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长大有了一定阅历,如何看待鲁迅的书?

等你长大有了一定阅历,如何看待鲁迅的书

众所周知,鲁迅是弃医从文,既是半路出家,文字功底必定相对薄弱。学习鲁迅之文,有一个比较特别之处,就是经常出现“通假字”。何谓“通假字”,其实就是错别字,一个错字频出的文人死后却被誉为“民族魂”,看似可笑但却实至名归。鲁迅既是一介文人,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斗士,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有看不惯的地方,他都要说上一说,讲上一讲,其乐融融,不知疲倦,一生“愤世嫉俗”。

有人说鲁迅太刻薄,他像个“疯狗”一样四处咬人,吹毛求疵,吹胡子瞪眼,但就是不敢“动手打人”。只会口诛笔伐的批判,却不敢走上战场,直面刀枪。在网上,我甚至曾看过一位网友评价说“鲁迅说白了就是个现代的批评家,除了放嘴炮,屁本事没有!”以上的评价到底是对是错,先不理会,在这里,我也学学鲁迅先生批判一下《亮剑》中的李云龙,身为一个团长,最精通的战法就是破釜沉舟,不管情势优劣,动不动就冲到一线拼刺刀,说是身先士卒,说白了就是图自己嗨皮,自己痛快比什么都重要,站着团长的位置,干得却是一个连长,甚至一个班长的工作,这是个人英雄主义,在其位不谋其政。

幸运的是,小说作者都梁没让咱老李光荣了,如果真的光荣了,那就真成一个笑话。鲁迅是个文人,还是个批判文人。你不让他批判,不让他骂人,不让他放嘴炮,难道天天写一些鸡汤软文,指望软文救世吗?在我看来,鲁讯先生还是骂得不够狠,骂得不够多,揭露的不够直接,医治的效果还不够快。所谓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有一幕,我记忆深刻。

在和日军怒江对峙的过程中,绝地求生的炮灰团邂逅了一个有红色倾向的学生,龙文章和他相见恨晚,他们有过一次深刻的辩论,龙输了,打了学生,又向学生道歉。学生总想参加龙的队伍,却总被拒之门外,原因很多。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龙知道,这种人从军必死,龙并不想让他死,所以赶走他,可是他还是参加了共产党的游击队,最后客死异乡。

从学生与龙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这个学生很有思想、很有见地,在乱世之中,他本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去唤醒更多的国人,可是他只是做了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事,以命相搏,并不能说他错了,可终归觉得有些可惜!抗日救国,并不是只有战场拼杀一条途径,作为文人,笔就是他的武器,书就是他的阵地,能够将国民从麻木之中唤醒,也是一件丰功伟绩。

如果鲁迅真的放下笔拿起枪,为国捐躯,又有几个人能记得他呢?鲁迅先生确实是个嘴炮,骂人揭短入木三分。他批判国人的麻木不仁,批判国家的丧权辱国,在批判的同时,他也在思考,思考国家如何变,如何改。但他终是一文人,除了写还能做什么呢?有人惋惜鲁迅放弃了文学创作改写杂文,在我看来,这只是鲁迅弃医从文的一种延续,弃医是因为学医不能医心,所以进而从文,而文学中又没有哪种文体比杂文更具批判性,所以先生以一种最直接的方法去批判,去唤醒国人早已丢失的精神。

鲁迅出生在是一个变态的时代,因为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被蹂躏、践踏、强暴的民族,那个时代的国民是病态的,从政府到民众,不仅没有反抗,反而习以为常。一个民族没有了思想,也就没有了脊梁,鲁迅所想所做的就是把那条弯到即将坠地的脊梁抽出来,再装入一根直挺挺的脊梁。这样的人因为“与众不同”,在那个时代叫做异端,如毛泽东、如孙中山皆是如此。

有人批判鲁迅说,鲁迅一生从未实名骂过蒋介石和日寇,只会骂国民,骂文人,且抛弃发妻,大搞婚外情、师生恋,十足是表里不一的小人。就姑且认为这些事情全是真的吧,这一点确实值得批判。不过话反过来讲,趋利避害人之本性,身处乱世,身不由已。有骨气的文人,如李大钊、如闻一多,结果如何?杀身成仁确实伟大,这一点要比鲁迅有骨气的多。

鲁迅确是贪生怕死之辈,如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参加的光复会是一个以暗杀为主的敢死队组织,暗杀过清朝不少大人物,鲁迅也曾经被安排过一次暗杀任务,他也答应了,但在出发前一天,鲁迅又反悔了,对负责人说:“如果我被抓住,被砍头,剩下我的母亲,谁负责赡养她呢?”负责人最终取消了他的任务,改派他人。又如他不敢属真名骂蒋介石、不敢骂日寇,即使骂也是小心翼翼、点到即止,其实都是怕死的表现,这里不为他翻案。

他如果真敢像骂国民那样骂蒋骂日,也许早就横尸街头,惨死狱中了。怕死是人之天性,不怕死的人是没有的,鲁迅怕死,人的正常反应,也正是由于他的怕死,他才能多写一些文章多骂一些,才能深刻揭露国人之劣根,虽说活得窝囊,但也不枉苟活。再说他搞师生恋,有人一定找各种理由为他翻案,说是自由恋爱、说是性情之人,不管怎么说,鲁迅确实抛弃了自己的发妻,这无可辩驳,他的第二任妻子也确是他的学生许广平,也曾因许广平“冲冠一怒”,是污点也好,是亮点也罢,如果有人非要盯着这个污点不放,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鲁迅  中读  课文  一面课文中你又认识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我在什么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下一篇