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沙有多少名两院院士

两院院士长沙市有2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周光召 ,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1929年5月15日生于湖南长沙。★曹镛 。高分子化学家,1941年10月14日生于湖南长沙。★俞汝勤 ,分析化学家,1935年11月21日生于上海,籍贯湖南长沙★张希 ,高分子化学家,1965年12月生于辽宁本溪,籍贯湖南长沙。★周其凤, 高分子化学家,1947年10月8日生于湖南浏阳市。★陈文新 ,女,土壤微生物学家,1926年9月23日生于湖南浏阳市。★张友尚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1925年11月2日生于湖南长沙。★丑纪范 ,气象学家,1934年7月23日生于湖南长沙。★刘昌明, 水文水资源学家,1934年5月10日生于湖南长沙。★沈志云 ,机车车辆专家,1929年5月28日生于湖南长沙。★宋家树 ,金属物理学家,1932年3月21日生于湖南长沙。中国工程院院士14人★曾广商 ,飞行控制技术专家。湖南省长沙市人。★赵 煦 ,飞行力学与控制专家。湖南省浏阳市人。★张履谦 ,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湖南长沙人。★俞大光 ,理论电工和电子工程专家。湖南省长沙市人。★周克崧, 材料表面工程专家,湖南省长沙市人。★周建平 ,航天工程系统设计与技术管理专家。湖南长沙人。★何继善 (?资深院士) 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市。★周宏灏 遗传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专家。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黎介寿(?资深院士) 普通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湖南省浏阳市。★范云六 农业生物工程专家。出生于湖南长沙市。★宋君强 数值天气预报和高性能计算专家。湖南省宁乡县人。★蒋洪德 叶轮机械与动力工程专家。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湖南省长沙市人。★沈志云(?资深院士)机车车辆专家。湖南省长沙市人。★刘经南 湖南长沙人。排名不分先后,希望对你有帮助!
袁隆平院士最有名。

长沙有多少名两院院士

2,京剧界历史上周仲博有哪些故事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首次建藩,其中,太祖第三子、时年十三岁的朱棡被册立为晋王,建藩山西太原府。朱棡,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子,生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十八,据明史、明实录记载,其生母为孝慈高皇后马氏。在洪武三年太祖首次建藩之时,诸位皇子虽然年纪尚幼,但是在举行册立典仪时依旧按照历代王朝的传统仪制,一丝不苟地遵从礼部和尚宝卿官员的引导,恭恭敬敬从奉天殿东门进入大殿,向端坐于奉天殿御座上的父皇陛下行礼叩拜,在恢弘的礼乐声中一一接受亲王宝、册、印,完成册立典仪。其中朱棡是第二个进殿完成册立典仪的皇子(第一个是太祖次子朱樉,至于皇太子朱标,则有单独的皇太子册立典仪,不与亲王册立仪式一同进行)。他随着礼部官员进殿后,按照肃穆的礼乐唱班流程依次俯、拜、兴,如此三番后,才在父皇陛下面前跪受晋藩宝、册、印,至此完成了从皇子到大明藩王的过程。朱棡的晋王册文为:“唯洪武三年,岁次庚戌,四月乙未朔日,父皇制曰:昔君天下者,禄及有德,贵子必王,此人事耳。然居位受福,国于一方,尤简在帝心。第三子棡:今命尔为“晋王”。分茅胙土,岂易事哉。朕起自农民,与群雄并驱,难苦百端,志在奉天地,飨神袛,张皇师旅,伐罪救民,时刻弗怠,以成大业。今尔固其国者,当敬天地在心,不可逾礼,以祀其宗社山川,依时飨之。谨兵卫,恤下民,必尽其道。于戏,勤民奉天,藩辅帝室,允执厥中,则永膺多福。体朕训言,尚其慎之。”朱棡被册立为晋王后,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初辞别父皇,启程前往藩地,四月十六抵达太原,正式就国,这一年,朱棡二十岁,他也是日后大明晋藩的开基始祖。朱棡前往太原藩地就国时,太祖考虑到山西和南直隶饮食习惯不一样,怕朱棡不习惯当地的饭菜,于是把跟随自己二十三年的厨师徐兴祖安排到朱棡身边,伺候他的饮食。朱棡到底是个青年人,又生在帝王家,从小处在权力顶峰中,难免会有骄横跋扈、目中无人的脾气,在前往太原途中,因为嫌弃徐兴祖做的饭菜和京师的口味不大一样,于是朱棡大发雷霆,把徐兴祖狠狠地用鞭子抽了一顿。原本朱棡以为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远在京师的太祖居然马上就知道了,立即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传来了口谕:“吾帅群英平祸乱,不为姑息。独膳夫徐兴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识之。”——你老子我带着一帮子文武大臣们平定了天下,他们有什么过错我都不会姑息,一一处罚。唯独这个厨师徐兴祖,跟了我二十三年,从来都是对他客客气气,不敢羞辱责罚他。为什么呢?结怨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亲疏紧要,你小子给我记清楚了!太祖之所以这么急匆匆地专门派人前来教训告诫朱棡,不是出于什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而是他担心朱棡少不更事,羞辱折损给自己做饭的厨师,如果因此被厨子心怀怨恨,在饭菜中下毒,那就悔之晚矣。朱棡得到父皇的训诫和指点后,才恍然大悟,此后再也没有对徐兴祖加以惩戒,一直客客气气地对待,直至其年老告退。朱棡抵达太原后,马上承担起御边重任,成为北方诸塞王中最重要一员(朱棡二兄秦王朱樉封国西安,处于腹地,守边责任不大),太原直面河套,北元主力常常在此出没,所以身为太祖第三子、也是塞王之长的晋王朱棡身负父皇重托,多次以主将身份出兵讨击北元,并节制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元勋宿将,驰骋塞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初三,太祖因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多次骚扰大明边境,于是祖诏命晋王朱?、燕王朱棣分兵两路北征,并指定以晋王为全军主帅,授予朱棡“出塞征战、筑城屯田,皆由己出,非大事可不奏而行”的特权。洪武三十年(1397年)四月,晋王朱棡再奉太祖诏命行“备边十事”,九边诸塞检阅军队、开战屯田等军政大事,全部由晋王朱棡全权处理。朱棡此时已经是太祖诸皇子中年岁最长者(皇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此时已经薨逝),这可以看出太祖对这个在世最长子的重视程度。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年仅四十、正是年富力强、被太祖倚为社稷柱石的第三子晋王朱?,突然因病薨逝于太原晋藩府。噩耗传到京师时,已经久病多日的太祖悲伤过度、心气郁积,无法接受前三个儿子全部去世的悲切事实而彻底病倒。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太祖因悲伤过度、病情加重,不治而驾崩,年七十一。此时,距晋王朱?薨逝,仅仅才过去了百日。朱棡薨逝后,被太祖赐谥号为“恭”,称晋恭王。他的长子、晋世子朱济熺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被祖父太祖皇帝敕令承袭晋藩,成为大明第二代晋王。太祖在《皇明祖训》中,给第三子晋王朱棡派下所拟定的行辈字派是:“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晋王朱济熺即晋王位后的第三个月,祖父太祖皇帝驾崩,堂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成为大明第二代皇帝——建文帝。当年,朱济熺还是晋世子的时候,曾经在京师和皇太孙(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秦世子(后来的秦隐王朱尚炳)、燕世子(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周世子(后来的周宪王朱有炖)等堂兄弟们奉祖父太祖皇帝之命在一起读书、生活、历练,彼此间感情很好。等到皇太孙继位成为大明皇帝后,朱济熺、朱尚炳也早就各自继承藩国,成为晋王、秦王。他们对堂兄建文帝感情深厚,恪守君臣之礼,严守臣节,建文帝也多次下诏表彰这两个当年的同学、堂弟,以为宗室表率。在建文元年(1399年)爆发的“靖难之役”中,朱济熺的四叔、燕王朱棣从北平起兵,和侄子建文帝展开了三年之久的叔侄内讧,大打出手,以争夺大明社稷。在“靖难之役”中,朱济熺和秦王朱尚炳是坚决站在建文帝一边,对四叔朱棣加以斥责和声讨,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后果,不过依旧让标榜“师出有名、奉天靖难”的燕王朱棣如鲠在喉,极度不快,对这两个侄子大为光火,嫌隙就此种下。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军在朱棣率领下长驱直入、渡长江直扑京师而来,建文帝紧急发布勤王令,向包括秦王朱尚炳、晋王朱济熺在内的诸王大臣们求援,让他们率军来援。可是燕军行动迅速,勤王令刚刚发出,京师就告破了,燕军入城后建文帝在大乱中失踪,燕王朱棣在祭拜了太祖的孝陵后宣布登基称帝,即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朱济熺对成祖篡位之事一直以来就心怀不满,多次在太原藩邸内流露出对皇帝四叔的抵触和反感,同情被赶下皇位的建文帝,这导致他被三弟平阳王朱济熿搜罗证据在成祖面前诬告诋毁(其实也不算,因为大多是事实)。于是成祖在斥责处理了秦王朱尚炳后,转过头来开始借平阳王朱济熿之手对付晋王朱济熺这个一样对自己心怀不忿的侄子。永乐十二年(1414年)十一月,成祖明发上谕,以晋藩平阳王朱济熿所提供的证据为理由,斥责晋王朱济熺:“尔谋为不轨,自绝于天,自绝于祖宗。论尔之罪,有不容诛重。念恭王手足之义,特全尔生,令守恭园。其闭门念咎,杜绝外交,改过迁善,以保令终慎之哉。”成祖将晋王朱济熺废为庶人,连同他被牵连而废去晋世子称号的长子朱美圭一起,安置于晋恭王朱棡的陵园内,以“守陵”为名加以软禁,改立晋恭王第三子、告密的平阳王朱济熿为继任晋王。朱济熿也是第三任晋王。朱济熿通过诬告兄长获得晋王之位后,更加骄横膨胀,不但肆意欺辱虐待被软禁在父亲晋恭王陵园内的大哥朱济熺父子,减损他们的衣食起居待遇,甚至命人把朱济熺父子关押起来,不允许他们和外界联络。之后,坐稳了晋王之位的朱济熿还暗中和觊觎皇位的堂弟汉王朱高煦勾结,密谋帮助汉王夺取储位,以图自己晋王之位更加牢固。另外,朱济熿对于同情大哥、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五弟宁化王朱济焕,毫不客气,以其“行事有过失”为由,停了朱济焕的岁禄,把他拘禁在山西按察使衙门,吃尽了苦头。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因为实在受不了朱济熿的迫害和苛待,晋藩属员中有人冒死从太原逃出,逃到京师向成祖控告朱济熿这些年来虐待大哥废晋王、在藩国内倒行逆施的种种不法之举。成祖这才明白自己支持的朱济熿是个什么玩意儿,心里着实懊恼气愤,但是又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再加上对朱济熺确实也是有嫌隙,于是仅仅派人把朱济熺父子从晋恭王陵园中释放、并封朱济熺长子朱美圭为平阳王,让他带着父亲和诸弟们搬到平阳封国(山西临汾)去居住,以平阳王俸禄赡养全家。而朱济熿本人,只不过被不轻不重地训斥了几句就罢了,这表明成祖内心还是倾向于朱济熿,不愿处罚他而导致自己颜面受损。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在第五次北征返回途中病逝于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炽继位,成为大明第四代皇帝——明仁宗。仁宗对于当年的同学、堂兄、废晋王朱济熺半生蹉跎惨淡遭遇很是同情,登基后马上恢复了朱济熺的冠服待遇,并称呼其为“王兄”,除了没有复封晋王之外,其余生活待遇的都和在任晋王朱济熿相同。这使得朱济熿十分不满,对仁宗心怀怨恨,并加紧了和汉王朱高煦的秘密谋叛计划,以图成功以后消除来自大哥和侄子方面夺回皇位的威胁。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只有十个月的仁宗驾崩,皇太子朱瞻基粉碎了叔父汉王朱高煦的暗杀阴谋,顺利从南京返回京师继承大统,成为大明第五代皇帝——明宣宗。宣宗即位后,朱美圭诸弟被加封为镇国将军,朱济熺一家的生活待遇进一步改善。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谋划夺储二十年的汉王朱高煦自认准备妥当、万事俱备,于是在封国乐安(山东惠民)悍然发动叛乱,意图学父皇成祖皇帝一样,再来一次“定难之役”,从侄子宣宗手中夺取皇位。可惜宣宗不是建文帝,汉王更加比不上成祖,宣宗对于叔父举兵造反之事胸有成竹,御驾亲征乐安,十五天就平定了汉王之乱,生擒朱高煦。汉王被擒后,晋王朱济熿大惊失色、惶惶不可终日,生怕自己勾结汉王谋取权位之事暴露。但是怕什么来什么,朱济熿万万没想到,最终告发自己的,并不是结怨已深的大哥朱济熺父子,而是被自己苛待多年的五弟、宁化王朱济焕。宣德二年(1427年)三月,宁化王朱济焕在被压制多年以后,趁着汉王朱高煦作乱被擒、朱济熿六神无主的时机,向宣宗上奏晋王“不忠不孝、诡计百端”,同时派人“疾驰京师”,当面向宣宗揭发朱济熿当年 暗害嫡母之事。本来宣宗在平定汉王之乱后,就想处置和汉王长期勾连图谋不轨的晋王,但是如果直接以“勾结汉王意欲作乱”的名义来处理晋王,确实有些牵强附会。而宁化王的揭发证据传到京师后,宣宗心中大定,废黜朱济熿的晋王之位就名正言顺了。宣德二年(1427年)四月,宣宗下诏痛斥晋王朱济熿:“若济熿之恶,尤甚枭獍!至以毒药弑其嫡母谢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已召至京师,遣在京皇亲以宁化王等所告事状示之,一一引伏。今悉录其不法事遣去一观,骨肉背逆,言之痛心,惟深鉴之。”之后,宣宗派出亲臣勋贵率军急赴太原,废黜朱济熿晋王王爵,贬为庶人,和全家一起发往凤阳,看守皇陵。朱济熿十三年的晋王美梦,就此湮灭,化作一场云烟。按道理说,朱济熿被废后,就应当是由当年遭诬陷的朱济熺复封晋王,或者册立当年的晋世子、现在的平阳王朱美圭为晋王。可是宣宗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既没有复封堂伯朱济熺为晋王,也没有册立堂兄朱美圭为晋王,而是仅仅称呼朱济熺为“伯王”,让他随同长子朱美圭依旧住在平阳封国内。此后朱美圭多次上疏向宣宗请求带着父亲和弟弟们返回太原居住,宣宗也都没有同意,致使近十年之内,晋藩亲王之位一直空缺。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宣宗驾崩,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承袭皇位,即大明第六代皇帝——明英宗。因为英宗年幼,所以朝政由仁宗皇后、已经升为太皇太后的张氏和以“三杨”为首的诸文臣们负责执掌。此时,复封晋王的意见终于被摆到了朝堂之上。原本太皇太后和三杨的意思是复封朱济熺为晋王,把失去了二十年的王位再还给他,可是朱济熺真是运气极坏,眼看就要重登王位了,却在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十二突然去世,年六十一,和失去了二十年、又近在咫尺的晋王之位擦肩而过,实在是万分遗憾。朱济熺去世后,被安葬在儿子朱美圭的平阳封国内,而朱美圭则因为父亲的去世提前承袭晋藩,被朝廷于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二十五正式册立为晋王,这也是大明晋藩第四代晋王。朱美圭袭封后,朝廷赐其父朱济熺谥号“定”,恢复王号,称为晋定王。朱济熺生前没有复封,去世后总算得到了晋王之号,也可以稍稍弥补一下他这半生蹉跎遗憾了。此后,晋藩内部总算是安定下来,宗族传承平静,一代代地沿袭下去,在太原藩国繁衍生息、瓜跌绵长。朱美圭于宣德十年(1435年)册立为晋王后,在位七年,于正统六年(1441年)薨逝,年四十三岁,朝廷赐谥号“宪”,称晋宪王,由长子榆社王朱钟铉继承藩国,成为晋藩第五代晋王。朱钟铉是晋藩历代晋王中在位最长的一位,从正统七年(1442年)继承王爵,到弘治十五年(1502年)薨逝,在位长达六十一年,寿高七十五岁,谥号“庄”,称晋庄王。朱钟铉的嫡长子、晋世子朱奇源薨逝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年五十二;嫡孙、晋世孙朱表荣更是在弘治六年(1494年)就去世了,年仅二十七。所以,在朱钟铉去世后,承袭晋藩的只能是他的曾孙、朱奇源之孙、朱表荣独子、年仅十四岁的晋藩世曾孙朱知烊。这是晋藩第六代晋王。朱知烊继承晋藩后,上疏朝廷,为自己的祖父、父亲请封,孝宗皇帝命宗人府拟定谥号,最终确定晋世子朱奇源谥号“靖”,追赠晋靖王;晋世孙朱表荣谥号“怀”,追赠晋怀王。这是晋藩第一次出现追封晋王。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位三十一年的晋王朱知烊薨逝,年四十五,朝廷赐谥号“端”,称晋端王。朱知烊一辈子没有生出儿子,而他的父亲晋怀王朱表荣也只有他这一个儿子养大成人,所以只能从朱知烊的祖父、晋靖王朱奇源的其他后裔中挑选合适者承袭晋藩了。最后,时年十五岁的晋靖王曾孙朱新?,凭借祖父新化王朱表槏是晋靖王嫡次子、晋怀王最年长弟弟、晋端王最长叔父的伦序行辈,以“新化王长子”的身份承袭了堂叔晋端王朱知烊所遗下的王爵,成为晋藩第七代晋王。朱新?继承晋藩后,如同堂叔晋端王朱知烊当年一般,向朝廷为自己的祖父、父亲请封,世宗皇帝本来就是由宗人入继大统,成为大明皇帝的,和朱新?的际遇相同,自然没有任何理由反对,立即同意了这个远房族侄的请求,赐其祖父、第一代新化王朱表槏谥号“安”,追赠晋安王;赐其父亲、第二代新化王朱知?谥号“康”,追赠晋康王。这是晋藩第二次出现追封晋王。万历三年(1575年),晋王朱新?去世,年六十岁,朝廷赐谥号“简”,称晋简王。朱新?和他的堂叔朱知烊一样,也没有儿子,所以晋藩只能再一次从旁支宗人中选取合适者承袭王爵,最后选出晋康王之孙、晋简王之侄、晋藩镇国将军朱慎镜(简王的弟弟镇国将军朱新墧嫡长子)暂时管理晋藩府事,待以后择吉日再正式册立为晋王。但是朱慎镜福薄,还来不及正式被册立为晋王就在万历六年(1578年)去世了,年四十三,朝廷赐谥号“敬”,追赠为晋敬王,这是晋藩第三次出现追封晋王。因为晋敬王也没有儿子(也有史料说晋敬王有一子朱敏游,同样在万历六年去世,被追赠为晋哀王,但是明史中没有记载,这里就不再录入了),所以晋藩转由晋敬王之弟、辅国将军朱慎鋷承袭。万历七年(1579年),朱慎鋷继承王位,成为晋藩第八代晋王。而半年后,新任晋王、三十九岁的朱慎鋷又因病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幼子朱敏淳。为了保护这个幼儿,同时也是暂避晋藩诡异的承袭怪圈,神宗皇帝下旨暂停晋藩袭爵,以晋藩宗人中辈份最高者、晋定王朱济熺的五世孙、同时也是朱敏淳族曾叔祖的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为晋藩宗理,暂代府事。同时,朝廷赐朱慎鋷谥号“惠”,称晋惠王。万历十三年(1585年),晋惠王独子朱敏淳渐渐长大,朝廷在这一年正式册立他为晋王,这也是晋藩第九代晋王。另外,为了保险起见,神宗命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继续担任晋藩宗理,代替年幼的晋王处理府事。直至万历十七年(1589年),晋王朱敏淳完全成人,这才从族曾叔祖手中接过晋藩大权,正式执掌府事。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四十八岁的晋王朱敏淳病逝,谥号“穆”,称晋穆王。其庶长子朱求桂暂时代理晋藩府事,并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被册立为晋王,成为晋藩第十代晋王。据《明史》记载,晋藩的末代晋王就是朱求桂。但是根据现代(1955年)在山西榆次县(今榆次区乌金山镇)的考古发掘,获得了《晋裕王墓志》,明确记载朱求桂在崇祯三年(1630年)去世,在位十七年,谥号“裕”,即晋裕王。崇祯三年(1630年)十一月,晋裕王朱求桂去世,其嫡子朱审烜承袭王位,成为晋藩第十一代晋王,这也是大明晋藩的末代晋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农民军向京师的进发途中攻克了太原,晋王朱审烜被俘,随军前往京师。之后农民军攻陷京师,思宗煤山殉国,大明中枢覆灭。再后来农民军在山海关之战中败于清军,撤军西返,朱审烜被清军获得,清顺治三年(1646年),末代晋王朱审烜被杀。至此,自晋恭王朱棡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国太原开始的大明晋藩二百六十八年历史就此走到了尽头。附:晋藩世系表一代、晋恭王朱棡(太祖第三子)二代、晋定王朱济熺(晋恭王嫡长子)三代、晋废王朱济熿(晋恭王庶三子)四代、晋宪王朱美圭(晋定王嫡长子)五代、晋庄王朱钟铉(晋宪王庶长子)追封:晋靖王朱奇源(晋庄王嫡长子)追封:晋怀王朱表荣(晋靖王嫡长子)六代:晋端王朱知烊(晋怀王庶次子、唯一成活之子)追封:晋安王朱表槏(晋靖王嫡次子、第一代新化王)追封:晋康王朱知?(晋安王嫡长子、第二代新化王)七代:晋简王朱新?(晋康王庶长子)追封:晋敬王朱慎镜(晋康王之孙、晋简王之侄、晋藩镇国将军朱新墧嫡长子)追封:晋哀王朱敏游(晋敬王子,存疑)八代:晋惠王朱慎鋷(晋康王之孙、晋敬王之弟、晋藩镇国将军朱新墧嫡三子)晋府宗理: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晋定王朱济熺的五世孙)九代:晋穆王朱敏淳(晋惠王嫡长子)十代:晋裕王朱求桂(晋穆王庶长子)十一代:晋王朱审烜(晋裕王嫡长子)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首次建藩,其中,太祖第三子、时年十三岁的朱棡被册立为晋王,建藩山西太原府。朱棡,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子,生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十八,据明史、明实录记载,其生母为孝慈高皇后马氏。在洪武三年太祖首次建藩之时,诸位皇子虽然年纪尚幼,但是在举行册立典仪时依旧按照历代王朝的传统仪制,一丝不苟地遵从礼部和尚宝卿官员的引导,恭恭敬敬从奉天殿东门进入大殿,向端坐于奉天殿御座上的父皇陛下行礼叩拜,在恢弘的礼乐声中一一接受亲王宝、册、印,完成册立典仪。其中朱棡是第二个进殿完成册立典仪的皇子(第一个是太祖次子朱樉,至于皇太子朱标,则有单独的皇太子册立典仪,不与亲王册立仪式一同进行)。他随着礼部官员进殿后,按照肃穆的礼乐唱班流程依次俯、拜、兴,如此三番后,才在父皇陛下面前跪受晋藩宝、册、印,至此完成了从皇子到大明藩王的过程。朱棡的晋王册文为:“唯洪武三年,岁次庚戌,四月乙未朔日,父皇制曰:昔君天下者,禄及有德,贵子必王,此人事耳。然居位受福,国于一方,尤简在帝心。第三子棡:今命尔为“晋王”。分茅胙土,岂易事哉。朕起自农民,与群雄并驱,难苦百端,志在奉天地,飨神袛,张皇师旅,伐罪救民,时刻弗怠,以成大业。今尔固其国者,当敬天地在心,不可逾礼,以祀其宗社山川,依时飨之。谨兵卫,恤下民,必尽其道。于戏,勤民奉天,藩辅帝室,允执厥中,则永膺多福。体朕训言,尚其慎之。”朱棡被册立为晋王后,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初辞别父皇,启程前往藩地,四月十六抵达太原,正式就国,这一年,朱棡二十岁,他也是日后大明晋藩的开基始祖。朱棡前往太原藩地就国时,太祖考虑到山西和南直隶饮食习惯不一样,怕朱棡不习惯当地的饭菜,于是把跟随自己二十三年的厨师徐兴祖安排到朱棡身边,伺候他的饮食。朱棡到底是个青年人,又生在帝王家,从小处在权力顶峰中,难免会有骄横跋扈、目中无人的脾气,在前往太原途中,因为嫌弃徐兴祖做的饭菜和京师的口味不大一样,于是朱棡大发雷霆,把徐兴祖狠狠地用鞭子抽了一顿。原本朱棡以为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远在京师的太祖居然马上就知道了,立即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传来了口谕:“吾帅群英平祸乱,不为姑息。独膳夫徐兴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识之。”——你老子我带着一帮子文武大臣们平定了天下,他们有什么过错我都不会姑息,一一处罚。唯独这个厨师徐兴祖,跟了我二十三年,从来都是对他客客气气,不敢羞辱责罚他。为什么呢?结怨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亲疏紧要,你小子给我记清楚了!太祖之所以这么急匆匆地专门派人前来教训告诫朱棡,不是出于什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而是他担心朱棡少不更事,羞辱折损给自己做饭的厨师,如果因此被厨子心怀怨恨,在饭菜中下毒,那就悔之晚矣。朱棡得到父皇的训诫和指点后,才恍然大悟,此后再也没有对徐兴祖加以惩戒,一直客客气气地对待,直至其年老告退。朱棡抵达太原后,马上承担起御边重任,成为北方诸塞王中最重要一员(朱棡二兄秦王朱樉封国西安,处于腹地,守边责任不大),太原直面河套,北元主力常常在此出没,所以身为太祖第三子、也是塞王之长的晋王朱棡身负父皇重托,多次以主将身份出兵讨击北元,并节制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元勋宿将,驰骋塞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初三,太祖因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多次骚扰大明边境,于是祖诏命晋王朱?、燕王朱棣分兵两路北征,并指定以晋王为全军主帅,授予朱棡“出塞征战、筑城屯田,皆由己出,非大事可不奏而行”的特权。洪武三十年(1397年)四月,晋王朱棡再奉太祖诏命行“备边十事”,九边诸塞检阅军队、开战屯田等军政大事,全部由晋王朱棡全权处理。朱棡此时已经是太祖诸皇子中年岁最长者(皇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此时已经薨逝),这可以看出太祖对这个在世最长子的重视程度。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年仅四十、正是年富力强、被太祖倚为社稷柱石的第三子晋王朱?,突然因病薨逝于太原晋藩府。噩耗传到京师时,已经久病多日的太祖悲伤过度、心气郁积,无法接受前三个儿子全部去世的悲切事实而彻底病倒。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太祖因悲伤过度、病情加重,不治而驾崩,年七十一。此时,距晋王朱?薨逝,仅仅才过去了百日。朱棡薨逝后,被太祖赐谥号为“恭”,称晋恭王。他的长子、晋世子朱济熺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被祖父太祖皇帝敕令承袭晋藩,成为大明第二代晋王。太祖在《皇明祖训》中,给第三子晋王朱棡派下所拟定的行辈字派是:“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晋王朱济熺即晋王位后的第三个月,祖父太祖皇帝驾崩,堂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成为大明第二代皇帝——建文帝。当年,朱济熺还是晋世子的时候,曾经在京师和皇太孙(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秦世子(后来的秦隐王朱尚炳)、燕世子(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周世子(后来的周宪王朱有炖)等堂兄弟们奉祖父太祖皇帝之命在一起读书、生活、历练,彼此间感情很好。等到皇太孙继位成为大明皇帝后,朱济熺、朱尚炳也早就各自继承藩国,成为晋王、秦王。他们对堂兄建文帝感情深厚,恪守君臣之礼,严守臣节,建文帝也多次下诏表彰这两个当年的同学、堂弟,以为宗室表率。在建文元年(1399年)爆发的“靖难之役”中,朱济熺的四叔、燕王朱棣从北平起兵,和侄子建文帝展开了三年之久的叔侄内讧,大打出手,以争夺大明社稷。在“靖难之役”中,朱济熺和秦王朱尚炳是坚决站在建文帝一边,对四叔朱棣加以斥责和声讨,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后果,不过依旧让标榜“师出有名、奉天靖难”的燕王朱棣如鲠在喉,极度不快,对这两个侄子大为光火,嫌隙就此种下。