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伟大的国土上,民间能人巧匠颇多,传承的民间艺术作品种类繁多,数不胜数。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来自我的第二故乡——大美青海的民间艺术作品。红尘滚滚迷正途,商业社会语境下,传统文化日趋衰糜!有多少民间艺术,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难以胜数!很可惜,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历史上陕西民歌的主流,关中民歌都已经失传了!本人是一位文化艺术爱好者,在传统文化衰糜之际,溯流而上,追寻故人的遗迹。

哪些民间艺术作品是比较有创意的?

有哪些民间艺术作品是比较有创意的

在我们伟大的国土上,民间能人巧匠颇多,传承的民间艺术作品种类繁多,数不胜数。民间艺术品的种类和当地人的生活习性密切相关。艺术作品灿如星海,不仅有创意更是美不胜收,像四大艺人“泥张”、“毛猴孙”、“面人汤”、“剪纸王”;四大名绣(湘绣、苏绣、蜀绣、粤绣);“三雕一塑”东阳木雕、青田石雕、温州黄杨木雕,根雕,剪纸、布艺、蜡染、竹编、刺绣、纺织、毛线编织、泥塑等等。

然而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来自我的第二故乡——大美青海的民间艺术作品。这里有唐卡 、堆秀 、堆绣、藏绣 、大通灯影戏、湟中银铜器制作、青海湟中银铜器制作等等,现在我就详细的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

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堆绣是塔尔寺艺人们创造的藏族艺术品类之一,属于唐卡的一种。

它以佛经故事为主要题材,将各种绸缎建成所需的形状 ,塞以羊毛或棉花之类的填充物使其鼓起,宛若浮雕,立体感十足。藏绣源于公元9世纪,与唐卡和堆绣并称为藏传佛教三大艺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藏绣不断吸收中原文化、中西亚文化及藏传佛教文化中的艺术手法,已成为青藏高原特有的文化现象,藏绣根据其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地区差异等可分为安多藏绣等多种派系,其中"海南藏绣"主要分布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地区和共和盆地为主的农业区。

青海省的皮影戏是由陕西传入的,主要分布在以西宁、大通县、湟中县为中心的青海东部农业区。何时传入的没有时间记载,估计已经有二百多年了。皮影雕刻制作历史有百年之久。青海灯影音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从当地民间音乐和其它戏曲中吸取营养,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唱腔和唢呐曲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淳朴的乡土色彩,表演形式生动活泼。

素为青海农村广大群众喜闻乐见。青海湟中银铜器制作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因其做工精美考究,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制作全过程是纯手工打制而成。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在青海高原的东部山区,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她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

皮绣源自湟源县即丹噶尔古城,迄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采用牛皮、羊皮、兔皮、鼠皮等多种动物皮革,在这些皮革之上用羊毛、马尾等绣线绣上山水、花鸟、人物、宗教等图案制成工艺品,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土族民间刺绣是青海最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其刺绣品与土族乡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土族刺绣之所以自成一体,与其民族宗教、文化、习俗是分不开的。

土族刺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绣法多样,主要体现在对服饰的精心装饰上,土族人的头饰、衣领、衣胸、辫筒、腰带、围肚、鞋袜以及枕巾、针扎、荷包、烟袋、背包等都有刺绣。土族刺绣的种类按其针法分为盘绣、拉绣、堆绣等,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氆氇(藏语译音)是青海省的著名特产,是以羊毛和牦牛毛为原料,经一定工艺混合纺成细线,染色后手工编织成各种花色的布料,用以制作各种衣料和服装。

毛氆氇质地细密柔软,具有保暖和防雨双重功能,具有结实耐寒的优点,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高档民族特需用品。1959年在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的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出土了公元前10世纪大量的毛织物和纺轮,其中有毛绳、毛布,还有一块彩色毛席残片,用黄、褐、红、蓝等色毛编织而成的条形图案清晰可见。该"毛席"残片的原材料就是青海的藏系羊毛,即世界公认的西宁"大白毛"。

这是至今出土最早的散居于青藏高原的羌人已经掌握了毛纺织和染色技术可以织出几何图案的彩色毛席即编织地毯。这也同时说明,藏毯起源于青海。青海由于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以及各民族交融的悠久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底蕴深厚的高原工艺美术文化。近年来走出寺院的石雕、面具、木版画艺术,就是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区的刺绣、剪纸、皮影、农民画也有着浓郁的青海地方特色。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有多少艺术在丢失、没有传承?

