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库一共有多少高中

共有两所高中。一是法库县高级中学。法库高中始建于1923年,“文革”期间停办,于1978年三月复校,并于1979年7月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重点高中,建校史已逾八十年。学校地处法库县城南万宝山下,占地面积七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八千平方米,现有教学楼两栋,其中教学办公楼5100平方米,高三教学楼3100平方米;实验楼2817平方米,学生宿舍楼4760平方米,学生食堂1608平方米。学校基础设施完善,校园网、宽带网、多媒体教室、智能广播系统、标准实验室等教学设备齐全。现有多媒体电教室3个、语音室3个、微机室2个、教师电子备课室2个,物理实验室3个、化学实验室3个、生物实验室2个,有达到省一级标准的图书馆一个、师生阅览室2个;有一个足球场、三个篮球场、两个排球场作为师生的运动空间,还有多种健身器材供师生休闲锻炼。校园环境优美,是沈阳市百所花园式学校之一。学校现有54个教学班,在校生约2700人、教职员工180人,专任教师143人,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高级教师65人,一级教师54人,学科带头人2人,市劳动模范1人,市骨干教师6人,县骨干教师22人,市先进教师6人,县先进教师15人,硕士研究生1人,研究生同等学历20人。几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以“对学生成长负责,为学校发展负责”为办学宗旨、以“学校晋升省级示范高中,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为办学目标,全体师生以“立志勤奋、求实进取”为校训,形成了“团结实干、和谐发展”的优良校风,教职员工真抓实干,恪守“厚德博学,善导爱生”的教风,办学过程中,以“实施高效率管理,建设高水平师资,营造高品位校园,培养高素质学生”为理念,树立学生“德智体立本,真善美做人”的培养目标,形成了“尊师守纪,成人成才”的良好学风。法库高中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管理,以“求质量为立校之本,抓管理为兴校之基,重师资为强校之源”为管理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仅1978年复校以来,为上级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毕业生两万余人,他们在祖国四面八方的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学校发展迅速,办学质量显著提高,2005和2006两年的高考都在沈阳市郊区县省级重点高中协作校位居前两名(06年文科第一名),在全沈阳市26所省级重点高中跻身前十名。近年来,法库高中党支部、团委连续被评为法库县先进集体,法库高中英语组被评为沈阳市优秀教研组,法库高中被评为沈阳市国防生培训基地、沈阳市花园式学校、沈阳市教育系统综合治理与安全教育先进集体、辽宁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各种荣誉称号。辉煌的业绩已成为历史,美好的未来等待我们去创造,法库高中领导班子坚持“团结务实,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带领全体教职员工 “重教学、抓管理、探新路、谋发展”,营造书香诚信校园,打造平安和谐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讲文明有诚信、讲孝心懂感恩、有志向会学习”的充满生活激情的人,为把法库高中建成省级示范高中、争创省级名校而努力奋斗。二是沈阳市法库县第二高级中学座落在二龙山脚下。学校始建于1985年,是一所面向全市招收初中应、往届毕业生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学校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主体建筑设施有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餐厅和教师家属楼等。多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党的教育政策,更新办学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强化日常管理,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尝试多渠道办学,取得良好成效,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及社会好评。尤其近几年来,高考成绩居高不下,已跻身沈阳市普通高中的前列。一个团结务实、年轻进取、以身作则的领导集体。 在校长兼党支部书记郭永才的带领下,脚踏实地的开展工作,集思广益,克服困难,彻底改变了以前陈旧的办学模式,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办学新面貌。目前,全校形成了“自强、勤奋、求实、进取”的校风;树立了“博学、严谨、善导、爱生”的教风;培养了“质疑问题,拼搏进取“的学风。在历年的高考和各项工作评比中都居于同类学校的前列。学校有一只专业素质高、教学能力强、工作态度实的师资队伍。目前,在岗教职工130余人。其中,高级教师28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10人,县级骨干和优秀教师52人,具有研究生同等学历的教师7人。全体专任教师都努力钻研业务积极参加教研教改,尝试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取得了可喜成果,深受学生欢迎。