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军在朱棣率领下长驱直入、渡长江直扑京师而来,建文帝紧急发布勤王令,向包括秦王朱尚炳、晋王朱济熺在内的诸王大臣们求援,让他们率军来援。可是燕军行动迅速,勤王令刚刚发出,京师就告破了,燕军入城后建文帝在大乱中失踪,燕王朱棣在祭拜了太祖的孝陵后宣布登基称帝,即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朱济熺对成祖篡位之事一直以来就心怀不满,多次在太原藩邸内流露出对皇帝四叔的抵触和反感,同情被赶下皇位的建文帝,这导致他被三弟平阳王朱济熿搜罗证据在成祖面前诬告诋毁(其实也不算,因为大多是事实)。于是成祖在斥责处理了秦王朱尚炳后,转过头来开始借平阳王朱济熿之手对付晋王朱济熺这个一样对自己心怀不忿的侄子。永乐十二年(1414年)十一月,成祖明发上谕,以晋藩平阳王朱济熿所提供的证据为理由,斥责晋王朱济熺:“尔谋为不轨,自绝于天,自绝于祖宗。论尔之罪,有不容诛重。念恭王手足之义,特全尔生,令守恭园。其闭门念咎,杜绝外交,改过迁善,以保令终慎之哉。”成祖将晋王朱济熺废为庶人,连同他被牵连而废去晋世子称号的长子朱美圭一起,安置于晋恭王朱棡的陵园内,以“守陵”为名加以软禁,改立晋恭王第三子、告密的平阳王朱济熿为继任晋王。朱济熿也是第三任晋王。朱济熿通过诬告兄长获得晋王之位后,更加骄横膨胀,不但肆意欺辱虐待被软禁在父亲晋恭王陵园内的大哥朱济熺父子,减损他们的衣食起居待遇,甚至命人把朱济熺父子关押起来,不允许他们和外界联络。之后,坐稳了晋王之位的朱济熿还暗中和觊觎皇位的堂弟汉王朱高煦勾结,密谋帮助汉王夺取储位,以图自己晋王之位更加牢固。另外,朱济熿对于同情大哥、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五弟宁化王朱济焕,毫不客气,以其“行事有过失”为由,停了朱济焕的岁禄,把他拘禁在山西按察使衙门,吃尽了苦头。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因为实在受不了朱济熿的迫害和苛待,晋藩属员中有人冒死从太原逃出,逃到京师向成祖控告朱济熿这些年来虐待大哥废晋王、在藩国内倒行逆施的种种不法之举。成祖这才明白自己支持的朱济熿是个什么玩意儿,心里着实懊恼气愤,但是又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再加上对朱济熺确实也是有嫌隙,于是仅仅派人把朱济熺父子从晋恭王陵园中释放、并封朱济熺长子朱美圭为平阳王,让他带着父亲和诸弟们搬到平阳封国(山西临汾)去居住,以平阳王俸禄赡养全家。而朱济熿本人,只不过被不轻不重地训斥了几句就罢了,这表明成祖内心还是倾向于朱济熿,不愿处罚他而导致自己颜面受损。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在第五次北征返回途中病逝于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炽继位,成为大明第四代皇帝——明仁宗。仁宗对于当年的同学、堂兄、废晋王朱济熺半生蹉跎惨淡遭遇很是同情,登基后马上恢复了朱济熺的冠服待遇,并称呼其为“王兄”,除了没有复封晋王之外,其余生活待遇的都和在任晋王朱济熿相同。这使得朱济熿十分不满,对仁宗心怀怨恨,并加紧了和汉王朱高煦的秘密谋叛计划,以图成功以后消除来自大哥和侄子方面夺回皇位的威胁。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只有十个月的仁宗驾崩,皇太子朱瞻基粉碎了叔父汉王朱高煦的暗杀阴谋,顺利从南京返回京师继承大统,成为大明第五代皇帝——明宣宗。宣宗即位后,朱美圭诸弟被加封为镇国将军,朱济熺一家的生活待遇进一步改善。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谋划夺储二十年的汉王朱高煦自认准备妥当、万事俱备,于是在封国乐安(山东惠民)悍然发动叛乱,意图学父皇成祖皇帝一样,再来一次“定难之役”,从侄子宣宗手中夺取皇位。可惜宣宗不是建文帝,汉王更加比不上成祖,宣宗对于叔父举兵造反之事胸有成竹,御驾亲征乐安,十五天就平定了汉王之乱,生擒朱高煦。汉王被擒后,晋王朱济熿大惊失色、惶惶不可终日,生怕自己勾结汉王谋取权位之事暴露。但是怕什么来什么,朱济熿万万没想到,最终告发自己的,并不是结怨已深的大哥朱济熺父子,而是被自己苛待多年的五弟、宁化王朱济焕。宣德二年(1427年)三月,宁化王朱济焕在被压制多年以后,趁着汉王朱高煦作乱被擒、朱济熿六神无主的时机,向宣宗上奏晋王“不忠不孝、诡计百端”,同时派人“疾驰京师”,当面向宣宗揭发朱济熿当年 暗害嫡母之事。本来宣宗在平定汉王之乱后,就想处置和汉王长期勾连图谋不轨的晋王,但是如果直接以“勾结汉王意欲作乱”的名义来处理晋王,确实有些牵强附会。而宁化王的揭发证据传到京师后,宣宗心中大定,废黜朱济熿的晋王之位就名正言顺了。宣德二年(1427年)四月,宣宗下诏痛斥晋王朱济熿:“若济熿之恶,尤甚枭獍!至以毒药弑其嫡母谢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已召至京师,遣在京皇亲以宁化王等所告事状示之,一一引伏。今悉录其不法事遣去一观,骨肉背逆,言之痛心,惟深鉴之。”之后,宣宗派出亲臣勋贵率军急赴太原,废黜朱济熿晋王王爵,贬为庶人,和全家一起发往凤阳,看守皇陵。朱济熿十三年的晋王美梦,就此湮灭,化作一场云烟。按道理说,朱济熿被废后,就应当是由当年遭诬陷的朱济熺复封晋王,或者册立当年的晋世子、现在的平阳王朱美圭为晋王。可是宣宗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既没有复封堂伯朱济熺为晋王,也没有册立堂兄朱美圭为晋王,而是仅仅称呼朱济熺为“伯王”,让他随同长子朱美圭依旧住在平阳封国内。此后朱美圭多次上疏向宣宗请求带着父亲和弟弟们返回太原居住,宣宗也都没有同意,致使近十年之内,晋藩亲王之位一直空缺。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宣宗驾崩,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承袭皇位,即大明第六代皇帝——明英宗。因为英宗年幼,所以朝政由仁宗皇后、已经升为太皇太后的张氏和以“三杨”为首的诸文臣们负责执掌。此时,复封晋王的意见终于被摆到了朝堂之上。原本太皇太后和三杨的意思是复封朱济熺为晋王,把失去了二十年的王位再还给他,可是朱济熺真是运气极坏,眼看就要重登王位了,却在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十二突然去世,年六十一,和失去了二十年、又近在咫尺的晋王之位擦肩而过,实在是万分遗憾。朱济熺去世后,被安葬在儿子朱美圭的平阳封国内,而朱美圭则因为父亲的去世提前承袭晋藩,被朝廷于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二十五正式册立为晋王,这也是大明晋藩第四代晋王。朱美圭袭封后,朝廷赐其父朱济熺谥号“定”,恢复王号,称为晋定王。朱济熺生前没有复封,去世后总算得到了晋王之号,也可以稍稍弥补一下他这半生蹉跎遗憾了。此后,晋藩内部总算是安定下来,宗族传承平静,一代代地沿袭下去,在太原藩国繁衍生息、瓜跌绵长。朱美圭于宣德十年(1435年)册立为晋王后,在位七年,于正统六年(1441年)薨逝,年四十三岁,朝廷赐谥号“宪”,称晋宪王,由长子榆社王朱钟铉继承藩国,成为晋藩第五代晋王。朱钟铉是晋藩历代晋王中在位最长的一位,从正统七年(1442年)继承王爵,到弘治十五年(1502年)薨逝,在位长达六十一年,寿高七十五岁,谥号“庄”,称晋庄王。朱钟铉的嫡长子、晋世子朱奇源薨逝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年五十二;嫡孙、晋世孙朱表荣更是在弘治六年(1494年)就去世了,年仅二十七。所以,在朱钟铉去世后,承袭晋藩的只能是他的曾孙、朱奇源之孙、朱表荣独子、年仅十四岁的晋藩世曾孙朱知烊。这是晋藩第六代晋王。朱知烊继承晋藩后,上疏朝廷,为自己的祖父、父亲请封,孝宗皇帝命宗人府拟定谥号,最终确定晋世子朱奇源谥号“靖”,追赠晋靖王;晋世孙朱表荣谥号“怀”,追赠晋怀王。这是晋藩第一次出现追封晋王。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位三十一年的晋王朱知烊薨逝,年四十五,朝廷赐谥号“端”,称晋端王。朱知烊一辈子没有生出儿子,而他的父亲晋怀王朱表荣也只有他这一个儿子养大成人,所以只能从朱知烊的祖父、晋靖王朱奇源的其他后裔中挑选合适者承袭晋藩了。最后,时年十五岁的晋靖王曾孙朱新?,凭借祖父新化王朱表槏是晋靖王嫡次子、晋怀王最年长弟弟、晋端王最长叔父的伦序行辈,以“新化王长子”的身份承袭了堂叔晋端王朱知烊所遗下的王爵,成为晋藩第七代晋王。朱新?继承晋藩后,如同堂叔晋端王朱知烊当年一般,向朝廷为自己的祖父、父亲请封,世宗皇帝本来就是由宗人入继大统,成为大明皇帝的,和朱新?的际遇相同,自然没有任何理由反对,立即同意了这个远房族侄的请求,赐其祖父、第一代新化王朱表槏谥号“安”,追赠晋安王;赐其父亲、第二代新化王朱知?谥号“康”,追赠晋康王。这是晋藩第二次出现追封晋王。万历三年(1575年),晋王朱新?去世,年六十岁,朝廷赐谥号“简”,称晋简王。朱新?和他的堂叔朱知烊一样,也没有儿子,所以晋藩只能再一次从旁支宗人中选取合适者承袭王爵,最后选出晋康王之孙、晋简王之侄、晋藩镇国将军朱慎镜(简王的弟弟镇国将军朱新墧嫡长子)暂时管理晋藩府事,待以后择吉日再正式册立为晋王。但是朱慎镜福薄,还来不及正式被册立为晋王就在万历六年(1578年)去世了,年四十三,朝廷赐谥号“敬”,追赠为晋敬王,这是晋藩第三次出现追封晋王。因为晋敬王也没有儿子(也有史料说晋敬王有一子朱敏游,同样在万历六年去世,被追赠为晋哀王,但是明史中没有记载,这里就不再录入了),所以晋藩转由晋敬王之弟、辅国将军朱慎鋷承袭。万历七年(1579年),朱慎鋷继承王位,成为晋藩第八代晋王。而半年后,新任晋王、三十九岁的朱慎鋷又因病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幼子朱敏淳。为了保护这个幼儿,同时也是暂避晋藩诡异的承袭怪圈,神宗皇帝下旨暂停晋藩袭爵,以晋藩宗人中辈份最高者、晋定王朱济熺的五世孙、同时也是朱敏淳族曾叔祖的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为晋藩宗理,暂代府事。同时,朝廷赐朱慎鋷谥号“惠”,称晋惠王。万历十三年(1585年),晋惠王独子朱敏淳渐渐长大,朝廷在这一年正式册立他为晋王,这也是晋藩第九代晋王。另外,为了保险起见,神宗命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继续担任晋藩宗理,代替年幼的晋王处理府事。直至万历十七年(1589年),晋王朱敏淳完全成人,这才从族曾叔祖手中接过晋藩大权,正式执掌府事。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四十八岁的晋王朱敏淳病逝,谥号“穆”,称晋穆王。其庶长子朱求桂暂时代理晋藩府事,并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被册立为晋王,成为晋藩第十代晋王。据《明史》记载,晋藩的末代晋王就是朱求桂。但是根据现代(1955年)在山西榆次县(今榆次区乌金山镇)的考古发掘,获得了《晋裕王墓志》,明确记载朱求桂在崇祯三年(1630年)去世,在位十七年,谥号“裕”,即晋裕王。崇祯三年(1630年)十一月,晋裕王朱求桂去世,其嫡子朱审烜承袭王位,成为晋藩第十一代晋王,这也是大明晋藩的末代晋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农民军向京师的进发途中攻克了太原,晋王朱审烜被俘,随军前往京师。之后农民军攻陷京师,思宗煤山殉国,大明中枢覆灭。再后来农民军在山海关之战中败于清军,撤军西返,朱审烜被清军获得,清顺治三年(1646年),末代晋王朱审烜被杀。至此,自晋恭王朱棡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国太原开始的大明晋藩二百六十八年历史就此走到了尽头。附:晋藩世系表一代、晋恭王朱棡(太祖第三子)二代、晋定王朱济熺(晋恭王嫡长子)三代、晋废王朱济熿(晋恭王庶三子)四代、晋宪王朱美圭(晋定王嫡长子)五代、晋庄王朱钟铉(晋宪王庶长子)追封:晋靖王朱奇源(晋庄王嫡长子)追封:晋怀王朱表荣(晋靖王嫡长子)六代:晋端王朱知烊(晋怀王庶次子、唯一成活之子)追封:晋安王朱表槏(晋靖王嫡次子、第一代新化王)追封:晋康王朱知?(晋安王嫡长子、第二代新化王)七代:晋简王朱新?(晋康王庶长子)追封:晋敬王朱慎镜(晋康王之孙、晋简王之侄、晋藩镇国将军朱新墧嫡长子)追封:晋哀王朱敏游(晋敬王子,存疑)八代:晋惠王朱慎鋷(晋康王之孙、晋敬王之弟、晋藩镇国将军朱新墧嫡三子)晋府宗理: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晋定王朱济熺的五世孙)九代:晋穆王朱敏淳(晋惠王嫡长子)十代:晋裕王朱求桂(晋穆王庶长子)十一代:晋王朱审烜(晋裕王嫡长子)胡适先生和周汝昌先生都是乾隆娣景仰的文化大咖。乾隆娣用“和而不同”、“舍本逐末”二词来回答这个问题。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方法论。1921年胡适先生出版《红楼梦考证》,1953年周汝昌先生发表《红楼梦新证》,两部红学论著在方法论上都是考证。这是“和”。胡先生是红学研究“考证派”宗师,周先生承其衣钵,将“《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说“科考”到极至。早在1948年周汝昌先生发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时,胡适先生就写信给周汝昌先生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二者的分歧已经开始了。但是为了鼓励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考证,胡适先生把自己珍藏的“海内孤品”《甲戌本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郑重借给周汝昌先生做研究参考。乾隆娣以为,对《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卒年代等做考证是必要的。不了解时代背景,不了解创作动机等很难准确地解读作品本身。但是过度地考证,甚至抛开《红楼梦》这部巨著的文学属性而做历史地解读,乾隆娣窃以为是“舍本逐末”了。[来看我]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首次建藩,其中,太祖第三子、时年十三岁的朱棡被册立为晋王,建藩山西太原府。朱棡,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子,生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十八,据明史、明实录记载,其生母为孝慈高皇后马氏。在洪武三年太祖首次建藩之时,诸位皇子虽然年纪尚幼,但是在举行册立典仪时依旧按照历代王朝的传统仪制,一丝不苟地遵从礼部和尚宝卿官员的引导,恭恭敬敬从奉天殿东门进入大殿,向端坐于奉天殿御座上的父皇陛下行礼叩拜,在恢弘的礼乐声中一一接受亲王宝、册、印,完成册立典仪。其中朱棡是第二个进殿完成册立典仪的皇子(第一个是太祖次子朱樉,至于皇太子朱标,则有单独的皇太子册立典仪,不与亲王册立仪式一同进行)。他随着礼部官员进殿后,按照肃穆的礼乐唱班流程依次俯、拜、兴,如此三番后,才在父皇陛下面前跪受晋藩宝、册、印,至此完成了从皇子到大明藩王的过程。朱棡的晋王册文为:“唯洪武三年,岁次庚戌,四月乙未朔日,父皇制曰:昔君天下者,禄及有德,贵子必王,此人事耳。然居位受福,国于一方,尤简在帝心。第三子棡:今命尔为“晋王”。分茅胙土,岂易事哉。朕起自农民,与群雄并驱,难苦百端,志在奉天地,飨神袛,张皇师旅,伐罪救民,时刻弗怠,以成大业。今尔固其国者,当敬天地在心,不可逾礼,以祀其宗社山川,依时飨之。谨兵卫,恤下民,必尽其道。于戏,勤民奉天,藩辅帝室,允执厥中,则永膺多福。体朕训言,尚其慎之。”朱棡被册立为晋王后,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初辞别父皇,启程前往藩地,四月十六抵达太原,正式就国,这一年,朱棡二十岁,他也是日后大明晋藩的开基始祖。朱棡前往太原藩地就国时,太祖考虑到山西和南直隶饮食习惯不一样,怕朱棡不习惯当地的饭菜,于是把跟随自己二十三年的厨师徐兴祖安排到朱棡身边,伺候他的饮食。朱棡到底是个青年人,又生在帝王家,从小处在权力顶峰中,难免会有骄横跋扈、目中无人的脾气,在前往太原途中,因为嫌弃徐兴祖做的饭菜和京师的口味不大一样,于是朱棡大发雷霆,把徐兴祖狠狠地用鞭子抽了一顿。原本朱棡以为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远在京师的太祖居然马上就知道了,立即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传来了口谕:“吾帅群英平祸乱,不为姑息。独膳夫徐兴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识之。”——你老子我带着一帮子文武大臣们平定了天下,他们有什么过错我都不会姑息,一一处罚。唯独这个厨师徐兴祖,跟了我二十三年,从来都是对他客客气气,不敢羞辱责罚他。为什么呢?结怨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亲疏紧要,你小子给我记清楚了!太祖之所以这么急匆匆地专门派人前来教训告诫朱棡,不是出于什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而是他担心朱棡少不更事,羞辱折损给自己做饭的厨师,如果因此被厨子心怀怨恨,在饭菜中下毒,那就悔之晚矣。朱棡得到父皇的训诫和指点后,才恍然大悟,此后再也没有对徐兴祖加以惩戒,一直客客气气地对待,直至其年老告退。朱棡抵达太原后,马上承担起御边重任,成为北方诸塞王中最重要一员(朱棡二兄秦王朱樉封国西安,处于腹地,守边责任不大),太原直面河套,北元主力常常在此出没,所以身为太祖第三子、也是塞王之长的晋王朱棡身负父皇重托,多次以主将身份出兵讨击北元,并节制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元勋宿将,驰骋塞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初三,太祖因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多次骚扰大明边境,于是祖诏命晋王朱?、燕王朱棣分兵两路北征,并指定以晋王为全军主帅,授予朱棡“出塞征战、筑城屯田,皆由己出,非大事可不奏而行”的特权。洪武三十年(1397年)四月,晋王朱棡再奉太祖诏命行“备边十事”,九边诸塞检阅军队、开战屯田等军政大事,全部由晋王朱棡全权处理。朱棡此时已经是太祖诸皇子中年岁最长者(皇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此时已经薨逝),这可以看出太祖对这个在世最长子的重视程度。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年仅四十、正是年富力强、被太祖倚为社稷柱石的第三子晋王朱?,突然因病薨逝于太原晋藩府。噩耗传到京师时,已经久病多日的太祖悲伤过度、心气郁积,无法接受前三个儿子全部去世的悲切事实而彻底病倒。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太祖因悲伤过度、病情加重,不治而驾崩,年七十一。此时,距晋王朱?薨逝,仅仅才过去了百日。朱棡薨逝后,被太祖赐谥号为“恭”,称晋恭王。他的长子、晋世子朱济熺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被祖父太祖皇帝敕令承袭晋藩,成为大明第二代晋王。太祖在《皇明祖训》中,给第三子晋王朱棡派下所拟定的行辈字派是:“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晋王朱济熺即晋王位后的第三个月,祖父太祖皇帝驾崩,堂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成为大明第二代皇帝——建文帝。当年,朱济熺还是晋世子的时候,曾经在京师和皇太孙(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秦世子(后来的秦隐王朱尚炳)、燕世子(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周世子(后来的周宪王朱有炖)等堂兄弟们奉祖父太祖皇帝之命在一起读书、生活、历练,彼此间感情很好。等到皇太孙继位成为大明皇帝后,朱济熺、朱尚炳也早就各自继承藩国,成为晋王、秦王。他们对堂兄建文帝感情深厚,恪守君臣之礼,严守臣节,建文帝也多次下诏表彰这两个当年的同学、堂弟,以为宗室表率。在建文元年(1399年)爆发的“靖难之役”中,朱济熺的四叔、燕王朱棣从北平起兵,和侄子建文帝展开了三年之久的叔侄内讧,大打出手,以争夺大明社稷。在“靖难之役”中,朱济熺和秦王朱尚炳是坚决站在建文帝一边,对四叔朱棣加以斥责和声讨,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后果,不过依旧让标榜“师出有名、奉天靖难”的燕王朱棣如鲠在喉,极度不快,对这两个侄子大为光火,嫌隙就此种下。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军在朱棣率领下长驱直入、渡长江直扑京师而来,建文帝紧急发布勤王令,向包括秦王朱尚炳、晋王朱济熺在内的诸王大臣们求援,让他们率军来援。可是燕军行动迅速,勤王令刚刚发出,京师就告破了,燕军入城后建文帝在大乱中失踪,燕王朱棣在祭拜了太祖的孝陵后宣布登基称帝,即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朱济熺对成祖篡位之事一直以来就心怀不满,多次在太原藩邸内流露出对皇帝四叔的抵触和反感,同情被赶下皇位的建文帝,这导致他被三弟平阳王朱济熿搜罗证据在成祖面前诬告诋毁(其实也不算,因为大多是事实)。于是成祖在斥责处理了秦王朱尚炳后,转过头来开始借平阳王朱济熿之手对付晋王朱济熺这个一样对自己心怀不忿的侄子。永乐十二年(1414年)十一月,成祖明发上谕,以晋藩平阳王朱济熿所提供的证据为理由,斥责晋王朱济熺:“尔谋为不轨,自绝于天,自绝于祖宗。论尔之罪,有不容诛重。念恭王手足之义,特全尔生,令守恭园。其闭门念咎,杜绝外交,改过迁善,以保令终慎之哉。”成祖将晋王朱济熺废为庶人,连同他被牵连而废去晋世子称号的长子朱美圭一起,安置于晋恭王朱棡的陵园内,以“守陵”为名加以软禁,改立晋恭王第三子、告密的平阳王朱济熿为继任晋王。朱济熿也是第三任晋王。朱济熿通过诬告兄长获得晋王之位后,更加骄横膨胀,不但肆意欺辱虐待被软禁在父亲晋恭王陵园内的大哥朱济熺父子,减损他们的衣食起居待遇,甚至命人把朱济熺父子关押起来,不允许他们和外界联络。之后,坐稳了晋王之位的朱济熿还暗中和觊觎皇位的堂弟汉王朱高煦勾结,密谋帮助汉王夺取储位,以图自己晋王之位更加牢固。另外,朱济熿对于同情大哥、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五弟宁化王朱济焕,毫不客气,以其“行事有过失”为由,停了朱济焕的岁禄,把他拘禁在山西按察使衙门,吃尽了苦头。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因为实在受不了朱济熿的迫害和苛待,晋藩属员中有人冒死从太原逃出,逃到京师向成祖控告朱济熿这些年来虐待大哥废晋王、在藩国内倒行逆施的种种不法之举。成祖这才明白自己支持的朱济熿是个什么玩意儿,心里着实懊恼气愤,但是又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再加上对朱济熺确实也是有嫌隙,于是仅仅派人把朱济熺父子从晋恭王陵园中释放、并封朱济熺长子朱美圭为平阳王,让他带着父亲和诸弟们搬到平阳封国(山西临汾)去居住,以平阳王俸禄赡养全家。而朱济熿本人,只不过被不轻不重地训斥了几句就罢了,这表明成祖内心还是倾向于朱济熿,不愿处罚他而导致自己颜面受损。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在第五次北征返回途中病逝于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炽继位,成为大明第四代皇帝——明仁宗。仁宗对于当年的同学、堂兄、废晋王朱济熺半生蹉跎惨淡遭遇很是同情,登基后马上恢复了朱济熺的冠服待遇,并称呼其为“王兄”,除了没有复封晋王之外,其余生活待遇的都和在任晋王朱济熿相同。这使得朱济熿十分不满,对仁宗心怀怨恨,并加紧了和汉王朱高煦的秘密谋叛计划,以图成功以后消除来自大哥和侄子方面夺回皇位的威胁。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只有十个月的仁宗驾崩,皇太子朱瞻基粉碎了叔父汉王朱高煦的暗杀阴谋,顺利从南京返回京师继承大统,成为大明第五代皇帝——明宣宗。宣宗即位后,朱美圭诸弟被加封为镇国将军,朱济熺一家的生活待遇进一步改善。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谋划夺储二十年的汉王朱高煦自认准备妥当、万事俱备,于是在封国乐安(山东惠民)悍然发动叛乱,意图学父皇成祖皇帝一样,再来一次“定难之役”,从侄子宣宗手中夺取皇位。可惜宣宗不是建文帝,汉王更加比不上成祖,宣宗对于叔父举兵造反之事胸有成竹,御驾亲征乐安,十五天就平定了汉王之乱,生擒朱高煦。汉王被擒后,晋王朱济熿大惊失色、惶惶不可终日,生怕自己勾结汉王谋取权位之事暴露。但是怕什么来什么,朱济熿万万没想到,最终告发自己的,并不是结怨已深的大哥朱济熺父子,而是被自己苛待多年的五弟、宁化王朱济焕。宣德二年(1427年)三月,宁化王朱济焕在被压制多年以后,趁着汉王朱高煦作乱被擒、朱济熿六神无主的时机,向宣宗上奏晋王“不忠不孝、诡计百端”,同时派人“疾驰京师”,当面向宣宗揭发朱济熿当年 暗害嫡母之事。本来宣宗在平定汉王之乱后,就想处置和汉王长期勾连图谋不轨的晋王,但是如果直接以“勾结汉王意欲作乱”的名义来处理晋王,确实有些牵强附会。而宁化王的揭发证据传到京师后,宣宗心中大定,废黜朱济熿的晋王之位就名正言顺了。宣德二年(1427年)四月,宣宗下诏痛斥晋王朱济熿:“若济熿之恶,尤甚枭獍!至以毒药弑其嫡母谢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已召至京师,遣在京皇亲以宁化王等所告事状示之,一一引伏。今悉录其不法事遣去一观,骨肉背逆,言之痛心,惟深鉴之。”之后,宣宗派出亲臣勋贵率军急赴太原,废黜朱济熿晋王王爵,贬为庶人,和全家一起发往凤阳,看守皇陵。朱济熿十三年的晋王美梦,就此湮灭,化作一场云烟。按道理说,朱济熿被废后,就应当是由当年遭诬陷的朱济熺复封晋王,或者册立当年的晋世子、现在的平阳王朱美圭为晋王。可是宣宗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既没有复封堂伯朱济熺为晋王,也没有册立堂兄朱美圭为晋王,而是仅仅称呼朱济熺为“伯王”,让他随同长子朱美圭依旧住在平阳封国内。此后朱美圭多次上疏向宣宗请求带着父亲和弟弟们返回太原居住,宣宗也都没有同意,致使近十年之内,晋藩亲王之位一直空缺。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宣宗驾崩,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承袭皇位,即大明第六代皇帝——明英宗。因为英宗年幼,所以朝政由仁宗皇后、已经升为太皇太后的张氏和以“三杨”为首的诸文臣们负责执掌。此时,复封晋王的意见终于被摆到了朝堂之上。原本太皇太后和三杨的意思是复封朱济熺为晋王,把失去了二十年的王位再还给他,可是朱济熺真是运气极坏,眼看就要重登王位了,却在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十二突然去世,年六十一,和失去了二十年、又近在咫尺的晋王之位擦肩而过,实在是万分遗憾。朱济熺去世后,被安葬在儿子朱美圭的平阳封国内,而朱美圭则因为父亲的去世提前承袭晋藩,被朝廷于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二十五正式册立为晋王,这也是大明晋藩第四代晋王。朱美圭袭封后,朝廷赐其父朱济熺谥号“定”,恢复王号,称为晋定王。朱济熺生前没有复封,去世后总算得到了晋王之号,也可以稍稍弥补一下他这半生蹉跎遗憾了。此后,晋藩内部总算是安定下来,宗族传承平静,一代代地沿袭下去,在太原藩国繁衍生息、瓜跌绵长。朱美圭于宣德十年(1435年)册立为晋王后,在位七年,于正统六年(1441年)薨逝,年四十三岁,朝廷赐谥号“宪”,称晋宪王,由长子榆社王朱钟铉继承藩国,成为晋藩第五代晋王。朱钟铉是晋藩历代晋王中在位最长的一位,从正统七年(1442年)继承王爵,到弘治十五年(1502年)薨逝,在位长达六十一年,寿高七十五岁,谥号“庄”,称晋庄王。朱钟铉的嫡长子、晋世子朱奇源薨逝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年五十二;嫡孙、晋世孙朱表荣更是在弘治六年(1494年)就去世了,年仅二十七。所以,在朱钟铉去世后,承袭晋藩的只能是他的曾孙、朱奇源之孙、朱表荣独子、年仅十四岁的晋藩世曾孙朱知烊。这是晋藩第六代晋王。朱知烊继承晋藩后,上疏朝廷,为自己的祖父、父亲请封,孝宗皇帝命宗人府拟定谥号,最终确定晋世子朱奇源谥号“靖”,追赠晋靖王;晋世孙朱表荣谥号“怀”,追赠晋怀王。这是晋藩第一次出现追封晋王。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位三十一年的晋王朱知烊薨逝,年四十五,朝廷赐谥号“端”,称晋端王。