有哪些民间艺术作品是比较有创意的

红尘滚滚迷正途,商业社会语境下,传统文化日趋衰糜!有多少民间艺术,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难以胜数!很可惜,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历史上陕西民歌的主流,关中民歌都已经失传了!本人是一位文化艺术爱好者,在传统文化衰糜之际,溯流而上,追寻故人的遗迹。根据少年时代的记忆,打捞出故乡关中民歌的传承人——元定育和元尊英两位先生,曾经传唱的一部分民歌,冷寂中发布后,文化艺术界至今无人问津!关中民歌,自传心曲,歌田家语;意深情婉,风华绝尘!情动而辞发,流畅田园的情感,辞彩接地气。

情与景相交,将岁月里动人的生活片段,谱成一曲曲灌注灵气、动人心弦的歌谣,寄托人生心绪;如泣如诉,唱出心中苦愁,祈望苍天佑民;劲健的辞气,昂扬的声采,真挚丰富的感情,表现渴望国泰民安的情怀。历史上的关中民歌,颇多感人之作,听者闻歌而入情,情动自我心曲,沿波讨源,陶冶人生情操。自古及今,杏花春雨的江南,神奇秀美的漓江,风光旖旎的新疆,辽阔的蒙古草原,都不缺乏抒发性灵之声的民歌,文化积淀深厚的秦川,更曾有经典之作。

关中民歌,历史悠久,音情高古,品种繁多,神采飞扬,多清新淡远之作,更有遒逸雄壮之曲,照映民族音坛声苑几千年,使人情怀为之震荡,沉思翘首。绚丽动人的画面,深邃幽美的境界,含蓄深蕴的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思的启迪。历史上的关中民歌,奇葩各放,异彩纷呈,既有奔放豪迈的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箱夫子歌,还有婉转柔美的小调,及其介于二者之间的关中道情。

历史上的关中民歌,富于抒情浪漫色彩,情思浩荡,韵味悠长,激励当下,穿越时光,辉映未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关中民歌在秦川腹地还有传送,一般作为秦腔开演的前奏,由新出道的演员或女台柱歌唱,类型以关中道情为主,歌唱家乡风物,赞美一方水土厚德,弥补人们的文化精神。关中小调有广为流传的“一般小调”,有用丝弦伴奏的“丝弦小调”,有爬山调、秧歌调、社火调、竹马调、旱船调、打连厢,祈雨调、劝善调、赶车调、乞巧歌、猜拳调、念词等风俗小调,还有童谣、催眠谣等儿歌,尤以田园小调最具特色,怀古咏今之歌亦具特点。

绿色天地,自然风光;旷野清新,诗境处处;景美情真,少有污染;碧韵添香,生机流动。关中民歌的题材,涉猎广泛,水上清风,山间明月,泥土芬芳,飞鸟鸣音,皆可入歌,而以反映社会状况、爱情生活,以及历史传说为多。关中民歌的歌词,超越口语,借鉴文言,熔铸古今,脱俗入雅,形质兼美,既带有古典诗歌色彩,又富于生活气息。

关中民歌,以五言、七言歌行为主。七言歌行,起源于古代民谣,出自汉乐府,句法与韵脚处理自由,抒情叙事富于表现力,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具有酣畅崛健的艺术气象,词作者为求主旨尽情发挥,对仗和韵律不强求精严,而具自然浑成之妙,具有散体诗歌的风格,却又富于诗的意味。且听:《我的家乡》白杨不绝南北路,鸽子飞过哨音留;远看村庄似宝船,停泊万亩碧湖中。

空中暖日转作霖,云天水意润春田;千亩麦苗洗秀色,院中葡叶弹五弦。和风细雨不妨眠,梦得秦川丰收景;屋后春池芦芽勃,村北村南织机鸣。窗外清风伴雨声,梁下双燕正谈情;炊烟依约槐荫外,映带晚霞一抹红。《望秦岭》渭水岸边望秦岭,横绝南北起雄风;亘天隔地绝尘嚣,宛若秦川守护神。雾拽青山向天空,积雪终年冠峰顶;楼观台下望南山,迭嶂挺拔耸云天。

苍翠奇秀生机盛;峰高豁深泉水涌;云山迤逦融一体,白云绕山似重阁。归巢鸟儿隐碧云,霞光收取鸣啼声;青天半壁撑秦岭,月上峰头万古青。《初春放歌·一》残雪消融雾蒙蒙,旭日冉冉起东方;日上三竿长烟空,晓光浮野泥土清。天朗气清秦岭显,秦川大地绿意生;无际麦苗印彩霞,渠边柳枝泛点金。河冰解冻水汽生,雁阵欢歌南风来;马儿驾车牛耕田,农人初春放新歌。


文章TAG:对于民间艺术的保存和另存  如何保存民间艺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