁星,在尾十三度。辛卯,寒食节,宴群臣于麟德殿,颁赐有差。壬辰,刑部侍郎李建卒。癸巳,九姓回纥毗伽保义可汗卒。三月,丁酉朔,浙东奏移明州于鄮县置。刘总进马一万五千匹。甲辰,郑滑节度使王承元祖母晋国太夫人李氏来朝,既见上,令朝太后于南内。丁未,宗正寺奏:「准贞元二十一年敕,宗子陪位,放五百七十人出身。准今年敕放三百人。伏缘人数至多,不沾恩泽,乞降特恩,更放二百人出身。」从之。平卢薛平奏:「海贼掠卖新罗人口于缘海郡县,请严加禁绝,俾异俗怀恩。」从之。戊申,罢京西、京北和籴使,扰人故也。罢河北榷盐法,许维计课利都数付榷盐院。庚戌,以左丞韦绶为礼部尚书。是夜,太白近五车。辛亥,命给事中韦弘庆充幽州宣慰使,左拾遣狄兼谟副之。盐铁使王播奏江淮盐估每斗加五十文,兼旧三百文。癸丑,以幽州卢龙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押奚、契丹两蕃经略等使、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楚国公刘总可检校司徒、兼侍中、天平军节度、郓曹濮等州观察等使。以宣武军节度使。检校右仆射、同平章事张弘靖为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充幽州卢龙军节度使。从刘总所奏故也。以凤翔节度使李愿检校司空、汴州刺史,充宣武军节度使;以邠宁节度使李光颜为凤翔尹,依前检校司空、平章事,充凤翔陇右节度使。以右卫大将军高霞寓检校工部尚书、邠州刺史、充邠宁节度使。谏官上疏论霞寓败军左谪,未宜拜方镇。不从。乙卯,以权知京兆尹卢士玫为瀛州刺史,充瀛莫等州团练观察使。从刘总奏析置也。丁巳,制:「刘总已极上台,仍移重镇,兄弟子侄,各授官荣,大将宾僚,亦宜超擢。幽州百姓给复一年,赐三军赏设钱一百万贯。令宣慰使薛存庆与弘靖计会支给。」戊午,封皇弟憬为鄜王,悦为琼王,恂为沔王,怿为婺王,愔为茂王,怡为光王,协为淄王,憺为衢王,?为澶王;皇子湛为景王,涵为江王,凑为漳王,溶为安王,〈注厘〉为颍王。以兵部侍郎柳公绰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己未,以屯田员外郎李德裕为考功郎中,左补阙李绅为司勋员外郎,并依前知制诰、翰林学士。敕今年钱徽下进士及第郑朗等一十四人,宜令中书舍人王起、主客郎中知制诰白居易等重试以闻。甲子,刘总请以私第为佛寺,乃遣中使赐寺额曰"报恩"。幽州奏刘总坚请为僧,又赐以僧衣,赐号大觉。总是夜遁去,幽州人不知所之。乙丑,以漳州刺史韩泰为郴州刺史,汀州刺史韩晔为永州刺史,循州刺史陈谏为道州刺史,量移也。夏四月,丙寅朔。授刘总弟约及总男等一十一人官,内五人为刺史,余朝班环卫。庚午,易定奏刘总已为僧,三月二十七日卒于当道界,赠太尉。甲戌,秘书监蒋乂卒。丙子,以前天平军节度使马总复为天平节度使。丁丑,诏:「国家设文学之科,本求才实,苟容侥幸,则异至公。访闻近日浮薄之徒,扇为朋党,谓之关节,干扰主司,每岁策名,无不先定。永言败俗,深用兴怀。郑朗等昨令重试,意在精覆艺能,不于异常之中,固求深僻题目,贵令所试成就,以观学艺浅深。孤竹管是祭天之乐,出于《周礼》正经,阅其呈试之文,都不知其本事。辞律鄙浅,芜累何多。亦令宣示钱徵,庶其深自怀愧。诚宜尽弃,以警将来。但以四海无虞,人心方泰,用弘宽假,式示殊恩。孔温业、赵存赵存约、窦洵直所试粗通,与及第;卢公亮等十一人可落下。自今后礼部举人,宜准开元二十五年敕,及第人所试杂文并策,送中书门下详覆。」贬礼部侍郎钱徽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李宗闵为剑州刺史,右补阙杨汝士为开州开江令。戊寅,宰臣崔植、杜元颖奏请,坐日所有群臣献替,事关礼体,便随日撰录,号为《圣政纪》,岁终付史馆。从之。事亦不行。丙戌,正衙命使册九姓回纥为登罗羽录没密施句主录毗伽可汗。辛卯,以衡州刺史令狐楚为郢州刺史,吉州司马孟简为睦州刺史。壬辰,诏百辟卿士宜各徇公,勿为朋党。甲午,以张弘靖入幽州,受朝贺。中书门下奏燕、蓟八州平,准礼宜告陵庙,从之。五月,丙申朔。戊戌,以刑狱淹滞,立程:凡大事,大理寺三十五日详断讫,申刑部,三十日闻奏;中事,大理寺三十日,刑部二十五日;小事,大理寺二十五日,刑部二十日。所断罪二十件已上为大,十件已上为中,十件已下为小。刑部四覆官、大理六丞每月常须二十日入省寺,其厨料令户部加给。从中丞牛僧孺奏也。己亥,贬考功员外郎李渤为虔州刺史,以前书宰相考辞太过,宰相杜元颖等奏贬之。癸卯,幽州大将李参已下十八人并为刺史及诸卫将军。己酉,右散骑常侍致仕柳登卒。辛亥,造百尺楼于宫中。壬子,加茶榷,旧额百文,更加五十文,从王播奏。拾遗李珏上参论其不可,疏奏不报。丙辰,建王审薨。丁巳,沧州先置景州于弓高县,置归化县于福城草市,并宜停废。壬戌,幽州宣慰使给事中薛存庆卒于镇州。癸亥,敕先置溵州于郾城,宜废;其郾城上蔡、西平、遂平两县复隶蔡州。皇妹太和公主出降回纥登罗骨没施合毗伽可汗。甲子,命金吾大将军胡证充送公主入回纥使,兼册可汗。又以太府卿李锐为入回纥婚礼使。六月,乙丑朔。辛未,吐蕃犯青塞堡。甲申,赐御史中丞牛僧孺金紫。秋七月,乙未朔。壬寅,月掩房次相。壬子,群臣上尊号曰文武孝德皇帝。是日,上受册于宣政殿,礼毕,御丹凤楼,大赦天下。甲寅,幽州监军使奏:"今月十日军乱,囚节度使张弘靖别馆。害判官韦雍、张宗元、崔仲卿、郑埙。军人取朱滔子洄为留后。"丁巳,贬张弘靖为太子宾客分司。己未,再贬弘靖为吉州刺史。朱洄自以年老,令军人立其子无融为留后。初,刘总归朝,籍其军中素难制者送归阙庭,克融在籍中。宰相崔植、杜元颖素不知兵,心无远虑,谓两河无虞,不复祸乱矣,遂奏刘总所籍大将并勒还幽州,故克融为乱,复失河北矣。庚申,以昭义军节度使刘悟检校司空,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充幽州卢龙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以国子祭酒韩愈为兵部侍郎。辛酉,太和长色主发赴回纥,上以半仗御通化门临送,群臣班于章敬寺前。八月甲子朔。己巳,镇州监军宋惟澄奏:「七月二十八日夜军乱,节度使田弘正并家属将佐三百余口并遇害。军人推衙将王廷凑为留后。」辛未,以左金吾将军杨元卿为泾州刺史,充四镇北庭行军、泾原节度使。敕公卿大臣至中书议幽、镇讨伐之谋。癸酉,王廷凑遣盗杀冀州刺史王进岌,据其郡。乙亥,以前泾原节度使田布起复检校工部尚书,兼魏州大都督府长史,充魏博节度使。己卯,以深州刺史、本州团练使牛元翼充深冀节度使。辛巳夜,太白近轩辕左角。冀州刺史吴暐潜为幽州兵所逐。瀛州兵乱,囚观察使卢士玫。瀛州寻为幽州兵所据。乙丑,以河东节度裴度充幽、镇两道招抚使。庚寅,以建州刺史李景俭为谏议大夫。壬辰夜,太白近太微西垣。癸巳,镇州出兵围深州。九月,甲午朔。丁酉,废兴州鸣水县。戊戌夜,太白近太微右执法。壬寅,大雨震霆。乙巳,相州兵乱,杀刺史邢楚。丙午,令内常侍段文政监领郑滑、河东、许三道兵,救援深州。吐蕃请盟,许之。辛亥夜,月近天关。壬子,幽州贼掠易州涞水、遂城、满城。癸丑,以前魏博节度使李酝为太子少保。癸酉,魏博节度使田布奏,出师五千赴贝州行营。冬十月,甲子朔。丙寅,太中大夫、守刑部尚书、骑都尉王播可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依前充盐铁转运使。以河东节度使裴度充镇州四面行营都招讨使。以左领军卫大将军杜叔良充深、冀诸道行营节度使。戊辰,以深、冀节度使牛元翼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成德军节度、镇冀深赵等州节度使。辛未,以中书舍人、知贡举王起为礼部侍郎,兵部郎中杨嗣复为库部郎中、知制诰。壬申,以东都留守郑絪为吏部尚书。