朱知烊一辈子没有生出儿子,而他的父亲晋怀王朱表荣也只有他这一个儿子养大成人,所以只能从朱知烊的祖父、晋靖王朱奇源的其他后裔中挑选合适者承袭晋藩了。最后,时年十五岁的晋靖王曾孙朱新?,凭借祖父新化王朱表槏是晋靖王嫡次子、晋怀王最年长弟弟、晋端王最长叔父的伦序行辈,以“新化王长子”的身份承袭了堂叔晋端王朱知烊所遗下的王爵,成为晋藩第七代晋王。朱新?继承晋藩后,如同堂叔晋端王朱知烊当年一般,向朝廷为自己的祖父、父亲请封,世宗皇帝本来就是由宗人入继大统,成为大明皇帝的,和朱新?的际遇相同,自然没有任何理由反对,立即同意了这个远房族侄的请求,赐其祖父、第一代新化王朱表槏谥号“安”,追赠晋安王;赐其父亲、第二代新化王朱知?谥号“康”,追赠晋康王。这是晋藩第二次出现追封晋王。万历三年(1575年),晋王朱新?去世,年六十岁,朝廷赐谥号“简”,称晋简王。朱新?和他的堂叔朱知烊一样,也没有儿子,所以晋藩只能再一次从旁支宗人中选取合适者承袭王爵,最后选出晋康王之孙、晋简王之侄、晋藩镇国将军朱慎镜(简王的弟弟镇国将军朱新墧嫡长子)暂时管理晋藩府事,待以后择吉日再正式册立为晋王。但是朱慎镜福薄,还来不及正式被册立为晋王就在万历六年(1578年)去世了,年四十三,朝廷赐谥号“敬”,追赠为晋敬王,这是晋藩第三次出现追封晋王。因为晋敬王也没有儿子(也有史料说晋敬王有一子朱敏游,同样在万历六年去世,被追赠为晋哀王,但是明史中没有记载,这里就不再录入了),所以晋藩转由晋敬王之弟、辅国将军朱慎鋷承袭。万历七年(1579年),朱慎鋷继承王位,成为晋藩第八代晋王。而半年后,新任晋王、三十九岁的朱慎鋷又因病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幼子朱敏淳。为了保护这个幼儿,同时也是暂避晋藩诡异的承袭怪圈,神宗皇帝下旨暂停晋藩袭爵,以晋藩宗人中辈份最高者、晋定王朱济熺的五世孙、同时也是朱敏淳族曾叔祖的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为晋藩宗理,暂代府事。同时,朝廷赐朱慎鋷谥号“惠”,称晋惠王。万历十三年(1585年),晋惠王独子朱敏淳渐渐长大,朝廷在这一年正式册立他为晋王,这也是晋藩第九代晋王。另外,为了保险起见,神宗命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继续担任晋藩宗理,代替年幼的晋王处理府事。直至万历十七年(1589年),晋王朱敏淳完全成人,这才从族曾叔祖手中接过晋藩大权,正式执掌府事。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四十八岁的晋王朱敏淳病逝,谥号“穆”,称晋穆王。其庶长子朱求桂暂时代理晋藩府事,并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被册立为晋王,成为晋藩第十代晋王。据《明史》记载,晋藩的末代晋王就是朱求桂。但是根据现代(1955年)在山西榆次县(今榆次区乌金山镇)的考古发掘,获得了《晋裕王墓志》,明确记载朱求桂在崇祯三年(1630年)去世,在位十七年,谥号“裕”,即晋裕王。崇祯三年(1630年)十一月,晋裕王朱求桂去世,其嫡子朱审烜承袭王位,成为晋藩第十一代晋王,这也是大明晋藩的末代晋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农民军向京师的进发途中攻克了太原,晋王朱审烜被俘,随军前往京师。之后农民军攻陷京师,思宗煤山殉国,大明中枢覆灭。再后来农民军在山海关之战中败于清军,撤军西返,朱审烜被清军获得,清顺治三年(1646年),末代晋王朱审烜被杀。至此,自晋恭王朱棡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国太原开始的大明晋藩二百六十八年历史就此走到了尽头。附:晋藩世系表一代、晋恭王朱棡(太祖第三子)二代、晋定王朱济熺(晋恭王嫡长子)三代、晋废王朱济熿(晋恭王庶三子)四代、晋宪王朱美圭(晋定王嫡长子)五代、晋庄王朱钟铉(晋宪王庶长子)追封:晋靖王朱奇源(晋庄王嫡长子)追封:晋怀王朱表荣(晋靖王嫡长子)六代:晋端王朱知烊(晋怀王庶次子、唯一成活之子)追封:晋安王朱表槏(晋靖王嫡次子、第一代新化王)追封:晋康王朱知?(晋安王嫡长子、第二代新化王)七代:晋简王朱新?(晋康王庶长子)追封:晋敬王朱慎镜(晋康王之孙、晋简王之侄、晋藩镇国将军朱新墧嫡长子)追封:晋哀王朱敏游(晋敬王子,存疑)八代:晋惠王朱慎鋷(晋康王之孙、晋敬王之弟、晋藩镇国将军朱新墧嫡三子)晋府宗理: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晋定王朱济熺的五世孙)九代:晋穆王朱敏淳(晋惠王嫡长子)十代:晋裕王朱求桂(晋穆王庶长子)十一代:晋王朱审烜(晋裕王嫡长子)胡适先生和周汝昌先生都是乾隆娣景仰的文化大咖。乾隆娣用“和而不同”、“舍本逐末”二词来回答这个问题。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方法论。1921年胡适先生出版《红楼梦考证》,1953年周汝昌先生发表《红楼梦新证》,两部红学论著在方法论上都是考证。这是“和”。胡先生是红学研究“考证派”宗师,周先生承其衣钵,将“《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说“科考”到极至。早在1948年周汝昌先生发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时,胡适先生就写信给周汝昌先生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二者的分歧已经开始了。但是为了鼓励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考证,胡适先生把自己珍藏的“海内孤品”《甲戌本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郑重借给周汝昌先生做研究参考。乾隆娣以为,对《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卒年代等做考证是必要的。不了解时代背景,不了解创作动机等很难准确地解读作品本身。但是过度地考证,甚至抛开《红楼梦》这部巨著的文学属性而做历史地解读,乾隆娣窃以为是“舍本逐末”了。[来看我]三间屋,夫妻占一间,姪女占一间(大姑娘了与谁住一间都不合适)两个男孩与母亲住一间,后来父亲退休后回来了与母亲挤在一张床上似乎有些不方便,因为同屋还有两个孩子呢。三代人七口人只有三间房能怎么安排呢?这不是个孝顺不孝顺的间题,而是当前现实中的无奈哦!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首次建藩,其中,太祖第三子、时年十三岁的朱棡被册立为晋王,建藩山西太原府。朱棡,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子,生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十八,据明史、明实录记载,其生母为孝慈高皇后马氏。在洪武三年太祖首次建藩之时,诸位皇子虽然年纪尚幼,但是在举行册立典仪时依旧按照历代王朝的传统仪制,一丝不苟地遵从礼部和尚宝卿官员的引导,恭恭敬敬从奉天殿东门进入大殿,向端坐于奉天殿御座上的父皇陛下行礼叩拜,在恢弘的礼乐声中一一接受亲王宝、册、印,完成册立典仪。其中朱棡是第二个进殿完成册立典仪的皇子(第一个是太祖次子朱樉,至于皇太子朱标,则有单独的皇太子册立典仪,不与亲王册立仪式一同进行)。他随着礼部官员进殿后,按照肃穆的礼乐唱班流程依次俯、拜、兴,如此三番后,才在父皇陛下面前跪受晋藩宝、册、印,至此完成了从皇子到大明藩王的过程。朱棡的晋王册文为:“唯洪武三年,岁次庚戌,四月乙未朔日,父皇制曰:昔君天下者,禄及有德,贵子必王,此人事耳。然居位受福,国于一方,尤简在帝心。第三子棡:今命尔为“晋王”。分茅胙土,岂易事哉。朕起自农民,与群雄并驱,难苦百端,志在奉天地,飨神袛,张皇师旅,伐罪救民,时刻弗怠,以成大业。今尔固其国者,当敬天地在心,不可逾礼,以祀其宗社山川,依时飨之。谨兵卫,恤下民,必尽其道。于戏,勤民奉天,藩辅帝室,允执厥中,则永膺多福。体朕训言,尚其慎之。”朱棡被册立为晋王后,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初辞别父皇,启程前往藩地,四月十六抵达太原,正式就国,这一年,朱棡二十岁,他也是日后大明晋藩的开基始祖。朱棡前往太原藩地就国时,太祖考虑到山西和南直隶饮食习惯不一样,怕朱棡不习惯当地的饭菜,于是把跟随自己二十三年的厨师徐兴祖安排到朱棡身边,伺候他的饮食。朱棡到底是个青年人,又生在帝王家,从小处在权力顶峰中,难免会有骄横跋扈、目中无人的脾气,在前往太原途中,因为嫌弃徐兴祖做的饭菜和京师的口味不大一样,于是朱棡大发雷霆,把徐兴祖狠狠地用鞭子抽了一顿。原本朱棡以为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远在京师的太祖居然马上就知道了,立即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传来了口谕:“吾帅群英平祸乱,不为姑息。独膳夫徐兴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识之。”——你老子我带着一帮子文武大臣们平定了天下,他们有什么过错我都不会姑息,一一处罚。唯独这个厨师徐兴祖,跟了我二十三年,从来都是对他客客气气,不敢羞辱责罚他。为什么呢?结怨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亲疏紧要,你小子给我记清楚了!太祖之所以这么急匆匆地专门派人前来教训告诫朱棡,不是出于什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而是他担心朱棡少不更事,羞辱折损给自己做饭的厨师,如果因此被厨子心怀怨恨,在饭菜中下毒,那就悔之晚矣。朱棡得到父皇的训诫和指点后,才恍然大悟,此后再也没有对徐兴祖加以惩戒,一直客客气气地对待,直至其年老告退。朱棡抵达太原后,马上承担起御边重任,成为北方诸塞王中最重要一员(朱棡二兄秦王朱樉封国西安,处于腹地,守边责任不大),太原直面河套,北元主力常常在此出没,所以身为太祖第三子、也是塞王之长的晋王朱棡身负父皇重托,多次以主将身份出兵讨击北元,并节制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元勋宿将,驰骋塞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初三,太祖因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多次骚扰大明边境,于是祖诏命晋王朱?、燕王朱棣分兵两路北征,并指定以晋王为全军主帅,授予朱棡“出塞征战、筑城屯田,皆由己出,非大事可不奏而行”的特权。洪武三十年(1397年)四月,晋王朱棡再奉太祖诏命行“备边十事”,九边诸塞检阅军队、开战屯田等军政大事,全部由晋王朱棡全权处理。朱棡此时已经是太祖诸皇子中年岁最长者(皇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此时已经薨逝),这可以看出太祖对这个在世最长子的重视程度。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年仅四十、正是年富力强、被太祖倚为社稷柱石的第三子晋王朱?,突然因病薨逝于太原晋藩府。噩耗传到京师时,已经久病多日的太祖悲伤过度、心气郁积,无法接受前三个儿子全部去世的悲切事实而彻底病倒。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太祖因悲伤过度、病情加重,不治而驾崩,年七十一。此时,距晋王朱?薨逝,仅仅才过去了百日。朱棡薨逝后,被太祖赐谥号为“恭”,称晋恭王。他的长子、晋世子朱济熺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被祖父太祖皇帝敕令承袭晋藩,成为大明第二代晋王。太祖在《皇明祖训》中,给第三子晋王朱棡派下所拟定的行辈字派是:“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晋王朱济熺即晋王位后的第三个月,祖父太祖皇帝驾崩,堂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成为大明第二代皇帝——建文帝。当年,朱济熺还是晋世子的时候,曾经在京师和皇太孙(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秦世子(后来的秦隐王朱尚炳)、燕世子(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周世子(后来的周宪王朱有炖)等堂兄弟们奉祖父太祖皇帝之命在一起读书、生活、历练,彼此间感情很好。等到皇太孙继位成为大明皇帝后,朱济熺、朱尚炳也早就各自继承藩国,成为晋王、秦王。他们对堂兄建文帝感情深厚,恪守君臣之礼,严守臣节,建文帝也多次下诏表彰这两个当年的同学、堂弟,以为宗室表率。在建文元年(1399年)爆发的“靖难之役”中,朱济熺的四叔、燕王朱棣从北平起兵,和侄子建文帝展开了三年之久的叔侄内讧,大打出手,以争夺大明社稷。在“靖难之役”中,朱济熺和秦王朱尚炳是坚决站在建文帝一边,对四叔朱棣加以斥责和声讨,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后果,不过依旧让标榜“师出有名、奉天靖难”的燕王朱棣如鲠在喉,极度不快,对这两个侄子大为光火,嫌隙就此种下。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军在朱棣率领下长驱直入、渡长江直扑京师而来,建文帝紧急发布勤王令,向包括秦王朱尚炳、晋王朱济熺在内的诸王大臣们求援,让他们率军来援。可是燕军行动迅速,勤王令刚刚发出,京师就告破了,燕军入城后建文帝在大乱中失踪,燕王朱棣在祭拜了太祖的孝陵后宣布登基称帝,即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朱济熺对成祖篡位之事一直以来就心怀不满,多次在太原藩邸内流露出对皇帝四叔的抵触和反感,同情被赶下皇位的建文帝,这导致他被三弟平阳王朱济熿搜罗证据在成祖面前诬告诋毁(其实也不算,因为大多是事实)。于是成祖在斥责处理了秦王朱尚炳后,转过头来开始借平阳王朱济熿之手对付晋王朱济熺这个一样对自己心怀不忿的侄子。永乐十二年(1414年)十一月,成祖明发上谕,以晋藩平阳王朱济熿所提供的证据为理由,斥责晋王朱济熺:“尔谋为不轨,自绝于天,自绝于祖宗。论尔之罪,有不容诛重。念恭王手足之义,特全尔生,令守恭园。其闭门念咎,杜绝外交,改过迁善,以保令终慎之哉。”成祖将晋王朱济熺废为庶人,连同他被牵连而废去晋世子称号的长子朱美圭一起,安置于晋恭王朱棡的陵园内,以“守陵”为名加以软禁,改立晋恭王第三子、告密的平阳王朱济熿为继任晋王。朱济熿也是第三任晋王。朱济熿通过诬告兄长获得晋王之位后,更加骄横膨胀,不但肆意欺辱虐待被软禁在父亲晋恭王陵园内的大哥朱济熺父子,减损他们的衣食起居待遇,甚至命人把朱济熺父子关押起来,不允许他们和外界联络。之后,坐稳了晋王之位的朱济熿还暗中和觊觎皇位的堂弟汉王朱高煦勾结,密谋帮助汉王夺取储位,以图自己晋王之位更加牢固。另外,朱济熿对于同情大哥、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五弟宁化王朱济焕,毫不客气,以其“行事有过失”为由,停了朱济焕的岁禄,把他拘禁在山西按察使衙门,吃尽了苦头。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因为实在受不了朱济熿的迫害和苛待,晋藩属员中有人冒死从太原逃出,逃到京师向成祖控告朱济熿这些年来虐待大哥废晋王、在藩国内倒行逆施的种种不法之举。成祖这才明白自己支持的朱济熿是个什么玩意儿,心里着实懊恼气愤,但是又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再加上对朱济熺确实也是有嫌隙,于是仅仅派人把朱济熺父子从晋恭王陵园中释放、并封朱济熺长子朱美圭为平阳王,让他带着父亲和诸弟们搬到平阳封国(山西临汾)去居住,以平阳王俸禄赡养全家。而朱济熿本人,只不过被不轻不重地训斥了几句就罢了,这表明成祖内心还是倾向于朱济熿,不愿处罚他而导致自己颜面受损。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在第五次北征返回途中病逝于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炽继位,成为大明第四代皇帝——明仁宗。仁宗对于当年的同学、堂兄、废晋王朱济熺半生蹉跎惨淡遭遇很是同情,登基后马上恢复了朱济熺的冠服待遇,并称呼其为“王兄”,除了没有复封晋王之外,其余生活待遇的都和在任晋王朱济熿相同。这使得朱济熿十分不满,对仁宗心怀怨恨,并加紧了和汉王朱高煦的秘密谋叛计划,以图成功以后消除来自大哥和侄子方面夺回皇位的威胁。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只有十个月的仁宗驾崩,皇太子朱瞻基粉碎了叔父汉王朱高煦的暗杀阴谋,顺利从南京返回京师继承大统,成为大明第五代皇帝——明宣宗。宣宗即位后,朱美圭诸弟被加封为镇国将军,朱济熺一家的生活待遇进一步改善。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谋划夺储二十年的汉王朱高煦自认准备妥当、万事俱备,于是在封国乐安(山东惠民)悍然发动叛乱,意图学父皇成祖皇帝一样,再来一次“定难之役”,从侄子宣宗手中夺取皇位。可惜宣宗不是建文帝,汉王更加比不上成祖,宣宗对于叔父举兵造反之事胸有成竹,御驾亲征乐安,十五天就平定了汉王之乱,生擒朱高煦。汉王被擒后,晋王朱济熿大惊失色、惶惶不可终日,生怕自己勾结汉王谋取权位之事暴露。但是怕什么来什么,朱济熿万万没想到,最终告发自己的,并不是结怨已深的大哥朱济熺父子,而是被自己苛待多年的五弟、宁化王朱济焕。宣德二年(1427年)三月,宁化王朱济焕在被压制多年以后,趁着汉王朱高煦作乱被擒、朱济熿六神无主的时机,向宣宗上奏晋王“不忠不孝、诡计百端”,同时派人“疾驰京师”,当面向宣宗揭发朱济熿当年 暗害嫡母之事。本来宣宗在平定汉王之乱后,就想处置和汉王长期勾连图谋不轨的晋王,但是如果直接以“勾结汉王意欲作乱”的名义来处理晋王,确实有些牵强附会。而宁化王的揭发证据传到京师后,宣宗心中大定,废黜朱济熿的晋王之位就名正言顺了。宣德二年(1427年)四月,宣宗下诏痛斥晋王朱济熿:“若济熿之恶,尤甚枭獍!至以毒药弑其嫡母谢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已召至京师,遣在京皇亲以宁化王等所告事状示之,一一引伏。今悉录其不法事遣去一观,骨肉背逆,言之痛心,惟深鉴之。”之后,宣宗派出亲臣勋贵率军急赴太原,废黜朱济熿晋王王爵,贬为庶人,和全家一起发往凤阳,看守皇陵。朱济熿十三年的晋王美梦,就此湮灭,化作一场云烟。按道理说,朱济熿被废后,就应当是由当年遭诬陷的朱济熺复封晋王,或者册立当年的晋世子、现在的平阳王朱美圭为晋王。可是宣宗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既没有复封堂伯朱济熺为晋王,也没有册立堂兄朱美圭为晋王,而是仅仅称呼朱济熺为“伯王”,让他随同长子朱美圭依旧住在平阳封国内。此后朱美圭多次上疏向宣宗请求带着父亲和弟弟们返回太原居住,宣宗也都没有同意,致使近十年之内,晋藩亲王之位一直空缺。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宣宗驾崩,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承袭皇位,即大明第六代皇帝——明英宗。因为英宗年幼,所以朝政由仁宗皇后、已经升为太皇太后的张氏和以“三杨”为首的诸文臣们负责执掌。此时,复封晋王的意见终于被摆到了朝堂之上。原本太皇太后和三杨的意思是复封朱济熺为晋王,把失去了二十年的王位再还给他,可是朱济熺真是运气极坏,眼看就要重登王位了,却在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十二突然去世,年六十一,和失去了二十年、又近在咫尺的晋王之位擦肩而过,实在是万分遗憾。朱济熺去世后,被安葬在儿子朱美圭的平阳封国内,而朱美圭则因为父亲的去世提前承袭晋藩,被朝廷于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二十五正式册立为晋王,这也是大明晋藩第四代晋王。朱美圭袭封后,朝廷赐其父朱济熺谥号“定”,恢复王号,称为晋定王。朱济熺生前没有复封,去世后总算得到了晋王之号,也可以稍稍弥补一下他这半生蹉跎遗憾了。此后,晋藩内部总算是安定下来,宗族传承平静,一代代地沿袭下去,在太原藩国繁衍生息、瓜跌绵长。朱美圭于宣德十年(1435年)册立为晋王后,在位七年,于正统六年(1441年)薨逝,年四十三岁,朝廷赐谥号“宪”,称晋宪王,由长子榆社王朱钟铉继承藩国,成为晋藩第五代晋王。朱钟铉是晋藩历代晋王中在位最长的一位,从正统七年(1442年)继承王爵,到弘治十五年(1502年)薨逝,在位长达六十一年,寿高七十五岁,谥号“庄”,称晋庄王。朱钟铉的嫡长子、晋世子朱奇源薨逝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年五十二;嫡孙、晋世孙朱表荣更是在弘治六年(1494年)就去世了,年仅二十七。所以,在朱钟铉去世后,承袭晋藩的只能是他的曾孙、朱奇源之孙、朱表荣独子、年仅十四岁的晋藩世曾孙朱知烊。这是晋藩第六代晋王。朱知烊继承晋藩后,上疏朝廷,为自己的祖父、父亲请封,孝宗皇帝命宗人府拟定谥号,最终确定晋世子朱奇源谥号“靖”,追赠晋靖王;晋世孙朱表荣谥号“怀”,追赠晋怀王。这是晋藩第一次出现追封晋王。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位三十一年的晋王朱知烊薨逝,年四十五,朝廷赐谥号“端”,称晋端王。朱知烊一辈子没有生出儿子,而他的父亲晋怀王朱表荣也只有他这一个儿子养大成人,所以只能从朱知烊的祖父、晋靖王朱奇源的其他后裔中挑选合适者承袭晋藩了。最后,时年十五岁的晋靖王曾孙朱新?,凭借祖父新化王朱表槏是晋靖王嫡次子、晋怀王最年长弟弟、晋端王最长叔父的伦序行辈,以“新化王长子”的身份承袭了堂叔晋端王朱知烊所遗下的王爵,成为晋藩第七代晋王。朱新?继承晋藩后,如同堂叔晋端王朱知烊当年一般,向朝廷为自己的祖父、父亲请封,世宗皇帝本来就是由宗人入继大统,成为大明皇帝的,和朱新?的际遇相同,自然没有任何理由反对,立即同意了这个远房族侄的请求,赐其祖父、第一代新化王朱表槏谥号“安”,追赠晋安王;赐其父亲、第二代新化王朱知?谥号“康”,追赠晋康王。这是晋藩第二次出现追封晋王。万历三年(1575年),晋王朱新?去世,年六十岁,朝廷赐谥号“简”,称晋简王。朱新?和他的堂叔朱知烊一样,也没有儿子,所以晋藩只能再一次从旁支宗人中选取合适者承袭王爵,最后选出晋康王之孙、晋简王之侄、晋藩镇国将军朱慎镜(简王的弟弟镇国将军朱新墧嫡长子)暂时管理晋藩府事,待以后择吉日再正式册立为晋王。但是朱慎镜福薄,还来不及正式被册立为晋王就在万历六年(1578年)去世了,年四十三,朝廷赐谥号“敬”,追赠为晋敬王,这是晋藩第三次出现追封晋王。因为晋敬王也没有儿子(也有史料说晋敬王有一子朱敏游,同样在万历六年去世,被追赠为晋哀王,但是明史中没有记载,这里就不再录入了),所以晋藩转由晋敬王之弟、辅国将军朱慎鋷承袭。万历七年(1579年),朱慎鋷继承王位,成为晋藩第八代晋王。而半年后,新任晋王、三十九岁的朱慎鋷又因病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幼子朱敏淳。为了保护这个幼儿,同时也是暂避晋藩诡异的承袭怪圈,神宗皇帝下旨暂停晋藩袭爵,以晋藩宗人中辈份最高者、晋定王朱济熺的五世孙、同时也是朱敏淳族曾叔祖的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为晋藩宗理,暂代府事。同时,朝廷赐朱慎鋷谥号“惠”,称晋惠王。万历十三年(1585年),晋惠王独子朱敏淳渐渐长大,朝廷在这一年正式册立他为晋王,这也是晋藩第九代晋王。另外,为了保险起见,神宗命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继续担任晋藩宗理,代替年幼的晋王处理府事。直至万历十七年(1589年),晋王朱敏淳完全成人,这才从族曾叔祖手中接过晋藩大权,正式执掌府事。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四十八岁的晋王朱敏淳病逝,谥号“穆”,称晋穆王。其庶长子朱求桂暂时代理晋藩府事,并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被册立为晋王,成为晋藩第十代晋王。据《明史》记载,晋藩的末代晋王就是朱求桂。但是根据现代(1955年)在山西榆次县(今榆次区乌金山镇)的考古发掘,获得了《晋裕王墓志》,明确记载朱求桂在崇祯三年(1630年)去世,在位十七年,谥号“裕”,即晋裕王。崇祯三年(1630年)十一月,晋裕王朱求桂去世,其嫡子朱审烜承袭王位,成为晋藩第十一代晋王,这也是大明晋藩的末代晋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农民军向京师的进发途中攻克了太原,晋王朱审烜被俘,随军前往京师。之后农民军攻陷京师,思宗煤山殉国,大明中枢覆灭。再后来农民军在山海关之战中败于清军,撤军西返,朱审烜被清军获得,清顺治三年(1646年),末代晋王朱审烜被杀。至此,自晋恭王朱棡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国太原开始的大明晋藩二百六十八年历史就此走到了尽头。附:晋藩世系表一代、晋恭王朱棡(太祖第三子)二代、晋定王朱济熺(晋恭王嫡长子)三代、晋废王朱济熿(晋恭王庶三子)四代、晋宪王朱美圭(晋定王嫡长子)五代、晋庄王朱钟铉(晋宪王庶长子)追封:晋靖王朱奇源(晋庄王嫡长子)追封:晋怀王朱表荣(晋靖王嫡长子)六代:晋端王朱知烊(晋怀王庶次子、唯一成活之子)追封:晋安王朱表槏(晋靖王嫡次子、第一代新化王)追封:晋康王朱知?(晋安王嫡长子、第二代新化王)七代:晋简王朱新?(晋康王庶长子)追封:晋敬王朱慎镜(晋康王之孙、晋简王之侄、晋藩镇国将军朱新墧嫡长子)追封:晋哀王朱敏游(晋敬王子,存疑)八代:晋惠王朱慎鋷(晋康王之孙、晋敬王之弟、晋藩镇国将军朱新墧嫡三子)晋府宗理: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晋定王朱济熺的五世孙)九代:晋穆王朱敏淳(晋惠王嫡长子)十代:晋裕王朱求桂(晋穆王庶长子)十一代:晋王朱审烜(晋裕王嫡长子)胡适先生和周汝昌先生都是乾隆娣景仰的文化大咖。乾隆娣用“和而不同”、“舍本逐末”二词来回答这个问题。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方法论。1921年胡适先生出版《红楼梦考证》,1953年周汝昌先生发表《红楼梦新证》,两部红学论著在方法论上都是考证。这是“和”。胡先生是红学研究“考证派”宗师,周先生承其衣钵,将“《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说“科考”到极至。早在1948年周汝昌先生发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时,胡适先生就写信给周汝昌先生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二者的分歧已经开始了。但是为了鼓励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考证,胡适先生把自己珍藏的“海内孤品”《甲戌本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郑重借给周汝昌先生做研究参考。乾隆娣以为,对《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卒年代等做考证是必要的。不了解时代背景,不了解创作动机等很难准确地解读作品本身。但是过度地考证,甚至抛开《红楼梦》这部巨著的文学属性而做历史地解读,乾隆娣窃以为是“舍本逐末”了。[来看我]三间屋,夫妻占一间,姪女占一间(大姑娘了与谁住一间都不合适)两个男孩与母亲住一间,后来父亲退休后回来了与母亲挤在一张床上似乎有些不方便,因为同屋还有两个孩子呢。三代人七口人只有三间房能怎么安排呢?这不是个孝顺不孝顺的间题,而是当前现实中的无奈哦!同为学界名流,红学泰斗,一山难容二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其中定有分歧,你说我说的不对,我说你说的无理。彼此争议,各不相服,岂不水火不容。撇开不容的焦点不说。《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历来就颇存争议,曹雪芹的身世,字,号也不十分确定。他的生卒问题就说法很多,聊无定论。涉及学术的争论的很多问题,众说纷纭,聊无定端。既然是学术,理应相互探讨,彼此学习。也要百花齐放,更需百家争鸣。说的是也不是,评的好与不好,写的对与不对。都应豁然大度,坦而处之,不应闹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更甚者,互相攻击,彼此漫骂,恶意诋毁,有损大家气度,自然贻笑四方,有毁自身形象。看到这个题目,便想起看过一篇文章,是写冯其庸老先生,行将就木之时,亲口否定了自己的红学研究,有误世人。不失大家气度,更显学者风范。让别人仁者见仁,智者说智,这才是学术界应有的环境与氛围。不应为名为利,自己为大,不容他人。也是每一个红学研究者,应保持的最起码的学术态度吧!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首次建藩,其中,太祖第三子、时年十三岁的朱棡被册立为晋王,建藩山西太原府。