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应该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所以如何过一个有中国传统文化味,又能接新时代地气的年,确实是个需要好好研究的事。民俗文化,也是一种文化,我国地大物博,各地有各地的民俗,比如剪窗花,打铁花,端午赛龙舟等这些文化,也是需要被保护的。

哪些春节习俗能一直传承下去?

有哪些春节习俗能一直传承下去

记得小时候过春节,浓浓的年味体现在许多习俗里,这些习俗给人庄严的仪式感,显得很有文化味。那时,过年不仅是一年重要的时序转换,同时也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通过年俗熏染了后生,故而过年无论对老人和孩子都有重要的意义。当年耳濡目染的年俗,至今记得的有: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家里的大人们在这一天要干两件事,一是除尘,即大扫除,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干净,看上去窗明几净,面貌一新。

这含有扫除过去一年所有不顺,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意味。再一个就是磨面粉,做送灶菓(俗称送灶粑粑),晚餐前,父亲在灶台上点一柱香,摆上送灶菓,在厨房里放一挂小鞭,领着我们对灶神磕三个头,或三鞠躬,一边鞠躬,父亲一边默念着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话。因为这天夜里,灶神要上天见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一家人一年来的情况,特别是否有浪费粮食现象。

因此,在灶神起程上天之前,要为灶神饯行,请他吃送灶菓。条件好的人家,送灶菓里放些肉馅,条件差一点的,就是寡寡的菓子,什么也不放,灶神与你同甘共苦,也不会怪你招待不周。等忙完了这些后,父亲再温一壶酒,端上准备好的菜上桌喝上几口,解解忙碌一天的辛劳。孩子们也开心地吃起了送灶菓,并从大人们的告诫里,长了一个知识,知道了“吃过送灶粑,就添了一岁”的道理。

也就从这一刻开始,孩子们又长大了一岁,要更晓得些事理,让父母少操一些心。大概是这个原因,盼望长大的孩子们是很喜欢过这个小年的。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后,家家户户就进入了准备过年的节奏,为大人孩子们添置新衣裳,采办各种年货。女主人们还要浆洗缝补,把没有做好的新鞋赶紧做好。等等。这样一直忙到年三十。年三十早上吃得比较简单。

中午改吃老鸡汤下米粉面条,那是家乡的特产。下午上老坟山,为先人的墓地添抔土,再给先人烧些纸钱。孩子们则负责把新春联贴好,虽不晓得“千门万户曈曈日”的诗文,但对“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热闹还是非常积极的。每到这时,村庄的四周早已是响个不停的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孩子们急切期待着年夜饭时间的到来。丰盛的菜肴摆满了客厅里的大餐桌,但年夜饭前的仪式一样不能少。

父亲先在中堂下的条桌上,恭敬地摆上酒杯,斟上酒,用碗碟盛上鱼肉,点上香,迎接祖先回家过年。然后再回到灶房里,把酒杯和碗筷摆上灶台,斟上酒,点上香,对着灶台中央三鞠躬,恭恭敬敬,请回过小年那天专程向玉皇大帝报告工作的灶神,与我们同度春节。忙完了这些后,父亲又回到客厅,点燃迎请祖先回家过年的纸钱,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响完后,领着我们跪在燃完的纸钱旁三叩首,口中微念,请某某祖先回家过年。

至今想来,这应该就是孔夫子讲的不忘先人,慎终追远了。完成了这些仪式后,父亲一声吩咐,上桌吃年饭。平时不上桌的母亲,和父亲一起坐在上桌,我们兄弟几人轮番向父母敬酒,说些祝愿父母“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祝辞,然后汇报一年来的成绩和来年的打算与希望。兄弟之间再相互敬酒并相互勉励一番。父亲嘱咐,今晚是年夜饭,不慌,慢慢吃。

因为慢慢吃,来年才有福气。吃完了年夜饭,父亲洗脸洗手,带着我们兄弟到屋外选择一个地方放鞭炮,烧纸钱。这一次不仅要给自己的先人烧,也要给左邻右舍的先人们顺带着烧些。这叫好处不能独享,也是邻里互帮共济的意思。阴阳两个不同的世界,道理却是一样的。忙完了敬重先人的事,再办眼面前的事,父亲把年前准备好的一毛,二毛之类的崭新小额纸票拿出来,大声发话“发压岁钱!”早等急了的我们得了压岁钱,个个欢天喜地。

除夕夜里,在那个物资匮乏,煤油灯照明的年代,还有一件事,村民们从未简省过,那就是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二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点长明灯。平时夜晚走在村子里,总是黑漆漆的,但这三天村里的灯火如满天繁星,看起来很是壮观。不少的孩子们,就守着这个这个长明灯,热闹了除夕一整夜,直到天明也毫无睡意。而到了除夕的午夜,似乎刚刚停息的鞭炮声,又络绎不绝地响起。

不多久,东方渐白,家家户户再一次响起精心准备的地动山摇一般的鞭炮声。大年初一开门纳福接财,马虎不得,每家每户门前都是红彤彤的一片,早早起来或一夜未睡的人,互相问候,祝福新年身体健康,财源广进。最有人情味,也是最能体现传统人文关怀的一件事,就是每家每户都不约而同地派自家的孩子给村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送去一碗冻米糖水煮鸡蛋。

