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是真的想要“生劫”秦王吗?

“生劫”秦王与杀死秦王都是燕太子丹的计划之一,但从太子丹的准备以及荆轲的行动来看,他们其实一开始就想杀死秦王,而不是活着劫持秦王一、从太子丹的计划来看,劫持秦王和杀掉秦王都是派荆轲入秦的目的之一,但更倾向于杀掉秦王太子丹在赵国做人质的时候认识了在赵国出生的嬴政,两个同病相怜的苦命人成为了好朋友了。可太子丹又在秦国做人质的时候,已经当上秦王的嬴政对他不好。

太子丹心怀怨恨,在逃回燕国后,念念不忘复仇。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骥。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史记·刺客列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秦王统一天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连军事上最强大的赵国都几乎被灭掉了。太子丹此时不顾及利害,收留了因反对秦王嬴政逃出来的樊於期,很明显就是要和秦国做对到底了。

按照太傅鞠武的意见此时应该跟韩、赵、魏、齐国、楚国、甚至匈奴联合,才是正道。但太子丹认为那样效果太慢,不如派刺客效果更好。所以鞠武才向荆轲推荐了燕国的勇士田光,不过田光年老,又把荆轲推荐给了太子丹。太子丹盛情款待荆轲,并对荆轲说:用一个勇士出使秦国,用重利诱惑接近秦王,学习鲁国曹沫劫持齐桓公,使齐桓公归还了鲁国土地的先例,劫持秦王,让他返回侵占的六国土地;如果秦王不答应,就刺杀他,让秦国陷入混乱,六国联合就可以打败秦国了。

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史记·刺客列传》太子丹虽然设计了劫持秦王和杀掉秦王两个计划,但从他对秦王的怨恨来看,更希望杀掉秦王,才能解除被欺凌的耻辱。

因此他应该更倾向于杀掉秦王嬴政。二、从太子丹的准备来看,是奔着杀掉秦王的太子丹给荆轲荆轲装备了两样东西,一个是燕国最肥沃的地区督亢的地图,一个是一把有剧毒的匕首。当然还有荆轲私下劝说樊於期自杀后获得的人头。督亢的地图对燕国至关重要,肯定不能落入秦国手里,只要杀掉秦王,才有可能毁掉地图。太子丹花费重金买到的赵国徐夫人的匕首更是用毒药进行了淬火,只要把人割伤一点,这个人马上就会死去。

如果想要劫持的话,很可能会伤到人质,劫持的目的也就达不到了,也就是说,太子丹其实是想要荆轲杀死秦王的。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蟀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史记·刺客列传》三、春秋战国时期江湖游侠最看中信用,一诺千金,荆轲劝樊於期自杀,自己承诺给樊於期报仇,不杀秦王就是对樊於期失信樊於期因为反对秦王嬴政,结果全家都被杀掉了,只有他自己逃了出来。

樊於期日夜都想要复仇,却没有办法。荆轲想要接近秦王,樊於期的人头是显示燕国诚心投降的一个重要条件。樊於期刚烈果决,说死就死了。荆轲作为一个侠客,最讲究诚信,他们把面子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燕国大侠田光就因为太子丹嘱咐了他一句:我们说的话,您不要泄露给别人。田光就认为太子丹怀疑自己,作为一个大侠,是不能让人怀疑的,就自杀了。

荆轲在出发之前,因为要等待一个好友跟他一起去,这个好友很可能关系到刺杀的成败。因为情势危急,太子丹着急了,催促荆轲:快没时间了,荆卿还不想走吗?那我先派秦舞阳去算了?这句话极大地侮辱了荆轲的人格,荆轲虽然很生气,还怒斥了太子,但他为了自己的人格不受损,并没有等朋友一起来,毅然决然地出发了。这就为刺杀失败埋下了隐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曰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史记·刺客列传》事情果然如荆轲所料,太子丹给荆轲配的副手秦舞阳真是个菜鸡,一点忙都没帮上,还差点在行动未开始的时候漏了馅儿。