今年初,伴随着综合实验楼的交付使用,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进一步改观。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了微机室、语音室、理化生实验室,增设了图书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及学生课外活动室,引进了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提高了教学效果。几年来,学校对日常管理常抓不懈,日趋科学化、合理化。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班级量化考核制度,宿舍管理制度,使学生的日常行为进一步达到规范化的要求,校风校貌明显改观。目前,当你走进二高中校园,除了优雅的自然环境令人陶醉之外,井然有序的教学秩序,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更能深深的吸引着你。“环境育人,以德治校”的思想在这里得到切实体现。学校是育人的摇篮,“因材施教,多出人才”,一直是二高中追求的目标。近些年以来,在注重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又尝试多渠道多途径育人的办学途径。针对每年入学的学生中有美术和体育特长的学生并结合当前高考形势,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创办了美术辅导班,聘专业教师辅导学生。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和训练也始终坚持,常抓不懈。几年的高考升学结果表明:这种办学方式是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要求的正确选择。在校领导的正确决策和指导下,学校的学生业余文化活动也丰富多彩,成效斐然。校团委通过各种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成立了校文学社、书画小组、广播站、文艺小队等学生社团组织,使在校生的特长得到了充分展示,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另外,学校凭借普通高中拥有私立学校不可比的优势,在特困生扶助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每年受到上级政府扶贫救助的学生数百人次,资金总额达到数十万元,另外,民营企业捐助,希望工程捐助、党员爱心捐助、及学校对品学兼优的特困生学杂费的减、免、缓措施,无一不证明着学校对学生的深切关爱。每年寒窗基金的发放,助学贷款的办理又使数十名贫困考生走进了大学校门。有兢兢业业园丁的奉献,有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爱心帮助、有正确办学理念、有科学化的日常管理,十几年来,我校的高考升学成绩一年上一个新台阶。从2000年以来,每年升入重点大学的考生10多人,升入本科的过百人,90%的学生通过三年的奋斗都考入了上一级学校。这些成绩,无一不展示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实力,同时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乡学子走进二高中的校园。广大城乡考生和家长朋友,二高中具有利于您或您的孩子成才的条件和私立学校不能比拟的办学优势,有国家的支持及全体教职工的务实工作和真诚奉献,我们热情的欢迎城乡考生报考我校,来我校就读,相信三年的时间,定会圆满你心中的求学梦想。

法库一共有多少高中

2,法库的历史名人

开国少将——赵东寰,辽宁省法库县人(1907-2002),辽宁省法库县人,1936年“西安事变”时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任人民自卫军团长,北上挺进支队司令员,八路军南下支队参谋长、副司令员,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他指挥河北省梅花镇军民同前来进攻的日军浴血奋战,与外围兄弟部队里外夹攻,击毙日寇800余众。随即,他在冀中12县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参加了“百团大战”,为创建晋冀鲁豫敌后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纵队参谋长、分区司令员、辽西军区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长、骑兵支队司令员、师长、副军长等职,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四平保卫战、围困长春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以及伏牛山和嵩山地区的大规模剿匪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南军区人民武装部第一副部长,华南军政干校校长、高级工兵学校校长、军委军事建筑部副部长、军委特种工程指挥部参谋长等职,为人民工兵的教育事业,为我国国防科研试验基地和人防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南军区司令部军训处处长、人民武装部第一副部长、华南军政干校校长、高级工兵学校校长、军委军事建筑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参谋长、特种工程指挥部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为人民工兵的教育事业,为我国国防科研试验基地和人防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他1962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赵东寰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奉系军阀元老——杨宇霆(1886-1929)   杨宇霆原籍宋道口镇代岭村,原名玉亭,字凌阁(又作邻葛)。