没有孩子的人家,女主人就亲自送。红糖、鸡蛋是那时村民们能拿得出的最珍贵的礼品了,被他们自觉拿来孝敬村子里的老人,说明乡风的纯朴。即便是有些人家龃龉不快,也在这一来一往中冰释前嫌。特别有意思的是,家里都有老人的,那一碗糖水煮鸡蛋,往往旅行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出发地。而孩子们也随着这糖水煮鸡蛋的旅行,学到了如何去尊老爱幼的道理。

时过境迁。当年过春节的很多习俗都已不存,因此只剩下过年的名称而少了过年的仪式,年味越来越淡。不是不想传承,而是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都大大不同于几十年前了,即便剩下那个贴春联的习俗,也是手写的寥寥无几,多半是个印刷品,贴在门上,怎么看都少了一点味。所以如何过一个有中国传统文化味,又能接新时代地气的年,确实是个需要好好研究的事。

何为中国传统文化?怎么去发扬与传承?

何为中国传统文化怎么去发扬与传承

我国传统文化应该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绝对不可以单独拎出其中一样一方面来说,那样是片面的,不客观的。儒家文化思想确实在历史上可能在今天也是有很广泛影响的,儒家文化的确应该是传统文化之一,注意,是之一,但绝对绝对不是全部。我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那么丰富多彩,就是因为海纳百川,所以,除了儒家文化,还有其他很多的方面。

除了儒家,还有诸如道家,佛家的一些典籍书册文化思想,都是非常非常经典的,需要重视比如说戏曲,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等等,这些戏曲文化,也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传统。应当被人们重视。民俗文化,也是一种文化,我国地大物博,各地有各地的民俗,比如剪窗花,打铁花,端午赛龙舟等这些文化,也是需要被保护的。另外,说到各地,那也要说到方言了,我国官方语言是普通话,但是各地方言丰富多彩,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也是需要我们去守护传承的。

过年最应该传承的中华民俗文化是什么?

过年最应该传承的中华民俗文化是什么

过年最应该传承的中华民俗文化是人升职增岁加薪的好时好事大节文化除夕大年快要到了, 可是不少人越来越觉得过年没意思,年长的怕老,年轻的嫌累,年幼的天天吃好的,不知年饭味;当官的不敢收礼,群众分不到乱发的过年钱,还得多开支;人们从千里路上赶回家过年,却不知过年为了啥……有的索性躲年,有的连对联都不换不贴,一句话,觉得过年没意思。

郑板桥有一首说画竹子的诗里说:“画到生时是熟时",用在过年上就是:"过到没意思时是有意思时。”是人们该明白:举国欢庆,人人回家,万家团圆的中国大节过年到底是什么意思,怎么给后人传下去这一优良传统的时候了! 今逢亥猪(十二)年这一高颜值年(《论语.颜渊第十二》),我们要使自己颜值更高,应"该”理解(亥开)原始科学社会的祖先留下的过年的真正意思:人人升职增岁加薪健康的大好时好事。

我们明白了过大年的传统习俗,就明白了过大年的真正意思: 除夕开始过大年。除夕是"国”节,“阖家为国”,每个人要分清楚升职增岁加薪健康的差额、有选择余地(除)的无记名大选(夕)的权利和责任。1.贴对联的意思:每个人在大选前行使被选举人的最后陈述的权利,“述而不作(《论语》)”,不能做作文,要把腊月廿三拟好的竞争计划、演讲稿提炼成一副对联贴出,“三军可夺帅也”,以求在除夕过年大选中当选丶通过。

每个人行使选举人权利,要以此候选人陈述内容选择投票。2.吃隔年捞饭(干饭)和鱼的意思:做选举人要选择这种有公平丶水平的干货,能像龙的鱼鳞保护自己和群众的头脑一样的干部,连年有余(鱼);被选举人就要做这样有余、差额的候选头脑丶干部。这就是年饭要丰盛有余有鱼,剩一些初一二晚些时候吃。3.初一拜大年的意思:我们每人当选升职增岁加薪健康的"开国大典”,即古典说的"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穿新衣服(新职制服)拜年,吃"国食”饺子,意即有自强志气(“匹夫不可夺志也”,“谁人过年不吃饺子”),不搞团伙,不套近乎,不靠外交,独立行事,不拉票,不听小报告,远小人,公平地对待身体丶群众,手心手背都是肉。有事公开,浮出水面(饺子加工和吃法的意思)。4.初二吃面条的意思:当好被领导的群众角色,敢于提不同意见,但要在背后提,保护领导主方的面子,有人公开问你的不同意见,就绕弯子,"纳于言”(扯面条)。

总之,过大年,“一夜(民主)连双岁,五(龙丶领导)更分二年(换届决定每个人竞争的自身头脑新精神领导,增一岁(岁不仅是年龄,而且还是职务)新职,加薪(创新的回报)外,然后去竞争百岁(干部)丶千岁(大干部)等职,从事“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 每人要公开公平有序地竞争丶参选,不要让人包着包办(放“炮”的意思)自己的权利,才能使自己和家庭与集体生龙活虎,红红火火,防止乱发火。


文章TAG:如何继承我国传统的春节文化  春节文化的传承  如何  何继承  我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