以吏部尚书李绛检校右仆射,判东都尚书省事、东都留守、都畿防御使。以工部尚书丁公著检校左散骑常侍,兼越州刺史、御史中丞,充浙东观察使。乙亥,沂州刺史王智兴为武宁军节度副使。丁丑,裴度奏,自将兵取故关路进讨。朱克融兵寇蔚州。戊寅,王廷凑兵寇贝州。易州刺史柳公济奏于白石岭破燕军三千。沧州乌重胤奏,于饶阳破贼。工部尚书韦贯之卒。壬午,以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白居易为中书舍人。河东节度使裴度三上章,论翰林学士元稹与中官知枢密魏弘简交通,倾乱朝政。以稹为工部侍郎,罢学士。弘简为弓箭库使。甲申,以京兆尹、御史大夫柳公绰为吏部侍郎。丙戌,以深冀行营节度使杜叔良为沧州刺史、横海军节度使,以代乌重胤;授重胤检校司徒、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时上急于诛贼,杜叔良出征日面辞,奏云:「臣必旦夕破贼。」重胤善将知兵,以贼势未可卒平,用兵稍缓,故有是拜。丁亥,前浙东观察使薛戎卒。戊子,魏博田布奏,自率全师进讨。太子少保李酝卒。己丑,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崔为工部尚书、判度支。以山南西道节度使崔从为尚书左丞;以秘书监许季同为华州刺史,充潼关防御、镇国军使。辛卯,昭义刘悟奏,自将兵次临城。这个题目,可能需要分两个问题来讨论。第一个,“《尚书》载: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的问题。《尚书》,原来称《书》,有今文和古文之别。今文《尚书》,是原来的秦博士伏生,在西汉初口授,弟子们用汉隶记录而成的,所以叫今文。古文《尚书》,分几个版本,有孔子家传本、汉皇家藏本、河间献王本等,因为是用秦之前六国文字书写的,因此称古文。古文《尚书》二十八篇,今文《尚书》拆分了一篇,成为二十九篇。但是,不论古文本还是今文本,里面都没有记载本题目内容的《太甲》三篇。《书》或者《尚书》里,有没有《上甲》篇目呢,还真可能有过。证据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公孙丑上》和《离娄上》中,有“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句话,并注明引自《太甲》。此后,《礼记》的《表记》、《缁衣》、《大学》里,也引了《太甲》的只言片语。以上的引用,并没有提到伊尹放太甲这件事。一百余年后的东汉,发生了一件事——和帝时期的大臣张霸,自称发现了一百二十篇的古文《尚书》。但是很快被发现,这部书是他伪造的——他把今文《尚书》的二十九篇,拆分成数十篇,再以《左传》和《书序》作为收尾。把戏被拆穿了,但是所谓《百篇书序》流传了下来,还被说成是孔子所做。再往后,就是又晚了二百多年后的东晋,元帝时的豫章内史梅赜,献了一部所谓孔安国作传的伪古文《尚书》,此书五十八篇。在这部伪古文《尚书》里,有《太甲》三篇。题目中说,“《尚书》载云云”,大概指的就是伪古文《尚书》所载了。不过,这部书中《太甲》关于伊尹的内容,基本来自《史记.殷本纪》。第二个问题,关于“伊尹放太甲于桐宫”。司马迁写《史记》,对于《尚书》很重视。前所述及的古文《尚书》二十八篇和今文《尚书》扩展为二十九篇,太史公能够使用的材料,都用上了。这是因为,今文经学的泰斗人物伏生,就是司马迁的老师。同时,古文经学的翘楚孔安国,也是司马迁的老师。于是,第一件事,司马迁所引用的不论是古文《尚书》还是今文《尚书》,都没有《太甲》;第二件事,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还参考了许多其他的史料,以及自己在民间搜集到的古史信息。比如,《书》中可能曾有《太甲》篇章,孟子已经说到了,可是后来佚亡了,司马迁也没能看到。但是,《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记载“伊尹放太甲于桐宫”,就比孟子更早了一百年以上,司马迁采用了。可能还有其他古籍。甲骨文的出土,验证了司马迁《殷本纪》的高度可信性。因此,现代的学者,对于《殷本纪》中所载伊尹的事迹,绝大多数持认可态度。《古本竹书纪年》说,太甲被放后,曾自桐潜出,刺杀了伊尹。北宋刘恕在《通鉴外纪》中,斥之为“流俗妄说”,以后也就没人再提此事了。至于“伊尹放太甲于桐宫”,或许是史上首次“臣放君”,如果“太康失国”不算的话。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臣放君”,而在于为何“放”,“放” 后又如何了。如果伊尹放太甲于桐宫,然后自己称王,这也就和“后羿代夏”没了区别。而伊尹不同。他是辅佐成汤的功臣。成汤死后,因其子太丁早夭,于是由太丁之子太甲继位。可是,太甲“不明”,暴虐、乱德,于是伊尹不得不放逐太甲于桐。这期间,伊尹一方面对太甲加强教育疏导;另一方面,又不能令王位空缺,因此扶太丁之弟、太甲之叔丙为“代王”,自己则如《殷本纪》所说,“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他履行的,是“摄政王”的职责。在伊尹苦口婆心的谆谆教诲之下,太甲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翻然悔过。伊尹又将其迎回,重登王位,并成为一代明君。对于伊尹这一系列操作,《孟子.尽心上》评价说:“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这是说,毁誉也只在“一念之间”。太甲重登王位后,仍然倚重伊尹。《诗.商颂.长发》云:“是为阿恒,实左右商王。”《史记.殷本纪》说,“阿衡”就是伊尹。伊尹的的所作所为有没有可能呢?或许是有的。西周初年,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其实也是靠周公辅佐的,以致武王的兄弟们发起三监之乱,说周公想篡夺王位,于是有了《尚书.大诰》,周公以一口周原的陕西方言,代成王发布公告平定叛乱。在已发现的甲骨卜辞中,有关伊尹的占卜共130多条,数量多与很多后来的商王。从这些卜辞中可以看出,伊尹受到历代商王室的高度尊重,并接受隆重的祭祀——他能够附祭于商先公上甲和第一位先王成汤;伊尹与上甲以前的先公高祖一样,成为后世商王祭祀、求年、求雨的对象;伊尹与商王受到的祭祀待遇一样。从祭祀的排列顺序来说,伊尹重于太甲、而“代王”丙又排于太甲之后,这也说明,伊尹先放太甲;然后扶丙为“代王”,他行摄政之职;三年后,又迎回太甲为王,这件事的前前后后,是可信的。
