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王维的《竹里馆》?

月光下、竹林里,古琴前、独长啸。这就是王维在《竹里馆》中描绘的一个清幽而唯美的画面;画面中,一个孤独的灵魂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而《竹里馆》这首诗,正是“诗佛”王维内心深处情感的写真。尽管它仅有四句、二十个字,却堆满了一纸的孤傲,写满了行行的落寞,它是那样的清新,又是那样的凄美!而他曼妙的琴音,压抑的长啸,郁闷的心情,孤独的情感,无人可知,无人能晓,唯有天上的一轮明月,能够听到、看到、知道……亲爱的师友,现在,请您和卓姥姥一起解读“诗佛”这首表达孤独的心曲,看看诗作中记录了怎样的一个孤独而高贵的灵魂…… 《竹里馆》 唐 · 王 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注释】1. 篁(huáng):大型的竹园、竹林。2. 啸(xiào):本意指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一般泛指发出长而尖厉的声音。首先,我们看到这首诗描绘了夜深人静时,诗人独自坐在空旷幽深的竹林中,朗朗的月色、为竹林投下了斑驳的倩影,诗人时而轻拨嫚挑,撩动琴弦;时而撮口长啸,对月呐喊!这样一幅有翠竹、有明月、有古琴、有诗人的画面,看似高雅、闲适,然而,画卷中、月光下、竹林里,那个孤单的身影映衬出的,其实是一个孤独的灵魂,一颗寂寞的心。

尽管有竹、有月、有琴相陪伴,但是,“明月空竹了无眠,抱琴长啸谁相知”的心曲何人能解?哪个能晓?正是那“琼楼玉宇”中,知音何在?清风明月中,谁将我怜!自古文人学者都在说:这是一首表现诗人闲适生活、高雅情趣的诗,然而,卓姥姥却并不敢苟同,不是我自以为是,口出狂言,实则是在这幅清幽的画面中,卓姥姥深深的感受到了诗人的孤独;听到了诗人那“空山无知音”的轻叹!看到了一个高贵的灵魂,因不愿与每况愈下的官场浊气同流合污,而变得越来越孤独。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在这两句描写中,诗人真实的再现了:一个人孤零零的我,独自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中,一边弹着琴,一边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无论是“弹琴”还是“长啸”,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度,也让我们读到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不是所有的闲淡都是诗人心甘情愿的选择,而是万般无奈中的一种精神寄托;也不是所有的孤独都是那么的甜美,而是除却孤独,我已无可选择!——这,就是诗人的心声;这,就是诗人孤独的成因。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已经毫不隐瞒自己的孤独和寂寞。他回答了自己对空长啸的原因是:在这个林深山高的夜晚,没有谁能够知道我的心路历程;在这个明月高悬,对影成三人的夜晚,我,没有亲人的陪伴;只有自己一个人僻居深林之中,只有天上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不离不弃的照耀着我,也只有她,是与我心心相印的知己了!想一想,在方圆几十里地无人烟的山坡上,在夜深人静的月光下,一个孤独的身影,与斑驳的竹影合而为一;在弹了一曲又一曲之后,依然不能完全排解掉胸中的压抑之感,于是,对着天空、对着明月、对着竹林,撮口长啸,一声“复”一声,声声不绝……这,不是寂寞,不是孤独,又是什么呢?所以说,卓姥姥的观点是:这首诗的题旨就是要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压抑之感,而非像一些诗词专家所言:是在表现诗人的闲适与高雅之情。

在这首诗中,所有意境的形成,全赖于诗人对画面上人物心理的描摹和周围景物的衬托,它是一种“有我就有诗”的意境,也是“有诗就有我”的真实。而诗人在我与物、情与景之间,选择了夜晚的竹林,天上的明月,使原本就清幽宁静的外部环境更加朗润而斑驳;而诗中抒写自我的情怀时,则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其中所要表现的心境,就是要让这静谧的竹林中有一丝丝生命的气息在流淌,达到以声响衬托出更加静幽的外部环境之目的;更是以此来诠释“人不知”的意境和诗美的境界。