朱棡,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子,生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十八,据明史、明实录记载,其生母为孝慈高皇后马氏。在洪武三年太祖首次建藩之时,诸位皇子虽然年纪尚幼,但是在举行册立典仪时依旧按照历代王朝的传统仪制,一丝不苟地遵从礼部和尚宝卿官员的引导,恭恭敬敬从奉天殿东门进入大殿,向端坐于奉天殿御座上的父皇陛下行礼叩拜,在恢弘的礼乐声中一一接受亲王宝、册、印,完成册立典仪。其中朱棡是第二个进殿完成册立典仪的皇子(第一个是太祖次子朱樉,至于皇太子朱标,则有单独的皇太子册立典仪,不与亲王册立仪式一同进行)。他随着礼部官员进殿后,按照肃穆的礼乐唱班流程依次俯、拜、兴,如此三番后,才在父皇陛下面前跪受晋藩宝、册、印,至此完成了从皇子到大明藩王的过程。朱棡的晋王册文为:“唯洪武三年,岁次庚戌,四月乙未朔日,父皇制曰:昔君天下者,禄及有德,贵子必王,此人事耳。然居位受福,国于一方,尤简在帝心。第三子棡:今命尔为“晋王”。分茅胙土,岂易事哉。朕起自农民,与群雄并驱,难苦百端,志在奉天地,飨神袛,张皇师旅,伐罪救民,时刻弗怠,以成大业。今尔固其国者,当敬天地在心,不可逾礼,以祀其宗社山川,依时飨之。谨兵卫,恤下民,必尽其道。于戏,勤民奉天,藩辅帝室,允执厥中,则永膺多福。体朕训言,尚其慎之。”朱棡被册立为晋王后,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初辞别父皇,启程前往藩地,四月十六抵达太原,正式就国,这一年,朱棡二十岁,他也是日后大明晋藩的开基始祖。朱棡前往太原藩地就国时,太祖考虑到山西和南直隶饮食习惯不一样,怕朱棡不习惯当地的饭菜,于是把跟随自己二十三年的厨师徐兴祖安排到朱棡身边,伺候他的饮食。朱棡到底是个青年人,又生在帝王家,从小处在权力顶峰中,难免会有骄横跋扈、目中无人的脾气,在前往太原途中,因为嫌弃徐兴祖做的饭菜和京师的口味不大一样,于是朱棡大发雷霆,把徐兴祖狠狠地用鞭子抽了一顿。原本朱棡以为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远在京师的太祖居然马上就知道了,立即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传来了口谕:“吾帅群英平祸乱,不为姑息。独膳夫徐兴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识之。”——你老子我带着一帮子文武大臣们平定了天下,他们有什么过错我都不会姑息,一一处罚。唯独这个厨师徐兴祖,跟了我二十三年,从来都是对他客客气气,不敢羞辱责罚他。为什么呢?结怨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亲疏紧要,你小子给我记清楚了!太祖之所以这么急匆匆地专门派人前来教训告诫朱棡,不是出于什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而是他担心朱棡少不更事,羞辱折损给自己做饭的厨师,如果因此被厨子心怀怨恨,在饭菜中下毒,那就悔之晚矣。朱棡得到父皇的训诫和指点后,才恍然大悟,此后再也没有对徐兴祖加以惩戒,一直客客气气地对待,直至其年老告退。朱棡抵达太原后,马上承担起御边重任,成为北方诸塞王中最重要一员(朱棡二兄秦王朱樉封国西安,处于腹地,守边责任不大),太原直面河套,北元主力常常在此出没,所以身为太祖第三子、也是塞王之长的晋王朱棡身负父皇重托,多次以主将身份出兵讨击北元,并节制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元勋宿将,驰骋塞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初三,太祖因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多次骚扰大明边境,于是祖诏命晋王朱?、燕王朱棣分兵两路北征,并指定以晋王为全军主帅,授予朱棡“出塞征战、筑城屯田,皆由己出,非大事可不奏而行”的特权。洪武三十年(1397年)四月,晋王朱棡再奉太祖诏命行“备边十事”,九边诸塞检阅军队、开战屯田等军政大事,全部由晋王朱棡全权处理。朱棡此时已经是太祖诸皇子中年岁最长者(皇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此时已经薨逝),这可以看出太祖对这个在世最长子的重视程度。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年仅四十、正是年富力强、被太祖倚为社稷柱石的第三子晋王朱?,突然因病薨逝于太原晋藩府。噩耗传到京师时,已经久病多日的太祖悲伤过度、心气郁积,无法接受前三个儿子全部去世的悲切事实而彻底病倒。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太祖因悲伤过度、病情加重,不治而驾崩,年七十一。此时,距晋王朱?薨逝,仅仅才过去了百日。朱棡薨逝后,被太祖赐谥号为“恭”,称晋恭王。他的长子、晋世子朱济熺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被祖父太祖皇帝敕令承袭晋藩,成为大明第二代晋王。太祖在《皇明祖训》中,给第三子晋王朱棡派下所拟定的行辈字派是:“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晋王朱济熺即晋王位后的第三个月,祖父太祖皇帝驾崩,堂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成为大明第二代皇帝——建文帝。当年,朱济熺还是晋世子的时候,曾经在京师和皇太孙(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秦世子(后来的秦隐王朱尚炳)、燕世子(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周世子(后来的周宪王朱有炖)等堂兄弟们奉祖父太祖皇帝之命在一起读书、生活、历练,彼此间感情很好。等到皇太孙继位成为大明皇帝后,朱济熺、朱尚炳也早就各自继承藩国,成为晋王、秦王。他们对堂兄建文帝感情深厚,恪守君臣之礼,严守臣节,建文帝也多次下诏表彰这两个当年的同学、堂弟,以为宗室表率。在建文元年(1399年)爆发的“靖难之役”中,朱济熺的四叔、燕王朱棣从北平起兵,和侄子建文帝展开了三年之久的叔侄内讧,大打出手,以争夺大明社稷。在“靖难之役”中,朱济熺和秦王朱尚炳是坚决站在建文帝一边,对四叔朱棣加以斥责和声讨,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后果,不过依旧让标榜“师出有名、奉天靖难”的燕王朱棣如鲠在喉,极度不快,对这两个侄子大为光火,嫌隙就此种下。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军在朱棣率领下长驱直入、渡长江直扑京师而来,建文帝紧急发布勤王令,向包括秦王朱尚炳、晋王朱济熺在内的诸王大臣们求援,让他们率军来援。可是燕军行动迅速,勤王令刚刚发出,京师就告破了,燕军入城后建文帝在大乱中失踪,燕王朱棣在祭拜了太祖的孝陵后宣布登基称帝,即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朱济熺对成祖篡位之事一直以来就心怀不满,多次在太原藩邸内流露出对皇帝四叔的抵触和反感,同情被赶下皇位的建文帝,这导致他被三弟平阳王朱济熿搜罗证据在成祖面前诬告诋毁(其实也不算,因为大多是事实)。于是成祖在斥责处理了秦王朱尚炳后,转过头来开始借平阳王朱济熿之手对付晋王朱济熺这个一样对自己心怀不忿的侄子。永乐十二年(1414年)十一月,成祖明发上谕,以晋藩平阳王朱济熿所提供的证据为理由,斥责晋王朱济熺:“尔谋为不轨,自绝于天,自绝于祖宗。论尔之罪,有不容诛重。念恭王手足之义,特全尔生,令守恭园。其闭门念咎,杜绝外交,改过迁善,以保令终慎之哉。”成祖将晋王朱济熺废为庶人,连同他被牵连而废去晋世子称号的长子朱美圭一起,安置于晋恭王朱棡的陵园内,以“守陵”为名加以软禁,改立晋恭王第三子、告密的平阳王朱济熿为继任晋王。朱济熿也是第三任晋王。朱济熿通过诬告兄长获得晋王之位后,更加骄横膨胀,不但肆意欺辱虐待被软禁在父亲晋恭王陵园内的大哥朱济熺父子,减损他们的衣食起居待遇,甚至命人把朱济熺父子关押起来,不允许他们和外界联络。之后,坐稳了晋王之位的朱济熿还暗中和觊觎皇位的堂弟汉王朱高煦勾结,密谋帮助汉王夺取储位,以图自己晋王之位更加牢固。另外,朱济熿对于同情大哥、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五弟宁化王朱济焕,毫不客气,以其“行事有过失”为由,停了朱济焕的岁禄,把他拘禁在山西按察使衙门,吃尽了苦头。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因为实在受不了朱济熿的迫害和苛待,晋藩属员中有人冒死从太原逃出,逃到京师向成祖控告朱济熿这些年来虐待大哥废晋王、在藩国内倒行逆施的种种不法之举。成祖这才明白自己支持的朱济熿是个什么玩意儿,心里着实懊恼气愤,但是又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再加上对朱济熺确实也是有嫌隙,于是仅仅派人把朱济熺父子从晋恭王陵园中释放、并封朱济熺长子朱美圭为平阳王,让他带着父亲和诸弟们搬到平阳封国(山西临汾)去居住,以平阳王俸禄赡养全家。而朱济熿本人,只不过被不轻不重地训斥了几句就罢了,这表明成祖内心还是倾向于朱济熿,不愿处罚他而导致自己颜面受损。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在第五次北征返回途中病逝于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炽继位,成为大明第四代皇帝——明仁宗。仁宗对于当年的同学、堂兄、废晋王朱济熺半生蹉跎惨淡遭遇很是同情,登基后马上恢复了朱济熺的冠服待遇,并称呼其为“王兄”,除了没有复封晋王之外,其余生活待遇的都和在任晋王朱济熿相同。这使得朱济熿十分不满,对仁宗心怀怨恨,并加紧了和汉王朱高煦的秘密谋叛计划,以图成功以后消除来自大哥和侄子方面夺回皇位的威胁。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只有十个月的仁宗驾崩,皇太子朱瞻基粉碎了叔父汉王朱高煦的暗杀阴谋,顺利从南京返回京师继承大统,成为大明第五代皇帝——明宣宗。宣宗即位后,朱美圭诸弟被加封为镇国将军,朱济熺一家的生活待遇进一步改善。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谋划夺储二十年的汉王朱高煦自认准备妥当、万事俱备,于是在封国乐安(山东惠民)悍然发动叛乱,意图学父皇成祖皇帝一样,再来一次“定难之役”,从侄子宣宗手中夺取皇位。可惜宣宗不是建文帝,汉王更加比不上成祖,宣宗对于叔父举兵造反之事胸有成竹,御驾亲征乐安,十五天就平定了汉王之乱,生擒朱高煦。汉王被擒后,晋王朱济熿大惊失色、惶惶不可终日,生怕自己勾结汉王谋取权位之事暴露。但是怕什么来什么,朱济熿万万没想到,最终告发自己的,并不是结怨已深的大哥朱济熺父子,而是被自己苛待多年的五弟、宁化王朱济焕。宣德二年(1427年)三月,宁化王朱济焕在被压制多年以后,趁着汉王朱高煦作乱被擒、朱济熿六神无主的时机,向宣宗上奏晋王“不忠不孝、诡计百端”,同时派人“疾驰京师”,当面向宣宗揭发朱济熿当年 暗害嫡母之事。本来宣宗在平定汉王之乱后,就想处置和汉王长期勾连图谋不轨的晋王,但是如果直接以“勾结汉王意欲作乱”的名义来处理晋王,确实有些牵强附会。而宁化王的揭发证据传到京师后,宣宗心中大定,废黜朱济熿的晋王之位就名正言顺了。宣德二年(1427年)四月,宣宗下诏痛斥晋王朱济熿:“若济熿之恶,尤甚枭獍!至以毒药弑其嫡母谢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已召至京师,遣在京皇亲以宁化王等所告事状示之,一一引伏。今悉录其不法事遣去一观,骨肉背逆,言之痛心,惟深鉴之。”之后,宣宗派出亲臣勋贵率军急赴太原,废黜朱济熿晋王王爵,贬为庶人,和全家一起发往凤阳,看守皇陵。朱济熿十三年的晋王美梦,就此湮灭,化作一场云烟。按道理说,朱济熿被废后,就应当是由当年遭诬陷的朱济熺复封晋王,或者册立当年的晋世子、现在的平阳王朱美圭为晋王。可是宣宗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既没有复封堂伯朱济熺为晋王,也没有册立堂兄朱美圭为晋王,而是仅仅称呼朱济熺为“伯王”,让他随同长子朱美圭依旧住在平阳封国内。此后朱美圭多次上疏向宣宗请求带着父亲和弟弟们返回太原居住,宣宗也都没有同意,致使近十年之内,晋藩亲王之位一直空缺。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宣宗驾崩,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承袭皇位,即大明第六代皇帝——明英宗。因为英宗年幼,所以朝政由仁宗皇后、已经升为太皇太后的张氏和以“三杨”为首的诸文臣们负责执掌。此时,复封晋王的意见终于被摆到了朝堂之上。原本太皇太后和三杨的意思是复封朱济熺为晋王,把失去了二十年的王位再还给他,可是朱济熺真是运气极坏,眼看就要重登王位了,却在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十二突然去世,年六十一,和失去了二十年、又近在咫尺的晋王之位擦肩而过,实在是万分遗憾。朱济熺去世后,被安葬在儿子朱美圭的平阳封国内,而朱美圭则因为父亲的去世提前承袭晋藩,被朝廷于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二十五正式册立为晋王,这也是大明晋藩第四代晋王。朱美圭袭封后,朝廷赐其父朱济熺谥号“定”,恢复王号,称为晋定王。朱济熺生前没有复封,去世后总算得到了晋王之号,也可以稍稍弥补一下他这半生蹉跎遗憾了。此后,晋藩内部总算是安定下来,宗族传承平静,一代代地沿袭下去,在太原藩国繁衍生息、瓜跌绵长。朱美圭于宣德十年(1435年)册立为晋王后,在位七年,于正统六年(1441年)薨逝,年四十三岁,朝廷赐谥号“宪”,称晋宪王,由长子榆社王朱钟铉继承藩国,成为晋藩第五代晋王。朱钟铉是晋藩历代晋王中在位最长的一位,从正统七年(1442年)继承王爵,到弘治十五年(1502年)薨逝,在位长达六十一年,寿高七十五岁,谥号“庄”,称晋庄王。朱钟铉的嫡长子、晋世子朱奇源薨逝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年五十二;嫡孙、晋世孙朱表荣更是在弘治六年(1494年)就去世了,年仅二十七。所以,在朱钟铉去世后,承袭晋藩的只能是他的曾孙、朱奇源之孙、朱表荣独子、年仅十四岁的晋藩世曾孙朱知烊。这是晋藩第六代晋王。朱知烊继承晋藩后,上疏朝廷,为自己的祖父、父亲请封,孝宗皇帝命宗人府拟定谥号,最终确定晋世子朱奇源谥号“靖”,追赠晋靖王;晋世孙朱表荣谥号“怀”,追赠晋怀王。这是晋藩第一次出现追封晋王。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位三十一年的晋王朱知烊薨逝,年四十五,朝廷赐谥号“端”,称晋端王。朱知烊一辈子没有生出儿子,而他的父亲晋怀王朱表荣也只有他这一个儿子养大成人,所以只能从朱知烊的祖父、晋靖王朱奇源的其他后裔中挑选合适者承袭晋藩了。最后,时年十五岁的晋靖王曾孙朱新?,凭借祖父新化王朱表槏是晋靖王嫡次子、晋怀王最年长弟弟、晋端王最长叔父的伦序行辈,以“新化王长子”的身份承袭了堂叔晋端王朱知烊所遗下的王爵,成为晋藩第七代晋王。朱新?继承晋藩后,如同堂叔晋端王朱知烊当年一般,向朝廷为自己的祖父、父亲请封,世宗皇帝本来就是由宗人入继大统,成为大明皇帝的,和朱新?的际遇相同,自然没有任何理由反对,立即同意了这个远房族侄的请求,赐其祖父、第一代新化王朱表槏谥号“安”,追赠晋安王;赐其父亲、第二代新化王朱知?谥号“康”,追赠晋康王。这是晋藩第二次出现追封晋王。万历三年(1575年),晋王朱新?去世,年六十岁,朝廷赐谥号“简”,称晋简王。朱新?和他的堂叔朱知烊一样,也没有儿子,所以晋藩只能再一次从旁支宗人中选取合适者承袭王爵,最后选出晋康王之孙、晋简王之侄、晋藩镇国将军朱慎镜(简王的弟弟镇国将军朱新墧嫡长子)暂时管理晋藩府事,待以后择吉日再正式册立为晋王。但是朱慎镜福薄,还来不及正式被册立为晋王就在万历六年(1578年)去世了,年四十三,朝廷赐谥号“敬”,追赠为晋敬王,这是晋藩第三次出现追封晋王。因为晋敬王也没有儿子(也有史料说晋敬王有一子朱敏游,同样在万历六年去世,被追赠为晋哀王,但是明史中没有记载,这里就不再录入了),所以晋藩转由晋敬王之弟、辅国将军朱慎鋷承袭。万历七年(1579年),朱慎鋷继承王位,成为晋藩第八代晋王。而半年后,新任晋王、三十九岁的朱慎鋷又因病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幼子朱敏淳。为了保护这个幼儿,同时也是暂避晋藩诡异的承袭怪圈,神宗皇帝下旨暂停晋藩袭爵,以晋藩宗人中辈份最高者、晋定王朱济熺的五世孙、同时也是朱敏淳族曾叔祖的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为晋藩宗理,暂代府事。同时,朝廷赐朱慎鋷谥号“惠”,称晋惠王。万历十三年(1585年),晋惠王独子朱敏淳渐渐长大,朝廷在这一年正式册立他为晋王,这也是晋藩第九代晋王。另外,为了保险起见,神宗命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继续担任晋藩宗理,代替年幼的晋王处理府事。直至万历十七年(1589年),晋王朱敏淳完全成人,这才从族曾叔祖手中接过晋藩大权,正式执掌府事。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四十八岁的晋王朱敏淳病逝,谥号“穆”,称晋穆王。其庶长子朱求桂暂时代理晋藩府事,并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被册立为晋王,成为晋藩第十代晋王。据《明史》记载,晋藩的末代晋王就是朱求桂。但是根据现代(1955年)在山西榆次县(今榆次区乌金山镇)的考古发掘,获得了《晋裕王墓志》,明确记载朱求桂在崇祯三年(1630年)去世,在位十七年,谥号“裕”,即晋裕王。崇祯三年(1630年)十一月,晋裕王朱求桂去世,其嫡子朱审烜承袭王位,成为晋藩第十一代晋王,这也是大明晋藩的末代晋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农民军向京师的进发途中攻克了太原,晋王朱审烜被俘,随军前往京师。之后农民军攻陷京师,思宗煤山殉国,大明中枢覆灭。再后来农民军在山海关之战中败于清军,撤军西返,朱审烜被清军获得,清顺治三年(1646年),末代晋王朱审烜被杀。至此,自晋恭王朱棡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国太原开始的大明晋藩二百六十八年历史就此走到了尽头。附:晋藩世系表一代、晋恭王朱棡(太祖第三子)二代、晋定王朱济熺(晋恭王嫡长子)三代、晋废王朱济熿(晋恭王庶三子)四代、晋宪王朱美圭(晋定王嫡长子)五代、晋庄王朱钟铉(晋宪王庶长子)追封:晋靖王朱奇源(晋庄王嫡长子)追封:晋怀王朱表荣(晋靖王嫡长子)六代:晋端王朱知烊(晋怀王庶次子、唯一成活之子)追封:晋安王朱表槏(晋靖王嫡次子、第一代新化王)追封:晋康王朱知?(晋安王嫡长子、第二代新化王)七代:晋简王朱新?(晋康王庶长子)追封:晋敬王朱慎镜(晋康王之孙、晋简王之侄、晋藩镇国将军朱新墧嫡长子)追封:晋哀王朱敏游(晋敬王子,存疑)八代:晋惠王朱慎鋷(晋康王之孙、晋敬王之弟、晋藩镇国将军朱新墧嫡三子)晋府宗理: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晋定王朱济熺的五世孙)九代:晋穆王朱敏淳(晋惠王嫡长子)十代:晋裕王朱求桂(晋穆王庶长子)十一代:晋王朱审烜(晋裕王嫡长子)胡适先生和周汝昌先生都是乾隆娣景仰的文化大咖。乾隆娣用“和而不同”、“舍本逐末”二词来回答这个问题。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方法论。1921年胡适先生出版《红楼梦考证》,1953年周汝昌先生发表《红楼梦新证》,两部红学论著在方法论上都是考证。这是“和”。胡先生是红学研究“考证派”宗师,周先生承其衣钵,将“《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说“科考”到极至。早在1948年周汝昌先生发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时,胡适先生就写信给周汝昌先生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二者的分歧已经开始了。但是为了鼓励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考证,胡适先生把自己珍藏的“海内孤品”《甲戌本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郑重借给周汝昌先生做研究参考。乾隆娣以为,对《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卒年代等做考证是必要的。不了解时代背景,不了解创作动机等很难准确地解读作品本身。但是过度地考证,甚至抛开《红楼梦》这部巨著的文学属性而做历史地解读,乾隆娣窃以为是“舍本逐末”了。[来看我]三间屋,夫妻占一间,姪女占一间(大姑娘了与谁住一间都不合适)两个男孩与母亲住一间,后来父亲退休后回来了与母亲挤在一张床上似乎有些不方便,因为同屋还有两个孩子呢。三代人七口人只有三间房能怎么安排呢?这不是个孝顺不孝顺的间题,而是当前现实中的无奈哦!同为学界名流,红学泰斗,一山难容二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其中定有分歧,你说我说的不对,我说你说的无理。彼此争议,各不相服,岂不水火不容。撇开不容的焦点不说。《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历来就颇存争议,曹雪芹的身世,字,号也不十分确定。他的生卒问题就说法很多,聊无定论。涉及学术的争论的很多问题,众说纷纭,聊无定端。既然是学术,理应相互探讨,彼此学习。也要百花齐放,更需百家争鸣。说的是也不是,评的好与不好,写的对与不对。都应豁然大度,坦而处之,不应闹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更甚者,互相攻击,彼此漫骂,恶意诋毁,有损大家气度,自然贻笑四方,有毁自身形象。看到这个题目,便想起看过一篇文章,是写冯其庸老先生,行将就木之时,亲口否定了自己的红学研究,有误世人。不失大家气度,更显学者风范。让别人仁者见仁,智者说智,这才是学术界应有的环境与氛围。不应为名为利,自己为大,不容他人。也是每一个红学研究者,应保持的最起码的学术态度吧!周仲博先生,有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唐派老生、京剧唐派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京剧名宿、老一辈艺术家。话说2017年9月16日辽宁大剧院举办《盛世梨园》展演,京剧唐派的代表性剧目《未央宫斩韩信》经过历时近三年的艰苦复排终于再现舞台。“老来开会,在这儿住过,”这一天对已经92岁高龄的京剧唐派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仲博来说别具深意。“先生,”“哎,怎么化这么早”,“我早点儿化我早踏实”。《未央宫》既是他与自己的学生常东历经数载、反复雕琢的精品剧目,也是对唐派艺术创始人唐韵笙先生的隔空遥拜与致意。《未央宫》是唐韵笙于1935年根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西汉演义》及传统本戏《楚汉争》创作而成,打2016年开始,年近九旬的周仲博带着常东等人开始复排这出唐派经典。唐韵笙祖籍沈阳,师从唐景云,文武兼精昆乱不挡,能剧极博多所创新,本工老生且能武生、红生、铜锤乃至旦行,以战国戏、红生戏等闻名天下,是集编、导、演、教于一身的全才艺术家,与周信芳、马连良齐名,素有南麒北马关外唐之称,从某种程度上说周仲博既是唐派艺术风格最终形成的见证者,也是参与和协助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二人合作完成了包括《未央宫》、《二子乘舟》、《郑伯克段》、《好鹤失政》在内的诸多唐派代表剧目。1925年周仲博生于梨园世家,父亲周凯亭坐科于河北的永胜和戏班,后到东北组建周家班,哥哥周少楼是著名的武生演员,父亲深知练武不易,便斥重金聘请北京富连成的张盛禄先生教周仲博文戏。周仲博他曾言,“自己没挨过打,甚至于一下也没挨过,因为什么,他学文戏的,他不属于武戏行列里边。文戏谁教呢,比如说像张盛禄吧,他武戏怎么会的呢,就是人家早晨天天练功,人家六点起来练功,他八点钟起来跟人上台上活动活动,踢腿、翻跟头这他都会,但是家里边武戏多就不让他染指这个武戏了。周仲博夫人丁淑贤说,自己那时候常听老婆婆说,他学戏七天能学一出戏、就那么快,后来老师不教了,北京的老师不教、教不了了,太快了学的。东北作为京剧艺术地域发展的重镇,与北京的京派京剧、上海的海派京剧遥相呼应,自清代光绪年间起便不断吸引各派名家汇聚于此,东北独特的地域文化又反哺与滋养着东北京剧的迅速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地域空间里天赋佳喉、嗓音没挡的周仲博凭高亮脆爽的嗓子、5岁便登台板演《西游记》里的小猴,9岁时能唱正戏,专攻老生,人称盖神童。到了九岁了,就在城里大舞台,就是北京那个教完自己戏了,单出《四郎探母》、《法门寺》,九岁的时候净演大戏了,这就、这就为什么(我)他们出了共益(舞台)了呢,共益舞台是大班,自己一个那么高的孩子跟人家搭配不了,就得他父亲带着他们这帮人上辽阳、上抚顺,自己唱大轴去,是以他为主,就这么样唱的戏,完了在这唱红了,唱个一年多,拉回来中央。周仲博出科刚红时,东北最好的老生当属唐韵笙。沈阳就认唐韵笙这样的,在我们思想当中唐韵笙老生第一。唐韵笙与周仲博可谓亦师亦友,二人年龄虽相差近二十岁,却是平辈。因为周仲博的父亲周凯亭与唐韵笙的师父唐景云同出永胜和戏班,唐韵笙刚到沈阳时就落脚在周家班,向周凯亭请教武戏,与周仲博的哥哥周少楼搭戏,有了这层关系,周仲博对唐韵笙的学习借鉴自然近水楼台。崇拜,一看,真好,唐韵笙的艺术可以这么说:全面的演员,手、眼、身、步,一般的演员一般的眼睛没有他好,这眼睛一瞅得三天忘不了,那老唐、唐先生他们俩演一个戏,自己的马玉龙他的寨主,他们俩一翻脸,他眼睛一瞪自己,眼睛不许错眼珠、眼睛对眼睛,瞪得眼睛都酸了在舞台上。他一拍桌子、不许眨眼、不许动弹,就跟两个光柱似的,长词头,咱们东北叫撞,两个人得两三分钟移不了,跟唐韵笙在一块他懒了,自己的班、就大明府玉麒麟。仲博,头半截你的啊,我给你说说,他说师哥甭说,我要错了的话您打屁股。打14岁起,周仲博开始在沈阳的共益舞台与唐韵笙配戏,唐韵笙文武兼备、凝重浑厚、开阔大气的艺术气质在潜移默化间熏染着周仲博。过去有这么个说法,能演的不教。你比如说像谭富英、马连良他教谁啊,唐韵笙也罢杨小楼也罢,他们的戏都是你看、不是教,你像唐韵笙那么些个戏他教过周仲博他一下吗,一下没教过,自己也不学,那怎么跟他学,那外行。都是看、心领神会,看完了举一反三,一看完自己会了,那阵儿没有录音啊、没有录像、全凭脑子。1971年唐韵笙去世,唐派艺术文皮武骨的极高要求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周仲博凭借家传的底子和后天的悟性特别是多年与唐韵笙同台演戏的难得经历,成为业内公认的唐派传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历史原因远离舞台十余年后1979年周仲博在沈阳再度复出。音乐敲开,自己(他)扮相还那么好,一上场、鞍山的看戏,鞍山拉全团看戏,抚顺的看戏,就京剧团也都来,同行都来看来,“同行来看看周仲博到底是什么玩意儿这么挨整”,他心哆嗦啊,一倒板父子们那句他叫天津文工团团长,他说、老田你给我拿个凳子来,凳子一转,他趴在凳子上,看着瘆人、自己怎么还哆嗦了,“父啊子”,底下哎呀、叫好。角儿就是角儿,虽已进入舞台生涯末期,一腔西皮慢板、满脸华彩精神,第一场就把所有人镇住了,那一刻台下的观众知道、周仲博又回来了。退休之后,周仲博仍为京剧事业奔波,提议成立了唐韵笙艺术研究会指导复排唐派的经典剧目。曾有人评价以周仲博的资历完全可以自成一派,但他一如从前般对唐韵笙表达着作为师弟的敬意,此时,角儿的傲气悄然消散,取而代之的那份同台搭戏的情义与舍我其谁的担当。唐韵笙女儿唐玉薇说:“我们这个亲近的关系、师承的关系还是从他跟她父亲这么多年的艺术上的相通的经常在一起合作的友谊,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周老师他自己都觉得他是责无旁贷的,真的他也是觉得他应该为唐玉薇她父亲把这些东西拿出来,他从自己的心里头他觉得这个东西应该拿,应该尽最大努力把这个东西做好。”而对每一出复排的唐派经典周仲博也都有着严苛的要求,错一分半点都不行。“看得见,多亮一些,看得见。”常东说:“因为自己可能刚接触先生的有一些东西可能领会的不太深刻,所以先生不厌其烦的给自己说,就像咱们《未央宫》那样,踢蟒,尤其这个他这个肩,你刚开始接受不了,他提了一下,自己刚开始总是这么提就感觉不对,后来不厌其烦的做,像这种东西,不厌其烦的说,包括自己一上场之后,尤其最后一场,上场之后甩链子、跨腿、垛泥,先生都给常东他走出来,包括自己那个转跪,应该怎么走、告诉你窍门,都够你走,所以说我(他)们演员来说能得到这么一个老先生亲临现场又做动作让我(他)们去看,他们再去学,这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是很难得很难得的,也是常东他终身难忘的。”师父领进门,自己就说一个《未央宫》的甩盔头,自己说可不是《铡美案》甩盔头,《铡美案》掉了就得,自己说你这个《未央宫》的甩盔头你得用几个字、就是说你得用怒发冲冠,一低头、梗脖颈,说悬点你得用气功,一梗脖你不是往后甩、是往上甩。