那不叫帝王,叫部落或酋长,帝王是后代对其尊称,三皇五帝嘛。原始第一批人类生存非常艰难,那时气候温和地面植被茂盛,衍生大量动物,瓜分人类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后来又被火神祝融统治,四处成灾,又引起水神工共的不满,天下水灾地震不断。两家大战两败俱伤,工共不敌祝融,头撞不周山而亡,不周山倒,天上倾斜天火泄下,生灵涂炭。女娲亲自下凡杀了火神,炼五色石修天。把仅有的人类聚齐,授以生存和繁衍之本。人类逐渐战胜自然和发展农业政治文明等。农耕民族的农耕文化、文明,如:黃帝、炎帝、神农、大禹治水、愚翁移山、孙子兵法、李时珍…,等等,这些才是华夏文明的根,中华文化的魂!要把这些文化、文明的远古精华与封建儒、佛、道糟粕区分开来,把中华农耕文化、文明与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明结合在一起,形成新时代中华文化、文明。西晋灭吴之战三国末期晋武帝司马炎发动的旨在灭亡东吴统一中国的战争。虽然整个战役真正作战的时间不到三个月,但是从计划和筹备的时间算起,其实西晋王朝准备的时间长达数年。远非实际作战时间看上去那么轻松容易,应该说正是西晋王朝的周密计划和准备,使得整个战局完全掌握在西晋一方,同时这次战役也为以后历次南北对峙中北方政权讨伐南方政权及突破长江天险提供了宝贵经验。西晋灭吴之战的经过早在曹魏政权灭蜀之战的筹备阶段,司马昭等人就基本确定了“先灭蜀,据益州顺江而下,水陆并进一举灭吴”的统一方略。随后邓艾攻克成都之后也有记载他向司马昭上书提出平吴方略的记载,由此可见曹魏政权早有对平吴之策的酝酿。酝酿阶段:公元263年魏灭蜀前后,曹魏政权内部尤其是曹魏的实际掌权人司马昭等人就已经对平吴方略进行了初步谋划和酝酿。中断期:灭蜀之后因为钟会的内乱,导致曹魏的军事力量受到一定的损失,而且司马昭原定的计划也是灭蜀之后要有一个三年的休整准备期。但是两年后,司马昭病逝,其子司马炎继承晋王之位,随后篡位称帝,西晋取代曹魏。但是新朝初立也不适宜兴兵,因此司马炎在建立西晋王朝后也没有立即发动灭吴之战。重启期:公元269年,政权初步稳固后,晋武帝司马炎开始重启灭吴计划。在继续贯彻前期相关的政治和经济准备准备措施的情况下,司马炎开始调整军事部署,大批优秀的将领开始调动任职,诸如羊祜、卫瓘和司马伷等名将开始进入东吴与西晋的边境任职,具体着手攻吴准备事宜。公元272年,西晋吸取曹操、曹丕父子伐吴失败的教训,派遣名将王濬进入四川任职,并尤其负责编练水军和建造战船的事项,以弥补西晋缺乏水军的短板。公元276年,西晋伐吴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羊祜正式提出伐吴的具体作战部署。结果因为种种因素,结果造成伐吴战事再次推迟,战争直到公元279年才正式发动,这也导致西晋灭吴的战略总设计师羊祜没能等到战争的开始就提前病逝。公元279年年底,西晋正式开始伐吴,兵分六路,水陆并进,仅仅三个月就会师东吴首都建康城下,东吴末帝孙皓投降,西晋统一全国。由此可以看出,西晋灭吴之战实质上是一个从酝酿到筹备再到实际实施历经多年的完善战略计划。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轻松顺利,如果没有前期的精心准备,战争过程绝不可能那么轻松顺利。以有备算无备,西晋的战前准备完胜东吴对比西晋和东吴的战前准备,可以明显看出西晋的准备充分,而东吴内部虽然也有有识之士发现问题和提出对策,但是东吴末帝孙皓都置若罔闻。在公元269年,西晋开始调整边境的将领安排,感受到压力的东吴名将陆抗开始上书孙皓,提出十七条建议,但是孙皓不予理睬。公元272年,西晋将领王濬在四川编练水军和建造战船,导致大量碎木顺江而下,东吴建平(今湖北秭归)太守吾彦发现后,向孙皓报告,并断定西晋在巴蜀建造战船准备伐吴。但是孙皓仍然置若罔闻。公元274年,东吴最后的名将陆抗临终之前,再次上表向孙皓建议加强防御,尤其是要注重建平和西陵(今湖北宜昌)一带的防御,提出在这一带必须增加兵力到八万才能应对西晋即将发起的进攻。孙皓再次不予采纳。由此可见,西晋在战前优选将领、厉兵秣马、编练水军和建造战船,而东吴在已经得知这些情报的情况下孙皓依旧不管不问,盲目的认为自己的水军占优和拥有长江天险,根本毫无战备可言。人才凋零,临战表现一塌糊涂公元279年,西晋伐吴之战正式打响,相较于西晋兵分六路,水陆并进,分割切断东吴整个长江防线。而东吴政权却文无良臣、武无良将,加上孙皓的统治不仅昏庸无能,而且暴虐嗜杀,导致统治集团内部极度分裂,军心民心尽失,从而导致迅速败亡。东吴虽然尚有二十多万兵力,却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渡江作战:在得知晋军南下进攻后,孙皓命令自己的宠臣丞相张悌率军三万渡江迎敌。放弃自己擅长的水军,渡江迎战实力比自己更强西晋陆军,简直就是以短击长。虽然随同出征的丹阳太守沈莹建议改变渡江迎敌的计划,依托水师在采石等待西晋军队决一死战。但是张悌不听,率军渡江,结果遭遇晋军强大陆军的进攻,三万精兵顷刻间土崩瓦解。这一战就把东吴士气全部打没了,此后的东吴军队与其说是抵抗,不如说是争相投降罢了。在沿江防线全面瓦解后,西晋水师已经抵达东吴都城建业附近,孙皓才派将领张象率领水师一万迎敌,结果张象所部东吴水师一见到西晋水师就迅速投降了。另一支东吴军队在陶濬的带领下,从征讨交趾的路上中途返回建业援救。随后被孙皓派往前线迎战,结果两万军队在出兵前夜全部逃散,由此可见东吴的军心之乱,士气之低。此后东吴军队在官员、将领的带领下,全部望风而降,众叛亲离的孙皓只能出城投降。综上,西晋灭吴之战中,本来西晋就占有国力优势,无论国土面积、人力物力财力均远胜偏居东南一隅的东吴。而且东吴末帝孙皓的统治昏庸残暴,导致统治集团离心离德,这些因素导致大局上看就已是以强击弱的格局。再加上东吴在战前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战前准备,即使陆抗等人屡次上书建议加强防御,孙皓根本不予理睬。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东吴在这场事关国运的战役中毫无斗志,顷刻间就土崩瓦解。李恒,唐宪宗第三子,母亲称为懿安皇后,郭氏。唐·贞元十一年七月,生于大明宫之别殿。初名李宥,元和元年八月,进封遂王。五年三月,领彰义军节度大使。七年十月,册封为皇太子,改今讳恒。十五年正月庚子,唐宪宗崩。丙午,李恒即皇帝位于太极殿东序。是日,召翰林学士段文昌、杜元颖、沈传师、李肇、侍读薛放、丁公,著对于思政殿,并赐金紫。丁未,集群臣班于月华门外。贬门下侍郎、平章事皇甫镈为崖州司户。戊申,上见宰臣于紫宸门外。辛亥,以朝议郎、守御史中丞、飞骑尉、袭徐国公、赐绯鱼袋萧俛为朝散大夫、守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武骑尉、赐紫金鱼,段文昌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上始御延英对宰臣。诏言:「山人柳泌轻怀左道。上惑先朝。固求牧人,贵欲疑众,自知虚诞,仍更遁逃。僧大通医方不精,药术皆妄。既延祸衅,俱是奸邪。邦国固有常刑,人神所宜共弃,付京兆府决杖处死。」金吾将军李道古贬循州司马。唐宪宗未年,锐于服饵,皇甫镈与李道古荐术人柳泌、僧大通待诏翰林。泌于台州为上炼神丹,上服之,日加躁渴,遽弃万国。甲寅,二王后介国公宇文仲达卒,有司与旧典葬祭之。以监察御史李德裕、右拾遗、李绅、礼部员外郎庾敬休并守本官,充翰林学士。丁巳,以剑南东川节度使李逢吉为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使,以吏部侍郎王涯检校礼部尚书、梓州刺史,充剑南东川节度使。己未,改恒岳为镇岳,恒州来镇州,定州恒阳县为曲阳县。恒王房子孙改为泜王房。丙寅,以右神策大将军张维清为单于大都护,充振武麟胜节度使。丁卯,上及群臣皆释服从吉。戊辰,群臣始朝于宣政衙。是夜地震。庚午,册大行皇帝贵妃郭氏为皇太后。贬谏议大夫李景俭为建州刺史。二月癸酉朔。丁丑,御丹凤楼,大赦天下。宣制毕,陈俳优百戏于丹凤门内,上纵观之。丁亥,幸左神策军观角抵及杂戏,日昃而罢。癸巳,罢邕管经略使,所管州县隶邕府。甲午,以桂管观察使裴行立为安南都护,充本管经略使。乙未,以太仆卿杜式方为桂州刺史,充桂管观察使。丙申,丹王逾薨。丁酉。敕入回纥使宜与私觌正员官十三员,入吐蕃使与八员。庚子,太子宾客吕元膺卒。辛丑,以户部侍郎杨于陵为户部尚书。壬寅,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科目人,宜令中书门下尚书省四品已上于尚书省同试。三月癸卯朔,赠皇太后父郭暧太傅,母虢国大长公主赠齐国大长公主。壬子,召侍讲学士韦处厚、路随于太液亭讲《毛诗关雎》、《尚书洪范》等篇。既罢,并赐绯鱼袋。