祖父杨正荣于清同治年间携眷逃荒关外,在辽宁省法库县蛇山沟村落户。父杨永昌,母亲张氏,以开大车店为生。1885年农历七月二十日杨宇霆出生时,家境已好转。父亲靠劳动起家,认为读书无用,因此反对宇霆上学,后经人劝说,才勉强答应他上了私塾。   入学后,启蒙老师高先生发现他聪颖过人,刻苦好学,有过目成诵之才,怕误了他的前程,随将其介绍到铁岭县张秀才那里就读,杨宇霆16岁便考中秀才。废科举后,由堂兄资助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在日本学习期间,常和于珍(后任东北军将军)、邢士廉(后任东北军师长)、熙洽(后任东北军吉林驻军参谋长)一起谈论国事,与孙中山、蒋介石、傅作义也有书信来往。回国后即步入军界,由排长、连长,很快晋升为军械厂厂长。他治军严谨,军纪严明,任少校教官时,深夜搞紧急集合训练,总能从队列中挑出不穿袜子的士兵当场处罚。有一次他外出归来,哨兵听出是他的声音,不问口令就放他入内,结果他处罚了哨兵。张作霖非常赏识他的才干,调他任二十七师参谋长。此后他协助张作霖逐步打开东北的政治、军事局面,个人也随之扬名,成为张作霖身边的红人,在东北有“智囊”、“小诸葛”之称。   贾连元   贾连元(1897-1975年)奉天法库(今辽宁省法库县)人。著名医生。1927年在南满医学堂毕业后,留校任讲师。   1929年,贾连元与同窗张柏岩等一起来到哈尔滨,曾任哈尔滨市立医院内科主任、院长等职。1941年留学日本,获日本国厚生省医学博士学位。   日本投降后,他与张柏岩等自发组织了卫生系统维持会,组织医护人员保护医院,开展医疗工作,并出任哈尔滨市临时政府的卫生局长兼哈尔滨第一医院院长。1946年4月,任哈尔滨市传染病医院院长,同张柏岩一起为防止1947年鼠疫在哈尔滨蔓延作出了重要贡献。   贾连元学识渊博,通晓英、日、德、法4国语言,特别是在精神病学研究、临床治疗等方面成就卓著;同时,还对癍疹伤寒、霍乱的防治进行过研究,有不少成果问世。在从事医学教育工作中,贾连元培养了一批内科学和精神病学方面的人才。贾连元是九三学社哈尔滨分社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车向忱      车向忱(1898-1971)原名车庆和。辽宁法库人。早年就读于法库县中学,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补习班。1919年参加北京五四爱国运动,同年秋考入中国大学法科,后改学哲学。热心于教育救国,参与创办中国大学平民夜校,兼主任。1925年大学毕业后回沈阳,先后在省立第三高中、东北大学附中和第一高中任教,并创办平民学校普及平民教育。1928年9月成立奉天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1929年夏发起组织辽宁省国民常识促进会,被推选为主任干事、会长,兼办《常识半月刊》。在张学良的支持下,共办城市平民学校41处,农村平民学校200所。他坚持反对日本侵略,进行爱国宣传教育,并兼拒毒联合会负责人,发动会员开展拒毒禁烟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北平,参与发起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被选为常务委员。11月代表救国会赴南京面见蒋介石,提出出兵抗日、援助东北义勇军等七项要求。1932年潜往东北慰问东北义勇军,先后寻见邓铁梅、唐聚五、李杜、马占山、苏炳文等部,慰问并鼓励他们坚持抗日斗争。   1933年3月率东北大学学生赴长城前线慰问抗日部队。1934年在北平接办东北难民教养院,主持东北义勇军眷属生产自救事宜。1935年夏应东北军将领王以哲之邀到西安,创办东北竞存小学任校长。同年冬积极促进王以哲同红军实行停战联合抗日。1936年9月发起成立东北民众救亡会,被选为主任委员。他为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做出了贡献。1937年1月参与发起成立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抗日战争爆发后曾遭国民党当局逮捕,经各方营救获释。后在西安主办东北竞存中学,同任教的中共地下党员密切合作,培养了一批革命人才。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2月到延安会见毛泽东等。1946年返回东北,任嫩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嫩江省联合中学校长,9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哈尔滨大学校长,主持东北解放区的教育工作。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东北人民政府委员兼教育部部长并兼东北实验学校校长、沈阳师范师院院长,辽宁省副省长兼省体委主任、沈阳体育学院院长等职。被选为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辽宁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等。他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爱国民主战士。1971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张柏岩   张柏岩(1899-1962年)字松山,奉天法库(今辽宁省法库县)人。著名医生。   张柏岩1915年考入奉天南满医学堂,修业6年,于192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之后,曾在沈阳、长春地区铁路医院任医生。   1929年,张柏岩来到哈尔滨,先后在东省特区医院、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任外科主任、院长。