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二线”的干部基本满意了。干部退二线是以前,各地针对干部工作实际,为了用活干部职数,实现新老更替,对符合一定年龄条件的干部队伍实行“能下”所采取的方式,主要是针对领导干部岗位,退二线一般采取的实转非,也就是实职领导干部转任非领导职务的方式。

领导退二线在本单位怎么管?

领导退二线在本单位怎么管

在体制内,领导退二线后只要不给单位惹事,不插手单位的事,几乎不会有人去管他们,这是领导退二线的基本状态所谓退二线,即干部退出实职岗位担任职级(非领导职务),是体制内干部使用的一种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干部流转,实现新老更替。在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务员法中,没有干部退二线的提法,不过现实操作中,各地都有不成文的规定,比如地市一级,处级领导原则上要求男57岁、女55岁退出实职,转二线岗位担任四级调研员或者二级调研员,一般不再负责、分管具体事务。

少部分要求协助现职领导分管一些工作,由主要领导根据单位工作职责确定。领导到了退二线的年龄,组织上出了安抚的考虑,使其心甘情愿退出实职,同时也是对其工作的肯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一般都会将其提一提后再退二线,比如原来是市直机关单位副职的,将其晋升为二级调研员后退二线;正职晋升为一级调研员退二线,科长晋升为四级调研员退二线,等等,这些都是常规操作。

领导退二线后,基本上是等退休的节奏。因此,只要他自己放得下,不再管单位的事,领导一般也不会去管他们,该发的待遇人事部门照常发放;虽然不在领导岗位了,但因为过去是领导,是老同志,大家一般都比较尊重他;如果自己愿意,领导可能会安排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会,由他代表单位去代会,刷刷存在感,不愿意领导也不会勉强;至于上不上班,全看他心情,愿意来就来,不愿意来根本没人管,只要在外面不惹事,没人会追问他们干什么

单位唯一需要他们在场的情况主要有两个:一是开干部大会,比如宣布人事任命、提拔推荐干部、组织干部学习,原则上要求全体干部在场;二是年度考核,需要投票测评,原则上也要求全体人员到位。这是原则上的要求,实际上退二线领导来不来也无所谓,他不到场也没人敢给他评不称职。说到底,领导退二线等于提前进入退休状态,拿工资不干活,日常管理交给单位,实际上已经没有管理的必要。

为什么体制内一到年龄就得退二线?

为什么体制内一到年龄就得退二线

体制内任职年龄是个宝,机关内五十多岁的班子领导如果想继续提拔几乎不可能了,退居二线待遇没变还少了不少事,让出位子还赢得高风亮节的美名。体制内当领导五十岁以后会明显感到提不动了,在位子上也是混日子谈不上有多大的工作积极性。机关单位班子成员要退居二线了,组织上虽不能提拔他,但可以职级上为其再晋升一级。县里面的副局长有的可以晋升到一级主任科员,享受正科待遇。

市直单位的副局长有的可以晋升到二级调研员或一级调研员,享受正处待遇。与其在位子上磨洋工还不如见好就收,名利双收,只要占在位子一天,就会被众多人盯着,不做事的话还会引来闲话,出了事故还会被问责,退居二线于己于人都是好事。领导退路二线,年轻人才可以上位,干部才能形成有效的年龄梯队。在市县两级,由于干部流动性慢,干部年龄老化比较突出,有的机关班子平均年龄都是五十岁以上。

干部到了二线的年纪还可以继续在原岗位工作吗?

领导退二线在本单位怎么管

作为一个公务员管理部门人员,我可以明确告诉你,现在没有退二线是说法了,理论上只要是不退休,都应该在原岗位工作的。干部退二线是以前,各地针对干部工作实际,为了用活干部职数,实现新老更替,对符合一定年龄条件的干部队伍实行“能下”所采取的方式,主要是针对领导干部岗位,退二线一般采取的实转非,也就是实职领导干部转任非领导职务的方式。

比如处级正职一般改任调研员,处级副职任副调研员。这些干部离开领导岗改任非领导职务后,要等到退休年龄,才能正式办理退休手续。但是最近公务员管理制度的笼子扎的越来越紧,对于公务员的管理也越来越严格,原来好多退二线不上班的,现在都要每天到单位坐班,严格考勤,严格记录,纪检监察部门会定期进行抽查。如果长时间不到岗,可以定性为旷工,处理是很严肃的。

领导退居二线不上班却领着绩效工资等各种上班待遇合理吗?