左右军中尉马进潭、梁守谦、魏弘简等请立门戟,从之。以太子詹事分司东都韦贯之为河南尹。丁巳,御史中丞崔植奏:「元和十二年敕,御史台三院御史据除拜上日为先后,未上日不得计月数。又准其年九月十七日敕,逾一个月不在此限,行立班次,即宜以敕内先后为定。臣观此后敕未便事宜,请自今后三院御史职事行立,一切依敕文先后为定,除拜上日便为月数。」从之。戊午,吏部尚书赵宗儒奏:「先奉敕,先朝所放制科举人,令与中书门下四品已上官同于尚书省就试者。臣伏以制科所设,本在亲临,南省策试,亦非旧典。今覃恩既毕,庶政惟新,况山陵日近,公务繁迫,待问之士,就试非多。臣等商量,恐须停罢。」从之。罢申州岁贡茶。乙丑,以皇太后兄司农卿郭钊为刑部尚书兼司农卿,右金吾卫大将军郭鏦检校工部尚书。丁卯,贬太子宾客留司东都孟简为吉州员外司马。戊辰夜,大风雹。夏四月,壬申朔。丁丑,澧王薨。乙酉,三恪酅国公·杨造卒。丁亥,敕:「内侍省见管高品官白身,都四千六百一十八人,除官员一千六百九十六人外,其余单贫,无屋室居止,宜每人加衣粮半分。」五月,壬寅朔。癸卯,诏:「以国用不足,应天下两税、盐利、榷酒、税茶及户部阙官、除陌等钱,兼诸道杂榷税等,应合送上都及留州、留使、诸道支用、诸司使职掌人课料等钱,并每贯除旧垫陌外,量抽五十文。仍委本道、本司、本使据数逐季收计。其诸道钱便差纲部送付度支收管,待国用稍充,即依旧制。其京百司俸料,文官已抽修国学,不可重有抽取;武官所给校薄,亦不在抽取之限。」壬子,诏:「入景陵玄宫合供千味食,鱼肉肥鲜,恐致薰秽,宜令尚药局以香药代食。」庚申,葬宪宗于景陵。六月,辛未朔。丁丑,以司徒、兼中书令·韩弘,为河中尹,充河中晋绛慈隰等州节度使。安南都护桂仲武奏诛贼首杨清,收复安南府戊寅,以金吾将军李祐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夏州刺史,充夏绥银宥节度使,代李听。以听为灵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朔方灵盐节度使。以中书舍人王仲舒为洪州刺史、御史中丞,充江西观察使。己卯,放京兆府今年夏青苗钱八万三千五百六十贯,宜委令狐楚,以楚山陵用不尽绫绢,准实估付京兆府,代所放青苗钱。庚辰,加邠、宁、庆节度使李光颜特进,以城盐州之功也。以考功员外郎、史馆修撰李翱为朗州刺史,坐与李景俭相善故也。癸未,并兖州莱芜县入乾封县。己丑,工部尚书归登卒。壬辰,诏:「帝王所重者国体,所切者人情。苟得其体,必臻于大和;如失其情,是由于小利。况设官求理,颁禄责功,教既有常,宁宜就减。近以每岁经费,量入数少,外官俸料,据数收贯。朕再三思度,终所未安。今则岁属丰登,兵方偃息,自宜克己以足用,何得剥下以为谋。临轩载怀,实所增愧。其今年五月敕应给用钱每贯抽五十文,都计一百五十万贯,宜并停抽。」仍出内库钱三十七万五千贯,付度支给用。初,宪宗用兵,擢皇甫镈为相,苛敛剥下,人皆咎之,以至谴逐。至是宰臣创抽贯之利,制下,人情不悦,故罢之。癸巳,皇太后移居兴庆宫,皇帝与六宫侍从大合宴于南内,回幸右军,颁赐中尉等有差。自是凡三日一幸左右军及御宸晖、九仙等门,观角抵、杂戏。秋七月,辛朔。壬寅,以河中、晋、绛观察使·李绛为兵部尚书。甲辰,以大理卿·孔戢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乙巳,诏:「皇太后就安长乐,朝夕承颜,慈训所加,庆感兼极。今月六日是朕载诞之辰,奉迎皇太后于宫中上寿。朕既深欢慰,欲与臣下同之。其日,百僚、命妇宜于光顺门进名参贺,朕于光顺门内殿与百僚相见,永为常式。」非典也。郓曹濮等州节度赐号天平军,从马总奏也。丙午,敕:乙巳诏书载诞受贺仪宜停。先是,左丞韦绶奏行之,宰臣以古无降诞受贺之礼,奏罢之。丁未,苑内假山毁。压死役者七人。自五月五雨,至此月壬子始雨。甲寅,御新成永安殿观百戏,极欢而罢。乙卯,敕自今后新除节度、观察使到任日,具见在钱帛、斛斗、器械数目分析以闻。安南都护行立卒。是日,上幸安国寺观盂兰盆。邕管经略使杨旻卒。平卢军新加押新罗、渤海两蕃使,赐印一面,许置巡官一人。新作宝庆殿。庚申夜,荧惑入羽林。壬戌,盛饰安国、慈恩、千福、开业、章敬等寺,纵吐蕃使者观之。丙寅,以新成永安殿,与中宫贵主密宴以乐之,嫔妃皆预。丁卯,以门下待郎、平章事令狐楚为宣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宣、歙、池观察使。楚为山陵使,纵吏于翚刻下,不给工徒价钱,积留钱十五万贯,为羡余以献,故及于贬。八月,庚午朔。辛未,兵部尚书·杨于陵总百僚钱货轻重之议,取天下两税、榷酒、盐利等,悉以布帛任土所产物充税,并不徵见钱,则物渐重,钱渐轻,农人见免贱卖匹段。请中书门下、御史台诸官长重议施行。从之。癸酉,太子少傅致仕李鄘卒。甲戌,安南都护桂仲武斩叛将杨清首以献,收复安南府。乙亥,赐教坊钱五千贯,充息利本钱。御勤政楼,问人疾苦。前江西观察使裴次元卒。己卯,月掩牵牛。同州雨雪,害秋稼。京兆府户曹参军韦正牧专知景陵工作,刻削厨料充私用,计赃八千七百贯文;石作专知官奉仙县令于翚刻削,计赃一万三千贯,并宜决重杖处死。壬辰,幸鱼藻池,发神策军二千人浚鱼藻池。戊戌,以朝议郎、守御史中丞、武骑尉、赐紫金鱼袋崔植为朝散大夫、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己亥,宣歙观察使令狐楚再贬衡州刺史。九月,庚子朔,改河北税盐使为榷盐使。辛丑,大合乐于鱼藻宫,观竞渡。又召李酝、李光颜入朝,欲于重阳日宴群臣。拾遗李珏等上疏谏云:「元朔未改,园陵尚新。虽易月之期,俯从人欲;而三年之制,犹服心丧。夫遏密弛禁,盖为齐人;合乐内庭,事将未可。」不听。乙巳,以驾部郎中、知制诰李宗闵为中书舍人。宋州大水,损田六千顷。戊申,以重阳节曲宴郭钊兄弟、贵戚、主婿等于宣和殿。己酉,大酺三日,至是雨雪,树木无风而摧仆者十五六。以吏部侍郎崔群为御史大夫。沧、景水,损田。戊午,加河东节度使、金紫光录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太原尹、北都留守、上柱国、晋国公、食邑三千户裴度守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以邠宁节度使、检校司空、邠州刺史、上柱国、武威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李光颜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武宁军节度使、徐泗濠等州观察等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徐州刺史、上柱国、凉国公、食邑三千户李酝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昭义军节度、泽潞磁邢洺观察处置等使。夏州奏移宥州于长泽县置。辛酉,宴李光颜、李酝于麟德殿,颁赐优厚。以袁州刺史韩愈为朝散大夫、守国子祭酒,复赐金紫。丙寅,以御史大夫崔群检校兵部尚书、徐州刺史,充武宁军节度、徐泗宿濠观察等使;以将作监崔能为广州刺史,充岭南节度使。丁卯以兵部尚书李绛为御史大夫。戊辰,以前岭南节度使·孔戣为吏部侍郎。冬十月,庚午朔。阇婆国遣使朝贡。庚辰,宰相与吐蕃使于中书议事。京百司共赐钱一万贯,仰御史台据司额大小、公事闲剧均之。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卒,其弟承元上表请朝廷命帅,遣起居舍人柏耆宣慰之。辛巳,金公亮修成指南车、记里鼓车。壬午,吐蕃寇泾州,命中尉梁守谦将神策军四千人及八镇兵赴援。