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社会上很有名望。   1935年12月,抗日英雄赵一曼在黑龙江省珠河县(今尚志县)一次战斗中左腿负伤,伤口化脓溃烂,生命垂危。日本宪兵队为了从赵一曼口中得到重要情报,便把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由张柏岩为她治伤。张柏岩钦佩赵一曼高尚的民族气节,以他高超的技艺精心为之治疗,并义正词严地抗议日本特务对赵一曼的摧残,迫使敌人在赵一曼治疗期间不再对赵一曼进行“提审”,使他得以专心为赵一曼治伤。由于张柏岩的精心治疗,赵一曼的伤势得以好转,从不能走动,恢复到可以拄杖散步。后来赵一曼没能逃出敌人的魔掌而牺牲。但张柏岩以民族大义为重,冒着危险为民族英雄治伤的事迹却一直为人民所传诵。   194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任命张柏岩为市卫生局长、防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撤退时,炸毁了设在哈尔滨平房区“731部队”本部的细菌工厂,致使哈尔滨在1946年8月天花、鼠疫、霍乱流行。在这危难时刻,张柏岩受命指挥防治工作。他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群众一起,克服各种困难,终于使这场瘟疫得以扑灭。   东北解放战争中,张柏岩于1948年率6个手术队赴锦州战役前线救治伤员,胜利完成任务。1955年,张柏岩出任哈尔滨市副市长。   冯基平   冯基平(1911-1983) 辽宁省法库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辽阳县委书记,北平市委军委东北炮八旅旅委书记。1932年因叛徒出卖在北平被捕,关押在国民党北平军人反省分院(亦称草岚子监狱)。1935年经党组织营救,被保释就医。出狱后曾任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常委,同蒲铁路、正太铁路工委书记,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山西国民军官教导九团政治部主任,山西青年决死四纵队十九团团长。1942年进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至1949年,曾任绥蒙保安处副处长,晋绥边区驻晋察冀边区办事处政治委员,晋绥公安局平津工作站站长,中央社会部直属工作站站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市公安局处长、副局长、局长,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检察署检察长、政法委员会副主任、建委主任、农委书记、副市长,中共北京市委常委、书记,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国务院副秘书长。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八、十二大代表,第十二届中顾委委员。1983年9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徐天欣      徐天欣1937年生,辽宁法库县人。1960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同年参加工作。35年来,他先后在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铁岭县评剧团、文化馆、县委宣传部、文艺宣传队、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区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等单位担任过教员、编剧、剧团团长、文艺队长、宣传科长、剧目室主任等职。1985年任铁岭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获正高级职称研究员。   多年来,他心系乡土文化的研究,撰写了几百篇文章,先后公开出版了《辽北历史》、《铁岭历史名人》二本书(合著)。他撰写的大量文章,有一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它的开创性和地域性。他深知“越有民族性,越有国际性,越有地方性,越有全国性。”所以他撰写论文、考录十分注意研究和展现辽北历史文化艺术的表象和内涵;研究当代文化艺术则不忘其指导地域文化的应用价值。这主要体现在《辽北辽金乐舞活动考述》、《从古诗文中看东北秧歌》、《关于辽北文化土层的答问》、《试论辽北秧歌的历史特征》等文章之中。徐天欣同志的科研成果,曾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其中有的被市政府采用,被选进《铁岭市志》分卷《铁岭市文化志》。他撰写的《铁岭历史名人》一书,被认为政府修志工作的突出成果,成了铁岭人民爱家乡、爱祖国的教材,市长特为该书写了前言,向全市人民推荐。   徐天欣被喻为“辽北土文化研究第一人”,如他撰写的《高其佩和指头画》,阐述了铁岭指头画的源流。他撰文介绍法库人任庆泰是《第一个把中国戏曲搬上银幕的人》。徐天欣还考证并发现了铁岭的张德彝是第一个把外国戏剧介绍给中国的。他发表了《小凤仙在铁岭》、《李成梁故乡轶事》、《魏燮均及其诗》等文章。他撰写的论文、考录,有的被其他刊物转载,有的被外国翻译。   徐天欣对辽北文化事业的开拓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参编的《中国曲志、辽宁卷》,获得文化部的纪念奖;参与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辽宁卷·铁岭资料本》荣获省文化厅二等奖。他撰写的论文《辽北辽金乐舞活动考述》,获得了辽宁省文化厅颁发的科研成果一等奖。