对于这种现象,可以用这样的两句话来概括其是否合理,即“存在即合理”“长久难保证”。一、存在即合理。“退二线”现象为什么能存在?那就是基层的干部需要通过提拔来提高待遇,而到了一定年龄的干部如果不能晋升了,就一直会占着某个职位不动,即使是交流到同级别的岗位也还是没能空出领导职数。没有空的领导职数,就不能提拔年轻的干部。

有的人认为,年轻干部提拔不了,待遇也提高不了,也就很难调动年轻干部的积极性。于是,就有人想出了“退二线”的做法,让一些将要到退休年龄的老领导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腾出领导岗位来提拔年轻干部。这些“退二线”的老领导距离退休的时间各地不一样,一般也就是五年左右,也有六七年的,也有三四年的。这些腾出领导岗位的的老干部,本身并没有犯错误,也不是工作能力不如年轻人了,有些人的能力比年轻人还强很多,有些还正准备在岗位上大显身手,做点事情,干出点成绩来的,但为了腾出岗位提拔年轻干部,只好服从,只好做出牺牲,只好“退二线”了。

为了补偿这些“退二线”的领导做出的牺牲,对“退二线”的干部是不降工资、不降待遇的,一般也是不再安排什么工作的,有的还可能不太需要去上班。当然,如果是开会,重要的集体活动还是要参加的。虽然 “退二线”没有强制规定,但在基层几乎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定,“退二线”使三方都受益了,在当前存在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退二线”的干部基本满意了。

他们从领导岗位退下来,虽心有不甘,但待遇没降,也不用怎么上班,也算获得了一定补偿,难得轻松一下,休整一下,但看在不用怎么上班待遇也不变的份上,有意见也不提了,也算得上基本受益了。单位满意了。腾出来了一些领导岗位,单位又可以提拔年轻的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又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年轻干部了,可以用提拔干部、晋升干部的方式来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推动工作的开展了。

单位也从“退二线”中受益了。年轻干部也满意了。腾出了领导岗位,年轻上就可以提拔了,就可以晋升了,提拔、晋升了待遇也就上去了,同时还有了一定的权力,社会地位也提高了。年轻干部也从“退二线”中受益了。几方都受益的事,自然就能合理地存在了,不管外人对这种现象怎么看,目前这种现象能存在下来,说明其是有一定生命力的,也就是“存在即合理”。

二、长久难保证。虽然“退二线”的领导不上班却还领着各种工资奖金待遇,但这种现象应该是不太正常的。不上班照领待遇与“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不符的。不上班照领待遇与合理使用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是不符的。还没退休就不上班了,与要延迟退休年龄是不符的。不上班还照领待遇可能还会有“吃空饷”之嫌。不上班照领待遇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是不符的。

不上班照领待遇与树立机关的良好社会形象是不符的。..........因此,“退二线”的领导不上班却照领工资奖金待遇虽然在当前是普遍现象,是三方受益的,看起来是合理的。但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要解决年轻干部的晋升和提拔、待遇的提高、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可能采用其他的办法,用“退二线”的办法是弊大于利的做法。

你们单位那些退居二线还没到退休年龄的干部每天还按时来上班吗?

单位里面那些退居二线但还没有到退休年龄的干部、同事,是不是每天都坚持按时来上班呢?个人觉得,这种事肯定是因单位而异、因个人而异的,不可能完全一样,也不能一概而论。今年,我们单位就有一位这样的老老同事,人家还是从原来岗位上正值位置退下来的老领导。我们这位老领导确实非常自觉,在没有任何要求的情况下,一直坚持按时上下班,直到单位里给他开完欢送座谈会之后,才正式退休、不来上班。

但隔壁邻居单位也有好几个这样的人,同样是退居二线的老领导。我了解到,他们从去年开始,上班基本上就来一天不来一天的了,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其实,我们单位和隔壁邻居单位相比,并没有说管得比他们严、要求比他们高,大家完全是一样的,因为我们是兄弟单位。两兄弟单位之间,之所以出现了这种情况、出现这么明显的差异,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个人的情况和素质,在于个人对单位的感情。


文章TAG:让二线干部回归一线状态  二线干部如何管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