乙酉,以魏博等州节度观察等使、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侍中、魏博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沂国公、食邑三千户、实封三百户田弘正可检校司徒、兼中书令、镇州大都督府长史、成德军节度、镇冀深赵等州观察处置等使。以镇冀深赵等观察度支使、朝议郎、试金吾左卫胄曹参军兼监察御史王承元可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使持节滑州诸军事、守滑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义成军节度、郑滑等州观察等使。以昭义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酝可本官,为魏州大都督府长史,充魏博等州节度、观察等使。以义成军节度使刘悟依前检校右仆射、兼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昭义节度、泽潞邢洺磁等州观察等使。以左金吾将军田布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怀州刺史、御史大夫,充河阳三城怀孟节度使。乙酉,泾州奏吐蕃退去。时夏州节度使田缙贪猥,侵刻党项羌,羌引西蕃入寇,赖郝玼、李光颜奋命拒之,方退。丁亥,西川奏吐蕃侵雅州,令发兵镇守。东川节度使王涯陈破吐蕃策,言以厚赂北蕃,俾入西蕃,据地得人多少赏之。十一月,乙亥朔。癸卯,制:「朕闻帝王丕宅四海,子育群生,如天无不覆,如日无不烛。乃睠冀方,初丧戎帅,念乎三军之事,洎于四州之人。或怀忠积诚,而思用莫展;或灾荒兵役,而望恤何阶。今则昌运一开,诚节咸著。王承元首陈章疏,愿赴阙庭。永念父兄之忠,克固君臣之义,已加殊奖,别委重藩。又念成德军将士等,叶谋向义,丹款载申,咸欲效其器能,各宜列之爵秩。大将史重归、牛元翼已超授宠荣,今更都加厚赐。宜令谏议大夫郑覃往镇州宣慰,赐钱一百万贯。王泽所洽,天纲方恢,宥过释冤,与人休泰。其管内见禁囚徒,罪无轻重,并宜释放。朕以武俊之勋劳,光于彝鼎;士真之恭恪,继被节旄。承宗感恩,亦克立效。永言十代之宥,俾赐一门之荣。承宗感恩,亦克立效。永言十代之宥,俾赐一门之荣。承宗兄弟已授官爵,其承宗葬事亦差官监视,务令周厚。」丁未,封王承宗祖母李氏为晋国太夫人。辛亥,田弘正奏王承元以今月九日领兵二千人赴镇滑州。成德军徵赏钱颇急,乃命柏耆先往谕之。以华州刺史卫中行为陕州长史,充陕虢观察使;以宗正卿李翱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使。乙卯,上幸金吾将军郭鏦城南庄,鏦以庄为献。戊午,诏曰:「朕来日暂往华清宫,至暮却还。」御史大夫李绛、常侍崔元略已下伏延英门切谏。上曰:「朕已成行,不烦章疏。」谏官再三论列。是日,田弘正奏今月十六日入镇州讫。己未,上由复道出城幸华清宫,左右中尉擗仗,六军诸使、诸王、驸马千余人从,至晚还宫。癸亥,检校司徒、兼太子少少师郑余庆卒。以渭州刺史、泾原行营兵马使、保定郡王郝玼为庆州刺史。将,深入吐蕃接战,朝廷恐失勇将,故移之内地。十二月己巳朔。戊寅,召故女学士宋若华妹若昭入宫掌文奏。壬午,幸右军击鞠,遂畋于城西。丙戌,前昭义军节度使辛秘卒。己丑,以库部郎中、知制诰牛僧孺为御史中丞。岭南奏崖州司户参军皇甫镈卒。丙申,以司门员外郎白居易为主客郎中、知制诰。是岁,计户帐,户总二百三十七万五千四百,口总一千五百七十六万。定、盐、夏、剑南东西川、岭南、黔中、邕管、容管、安南合九十七州不申户帐。长庆元年正月,己亥朔。上亲荐献太清宫、太庙。是日,法驾赴南郊。日抱珥,宰臣贺于前。辛丑,祀昊天上帝于圆丘,即日还宫,御丹凤楼,大赦天下。改元长庆。内外文武及致仕官三品已上赐爵一及,四品已下加一阶,陪位白身人赐勋两转,应缘大礼移仗宿卫御楼兵仗将士,普恩之外,赐勋爵有差。仍准旧例,赐钱物二十万四千九百六十端匹。礼毕,群臣于楼前称贺。仗退,上朝太后于兴庆宫。壬寅,夏州节度使奏浙东、湖南等道防秋兵不习边事,请留其兵甲,归其人。灵武节度使李听奏请于淮南、忠武、武宁等道防秋兵中取三千人衣赐月粮,赐当道自募一千五百人马骁勇者以备边。仍令五十人为一社,每一马死,社人共补之,马永无阙。从之。癸卯,以河阳、怀节度使。田布为泾州刺史,充四镇北庭行营、泾原节度使;以刑部尚书兼司农卿郭钊检校户部尚书、怀州刺史,充河阳三城、怀节度使。以泾原节度使王潜检校兵部尚书、江陵尹,充荆南节度使。乙巳,鄜坊节度使韩璀改名充。己酉,以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翰林学士、司勋员外郎李德裕上疏曰:「臣见国朝故事,驸马国之亲密,不合与朝廷要官往来,开元中止尤切。近日驸马多至宰相及要官宅,此辈无他才可以延接,唯是漏泄禁密、交通中外。伏望宣示驸马等,今后有事任至中书见宰臣,此外不得至宰臣及台省官私第。」从从之。戊午夜,星孛于翼。壬戌,制朝议大夫、守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徐国公萧俯为尚书右仆射,累表乞罢政事故也。癸亥,以左散骑常侍崔元略为黔州刺史,充黔中观察使。丁卯,星孛于长辰,近太微西垣南第一星。二月,戊辰朔。癸酉,以尚书右仆射萧俯为吏部尚。甲戌,以检校右仆射兼吏部尚书韩皋守右仆射。乙亥夜,太白犯昴。丙子,上观杂伎乐于麟德殿,欢甚,顾谓给事中丁公著曰:「比闻外间公卿士庶时为欢宴,盖时和民安,甚慰予心。」公著对曰:「诚有此事。然臣之愚见,风俗如此,亦不足嘉。百司庶务,渐恐劳烦圣虑。」上曰:「何至于是?」对曰:「夫宾宴之礼,务达诚敬,不继以淫。故诗人美乐且有仪。讥其屡舞。前代名士良辰宴聚,或清谈赋诗,投壶雅歌,以杯酌献酬,不至于乱。国家自天宝已后,风俗奢靡,宴席以喧哗沉湎为乐。而居重位、秉大权者,优杂倨肆于公吏之间,曾无愧耻。公私相效,渐以成俗。则是物务多废。独圣心求理,安得不劳宸虑乎!陛下宜颁训令,禁其过差,则天下幸甚。」时上荒于酒乐,公著因对讽之,颇深嘉纳。己卯,幽州节度使刘总奏请去位落发为僧。又请分割幽州所管郡县为三道,请支三军赏设钱一百万贯。壬申,以中书侍郎、平章事段文昌检校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等使,以朝散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制诰、翰林学士、上柱国、建安县开国男杜元颖守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剑南西川节度使王播为刑部尚书,充盐铁转运使。乙酉,天平军节度使马总奏:「当道见管军士三万三千五百人,从去年正月巳后,情愿居农者放,逃户者不捕。」先是,平定河南,及王承元去镇州,宰臣萧俯等不顾远图,乃献销兵之议,请密诏天下军镇,每年限百人内破八人逃死,故总有是奏。丁亥夜,月犯岁星,在尾十三度。辛卯,寒食节,宴群臣于麟德殿,颁赐有差。壬辰,刑部侍郎李建卒。癸巳,九姓回纥毗伽保义可汗卒。三月,丁酉朔,浙东奏移明州于鄮县置。刘总进马一万五千匹。甲辰,郑滑节度使王承元祖母晋国太夫人李氏来朝,既见上,令朝太后于南内。丁未,宗正寺奏:「准贞元二十一年敕,宗子陪位,放五百七十人出身。准今年敕放三百人。伏缘人数至多,不沾恩泽,乞降特恩,更放二百人出身。」从之。平卢薛平奏:「海贼掠卖新罗人口于缘海郡县,请严加禁绝,俾异俗怀恩。」从之。戊申,罢京西、京北和籴使,扰人故也。罢河北榷盐法,许维计课利都数付榷盐院。庚戌,以左丞韦绶为礼部尚书。是夜,太白近五车。辛亥,命给事中韦弘庆充幽州宣慰使,左拾遣狄兼谟副之。盐铁使王播奏江淮盐估每斗加五十文,兼旧三百文。