《太平鼓源流考略》获省论文一等奖。主持编撰的省重点艺术科研项目《铁岭戏曲志》和《铁岭曲艺志》均获得了辽宁省艺术科研成果一等奖。   《中国戏剧年鉴》载文“辽宁戏剧四十年”。在这篇戏剧史册中,徐天欣被列入辽宁戏剧界名人之一。   徐天欣是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铁岭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省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会员和铁岭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   王愫筠   王愫筠,女,锡伯族,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她于1942年8月出生在法库县一个贫穷的木匠家庭里。   她1960年9月中学毕业就参加了工作,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她都干过。坎坎坷坷、风风雨雨地走过二十年。1979年她随当兵的爱人转业—同回到她们的故乡法库县。分配到法库县文化馆创编股,搞文学创作辅导工作。   她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协会会员、辽宁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铁岭市作家协会理事,铁岭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理事长。在法库县文化馆工作期间还曾担任过县文联秘书长,县文化馆副书记、副馆长等职务。1994年从铁岭市文联退休。   这些年她曾参加过吉林师范大学函授学习两年,1982年、1984年先后两次参加省民间文学搜集整理辅导班学习,1985年又参加北京人文函授大学的学习,给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从1985年十月开始,她接受了《中国民间文学辽宁卷·县区资料本》的搜集整理编辑工作。于1987年4月,《中国民间文学辽宁卷·法库资料本》出版了,当时是我市各县区出书最早的一家。受到省委宣传部、省民委、省民研集成办的嘉奖,获得一等奖。并获铁岭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市民委授予一等奖。她本人又得到国家文化部、中国民研集成办授予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她从小就喜欢文学。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30多篇。   近几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各条战线涌现出不少风云人物,为了弘扬改革开放的成果,弘扬正气,她几年来写了一百多万字的报告文学,并编辑出版了报告文学集《银州卫士》等奉系军阀元老——杨宇霆(1886-1929)   杨宇霆原籍宋道口镇代岭村,原名玉亭,字凌阁(又作邻葛)。祖父杨正荣于清同治年间携眷逃荒关外,在辽宁省法库县蛇山沟村落户。父杨永昌,母亲张氏,以开大车店为生。1885年农历七月二十日杨宇霆出生时,家境已好转。父亲靠劳动起家,认为读书无用,因此反对宇霆上学,后经人劝说,才勉强答应他上了私 法库县 菩提圣境塾。   入学后,启蒙老师高先生发现他聪颖过人,刻苦好学,有过目成诵之才,怕误了他的前程,随将其介绍到铁岭县张秀才那里就读,杨宇霆16岁便考中秀才。废科举后,由堂兄资助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在日本学习期间,常和于珍(后任东北军将军)、邢士廉(后任东北军师长)、熙洽(后任东北军吉林驻军参谋长)一起谈论国事,与孙中山、蒋介石、傅作义也有书信来往。回国后即步入军界,由排长、连长,很快晋升为军械厂厂长。他治军严谨,军纪严明,任少校教官时,深夜搞紧急集合训练,总能从队列中挑出不穿袜子的士兵当场处罚。有一次他外出归来,哨兵听出是他的声音,不问口令就放他入内,结果他处罚了哨兵。张作霖非常赏识他的才干,调他任二十七师参谋长。此后他协助张作霖逐步打开东北的政治、军事局面,个人也随之扬名,成为张作霖身边的红人,在东北有“智囊”、“小诸葛”之称。贾连元  贾连搜索元(1897-1975年)奉天法库(今辽宁省法库县)人。著名医生。1927年在南满医学堂毕业后,留校任讲师。   1929年,贾连元与同窗张柏岩等一起来到哈尔滨,曾任哈尔滨市立医院内科主任、院长等职。1941年留学日本,获日本国厚生省医学博士学位。   日本投降后,他与张柏岩等自发组织了卫生系统维持会,组织医护人员保护医院,开展医疗工作,并出任哈尔滨市临时政府的卫生局长兼哈尔滨第一医院院长。1946年4月,任哈尔滨市传染病医院院长,同张柏岩一起为防止1947年鼠疫在哈尔滨蔓延作出了重要贡献。   贾连元学识渊博,通晓英、日、德、法4国语言,特别是在精神病学研究、临床治疗等方面成就卓著;同时,还对癍疹伤寒、霍乱的防治进行过研究,有不少成果问世。在从事医学教育工作中,贾连元培养了一批内科学和精神病学方面的人才。贾连元是九三学社哈尔滨分社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车向忱  车向忱(1898-1971)原名车庆和。辽宁法库人。早年就读于法库县中学,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补习班。1919年参加北京五四爱国运动,同年秋考入中国大学法科,后改学哲学。热心于教育救国,参与创办中国大学平民夜校,兼主任。1925年大学毕业后回沈阳,先后在省立第三高中、东北大学附中和第一高中任教,并创办平民学校普及平民教育。1928年9月成立奉天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1929年夏发起组织辽宁省国民常识促进会,被推选为主任干事、会长,兼办《常识半月刊》。在张学良的支持下,共办城市平民学校41处,农村平民学校200所。