四、从刺杀的进程来看,荆轲一开始就想刺死秦王的咸阳殿上,图穷而匕首现,荆轲趁着秦王惊慌发愣之际,左手抓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抓起匕首刺向秦王。可惜,秦王惊慌之际,本能地一挣扎,袖子竟然断了。假冒伪劣真是害死人呀!之后荆轲再无机会,等秦王拔出剑来,砍了荆轲八剑。这时,已经倒地的荆轲孤注一掷,又没有射中秦王,刺杀彻底失败。

此时的荆轲纯粹是“煮熟的鸭子——肉烂嘴不烂”,临死前说句硬气话:刺杀之所以不成功,是我想活着劫持你,逼你订立条约来报答太子。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史记·刺客列传》因此,从太子丹跟秦王的仇恨和准备剧毒匕首,以及荆轲对樊於期的承诺,再加上刺杀进程来看,荆轲并不是真地要“生劫”秦王,而是抱着直接刺死秦王的目的去的。

田光为何要自刎?有什么样的目的?

一本《东周列国志》读后的最大感触是东周多义士。从专诸刺王僚到荆轲刺秦王,四百年的历史中,为报主恩而舍命的事儿,层出不穷。《东周列国志》相对于《三国演义》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因为许多事件是从经传上而来,所以冯梦龙称之为"羽翼信史而不为"。因而,我们看那段历史中的人物所为,在当时来说还是有现实意义的。其中春秋时期晋国的豫让为给被赵无恤杀死的智伯报仇,曾二次刹杀赵无恤,在被抓住时,无恤问他,你以前给范氏做事,范氏死在了智伯手里,你背叛了主人,去给智伯卖命,这是为什么?豫让从容答道:"范氏只把我当路人,我只能以路人报之,而我自从走进智伯府里,蒙其解衣推食,以国士相待,我自当以国士报答他……"赵无恤听完豫让所讲,深受感动,决定放了他;然而,豫让却在因为为智伯报不了仇的情况下,自刎为主殉道。

豫让的话说得很实在,这个理儿古今通用,当下人们常掛在嘴边的话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其实本质完全是相同的。"士为知己死",就是当时士人的道德标准。王丶士丶民是支撑中国先秦时期金字塔型的文明骨架。士的所为追求的是一种理想,而这种理想是建立在他所服务的王或贵族的认可并给予礼遇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当需要用生命来捍卫这个理想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舍生取义。

其实《东周列国志》中战国时期燕国的田光就是这样的人。燕国太子丹从秦国逃归。知道秦国在灭掉赵国之后,下一个目标的就是燕国。举目华夏再也不能成合从之势,对抗强秦。此时,在太傅鞠武引荐下,丹结识了名叫田光的江湖隐士。鞠说,臣所识田光者,智深而勇沉,且多奇计,太子必欲图秦,非田光不可!由于形式紧迫,丹己经没有时间组织人马和强秦真刀真枪地干,况且还不一定能打赢,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走捷径。

当时田光约有50岁,太子丹对他礼节周至,长跪不起,把刺杀秦王的想法告诉了田光。田光说,办法是办法,不能有半点差池,只能成功。丹就把夏扶、宋意、秦舞阳三个老铁叫到田光面前,田光相过,待他们走后,和丹说,这三个人都不能担此大任。夏扶血勇之人,怒则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恕则面青,秦舞阳骨勇之人,恕则面白。恕形于面,这不等于让人起疑吗?田光把致友荆轲介绍给丹,说荆乃天下神勇之人,定不负太子,完成此任。

太子丹别提有多兴奋了,赶紧令人备下一桌丰盛的菜肴,哥俩推杯换盏边喝边聊,此时,太子丹完全换了一个人似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不是太子呢?太子丹喝高了,但没醉,他告诉田光,此乃军国大计(刺杀秦王),勿泄他人。第二天,田光来到荆馆见荆轲,说,太子礼贤下士折节重客,这样的人太难遇,你的抱负到了可以一用的时候了。