而诗中的“月来照”不仅与“人不知”有照应关系,也点破了题旨——人世间的一切一切,都如同这暗夜中竹林那斑驳的魅影,唯有天上的明月才是我的伴侣,也只有天上的明月才能懂得我的心、知道我的情,了解我的惑……可以说,这看似无意之中的安排,其实是诗人匠心运作的结果!有人说这是妙手天成,其实是他不懂得诗人的心!因为,这样的杰作,不是谁都可以造得出来的,也不是诗人随意的一笔闲聊,它,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清高与现实生活中的孤独、寂寞,碰在一起时,撞击出来的火花!也是,诗人一颗既矛盾,又有些许的烦躁的心,蹦跳出的优美音符!更是,诗人心中的向往和对现实官场的迷惘,在相遇的那一刻,相互搏杀时,产生的阵痛!知道吗?在这占地近百亩的辋川别业中,与诗人相亲相爱的发妻已离世多年;唯一的爱女已早早的嫁为人妻;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在不久前仙去……此时此刻,诗人是在了无牵挂,但同样也无人牵挂他的意兴中,与竹林、明月为伴,和清幽、澄净为友的孤独时刻,写下了这篇诗作。

所以,不要试图去拔高诗人清新淡远的逸趣,更不要去故意抬高诗人鄙视官场的清高,我们要实实在在的把他看作一个有血有肉的、有情有义的,人!他,也有自己的心理需求;他,也有自己的情感需求;他,更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痛苦……因此,我们要学会理解诗人的孤独,学会体谅诗人的寂寞,不要把一切的一切,都归于诗人是一位田园诗人,诗人喜欢隐居式的生活……等等,去过度地解析,自以为是的拔高,而应该实事求是的分析、解读原著,还原一个真实的诗——人。

因为,诗人不仅仅只是一位诗人,他还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音乐家,他要用20个字描绘出一幅风月无边的画卷,并要在画卷之外,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意境——孤独之美!综上,孤独,是这首诗的主旨;孤独,又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孤独,使这首看似平淡的小诗,幻化成了一幅唯美的画卷。它是诗人独具匠心的安排,是诗人“诗中有画,画中有人,人心有情”的艺术作品!。

如何赏析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

首先谢谢邀请回答。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①,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②,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③。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④;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⑤,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己。环之可止,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其疏数偃仰⑥,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⑧,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⑨。是二者余未信之。【注释】① 径北:直往北走。② 少:稍微。

③ 当其垠(yín银):横挡在山路的尽头。垠,边际,尽头。④ 睥(pì必)睨(nì匿):女墙,即城墙上齿形的矮墙。欐,屋栋。⑤ 洞然:深远而清脆的样子。⑥ 其疏数偃仰:指那些树木和竹子疏密合度,有的倒伏,有的挺拔。疏,稀。数,密。偃,倒伏。仰,挺拔。⑦ 伎:同“技”,技巧,这里指小石城山的美景。⑧ 气之灵:即地气的灵秀:“不为”句:不造就伟大的人物却单单造成这些秀美的景物。

⑨ 楚之南:楚国的南部,这里指永州一带。【品读】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八篇,即是终篇。作者先描写小石城山的奇特美景,其奇特之处在于由石头自然堆积而为城堡,石缝中居然还能生长出美好的树木和箭竹,因而成为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然后就小石城山的美景发表感慨,感叹如此奇妙的美景,不在繁华的大都市附近,却处在偏僻荒凉之地,进而怀疑这是天意和天地灵秀之气所使然。

作者发表这种感慨,显然是“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他怀疑天的意志,也就是对自己遭贬的不满,他不相信这些美景是天公用来安慰贤人,也就是对自己在政治上遭受迫害的怨愤。作者用这样一段议论结束全文,不仅增添了文章的抒情成分,而且也是“永州八记”的一个总束。文中所述“睥睨梁欐”“旁出堡坞”“嘉树美箭”“疏数偃仰”,将小石城的自然美景与神奇景观作了最为生动而美好的描述,用词清妙,用意深刻,意境引人入胜,情景发人深思。