他坚持反对日本侵略,进行爱国宣传教育,并兼拒毒联合会负责人,发动会员开展拒毒禁烟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北平,参与发起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被选为常务委员。11月代表救国会赴南京面见蒋介石,提出出兵抗日、援助东北义勇军等七项要求。1932年潜往东北慰问东北义勇军,先后寻见邓铁梅、唐聚五、李杜、马占山、苏炳文等部,慰问并鼓励他们坚持抗日斗争。   1933年3月率东北大学学生赴长城前线慰问抗日部队。1934年在北平接办东北难民教养院,主持东北义勇军眷属生产自救事宜。1935年夏应东北军将领王以哲之邀到西安,创办东北竞存小学任校长。同年冬积极促进王以哲同红军实行停战联合抗日。1936年9月发起成立东北民众救亡会,被选为主任委员。他为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做出了贡献。1937年1月参与发起成立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抗日战争爆发后曾遭国民党当局逮捕,经各方营救获释。后在西安主办东北竞存中学,同任教的中共地下党员密切合作,培养了一批革命人才。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2月到延安会见毛泽东等。1946年返回东北,任嫩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嫩江省联合中学校长,9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哈尔滨大学校长,主持东北解放区的教育工作。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东北人民政府委员兼教育部部长并兼东北实验学校校长、沈阳师范师院院长,辽宁省副省长兼省体委主任、沈阳体育学院院长等职。被选为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辽宁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等。他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爱国民主战士。1971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张柏岩  张柏岩(1899-1962年)字松山,奉天法库(今辽宁省法库县)人。著名医生。   张柏岩1915年考入奉天南满医学堂,修业6年,于192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之后,曾在沈阳、长春地区铁路医院任医生。   1929年,张柏岩来到哈尔滨,先后在东省特区医院、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任外科主任、院长。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社会上很有名望。   1935年12月,抗日英雄赵一曼在黑龙江省珠河县(今尚志县)一次战斗中左腿负伤,伤口化脓溃烂,生命垂危。日本宪兵队为了从赵一曼口中得到重要情报,便把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由张柏岩为她治伤。张柏岩钦佩赵一曼高尚的民族气节,以他高超的技艺精心为之治疗,并义正词严地抗议日本特务对赵一曼的摧残,迫使敌人在赵一曼治疗期间不再对赵一曼进行“提审”,使他得以专心为赵一曼治伤。由于张柏岩的精心治疗,赵一曼的伤势得以好转,从不能走动,恢复到可以拄杖散步。后来赵一曼没能逃出敌人的魔掌而牺牲。但张柏岩以民族大义为重,冒着危险为民族英雄治伤的事迹却一直为人民所传诵。   194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任命张柏岩为市卫生局长、防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撤退时,炸毁了设在哈尔滨平房区“731部队”本部的细菌工厂,致使哈尔滨在1946年8月天花、鼠疫、霍乱流行。在这危难时刻,张柏岩受命指挥防治工作。他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群众一起,克服各种困难,终于使这场瘟疫得以扑灭。   东北解放战争中,张柏岩于1948年率6个手术队赴锦州战役前线救治伤员,胜利完成任务。1955年,张柏岩出任哈尔滨市副市长。冯基平  冯基平(1911-1983),辽宁省法库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辽阳县委书记,北平市委军委东北炮八旅旅委书记。1932年因叛徒出卖在北平被捕,关押在国民党北平军人反省分院(亦称草岚子监狱)。1935年经党组织营救,被保释就医。出狱后曾任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常委,同蒲铁路、正太铁路工委书记,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山西国民军官教导九团政治部主任,山西青年决死四纵队十九团团长。1942年进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至1949年,曾任绥蒙保安处副处长,晋绥边区驻晋察冀边区办事处政治委员,晋绥公安局平津工作站站长,中央社会部直属工作站站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市公安局处长、副局长、局长,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检察署检察长、政法委员会副主任、建委主任、农委书记、副市长,中共北京市委常委、书记,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国务院副秘书长。