嗨!我老了,不中用了,不能报答太子,希望你能够不负刹杀秦王的重托。太子让我保密。密己泄,望先生速速归报太子,说罢拔剑自刎而死。死因:其一是刺激荆轲完成任务。其二自己能为太子做的事都己做完。第三以死明节且报答知遇之恩。那个时代的人还就那样,脑袋似乎一根筋,不象现在好多人那样思想复杂。纵观先秦时期,自从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大旗后,真没有汉奸见于史书,说明那个时代的士人视名节比生命更可贵,正是这种思想的影响,由白狄人(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中山国,尽管国运持继百年,由于为华夏人所不齿,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里也就简略地一带而过。

怎么看待《红楼梦》中尤三姐自刎殉情?

尤三姐是宁国府贾珍老婆尤氏继母拖油瓶的其中一位女儿。在《红楼梦》里描写尤三姐这个女子性格非常的刚烈和精明叛逆,样子长得精致漂亮好看。在贾府与其亲姐尤二姐受尽贾珍、贾容的欺凌。而尤三姐虽然在尤老太太贪钱财出卖女儿肉体给贾珍父子。但她心有不甘,不愿意留在宁国府这污浊及糜烂的生活环境中,她不似过于温顺、懦弱的二姐,嫁与贾琏为妾,后中凤姐阴招,在此不多说。

而尤三姐她必须要挣扎地离开贾府。她心有所属,知道柳湘莲是唱戏的,虽没谋过面,但是她就是喜欢他,后通过宝玉拉线,宝玉与好友柳湘莲求得定情鸳鸯剑予尤三姐作订情之物。后来,当柳湘莲得知尤三姐住在宁国府后,柳湘莲就觉得不行了,因他早就听说宁国府的污浊不堪的行径,所以他说:你们东府除了门口的二只石狮子干净外,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是干净的,我不愿意做这剩王八。

顾柳相连要索回定情鸳鸯剑时,尤三姐闻到后,走出来将鸳鸯剑还与柳湘莲,顺手拿剑抹了脖子自尽。如何看待尤三姐的自刎殉情?尤三姐是当代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因为女人在这个封建社会里完全是没有地位的。当她从入住宁国府那一刻开始,她的命运也就注定是遭非议的。因为她貌美如花,风情万种而跌进色窝虎穴。哪可能全身干净而退呢?也就说明女人在这个封建社会里的不幸和不堪的地位,从而发生过千千万万遍的不幸故事,尤三姐的自刎殉情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故事而已。

哪些过去你一直崇拜的历史人物,现在变成了你特别讨厌的?

还真有一个,那就是韩信。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01一直崇拜少有大志韩信早年丧父,与母亲艰难度日。其母亲死后,穷得无钱来办丧事,然而他却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块坟地四周能够安顿得下一万家。

可见韩信,对自己的将来很有自信,对成为万户侯就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忍天下之不能忍淮阴有个屠户,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喜欢佩带刀剑,就说他是个胆小鬼。而且说:“你不怕死的话,就拿剑刺死我;如果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就从其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以为韩信是个胆小鬼。总认为,只有忍受屈辱才能成就事业。

感觉韩信很了不起。杰出的军事才能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筑坛拜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平定三秦;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韩信率领大军把不可一世的天下英雄项羽围困垓下,逼迫他自刎乌江。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等等。战功赫赫的韩信,让人十分崇拜。终成万户侯韩信东征西讨,平定四国,成就事业,被封齐王,再封楚王。人生是何等荣耀,何等辉煌。