癸丑,以幽州卢龙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押奚、契丹两蕃经略等使、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楚国公刘总可检校司徒、兼侍中、天平军节度、郓曹濮等州观察等使。以宣武军节度使。检校右仆射、同平章事张弘靖为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充幽州卢龙军节度使。从刘总所奏故也。以凤翔节度使李愿检校司空、汴州刺史,充宣武军节度使;以邠宁节度使李光颜为凤翔尹,依前检校司空、平章事,充凤翔陇右节度使。以右卫大将军高霞寓检校工部尚书、邠州刺史、充邠宁节度使。谏官上疏论霞寓败军左谪,未宜拜方镇。不从。乙卯,以权知京兆尹卢士玫为瀛州刺史,充瀛莫等州团练观察使。从刘总奏析置也。丁巳,制:「刘总已极上台,仍移重镇,兄弟子侄,各授官荣,大将宾僚,亦宜超擢。幽州百姓给复一年,赐三军赏设钱一百万贯。令宣慰使薛存庆与弘靖计会支给。」戊午,封皇弟憬为鄜王,悦为琼王,恂为沔王,怿为婺王,愔为茂王,怡为光王,协为淄王,憺为衢王,?为澶王;皇子湛为景王,涵为江王,凑为漳王,溶为安王,〈注厘〉为颍王。以兵部侍郎柳公绰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己未,以屯田员外郎李德裕为考功郎中,左补阙李绅为司勋员外郎,并依前知制诰、翰林学士。敕今年钱徽下进士及第郑朗等一十四人,宜令中书舍人王起、主客郎中知制诰白居易等重试以闻。甲子,刘总请以私第为佛寺,乃遣中使赐寺额曰"报恩"。幽州奏刘总坚请为僧,又赐以僧衣,赐号大觉。总是夜遁去,幽州人不知所之。乙丑,以漳州刺史韩泰为郴州刺史,汀州刺史韩晔为永州刺史,循州刺史陈谏为道州刺史,量移也。夏四月,丙寅朔。授刘总弟约及总男等一十一人官,内五人为刺史,余朝班环卫。庚午,易定奏刘总已为僧,三月二十七日卒于当道界,赠太尉。甲戌,秘书监蒋乂卒。丙子,以前天平军节度使马总复为天平节度使。丁丑,诏:「国家设文学之科,本求才实,苟容侥幸,则异至公。访闻近日浮薄之徒,扇为朋党,谓之关节,干扰主司,每岁策名,无不先定。永言败俗,深用兴怀。郑朗等昨令重试,意在精覆艺能,不于异常之中,固求深僻题目,贵令所试成就,以观学艺浅深。孤竹管是祭天之乐,出于《周礼》正经,阅其呈试之文,都不知其本事。辞律鄙浅,芜累何多。亦令宣示钱徵,庶其深自怀愧。诚宜尽弃,以警将来。但以四海无虞,人心方泰,用弘宽假,式示殊恩。孔温业、赵存赵存约、窦洵直所试粗通,与及第;卢公亮等十一人可落下。自今后礼部举人,宜准开元二十五年敕,及第人所试杂文并策,送中书门下详覆。」贬礼部侍郎钱徽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李宗闵为剑州刺史,右补阙杨汝士为开州开江令。戊寅,宰臣崔植、杜元颖奏请,坐日所有群臣献替,事关礼体,便随日撰录,号为《圣政纪》,岁终付史馆。从之。事亦不行。丙戌,正衙命使册九姓回纥为登罗羽录没密施句主录毗伽可汗。辛卯,以衡州刺史令狐楚为郢州刺史,吉州司马孟简为睦州刺史。壬辰,诏百辟卿士宜各徇公,勿为朋党。甲午,以张弘靖入幽州,受朝贺。中书门下奏燕、蓟八州平,准礼宜告陵庙,从之。五月,丙申朔。戊戌,以刑狱淹滞,立程:凡大事,大理寺三十五日详断讫,申刑部,三十日闻奏;中事,大理寺三十日,刑部二十五日;小事,大理寺二十五日,刑部二十日。所断罪二十件已上为大,十件已上为中,十件已下为小。刑部四覆官、大理六丞每月常须二十日入省寺,其厨料令户部加给。从中丞牛僧孺奏也。己亥,贬考功员外郎李渤为虔州刺史,以前书宰相考辞太过,宰相杜元颖等奏贬之。癸卯,幽州大将李参已下十八人并为刺史及诸卫将军。己酉,右散骑常侍致仕柳登卒。辛亥,造百尺楼于宫中。壬子,加茶榷,旧额百文,更加五十文,从王播奏。拾遗李珏上参论其不可,疏奏不报。丙辰,建王审薨。丁巳,沧州先置景州于弓高县,置归化县于福城草市,并宜停废。壬戌,幽州宣慰使给事中薛存庆卒于镇州。癸亥,敕先置溵州于郾城,宜废;其郾城上蔡、西平、遂平两县复隶蔡州。皇妹太和公主出降回纥登罗骨没施合毗伽可汗。甲子,命金吾大将军胡证充送公主入回纥使,兼册可汗。又以太府卿李锐为入回纥婚礼使。六月,乙丑朔。辛未,吐蕃犯青塞堡。甲申,赐御史中丞牛僧孺金紫。秋七月,乙未朔。壬寅,月掩房次相。壬子,群臣上尊号曰文武孝德皇帝。是日,上受册于宣政殿,礼毕,御丹凤楼,大赦天下。甲寅,幽州监军使奏:"今月十日军乱,囚节度使张弘靖别馆。害判官韦雍、张宗元、崔仲卿、郑埙。军人取朱滔子洄为留后。"丁巳,贬张弘靖为太子宾客分司。己未,再贬弘靖为吉州刺史。朱洄自以年老,令军人立其子无融为留后。初,刘总归朝,籍其军中素难制者送归阙庭,克融在籍中。宰相崔植、杜元颖素不知兵,心无远虑,谓两河无虞,不复祸乱矣,遂奏刘总所籍大将并勒还幽州,故克融为乱,复失河北矣。庚申,以昭义军节度使刘悟检校司空,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充幽州卢龙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以国子祭酒韩愈为兵部侍郎。辛酉,太和长色主发赴回纥,上以半仗御通化门临送,群臣班于章敬寺前。八月甲子朔。己巳,镇州监军宋惟澄奏:「七月二十八日夜军乱,节度使田弘正并家属将佐三百余口并遇害。军人推衙将王廷凑为留后。」辛未,以左金吾将军杨元卿为泾州刺史,充四镇北庭行军、泾原节度使。敕公卿大臣至中书议幽、镇讨伐之谋。癸酉,王廷凑遣盗杀冀州刺史王进岌,据其郡。乙亥,以前泾原节度使田布起复检校工部尚书,兼魏州大都督府长史,充魏博节度使。己卯,以深州刺史、本州团练使牛元翼充深冀节度使。辛巳夜,太白近轩辕左角。冀州刺史吴暐潜为幽州兵所逐。瀛州兵乱,囚观察使卢士玫。瀛州寻为幽州兵所据。乙丑,以河东节度裴度充幽、镇两道招抚使。庚寅,以建州刺史李景俭为谏议大夫。壬辰夜,太白近太微西垣。癸巳,镇州出兵围深州。九月,甲午朔。丁酉,废兴州鸣水县。戊戌夜,太白近太微右执法。壬寅,大雨震霆。乙巳,相州兵乱,杀刺史邢楚。丙午,令内常侍段文政监领郑滑、河东、许三道兵,救援深州。吐蕃请盟,许之。辛亥夜,月近天关。壬子,幽州贼掠易州涞水、遂城、满城。癸丑,以前魏博节度使李酝为太子少保。癸酉,魏博节度使田布奏,出师五千赴贝州行营。冬十月,甲子朔。丙寅,太中大夫、守刑部尚书、骑都尉王播可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依前充盐铁转运使。以河东节度使裴度充镇州四面行营都招讨使。以左领军卫大将军杜叔良充深、冀诸道行营节度使。戊辰,以深、冀节度使牛元翼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成德军节度、镇冀深赵等州节度使。辛未,以中书舍人、知贡举王起为礼部侍郎,兵部郎中杨嗣复为库部郎中、知制诰。壬申,以东都留守郑絪为吏部尚书。以吏部尚书李绛检校右仆射,判东都尚书省事、东都留守、都畿防御使。以工部尚书丁公著检校左散骑常侍,兼越州刺史、御史中丞,充浙东观察使。乙亥,沂州刺史王智兴为武宁军节度副使。丁丑,裴度奏,自将兵取故关路进讨。朱克融兵寇蔚州。戊寅,王廷凑兵寇贝州。易州刺史柳公济奏于白石岭破燕军三千。沧州乌重胤奏,于饶阳破贼。工部尚书韦贯之卒。壬午,以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白居易为中书舍人。河东节度使裴度三上章,论翰林学士元稹与中官知枢密魏弘简交通,倾乱朝政。以稹为工部侍郎,罢学士。弘简为弓箭库使。甲申,以京兆尹、御史大夫柳公绰为吏部侍郎。丙戌,以深冀行营节度使杜叔良为沧州刺史、横海军节度使,以代乌重胤;授重胤检校司徒、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时上急于诛贼,杜叔良出征日面辞,奏云:「臣必旦夕破贼。」