盔头要往上甩,单这一个动作常东已不知雕琢演练了多少次,可正式演出这一天仍是没做到位。演出完毕,周仲博直接在舞台上指导常东甩盔头,当着还没散场的观众的面进行一番现场指导,这正是周仲博当仁不让的角儿的性格。唐韵笙对剧本的要求在梨园行里是出了名的独,大都是自编自导自创的私房戏,在创编《闹朝扑犬》时唐韵笙还结合时局对占据东北的日寇予以影射。原先叫《扫除日害》,就是《后羿射日》,天上九个太阳、后羿他用昆枪一箭射一个剩了一个,这个连唱四五本,他的后羿用花脸形式善于改革,舞台什么都,他能把日本人拿到舞台上去。多年之后多年之后,当周仲博带着学生赵向军复排《闹朝扑犬》时也如当年的唐韵笙一样,不断加入个人的崭新考量,这也是对唐派艺术不落俗套范式创新的一种沿袭。“这么拿行不”,“行”。敢于结合时代审美、对剧目进行大胆创新,唐韵笙如此,周仲博亦是如此。《二子乘舟》是由京剧大师唐韵笙先生于1935年创作的传统大戏,周仲博根据现代人的观念对其中人物进行了再加工,改动最大的当属原本是完全负面形象的女主人公宣姜。这个女的就跟潘金莲似的,自己把她扭了一下,这个有个好处是什么呢,你看潘金莲扭费劲,在人民生活当中都知道潘金莲是个不贤妇,这个戏不一样,他不知道这个宣姜如何人也,所以你把她怎么改的话观众接受。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首次建藩,其中,太祖第三子、时年十三岁的朱棡被册立为晋王,建藩山西太原府。朱棡,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子,生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十八,据明史、明实录记载,其生母为孝慈高皇后马氏。在洪武三年太祖首次建藩之时,诸位皇子虽然年纪尚幼,但是在举行册立典仪时依旧按照历代王朝的传统仪制,一丝不苟地遵从礼部和尚宝卿官员的引导,恭恭敬敬从奉天殿东门进入大殿,向端坐于奉天殿御座上的父皇陛下行礼叩拜,在恢弘的礼乐声中一一接受亲王宝、册、印,完成册立典仪。其中朱棡是第二个进殿完成册立典仪的皇子(第一个是太祖次子朱樉,至于皇太子朱标,则有单独的皇太子册立典仪,不与亲王册立仪式一同进行)。他随着礼部官员进殿后,按照肃穆的礼乐唱班流程依次俯、拜、兴,如此三番后,才在父皇陛下面前跪受晋藩宝、册、印,至此完成了从皇子到大明藩王的过程。朱棡的晋王册文为:“唯洪武三年,岁次庚戌,四月乙未朔日,父皇制曰:昔君天下者,禄及有德,贵子必王,此人事耳。然居位受福,国于一方,尤简在帝心。第三子棡:今命尔为“晋王”。分茅胙土,岂易事哉。朕起自农民,与群雄并驱,难苦百端,志在奉天地,飨神袛,张皇师旅,伐罪救民,时刻弗怠,以成大业。今尔固其国者,当敬天地在心,不可逾礼,以祀其宗社山川,依时飨之。谨兵卫,恤下民,必尽其道。于戏,勤民奉天,藩辅帝室,允执厥中,则永膺多福。体朕训言,尚其慎之。”朱棡被册立为晋王后,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初辞别父皇,启程前往藩地,四月十六抵达太原,正式就国,这一年,朱棡二十岁,他也是日后大明晋藩的开基始祖。朱棡前往太原藩地就国时,太祖考虑到山西和南直隶饮食习惯不一样,怕朱棡不习惯当地的饭菜,于是把跟随自己二十三年的厨师徐兴祖安排到朱棡身边,伺候他的饮食。朱棡到底是个青年人,又生在帝王家,从小处在权力顶峰中,难免会有骄横跋扈、目中无人的脾气,在前往太原途中,因为嫌弃徐兴祖做的饭菜和京师的口味不大一样,于是朱棡大发雷霆,把徐兴祖狠狠地用鞭子抽了一顿。原本朱棡以为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远在京师的太祖居然马上就知道了,立即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传来了口谕:“吾帅群英平祸乱,不为姑息。独膳夫徐兴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识之。”——你老子我带着一帮子文武大臣们平定了天下,他们有什么过错我都不会姑息,一一处罚。唯独这个厨师徐兴祖,跟了我二十三年,从来都是对他客客气气,不敢羞辱责罚他。为什么呢?结怨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亲疏紧要,你小子给我记清楚了!太祖之所以这么急匆匆地专门派人前来教训告诫朱棡,不是出于什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而是他担心朱棡少不更事,羞辱折损给自己做饭的厨师,如果因此被厨子心怀怨恨,在饭菜中下毒,那就悔之晚矣。朱棡得到父皇的训诫和指点后,才恍然大悟,此后再也没有对徐兴祖加以惩戒,一直客客气气地对待,直至其年老告退。朱棡抵达太原后,马上承担起御边重任,成为北方诸塞王中最重要一员(朱棡二兄秦王朱樉封国西安,处于腹地,守边责任不大),太原直面河套,北元主力常常在此出没,所以身为太祖第三子、也是塞王之长的晋王朱棡身负父皇重托,多次以主将身份出兵讨击北元,并节制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元勋宿将,驰骋塞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初三,太祖因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多次骚扰大明边境,于是祖诏命晋王朱?、燕王朱棣分兵两路北征,并指定以晋王为全军主帅,授予朱棡“出塞征战、筑城屯田,皆由己出,非大事可不奏而行”的特权。洪武三十年(1397年)四月,晋王朱棡再奉太祖诏命行“备边十事”,九边诸塞检阅军队、开战屯田等军政大事,全部由晋王朱棡全权处理。朱棡此时已经是太祖诸皇子中年岁最长者(皇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此时已经薨逝),这可以看出太祖对这个在世最长子的重视程度。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年仅四十、正是年富力强、被太祖倚为社稷柱石的第三子晋王朱?,突然因病薨逝于太原晋藩府。噩耗传到京师时,已经久病多日的太祖悲伤过度、心气郁积,无法接受前三个儿子全部去世的悲切事实而彻底病倒。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太祖因悲伤过度、病情加重,不治而驾崩,年七十一。此时,距晋王朱?薨逝,仅仅才过去了百日。朱棡薨逝后,被太祖赐谥号为“恭”,称晋恭王。他的长子、晋世子朱济熺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被祖父太祖皇帝敕令承袭晋藩,成为大明第二代晋王。太祖在《皇明祖训》中,给第三子晋王朱棡派下所拟定的行辈字派是:“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晋王朱济熺即晋王位后的第三个月,祖父太祖皇帝驾崩,堂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成为大明第二代皇帝——建文帝。当年,朱济熺还是晋世子的时候,曾经在京师和皇太孙(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秦世子(后来的秦隐王朱尚炳)、燕世子(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周世子(后来的周宪王朱有炖)等堂兄弟们奉祖父太祖皇帝之命在一起读书、生活、历练,彼此间感情很好。等到皇太孙继位成为大明皇帝后,朱济熺、朱尚炳也早就各自继承藩国,成为晋王、秦王。他们对堂兄建文帝感情深厚,恪守君臣之礼,严守臣节,建文帝也多次下诏表彰这两个当年的同学、堂弟,以为宗室表率。在建文元年(1399年)爆发的“靖难之役”中,朱济熺的四叔、燕王朱棣从北平起兵,和侄子建文帝展开了三年之久的叔侄内讧,大打出手,以争夺大明社稷。在“靖难之役”中,朱济熺和秦王朱尚炳是坚决站在建文帝一边,对四叔朱棣加以斥责和声讨,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后果,不过依旧让标榜“师出有名、奉天靖难”的燕王朱棣如鲠在喉,极度不快,对这两个侄子大为光火,嫌隙就此种下。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军在朱棣率领下长驱直入、渡长江直扑京师而来,建文帝紧急发布勤王令,向包括秦王朱尚炳、晋王朱济熺在内的诸王大臣们求援,让他们率军来援。可是燕军行动迅速,勤王令刚刚发出,京师就告破了,燕军入城后建文帝在大乱中失踪,燕王朱棣在祭拜了太祖的孝陵后宣布登基称帝,即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朱济熺对成祖篡位之事一直以来就心怀不满,多次在太原藩邸内流露出对皇帝四叔的抵触和反感,同情被赶下皇位的建文帝,这导致他被三弟平阳王朱济熿搜罗证据在成祖面前诬告诋毁(其实也不算,因为大多是事实)。于是成祖在斥责处理了秦王朱尚炳后,转过头来开始借平阳王朱济熿之手对付晋王朱济熺这个一样对自己心怀不忿的侄子。永乐十二年(1414年)十一月,成祖明发上谕,以晋藩平阳王朱济熿所提供的证据为理由,斥责晋王朱济熺:“尔谋为不轨,自绝于天,自绝于祖宗。论尔之罪,有不容诛重。念恭王手足之义,特全尔生,令守恭园。其闭门念咎,杜绝外交,改过迁善,以保令终慎之哉。”成祖将晋王朱济熺废为庶人,连同他被牵连而废去晋世子称号的长子朱美圭一起,安置于晋恭王朱棡的陵园内,以“守陵”为名加以软禁,改立晋恭王第三子、告密的平阳王朱济熿为继任晋王。朱济熿也是第三任晋王。朱济熿通过诬告兄长获得晋王之位后,更加骄横膨胀,不但肆意欺辱虐待被软禁在父亲晋恭王陵园内的大哥朱济熺父子,减损他们的衣食起居待遇,甚至命人把朱济熺父子关押起来,不允许他们和外界联络。之后,坐稳了晋王之位的朱济熿还暗中和觊觎皇位的堂弟汉王朱高煦勾结,密谋帮助汉王夺取储位,以图自己晋王之位更加牢固。另外,朱济熿对于同情大哥、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五弟宁化王朱济焕,毫不客气,以其“行事有过失”为由,停了朱济焕的岁禄,把他拘禁在山西按察使衙门,吃尽了苦头。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因为实在受不了朱济熿的迫害和苛待,晋藩属员中有人冒死从太原逃出,逃到京师向成祖控告朱济熿这些年来虐待大哥废晋王、在藩国内倒行逆施的种种不法之举。成祖这才明白自己支持的朱济熿是个什么玩意儿,心里着实懊恼气愤,但是又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再加上对朱济熺确实也是有嫌隙,于是仅仅派人把朱济熺父子从晋恭王陵园中释放、并封朱济熺长子朱美圭为平阳王,让他带着父亲和诸弟们搬到平阳封国(山西临汾)去居住,以平阳王俸禄赡养全家。而朱济熿本人,只不过被不轻不重地训斥了几句就罢了,这表明成祖内心还是倾向于朱济熿,不愿处罚他而导致自己颜面受损。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在第五次北征返回途中病逝于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炽继位,成为大明第四代皇帝——明仁宗。仁宗对于当年的同学、堂兄、废晋王朱济熺半生蹉跎惨淡遭遇很是同情,登基后马上恢复了朱济熺的冠服待遇,并称呼其为“王兄”,除了没有复封晋王之外,其余生活待遇的都和在任晋王朱济熿相同。这使得朱济熿十分不满,对仁宗心怀怨恨,并加紧了和汉王朱高煦的秘密谋叛计划,以图成功以后消除来自大哥和侄子方面夺回皇位的威胁。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只有十个月的仁宗驾崩,皇太子朱瞻基粉碎了叔父汉王朱高煦的暗杀阴谋,顺利从南京返回京师继承大统,成为大明第五代皇帝——明宣宗。宣宗即位后,朱美圭诸弟被加封为镇国将军,朱济熺一家的生活待遇进一步改善。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谋划夺储二十年的汉王朱高煦自认准备妥当、万事俱备,于是在封国乐安(山东惠民)悍然发动叛乱,意图学父皇成祖皇帝一样,再来一次“定难之役”,从侄子宣宗手中夺取皇位。可惜宣宗不是建文帝,汉王更加比不上成祖,宣宗对于叔父举兵造反之事胸有成竹,御驾亲征乐安,十五天就平定了汉王之乱,生擒朱高煦。汉王被擒后,晋王朱济熿大惊失色、惶惶不可终日,生怕自己勾结汉王谋取权位之事暴露。但是怕什么来什么,朱济熿万万没想到,最终告发自己的,并不是结怨已深的大哥朱济熺父子,而是被自己苛待多年的五弟、宁化王朱济焕。宣德二年(1427年)三月,宁化王朱济焕在被压制多年以后,趁着汉王朱高煦作乱被擒、朱济熿六神无主的时机,向宣宗上奏晋王“不忠不孝、诡计百端”,同时派人“疾驰京师”,当面向宣宗揭发朱济熿当年 暗害嫡母之事。本来宣宗在平定汉王之乱后,就想处置和汉王长期勾连图谋不轨的晋王,但是如果直接以“勾结汉王意欲作乱”的名义来处理晋王,确实有些牵强附会。而宁化王的揭发证据传到京师后,宣宗心中大定,废黜朱济熿的晋王之位就名正言顺了。宣德二年(1427年)四月,宣宗下诏痛斥晋王朱济熿:“若济熿之恶,尤甚枭獍!至以毒药弑其嫡母谢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已召至京师,遣在京皇亲以宁化王等所告事状示之,一一引伏。今悉录其不法事遣去一观,骨肉背逆,言之痛心,惟深鉴之。”之后,宣宗派出亲臣勋贵率军急赴太原,废黜朱济熿晋王王爵,贬为庶人,和全家一起发往凤阳,看守皇陵。朱济熿十三年的晋王美梦,就此湮灭,化作一场云烟。按道理说,朱济熿被废后,就应当是由当年遭诬陷的朱济熺复封晋王,或者册立当年的晋世子、现在的平阳王朱美圭为晋王。可是宣宗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既没有复封堂伯朱济熺为晋王,也没有册立堂兄朱美圭为晋王,而是仅仅称呼朱济熺为“伯王”,让他随同长子朱美圭依旧住在平阳封国内。此后朱美圭多次上疏向宣宗请求带着父亲和弟弟们返回太原居住,宣宗也都没有同意,致使近十年之内,晋藩亲王之位一直空缺。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宣宗驾崩,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承袭皇位,即大明第六代皇帝——明英宗。因为英宗年幼,所以朝政由仁宗皇后、已经升为太皇太后的张氏和以“三杨”为首的诸文臣们负责执掌。此时,复封晋王的意见终于被摆到了朝堂之上。原本太皇太后和三杨的意思是复封朱济熺为晋王,把失去了二十年的王位再还给他,可是朱济熺真是运气极坏,眼看就要重登王位了,却在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十二突然去世,年六十一,和失去了二十年、又近在咫尺的晋王之位擦肩而过,实在是万分遗憾。朱济熺去世后,被安葬在儿子朱美圭的平阳封国内,而朱美圭则因为父亲的去世提前承袭晋藩,被朝廷于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二十五正式册立为晋王,这也是大明晋藩第四代晋王。朱美圭袭封后,朝廷赐其父朱济熺谥号“定”,恢复王号,称为晋定王。朱济熺生前没有复封,去世后总算得到了晋王之号,也可以稍稍弥补一下他这半生蹉跎遗憾了。此后,晋藩内部总算是安定下来,宗族传承平静,一代代地沿袭下去,在太原藩国繁衍生息、瓜跌绵长。朱美圭于宣德十年(1435年)册立为晋王后,在位七年,于正统六年(1441年)薨逝,年四十三岁,朝廷赐谥号“宪”,称晋宪王,由长子榆社王朱钟铉继承藩国,成为晋藩第五代晋王。朱钟铉是晋藩历代晋王中在位最长的一位,从正统七年(1442年)继承王爵,到弘治十五年(1502年)薨逝,在位长达六十一年,寿高七十五岁,谥号“庄”,称晋庄王。朱钟铉的嫡长子、晋世子朱奇源薨逝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年五十二;嫡孙、晋世孙朱表荣更是在弘治六年(1494年)就去世了,年仅二十七。所以,在朱钟铉去世后,承袭晋藩的只能是他的曾孙、朱奇源之孙、朱表荣独子、年仅十四岁的晋藩世曾孙朱知烊。这是晋藩第六代晋王。朱知烊继承晋藩后,上疏朝廷,为自己的祖父、父亲请封,孝宗皇帝命宗人府拟定谥号,最终确定晋世子朱奇源谥号“靖”,追赠晋靖王;晋世孙朱表荣谥号“怀”,追赠晋怀王。这是晋藩第一次出现追封晋王。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位三十一年的晋王朱知烊薨逝,年四十五,朝廷赐谥号“端”,称晋端王。朱知烊一辈子没有生出儿子,而他的父亲晋怀王朱表荣也只有他这一个儿子养大成人,所以只能从朱知烊的祖父、晋靖王朱奇源的其他后裔中挑选合适者承袭晋藩了。最后,时年十五岁的晋靖王曾孙朱新?,凭借祖父新化王朱表槏是晋靖王嫡次子、晋怀王最年长弟弟、晋端王最长叔父的伦序行辈,以“新化王长子”的身份承袭了堂叔晋端王朱知烊所遗下的王爵,成为晋藩第七代晋王。朱新?继承晋藩后,如同堂叔晋端王朱知烊当年一般,向朝廷为自己的祖父、父亲请封,世宗皇帝本来就是由宗人入继大统,成为大明皇帝的,和朱新?的际遇相同,自然没有任何理由反对,立即同意了这个远房族侄的请求,赐其祖父、第一代新化王朱表槏谥号“安”,追赠晋安王;赐其父亲、第二代新化王朱知?谥号“康”,追赠晋康王。这是晋藩第二次出现追封晋王。万历三年(1575年),晋王朱新?去世,年六十岁,朝廷赐谥号“简”,称晋简王。朱新?和他的堂叔朱知烊一样,也没有儿子,所以晋藩只能再一次从旁支宗人中选取合适者承袭王爵,最后选出晋康王之孙、晋简王之侄、晋藩镇国将军朱慎镜(简王的弟弟镇国将军朱新墧嫡长子)暂时管理晋藩府事,待以后择吉日再正式册立为晋王。但是朱慎镜福薄,还来不及正式被册立为晋王就在万历六年(1578年)去世了,年四十三,朝廷赐谥号“敬”,追赠为晋敬王,这是晋藩第三次出现追封晋王。因为晋敬王也没有儿子(也有史料说晋敬王有一子朱敏游,同样在万历六年去世,被追赠为晋哀王,但是明史中没有记载,这里就不再录入了),所以晋藩转由晋敬王之弟、辅国将军朱慎鋷承袭。万历七年(1579年),朱慎鋷继承王位,成为晋藩第八代晋王。而半年后,新任晋王、三十九岁的朱慎鋷又因病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幼子朱敏淳。为了保护这个幼儿,同时也是暂避晋藩诡异的承袭怪圈,神宗皇帝下旨暂停晋藩袭爵,以晋藩宗人中辈份最高者、晋定王朱济熺的五世孙、同时也是朱敏淳族曾叔祖的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为晋藩宗理,暂代府事。同时,朝廷赐朱慎鋷谥号“惠”,称晋惠王。万历十三年(1585年),晋惠王独子朱敏淳渐渐长大,朝廷在这一年正式册立他为晋王,这也是晋藩第九代晋王。另外,为了保险起见,神宗命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继续担任晋藩宗理,代替年幼的晋王处理府事。直至万历十七年(1589年),晋王朱敏淳完全成人,这才从族曾叔祖手中接过晋藩大权,正式执掌府事。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四十八岁的晋王朱敏淳病逝,谥号“穆”,称晋穆王。其庶长子朱求桂暂时代理晋藩府事,并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被册立为晋王,成为晋藩第十代晋王。据《明史》记载,晋藩的末代晋王就是朱求桂。但是根据现代(1955年)在山西榆次县(今榆次区乌金山镇)的考古发掘,获得了《晋裕王墓志》,明确记载朱求桂在崇祯三年(1630年)去世,在位十七年,谥号“裕”,即晋裕王。崇祯三年(1630年)十一月,晋裕王朱求桂去世,其嫡子朱审烜承袭王位,成为晋藩第十一代晋王,这也是大明晋藩的末代晋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农民军向京师的进发途中攻克了太原,晋王朱审烜被俘,随军前往京师。之后农民军攻陷京师,思宗煤山殉国,大明中枢覆灭。再后来农民军在山海关之战中败于清军,撤军西返,朱审烜被清军获得,清顺治三年(1646年),末代晋王朱审烜被杀。至此,自晋恭王朱棡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国太原开始的大明晋藩二百六十八年历史就此走到了尽头。附:晋藩世系表一代、晋恭王朱棡(太祖第三子)二代、晋定王朱济熺(晋恭王嫡长子)三代、晋废王朱济熿(晋恭王庶三子)四代、晋宪王朱美圭(晋定王嫡长子)五代、晋庄王朱钟铉(晋宪王庶长子)追封:晋靖王朱奇源(晋庄王嫡长子)追封:晋怀王朱表荣(晋靖王嫡长子)六代:晋端王朱知烊(晋怀王庶次子、唯一成活之子)追封:晋安王朱表槏(晋靖王嫡次子、第一代新化王)追封:晋康王朱知?(晋安王嫡长子、第二代新化王)七代:晋简王朱新?(晋康王庶长子)追封:晋敬王朱慎镜(晋康王之孙、晋简王之侄、晋藩镇国将军朱新墧嫡长子)追封:晋哀王朱敏游(晋敬王子,存疑)八代:晋惠王朱慎鋷(晋康王之孙、晋敬王之弟、晋藩镇国将军朱新墧嫡三子)晋府宗理: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晋定王朱济熺的五世孙)九代:晋穆王朱敏淳(晋惠王嫡长子)十代:晋裕王朱求桂(晋穆王庶长子)十一代:晋王朱审烜(晋裕王嫡长子)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首次建藩,其中,太祖第三子、时年十三岁的朱棡被册立为晋王,建藩山西太原府。朱棡,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子,生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十八,据明史、明实录记载,其生母为孝慈高皇后马氏。在洪武三年太祖首次建藩之时,诸位皇子虽然年纪尚幼,但是在举行册立典仪时依旧按照历代王朝的传统仪制,一丝不苟地遵从礼部和尚宝卿官员的引导,恭恭敬敬从奉天殿东门进入大殿,向端坐于奉天殿御座上的父皇陛下行礼叩拜,在恢弘的礼乐声中一一接受亲王宝、册、印,完成册立典仪。其中朱棡是第二个进殿完成册立典仪的皇子(第一个是太祖次子朱樉,至于皇太子朱标,则有单独的皇太子册立典仪,不与亲王册立仪式一同进行)。他随着礼部官员进殿后,按照肃穆的礼乐唱班流程依次俯、拜、兴,如此三番后,才在父皇陛下面前跪受晋藩宝、册、印,至此完成了从皇子到大明藩王的过程。朱棡的晋王册文为:“唯洪武三年,岁次庚戌,四月乙未朔日,父皇制曰:昔君天下者,禄及有德,贵子必王,此人事耳。然居位受福,国于一方,尤简在帝心。第三子棡:今命尔为“晋王”。分茅胙土,岂易事哉。朕起自农民,与群雄并驱,难苦百端,志在奉天地,飨神袛,张皇师旅,伐罪救民,时刻弗怠,以成大业。今尔固其国者,当敬天地在心,不可逾礼,以祀其宗社山川,依时飨之。谨兵卫,恤下民,必尽其道。于戏,勤民奉天,藩辅帝室,允执厥中,则永膺多福。体朕训言,尚其慎之。”朱棡被册立为晋王后,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初辞别父皇,启程前往藩地,四月十六抵达太原,正式就国,这一年,朱棡二十岁,他也是日后大明晋藩的开基始祖。朱棡前往太原藩地就国时,太祖考虑到山西和南直隶饮食习惯不一样,怕朱棡不习惯当地的饭菜,于是把跟随自己二十三年的厨师徐兴祖安排到朱棡身边,伺候他的饮食。朱棡到底是个青年人,又生在帝王家,从小处在权力顶峰中,难免会有骄横跋扈、目中无人的脾气,在前往太原途中,因为嫌弃徐兴祖做的饭菜和京师的口味不大一样,于是朱棡大发雷霆,把徐兴祖狠狠地用鞭子抽了一顿。原本朱棡以为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远在京师的太祖居然马上就知道了,立即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传来了口谕:“吾帅群英平祸乱,不为姑息。独膳夫徐兴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识之。”——你老子我带着一帮子文武大臣们平定了天下,他们有什么过错我都不会姑息,一一处罚。唯独这个厨师徐兴祖,跟了我二十三年,从来都是对他客客气气,不敢羞辱责罚他。为什么呢?结怨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亲疏紧要,你小子给我记清楚了!太祖之所以这么急匆匆地专门派人前来教训告诫朱棡,不是出于什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而是他担心朱棡少不更事,羞辱折损给自己做饭的厨师,如果因此被厨子心怀怨恨,在饭菜中下毒,那就悔之晚矣。朱棡得到父皇的训诫和指点后,才恍然大悟,此后再也没有对徐兴祖加以惩戒,一直客客气气地对待,直至其年老告退。朱棡抵达太原后,马上承担起御边重任,成为北方诸塞王中最重要一员(朱棡二兄秦王朱樉封国西安,处于腹地,守边责任不大),太原直面河套,北元主力常常在此出没,所以身为太祖第三子、也是塞王之长的晋王朱棡身负父皇重托,多次以主将身份出兵讨击北元,并节制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元勋宿将,驰骋塞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初三,太祖因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多次骚扰大明边境,于是祖诏命晋王朱?、燕王朱棣分兵两路北征,并指定以晋王为全军主帅,授予朱棡“出塞征战、筑城屯田,皆由己出,非大事可不奏而行”的特权。洪武三十年(1397年)四月,晋王朱棡再奉太祖诏命行“备边十事”,九边诸塞检阅军队、开战屯田等军政大事,全部由晋王朱棡全权处理。朱棡此时已经是太祖诸皇子中年岁最长者(皇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此时已经薨逝),这可以看出太祖对这个在世最长子的重视程度。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年仅四十、正是年富力强、被太祖倚为社稷柱石的第三子晋王朱?,突然因病薨逝于太原晋藩府。噩耗传到京师时,已经久病多日的太祖悲伤过度、心气郁积,无法接受前三个儿子全部去世的悲切事实而彻底病倒。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太祖因悲伤过度、病情加重,不治而驾崩,年七十一。此时,距晋王朱?薨逝,仅仅才过去了百日。朱棡薨逝后,被太祖赐谥号为“恭”,称晋恭王。他的长子、晋世子朱济熺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被祖父太祖皇帝敕令承袭晋藩,成为大明第二代晋王。太祖在《皇明祖训》中,给第三子晋王朱棡派下所拟定的行辈字派是:“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晋王朱济熺即晋王位后的第三个月,祖父太祖皇帝驾崩,堂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成为大明第二代皇帝——建文帝。当年,朱济熺还是晋世子的时候,曾经在京师和皇太孙(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秦世子(后来的秦隐王朱尚炳)、燕世子(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周世子(后来的周宪王朱有炖)等堂兄弟们奉祖父太祖皇帝之命在一起读书、生活、历练,彼此间感情很好。等到皇太孙继位成为大明皇帝后,朱济熺、朱尚炳也早就各自继承藩国,成为晋王、秦王。他们对堂兄建文帝感情深厚,恪守君臣之礼,严守臣节,建文帝也多次下诏表彰这两个当年的同学、堂弟,以为宗室表率。在建文元年(1399年)爆发的“靖难之役”中,朱济熺的四叔、燕王朱棣从北平起兵,和侄子建文帝展开了三年之久的叔侄内讧,大打出手,以争夺大明社稷。在“靖难之役”中,朱济熺和秦王朱尚炳是坚决站在建文帝一边,对四叔朱棣加以斥责和声讨,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后果,不过依旧让标榜“师出有名、奉天靖难”的燕王朱棣如鲠在喉,极度不快,对这两个侄子大为光火,嫌隙就此种下。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军在朱棣率领下长驱直入、渡长江直扑京师而来,建文帝紧急发布勤王令,向包括秦王朱尚炳、晋王朱济熺在内的诸王大臣们求援,让他们率军来援。可是燕军行动迅速,勤王令刚刚发出,京师就告破了,燕军入城后建文帝在大乱中失踪,燕王朱棣在祭拜了太祖的孝陵后宣布登基称帝,即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朱济熺对成祖篡位之事一直以来就心怀不满,多次在太原藩邸内流露出对皇帝四叔的抵触和反感,同情被赶下皇位的建文帝,这导致他被三弟平阳王朱济熿搜罗证据在成祖面前诬告诋毁(其实也不算,因为大多是事实)。于是成祖在斥责处理了秦王朱尚炳后,转过头来开始借平阳王朱济熿之手对付晋王朱济熺这个一样对自己心怀不忿的侄子。永乐十二年(1414年)十一月,成祖明发上谕,以晋藩平阳王朱济熿所提供的证据为理由,斥责晋王朱济熺:“尔谋为不轨,自绝于天,自绝于祖宗。论尔之罪,有不容诛重。念恭王手足之义,特全尔生,令守恭园。其闭门念咎,杜绝外交,改过迁善,以保令终慎之哉。”成祖将晋王朱济熺废为庶人,连同他被牵连而废去晋世子称号的长子朱美圭一起,安置于晋恭王朱棡的陵园内,以“守陵”为名加以软禁,改立晋恭王第三子、告密的平阳王朱济熿为继任晋王。朱济熿也是第三任晋王。朱济熿通过诬告兄长获得晋王之位后,更加骄横膨胀,不但肆意欺辱虐待被软禁在父亲晋恭王陵园内的大哥朱济熺父子,减损他们的衣食起居待遇,甚至命人把朱济熺父子关押起来,不允许他们和外界联络。