知恩图报韩信封王之后,回到淮阴,找到当年的漂母,一饭千金;对侮辱自己的屠夫也予以回报,感谢他当年的激励;对于韩信羞辱下乡南昌亭长,只赏一百钱也感觉大快人心。总之,无论是韩信处事的方式,还是其能力、取得的成就,都是大为叹服,崇拜的不得了。02特别讨厌以前,总以为“狡兔死,走狗烹”,韩信悲惨的结局在于刘邦卸磨杀驴,心狠手辣。

但仔细品味韩信的一生,还是感觉韩信性格缺陷,先天不足。究其悲催的命运,还是自己造成的,怨不得别人。不拘小节一个年轻人不去寻找一份工作,依靠自己的努力吃饭,整日里游手好闲,四处混吃混喝。连续在人家吃喝几个月,人家不高兴还不乐意。等自己功成名就时,还小肚鸡肠,回来羞辱人家。这样的人生观,能立足于世吗?说到底就是一个泼皮无赖。

侥幸成功先投项羽,后投刘邦,都没有得到重用。如果不是遇到萧何,如果不是秦末的战乱,韩信如何得以生存。具有韩信这样能力的人,或许还有;跟韩信一个套路的人,或许也不在少数。一个人如果不能扎扎实实,从基础做起,一步步地去打拼,只想着一朝成名,被人赏识,成就理想,何其侥幸。此路不通啊。缺少底线做人是需要底线的,基本的社会道义还是需要遵守的。

荆轲刺秦时,同去的秦舞阳吓得发抖。为什么不安排更勇敢的人做荆轲的副手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看看秦舞阳是一个什么人,背景是什么。根据《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记载,秦舞阳是燕国的勇士,年轻的时候,也就是十三岁的时候,曾经杀过人,所以人们都很怕他。而且,秦舞阳的祖上还是曾经为燕国作战的将军。燕国地点在现在北京这一块,所以燕国要经常面对北方胡人的侵扰,因此经常要对外作战。

所以,秦舞阳的爷爷曾经大败胡人。由此可见,秦舞阳应该是出身在一个武将世家,有很好的武功。而且,他小的时候杀人,没有被判刑,也应该是有贵族身份的人。因此,荆轲和太子丹选择秦舞阳应该是不二人选,既会武功,又是贵族。在刺杀的时候,既可以给荆轲做帮手,他的身份也会让秦始皇相信他们觐见贡献燕国土地是真心实意的。

电影《荆轲刺秦王》里面的秦舞阳那么,当他见到秦始皇之后,为什么会骤然变色呢?这就要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根据史料的记载,秦始皇这个人长得很凶狠,什么有马鞍一样的鼻子,老虎一样的嘴等等,虽然现在有人认为,这是汉朝人对秦始皇身材的造谣,但是秦始皇非常有威仪应该是真的。而且,根据现代学者的推测,秦始皇的身高应该有1米9。

在古代如此高的人,真的是非常少见。不然,后来刘邦在见到秦始皇的车驾和秦始皇本人之后,也不会发出“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感叹。此外,秦朝当时作为一个强国,而且引严苛的法律而闻名,让其它六国的人人人胆寒,谈秦色变。这本身也给觐见秦始皇的人,带来了心理压力。本来,秦舞阳和荆轲就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刺杀秦始皇。或许秦舞阳之所以参加此次行动,只是被义气所鼓舞,或者因为一腔热血而参加的。

可是,当真的意识到自己死到临头,心里那种热血就会瞬间退场,开始惧怕我们看电视也可以发现,很多杀人犯,本来在杀人之前就已经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当他们被抓住之后,接受采访,很多人甚至都是面带微笑。可是,当法庭宣判这个人判处死刑且立即执行,很多人就瞬间会瘫软在地,甚至放声大哭。这其实就是说明,这些人的本性是不想死,只是自己心理不断暗示或者强压住这种感觉,但一旦到了要死的那一刻,往往就无法压住自己的本性,由此导致崩溃。


文章TAG:如何看待田光的自刎  田光选择了自杀  如何  如何看待  看待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