重胤善将知兵,以贼势未可卒平,用兵稍缓,故有是拜。丁亥,前浙东观察使薛戎卒。戊子,魏博田布奏,自率全师进讨。太子少保李酝卒。己丑,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崔为工部尚书、判度支。以山南西道节度使崔从为尚书左丞;以秘书监许季同为华州刺史,充潼关防御、镇国军使。辛卯,昭义刘悟奏,自将兵次临城。这个题目,可能需要分两个问题来讨论。第一个,“《尚书》载: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的问题。《尚书》,原来称《书》,有今文和古文之别。今文《尚书》,是原来的秦博士伏生,在西汉初口授,弟子们用汉隶记录而成的,所以叫今文。古文《尚书》,分几个版本,有孔子家传本、汉皇家藏本、河间献王本等,因为是用秦之前六国文字书写的,因此称古文。古文《尚书》二十八篇,今文《尚书》拆分了一篇,成为二十九篇。但是,不论古文本还是今文本,里面都没有记载本题目内容的《太甲》三篇。《书》或者《尚书》里,有没有《上甲》篇目呢,还真可能有过。证据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公孙丑上》和《离娄上》中,有“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句话,并注明引自《太甲》。此后,《礼记》的《表记》、《缁衣》、《大学》里,也引了《太甲》的只言片语。以上的引用,并没有提到伊尹放太甲这件事。一百余年后的东汉,发生了一件事——和帝时期的大臣张霸,自称发现了一百二十篇的古文《尚书》。但是很快被发现,这部书是他伪造的——他把今文《尚书》的二十九篇,拆分成数十篇,再以《左传》和《书序》作为收尾。把戏被拆穿了,但是所谓《百篇书序》流传了下来,还被说成是孔子所做。再往后,就是又晚了二百多年后的东晋,元帝时的豫章内史梅赜,献了一部所谓孔安国作传的伪古文《尚书》,此书五十八篇。在这部伪古文《尚书》里,有《太甲》三篇。题目中说,“《尚书》载云云”,大概指的就是伪古文《尚书》所载了。不过,这部书中《太甲》关于伊尹的内容,基本来自《史记.殷本纪》。第二个问题,关于“伊尹放太甲于桐宫”。司马迁写《史记》,对于《尚书》很重视。前所述及的古文《尚书》二十八篇和今文《尚书》扩展为二十九篇,太史公能够使用的材料,都用上了。这是因为,今文经学的泰斗人物伏生,就是司马迁的老师。同时,古文经学的翘楚孔安国,也是司马迁的老师。于是,第一件事,司马迁所引用的不论是古文《尚书》还是今文《尚书》,都没有《太甲》;第二件事,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还参考了许多其他的史料,以及自己在民间搜集到的古史信息。比如,《书》中可能曾有《太甲》篇章,孟子已经说到了,可是后来佚亡了,司马迁也没能看到。但是,《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记载“伊尹放太甲于桐宫”,就比孟子更早了一百年以上,司马迁采用了。可能还有其他古籍。甲骨文的出土,验证了司马迁《殷本纪》的高度可信性。因此,现代的学者,对于《殷本纪》中所载伊尹的事迹,绝大多数持认可态度。《古本竹书纪年》说,太甲被放后,曾自桐潜出,刺杀了伊尹。北宋刘恕在《通鉴外纪》中,斥之为“流俗妄说”,以后也就没人再提此事了。至于“伊尹放太甲于桐宫”,或许是史上首次“臣放君”,如果“太康失国”不算的话。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臣放君”,而在于为何“放”,“放” 后又如何了。如果伊尹放太甲于桐宫,然后自己称王,这也就和“后羿代夏”没了区别。而伊尹不同。他是辅佐成汤的功臣。成汤死后,因其子太丁早夭,于是由太丁之子太甲继位。可是,太甲“不明”,暴虐、乱德,于是伊尹不得不放逐太甲于桐。这期间,伊尹一方面对太甲加强教育疏导;另一方面,又不能令王位空缺,因此扶太丁之弟、太甲之叔丙为“代王”,自己则如《殷本纪》所说,“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他履行的,是“摄政王”的职责。在伊尹苦口婆心的谆谆教诲之下,太甲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翻然悔过。伊尹又将其迎回,重登王位,并成为一代明君。对于伊尹这一系列操作,《孟子.尽心上》评价说:“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这是说,毁誉也只在“一念之间”。太甲重登王位后,仍然倚重伊尹。《诗.商颂.长发》云:“是为阿恒,实左右商王。”《史记.殷本纪》说,“阿衡”就是伊尹。伊尹的的所作所为有没有可能呢?或许是有的。西周初年,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其实也是靠周公辅佐的,以致武王的兄弟们发起三监之乱,说周公想篡夺王位,于是有了《尚书.大诰》,周公以一口周原的陕西方言,代成王发布公告平定叛乱。在已发现的甲骨卜辞中,有关伊尹的占卜共130多条,数量多与很多后来的商王。从这些卜辞中可以看出,伊尹受到历代商王室的高度尊重,并接受隆重的祭祀——他能够附祭于商先公上甲和第一位先王成汤;伊尹与上甲以前的先公高祖一样,成为后世商王祭祀、求年、求雨的对象;伊尹与商王受到的祭祀待遇一样。从祭祀的排列顺序来说,伊尹重于太甲、而“代王”丙又排于太甲之后,这也说明,伊尹先放太甲;然后扶丙为“代王”,他行摄政之职;三年后,又迎回太甲为王,这件事的前前后后,是可信的。散文容易写,诗词难写。向来散文写得好的作者不一定写得出好诗,未闻诗歌写得好的诗人写不出好的散文。像左丘明、司马迁、班固、庄周、列夫·托尔斯泰、金庸、古龙等巨匠,堪称文章泰斗,却没有诗篇传世。韩愈、柳宗元、苏轼、陶渊明、莎士比亚、歌德、梁羽生、席慕容等大家,则既以诗名,亦以文名。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不以文名,却也写出了《与韩荆州书》,纯粹的散文。还不算《春夜宴桃李园序》,这有点赋的味道,在散文和诗之间,不是纯粹的散文。(李白《与韩荆州书》)而以诗传世?的唐代诗人杜甫,名称诗圣,与诗仙李白其名。其诗歌号称诗史。我却没有读过?杜甫写的散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找啊找的,终于在一本杂志《草堂》里找到一篇,说是杜文(杜甫的散文),名曰《雕赋》。但我还是不满足,?赋嘛,这是诗化了的散文,也是散文化了的诗,不是纯粹的散文。我还是不死心。苍天不负有心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叫我搜索到了?。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杜文啊,名曰《唐兴县客馆记》,不过,可惜太少了,只有这么一篇,真是凤毛麟角啊。附杜甫《雕赋》?:雕赋当九秋之凄清 ,见一鹗之直上 。以雄才为己任,横杀气而独往 。梢梢劲翮 ,肃肃逸响 ;杳不可追 ,俊无留赏 。彼何乡之性命,碎今日之指掌。伊鸷鸟之累百 ,敢同年而争长?此雕之大略也。若乃虞人之所得也 ,必以气禀玄冥 ,阴乘甲子 ;河海荡潏 ,风云乱起;雪冱山阴 ,冰缠树死。迷向背于八极 ,绝飞走于万里 。朝无所充肠,夕违其所止 ;颇愁呼而蹭蹬 ,信求食而依倚 。用此时而椓杙 ,待弋者而纲纪 ;表狎羽而潜窥 ,顺雄姿之所拟 。欻捷来于森木 ,固先系于利觜 ;解腾攫而竦神 ,开网罗而有喜。献禽之课 ,数备而已。及乎闽隶受之也 ,则择其清质 ,列在周垣 ;挥拘挛之掣曳 ,挫豪梗之飞翻 。