之后,坐稳了晋王之位的朱济熿还暗中和觊觎皇位的堂弟汉王朱高煦勾结,密谋帮助汉王夺取储位,以图自己晋王之位更加牢固。另外,朱济熿对于同情大哥、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五弟宁化王朱济焕,毫不客气,以其“行事有过失”为由,停了朱济焕的岁禄,把他拘禁在山西按察使衙门,吃尽了苦头。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因为实在受不了朱济熿的迫害和苛待,晋藩属员中有人冒死从太原逃出,逃到京师向成祖控告朱济熿这些年来虐待大哥废晋王、在藩国内倒行逆施的种种不法之举。成祖这才明白自己支持的朱济熿是个什么玩意儿,心里着实懊恼气愤,但是又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再加上对朱济熺确实也是有嫌隙,于是仅仅派人把朱济熺父子从晋恭王陵园中释放、并封朱济熺长子朱美圭为平阳王,让他带着父亲和诸弟们搬到平阳封国(山西临汾)去居住,以平阳王俸禄赡养全家。而朱济熿本人,只不过被不轻不重地训斥了几句就罢了,这表明成祖内心还是倾向于朱济熿,不愿处罚他而导致自己颜面受损。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在第五次北征返回途中病逝于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炽继位,成为大明第四代皇帝——明仁宗。仁宗对于当年的同学、堂兄、废晋王朱济熺半生蹉跎惨淡遭遇很是同情,登基后马上恢复了朱济熺的冠服待遇,并称呼其为“王兄”,除了没有复封晋王之外,其余生活待遇的都和在任晋王朱济熿相同。这使得朱济熿十分不满,对仁宗心怀怨恨,并加紧了和汉王朱高煦的秘密谋叛计划,以图成功以后消除来自大哥和侄子方面夺回皇位的威胁。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只有十个月的仁宗驾崩,皇太子朱瞻基粉碎了叔父汉王朱高煦的暗杀阴谋,顺利从南京返回京师继承大统,成为大明第五代皇帝——明宣宗。宣宗即位后,朱美圭诸弟被加封为镇国将军,朱济熺一家的生活待遇进一步改善。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谋划夺储二十年的汉王朱高煦自认准备妥当、万事俱备,于是在封国乐安(山东惠民)悍然发动叛乱,意图学父皇成祖皇帝一样,再来一次“定难之役”,从侄子宣宗手中夺取皇位。可惜宣宗不是建文帝,汉王更加比不上成祖,宣宗对于叔父举兵造反之事胸有成竹,御驾亲征乐安,十五天就平定了汉王之乱,生擒朱高煦。汉王被擒后,晋王朱济熿大惊失色、惶惶不可终日,生怕自己勾结汉王谋取权位之事暴露。但是怕什么来什么,朱济熿万万没想到,最终告发自己的,并不是结怨已深的大哥朱济熺父子,而是被自己苛待多年的五弟、宁化王朱济焕。宣德二年(1427年)三月,宁化王朱济焕在被压制多年以后,趁着汉王朱高煦作乱被擒、朱济熿六神无主的时机,向宣宗上奏晋王“不忠不孝、诡计百端”,同时派人“疾驰京师”,当面向宣宗揭发朱济熿当年 暗害嫡母之事。本来宣宗在平定汉王之乱后,就想处置和汉王长期勾连图谋不轨的晋王,但是如果直接以“勾结汉王意欲作乱”的名义来处理晋王,确实有些牵强附会。而宁化王的揭发证据传到京师后,宣宗心中大定,废黜朱济熿的晋王之位就名正言顺了。宣德二年(1427年)四月,宣宗下诏痛斥晋王朱济熿:“若济熿之恶,尤甚枭獍!至以毒药弑其嫡母谢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已召至京师,遣在京皇亲以宁化王等所告事状示之,一一引伏。今悉录其不法事遣去一观,骨肉背逆,言之痛心,惟深鉴之。”之后,宣宗派出亲臣勋贵率军急赴太原,废黜朱济熿晋王王爵,贬为庶人,和全家一起发往凤阳,看守皇陵。朱济熿十三年的晋王美梦,就此湮灭,化作一场云烟。按道理说,朱济熿被废后,就应当是由当年遭诬陷的朱济熺复封晋王,或者册立当年的晋世子、现在的平阳王朱美圭为晋王。可是宣宗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既没有复封堂伯朱济熺为晋王,也没有册立堂兄朱美圭为晋王,而是仅仅称呼朱济熺为“伯王”,让他随同长子朱美圭依旧住在平阳封国内。此后朱美圭多次上疏向宣宗请求带着父亲和弟弟们返回太原居住,宣宗也都没有同意,致使近十年之内,晋藩亲王之位一直空缺。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宣宗驾崩,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承袭皇位,即大明第六代皇帝——明英宗。因为英宗年幼,所以朝政由仁宗皇后、已经升为太皇太后的张氏和以“三杨”为首的诸文臣们负责执掌。此时,复封晋王的意见终于被摆到了朝堂之上。原本太皇太后和三杨的意思是复封朱济熺为晋王,把失去了二十年的王位再还给他,可是朱济熺真是运气极坏,眼看就要重登王位了,却在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十二突然去世,年六十一,和失去了二十年、又近在咫尺的晋王之位擦肩而过,实在是万分遗憾。朱济熺去世后,被安葬在儿子朱美圭的平阳封国内,而朱美圭则因为父亲的去世提前承袭晋藩,被朝廷于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二十五正式册立为晋王,这也是大明晋藩第四代晋王。朱美圭袭封后,朝廷赐其父朱济熺谥号“定”,恢复王号,称为晋定王。朱济熺生前没有复封,去世后总算得到了晋王之号,也可以稍稍弥补一下他这半生蹉跎遗憾了。此后,晋藩内部总算是安定下来,宗族传承平静,一代代地沿袭下去,在太原藩国繁衍生息、瓜跌绵长。朱美圭于宣德十年(1435年)册立为晋王后,在位七年,于正统六年(1441年)薨逝,年四十三岁,朝廷赐谥号“宪”,称晋宪王,由长子榆社王朱钟铉继承藩国,成为晋藩第五代晋王。朱钟铉是晋藩历代晋王中在位最长的一位,从正统七年(1442年)继承王爵,到弘治十五年(1502年)薨逝,在位长达六十一年,寿高七十五岁,谥号“庄”,称晋庄王。朱钟铉的嫡长子、晋世子朱奇源薨逝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年五十二;嫡孙、晋世孙朱表荣更是在弘治六年(1494年)就去世了,年仅二十七。所以,在朱钟铉去世后,承袭晋藩的只能是他的曾孙、朱奇源之孙、朱表荣独子、年仅十四岁的晋藩世曾孙朱知烊。这是晋藩第六代晋王。朱知烊继承晋藩后,上疏朝廷,为自己的祖父、父亲请封,孝宗皇帝命宗人府拟定谥号,最终确定晋世子朱奇源谥号“靖”,追赠晋靖王;晋世孙朱表荣谥号“怀”,追赠晋怀王。这是晋藩第一次出现追封晋王。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位三十一年的晋王朱知烊薨逝,年四十五,朝廷赐谥号“端”,称晋端王。朱知烊一辈子没有生出儿子,而他的父亲晋怀王朱表荣也只有他这一个儿子养大成人,所以只能从朱知烊的祖父、晋靖王朱奇源的其他后裔中挑选合适者承袭晋藩了。最后,时年十五岁的晋靖王曾孙朱新?,凭借祖父新化王朱表槏是晋靖王嫡次子、晋怀王最年长弟弟、晋端王最长叔父的伦序行辈,以“新化王长子”的身份承袭了堂叔晋端王朱知烊所遗下的王爵,成为晋藩第七代晋王。朱新?继承晋藩后,如同堂叔晋端王朱知烊当年一般,向朝廷为自己的祖父、父亲请封,世宗皇帝本来就是由宗人入继大统,成为大明皇帝的,和朱新?的际遇相同,自然没有任何理由反对,立即同意了这个远房族侄的请求,赐其祖父、第一代新化王朱表槏谥号“安”,追赠晋安王;赐其父亲、第二代新化王朱知?谥号“康”,追赠晋康王。这是晋藩第二次出现追封晋王。万历三年(1575年),晋王朱新?去世,年六十岁,朝廷赐谥号“简”,称晋简王。朱新?和他的堂叔朱知烊一样,也没有儿子,所以晋藩只能再一次从旁支宗人中选取合适者承袭王爵,最后选出晋康王之孙、晋简王之侄、晋藩镇国将军朱慎镜(简王的弟弟镇国将军朱新墧嫡长子)暂时管理晋藩府事,待以后择吉日再正式册立为晋王。但是朱慎镜福薄,还来不及正式被册立为晋王就在万历六年(1578年)去世了,年四十三,朝廷赐谥号“敬”,追赠为晋敬王,这是晋藩第三次出现追封晋王。因为晋敬王也没有儿子(也有史料说晋敬王有一子朱敏游,同样在万历六年去世,被追赠为晋哀王,但是明史中没有记载,这里就不再录入了),所以晋藩转由晋敬王之弟、辅国将军朱慎鋷承袭。万历七年(1579年),朱慎鋷继承王位,成为晋藩第八代晋王。而半年后,新任晋王、三十九岁的朱慎鋷又因病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幼子朱敏淳。为了保护这个幼儿,同时也是暂避晋藩诡异的承袭怪圈,神宗皇帝下旨暂停晋藩袭爵,以晋藩宗人中辈份最高者、晋定王朱济熺的五世孙、同时也是朱敏淳族曾叔祖的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为晋藩宗理,暂代府事。同时,朝廷赐朱慎鋷谥号“惠”,称晋惠王。万历十三年(1585年),晋惠王独子朱敏淳渐渐长大,朝廷在这一年正式册立他为晋王,这也是晋藩第九代晋王。另外,为了保险起见,神宗命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继续担任晋藩宗理,代替年幼的晋王处理府事。直至万历十七年(1589年),晋王朱敏淳完全成人,这才从族曾叔祖手中接过晋藩大权,正式执掌府事。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四十八岁的晋王朱敏淳病逝,谥号“穆”,称晋穆王。其庶长子朱求桂暂时代理晋藩府事,并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被册立为晋王,成为晋藩第十代晋王。据《明史》记载,晋藩的末代晋王就是朱求桂。但是根据现代(1955年)在山西榆次县(今榆次区乌金山镇)的考古发掘,获得了《晋裕王墓志》,明确记载朱求桂在崇祯三年(1630年)去世,在位十七年,谥号“裕”,即晋裕王。崇祯三年(1630年)十一月,晋裕王朱求桂去世,其嫡子朱审烜承袭王位,成为晋藩第十一代晋王,这也是大明晋藩的末代晋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农民军向京师的进发途中攻克了太原,晋王朱审烜被俘,随军前往京师。之后农民军攻陷京师,思宗煤山殉国,大明中枢覆灭。再后来农民军在山海关之战中败于清军,撤军西返,朱审烜被清军获得,清顺治三年(1646年),末代晋王朱审烜被杀。至此,自晋恭王朱棡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国太原开始的大明晋藩二百六十八年历史就此走到了尽头。附:晋藩世系表一代、晋恭王朱棡(太祖第三子)二代、晋定王朱济熺(晋恭王嫡长子)三代、晋废王朱济熿(晋恭王庶三子)四代、晋宪王朱美圭(晋定王嫡长子)五代、晋庄王朱钟铉(晋宪王庶长子)追封:晋靖王朱奇源(晋庄王嫡长子)追封:晋怀王朱表荣(晋靖王嫡长子)六代:晋端王朱知烊(晋怀王庶次子、唯一成活之子)追封:晋安王朱表槏(晋靖王嫡次子、第一代新化王)追封:晋康王朱知?(晋安王嫡长子、第二代新化王)七代:晋简王朱新?(晋康王庶长子)追封:晋敬王朱慎镜(晋康王之孙、晋简王之侄、晋藩镇国将军朱新墧嫡长子)追封:晋哀王朱敏游(晋敬王子,存疑)八代:晋惠王朱慎鋷(晋康王之孙、晋敬王之弟、晋藩镇国将军朱新墧嫡三子)晋府宗理: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晋定王朱济熺的五世孙)九代:晋穆王朱敏淳(晋惠王嫡长子)十代:晋裕王朱求桂(晋穆王庶长子)十一代:晋王朱审烜(晋裕王嫡长子)胡适先生和周汝昌先生都是乾隆娣景仰的文化大咖。乾隆娣用“和而不同”、“舍本逐末”二词来回答这个问题。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方法论。1921年胡适先生出版《红楼梦考证》,1953年周汝昌先生发表《红楼梦新证》,两部红学论著在方法论上都是考证。这是“和”。胡先生是红学研究“考证派”宗师,周先生承其衣钵,将“《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说“科考”到极至。早在1948年周汝昌先生发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时,胡适先生就写信给周汝昌先生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二者的分歧已经开始了。但是为了鼓励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考证,胡适先生把自己珍藏的“海内孤品”《甲戌本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郑重借给周汝昌先生做研究参考。乾隆娣以为,对《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卒年代等做考证是必要的。不了解时代背景,不了解创作动机等很难准确地解读作品本身。但是过度地考证,甚至抛开《红楼梦》这部巨著的文学属性而做历史地解读,乾隆娣窃以为是“舍本逐末”了。[来看我]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首次建藩,其中,太祖第三子、时年十三岁的朱棡被册立为晋王,建藩山西太原府。朱棡,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子,生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十八,据明史、明实录记载,其生母为孝慈高皇后马氏。在洪武三年太祖首次建藩之时,诸位皇子虽然年纪尚幼,但是在举行册立典仪时依旧按照历代王朝的传统仪制,一丝不苟地遵从礼部和尚宝卿官员的引导,恭恭敬敬从奉天殿东门进入大殿,向端坐于奉天殿御座上的父皇陛下行礼叩拜,在恢弘的礼乐声中一一接受亲王宝、册、印,完成册立典仪。其中朱棡是第二个进殿完成册立典仪的皇子(第一个是太祖次子朱樉,至于皇太子朱标,则有单独的皇太子册立典仪,不与亲王册立仪式一同进行)。他随着礼部官员进殿后,按照肃穆的礼乐唱班流程依次俯、拜、兴,如此三番后,才在父皇陛下面前跪受晋藩宝、册、印,至此完成了从皇子到大明藩王的过程。朱棡的晋王册文为:“唯洪武三年,岁次庚戌,四月乙未朔日,父皇制曰:昔君天下者,禄及有德,贵子必王,此人事耳。然居位受福,国于一方,尤简在帝心。第三子棡:今命尔为“晋王”。分茅胙土,岂易事哉。朕起自农民,与群雄并驱,难苦百端,志在奉天地,飨神袛,张皇师旅,伐罪救民,时刻弗怠,以成大业。今尔固其国者,当敬天地在心,不可逾礼,以祀其宗社山川,依时飨之。谨兵卫,恤下民,必尽其道。于戏,勤民奉天,藩辅帝室,允执厥中,则永膺多福。体朕训言,尚其慎之。”朱棡被册立为晋王后,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初辞别父皇,启程前往藩地,四月十六抵达太原,正式就国,这一年,朱棡二十岁,他也是日后大明晋藩的开基始祖。朱棡前往太原藩地就国时,太祖考虑到山西和南直隶饮食习惯不一样,怕朱棡不习惯当地的饭菜,于是把跟随自己二十三年的厨师徐兴祖安排到朱棡身边,伺候他的饮食。朱棡到底是个青年人,又生在帝王家,从小处在权力顶峰中,难免会有骄横跋扈、目中无人的脾气,在前往太原途中,因为嫌弃徐兴祖做的饭菜和京师的口味不大一样,于是朱棡大发雷霆,把徐兴祖狠狠地用鞭子抽了一顿。原本朱棡以为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远在京师的太祖居然马上就知道了,立即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传来了口谕:“吾帅群英平祸乱,不为姑息。独膳夫徐兴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识之。”——你老子我带着一帮子文武大臣们平定了天下,他们有什么过错我都不会姑息,一一处罚。唯独这个厨师徐兴祖,跟了我二十三年,从来都是对他客客气气,不敢羞辱责罚他。为什么呢?结怨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亲疏紧要,你小子给我记清楚了!太祖之所以这么急匆匆地专门派人前来教训告诫朱棡,不是出于什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而是他担心朱棡少不更事,羞辱折损给自己做饭的厨师,如果因此被厨子心怀怨恨,在饭菜中下毒,那就悔之晚矣。朱棡得到父皇的训诫和指点后,才恍然大悟,此后再也没有对徐兴祖加以惩戒,一直客客气气地对待,直至其年老告退。朱棡抵达太原后,马上承担起御边重任,成为北方诸塞王中最重要一员(朱棡二兄秦王朱樉封国西安,处于腹地,守边责任不大),太原直面河套,北元主力常常在此出没,所以身为太祖第三子、也是塞王之长的晋王朱棡身负父皇重托,多次以主将身份出兵讨击北元,并节制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元勋宿将,驰骋塞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初三,太祖因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多次骚扰大明边境,于是祖诏命晋王朱?、燕王朱棣分兵两路北征,并指定以晋王为全军主帅,授予朱棡“出塞征战、筑城屯田,皆由己出,非大事可不奏而行”的特权。洪武三十年(1397年)四月,晋王朱棡再奉太祖诏命行“备边十事”,九边诸塞检阅军队、开战屯田等军政大事,全部由晋王朱棡全权处理。朱棡此时已经是太祖诸皇子中年岁最长者(皇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此时已经薨逝),这可以看出太祖对这个在世最长子的重视程度。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年仅四十、正是年富力强、被太祖倚为社稷柱石的第三子晋王朱?,突然因病薨逝于太原晋藩府。噩耗传到京师时,已经久病多日的太祖悲伤过度、心气郁积,无法接受前三个儿子全部去世的悲切事实而彻底病倒。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太祖因悲伤过度、病情加重,不治而驾崩,年七十一。此时,距晋王朱?薨逝,仅仅才过去了百日。朱棡薨逝后,被太祖赐谥号为“恭”,称晋恭王。他的长子、晋世子朱济熺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被祖父太祖皇帝敕令承袭晋藩,成为大明第二代晋王。太祖在《皇明祖训》中,给第三子晋王朱棡派下所拟定的行辈字派是:“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晋王朱济熺即晋王位后的第三个月,祖父太祖皇帝驾崩,堂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成为大明第二代皇帝——建文帝。当年,朱济熺还是晋世子的时候,曾经在京师和皇太孙(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秦世子(后来的秦隐王朱尚炳)、燕世子(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周世子(后来的周宪王朱有炖)等堂兄弟们奉祖父太祖皇帝之命在一起读书、生活、历练,彼此间感情很好。等到皇太孙继位成为大明皇帝后,朱济熺、朱尚炳也早就各自继承藩国,成为晋王、秦王。他们对堂兄建文帝感情深厚,恪守君臣之礼,严守臣节,建文帝也多次下诏表彰这两个当年的同学、堂弟,以为宗室表率。在建文元年(1399年)爆发的“靖难之役”中,朱济熺的四叔、燕王朱棣从北平起兵,和侄子建文帝展开了三年之久的叔侄内讧,大打出手,以争夺大明社稷。在“靖难之役”中,朱济熺和秦王朱尚炳是坚决站在建文帝一边,对四叔朱棣加以斥责和声讨,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后果,不过依旧让标榜“师出有名、奉天靖难”的燕王朱棣如鲠在喉,极度不快,对这两个侄子大为光火,嫌隙就此种下。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军在朱棣率领下长驱直入、渡长江直扑京师而来,建文帝紧急发布勤王令,向包括秦王朱尚炳、晋王朱济熺在内的诸王大臣们求援,让他们率军来援。可是燕军行动迅速,勤王令刚刚发出,京师就告破了,燕军入城后建文帝在大乱中失踪,燕王朱棣在祭拜了太祖的孝陵后宣布登基称帝,即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朱济熺对成祖篡位之事一直以来就心怀不满,多次在太原藩邸内流露出对皇帝四叔的抵触和反感,同情被赶下皇位的建文帝,这导致他被三弟平阳王朱济熿搜罗证据在成祖面前诬告诋毁(其实也不算,因为大多是事实)。于是成祖在斥责处理了秦王朱尚炳后,转过头来开始借平阳王朱济熿之手对付晋王朱济熺这个一样对自己心怀不忿的侄子。永乐十二年(1414年)十一月,成祖明发上谕,以晋藩平阳王朱济熿所提供的证据为理由,斥责晋王朱济熺:“尔谋为不轨,自绝于天,自绝于祖宗。论尔之罪,有不容诛重。念恭王手足之义,特全尔生,令守恭园。其闭门念咎,杜绝外交,改过迁善,以保令终慎之哉。”成祖将晋王朱济熺废为庶人,连同他被牵连而废去晋世子称号的长子朱美圭一起,安置于晋恭王朱棡的陵园内,以“守陵”为名加以软禁,改立晋恭王第三子、告密的平阳王朱济熿为继任晋王。朱济熿也是第三任晋王。朱济熿通过诬告兄长获得晋王之位后,更加骄横膨胀,不但肆意欺辱虐待被软禁在父亲晋恭王陵园内的大哥朱济熺父子,减损他们的衣食起居待遇,甚至命人把朱济熺父子关押起来,不允许他们和外界联络。之后,坐稳了晋王之位的朱济熿还暗中和觊觎皇位的堂弟汉王朱高煦勾结,密谋帮助汉王夺取储位,以图自己晋王之位更加牢固。另外,朱济熿对于同情大哥、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五弟宁化王朱济焕,毫不客气,以其“行事有过失”为由,停了朱济焕的岁禄,把他拘禁在山西按察使衙门,吃尽了苦头。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因为实在受不了朱济熿的迫害和苛待,晋藩属员中有人冒死从太原逃出,逃到京师向成祖控告朱济熿这些年来虐待大哥废晋王、在藩国内倒行逆施的种种不法之举。成祖这才明白自己支持的朱济熿是个什么玩意儿,心里着实懊恼气愤,但是又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再加上对朱济熺确实也是有嫌隙,于是仅仅派人把朱济熺父子从晋恭王陵园中释放、并封朱济熺长子朱美圭为平阳王,让他带着父亲和诸弟们搬到平阳封国(山西临汾)去居住,以平阳王俸禄赡养全家。而朱济熿本人,只不过被不轻不重地训斥了几句就罢了,这表明成祖内心还是倾向于朱济熿,不愿处罚他而导致自己颜面受损。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在第五次北征返回途中病逝于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炽继位,成为大明第四代皇帝——明仁宗。仁宗对于当年的同学、堂兄、废晋王朱济熺半生蹉跎惨淡遭遇很是同情,登基后马上恢复了朱济熺的冠服待遇,并称呼其为“王兄”,除了没有复封晋王之外,其余生活待遇的都和在任晋王朱济熿相同。这使得朱济熿十分不满,对仁宗心怀怨恨,并加紧了和汉王朱高煦的秘密谋叛计划,以图成功以后消除来自大哥和侄子方面夺回皇位的威胁。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只有十个月的仁宗驾崩,皇太子朱瞻基粉碎了叔父汉王朱高煦的暗杀阴谋,顺利从南京返回京师继承大统,成为大明第五代皇帝——明宣宗。宣宗即位后,朱美圭诸弟被加封为镇国将军,朱济熺一家的生活待遇进一步改善。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谋划夺储二十年的汉王朱高煦自认准备妥当、万事俱备,于是在封国乐安(山东惠民)悍然发动叛乱,意图学父皇成祖皇帝一样,再来一次“定难之役”,从侄子宣宗手中夺取皇位。可惜宣宗不是建文帝,汉王更加比不上成祖,宣宗对于叔父举兵造反之事胸有成竹,御驾亲征乐安,十五天就平定了汉王之乱,生擒朱高煦。汉王被擒后,晋王朱济熿大惊失色、惶惶不可终日,生怕自己勾结汉王谋取权位之事暴露。但是怕什么来什么,朱济熿万万没想到,最终告发自己的,并不是结怨已深的大哥朱济熺父子,而是被自己苛待多年的五弟、宁化王朱济焕。宣德二年(1427年)三月,宁化王朱济焕在被压制多年以后,趁着汉王朱高煦作乱被擒、朱济熿六神无主的时机,向宣宗上奏晋王“不忠不孝、诡计百端”,同时派人“疾驰京师”,当面向宣宗揭发朱济熿当年 暗害嫡母之事。本来宣宗在平定汉王之乱后,就想处置和汉王长期勾连图谋不轨的晋王,但是如果直接以“勾结汉王意欲作乱”的名义来处理晋王,确实有些牵强附会。而宁化王的揭发证据传到京师后,宣宗心中大定,废黜朱济熿的晋王之位就名正言顺了。宣德二年(1427年)四月,宣宗下诏痛斥晋王朱济熿:“若济熿之恶,尤甚枭獍!至以毒药弑其嫡母谢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已召至京师,遣在京皇亲以宁化王等所告事状示之,一一引伏。今悉录其不法事遣去一观,骨肉背逆,言之痛心,惟深鉴之。”之后,宣宗派出亲臣勋贵率军急赴太原,废黜朱济熿晋王王爵,贬为庶人,和全家一起发往凤阳,看守皇陵。朱济熿十三年的晋王美梦,就此湮灭,化作一场云烟。按道理说,朱济熿被废后,就应当是由当年遭诬陷的朱济熺复封晋王,或者册立当年的晋世子、现在的平阳王朱美圭为晋王。可是宣宗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既没有复封堂伯朱济熺为晋王,也没有册立堂兄朱美圭为晋王,而是仅仅称呼朱济熺为“伯王”,让他随同长子朱美圭依旧住在平阳封国内。此后朱美圭多次上疏向宣宗请求带着父亲和弟弟们返回太原居住,宣宗也都没有同意,致使近十年之内,晋藩亲王之位一直空缺。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宣宗驾崩,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承袭皇位,即大明第六代皇帝——明英宗。因为英宗年幼,所以朝政由仁宗皇后、已经升为太皇太后的张氏和以“三杨”为首的诸文臣们负责执掌。此时,复封晋王的意见终于被摆到了朝堂之上。原本太皇太后和三杨的意思是复封朱济熺为晋王,把失去了二十年的王位再还给他,可是朱济熺真是运气极坏,眼看就要重登王位了,却在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十二突然去世,年六十一,和失去了二十年、又近在咫尺的晋王之位擦肩而过,实在是万分遗憾。朱济熺去世后,被安葬在儿子朱美圭的平阳封国内,而朱美圭则因为父亲的去世提前承袭晋藩,被朝廷于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二十五正式册立为晋王,这也是大明晋藩第四代晋王。朱美圭袭封后,朝廷赐其父朱济熺谥号“定”,恢复王号,称为晋定王。朱济熺生前没有复封,去世后总算得到了晋王之号,也可以稍稍弥补一下他这半生蹉跎遗憾了。此后,晋藩内部总算是安定下来,宗族传承平静,一代代地沿袭下去,在太原藩国繁衍生息、瓜跌绵长。朱美圭于宣德十年(1435年)册立为晋王后,在位七年,于正统六年(1441年)薨逝,年四十三岁,朝廷赐谥号“宪”,称晋宪王,由长子榆社王朱钟铉继承藩国,成为晋藩第五代晋王。朱钟铉是晋藩历代晋王中在位最长的一位,从正统七年(1442年)继承王爵,到弘治十五年(1502年)薨逝,在位长达六十一年,寿高七十五岁,谥号“庄”,称晋庄王。朱钟铉的嫡长子、晋世子朱奇源薨逝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年五十二;嫡孙、晋世孙朱表荣更是在弘治六年(1494年)就去世了,年仅二十七。所以,在朱钟铉去世后,承袭晋藩的只能是他的曾孙、朱奇源之孙、朱表荣独子、年仅十四岁的晋藩世曾孙朱知烊。这是晋藩第六代晋王。朱知烊继承晋藩后,上疏朝廷,为自己的祖父、父亲请封,孝宗皇帝命宗人府拟定谥号,最终确定晋世子朱奇源谥号“靖”,追赠晋靖王;晋世孙朱表荣谥号“怀”,追赠晋怀王。这是晋藩第一次出现追封晋王。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位三十一年的晋王朱知烊薨逝,年四十五,朝廷赐谥号“端”,称晋端王。朱知烊一辈子没有生出儿子,而他的父亲晋怀王朱表荣也只有他这一个儿子养大成人,所以只能从朱知烊的祖父、晋靖王朱奇源的其他后裔中挑选合适者承袭晋藩了。最后,时年十五岁的晋靖王曾孙朱新?,凭借祖父新化王朱表槏是晋靖王嫡次子、晋怀王最年长弟弟、晋端王最长叔父的伦序行辈,以“新化王长子”的身份承袭了堂叔晋端王朱知烊所遗下的王爵,成为晋藩第七代晋王。朱新?继承晋藩后,如同堂叔晋端王朱知烊当年一般,向朝廷为自己的祖父、父亲请封,世宗皇帝本来就是由宗人入继大统,成为大明皇帝的,和朱新?的际遇相同,自然没有任何理由反对,立即同意了这个远房族侄的请求,赐其祖父、第一代新化王朱表槏谥号“安”,追赠晋安王;赐其父亲、第二代新化王朱知?谥号“康”,追赠晋康王。这是晋藩第二次出现追封晋王。万历三年(1575年),晋王朱新?去世,年六十岁,朝廷赐谥号“简”,称晋简王。朱新?和他的堂叔朱知烊一样,也没有儿子,所以晋藩只能再一次从旁支宗人中选取合适者承袭王爵,最后选出晋康王之孙、晋简王之侄、晋藩镇国将军朱慎镜(简王的弟弟镇国将军朱新墧嫡长子)暂时管理晋藩府事,待以后择吉日再正式册立为晋王。但是朱慎镜福薄,还来不及正式被册立为晋王就在万历六年(1578年)去世了,年四十三,朝廷赐谥号“敬”,追赠为晋敬王,这是晋藩第三次出现追封晋王。因为晋敬王也没有儿子(也有史料说晋敬王有一子朱敏游,同样在万历六年去世,被追赠为晋哀王,但是明史中没有记载,这里就不再录入了),所以晋藩转由晋敬王之弟、辅国将军朱慎鋷承袭。万历七年(1579年),朱慎鋷继承王位,成为晋藩第八代晋王。