柳宗元的《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一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可怜柳宗元可能都没有吃到柑橘就病故了,读来真是不胜唏嘘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唐•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这首诗的意思是:我亲手种了二百株黄柑,春天来了,枝青叶翠,城西北角一片碧绿。

我要象屈原一样从心里喜爱这美树,不要学荆州李衡那样来谋利。多少年后才能闻到它喷雪一样白色花的清香呢?谁又能摘到它的累累硕果呢?等到柑树成林时,它的滋味就能滋养我这个老人了。柳宗元简介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又因官终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

其散文和韩愈齐名,并称“韩柳”;诗和刘禹锡比肩,并称“刘柳”;田园山水诗和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合称“王孟韦柳”。其文成就大于诗,有《河东先生集》存世;代表诗作有《江雪》、《溪居》、《渔翁》。这首诗写于柳宗元被谪贬为柳州刺史(815年)之后,在此之前,因为“永贞革新”失败,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政治集团除了“二王”一病死一赐死,另外的八个代表均被流放远州,柳宗元已经在永州苦苦熬了十年;好不容易皇帝把他们诏回京城,结果又因为刘禹锡的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惹龙颜大怒,脚还没等站稳,就又被贬到柳州。

这首诗就创作于那样的背景之下,分析其前因后果,至少表达了三层情感。一“兴功力,致大康于民”,造福一方百姓的政治理想。柳宗元之所以被贬,是因为他看到了政治的腐败官场的黑暗,所以才萌发了改革的愿望,加入革新一派。他的理想是“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被贬柳州后,他依然初心不改,积极造福当地百姓。

那时候,残酷的奴婢制度盛行,“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但是柳宗元去了之后规定奴婢在债主家服役,可按时算工钱,以工抵账,抵完就恢复自由;他还办学堂推广医学;开凿水井,改变了当地百姓饮用雨水和河水的不良习惯;他又积极组织开荒垦地,植树种菜,发展生产,提高当地人的生活水平,改变人民贫穷挨饿的状态。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这二百棵柑橘,就是在那样的背景之下他以身作则亲手栽种的。橘树四季常青,树姿优美,可赏花,可闻香,可食果,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改善生活增加收入。柳宗元,是个合格的为百姓造福的好父母官。二以屈原自比,显示出其性本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可贵品质。“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楚客”是谁?屈原啊,屈原的政治主张是“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而且他曾作《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荆州”又指代谁呢?据《水经注•沅水》记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为吴地丹阳太守时,遣人种柑千树,死前对儿子说他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用来谋利 ,把柑树当作可以卖钱的奴隶。柳宗元在这首诗里提到“同楚客”屈原,就是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清高志向和不肯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乌的品格。又说到“不学荆州”,就是阐明自己种树不是为了私利。

三表达了作者被谪贬的孤独苦闷之落寞情感。“除了被谪贬,还是被谪贬”,柳宗元这一生的仕途之路,谪贬的时间占了大半,总是身处异乡,亲朋远在千里之外,任是谁也难免苦闷。这点从他在柳州所写的另一首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就能感觉得到: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月,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那种孤独和感伤,如江水的九曲回肠,无可排解;又如海天茫茫,无穷无尽。“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其时柳宗元四十多岁,却已自称“老夫”,可见其心境之苍凉;另外,橘树二至三年开花结果,他却有担心自己看不到的意味在里边,是他自己知道自己身体不好,怕是不久于人世么?总结语不知道他有没有看到他亲手种下的黄柑开花结果;来柳州第四年,柳宗元病故,47岁,纯粹的英年早逝。


文章TAG:柳宗元如何表达胸中之气  秦岭雪行书柳宗元《永州八记》  柳宗元  如何  表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