识畋游之所使 ,登马上而孤骞 。然后缀以珠饰,呈于至尊 。抟风枪累 ,用壮旌门 。乘舆或幸别馆、猎平原 ,寒芜空阔,霜仗喧繁 。观其夹翠华而上下 ,卷毛血之崩奔 ;随意气而电落,引尘沙而昼昏 。豁堵墙之荣观 ,弃功效而不论。斯亦足重也。至如千年孽狐,三窟狡兔;恃古冢之荆棘,饱荒城之霜露。回惑我往来 ,趑趄我场圃 。虽有青骹载角 ,白鼻如瓠 ;蹙奔蹄而俯临 ,飞迅翼而遐寓 。而料全于果,见迫宁遽 ;屡揽之而颖脱,便有若于神助。是以哓哮其音 ,飒爽其虑 ;续下鞲而缭绕 ,尚投迹而容与 。奋威逐北,施巧无据;方蹉跎而就擒 ,亦造次而难去 。一奇卒获,百胜昭著。夙昔多端,萧条何处。斯又足称也。尔其鸧鸹凫鶂之伦 ,莫益于物,空生此身。联拳拾穗 ,长大如人。肉多奚有,味乃不珍。轻鹰隼而自若,托鸿鹄而为邻。彼壮夫之慷慨,假强敌而逡巡 。拉先鸣之异者 ,及将起而遄臻 。忽隔天路,终辞水滨。宁掩群而尽取 ,且快意而惊新 。此又一时之俊也。夫其降精于金 ,立骨如铁;目通于脑 ,筋入于节 。架轩楹之上,纯漆光芒;掣梁栋之间,寒风凛冽。虽趾蹻千变 ,林岭万穴;击丛薄之不开 ,突杈丫而皆折,此又有触邪之义也。久而服勤,是可呀畏 。必使乌攫之党 ,罢钞盗而潜飞 ;枭怪之群 ,想英灵而遽坠。岂比乎?虚陈其力,叨窃其位,等摩天而自安,与抢榆而无事者矣 ?故不见其用也。则晨飞绝壑,暮起长汀;来虽自负,去若无形。置巢嶻嵲 ,养子青冥。倏尔年岁,茫然阙庭 。莫试钩爪,空回斗星。众雏傥割鲜于金殿 ,此鸟已将老于岩扃 。又附杜甫散文《唐兴县客馆记》:唐兴县客馆记中兴之四年,王潜为唐兴宰,修厥政事,始自鳏寡茕独,而和其封内,非侮循循,不畏险肤,而行而一。咨于官属,于群吏,于众庶曰;邑中之政,庶几缮完矣!惟宾馆上漏下湿,吾人犹不堪其居,以容四方宾,宾其谓我何?改之重劳,我其谓人何?咸曰:诞事至济,厥载,则达观于大壮……杜之友叹曰:美哉!是馆也成,人不知,人不怒,廨署之福也,府君之德也……是自辛丑岁秋分,杜氏之老记已。?

5,海城市市长是谁

海城市市长是邓延发
海城市市长、市武委会主任王潜

6,叫张瑀的男朋友怎么称呼

叫 梁乐 要不 王艺霖 王耀华 要不 王潜 你选吧!
就叫张瑀,或啊瑀
不是 怎么回事的
叫老公被… 汗…

7,我刚刚注册了百度帐号想在知道里回复别人的问题可是没有回复这

不是,只要注册了就有资格回复别人的问题。如果没有回复按扭,可能是网速慢,多刷新几次看看。也可能是百度系统问题,可以到“百度知道投诉吧”里请管理员帮你忙。这里发贴:http://tieba.baidu.com/f?kw=%B0%D9%B6%C8%D6%AA%B5%C0%CD%B6%CB%DF
登录百度首页 www.baidu.com 右上角有个登录,点击它,没有百度帐号的话,注册一个就好了 你现在提问的这个“王潜4”就是百度id,百度知道、贴吧、hi的帐号都是一致的

8,怪物猎人中沙漠里在沙里飞的杀龙王怎么打音爆弹要怎么扔要扔

仍他附近,不能太远就行了~~最恶心的就是它,震出来立马又钻沙里,除了做任务,我坚决没有重复杀过这个怪物·
加上用麻痹的武器,推荐太刀
在沙龙王潜下的地方上方扔音爆..(我经常在附近乱扔都中,正常情況下不中就RP問題..)發怒時不中..發怒時會看到一些煙在頭出來..是陷阱都中..建議武器有麻痹,毒,雷等屬性的用來打..我建議用太刀,筒槍,弓,當然不要貪心哦..
沙龙王潜在沙地里时。。把音爆弹抛它正上方。。它就会被震出来。。 慢慢打 就能过的~ 祝愿你玩的开心~~

9,描写桃花的诗句

《桃花》——罗隐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数枝艳拂文君酒, 半里红欹宋玉墙。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桃花》——薛能香色自天种,千年岂易逢。开齐全未落,繁极欲相重。 冷湿朝如淡,晴干午更浓。风光新社燕,时节旧春农。 篱落欹临竹,亭台盛间松。乱缘堪羡蚁,深入不如蜂。 有影宜暄煦,无言自冶容。洞连非俗世,溪静接仙踪。 子熟河应变,根盘土已封。西王潜爱惜,东朔盗过从。 醉席眠英好,题诗恋景慵。芳菲聊一望,何必在临邛。 《桃花》——元稹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桃花》——齐己千株含露态,何处照人红。风暖仙源里,春和水国中。 流莺应见落,舞蝶未知空。拟欲求图画,枝枝带竹丛。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0,冬日芦苇美景诗句

1、唐·白居易《南浦岁暮对酒送王十五归京》原文选段:腊后冰生覆湓水,夜来云暗失庐山。风飘细雪落如米,索索萧萧芦苇间。释义:腊月之后冰雪覆盖了湓江,夜晚黑压压的云把庐山都遮住了。风吹着雪花飘落就像一粒粒的米一样,风吹着这冬日的芦苇飘飘荡荡。2、唐·常建 《太公哀晚遇》原文选段:日出渭流白,文王畋猎时。钓翁在芦苇,川泽无熊罴。 释义: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渭水水清浪白,文王就在此刻狩猎。老翁在芦苇荡钓鱼,山河之中已经没有猛兽了。3、唐·刘禹锡 《晚泊牛渚》原文选段: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释义:夜里的芦苇荡刮起了晚风,江面上波光粼粼。残存的晚霞忽然变了颜色,还能偶尔听到游走的大雁的鸣叫声。4、宋·苏轼《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老》原文选段:露寒烟冷蒹葭老,天外征鸿寥唳。释义:寒冷的露水空气都要结冰,芦苇也不开花了。天边长途飞行的雁,声音凄清高远。5、现代诗:张梅《初冬芦苇》原文选段:喜欢看初冬的芦苇,白茫茫的,好似原野提前飘落的雪。“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在元人黄庚眼里,平分秋色的是芦花和蓼花,蓼花以热烈为美,那芦花则是清淡传神。萧瑟之中舞动的柔软的苇花,已是初冬原野里的主角。
白居易 【风雨晚泊】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 刘禹锡 【晚泊牛渚】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贾岛 【雨后宿刘司马池上】蓝溪秋漱玉,此地涨清澄.芦苇声兼雨,芰荷香绕灯.岸头秦古道,亭面汉荒陵.静想泉根本,幽崖落几层. 贯休 【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 芦苇深花里,渔歌一曲长.人心虽忆越,帆态似浮湘.石獭衔鱼白,汀茅浸浪黄.等闲千万里,道在亦无妨. 郑谷 【江际】 杳杳渔舟破暝烟,疏疏芦苇旧江天.那堪流落逢摇落,可得潸然是偶然.万顷白波迷宿鹭,一林黄叶送残蝉.兵车未息年华促,早晚闲吟向浐川.
1、索索萧萧芦苇间唐白居易 《南浦岁暮对酒送王十五归京》2、夜寒宿芦苇唐常建 《晦日马镫曲稍次中流作》3、钓翁在芦苇唐常建 《太公哀晚遇》4、月明空照芦苇宋曹豳 《西河 和王潜斋韵》5、芦苇已雕荷已败宋吴潜 《南乡子·野思浩难收》6、秋声思芦苇唐刘禹锡 《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7、芦苇晚风起唐刘禹锡 《晚泊牛渚》8、芦苇丛中作此诗唐白居易 《独树浦雨夜寄李六郎中》9、芦苇声多雁满陂唐朱庆馀 《早发庐江途中遇雪寄李侍御》10、芦苇夜风多唐许浑

文章TAG:王潜王潜  父亲  王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