而半年后,新任晋王、三十九岁的朱慎鋷又因病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幼子朱敏淳。为了保护这个幼儿,同时也是暂避晋藩诡异的承袭怪圈,神宗皇帝下旨暂停晋藩袭爵,以晋藩宗人中辈份最高者、晋定王朱济熺的五世孙、同时也是朱敏淳族曾叔祖的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为晋藩宗理,暂代府事。同时,朝廷赐朱慎鋷谥号“惠”,称晋惠王。万历十三年(1585年),晋惠王独子朱敏淳渐渐长大,朝廷在这一年正式册立他为晋王,这也是晋藩第九代晋王。另外,为了保险起见,神宗命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继续担任晋藩宗理,代替年幼的晋王处理府事。直至万历十七年(1589年),晋王朱敏淳完全成人,这才从族曾叔祖手中接过晋藩大权,正式执掌府事。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四十八岁的晋王朱敏淳病逝,谥号“穆”,称晋穆王。其庶长子朱求桂暂时代理晋藩府事,并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被册立为晋王,成为晋藩第十代晋王。据《明史》记载,晋藩的末代晋王就是朱求桂。但是根据现代(1955年)在山西榆次县(今榆次区乌金山镇)的考古发掘,获得了《晋裕王墓志》,明确记载朱求桂在崇祯三年(1630年)去世,在位十七年,谥号“裕”,即晋裕王。崇祯三年(1630年)十一月,晋裕王朱求桂去世,其嫡子朱审烜承袭王位,成为晋藩第十一代晋王,这也是大明晋藩的末代晋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农民军向京师的进发途中攻克了太原,晋王朱审烜被俘,随军前往京师。之后农民军攻陷京师,思宗煤山殉国,大明中枢覆灭。再后来农民军在山海关之战中败于清军,撤军西返,朱审烜被清军获得,清顺治三年(1646年),末代晋王朱审烜被杀。至此,自晋恭王朱棡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国太原开始的大明晋藩二百六十八年历史就此走到了尽头。附:晋藩世系表一代、晋恭王朱棡(太祖第三子)二代、晋定王朱济熺(晋恭王嫡长子)三代、晋废王朱济熿(晋恭王庶三子)四代、晋宪王朱美圭(晋定王嫡长子)五代、晋庄王朱钟铉(晋宪王庶长子)追封:晋靖王朱奇源(晋庄王嫡长子)追封:晋怀王朱表荣(晋靖王嫡长子)六代:晋端王朱知烊(晋怀王庶次子、唯一成活之子)追封:晋安王朱表槏(晋靖王嫡次子、第一代新化王)追封:晋康王朱知?(晋安王嫡长子、第二代新化王)七代:晋简王朱新?(晋康王庶长子)追封:晋敬王朱慎镜(晋康王之孙、晋简王之侄、晋藩镇国将军朱新墧嫡长子)追封:晋哀王朱敏游(晋敬王子,存疑)八代:晋惠王朱慎鋷(晋康王之孙、晋敬王之弟、晋藩镇国将军朱新墧嫡三子)晋府宗理: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晋定王朱济熺的五世孙)九代:晋穆王朱敏淳(晋惠王嫡长子)十代:晋裕王朱求桂(晋穆王庶长子)十一代:晋王朱审烜(晋裕王嫡长子)胡适先生和周汝昌先生都是乾隆娣景仰的文化大咖。乾隆娣用“和而不同”、“舍本逐末”二词来回答这个问题。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方法论。1921年胡适先生出版《红楼梦考证》,1953年周汝昌先生发表《红楼梦新证》,两部红学论著在方法论上都是考证。这是“和”。胡先生是红学研究“考证派”宗师,周先生承其衣钵,将“《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说“科考”到极至。早在1948年周汝昌先生发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时,胡适先生就写信给周汝昌先生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二者的分歧已经开始了。但是为了鼓励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考证,胡适先生把自己珍藏的“海内孤品”《甲戌本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郑重借给周汝昌先生做研究参考。乾隆娣以为,对《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卒年代等做考证是必要的。不了解时代背景,不了解创作动机等很难准确地解读作品本身。但是过度地考证,甚至抛开《红楼梦》这部巨著的文学属性而做历史地解读,乾隆娣窃以为是“舍本逐末”了。[来看我]三间屋,夫妻占一间,姪女占一间(大姑娘了与谁住一间都不合适)两个男孩与母亲住一间,后来父亲退休后回来了与母亲挤在一张床上似乎有些不方便,因为同屋还有两个孩子呢。三代人七口人只有三间房能怎么安排呢?这不是个孝顺不孝顺的间题,而是当前现实中的无奈哦!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首次建藩,其中,太祖第三子、时年十三岁的朱棡被册立为晋王,建藩山西太原府。朱棡,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子,生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十八,据明史、明实录记载,其生母为孝慈高皇后马氏。在洪武三年太祖首次建藩之时,诸位皇子虽然年纪尚幼,但是在举行册立典仪时依旧按照历代王朝的传统仪制,一丝不苟地遵从礼部和尚宝卿官员的引导,恭恭敬敬从奉天殿东门进入大殿,向端坐于奉天殿御座上的父皇陛下行礼叩拜,在恢弘的礼乐声中一一接受亲王宝、册、印,完成册立典仪。其中朱棡是第二个进殿完成册立典仪的皇子(第一个是太祖次子朱樉,至于皇太子朱标,则有单独的皇太子册立典仪,不与亲王册立仪式一同进行)。他随着礼部官员进殿后,按照肃穆的礼乐唱班流程依次俯、拜、兴,如此三番后,才在父皇陛下面前跪受晋藩宝、册、印,至此完成了从皇子到大明藩王的过程。朱棡的晋王册文为:“唯洪武三年,岁次庚戌,四月乙未朔日,父皇制曰:昔君天下者,禄及有德,贵子必王,此人事耳。然居位受福,国于一方,尤简在帝心。第三子棡:今命尔为“晋王”。分茅胙土,岂易事哉。朕起自农民,与群雄并驱,难苦百端,志在奉天地,飨神袛,张皇师旅,伐罪救民,时刻弗怠,以成大业。今尔固其国者,当敬天地在心,不可逾礼,以祀其宗社山川,依时飨之。谨兵卫,恤下民,必尽其道。于戏,勤民奉天,藩辅帝室,允执厥中,则永膺多福。体朕训言,尚其慎之。”朱棡被册立为晋王后,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初辞别父皇,启程前往藩地,四月十六抵达太原,正式就国,这一年,朱棡二十岁,他也是日后大明晋藩的开基始祖。朱棡前往太原藩地就国时,太祖考虑到山西和南直隶饮食习惯不一样,怕朱棡不习惯当地的饭菜,于是把跟随自己二十三年的厨师徐兴祖安排到朱棡身边,伺候他的饮食。朱棡到底是个青年人,又生在帝王家,从小处在权力顶峰中,难免会有骄横跋扈、目中无人的脾气,在前往太原途中,因为嫌弃徐兴祖做的饭菜和京师的口味不大一样,于是朱棡大发雷霆,把徐兴祖狠狠地用鞭子抽了一顿。原本朱棡以为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远在京师的太祖居然马上就知道了,立即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传来了口谕:“吾帅群英平祸乱,不为姑息。独膳夫徐兴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识之。”——你老子我带着一帮子文武大臣们平定了天下,他们有什么过错我都不会姑息,一一处罚。唯独这个厨师徐兴祖,跟了我二十三年,从来都是对他客客气气,不敢羞辱责罚他。为什么呢?结怨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亲疏紧要,你小子给我记清楚了!太祖之所以这么急匆匆地专门派人前来教训告诫朱棡,不是出于什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而是他担心朱棡少不更事,羞辱折损给自己做饭的厨师,如果因此被厨子心怀怨恨,在饭菜中下毒,那就悔之晚矣。朱棡得到父皇的训诫和指点后,才恍然大悟,此后再也没有对徐兴祖加以惩戒,一直客客气气地对待,直至其年老告退。朱棡抵达太原后,马上承担起御边重任,成为北方诸塞王中最重要一员(朱棡二兄秦王朱樉封国西安,处于腹地,守边责任不大),太原直面河套,北元主力常常在此出没,所以身为太祖第三子、也是塞王之长的晋王朱棡身负父皇重托,多次以主将身份出兵讨击北元,并节制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元勋宿将,驰骋塞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初三,太祖因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多次骚扰大明边境,于是祖诏命晋王朱?、燕王朱棣分兵两路北征,并指定以晋王为全军主帅,授予朱棡“出塞征战、筑城屯田,皆由己出,非大事可不奏而行”的特权。洪武三十年(1397年)四月,晋王朱棡再奉太祖诏命行“备边十事”,九边诸塞检阅军队、开战屯田等军政大事,全部由晋王朱棡全权处理。朱棡此时已经是太祖诸皇子中年岁最长者(皇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此时已经薨逝),这可以看出太祖对这个在世最长子的重视程度。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年仅四十、正是年富力强、被太祖倚为社稷柱石的第三子晋王朱?,突然因病薨逝于太原晋藩府。噩耗传到京师时,已经久病多日的太祖悲伤过度、心气郁积,无法接受前三个儿子全部去世的悲切事实而彻底病倒。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太祖因悲伤过度、病情加重,不治而驾崩,年七十一。此时,距晋王朱?薨逝,仅仅才过去了百日。朱棡薨逝后,被太祖赐谥号为“恭”,称晋恭王。他的长子、晋世子朱济熺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被祖父太祖皇帝敕令承袭晋藩,成为大明第二代晋王。太祖在《皇明祖训》中,给第三子晋王朱棡派下所拟定的行辈字派是:“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晋王朱济熺即晋王位后的第三个月,祖父太祖皇帝驾崩,堂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成为大明第二代皇帝——建文帝。当年,朱济熺还是晋世子的时候,曾经在京师和皇太孙(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秦世子(后来的秦隐王朱尚炳)、燕世子(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周世子(后来的周宪王朱有炖)等堂兄弟们奉祖父太祖皇帝之命在一起读书、生活、历练,彼此间感情很好。等到皇太孙继位成为大明皇帝后,朱济熺、朱尚炳也早就各自继承藩国,成为晋王、秦王。他们对堂兄建文帝感情深厚,恪守君臣之礼,严守臣节,建文帝也多次下诏表彰这两个当年的同学、堂弟,以为宗室表率。在建文元年(1399年)爆发的“靖难之役”中,朱济熺的四叔、燕王朱棣从北平起兵,和侄子建文帝展开了三年之久的叔侄内讧,大打出手,以争夺大明社稷。在“靖难之役”中,朱济熺和秦王朱尚炳是坚决站在建文帝一边,对四叔朱棣加以斥责和声讨,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后果,不过依旧让标榜“师出有名、奉天靖难”的燕王朱棣如鲠在喉,极度不快,对这两个侄子大为光火,嫌隙就此种下。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军在朱棣率领下长驱直入、渡长江直扑京师而来,建文帝紧急发布勤王令,向包括秦王朱尚炳、晋王朱济熺在内的诸王大臣们求援,让他们率军来援。可是燕军行动迅速,勤王令刚刚发出,京师就告破了,燕军入城后建文帝在大乱中失踪,燕王朱棣在祭拜了太祖的孝陵后宣布登基称帝,即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朱济熺对成祖篡位之事一直以来就心怀不满,多次在太原藩邸内流露出对皇帝四叔的抵触和反感,同情被赶下皇位的建文帝,这导致他被三弟平阳王朱济熿搜罗证据在成祖面前诬告诋毁(其实也不算,因为大多是事实)。于是成祖在斥责处理了秦王朱尚炳后,转过头来开始借平阳王朱济熿之手对付晋王朱济熺这个一样对自己心怀不忿的侄子。永乐十二年(1414年)十一月,成祖明发上谕,以晋藩平阳王朱济熿所提供的证据为理由,斥责晋王朱济熺:“尔谋为不轨,自绝于天,自绝于祖宗。论尔之罪,有不容诛重。念恭王手足之义,特全尔生,令守恭园。其闭门念咎,杜绝外交,改过迁善,以保令终慎之哉。”成祖将晋王朱济熺废为庶人,连同他被牵连而废去晋世子称号的长子朱美圭一起,安置于晋恭王朱棡的陵园内,以“守陵”为名加以软禁,改立晋恭王第三子、告密的平阳王朱济熿为继任晋王。朱济熿也是第三任晋王。朱济熿通过诬告兄长获得晋王之位后,更加骄横膨胀,不但肆意欺辱虐待被软禁在父亲晋恭王陵园内的大哥朱济熺父子,减损他们的衣食起居待遇,甚至命人把朱济熺父子关押起来,不允许他们和外界联络。之后,坐稳了晋王之位的朱济熿还暗中和觊觎皇位的堂弟汉王朱高煦勾结,密谋帮助汉王夺取储位,以图自己晋王之位更加牢固。另外,朱济熿对于同情大哥、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五弟宁化王朱济焕,毫不客气,以其“行事有过失”为由,停了朱济焕的岁禄,把他拘禁在山西按察使衙门,吃尽了苦头。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因为实在受不了朱济熿的迫害和苛待,晋藩属员中有人冒死从太原逃出,逃到京师向成祖控告朱济熿这些年来虐待大哥废晋王、在藩国内倒行逆施的种种不法之举。成祖这才明白自己支持的朱济熿是个什么玩意儿,心里着实懊恼气愤,但是又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再加上对朱济熺确实也是有嫌隙,于是仅仅派人把朱济熺父子从晋恭王陵园中释放、并封朱济熺长子朱美圭为平阳王,让他带着父亲和诸弟们搬到平阳封国(山西临汾)去居住,以平阳王俸禄赡养全家。而朱济熿本人,只不过被不轻不重地训斥了几句就罢了,这表明成祖内心还是倾向于朱济熿,不愿处罚他而导致自己颜面受损。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在第五次北征返回途中病逝于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炽继位,成为大明第四代皇帝——明仁宗。仁宗对于当年的同学、堂兄、废晋王朱济熺半生蹉跎惨淡遭遇很是同情,登基后马上恢复了朱济熺的冠服待遇,并称呼其为“王兄”,除了没有复封晋王之外,其余生活待遇的都和在任晋王朱济熿相同。这使得朱济熿十分不满,对仁宗心怀怨恨,并加紧了和汉王朱高煦的秘密谋叛计划,以图成功以后消除来自大哥和侄子方面夺回皇位的威胁。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只有十个月的仁宗驾崩,皇太子朱瞻基粉碎了叔父汉王朱高煦的暗杀阴谋,顺利从南京返回京师继承大统,成为大明第五代皇帝——明宣宗。宣宗即位后,朱美圭诸弟被加封为镇国将军,朱济熺一家的生活待遇进一步改善。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谋划夺储二十年的汉王朱高煦自认准备妥当、万事俱备,于是在封国乐安(山东惠民)悍然发动叛乱,意图学父皇成祖皇帝一样,再来一次“定难之役”,从侄子宣宗手中夺取皇位。可惜宣宗不是建文帝,汉王更加比不上成祖,宣宗对于叔父举兵造反之事胸有成竹,御驾亲征乐安,十五天就平定了汉王之乱,生擒朱高煦。汉王被擒后,晋王朱济熿大惊失色、惶惶不可终日,生怕自己勾结汉王谋取权位之事暴露。但是怕什么来什么,朱济熿万万没想到,最终告发自己的,并不是结怨已深的大哥朱济熺父子,而是被自己苛待多年的五弟、宁化王朱济焕。宣德二年(1427年)三月,宁化王朱济焕在被压制多年以后,趁着汉王朱高煦作乱被擒、朱济熿六神无主的时机,向宣宗上奏晋王“不忠不孝、诡计百端”,同时派人“疾驰京师”,当面向宣宗揭发朱济熿当年 暗害嫡母之事。本来宣宗在平定汉王之乱后,就想处置和汉王长期勾连图谋不轨的晋王,但是如果直接以“勾结汉王意欲作乱”的名义来处理晋王,确实有些牵强附会。而宁化王的揭发证据传到京师后,宣宗心中大定,废黜朱济熿的晋王之位就名正言顺了。宣德二年(1427年)四月,宣宗下诏痛斥晋王朱济熿:“若济熿之恶,尤甚枭獍!至以毒药弑其嫡母谢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已召至京师,遣在京皇亲以宁化王等所告事状示之,一一引伏。今悉录其不法事遣去一观,骨肉背逆,言之痛心,惟深鉴之。”之后,宣宗派出亲臣勋贵率军急赴太原,废黜朱济熿晋王王爵,贬为庶人,和全家一起发往凤阳,看守皇陵。朱济熿十三年的晋王美梦,就此湮灭,化作一场云烟。按道理说,朱济熿被废后,就应当是由当年遭诬陷的朱济熺复封晋王,或者册立当年的晋世子、现在的平阳王朱美圭为晋王。可是宣宗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既没有复封堂伯朱济熺为晋王,也没有册立堂兄朱美圭为晋王,而是仅仅称呼朱济熺为“伯王”,让他随同长子朱美圭依旧住在平阳封国内。此后朱美圭多次上疏向宣宗请求带着父亲和弟弟们返回太原居住,宣宗也都没有同意,致使近十年之内,晋藩亲王之位一直空缺。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宣宗驾崩,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承袭皇位,即大明第六代皇帝——明英宗。因为英宗年幼,所以朝政由仁宗皇后、已经升为太皇太后的张氏和以“三杨”为首的诸文臣们负责执掌。此时,复封晋王的意见终于被摆到了朝堂之上。原本太皇太后和三杨的意思是复封朱济熺为晋王,把失去了二十年的王位再还给他,可是朱济熺真是运气极坏,眼看就要重登王位了,却在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十二突然去世,年六十一,和失去了二十年、又近在咫尺的晋王之位擦肩而过,实在是万分遗憾。朱济熺去世后,被安葬在儿子朱美圭的平阳封国内,而朱美圭则因为父亲的去世提前承袭晋藩,被朝廷于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二十五正式册立为晋王,这也是大明晋藩第四代晋王。朱美圭袭封后,朝廷赐其父朱济熺谥号“定”,恢复王号,称为晋定王。朱济熺生前没有复封,去世后总算得到了晋王之号,也可以稍稍弥补一下他这半生蹉跎遗憾了。此后,晋藩内部总算是安定下来,宗族传承平静,一代代地沿袭下去,在太原藩国繁衍生息、瓜跌绵长。朱美圭于宣德十年(1435年)册立为晋王后,在位七年,于正统六年(1441年)薨逝,年四十三岁,朝廷赐谥号“宪”,称晋宪王,由长子榆社王朱钟铉继承藩国,成为晋藩第五代晋王。朱钟铉是晋藩历代晋王中在位最长的一位,从正统七年(1442年)继承王爵,到弘治十五年(1502年)薨逝,在位长达六十一年,寿高七十五岁,谥号“庄”,称晋庄王。朱钟铉的嫡长子、晋世子朱奇源薨逝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年五十二;嫡孙、晋世孙朱表荣更是在弘治六年(1494年)就去世了,年仅二十七。所以,在朱钟铉去世后,承袭晋藩的只能是他的曾孙、朱奇源之孙、朱表荣独子、年仅十四岁的晋藩世曾孙朱知烊。这是晋藩第六代晋王。朱知烊继承晋藩后,上疏朝廷,为自己的祖父、父亲请封,孝宗皇帝命宗人府拟定谥号,最终确定晋世子朱奇源谥号“靖”,追赠晋靖王;晋世孙朱表荣谥号“怀”,追赠晋怀王。这是晋藩第一次出现追封晋王。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位三十一年的晋王朱知烊薨逝,年四十五,朝廷赐谥号“端”,称晋端王。朱知烊一辈子没有生出儿子,而他的父亲晋怀王朱表荣也只有他这一个儿子养大成人,所以只能从朱知烊的祖父、晋靖王朱奇源的其他后裔中挑选合适者承袭晋藩了。最后,时年十五岁的晋靖王曾孙朱新?,凭借祖父新化王朱表槏是晋靖王嫡次子、晋怀王最年长弟弟、晋端王最长叔父的伦序行辈,以“新化王长子”的身份承袭了堂叔晋端王朱知烊所遗下的王爵,成为晋藩第七代晋王。朱新?继承晋藩后,如同堂叔晋端王朱知烊当年一般,向朝廷为自己的祖父、父亲请封,世宗皇帝本来就是由宗人入继大统,成为大明皇帝的,和朱新?的际遇相同,自然没有任何理由反对,立即同意了这个远房族侄的请求,赐其祖父、第一代新化王朱表槏谥号“安”,追赠晋安王;赐其父亲、第二代新化王朱知?谥号“康”,追赠晋康王。这是晋藩第二次出现追封晋王。万历三年(1575年),晋王朱新?去世,年六十岁,朝廷赐谥号“简”,称晋简王。朱新?和他的堂叔朱知烊一样,也没有儿子,所以晋藩只能再一次从旁支宗人中选取合适者承袭王爵,最后选出晋康王之孙、晋简王之侄、晋藩镇国将军朱慎镜(简王的弟弟镇国将军朱新墧嫡长子)暂时管理晋藩府事,待以后择吉日再正式册立为晋王。但是朱慎镜福薄,还来不及正式被册立为晋王就在万历六年(1578年)去世了,年四十三,朝廷赐谥号“敬”,追赠为晋敬王,这是晋藩第三次出现追封晋王。因为晋敬王也没有儿子(也有史料说晋敬王有一子朱敏游,同样在万历六年去世,被追赠为晋哀王,但是明史中没有记载,这里就不再录入了),所以晋藩转由晋敬王之弟、辅国将军朱慎鋷承袭。万历七年(1579年),朱慎鋷继承王位,成为晋藩第八代晋王。而半年后,新任晋王、三十九岁的朱慎鋷又因病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幼子朱敏淳。为了保护这个幼儿,同时也是暂避晋藩诡异的承袭怪圈,神宗皇帝下旨暂停晋藩袭爵,以晋藩宗人中辈份最高者、晋定王朱济熺的五世孙、同时也是朱敏淳族曾叔祖的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为晋藩宗理,暂代府事。同时,朝廷赐朱慎鋷谥号“惠”,称晋惠王。万历十三年(1585年),晋惠王独子朱敏淳渐渐长大,朝廷在这一年正式册立他为晋王,这也是晋藩第九代晋王。另外,为了保险起见,神宗命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继续担任晋藩宗理,代替年幼的晋王处理府事。直至万历十七年(1589年),晋王朱敏淳完全成人,这才从族曾叔祖手中接过晋藩大权,正式执掌府事。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四十八岁的晋王朱敏淳病逝,谥号“穆”,称晋穆王。其庶长子朱求桂暂时代理晋藩府事,并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被册立为晋王,成为晋藩第十代晋王。据《明史》记载,晋藩的末代晋王就是朱求桂。但是根据现代(1955年)在山西榆次县(今榆次区乌金山镇)的考古发掘,获得了《晋裕王墓志》,明确记载朱求桂在崇祯三年(1630年)去世,在位十七年,谥号“裕”,即晋裕王。崇祯三年(1630年)十一月,晋裕王朱求桂去世,其嫡子朱审烜承袭王位,成为晋藩第十一代晋王,这也是大明晋藩的末代晋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农民军向京师的进发途中攻克了太原,晋王朱审烜被俘,随军前往京师。之后农民军攻陷京师,思宗煤山殉国,大明中枢覆灭。再后来农民军在山海关之战中败于清军,撤军西返,朱审烜被清军获得,清顺治三年(1646年),末代晋王朱审烜被杀。至此,自晋恭王朱棡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国太原开始的大明晋藩二百六十八年历史就此走到了尽头。附:晋藩世系表一代、晋恭王朱棡(太祖第三子)二代、晋定王朱济熺(晋恭王嫡长子)三代、晋废王朱济熿(晋恭王庶三子)四代、晋宪王朱美圭(晋定王嫡长子)五代、晋庄王朱钟铉(晋宪王庶长子)追封:晋靖王朱奇源(晋庄王嫡长子)追封:晋怀王朱表荣(晋靖王嫡长子)六代:晋端王朱知烊(晋怀王庶次子、唯一成活之子)追封:晋安王朱表槏(晋靖王嫡次子、第一代新化王)追封:晋康王朱知?(晋安王嫡长子、第二代新化王)七代:晋简王朱新?(晋康王庶长子)追封:晋敬王朱慎镜(晋康王之孙、晋简王之侄、晋藩镇国将军朱新墧嫡长子)追封:晋哀王朱敏游(晋敬王子,存疑)八代:晋惠王朱慎鋷(晋康王之孙、晋敬王之弟、晋藩镇国将军朱新墧嫡三子)晋府宗理: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晋定王朱济熺的五世孙)九代:晋穆王朱敏淳(晋惠王嫡长子)十代:晋裕王朱求桂(晋穆王庶长子)十一代:晋王朱审烜(晋裕王嫡长子)胡适先生和周汝昌先生都是乾隆娣景仰的文化大咖。乾隆娣用“和而不同”、“舍本逐末”二词来回答这个问题。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方法论。1921年胡适先生出版《红楼梦考证》,1953年周汝昌先生发表《红楼梦新证》,两部红学论著在方法论上都是考证。这是“和”。胡先生是红学研究“考证派”宗师,周先生承其衣钵,将“《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说“科考”到极至。早在1948年周汝昌先生发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时,胡适先生就写信给周汝昌先生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二者的分歧已经开始了。但是为了鼓励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考证,胡适先生把自己珍藏的“海内孤品”《甲戌本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郑重借给周汝昌先生做研究参考。乾隆娣以为,对《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卒年代等做考证是必要的。不了解时代背景,不了解创作动机等很难准确地解读作品本身。但是过度地考证,甚至抛开《红楼梦》这部巨著的文学属性而做历史地解读,乾隆娣窃以为是“舍本逐末”了。[来看我]三间屋,夫妻占一间,姪女占一间(大姑娘了与谁住一间都不合适)两个男孩与母亲住一间,后来父亲退休后回来了与母亲挤在一张床上似乎有些不方便,因为同屋还有两个孩子呢。三代人七口人只有三间房能怎么安排呢?这不是个孝顺不孝顺的间题,而是当前现实中的无奈哦!同为学界名流,红学泰斗,一山难容二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其中定有分歧,你说我说的不对,我说你说的无理。彼此争议,各不相服,岂不水火不容。撇开不容的焦点不说。《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历来就颇存争议,曹雪芹的身世,字,号也不十分确定。他的生卒问题就说法很多,聊无定论。涉及学术的争论的很多问题,众说纷纭,聊无定端。既然是学术,理应相互探讨,彼此学习。也要百花齐放,更需百家争鸣。说的是也不是,评的好与不好,写的对与不对。都应豁然大度,坦而处之,不应闹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更甚者,互相攻击,彼此漫骂,恶意诋毁,有损大家气度,自然贻笑四方,有毁自身形象。看到这个题目,便想起看过一篇文章,是写冯其庸老先生,行将就木之时,亲口否定了自己的红学研究,有误世人。不失大家气度,更显学者风范。让别人仁者见仁,智者说智,这才是学术界应有的环境与氛围。不应为名为利,自己为大,不容他人。也是每一个红学研究者,应保持的最起码的学术态度吧!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首次建藩,其中,太祖第三子、时年十三岁的朱棡被册立为晋王,建藩山西太原府。朱棡,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子,生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十八,据明史、明实录记载,其生母为孝慈高皇后马氏。在洪武三年太祖首次建藩之时,诸位皇子虽然年纪尚幼,但是在举行册立典仪时依旧按照历代王朝的传统仪制,一丝不苟地遵从礼部和尚宝卿官员的引导,恭恭敬敬从奉天殿东门进入大殿,向端坐于奉天殿御座上的父皇陛下行礼叩拜,在恢弘的礼乐声中一一接受亲王宝、册、印,完成册立典仪。其中朱棡是第二个进殿完成册立典仪的皇子(第一个是太祖次子朱樉,至于皇太子朱标,则有单独的皇太子册立典仪,不与亲王册立仪式一同进行)。他随着礼部官员进殿后,按照肃穆的礼乐唱班流程依次俯、拜、兴,如此三番后,才在父皇陛下面前跪受晋藩宝、册、印,至此完成了从皇子到大明藩王的过程。朱棡的晋王册文为:“唯洪武三年,岁次庚戌,四月乙未朔日,父皇制曰:昔君天下者,禄及有德,贵子必王,此人事耳。然居位受福,国于一方,尤简在帝心。第三子棡:今命尔为“晋王”。分茅胙土,岂易事哉。朕起自农民,与群雄并驱,难苦百端,志在奉天地,飨神袛,张皇师旅,伐罪救民,时刻弗怠,以成大业。今尔固其国者,当敬天地在心,不可逾礼,以祀其宗社山川,依时飨之。谨兵卫,恤下民,必尽其道。于戏,勤民奉天,藩辅帝室,允执厥中,则永膺多福。体朕训言,尚其慎之。”朱棡被册立为晋王后,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初辞别父皇,启程前往藩地,四月十六抵达太原,正式就国,这一年,朱棡二十岁,他也是日后大明晋藩的开基始祖。