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八、十二大代表,第十二届中顾委委员。1983年9月29日,在北京病逝。徐天欣  徐天欣1937年生,辽宁法库县人。1960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同年参加工作。35年来,他先后在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铁岭县评剧团、文化馆、县委宣传部、文艺宣传队、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区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等单位担任过教员、编剧、剧团团长、文艺队长、宣传科长、剧目室主任等职。1985年任铁岭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获正高级职称研究员。   多年来,他心系乡土文化的研究,撰写了几百篇文章,先后公开出版了《辽北历史》、《铁岭历史名人》二本书(合著)。他撰写的大量文章,有一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它的开创性和地域性。他深知“越有民族性,越有国际性,越有地方性,越有全国性。”所以他撰写论文、考录十分注意研究和展现辽北历史文化艺术的表象和内涵;研究当代文化艺术则不忘其指导地域文化的应用价值。这主要体现在《辽北辽金乐舞活动考述》、《从古诗文中看东北秧歌》、《关于辽北文化土层的答问》、《试论辽北秧歌的历史特征》等文章 法库县之中。徐天欣同志的科研成果,曾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其中有的被市政府采用,被选进《铁岭市志》分卷《铁岭市文化志》。他撰写的《铁岭历史名人》一书,被认为政府修志工作的突出成果,成了铁岭人民爱家乡、爱祖国的教材,市长特为该书写了前言,向全市人民推荐。   徐天欣被喻为“辽北土文化研究第一人”,如他撰写的《高其佩和指头画》,阐述了铁岭指头画的源流。他撰文介绍法库人任庆泰是《第一个把中国戏曲搬上银幕的人》。徐天欣还考证并发现了铁岭的张德彝是第一个把外国戏剧介绍给中国的。他发表了《小凤仙在铁岭》、《李成梁故乡轶事》、《魏燮均及其诗》等文章。他撰写的论文、考录,有的被其他刊物转载,有的被外国翻译。   徐天欣对辽北文化事业的开拓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参编的《中国曲志、辽宁卷》,获得文化部的纪念奖;参与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辽宁卷·铁岭资料本》荣获省文化厅二等奖。他撰写的论文《辽北辽金乐舞活动考述》,获得了辽宁省文化厅颁发的科研成果一等奖。《太平鼓源流考略》获省论文一等奖。主持编撰的省重点艺术科研项目《铁岭戏曲志》和《铁岭曲艺志》均获得了辽宁省艺术科研成果一等奖。   《中国戏剧年鉴》载文“辽宁戏剧四十年”。在这篇戏剧史册中,徐天欣被列入辽宁戏剧界名人之一。   徐天欣是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铁岭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省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会员和铁岭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王愫筠  王愫筠,女,锡伯族,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她于1942年8月出生在法库县一个贫穷的木匠家庭里。   她1960年9月中学毕业就参加了工作,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她都干过。坎坎坷坷、风风雨雨地走过二十年。1979年她随当兵的爱人转业—同回到她们的故乡法库县。分配到法库县文化馆创编股,搞文学创作辅导工作。   她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协会会员、辽宁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铁岭市作家协会理事,铁岭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理事长。在法库县文化馆工作期间还曾担任过县文联秘书长,县文化馆副书记、副馆长等职务。1994年从铁岭市文联退休。   这些年她曾参加过吉林师范大学函授学习两年,1982年、1984年先后两次参加省民间文学搜集整理辅导班学习,1985年又参加北京人文函授大学的学习,给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从1985年十月开始,她接受了《中国民间文学辽宁卷·县区资料本》的搜集整理编辑工作。于1987年4月,《中国民间文学辽宁卷·法库资料本》出版了,当时是我市各县区出书最早的一家。受到省委宣传部、省民委、省民研集成办的嘉奖,获得一等奖。并获铁岭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市民委授予一等奖。她本人又得到国家文化部、中国民研集成办授予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她从小就喜欢文学。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30多篇。   近几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各条战线涌现出不少风云人物,为了弘扬改革开放的成果,弘扬正气,她几年来写了一百多万字的报告文学,并编辑出版了报告文学集《银州卫士》等。

法库的历史名人


文章TAG:法库教育网法库  教育  教育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