朱棡前往太原藩地就国时,太祖考虑到山西和南直隶饮食习惯不一样,怕朱棡不习惯当地的饭菜,于是把跟随自己二十三年的厨师徐兴祖安排到朱棡身边,伺候他的饮食。朱棡到底是个青年人,又生在帝王家,从小处在权力顶峰中,难免会有骄横跋扈、目中无人的脾气,在前往太原途中,因为嫌弃徐兴祖做的饭菜和京师的口味不大一样,于是朱棡大发雷霆,把徐兴祖狠狠地用鞭子抽了一顿。原本朱棡以为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远在京师的太祖居然马上就知道了,立即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传来了口谕:“吾帅群英平祸乱,不为姑息。独膳夫徐兴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识之。”——你老子我带着一帮子文武大臣们平定了天下,他们有什么过错我都不会姑息,一一处罚。唯独这个厨师徐兴祖,跟了我二十三年,从来都是对他客客气气,不敢羞辱责罚他。为什么呢?结怨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亲疏紧要,你小子给我记清楚了!太祖之所以这么急匆匆地专门派人前来教训告诫朱棡,不是出于什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而是他担心朱棡少不更事,羞辱折损给自己做饭的厨师,如果因此被厨子心怀怨恨,在饭菜中下毒,那就悔之晚矣。朱棡得到父皇的训诫和指点后,才恍然大悟,此后再也没有对徐兴祖加以惩戒,一直客客气气地对待,直至其年老告退。朱棡抵达太原后,马上承担起御边重任,成为北方诸塞王中最重要一员(朱棡二兄秦王朱樉封国西安,处于腹地,守边责任不大),太原直面河套,北元主力常常在此出没,所以身为太祖第三子、也是塞王之长的晋王朱棡身负父皇重托,多次以主将身份出兵讨击北元,并节制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元勋宿将,驰骋塞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初三,太祖因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多次骚扰大明边境,于是祖诏命晋王朱?、燕王朱棣分兵两路北征,并指定以晋王为全军主帅,授予朱棡“出塞征战、筑城屯田,皆由己出,非大事可不奏而行”的特权。洪武三十年(1397年)四月,晋王朱棡再奉太祖诏命行“备边十事”,九边诸塞检阅军队、开战屯田等军政大事,全部由晋王朱棡全权处理。朱棡此时已经是太祖诸皇子中年岁最长者(皇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此时已经薨逝),这可以看出太祖对这个在世最长子的重视程度。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年仅四十、正是年富力强、被太祖倚为社稷柱石的第三子晋王朱?,突然因病薨逝于太原晋藩府。噩耗传到京师时,已经久病多日的太祖悲伤过度、心气郁积,无法接受前三个儿子全部去世的悲切事实而彻底病倒。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太祖因悲伤过度、病情加重,不治而驾崩,年七十一。此时,距晋王朱?薨逝,仅仅才过去了百日。朱棡薨逝后,被太祖赐谥号为“恭”,称晋恭王。他的长子、晋世子朱济熺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被祖父太祖皇帝敕令承袭晋藩,成为大明第二代晋王。太祖在《皇明祖训》中,给第三子晋王朱棡派下所拟定的行辈字派是:“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晋王朱济熺即晋王位后的第三个月,祖父太祖皇帝驾崩,堂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成为大明第二代皇帝——建文帝。当年,朱济熺还是晋世子的时候,曾经在京师和皇太孙(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秦世子(后来的秦隐王朱尚炳)、燕世子(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周世子(后来的周宪王朱有炖)等堂兄弟们奉祖父太祖皇帝之命在一起读书、生活、历练,彼此间感情很好。等到皇太孙继位成为大明皇帝后,朱济熺、朱尚炳也早就各自继承藩国,成为晋王、秦王。他们对堂兄建文帝感情深厚,恪守君臣之礼,严守臣节,建文帝也多次下诏表彰这两个当年的同学、堂弟,以为宗室表率。在建文元年(1399年)爆发的“靖难之役”中,朱济熺的四叔、燕王朱棣从北平起兵,和侄子建文帝展开了三年之久的叔侄内讧,大打出手,以争夺大明社稷。在“靖难之役”中,朱济熺和秦王朱尚炳是坚决站在建文帝一边,对四叔朱棣加以斥责和声讨,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后果,不过依旧让标榜“师出有名、奉天靖难”的燕王朱棣如鲠在喉,极度不快,对这两个侄子大为光火,嫌隙就此种下。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军在朱棣率领下长驱直入、渡长江直扑京师而来,建文帝紧急发布勤王令,向包括秦王朱尚炳、晋王朱济熺在内的诸王大臣们求援,让他们率军来援。可是燕军行动迅速,勤王令刚刚发出,京师就告破了,燕军入城后建文帝在大乱中失踪,燕王朱棣在祭拜了太祖的孝陵后宣布登基称帝,即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朱济熺对成祖篡位之事一直以来就心怀不满,多次在太原藩邸内流露出对皇帝四叔的抵触和反感,同情被赶下皇位的建文帝,这导致他被三弟平阳王朱济熿搜罗证据在成祖面前诬告诋毁(其实也不算,因为大多是事实)。于是成祖在斥责处理了秦王朱尚炳后,转过头来开始借平阳王朱济熿之手对付晋王朱济熺这个一样对自己心怀不忿的侄子。永乐十二年(1414年)十一月,成祖明发上谕,以晋藩平阳王朱济熿所提供的证据为理由,斥责晋王朱济熺:“尔谋为不轨,自绝于天,自绝于祖宗。论尔之罪,有不容诛重。念恭王手足之义,特全尔生,令守恭园。其闭门念咎,杜绝外交,改过迁善,以保令终慎之哉。”成祖将晋王朱济熺废为庶人,连同他被牵连而废去晋世子称号的长子朱美圭一起,安置于晋恭王朱棡的陵园内,以“守陵”为名加以软禁,改立晋恭王第三子、告密的平阳王朱济熿为继任晋王。朱济熿也是第三任晋王。朱济熿通过诬告兄长获得晋王之位后,更加骄横膨胀,不但肆意欺辱虐待被软禁在父亲晋恭王陵园内的大哥朱济熺父子,减损他们的衣食起居待遇,甚至命人把朱济熺父子关押起来,不允许他们和外界联络。之后,坐稳了晋王之位的朱济熿还暗中和觊觎皇位的堂弟汉王朱高煦勾结,密谋帮助汉王夺取储位,以图自己晋王之位更加牢固。另外,朱济熿对于同情大哥、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五弟宁化王朱济焕,毫不客气,以其“行事有过失”为由,停了朱济焕的岁禄,把他拘禁在山西按察使衙门,吃尽了苦头。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因为实在受不了朱济熿的迫害和苛待,晋藩属员中有人冒死从太原逃出,逃到京师向成祖控告朱济熿这些年来虐待大哥废晋王、在藩国内倒行逆施的种种不法之举。成祖这才明白自己支持的朱济熿是个什么玩意儿,心里着实懊恼气愤,但是又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再加上对朱济熺确实也是有嫌隙,于是仅仅派人把朱济熺父子从晋恭王陵园中释放、并封朱济熺长子朱美圭为平阳王,让他带着父亲和诸弟们搬到平阳封国(山西临汾)去居住,以平阳王俸禄赡养全家。而朱济熿本人,只不过被不轻不重地训斥了几句就罢了,这表明成祖内心还是倾向于朱济熿,不愿处罚他而导致自己颜面受损。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在第五次北征返回途中病逝于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炽继位,成为大明第四代皇帝——明仁宗。仁宗对于当年的同学、堂兄、废晋王朱济熺半生蹉跎惨淡遭遇很是同情,登基后马上恢复了朱济熺的冠服待遇,并称呼其为“王兄”,除了没有复封晋王之外,其余生活待遇的都和在任晋王朱济熿相同。这使得朱济熿十分不满,对仁宗心怀怨恨,并加紧了和汉王朱高煦的秘密谋叛计划,以图成功以后消除来自大哥和侄子方面夺回皇位的威胁。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只有十个月的仁宗驾崩,皇太子朱瞻基粉碎了叔父汉王朱高煦的暗杀阴谋,顺利从南京返回京师继承大统,成为大明第五代皇帝——明宣宗。宣宗即位后,朱美圭诸弟被加封为镇国将军,朱济熺一家的生活待遇进一步改善。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谋划夺储二十年的汉王朱高煦自认准备妥当、万事俱备,于是在封国乐安(山东惠民)悍然发动叛乱,意图学父皇成祖皇帝一样,再来一次“定难之役”,从侄子宣宗手中夺取皇位。可惜宣宗不是建文帝,汉王更加比不上成祖,宣宗对于叔父举兵造反之事胸有成竹,御驾亲征乐安,十五天就平定了汉王之乱,生擒朱高煦。汉王被擒后,晋王朱济熿大惊失色、惶惶不可终日,生怕自己勾结汉王谋取权位之事暴露。但是怕什么来什么,朱济熿万万没想到,最终告发自己的,并不是结怨已深的大哥朱济熺父子,而是被自己苛待多年的五弟、宁化王朱济焕。宣德二年(1427年)三月,宁化王朱济焕在被压制多年以后,趁着汉王朱高煦作乱被擒、朱济熿六神无主的时机,向宣宗上奏晋王“不忠不孝、诡计百端”,同时派人“疾驰京师”,当面向宣宗揭发朱济熿当年 暗害嫡母之事。本来宣宗在平定汉王之乱后,就想处置和汉王长期勾连图谋不轨的晋王,但是如果直接以“勾结汉王意欲作乱”的名义来处理晋王,确实有些牵强附会。而宁化王的揭发证据传到京师后,宣宗心中大定,废黜朱济熿的晋王之位就名正言顺了。宣德二年(1427年)四月,宣宗下诏痛斥晋王朱济熿:“若济熿之恶,尤甚枭獍!至以毒药弑其嫡母谢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已召至京师,遣在京皇亲以宁化王等所告事状示之,一一引伏。今悉录其不法事遣去一观,骨肉背逆,言之痛心,惟深鉴之。”之后,宣宗派出亲臣勋贵率军急赴太原,废黜朱济熿晋王王爵,贬为庶人,和全家一起发往凤阳,看守皇陵。朱济熿十三年的晋王美梦,就此湮灭,化作一场云烟。按道理说,朱济熿被废后,就应当是由当年遭诬陷的朱济熺复封晋王,或者册立当年的晋世子、现在的平阳王朱美圭为晋王。可是宣宗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既没有复封堂伯朱济熺为晋王,也没有册立堂兄朱美圭为晋王,而是仅仅称呼朱济熺为“伯王”,让他随同长子朱美圭依旧住在平阳封国内。此后朱美圭多次上疏向宣宗请求带着父亲和弟弟们返回太原居住,宣宗也都没有同意,致使近十年之内,晋藩亲王之位一直空缺。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宣宗驾崩,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承袭皇位,即大明第六代皇帝——明英宗。因为英宗年幼,所以朝政由仁宗皇后、已经升为太皇太后的张氏和以“三杨”为首的诸文臣们负责执掌。此时,复封晋王的意见终于被摆到了朝堂之上。原本太皇太后和三杨的意思是复封朱济熺为晋王,把失去了二十年的王位再还给他,可是朱济熺真是运气极坏,眼看就要重登王位了,却在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十二突然去世,年六十一,和失去了二十年、又近在咫尺的晋王之位擦肩而过,实在是万分遗憾。朱济熺去世后,被安葬在儿子朱美圭的平阳封国内,而朱美圭则因为父亲的去世提前承袭晋藩,被朝廷于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二十五正式册立为晋王,这也是大明晋藩第四代晋王。朱美圭袭封后,朝廷赐其父朱济熺谥号“定”,恢复王号,称为晋定王。朱济熺生前没有复封,去世后总算得到了晋王之号,也可以稍稍弥补一下他这半生蹉跎遗憾了。此后,晋藩内部总算是安定下来,宗族传承平静,一代代地沿袭下去,在太原藩国繁衍生息、瓜跌绵长。朱美圭于宣德十年(1435年)册立为晋王后,在位七年,于正统六年(1441年)薨逝,年四十三岁,朝廷赐谥号“宪”,称晋宪王,由长子榆社王朱钟铉继承藩国,成为晋藩第五代晋王。朱钟铉是晋藩历代晋王中在位最长的一位,从正统七年(1442年)继承王爵,到弘治十五年(1502年)薨逝,在位长达六十一年,寿高七十五岁,谥号“庄”,称晋庄王。朱钟铉的嫡长子、晋世子朱奇源薨逝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年五十二;嫡孙、晋世孙朱表荣更是在弘治六年(1494年)就去世了,年仅二十七。所以,在朱钟铉去世后,承袭晋藩的只能是他的曾孙、朱奇源之孙、朱表荣独子、年仅十四岁的晋藩世曾孙朱知烊。这是晋藩第六代晋王。朱知烊继承晋藩后,上疏朝廷,为自己的祖父、父亲请封,孝宗皇帝命宗人府拟定谥号,最终确定晋世子朱奇源谥号“靖”,追赠晋靖王;晋世孙朱表荣谥号“怀”,追赠晋怀王。这是晋藩第一次出现追封晋王。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位三十一年的晋王朱知烊薨逝,年四十五,朝廷赐谥号“端”,称晋端王。朱知烊一辈子没有生出儿子,而他的父亲晋怀王朱表荣也只有他这一个儿子养大成人,所以只能从朱知烊的祖父、晋靖王朱奇源的其他后裔中挑选合适者承袭晋藩了。最后,时年十五岁的晋靖王曾孙朱新?,凭借祖父新化王朱表槏是晋靖王嫡次子、晋怀王最年长弟弟、晋端王最长叔父的伦序行辈,以“新化王长子”的身份承袭了堂叔晋端王朱知烊所遗下的王爵,成为晋藩第七代晋王。朱新?继承晋藩后,如同堂叔晋端王朱知烊当年一般,向朝廷为自己的祖父、父亲请封,世宗皇帝本来就是由宗人入继大统,成为大明皇帝的,和朱新?的际遇相同,自然没有任何理由反对,立即同意了这个远房族侄的请求,赐其祖父、第一代新化王朱表槏谥号“安”,追赠晋安王;赐其父亲、第二代新化王朱知?谥号“康”,追赠晋康王。这是晋藩第二次出现追封晋王。万历三年(1575年),晋王朱新?去世,年六十岁,朝廷赐谥号“简”,称晋简王。朱新?和他的堂叔朱知烊一样,也没有儿子,所以晋藩只能再一次从旁支宗人中选取合适者承袭王爵,最后选出晋康王之孙、晋简王之侄、晋藩镇国将军朱慎镜(简王的弟弟镇国将军朱新墧嫡长子)暂时管理晋藩府事,待以后择吉日再正式册立为晋王。但是朱慎镜福薄,还来不及正式被册立为晋王就在万历六年(1578年)去世了,年四十三,朝廷赐谥号“敬”,追赠为晋敬王,这是晋藩第三次出现追封晋王。因为晋敬王也没有儿子(也有史料说晋敬王有一子朱敏游,同样在万历六年去世,被追赠为晋哀王,但是明史中没有记载,这里就不再录入了),所以晋藩转由晋敬王之弟、辅国将军朱慎鋷承袭。万历七年(1579年),朱慎鋷继承王位,成为晋藩第八代晋王。而半年后,新任晋王、三十九岁的朱慎鋷又因病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幼子朱敏淳。为了保护这个幼儿,同时也是暂避晋藩诡异的承袭怪圈,神宗皇帝下旨暂停晋藩袭爵,以晋藩宗人中辈份最高者、晋定王朱济熺的五世孙、同时也是朱敏淳族曾叔祖的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为晋藩宗理,暂代府事。同时,朝廷赐朱慎鋷谥号“惠”,称晋惠王。万历十三年(1585年),晋惠王独子朱敏淳渐渐长大,朝廷在这一年正式册立他为晋王,这也是晋藩第九代晋王。另外,为了保险起见,神宗命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继续担任晋藩宗理,代替年幼的晋王处理府事。直至万历十七年(1589年),晋王朱敏淳完全成人,这才从族曾叔祖手中接过晋藩大权,正式执掌府事。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四十八岁的晋王朱敏淳病逝,谥号“穆”,称晋穆王。其庶长子朱求桂暂时代理晋藩府事,并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被册立为晋王,成为晋藩第十代晋王。据《明史》记载,晋藩的末代晋王就是朱求桂。但是根据现代(1955年)在山西榆次县(今榆次区乌金山镇)的考古发掘,获得了《晋裕王墓志》,明确记载朱求桂在崇祯三年(1630年)去世,在位十七年,谥号“裕”,即晋裕王。崇祯三年(1630年)十一月,晋裕王朱求桂去世,其嫡子朱审烜承袭王位,成为晋藩第十一代晋王,这也是大明晋藩的末代晋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农民军向京师的进发途中攻克了太原,晋王朱审烜被俘,随军前往京师。之后农民军攻陷京师,思宗煤山殉国,大明中枢覆灭。再后来农民军在山海关之战中败于清军,撤军西返,朱审烜被清军获得,清顺治三年(1646年),末代晋王朱审烜被杀。至此,自晋恭王朱棡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国太原开始的大明晋藩二百六十八年历史就此走到了尽头。附:晋藩世系表一代、晋恭王朱棡(太祖第三子)二代、晋定王朱济熺(晋恭王嫡长子)三代、晋废王朱济熿(晋恭王庶三子)四代、晋宪王朱美圭(晋定王嫡长子)五代、晋庄王朱钟铉(晋宪王庶长子)追封:晋靖王朱奇源(晋庄王嫡长子)追封:晋怀王朱表荣(晋靖王嫡长子)六代:晋端王朱知烊(晋怀王庶次子、唯一成活之子)追封:晋安王朱表槏(晋靖王嫡次子、第一代新化王)追封:晋康王朱知?(晋安王嫡长子、第二代新化王)七代:晋简王朱新?(晋康王庶长子)追封:晋敬王朱慎镜(晋康王之孙、晋简王之侄、晋藩镇国将军朱新墧嫡长子)追封:晋哀王朱敏游(晋敬王子,存疑)八代:晋惠王朱慎鋷(晋康王之孙、晋敬王之弟、晋藩镇国将军朱新墧嫡三子)晋府宗理: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晋定王朱济熺的五世孙)九代:晋穆王朱敏淳(晋惠王嫡长子)十代:晋裕王朱求桂(晋穆王庶长子)十一代:晋王朱审烜(晋裕王嫡长子)胡适先生和周汝昌先生都是乾隆娣景仰的文化大咖。乾隆娣用“和而不同”、“舍本逐末”二词来回答这个问题。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方法论。1921年胡适先生出版《红楼梦考证》,1953年周汝昌先生发表《红楼梦新证》,两部红学论著在方法论上都是考证。这是“和”。胡先生是红学研究“考证派”宗师,周先生承其衣钵,将“《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说“科考”到极至。早在1948年周汝昌先生发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时,胡适先生就写信给周汝昌先生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二者的分歧已经开始了。但是为了鼓励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考证,胡适先生把自己珍藏的“海内孤品”《甲戌本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郑重借给周汝昌先生做研究参考。乾隆娣以为,对《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卒年代等做考证是必要的。不了解时代背景,不了解创作动机等很难准确地解读作品本身。但是过度地考证,甚至抛开《红楼梦》这部巨著的文学属性而做历史地解读,乾隆娣窃以为是“舍本逐末”了。[来看我]三间屋,夫妻占一间,姪女占一间(大姑娘了与谁住一间都不合适)两个男孩与母亲住一间,后来父亲退休后回来了与母亲挤在一张床上似乎有些不方便,因为同屋还有两个孩子呢。三代人七口人只有三间房能怎么安排呢?这不是个孝顺不孝顺的间题,而是当前现实中的无奈哦!同为学界名流,红学泰斗,一山难容二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其中定有分歧,你说我说的不对,我说你说的无理。彼此争议,各不相服,岂不水火不容。撇开不容的焦点不说。《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历来就颇存争议,曹雪芹的身世,字,号也不十分确定。他的生卒问题就说法很多,聊无定论。涉及学术的争论的很多问题,众说纷纭,聊无定端。既然是学术,理应相互探讨,彼此学习。也要百花齐放,更需百家争鸣。说的是也不是,评的好与不好,写的对与不对。都应豁然大度,坦而处之,不应闹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更甚者,互相攻击,彼此漫骂,恶意诋毁,有损大家气度,自然贻笑四方,有毁自身形象。看到这个题目,便想起看过一篇文章,是写冯其庸老先生,行将就木之时,亲口否定了自己的红学研究,有误世人。不失大家气度,更显学者风范。让别人仁者见仁,智者说智,这才是学术界应有的环境与氛围。不应为名为利,自己为大,不容他人。也是每一个红学研究者,应保持的最起码的学术态度吧!周仲博先生,有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唐派老生、京剧唐派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京剧名宿、老一辈艺术家。话说2017年9月16日辽宁大剧院举办《盛世梨园》展演,京剧唐派的代表性剧目《未央宫斩韩信》经过历时近三年的艰苦复排终于再现舞台。“老来开会,在这儿住过,”这一天对已经92岁高龄的京剧唐派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仲博来说别具深意。“先生,”“哎,怎么化这么早”,“我早点儿化我早踏实”。《未央宫》既是他与自己的学生常东历经数载、反复雕琢的精品剧目,也是对唐派艺术创始人唐韵笙先生的隔空遥拜与致意。《未央宫》是唐韵笙于1935年根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西汉演义》及传统本戏《楚汉争》创作而成,打2016年开始,年近九旬的周仲博带着常东等人开始复排这出唐派经典。唐韵笙祖籍沈阳,师从唐景云,文武兼精昆乱不挡,能剧极博多所创新,本工老生且能武生、红生、铜锤乃至旦行,以战国戏、红生戏等闻名天下,是集编、导、演、教于一身的全才艺术家,与周信芳、马连良齐名,素有南麒北马关外唐之称,从某种程度上说周仲博既是唐派艺术风格最终形成的见证者,也是参与和协助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二人合作完成了包括《未央宫》、《二子乘舟》、《郑伯克段》、《好鹤失政》在内的诸多唐派代表剧目。1925年周仲博生于梨园世家,父亲周凯亭坐科于河北的永胜和戏班,后到东北组建周家班,哥哥周少楼是著名的武生演员,父亲深知练武不易,便斥重金聘请北京富连成的张盛禄先生教周仲博文戏。周仲博他曾言,“自己没挨过打,甚至于一下也没挨过,因为什么,他学文戏的,他不属于武戏行列里边。文戏谁教呢,比如说像张盛禄吧,他武戏怎么会的呢,就是人家早晨天天练功,人家六点起来练功,他八点钟起来跟人上台上活动活动,踢腿、翻跟头这他都会,但是家里边武戏多就不让他染指这个武戏了。周仲博夫人丁淑贤说,自己那时候常听老婆婆说,他学戏七天能学一出戏、就那么快,后来老师不教了,北京的老师不教、教不了了,太快了学的。东北作为京剧艺术地域发展的重镇,与北京的京派京剧、上海的海派京剧遥相呼应,自清代光绪年间起便不断吸引各派名家汇聚于此,东北独特的地域文化又反哺与滋养着东北京剧的迅速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地域空间里天赋佳喉、嗓音没挡的周仲博凭高亮脆爽的嗓子、5岁便登台板演《西游记》里的小猴,9岁时能唱正戏,专攻老生,人称盖神童。到了九岁了,就在城里大舞台,就是北京那个教完自己戏了,单出《四郎探母》、《法门寺》,九岁的时候净演大戏了,这就、这就为什么(我)他们出了共益(舞台)了呢,共益舞台是大班,自己一个那么高的孩子跟人家搭配不了,就得他父亲带着他们这帮人上辽阳、上抚顺,自己唱大轴去,是以他为主,就这么样唱的戏,完了在这唱红了,唱个一年多,拉回来中央。周仲博出科刚红时,东北最好的老生当属唐韵笙。沈阳就认唐韵笙这样的,在我们思想当中唐韵笙老生第一。唐韵笙与周仲博可谓亦师亦友,二人年龄虽相差近二十岁,却是平辈。因为周仲博的父亲周凯亭与唐韵笙的师父唐景云同出永胜和戏班,唐韵笙刚到沈阳时就落脚在周家班,向周凯亭请教武戏,与周仲博的哥哥周少楼搭戏,有了这层关系,周仲博对唐韵笙的学习借鉴自然近水楼台。崇拜,一看,真好,唐韵笙的艺术可以这么说:全面的演员,手、眼、身、步,一般的演员一般的眼睛没有他好,这眼睛一瞅得三天忘不了,那老唐、唐先生他们俩演一个戏,自己的马玉龙他的寨主,他们俩一翻脸,他眼睛一瞪自己,眼睛不许错眼珠、眼睛对眼睛,瞪得眼睛都酸了在舞台上。他一拍桌子、不许眨眼、不许动弹,就跟两个光柱似的,长词头,咱们东北叫撞,两个人得两三分钟移不了,跟唐韵笙在一块他懒了,自己的班、就大明府玉麒麟。仲博,头半截你的啊,我给你说说,他说师哥甭说,我要错了的话您打屁股。打14岁起,周仲博开始在沈阳的共益舞台与唐韵笙配戏,唐韵笙文武兼备、凝重浑厚、开阔大气的艺术气质在潜移默化间熏染着周仲博。过去有这么个说法,能演的不教。你比如说像谭富英、马连良他教谁啊,唐韵笙也罢杨小楼也罢,他们的戏都是你看、不是教,你像唐韵笙那么些个戏他教过周仲博他一下吗,一下没教过,自己也不学,那怎么跟他学,那外行。都是看、心领神会,看完了举一反三,一看完自己会了,那阵儿没有录音啊、没有录像、全凭脑子。1971年唐韵笙去世,唐派艺术文皮武骨的极高要求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周仲博凭借家传的底子和后天的悟性特别是多年与唐韵笙同台演戏的难得经历,成为业内公认的唐派传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历史原因远离舞台十余年后1979年周仲博在沈阳再度复出。音乐敲开,自己(他)扮相还那么好,一上场、鞍山的看戏,鞍山拉全团看戏,抚顺的看戏,就京剧团也都来,同行都来看来,“同行来看看周仲博到底是什么玩意儿这么挨整”,他心哆嗦啊,一倒板父子们那句他叫天津文工团团长,他说、老田你给我拿个凳子来,凳子一转,他趴在凳子上,看着瘆人、自己怎么还哆嗦了,“父啊子”,底下哎呀、叫好。角儿就是角儿,虽已进入舞台生涯末期,一腔西皮慢板、满脸华彩精神,第一场就把所有人镇住了,那一刻台下的观众知道、周仲博又回来了。退休之后,周仲博仍为京剧事业奔波,提议成立了唐韵笙艺术研究会指导复排唐派的经典剧目。曾有人评价以周仲博的资历完全可以自成一派,但他一如从前般对唐韵笙表达着作为师弟的敬意,此时,角儿的傲气悄然消散,取而代之的那份同台搭戏的情义与舍我其谁的担当。唐韵笙女儿唐玉薇说:“我们这个亲近的关系、师承的关系还是从他跟她父亲这么多年的艺术上的相通的经常在一起合作的友谊,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周老师他自己都觉得他是责无旁贷的,真的他也是觉得他应该为唐玉薇她父亲把这些东西拿出来,他从自己的心里头他觉得这个东西应该拿,应该尽最大努力把这个东西做好。”而对每一出复排的唐派经典周仲博也都有着严苛的要求,错一分半点都不行。“看得见,多亮一些,看得见。”常东说:“因为自己可能刚接触先生的有一些东西可能领会的不太深刻,所以先生不厌其烦的给自己说,就像咱们《未央宫》那样,踢蟒,尤其这个他这个肩,你刚开始接受不了,他提了一下,自己刚开始总是这么提就感觉不对,后来不厌其烦的做,像这种东西,不厌其烦的说,包括自己一上场之后,尤其最后一场,上场之后甩链子、跨腿、垛泥,先生都给常东他走出来,包括自己那个转跪,应该怎么走、告诉你窍门,都够你走,所以说我(他)们演员来说能得到这么一个老先生亲临现场又做动作让我(他)们去看,他们再去学,这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是很难得很难得的,也是常东他终身难忘的。”师父领进门,自己就说一个《未央宫》的甩盔头,自己说可不是《铡美案》甩盔头,《铡美案》掉了就得,自己说你这个《未央宫》的甩盔头你得用几个字、就是说你得用怒发冲冠,一低头、梗脖颈,说悬点你得用气功,一梗脖你不是往后甩、是往上甩。盔头要往上甩,单这一个动作常东已不知雕琢演练了多少次,可正式演出这一天仍是没做到位。演出完毕,周仲博直接在舞台上指导常东甩盔头,当着还没散场的观众的面进行一番现场指导,这正是周仲博当仁不让的角儿的性格。唐韵笙对剧本的要求在梨园行里是出了名的独,大都是自编自导自创的私房戏,在创编《闹朝扑犬》时唐韵笙还结合时局对占据东北的日寇予以影射。原先叫《扫除日害》,就是《后羿射日》,天上九个太阳、后羿他用昆枪一箭射一个剩了一个,这个连唱四五本,他的后羿用花脸形式善于改革,舞台什么都,他能把日本人拿到舞台上去。多年之后多年之后,当周仲博带着学生赵向军复排《闹朝扑犬》时也如当年的唐韵笙一样,不断加入个人的崭新考量,这也是对唐派艺术不落俗套范式创新的一种沿袭。“这么拿行不”,“行”。敢于结合时代审美、对剧目进行大胆创新,唐韵笙如此,周仲博亦是如此。《二子乘舟》是由京剧大师唐韵笙先生于1935年创作的传统大戏,周仲博根据现代人的观念对其中人物进行了再加工,改动最大的当属原本是完全负面形象的女主人公宣姜。这个女的就跟潘金莲似的,自己把她扭了一下,这个有个好处是什么呢,你看潘金莲扭费劲,在人民生活当中都知道潘金莲是个不贤妇,这个戏不一样,他不知道这个宣姜如何人也,所以你把她怎么改的话观众接受。

京剧界历史上周仲博有哪些故事


文章TAG:周克崧周克  长沙  多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